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辣椒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中心

合集下载

辣椒红是什么食品添加剂

辣椒红是什么食品添加剂

辣椒红是什么食品添加剂
答案:
辣椒红是营养强化剂食品添加剂,可增强和补充食品的胡萝卜素和玉米黄质。

扩展:
食品添加剂辣椒红是食品添加剂名称,食物加工用的一种添加原料。

辣椒红色素别名辣椒红,是一种存在于成熟红辣椒果实中的四萜类橙红色色素,属类胡萝卜素类色素。

其中极性较大的红色组分为辣椒红素和辣椒玉红素,占总量的50%~60%,另一类是极性较小的黄色组分,主要成分为胡萝卜素和玉米黄质,它们具有维生素A 的活性。

辣椒红是一种色素,是一种存在于成熟红辣椒果实中的四萜类橙红色色素,属类胡萝卜素类色素。

辣椒红为深红色黏稠状液体、膏状或粉末,不溶于水,溶于油脂和乙醇,乳化分散性及耐热性、耐酸性均好,耐光性稍差,着色力强。

遇铁、铜等金属离子退色,遇铅离子产生沉淀。

此外,本品在国外亦可制成具有一定辣味的品种对食品进行调色、调味。

辣椒红的应用:
根据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规定:辣椒红可用于冰淇淋、糕点上彩装、雪糕、冰棍、饼干、熟肉制品、人造蟹肉、酱料、糖果,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还可广泛应用于饲料、仿真食品、预防辐射、化妆品和制药业中。

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墨西哥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农业部门也广泛采用辣椒红色素作为天然食品添加剂。

中国既是辣椒红色素的原料生产大国,又是红色素的需求大国。

据统计,年产鲜红辣椒约100t,提取辣椒红色素的原料十分丰富。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告2015年第9号――关于发布《食品安全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告2015年第9号――关于发布《食品安全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告2015年第9号――关于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六偏磷酸钠》(GB 1886.4-2015)等47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公告
【法规类别】国家标准管理
【发文字号】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告2015年第9号
【发布部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5.11.13
【实施日期】2016.05.1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告
(2015年第9号)
关于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六偏磷酸钠》(GB 1886.4-2015)等47项食
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规定,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现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六偏磷酸钠》(GB 1886.4-2015)等47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其编号和名称如下:
GB 1886.4-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六偏磷酸钠GB 1886.8-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亚硫酸钠GB 1886.18-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糖精钠GB 1886.19-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红曲米GB 1886.30-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可可壳色GB 1886.32-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高粱红GB 1886.34-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辣椒红GB 1886.40-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L-苹果酸GB 1886.60-2015 食品安。

