“对药”的应用
药物代谢与排泄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药物代谢与排泄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药物代谢和排泄是药物在机体内的转化和排出过程,对于药物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药物代谢与排泄的研究方法以及它们在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药物代谢研究方法药物代谢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体内实验、体外实验和计算机模拟。
1. 体内实验体内实验是通过动物或人体进行的实验来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
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体内注射给药、静脉持续输注、肝移植和肾移植等。
通过检测体内的血液、尿液、粪便等样品,可以对药物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和鉴定。
2. 体外实验体外实验是使用体外的酶系统、细胞或器官来研究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肝微粒体、体外细胞培养和药物转运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对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进行研究,评估药物的转化速率和代谢途径。
3. 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模拟是一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药物代谢和排泄的方法。
通过输入药物的结构信息和体内的生理参数,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药物在不同个体中的代谢动力学和致药性风险的预测。
二、药物排泄研究方法药物排泄研究主要包括肾脏排泄、肝脏排泄和胆汁排泄等。
1. 肾脏排泄肾脏是药物排泄的重要器官,常用的肾脏排泄研究方法包括血浆清除率法、尿液收集法和动态荧光成像法等。
通过测定给药后药物在尿液中的浓度变化,可以评估药物在肾脏的排泄速率和排泄清除率。
2. 肝脏排泄肝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常用的肝脏排泄研究方法包括肝脏外界容积法、胆汁收集法和动态显像技术等。
通过测定药物在胆汁中的浓度变化,可以评估药物在肝脏排泄的贡献率和排泄动力学。
3. 胆汁排泄胆汁是药物排泄的重要途径之一,常用的胆汁排泄研究方法包括胆道造影、胆管灌注和胆汁成分分析等。
通过分析胆汁中的药物浓度和代谢产物,可以了解药物通过胆汁排泄的途径和速率。
三、药物代谢与排泄的应用药物代谢和排泄的研究在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气质联用技术在药物中的应用

气质联用技术在药物中的应用药物分析技术是指对药物进行分析、鉴定和检测的各种技术手段。
其中,气质联用技术(GC/MS)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它不仅可以对药物分析、鉴定和检测,还可以对药物中的杂质、残留物和代谢产物进行分析。
本文将介绍气质联用技术在药物中的应用,包括药物分析、杂质检测、残留物检测和代谢产物分析。
一、药物分析气质联用技术是将气相色谱(GC)和质谱(MS)技术相结合,通过对药物的气相挥发物进行分析,来确定药物的成分、含量和结构。
具体操作流程是将药物样品通过加热、气化和挥发等步骤制备成气态样品,然后通过GC技术分离药物成分,再通过MS技术鉴定药物成分的质量和结构。
该技术可以对药物的含量进行精确分析,对于特殊药物和复杂药物的分析也具有优势。
另外,由于气质联用技术分析的是药物气相挥发物,因此不需要对样品进行前处理,也不会破坏样品的化学结构,是一种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的分析方法。
二、杂质检测药物中的杂质会对药物的质量和疗效产生影响,因此在药物的生产和出售中有着严格的检测标准。
气质联用技术可以对药物中的杂质进行检测,帮助制药企业确保药物质量。
常见的药物杂质有养分、杂质、添加剂等,这些杂质的检测都需要高精度的检测方法。
气质联用技术可以通过GC技术对杂质进行分离、洗脱,再通过质谱技术进行鉴定,从而识别药物中的杂质成分和含量。
该技术可以实现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准确度的杂质检测。
三、残留物检测药物的残留物是指在药物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留在食品和环境中的药物成分。
这些残留物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在药物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过程中也有严格的检测标准。
气质联用技术可以对药物残留物进行检测,确定其成分和含量。
