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袁隆平改稿-阅读答案
关于袁隆平的阅读理解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曾获得诸多国内国际奖项,他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载史册。
袁隆平一生最大的追求①,而是感动了无数人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②: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他坚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仍然只是
【小题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几个短句,请改成长句。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
【小题1](1)不是荣誉、证书和奖金(2)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3)我们纪念袁老
【小题2]我们致敬他引领了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的方向,感恩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的育种家,缅怀他为世界粮食安全和民族种业发展所作的卓越贡献,更要传承他心系苍生的家国情怀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袁隆平的寻梦园阅读及答案

袁隆平的寻梦园阅读及答案袁隆平的寻梦园阅读及答案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袁隆平的寻梦园阅读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袁隆平的寻梦园阅读及答案袁隆平的“寻梦园”(6分)自1966年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科院《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引起了国内外瞩目,他的研究成果一项接着一项,他的杂交稻创造的神话一个接着一个,四十多年间他在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
而新千年里,他主持的国家“超级稻”研究项目又传佳音,续写着“绿色革命”的新突破……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三十五亿多亩,增产稻谷三千五百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三千五百万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
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难怪一些地区的农民称他为当代“神农”,而国际上的同行则称他的研究是“带给全人类的福音”。
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
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遨游;风云市场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亮丽登场。
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丝毫也没有使袁隆平产生任何改变。
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
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
“我们超级稻的培育十分紧张,不管我在哪儿,要求基地三天报一次数据,这样可以随时分析情况。
”一再声称不善言辞的袁隆平,谈起他的水稻育种却雄辩而流畅,“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八百公斤的目标。
”已经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仍驱赶着自己不断前行,“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阅读练习及答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节选)袁隆平提出了一个世界性的大课题——杂交水稻其实,这一重大课题在国外早已进行研究。
1926年,美国科学家琼斯最先报道了水稻杂交的优势现象。
1962年,印度一位科学家进一步提出了水稲下一代杂种优势在生产上应用的设想。
然而,水稻是一种花器很小的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十分不易,这使得国际上许多有此设想的研究人员先后丧失信心,放弃或中断了研究。
而袁隆平选中了这个大课题,前进的道路该是何等的曲折和艰难啊!经过反复学习和思索,袁隆平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第一步,应该找到雄性不育的植株,培育出水稻雄性不育系。
其特点是雄蕊退化,而雌蕊则是正常的,即通常说的“母禾”。
第二步,再找一种特殊的水稻品种作父本,给母禾授粉,使它养育出来的后代,全部保持雄性不育的特性,这就是保持系。
有了保持系,不育系才能代代相传并大量繁殖。
第三步,还要找一种稻种和雄性不育系杂交,使杂交的后代恢复生育能力,这叫恢复系。
有了恢复系,就可以大量生产杂交种子了。
袁隆平提出的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
他被挂上阵,尚未站稳脚跟,冷言冷语便扑面而来。
但袁隆平既不争,也不辩,仍然矢志不移地搞他的科学试验。
1964年袁隆平迈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步,可是不久,“文化大革命”便开始了。
袁隆平所有搞试验的坛坛钵钵全被砸得稀巴烂,心爱的秧苗不是被折成几截,就是与湿泥污水搅拌成一团。
面对这种惨景,他落下了伤心的泪……所幸的是,他的两个忠实支持者藏了四钵试验秧苗。
这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袁隆平倍加珍惜,到1968年,已发展到四分秧田了。