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目录624

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目录624

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目录(624)食品添加剂品种名称标准名称备注1.食品添加剂柠檬酸GB 1987-2007 食品添加剂柠檬酸2.食品添加剂乳酸GB 2023-2003 食品添加剂乳酸3.食品添加剂dl-酒石酸GB 1886.42-2015 食品添加剂dl-酒石酸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4.食品添加剂L(+)-酒石酸GB 25545-2010 食品添加剂L(+)-酒石酸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5.食品添加剂L-苹果酸GB 1886.40-2015 食品添加剂L-苹果酸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9号更新6.食品添加剂DL-苹果酸GB 25544-2010 食品添加剂DL-苹果酸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7.食品添加剂冰乙酸(又名冰醋酸)GB 1886.10-2015 食品添加剂冰乙酸(又名冰醋酸)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8.食品添加剂冰乙酸(低压羰基化法)食品添加剂冰乙酸(低压羰基化法)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19号指定标准9.食品添加剂碳酸钾GB 25588-2010 食品添加剂碳酸钾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0.食品添加剂柠檬酸钾GB 1886.74-2015 食品添加剂柠檬酸钾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9号更新11.食品添加剂柠檬酸钠GB 6782-2009 食品添加剂柠檬酸钠12.食品添加剂富马酸GB 25546-2010 食品添加剂富马酸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3.食品添加剂磷酸三钾GB 25563-2010 食品添加剂磷酸三钾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4.食品添加剂碳酸氢三钠(倍半碳酸钠)GB 25586-2010 食品添加剂碳酸氢三钠(倍半碳酸钠)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5.食品添加剂盐酸GB 1897-2008 食品添加剂盐酸16.食品添加剂氢氧化钠GB 5175-2008 食品添加剂氢氧化钠17.食品添加剂碳酸钠GB 1886.1-2015 食品添加剂碳酸钠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18.食品添加剂氢氧化钙GB 25572-2010 食品添加剂氢氧化钙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9.食品添加剂氢氧化钾GB 25575-2010 食品添加剂氢氧化钾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20.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钾GB 25589-2010 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钾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21.食品添加剂磷酸二氢钾GB 25560-2010 食品添加剂磷酸二氢钾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22.食品添加剂磷酸三钠GB 25565-2010 食品添加剂磷酸三钠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23.食品添加剂磷酸二氢钙GB 25559-2010 食品添加剂磷酸二氢钙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24.食品添加剂磷酸氢钙GB 1889-2004食品添加剂磷酸氢钙25.食品添加剂焦磷酸二氢二钠GB 25567-2010 食品添加剂焦磷酸二氢二钠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26.食品添加剂焦磷酸钠GB 25557-2010 食品添加剂焦磷酸钠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27.食品添加剂乳酸纳(溶液)GB 25537-2010 食品添加剂乳酸纳(溶液)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28.食品添加剂磷酸GB 1886.15-2015食品添加剂磷酸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29.食品添加剂六偏磷酸钠GB 1886.4-2015 食品添加剂六偏磷酸钠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9号更新30.食品添加剂硫酸钙GB 1892-2007 食品添加剂硫酸钙31.食品添加剂乳酸钙GB 6226-2005 食品添加剂乳酸钙32.食品添加剂L-乳酸钙GB 25555-2010 食品添加剂L-乳酸钙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33.食品添加剂磷酸三钙GB 25558-2010 食品添加剂磷酸三钙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34.食品添加剂柠檬酸一钠GB 1886.107-2015 食品添加剂柠檬酸一钠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35.食品添加剂乙酸钠GB 30603-2014 食品添加剂乙酸钠卫生部公告2014年第07号更新36.食品添加剂富马酸一钠GB 1886.88-2015 食品添加剂富马酸一钠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37.食品添加剂亚铁氰化钾(黄血盐钾)GB 25581-2010 食品添加剂亚铁氰化钾(黄血盐钾)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38.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硅GB 25576-2010 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硅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39.食品添加剂硅铝酸钠GB 25583-2010 食品添加剂硅铝酸钠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40.食品添加剂滑石粉GB 25578-2010 食品添加剂滑石粉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41.食品添加剂微晶纤维素GB 1886.103-2015 食品添加剂微晶纤维素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42.食品添加剂硅酸钙GB 1886.90-2015食品添加剂硅酸钙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43.食品添加剂叔丁基-4-羟基茴香醚GB 1916-2008 食品添加剂叔丁基-4-羟基茴香醚44.食品添加剂二丁基羟基甲苯(BHT)GB 1900-2010 食品添加剂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45.食品添加剂没食子酸丙酯GB 1886.14-2015 食品添加剂没食子酸丙酯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46.食品添加剂茶多酚QB 2154-1995(2009)食品添加剂茶多酚47.食品添加剂植酸(肌醇六磷酸)HG 2683—1995(2007)食品添加剂植酸(肌醇六磷酸)48.食品添加剂特丁基对苯二酚GB 26403-2011食品添加剂特丁基对苯二酚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7号49.食品添加剂甘草抗氧物QB 2078-1995(2009)食品添加剂甘草抗氧物50.食品添加剂抗坏血酸钙GB 1886.43-2015 食品添加剂抗坏血酸钙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51.食品添加剂抗坏血酸棕榈酸酯食品添加剂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8号指定标准52.食品添加剂迷迭香提取物QB/T 2817-2006食品添加剂迷迭香提取物53.食品添加剂D-异抗坏血酸钠GB 8273-2008食品添加剂D-异抗坏血酸钠54.食品添加剂D-异抗坏血酸GB 22558-2008食品添加剂D-异抗坏血酸55.食品添加剂抗坏血酸钠GB 16313-1996食品添加剂抗坏血酸钠56.食品添加剂维生素E(dl-a-醋酸生育酚) GB 14756-2010食品添加剂维生素E(dl-a-醋酸生育酚)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57.食品添加剂山梨酸GB 1905-2000食品添加剂山梨酸58.食品添加剂山梨酸钾GB 1886.39-2015食品添加剂山梨酸钾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59.食品添加剂羟基硬脂精(氧化硬脂精)食品添加剂羟基硬脂精(氧化硬脂精)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8号指定标准60.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硫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硫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19号指定标准61.食品添加剂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GB 1886.79-2015 食品添加剂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62.食品添加剂连二亚硫酸钠(保险粉) GB 22215-2008食品添加剂连二亚硫酸钠(保险粉)63.食品添加剂焦亚硫酸钠GB 1886.7-2015 食品添加剂焦亚硫酸钠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64.食品添加剂无水亚硫酸钠GB 1894-2005食品添加剂无水亚硫酸钠65.食品添加剂焦亚硫酸钾GB 25570-2010 食品添加剂焦亚硫酸钾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66.食品添加剂亚硫酸氢钠GB 25590-2010 食品添加剂亚硫酸氢钠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67.