常见的药物残留物有农药、兽药、抗生素、重金属等,这些残留物的检测需要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等要求。
气质联用技术可以通过GC技术对残留物进行分离、洗脱,再通过质谱技术进行鉴定,从而识别药物残留物的成分和含量。
该技术可以实现高精度、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残留物检测。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是指同时或连续应用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的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性疾病。
联合应用的目的是增加治疗的疗效,并减少或延缓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发展。
在进行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疗效增加原则:药物联合应用应增加治疗疾病的疗效。
不同抗菌药物对细菌有不同的作用机制,联合使用可以增加对不同细菌的覆盖范围,提高治疗疾病的成功率。
2. 药物相互作用原则: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些药物可能会相互干扰,减少药物的疗效或增加治疗的不良反应。
因此,需要仔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联合应用中注意剂量的调整。
3. 耐药性降低原则:联合应用的另一个目的是减少或延缓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发展。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抗菌机制,通过联合应用可以减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的发展,延长药物对细菌的杀灭作用。
4. 个体化治疗原则: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的严重程度、感染部位等因素都会影响抗菌药物的选择和联合应用。
因此,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情况,并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5. 监测及调整原则: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后,需要进行监测其疗效和不良反应。
如果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能需要调整药物的选择和剂量。
总体而言,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应该根据药物的疗效、相互作用、耐药性等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并进行适当的监测和调整。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目的是提高治疗的疗效,并减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的发展。
液质联用技术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液质联用技术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液质联用技术在医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分析:液质联用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通过将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可以将药物中的不同组分进行分离、检测和鉴定,这对于药物的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代谢组学研究:液质联用技术可以用于代谢组学研究,通过对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分析,可以揭示生物体的代谢过程和机理,为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帮助。
3. 疾病诊断:液质联用技术可以用于疾病诊断,通过对生物体液(如尿液、血液等)中代谢产物的分析,可以检测出与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提供帮助。
4.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液质联用技术可以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通过对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研究,可以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为药物的优化提供帮助。