为了照顾这得来不易的“秧宝宝”,袁隆平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
然而,就是他视为生命的四分秧田,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还是被扫荡一空。
袁隆平来到试验田边,像疯了似的在狭窄的田埂上走过来,又走过去,狂奔乱跑。
当走到一口深井旁,像发现了什么,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原来他发现那里面有几棵秧苗。
《袁隆平》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doc

《袁隆平》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
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
他知道,根据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交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玉米自交系继续自交不再引起衰退现象,但杂交能产生强大的优势。
而天然的自花授粉植物品系(天然自交系)自交也不退化,为什么杂交却不能产生杂种优势呢?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
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国际上有著名学者断言:不可能。
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
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
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当时是50年代。
此外美国、菲律宾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
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阅读练习及答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节选)袁隆平提出了一个世界性的大课题——杂交水稻其实,这一重大课题在国外早已进行研究。
1926年,美国科学家琼斯最先报道了水稻杂交的优势现象。
1962年,印度一位科学家进一步提出了水稲下一代杂种优势在生产上应用的设想。
然而,水稻是一种花器很小的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十分不易,这使得国际上许多有此设想的研究人员先后丧失信心,放弃或中断了研究。
而袁隆平选中了这个大课题,前进的道路该是何等的曲折和艰难啊!经过反复学习和思索,袁隆平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第一步,应该找到雄性不育的植株,培育出水稻雄性不育系。
其特点是雄蕊退化,而雌蕊则是正常的,即通常说的“母禾”。
第二步,再找一种特殊的水稻品种作父本,给母禾授粉,使它养育出来的后代,全部保持雄性不育的特性,这就是保持系。
有了保持系,不育系才能代代相传并大量繁殖。
第三步,还要找一种稻种和雄性不育系杂交,使杂交的后代恢复生育能力,这叫恢复系。
有了恢复系,就可以大量生产杂交种子了。
袁隆平提出的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
他被挂上阵,尚未站稳脚跟,冷言冷语便扑面而来。
但袁隆平既不争,也不辩,仍然矢志不移地搞他的科学试验。
1964年袁隆平迈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步,可是不久,“文化大革命”便开始了。
袁隆平所有搞试验的坛坛钵钵全被砸得稀巴烂,心爱的秧苗不是被折成几截,就是与湿泥污水搅拌成一团。
面对这种惨景,他落下了伤心的泪……所幸的是,他的两个忠实支持者藏了四钵试验秧苗。
这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袁隆平倍加珍惜,到1968年,已发展到四分秧田了。
为了照顾这得来不易的“秧宝宝”,袁隆平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
然而,就是他视为生命的四分秧田,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还是被扫荡一空。
袁隆平来到试验田边,像疯了似的在狭窄的田埂上走过来,又走过去,狂奔乱跑。
当走到一口深井旁,像发现了什么,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原来他发现那里面有几棵秧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稻花飘香的生命一颗巨星陨(yǔn)落了,一个稻花飘香的生命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离世的消息传出,举国同悲。
出殡那天,长沙城里阴雨绵绵。
①人们自发地走上街头,他们手捧鲜花,跟着灵车缓缓地前行,神情肃穆悲戚。
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引路人,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研究杂交水稻,让水稻增产。
他用一粒种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前全国闹饥荒,看着人们挨饿,袁隆平非常难过,下定决心要让人们吃饱饭。
为了实现理想,袁隆平勤勤恳恳地研究、实验。
他的一生,几乎都在实验田里度过。
即便到了八九十岁高龄,他也依然奔波在田间地头,爬田埂、蹲泥水。
②炎炎烈日下,他弓着身子,拿着放大镜,一株一株地寻找符合要求的稻穗,脸上的汗珠滴下来,无声无息地没入脚下的泥水中。
稻田里的那个顶天立地的身影,书写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责任与担当。
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袁隆平研发出一代又一代杂交水稻,产量不断提高,从最初的亩产300斤,到现在亩产突破3000斤。
他创造了一个中国奇迹——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