食品添加剂硫磺GB 3150—2010 食品添加剂硫磺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68.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铵GB 1888-2014 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铵卫生部公告2014年第07号更新69.食品添加剂酒石酸氢钾GB 25556-2010 食品添加剂酒石酸氢钾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70.食品添加剂复合膨松剂GB 25591-2010 食品添加剂复合膨松剂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71.食品添加剂硫酸铝钾GB 1895-2004食品添加剂硫酸铝钾72.食品添加剂硫酸铝铵GB 25592-2010 食品添加剂硫酸铝铵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73.食品添加剂羟丙基淀粉醚QB 1229-1991(2009)食品添加剂羟丙基淀粉醚74.食品添加剂山梨糖醇液GB 7658-2005食品添加剂山梨糖醇液75.食品添加剂聚葡萄糖GB 25541-2010 食品添加剂聚葡萄糖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76.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钠GB 1886.2-2015 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钠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77.食品添加剂碳酸钙GB 1898-2007食品添加剂碳酸钙78.食品添加剂碳酸镁GB 25587-2010 食品添加剂碳酸镁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79.食品添加剂偶氮甲酰胺GB 1886.108-2015 食品添加剂偶氮甲酰胺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9号更新80.食品添加剂苋菜红GB 4479.1—2010 食品添加剂苋菜红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81.食品添加剂苋菜红铝色淀GB 4479.2-2005食品添加剂苋菜红铝色淀82.食品添加剂胭脂红GB 4480.1-2001食品添加剂胭脂红83.食品添加剂胭脂红铝色淀GB 4480.2-2001食品添加剂胭脂红铝色淀84.食品添加剂柠檬黄GB 4481.1—2010 食品添加剂柠檬黄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85.食品添加剂柠檬黄铝色淀GB 4481.2—2010 食品添加剂柠檬黄铝色淀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86.食品添加剂日落黄GB 6227.1—2010 食品添加剂日落黄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87.食品添加剂日落黄铝色淀GB 6227.2-2005食品添加剂日落黄铝色淀88.食品添加剂亮蓝GB 7655.1-2005食品添加剂亮蓝89.食品添加剂亮蓝铝色淀GB 7655.2-2005食品添加剂亮蓝铝色淀90.食品添加剂新红GB 14888.1-2010 食品添加剂新红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91.食品添加剂新红铝色淀GB 14888.2-2010 食品添加剂新红铝色淀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92.食品添加剂诱惑红GB 17511.1-2008食品添加剂诱惑红93.食品添加剂诱惑红铝色淀GB 17511.2-2008食品添加剂诱惑红铝色淀94.食品添加剂赤藓红GB 17512.1-2010 食品添加剂赤藓红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95.食品添加剂赤藓红铝色淀GB 17512.2-2010 食品添加剂赤藓红铝色淀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96.食品添加剂β-胡萝卜素GB 8821—2011 食品添加剂β-胡萝卜素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26号97.食品添加剂天然β-胡萝卜素QB 1414-1991(2009)食品添加剂天然β-胡萝卜素98.食品添加剂甜菜红GB 1886.111-2015 食品添加剂甜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菜红99.食品添加剂紫胶红(又名虫胶红)GB 1886.17-2015 食品添加剂紫胶红(又名虫胶红)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100.食品添加剂辣椒红GB 1886.34-2015 食品添加剂辣椒红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9号更新101.食品添加剂焦糖色GB 1886.64-2015 食品添加剂焦糖色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9号更新102.食品添加剂红米红GB 25534-2010 食品添加剂红米红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03.食品添加剂栀子黄GB 7912-2010 食品添加剂栀子黄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04.食品添加剂菊花黄QB 3792-1999(2009)食品添加剂菊花黄105.食品添加剂黑豆红GB 1886.115-2015 食品添加剂黑豆红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106.食品添加剂高粱红GB 1886.32-2015 食品添加剂高粱红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9号更新107.食品添加剂可可壳色GB 1886.30-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可可壳色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9号更新108.食品添加剂红曲米(粉)GB 4926-2008食品添加剂红曲米(粉)109.食品添加剂红曲红GB 1886.19-2015 食品添加剂红曲米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9号更新110.食品添加剂天然苋菜红GB 1886.110-2015 食品添加剂天然苋菜红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9号更新111.食品添加剂姜黄GB 1886.60-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姜黄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9号更新112.食品添加剂叶绿素铜钠盐GB 26406-2011 食品添加剂叶绿素铜钠盐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7号113.食品添加剂萝卜红GB 25536-2010 食品添加剂萝卜红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14.食品添加剂二氧化钛GB 25577-2010 食品添加剂二氧化钛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15.食品添加剂喹啉黄GB 1886.104-2015 食品添加剂喹啉黄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9号更新116.食品添加剂辣椒橙食品添加剂辣椒橙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19号指定标准117.食品添加剂番茄红素(合成)食品添加剂番茄红素(合成)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19号指定标准118.食品添加剂蔗糖脂肪酸酯GB 1886.27-2015 食品添加剂蔗糖脂肪酸酯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食品添加剂蔗糖脂肪酸酯(丙二醇法)GB 10617-2005食品添加剂蔗糖脂肪酸酯(丙二醇法)食品添加剂蔗糖脂肪酸酯(无溶剂法)QB 2245-1996(2009)食品添加剂蔗糖脂肪酸酯(无溶剂法)119.食品添加剂酪蛋白酸钠QB/T 3800-1999(2009)食品添加剂酪蛋白酸钠(原GB 10797-89)120.食品添加剂蒸馏单硬脂酸甘油酯GB 15612-1995 食品添加剂蒸馏单硬脂酸甘油酯121.食品添加剂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司盘60) GB 13481-2011 食品添加剂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司盘60)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26号122.食品添加剂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司盘80) GB 13482-2011 食品添加剂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司盘80)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26号123.食品添加剂单、双硬脂酸甘油酯GB 1986-2007食品添加剂单、双硬脂酸甘油酯124.食品添加剂聚氧乙烯木糖醇酐单硬脂酸脂QB/T 3790-1999(2009)食品添加剂聚氧乙烯木糖醇酐单硬脂酸脂125.食品添加剂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GB 1886.116-2015 食品添加剂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126.食品添加剂改性大豆磷脂LS/T 3225-1990食品添加剂改性大豆磷脂(原GB 12486-90)127.食品添加剂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司盘20) GB 25551-2010 食品添加剂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司盘20)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28.食品添加剂山梨醇酐单棕榈酸酯(司盘40) GB 25552-2010 食品添加剂山梨醇酐单棕榈酸酯(司盘40)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29.食品添加剂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GB 25539-2010 食品添加剂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30.食品添加剂三聚甘油单硬脂酸酯GB 13510-1992食品添加剂三聚甘油单硬脂酸酯131.