5. 临床试验:液质联用技术可以用于临床试验,通过对受试者用药后的生物样品进行分析,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药物的上市提供数据支持。
总之,液质联用技术在医药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为药物的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药物微胶囊的制备与应用

药物微胶囊的制备与应用药物微胶囊的制备与应用是近年来药物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微胶囊是一种将药物封装在微小胶囊内的技术,可以提供药物的稳定性、延长释放时间和控制药效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药物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一、药物微胶囊的制备方法1. 乳化法乳化法是一种常见的制备药物微胶囊的方法。
首先,将药物和胶囊材料分别溶解在两个相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然后将两个溶液以适当的速率混合,并通过加热、超声或机械搅拌等方式形成乳液。
最后,通过蒸发、凝固或交联等方法使乳液中的胶囊材料生成囊状结构,从而制备出药物微胶囊。
2. 凝胶化法凝胶化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制备药物微胶囊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胶体溶液与药物混合,并添加适量的交联剂或凝固剂,使胶体溶液迅速凝胶形成囊状结构。
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温度或添加剂的类型和浓度,可以控制囊状结构的大小和药物的释放速率。
3. 化学反应法化学反应法是一种将药物与胶囊材料进行化学反应制备微胶囊的方法。
该方法通常将药物转化为具有反应性功能基团的化合物,与胶囊材料中的官能团进行化学反应,形成共价键连接。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药物与胶囊材料的牢固结合,提高微胶囊的稳定性和控制释放速率。
二、药物微胶囊的应用领域1. 药物控释系统药物微胶囊作为一种控释系统,能够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减少药物的频繁给药。
例如,在慢性疼痛治疗中,药物微胶囊可以缓慢释放药物,使药物的效果持续较长时间,同时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2. 靶向药物输送药物微胶囊可以通过表面修饰或封装靶向配体,实现对特定组织或细胞的靶向输送。
例如,在肿瘤治疗中,药物微胶囊可以通过表面修饰特定的抗体或配体,将药物精确输送到肿瘤细胞,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并提高治疗效果。
3. 药物稳定化部分药物在储存或给药过程中容易发生降解或失活。
药物微胶囊可以通过将药物封装在胶囊内部,形成保护层,使药物更加稳定。
同时,微胶囊还可以对药物进行缓慢释放,避免剂量突然增加或减少。
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的越来越高的需求,新药研发变得越来越重要。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新药研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优化新药的设计,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介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其中代谢是药物在体内被分解成代谢产物的过程,有时药物的代谢产物具有比原始药物更好的药效。
另外,药物的代谢过程有时还会发生互相作用,使得药物的药效增强或者减弱。
药物代谢的主要机制有两种:一种是肝脏代谢,另一种是肠道代谢。
肝脏代谢是指药物在肝脏中发生代谢的过程,其中主要涉及到药物通过肝脏的血管系统,被肝脏内的代谢酶进一步代谢成为代谢产物。
而肠道代谢则是指某些药物在小肠内被代谢酶进行代谢,使其失去原有的药效。
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药物的吸收、分布药物吸收和分布的情况直接决定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因此药物吸收和分布情况的了解对于新药研发人员来说极为重要。
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情况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物理性质、剂型、药物递送系统及个体差异等因素。