食品添加剂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吐温60) GB 25553-2010 食品添加剂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吐温60)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32.食品添加剂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吐温80) GB 25554-2010 食品添加剂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吐温80)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33.食品添加剂果胶GB 25533-2010 食品添加剂果胶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34.食品添加剂卡拉胶GB 15044-2009食品添加剂卡拉胶135.食品添加剂藻酸丙二醇酯GB 10616-2004食品添加剂藻酸丙二醇酯136.食品添加剂松香甘油酯GB 10287-2012食品添加剂松香甘油酯和氢化松香甘油酯卫生部公告2012年第23号更新137.食品添加剂氢化松香甘油酯食品添加剂氢化松香甘油酯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8号指定标准138.食品添加剂乳酸脂肪酸甘油酯GB 1886.93-2015 食品添加剂乳酸脂肪酸甘油酯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139.食品添加剂乙酰化单、双甘油脂肪酸酯GB 1886.80-2015 食品添加剂乙酰化单、双甘油脂肪酸酯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140.食品添加剂硬脂酸钙食品添加剂硬脂酸钙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8号指定标准141.食品添加剂硬脂酸镁食品添加剂硬脂酸镁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8号指定标准142.食品添加剂硬脂酰乳酸钙食品添加剂硬脂酰乳酸钙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8号指定标准143.食品添加剂硬脂酰乳酸钠食品添加剂硬脂酰乳酸钠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8号指定标准144.食品添加剂丙二醇脂肪酸酯食品添加剂丙二醇脂肪酸酯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8号指定标准145.食品添加剂聚甘油脂肪酸酯食品添加剂聚甘油脂肪酸酯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8号指定标准146.食品添加剂乳糖醇食品添加剂乳糖醇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8号指定标准147.食品添加剂铵磷脂食品添加剂铵磷脂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19号指定标准148.食品添加剂聚甘油蓖麻醇酯食品添加剂聚甘油蓖麻醇酯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19号指定标准149.食品添加剂琥珀酸单甘油酯食品添加剂琥珀酸单甘油酯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19号指定标准150.食品添加剂乳化硅油食品添加剂乳化硅油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19号指定标准151.食品添加剂α-淀粉酶制剂GB 8275-2009食品添加剂α-淀粉酶制剂152.食品添加剂糖化酶制剂GB 8276-2006食品添加剂糖化酶制剂153.食品添加剂果胶酶制剂QB 1502-1992(2009)食品添加剂果胶酶制剂154.食品添加剂真菌α-淀粉酶QB 2526-2001(2009)食品添加剂真菌α-淀粉酶155.食品添加剂α-葡萄糖转苷酶QB 2525-2001(2009)食品添加剂α-葡萄糖转苷酶156.食品添加剂a-乙酰乳酸脱羧酶制剂GB 20713-2006食品添加剂a-乙酰乳酸脱羧酶制剂157.食品添加剂纤维素酶制剂QB 2583-2003 纤维素酶制剂158.食品工业用酶制剂GB 25594-2010 食品添加剂食品工业用酶制剂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59.食品添加剂5’-鸟苷酸二钠QB/T 2846-2007食品添加剂5’-鸟苷酸二钠160.食品添加剂呈味核苷酸二钠QB/T 2845-2007食品添加剂呈味核苷酸二钠161.食品添加剂甘氨酸(氨基乙酸)GB 25542-2010 食品添加剂甘氨酸(氨基乙酸)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62.食品添加剂L-丙氨酸GB 25543-2010 食品添加剂L-丙氨酸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63.食品添加剂5’-肌苷酸二钠GB 1886.97-2015 食品添加剂5’-肌苷酸二钠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164.食品营养强化剂5'-尿苷GB 1886.82-2015 食品营养强化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9号更新酸二钠剂5'-尿苷酸二钠165.食品用石蜡GB 7189-1994食品用石蜡166.食品级白油GB 4853-2008食品级白油167.食品添加剂吗啉脂肪酸盐果蜡GB12489-2010 食品添加剂吗啉脂肪酸盐果蜡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68.食品添加剂紫胶(虫胶)LY 1193—1996 食品添加剂紫胶(虫胶)169.食品添加剂松香季戊四醇酯食品添加剂松香季戊四醇酯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8号指定标准170.食品添加剂巴西棕榈蜡GB 1886.84-2015食品添加剂巴西棕榈蜡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171.食品添加剂蜂蜡GB 1886.87-2015食品添加剂蜂蜡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172.食品添加剂硬脂酸(十八烷酸)食品添加剂硬脂酸(十八烷酸)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19号指定标准173.食品添加剂三聚磷酸钠GB 25566-2010 食品添加剂三聚磷酸钠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74.食品添加剂磷酸氢二钾GB 25561-2010 食品添加剂磷酸氢二钾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75.食品添加剂磷酸二氢铵GB 25569-2010 食品添加剂磷酸二氢铵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76.食品添加剂磷酸氢二钠GB 25568-2010 食品添加剂磷酸氢二钠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77.食品添加剂磷酸二氢钠GB 25564-2010 食品添加剂磷酸二氢钠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78.食品添加剂L-赖氨酸盐酸盐GB 10794-2009 食品添加剂L-赖氨酸盐酸盐179.食品添加剂牛磺酸GB 14759-2010食品添加剂牛磺酸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80.食品添加剂左旋肉碱GB 17787-1999 食品添加剂左旋肉碱及食品添加剂左旋肉碱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8号指定标准181.食品添加剂维生素A GB 14750-2010 食品添加剂维生素A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82.食品添加剂维生素B1(盐酸硫胺) GB 14751-2010 食品添加剂维生素B1(盐酸硫胺)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83.食品添加剂维生素B2(核黄素) GB 14752-2010 食品添加剂维生素B2(核黄素)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84.食品添加剂维生素B6(盐酸吡哆醇) GB 14753-2010 食品添加剂维生素B6(盐酸吡哆醇)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85.食品添加剂维生素C(抗坏血酸) GB 14754-2010 食品添加剂维生素C(抗坏血酸)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86.食品添加剂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 GB 14755-2010 食品添加剂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87.食品添加剂烟酸GB 14757-2010 食品添加剂烟酸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88.食品添加剂叶酸GB 15570-2010 食品添加剂叶酸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89.食品添加剂乳酸亚铁GB 6781-2007 食品添加剂乳酸亚铁190.食品添加剂柠檬酸钙GB 17203-1998 食品添加剂柠檬酸钙191.食品添加剂葡萄糖酸钙GB 15571-2010食品添加剂葡萄糖酸钙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92.食品添加剂生物碳酸钙QB 1413-1999(2009)食品添加剂生物碳酸钙193.食品营养强化剂煅烧钙GB 9990-2009 食品营养强化剂煅烧钙194食品添加剂L-苏糖酸钙GB17779-2010 食品添加剂L-苏糖酸钙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95.食品添加剂乙酸钙GB 15572-1995 食品添加剂乙酸钙及第1号修改单196.食品添加剂葡萄糖酸锌GB 8820-2010 食品添加剂葡萄糖酸锌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197.食品添加剂天然维生素E GB 19191-2003 食品添加剂天然维生素EQB 2483-2000(2009)食品添加剂天然维生素E198.食品添加剂乙二胺四乙酸铁钠GB 22557-2008 食品添加剂乙二胺四乙酸铁钠199.食品添加剂胆钙化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相应品种维生素D3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8号指定标准200.食品添加剂d-α醋酸生育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相应品种维生素E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8号指定标准201.食品添加剂植物甲萘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相应品种维生素K1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8号指定标准202.食品添加剂氰钴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相应品种维生素B12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8号指定标准203.食品添加剂烟酰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相应品种烟酰胺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8号指定标准204.食品添加剂泛酸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相应品种泛酸钙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8号指定标准205.食品添加剂硫酸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相应品种硫酸镁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8号指定标准206.食品添加剂氧化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相应品种氧化镁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8号指定标准207.食品添加剂硫酸亚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相应品种硫酸亚铁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8号指定标准208.食品添加剂富马酸亚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相应品种富马酸亚铁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8号指定标准209.食品添加剂氧化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相应品种氧化锌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8号指定标准210.食品添加剂柠檬酸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相应品种枸橼酸锌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8号指定标准211.食品添加剂碘化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相应品种碘化钠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8号指定标准212.食品添加剂碘化钾《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相应品种碘化钾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8号指定标准213.食品添加剂L-肉碱酒石酸盐GB 25550-2010 食品添加剂L-肉碱酒石酸盐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214.食用硫酸镁QB 2555-2002(2009)食用硫酸镁215.食品添加剂二十二碳六烯酸油脂(发酵法)GB26400-2011 食品添加剂二十二碳六烯酸油脂(发酵法)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7号216.食品添加剂花生四烯酸油脂(发酵法)GB 26401-2011 食品添加剂花生四烯酸油脂(发酵法)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7号217.食品添加剂碘酸钾GB 26402-2011 食品添加剂碘酸钾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7号218.食品添加剂叶黄素GB 26405-2011 食品添加剂叶黄素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7号219.食品添加剂5’-胞苷酸二钠食品添加剂5’-胞苷酸二钠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8号指定标准220.食品添加剂5’腺苷酸食品添加剂5’腺苷酸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19号指定标准221.食品添加剂肌醇食品添加剂肌醇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19号指定标准222.食品添加剂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食品添加剂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19号指定标准223.食品添加剂苯甲酸GB 1901-2005食品添加剂苯甲酸224.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GB 1902-2005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225.食品添加剂丙酸钙GB 25548-2010 食品添加剂丙酸钙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226.食品添加剂丙酸钠GB 25549-2010 食品添加剂丙酸钠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227.食品添加剂对羟基苯甲酸乙酯GB 1886.31-2015 食品添加剂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228.食品添加剂乙氧基喹食品添加剂乙氧基喹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8号指定标准229.食品添加剂乳酸链球菌素QB 2394-2007食品添加剂乳酸链球菌素230.食品添加剂稳定态二氧化氯溶液GB 25580-2010 食品添加剂稳定态二氧化氯溶液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231.食品添加剂丙酸HG 2925-1989(2009)食品添加剂丙酸(原GB 10615-89)232.食品添加剂液体二氧化碳GB 10621-2006 食品添加剂液体二氧化碳233.食品添加剂纳他霉素GB 25532-2010 食品添加剂纳他霉素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234.食品添加剂双乙酸钠GB 25538-2010 食品添加剂双乙酸钠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235.食品添加剂脱氢乙酸钠GB 25547-2010 食品添加剂脱氢乙酸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236.食品添加剂硝酸钠GB 1886.5-2015 食品添加剂硝酸钠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237.食品添加剂亚硝酸钠GB 1907-2003食品添加剂亚硝酸钠238.食品添加剂亚硝酸钾食品添加剂亚硝酸钾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19号指定标准239.食品添加剂对羟基苯甲酸甲酯钠GB 30601-2014 食品添加剂对羟基苯甲酸甲酯钠卫生部公告2014年第07号更新240.食品添加剂二甲基二碳酸盐(又名维果灵)GB 1886.68-2015 食品添加剂二甲基二碳酸盐(又名维果灵)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241.食品添加剂葡萄糖酸-δ-内酯GB 7657-2005食品添加剂葡萄糖酸-δ-内酯242.食品添加剂氯化钙GB 22214-2008食品添加剂氯化钙243.食品添加剂氯化镁GB 25584-2010食品添加剂氯化镁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244.食品添加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GB 1886.100-2015 食品添加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245.食品添加剂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又名甜蜜素)GB 1886.37-2015食品添加剂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又名甜蜜素)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8号更新246.食品添加剂异麦芽酮糖QB 1581-1992(2009)食品添加剂异麦芽酮糖247.食品添加剂木糖醇GB 13509-2005食品添加剂木糖醇248.食品添加剂甜菊糖甙GB 8270—1999食品添加剂甜菊糖甙249.食品添加剂甘草酸一钾盐(甘草甜素单钾盐) QB 2077-1995(2009)食品添加剂甘草酸一钾盐(甘草甜素单钾盐)250.食品添加剂乙酰磺胺酸钾GB 25540-2010 食品添加剂乙酰磺胺酸钾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251.食品添加剂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阿斯巴甜)GB 22367-2008食品添加剂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阿斯巴甜)252.食品添加剂赤藓糖醇GB 26404-2011 食品添加剂赤藓糖醇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7号253.食品添加剂三氯蔗糖GB 25531-2010 食品添加剂三氯蔗糖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9号254.食品添加剂糖精钠GB 1886.18-2015 食品添加剂糖精钠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9号更新255.食品添加剂D-甘露糖醇食品添加剂D-甘露糖醇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8号指定标准256.食品添加剂阿力甜食品添加剂阿力甜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19号指定标准257.食品添加剂明胶GB 6783-2013食品添加剂明胶卫生部公告2013年第13号更新258.食品添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GB 1904-2005食品添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259.食品添加剂褐藻酸钠GB 1976-2008食品添加剂褐藻酸。