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和分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进一步了解药物进入体内的途径与影响因素,并针对不同的人群和特殊情况设计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让新药更加高效地运用到研究和实际应用中。
二、药物代谢酶药物代谢酶是在人体内参与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类物质。
药物代谢酶可分为多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细胞色素P450酶,它约涉及到人体内的一半以上的药物代谢。
药物代谢酶的型号、作用方式、和加强或者抑制作用的研究都有利于了解人体代谢途径和机理。
研究药物代谢酶是新药研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可以为新药的临床开发提供参考依据,调整药物的剂量、疗效速度和安全性等方面,从而让新药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人群和不同用药情况的需求。
施今墨对药运用举隅—糖尿病并发症治验3则

两药均有显著的降低血 麻木不仁, 形体消瘦 , 舌红苔自 , 脉 研究证实 ,
弦 细 。 医诊 断为糖尿 病性 周 围神 糖作用. 西 故能获效于此证。
糖 尿 病 足 是 在 糖 尿 病 血 管病
变和神经病变基础上发 生的 四肢
经病变。中医辨证为气血亏虚 、 经
例 2 患者, ,5 , 男 6 岁 患糖尿 组织坏 死 , 以下肢多 见 , 属中 医 “ 坏
原方 去 细辛 、 蚣之 温燥 ,加生地 疗均无效。诊见 面色萎黄, 蜈 肌肤消
1 葛 根配丹 参 神 经 病变
治 糖 尿病性 周 围 黄 3 以养阴柔 筋 ,继 进 2 余 剂 , 瘦 ,脘腹 胀满 ,不思 饮食 ,口淡 无 豫 0 疼 痛 范围仅局 限于大 腿外侧 , 且不 味 , 舌淡 苔 白腻 , 脉沉细 。查 空腹血
8 正常服用降糖药物 , 基本 疽 ” 畴 笔者认 为 : 病为本 虚标 范 此 脉瘀阻之血痹证。治宜益气养血 , 病 l 年,
近半 年来 大便溏 实之证 ,气阴两 亏为本 ,血瘀湿 热 活血通 络 处 方 : 黄芪 、 白芍 、 血 能控制 血糖水 平 。 鸡 藤各 3g当归 1g 桂皮 1 , 0, 5, 吨 通草 泄, 少则 日 行三四次 , 多则十余次 , 为标 ,治宜标 本兼 治 ,临床常用 施
糖 87mo L .'a/ 。中医诊断为消渴病 i l r 兼泄泻, 证属脾胃虚弱 , 中气下陷,
治糖 尿 病性 胃肠 湿浊中阻。治宜益气升清, 健脾利 湿 , 方 以参 苓 白术散 台补 中益气 处
糖尿病性 胃肠植物神经病变, 汤加 减 出入 ,重 用黄 芪 、山药为 主
述两 昧 , 每获佳效 。葛根 轻扬升发 , 临床 常 腹 泻经 久不 愈 为特征 。 糖 药 ,同时继续服用消渴丸控 制血 脾 能生 津止 渴 , 滋润经 脉 , 降低 血糖 ; 尿病 久病 不愈 ,耗伤元 气 , 胃虚 糖 。处方 : 黄芪 、 山药 、 炒薏 苡仁 、 葛 丹参 活血 祛瘀 ,改善血 液循环 , 能 弱不 能受 纳水谷 和运 化 精微 , 谷 根 各 3g 党 参 、 苓各 1g 水 o, 茯 5,白术 降 血糖 。 药台 用 . 互促进 , 两 相 话血 不化 , 清浊不分 , 混杂而下 致成泄 l , 麻 、 升 柴胡 、 皮各 , 陈 砂仁 、 化瘀 , 祛瘀 生 新 ,降低血糖 的力量 泻。笔者临证每以施老黄芪 、 山药 肉桂各 3 日 1 , 煎服 。 药 g每 剂 水 服
质谱技术在药学中的应用

质谱技术在药学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药学领域也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和方法。
其中,质谱技术成为了药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质谱技术可以对药物分子的结构、质量以及组成进行分析和检测,可以广泛应用在药物研发、毒理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等领域。
一、质谱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药物研发是利用化学、药理学和生物学等知识,研制新的药物的过程。
在药物研发中,质谱技术可以帮助分析药物分子的质量、结构和组成,为研发过程提供重要的参考。
质谱技术可以精确测量药物分子的分子量、化学对数等物理化学性质,并且可以得出药物分子的结构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准确把握药物分子的特性和药效,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
二、质谱技术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毒理学研究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反应的学科。