食品添加剂辣椒红的品质

食品添加剂辣椒红的品质

Food Additives on the Quality of Red Pepper 作者: 袁宁 文江红
作者机构: 陕西教育学院生命科学系,陕西西安710061
出版物刊名: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89-92页
主题词: 辣椒红色素 水分 色价 萃取 辣椒素 溶剂残留
摘要:辣椒红色素是从成熟的红辣椒中提取的一种天然红色素,属类胡萝卜素类色素。

其色泽鲜艳,可调出由红到橙等不同色调。

其成品多为暗红色膏状物,广泛应用于水产品、肉类、糕点、色拉、罐头、饮料等各类食品的着色。

辣椒红色素着色力强,稳定性好,原料易得,是提倡使用的天然色素之一,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因目前食品工业中广泛使用的人工合成色素,多数对人体有毒副作用,故包括辣椒红色素在内的天然色素取代合成色素则成为必然。

本文在原料辣椒干的准备程序,辣椒红油树脂的制备步骤,辣椒红色价的测定,溶剂残留的测定等方面对辣椒红的品质进行分析与研究。

12种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则通过国家卫计委审查

12种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则通过国家卫计委审查

除0 5 . 0 1 . O 1 的可 可制品 ( 食品类别 。 5 . 0 1 . 。 2) 、代 可可B 蓄 r 5 克力及使
过程 中避免 产品彼此粘连 。其质量规 格应按照 《 食品添加剂辛 癸酸甘油
酯》 ( GB2 E ∞2 — 2 0 1 2 ) 执行 。
赫 醺 毋
用可可 脂代用 品的巧 克力类似 产 品 ( 食品类 别0 5 . 0 1 . 0 3)、
油8 酐噙 曲 甜 氧化。其喷彰 蝣 雒 媚 关内军 彗 李 丸 彳 亍 。
3 一 f 1 一 3 , 5 一 二甲 ; }1 , 2 一 眶 0 坐 一 4 — 基) 甲 圭 卜 1 H 一 0 } f 丑 坐 一 4 一 堪卜 卜 f 3 一 y 至 { 褪 ) K 陛 林 一 2 , 4 一 二目 同
堪卜 2 一 甲基口 熏 肺 f 一 3 一 羧酸硫酸盐
该物质作为防腐剂用于腌制水产品( 仅限即食海蜇)( 食 品类别 0 9 . 0 3 . O 2),抑制产品中微生物的生长。其质量规格应按照 《 食品添加剂 山梨酸钾》 ( GB 1 8 8 6 . 3 9 - 2 O 1 5) 执行。
目 关内容执行 。
品 )( 食品类别O 9 . O 2), 抑制产品褐变、防腐保鲜。该物质的质量规格应 按照 《 食品添加剂 焦亚痂骏钠》 ( GB 1 8 8 6 . 7 — 2 O 1 5) 执行。
紫胶 ( 又名虫胶 )
该 物质 作为 增味 剂 、着色剂 用于 豆干 类 (食品类 N0 4. 0 4 . 0 1 . 0 2) 和经 烹调 或油炸的水产 品 ( 食品类别
1 2 种 食 品添加剂 使 用规 则 通过国家卫计委审查
抗 坏血 糸 { 闻 舾 目( 酶法 )

保健食品备案产品可用辅料及其使用规定(2019年版)

保健食品备案产品可用辅料及其使用规定(2019年版)

保健食品备案产品可用辅料及其使用规定(2019年版)单位:克/千克(g/kg)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关于《保健食品备案产品可用辅料及其使用规定(2019年版)》的说明:1.保健食品备案产品辅料的使用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及有关规定,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对人体不产生任何健康危害;不以掩盖产品腐败变质为目的;不以掩盖产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不降低产品本身的保健功能和营养价值;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产品中的使用量;36加工助剂的使用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及有关规定。

2.本规定中的固体制剂是指每日最大食用量为20g的片剂、胶囊、软胶囊、颗粒剂、丸剂。

液体制剂是指每日最大食用量为30ml的口服液和滴剂,超过30ml的液体制剂其辅料的使用按饮料类管理。

3.食品形态产品辅料的使用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等有关规定;允许使用本规定中收录的食品原料。

4.固体制剂及液体制剂中香精的使用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及有关规定,其组成成分应收录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或GB 30616 中附录A《食品用香精中允许使用的辅料名单》,用量可根据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5.包衣预混剂的使用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及有关规定;其组成成分应收录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中,用量可根据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6.包埋、微囊化原料制备工艺中使用的辅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及有关规定,其组成成分应收录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中,允许使用本规定中收录的食品原料。

用量可根据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37。

调味面制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调味面制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调味面制品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调味面制品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小麦粉为原料,辅以食用盐、白砂糖、菜籽油、谷氨酸钠、酿造酱油、香辛料、食品添加剂(三氯蔗糖、单、双甘油脂肪酸酯、D-异抗坏血酸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山梨酸钾、羧甲基纤维素钠、乙基麦芽酚、辣椒红、红曲红、食用香精)经配料、挤压熟制、成型、调味等工序制成的可直接食用的调味面制食品。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317 白砂糖GB/T 1355 小麦粉GB/T 1536 菜籽油GB 1886.2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D-异抗坏血酸钠GB 1886.3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辣椒红GB 1886.3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山梨酸钾GB 1886.6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单,双甘油脂肪酸酯GB 1886.17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5′-呈味核苷酸二钠(又名呈味核苷酸二钠)GB 1886.1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红曲红GB 1886.20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基麦芽酚GB 1886.23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4789.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GB 4789.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 478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GB 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 4789.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 5009.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 5009.2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测定GB 5009.4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氯化物的测定GB 5009.22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过氧化值的测定GB 5009.22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酸价的测定GB/T 5461 食用盐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967 谷氨酸钠(味精)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 15691 香辛料调味品通用技术条件GB/T 18186 酿造酱油GB 1964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冲调谷物制品GB 2225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三氯蔗糖(蔗糖素)的测定GB 2553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三氯蔗糖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99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 306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香精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3 技术要求3.1 原料和辅料要求3.1.1原料:3.1.1 小麦粉:应符合GB/T 1355的规定。

诱惑红扩大使用范围X-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诱惑红扩大使用范围X-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1 通用名称、功能分类、用量和使用范围1.1 通用名称食品添加剂诱惑红(Allura Red)1.2 别名FD&C 红色No.40(FD&C Red No.40.)(美)食用赤色40号(日)E 129(欧)1.3 功能分类、用量和使用范围2证明技术上确有必要和使用效果的资料或者文件2.1 食品添加剂的功能类别及作用机理功能类别:着色剂作用机理:由于食品添加剂着色剂是通过吸收可见光区域内特定波长的光,而显现出不同的颜色,通过着色剂与食品原料的混合而掩盖不同食品原料混合后各原料本色对食品的最终色泽的干扰或降低食品色泽的不稳定性,从而使生产出的食品色泽达到消费者可以接受的程度。

2.2 在拟添加的食品中添加与否的效果对比;2.2.1实验目的:液体复合调味料中添加与不添加着色剂对产品的影响;2.2.2 实验设计2.2.2.1 实验地点:实验室2.2.2.2 实验方案称取500g水,然后加入实验材料,混合均匀后,再添加着色剂并测定色度和红色指数,观察添加着色剂后色度和红色指数的变化情况。