质谱技术可以帮助毒理学研究人员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毒性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组成,分析毒性物质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并且可以判断毒性物质对生物体内重要细胞器、酶活性是否产生影响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毒性物质的毒性程度的评估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质谱技术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药物在生物体内分解、代谢以及排泄的过程。
质谱技术可以帮助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人员快速、准确地确定药物和其代谢产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和代谢途径,以及代谢物在体内的消失速率和代谢难度等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为药物的药效评估、药物的剂量制定以及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重要的依据。
总之,质谱技术在药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为药物研发、毒理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等领域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在未来的发展中,质谱技术将继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为药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两种功效相类似的药物组合以增强疗效。
麻黄-桂枝合用,增强发汗解表之功。
如麻黄汤。
荆芥-防风合用,增强疏风解表之功。
如荆防败毒散。
桑叶-菊花合用,增强疏散风热之功。
如桑菊饮。
银花-连翘合用,增强疏风清热解毒之功。
如银翘散。
石膏-知母合用,增强清气泄热之功。
如白虎汤。
苍耳-辛夷合用,增强疏风通鼻窍之功。
如苍耳子散。
丹皮-赤芍合用,增强清热凉血活血之功。
如犀角地黄汤。
羌活-独活合用,增强祛风胜湿止痛之功。
如羌活胜湿汤。
黄芩-黄连合用,增强清热泻火解毒之功。
如黄连解毒汤。
芦根-茅根合用,增强清泻肺胃火热邪之功。
大黄-芒硝合用,增强清热泻下作用。
如大承气汤。
藿香-佩兰合用,增强清暑化湿之功。
苍术-厚朴合用,增强苦温燥湿之功。
如平胃散。
升麻-柴胡合用,增强升阳举陷之功。
如补中益气汤。
茯苓-苡仁合用,增强健脾除湿之功。
如参苓白术散。
川乌-草乌合用,增强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之功。
如小活络丸。
附子-干姜合用,增强回阳救逆之功。
如四逆汤。
附子-肉桂合用,增强补火助阳之功。
如桂附地黄汤。
陈皮-青皮合用,增强疏肝理脾行气之功。
如化肝煎、木香调气散。
苏梗-藿香合用,增强调理脾胃气滞之功。
如藿香正气散。
神曲-山楂合用,增强小导谷肉食积之功。
如保和丸。
贝母-瓜蒌合用,增强清肝润肺止咳化痰之功。
如贝母瓜蒌散。
紫苑-冬花合用,增强止咳化痰之功。
如止咳散、贝母散。
甘遂-芫花合用,增强峻下逐水之功。
如十枣汤。
海藻-昆布同用,增强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之功。
如海藻玉壶汤。
龙骨-牡蛎同用,增强镇静安神收敛固涩之功。
如桂枝加龙牡汤。
谷芽-麦芽同用,增强助消化之功。
蜈蚣-全蝎同用,增强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
如牵正散、止痉散。
天麻-钩藤同用,增强平肝潜阳之功。
如天麻钩藤饮。
党参-黄芪同用,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如补中益气汤。
山药-扁豆同用,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如参苓白术汤。
当归-白芍同用,增强补血养血调经止痛之功。
如四物汤。
常山-草果同用,增强截疟之功。
副截疟七宝饮。
沙参-麦冬同用,增强滋润肺胃阴液之功。
如沙参麦冬汤。
杜仲-续断同用,增强补肝肾强腰膝安胎之功。
如杜仲丸、续断丸。
三棱-莪术同用,增强破血消徵去积之功。
如三棱丸。
桃仁-红花同用,增强破血逐瘀之功。
如桃红四物汤。
乳香-没药同用,增强理气散瘀止痛之功。
如小活络丸、七厘散。
天冬-麦冬同用,增强滋养肺肾之功。
如二冬膏。
丁香-柿蒂同用,增强降逆止呃之功。
如丁香柿蒂汤。
生地-熟地同用,增强清补之功。
如月华丸。
橘核-荔枝核同用,增强疏肝理气治疝之功。
如疝气内消散。
枣仁-柏子仁同用,增强养心安神之功。
如天王补心丸。
砂仁-白蔻仁同用,增强健脾化湿之功。
匀气散。
牡蛎-石决明同用,增强平肝潜阳之功。
川贝-枇杷叶同用,增强止咳化痰平喘之功。
如川贝枇杷糖浆。
淫羊藿-仙茅同用,增强补火助阳之功。
如二仙汤。
金樱子-芡实同用,增强固肾涩精之功。
如水路二仙汤。
羚羊角-钩藤同用,增强清热息风止痉之功。
如羚角钩藤汤。
旋复花-代赭石同用,增强降逆止噫之功。
如旋复代赭石汤。
女贞子-旱莲草同用,增强补肝肾之功。
如二至丸。
浮小麦-麻黄根同用,增强收敛止汗之功。
如牡蛎散。
赤石脂-禹余粮同用,增强涩肠止泻之功。
如赤石脂禹余粮汤。