2.2.2 3 实验中着色剂添加量的设定添加量(g/kg):0.2、0.4、0.62.2.3 实验材料:饮用水、黄原胶、酿造酱油、焦糖色、食用盐、白糖、味精、甜蜜素、诱惑红、苯甲酸钠2.2.4 实验步骤称取500g水,然后加入实验材料,混合后测定色度和红色指数。

2.2.5色度(EBC单位)及红色指数的检测方法①精确吸取酱汁样品1.0ml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至刻度,摇匀。

此溶液为1.0%样品稀释液,再吸取10ml1.0%稀释液于另一1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摇匀,即为0.1%的样品稀释液。

因要求其澄清透明,所以须再经2400r/min离心5min(或用中速定性滤纸过滤)。

②测定色度(EBC单位):将已处理过的0.1%样品稀释液倒入1cm比色槽中,用72-1型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其它型号的可见光分光光度计也可)调整波长至610nm处测定其光密度值(OD1值,反复测定数次,取其平均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添加剂辣椒红扩大使用范围和使用量申报材料申报单位:河南中大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食品添加剂辣椒红扩大使用范围和使用量申报材料目录一、食品添加剂扩大使用范围和使用量申请表二、添加剂的通用名称、功能分类、用量和使用范围三、证明技术上确有必要和使用效果的资料或者文件1、申请报告2、工艺必要性说明3、试验性使用报告四、食品添加剂的质量规格要求、生产使用工艺和检验方法,食品中该添加剂的检验方法或者相关情况说明1、辣椒红的质量规格要求2、生产使用工艺3、辣椒红检验方法4、相关情况说明五、标签和说明书样稿六、国内外有关安全性资料及其它国家、国际组织允许使用的证明文件或资料1.辣椒红国家标准GB10783-20082.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3.国际组织允许使用的证明文件或资料4. 辣椒红色素产品检测报告食品添加剂辣椒红扩大使用范围和使用量申请表申报单位:河南中大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食品添加剂辣椒红通用名称、功能分类、用量和使用范围申报单位:河南中大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食品添加剂辣椒红的通用名称、功能分类、用量和使用范围辣椒红:Paprika RedCNS号:08.106功能:着色剂证明技术上确有必要和使用效果的资料或者文件申报单位:河南中大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关于扩大食品添加剂辣椒红使用范围使用量的申请报告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辣椒红是从辣椒中提取的类胡萝卜素,为深红色粘性油状液体,可任意溶解于食用油中。

大约在明朝辣椒就传入中国,当时在欧洲、亚洲和非洲已广泛种植,现在,在人们日常生活和饮食中,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果蔬食品。

而从其中用物理方法提取的辣椒红更具有安全、无毒害、稳定性好,颜色鲜艳等优点,是世界各国公认的优秀着色剂。

在1938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就规定辣椒红为“无需许可证的食品添加剂”;在日本的≤日本新食品添加物≥对其使用范围及使用量没有限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及卫生部增补公告)中规定辣椒红可用于冷冻饮品、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类巧克力和代巧克力、糖果、面糊(如用于鱼和禽肉的拖面糊、裹粉、煎炸粉、方便米面制品、糕点、糕点上彩装、饼干、调理肉制品(生肉添加调理料)、熟肉制品、冷冻鱼糜制品(包括鱼丸等)、酱及酱制品、复合调味料、果蔬汁饮料、蛋白饮料类、乳酸菌饮料、果冻、油炸小食品、膨化食品、焙烤食品馅料、人造黄油及其类似制品、腌制的蔬菜、粮食制品馅料、腌腊肉制品、调味品等类食品的着色,添加量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随着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而要求食品的多样化,从食品的外观上、味道上、营养上、安全、无毒害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它要求食品不光是安全的,还要“色、香、味”俱全。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吃辣椒的习惯,在食品中添加辣椒红可使产品具有诱人的色泽,增加消费者的食欲。

通过试验对比观察,辣椒红在食品中稳定性好,性价比合理。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提升产品的形象和质量,特申请扩大辣椒红在腌制的食用菌和藻类制品中使用及按生产需要适量添加。

要达到食品的“色、香、味”和谐统一,最大限度的保留食品的营养成分,尽可能使食品保持一定的色泽是所有企业要考虑的问题。

要满足上述要求,必须达到:(1)颜色的一致性;(2)颜色的修复性;(3)颜色的稳定性;(4)对无色的物品进行着色。

我国现有食品生产大都是连续工业化生产,只有通过固定食品中辣椒红的添加量,才可保证最终生产食品外观颜色的一致性。

通过对辣椒红色素的稳定性研究和试验表明,辣椒红用于食品中,可满足产品货架期内颜色稳定性的要求。

有些食品由于加工工艺的原因,生产出来的产品颜色不好看,无法引起食欲,而通过添加辣椒红,可对产品起到修复和着色的作用,达到改善食品外观的目的。

金大洲公司研发技术人员通过多年的不断深入生产研究和应用研究,合理添加优良着色剂——辣椒红,来保证产品有诱人的色泽外观。

通过一系列试验及食品厂家的生产试验验证,证明了在食品中适量添加辣椒红,可使产品具有鲜亮诱人的色泽外观,但各食品厂商应用时,在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食品中会使用不同的用量,作为企业遵循的原则是:尽可能合理的以较低的添加量,达到较好的着色效果。

为了鼓励中国天然色素行业发展壮大,改变中国天然色素行业靠出口色素原料的状况,本着对中国食品工业发展和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公司特向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扩大辣椒红在腌制的食用菌和藻类制品中使用及按生产需要适量添加。

河南中大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关于扩大食品添加剂辣椒红使用范围使用量的工艺必要性说明作为食品生产企业,最大限度地保留食品的营养成分,尽可能使产品保持一致是其要考虑的问题,每一种食品达到“色、香、味”和谐统一是每个企业的追求。

同时降低产品成本也是企业永恒的追求。

下面是使用食品添加剂辣椒红的几个原因,在腌制的食用菌和藻类中加入辣椒红,可具有如下功效:1、增强产品色泽,提高食欲2、改善产品因辣椒产地,季节,等级的差异带来的产品色泽的差异3、满足不同消费市场对辣度和色泽的需求可使产品保持:(1)、一致性;(2)、修复性;(3)、稳定性。

我国现有食品生产线大都是连续工业化生产,产量大,批次多,按标准程序作业,由于原辅料的产地、季节、批次不同,会出现多种不同的变化,就无法保证食品生产工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无法保证产品外观、口感等的一致性、均匀性,而通过固定某一品种食品中辣椒红的添加量,可最终保证所生产食品的均匀性和一致性。

通过对辣椒红的稳定性研究和试验表明:辣椒红用于食品中,口感良好、产品均匀、自然,稳定性好,可满足食品货架期内稳定性的要求。

有些食品由于加工工艺的原因,生产出来的产品外观不好,无法引起食欲,也不能表现出该种食品的特征,而通过添加辣椒红,可对产品起到修复和稳定的作用,达到改善食品口味、外观,使“色、香、味”和谐统一的目的。

辣椒红的使用也是最经济的,能够大大降低产品的成本,同时还具有多功能,既能作为着色剂使用,又可作为辣椒的代用品改善口感、口味。

目前辣椒红的市场价格是****元/kg,是最便宜的,下表是几种常用产品目前的市场价格对比:由以上各产品使用效果和综合性价比对比可以看出,辣椒红比其他产品的性价比更高,在使用上大大降低了成本,同时,只有辣椒红可以达到色泽和口味两方面的兼顾,使产品具有竞争力。

因此,在食品中添加辣椒红即可改善口感、外观,又可增加食欲,还大大降低了成本,在工艺上是必须的,在实际中是可行的和必要的。

河南中大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辣椒红在调味食用菌的试验性使用效果报告颜色作为衡量食品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在食品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食品“色、香、味、营养、安全、无毒害”的要求,首选应是天然色素。

辣椒红色素作为一种优良的着色剂,不但着色优良、安全性高,还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

辣椒红色素中含10%左右的β-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可消除体内自由基对人体的危害,还可转化为维生素A补充营养,同时具有防癌、抗心脑血管疾病之作用。

目前辣椒红色素已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中广泛无限制的使用;而在国内GB2760-2011中辣椒红色素已可用于冷冻饮品、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类巧克力和代巧克力、糖果、面糊(如用于鱼和禽肉的拖面糊、裹粉、煎炸粉、方便米面制品、糕点、糕点上彩装、饼干、调理肉制品(生肉添加调理料)、熟肉制品、冷冻鱼糜制品(包括鱼丸等)、酱及酱制品、复合调味料、果蔬汁饮料、蛋白饮料类、乳酸菌饮料、果冻、油炸小食品、膨化食品、焙烤食品馅料、人造黄油及其类似制品、腌制的蔬菜、粮食制品馅料、腌腊肉制品、调味品等类食品的着色,添加量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同时还可与其它天然色素一起配合使用,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随着人们生活的需求,即食调味金针菇制在食品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迄今为止全国已诞生了上千家金针菇企业,包括金大洲、香辣传奇、惠川、禾野、冬盛、一品香、洪七公等品牌,现主要分布在成都、乐山、大邑、山东、东北等地区,多家企业成立时间多达8年之久,部分企业创造的年价值利润已达到数亿元,拉动了当地GDP的增长。

金针菇企业的产生,解决了近万人的就业问题,而金针菇种植业的发展也是日益壮大,近代的60-70 年中,食用菌消费呈现全球性稳定增长,年递增7%-16%。

近30年对食用菌营养和药用功能的研究发现,食用菌受到越来越多人民的喜爱,成为FAO推荐的21 世纪健康食品,WHO 推荐的“一荤一素一菇”健康膳食三大基石之一。

而在国内,随着近几年即食类金针菇的产生,金针菇种植业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特别是徐州、阿坝州地区的金针菇种植行业的发展较为迅速,金针菇种植户已多达500家,新增就业岗位千余个,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年产值100万以上的金针菇种植农户100余家,每年创造的经济价值多达20亿。

因金针菇需要在较寒冷的条件下生长,而阿坝州的自身地理条件非常适合金针菇的生长,而金针菇产业的日益壮大,提高这些偏远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

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为了解决种植户的供销困难的问题,多家即食金针菇企业均与金针菇种植户签订了购买合同,解决了金针菇的购销体制不畅的问题,形成了良好的“产―供―销”链条活动,并保障了金针菇种植业的顺利开展。

即食类金针菇均作为一种下饭菜在市场上畅销,因东北地区气温寒冷,其当地的蔬菜无法满足整个地区的饮食需求。

而即食类金针菇因其美味价廉,加之其开袋即食的方便性,成为了东北地区餐桌上的一道不可缺少的佳菜,其营养价值也是不可忽略的,其蛋白质和多糖的含量很高。

同时作为一种休闲食品,在市场上也是非常受欢迎的,特别收到白领、学生人群的亲耐。

调味金针菇是一种新兴的产品,是近年才出现的新品类,作为金针菇生产加工企业,现因国家没有明确制定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因调味金针菇加工工艺与酱腌菜基本一致,只是原料不同,故调味金针菇的生产均是执行的各企业自己制定的企业标准,企业均大多参照GB7096《食用菌卫生标准》、GB2714《酱腌菜卫生标准》来制定并备案。

而辣椒红现作为一种色素添加剂,不仅在腌渍蔬菜内使用,多家企业在食用菌方面也在使用。

我公司通过当地调味品协会及技术专家的支持,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辣椒红在生产过程中能符合安全食用的标准。

基于以上原因,我公司针对“腌渍的食用菌和藻类”制品以及“食用菌和藻类罐头”制品中使用进行了试验研究,以便为辣椒红色素应用在香辣金针菇生产中提供依据,现将应用试验报告如下:1、试验材料1.1、食用菌(金针菇):按即食食用菌制品的生产工艺进行控制生产,所使用的原辅料,包装材料均符合国家和企业有关标准要求1.2、辣椒红色素:辣椒红,符合国家和企业有关标准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