二.两药不同功效组合,互相发挥其特长,从而增强治疗作用苍术-陈皮同用,燥湿加行气,有利治疗湿阻气滞,如平胃散。
豆豉-葱白同用,解表散寒加通阳,如葱豉汤。
半夏-陈皮同用,化痰加行气,有气顺痰消之意,如二陈汤。
杏仁-贝母同用,宣肺加润肺,如桑杏汤。
知母-贝母同用,清肺加化痰,如二母宁咳丸、二母散。
枳实-竹茹同用,行气和胃止呕。
如温胆汤。
木香-槟榔同用,行气与导滞结合,如木香槟榔丸。
人参-蛤蚧同用,补气与纳气结合,如人参蛤蚧散.黄芪-防己同用,补气与利尿结合,如防己黄芪汤。
人参-附子同用,大补元气与回阳救逆结合,如参附汤。
黄芪-附子同用,温阳与益气固表结合,如芪附汤。
白术附子同用,温阳与补中结合,如术附汤。
附子-茯苓同用,温阳与利水结合,如真武汤。
黄柏-知母同用,增强滋阴降火之功,如大补阴丸、二仙汤。
当归-川芎同用,补血活血行气结合,如四物汤。
龟胶-鹿胶同用,补阴补阳结合,如龟鹿二仙胶。
黄芪-地龙同用,补气与活血结合,如补阳还五汤。
黄芪-当归同用,补气与补血结合,如当归补血汤。
三.将两种不同性质、不同气味、不同功效的药物结合成“对药”可以调其偏盛,或者改变其本来的功能而取得另一种新的功用1.桂枝——主入气分,辛散发汗解表;白芍——主入血分,酸收敛汗养肝。
二者配合,一收一散,调和营卫,如桂枝汤。
2.人参——主入气分,补气;丹参——主入血分,活血行气,活血。
二者合用,补气活血,善治冠心病,如二参丹。
3.川楝——主入气分,行气止痛;延胡索——主入血分,活血行气止痛。
二者合用,行气活血止痛,广泛用治各种气滞血瘀脘腹胁肋疼痛,如金铃子散。
4.香附——主入气分,疏肝行气止痛;高良姜——主入血分,温胃散寒止痛。
二者合用,专治胃痛,用治肝预寒凝胃气疼痛,如良附丸。
5.栀子——主入气分,清泻肝火;丹皮——主入血分,清肝凉血。
二者合用,善清肝热,凉其血,用治肝经郁火证,如丹栀逍遥散。
6.枳实——破气消积除痞;白芍——养血缓急止痛。
二者合用,破气消积,除痞止痛,主用治脘腹胁肋疼痛,如四逆汤。
7.枳实——补气健脾化湿;白术——破气消痞散结。
二者相配,补泻同用,健脾消痞,主用于脾胃运化不及,饮食停积、脘腹痞满,如枳术丸。
8.黄芪——补气固表止汗;防风——祛风解表发汗。
一补一散,共达益气固表止汗之功,主用于表虚自汗,虚人多汗,易感冒者,如玉屏风散。
9.白芍——补血养阴柔肝止痛;柴胡——疏肝解郁透达郁热。
一补一散,共奏疏肝解郁、养血肉感止痛之功。
主用于肝脾不调,胸胁脘腹疼痛。
10.红枣——补益脾气;生姜——温胃散寒。
一补一散,调和气血,生姜得大枣缓其刺激性,大枣得生姜防补益壅滞气胀之功,如桂枝汤。
11.鳖甲——滋阴退热入络搜风;青蒿——芳香清热引邪外出。
一补一散,共奏滋阴清热、透邪外出之功。
主用于热病后期,热伏阴分、低热不退,如青蒿鳖甲汤。
12.黑芝麻——补益肝肾之阴虚;桑叶——清肝明目。
一补一清,共奏养肝明目之功,而用治肝阳头晕、肝虚目疾、视物昏花,如桑麻汤。
13.枸杞——补肝肾益精明目;菊花——疏散清利头目。
一补一清,共奏养肝明目之功,而用治肝阳头晕、肝虚目疾、视物昏花,如杞菊地黄丸。
14.黄连——性寒,泻心火;肉桂——性热,补命火。
一寒一热,一补一泻,共奏交通心肾之功。
主用于心肾不交之失眠、梦遗,如交泰丸。
15.黄连——性寒,清泄胃火;吴茱萸——性热,疏肝降逆。
一寒一热,共奏平肝清胃,降逆止呕之功。
用治肝经郁火犯胃之呕吐冒酸,如左金丸。
16.黄连——性寒,清胃热心火;干姜——性热,温胃散寒。
一寒一热,共奏平调寒热,辛开苦降之功。
用以治寒热互结心下之痞满,如半夏泻心汤。
17. 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木香——苦寒,行气止痛。
二者合用,清热燥湿,行气止痛,主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的泻痢腹痛,里急后重,如香连丸。
18.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厚朴——苦温,苦温燥湿,行气消胀。
共奏清化湿热之功,用治脾胃湿热,脘脾纳呆、腹胀,如芩朴汤。
19.黄柏——苦寒,清热燥湿;苍术——苦温,苦温燥湿。
二药合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痹痿,湿热疮疹,带下等病证,如二妙散。
20.石膏——性寒,清热泻火;细辛——性热,祛风止痛。
二药合用,清胃祛风止痛,主治风火牙痛,如二辛散。
21.干姜——温肺散寒、蠲饮;五味子——酸收敛肺滋肾。
一收一散,温肺滋肾蠲饮。
主用于寒饮停蓄之咳喘,如苓甘五味姜辛汤。
22.白芍——酸味,养血柔肝止痛;甘草——味甘,益气补血缓急止痛。
二药合用,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主用于平滑肌,横纹肌痉挛所致疼痛。
23.柴胡——性升,解表退热;前胡——性降,下气消痰。
二药合用,疏散表邪,止咳平喘。
主用于外感咳喘,如荆防败毒散。
24.桔梗——主升,宣肺祛痰;枳壳——主降,下气宽中。
二药合用,宣肺畅中,气机流畅。
主用于外感咳嗽、胸闷不舒者。
25.半夏——辛味,辛散开结除痞;黄连——苦味,苦降邪热和胃。
二药合用共奏和胃降逆止呕之功。
住治寒热互结心下之痞呕。
26.乌梅——酸味,生津止渴;生地——甘味,滋阴生津泄热、二药合用,能酸甘化阴,生津止渴。
主用于虚热消渴证,如乌梅汤。
27.乌梅——酸味,生津止渴;黄连——苦味,清热除烦。
二药合用,清热除烦止渴,用治火热伤津心烦口渴,如连梅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