他的科研成果也造福了世界人民,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了杂交水稻,非洲等贫困地区的许多人民也因此增加了生的可能与希望。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稻花飘香,香远益清……1【提取信息】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一颗巨星陨落了”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中“一件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读句子】读画“”的句子完成练习。
(1)句子①表现了人们什么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子②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袁隆平院士的什么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句子】对文中画“”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有()(多选)A.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种子,让中国人吃饱饭,不再挨饿。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快乐人生下水稻田劳作.给研究生上课.搞超级稻。。。

阅读下⾯⽂字,完成下题。
“杂交⽔稻之⽗”袁隆平的快乐⼈⽣ 下⽔稻⽥劳作、给研究⽣上课、搞超级稻的实验室研究、开国际学术会议……袁隆平的⽇程被安排得满满的。
在位于长沙东郊的居所内,忙⾥偷闲的袁隆平⽇前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袁隆平有很多头衔和荣誉:国家杂交⽔稻⼯程技术研究中⼼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2001年获得⾸届国家最⾼科技奖…… 对于⼈们称他为伟⼤科学家,袁隆平显得诚惶诚恐,他幽默⽽谦虚地说:“不是伟⼤,是尾巴⼤了,尾巴⼤了也有好处,就是不能翘尾巴。
” 平时,袁隆平喜爱体育运动,⽆论⼯作多么繁忙,⼏乎每天下午袁隆平都会抽时间打排球。
他总结说,⾃⼰的好⾝体,⼀是归功于体育锻炼,⼆是⼼态好。
“单位的同事经常讲我是70岁的年龄,50岁的⾝体,30岁的⼼态,20岁的肌⾁。
” 70多岁的袁隆平,还是湖南省农科院最近3年来的游泳冠军。
每次游泳,袁隆平总是将单位的⼩伙⼦们抛在⾝后,第⼀个达到终点。
袁隆平还透露,他17岁的时候就是武汉市100⽶、400⽶⾃由泳冠军。
因为⾝体条件好,袁隆平还差点被选去当飞⾏员。
种种机缘下,袁隆平没有成为专业运动员或者飞⾏员,⽽是和农业打了⼀辈⼦交道。
“我做运动员被淘汰了,飞⾏员也被淘汰了,就回来⼲农业了。
”袁隆平幽默地说,“当时有个电影叫《摩登时代》,卓别林的窗⼦外⾯就有奶⽜啊,和那个电影结合起来,就有了我的⽥园梦,觉得做园艺,学农业是很美的。
” 在婚姻⽅⾯,袁隆平可以说是晚婚⼀族。
他34岁的时候结婚,夫⼈是他以前的学⽣。
俩⼈在谈恋爱之前就认识,后经⼀位⽼师牵线,不到⼀个⽉的时间就结婚了。
记者将袁隆平的⾼效率概括为“闪婚”。
他听后哈哈⼤笑:“有⼀天她在县⾥打篮球⽐赛。
⽐赛休息的时候,我就骑着⾃⾏车带她去领结婚证了。
对我们来讲,⽐赛重要,结婚更重要。
” 美丽贤惠的妻⼦给袁隆平的⽣活带来了温馨和幸福。
【2021届高考语文语言表达训练袁隆平篇】

【2021届高考语文语言表达训练袁隆平篇】2021年高考语文语言表达训练——袁隆平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博物馆的焦点是一颗炭化的、黑色的稻粒。
在射灯的映照下,小小的万年古稻如钻石般熠熠生辉,牵动着参观者的思绪。
在上山遗址博物馆的展厅里,有袁隆平的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
① ,使这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深感欣喜,于是挥毫写下这八个字。
正是晚秋时分,风中已有寒意。
但上山博物馆周围的一大片稻海,却在天地间蔓延着耀眼的金黄。
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点头,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远远地,我看到一些人在稻田里劳作,有人在车水,有人在弯腰收割,有人牵着牛走在田间。
② ,原来是一组组雕塑。
视线越过上山的稻田,可以看到浦江的仙华山。
离开上山遗址,我上了仙华山。
在苍茫暮色中,我看到了那些隐匿在荒草中的神奇岩石。
岩石上的浮雕,不是文字,也不是具体的物象,而是一些奇怪的符号,如一个个圆睁着或者微合着的巨眼。
在这些神秘的眼睛中,有惊奇,有诘问,有沉思,有疑惑。
无论是烈日当头,还是夜色弥漫;无论是冰雪覆盖,还是风雨交加,这些眼睛都在默默遥望着无垠的苍穹。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杂交水稻之父”所用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每逢佳节倍思亲”,年关将至,春节期间能不能回家团聚,牵动着许多人的心。
B.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C.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文中画框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岩石上的浮雕是一些如一个个圆睁着或者微合着的巨眼的奇怪符号,不是文字或具体的物象。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隆平改稿》阅读答案
①民谚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当年,80 多岁的邓小平夹着一支烟,摇着头,抿着嘴说,中国农村改革,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第一次见到袁隆平,是他75 岁的时候,我跟他说了这句大实话,袁隆平也夹着一支烟,也摇摇头,也抿着嘴说,“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工作,一点点。
” ②再一次见到袁隆平,是8 年乊后的2013 年1月。
依然是大家熟悉的宽额头,小平头,古铜色的脸;依然是红格子棉布衬衫,深色休闲裤;依然是精神爽朗,睿智逼人,举手投足一点都不像个80 多岁的老人。
③一见面,老人同几年前一样,顺手从茶几拿起一包红色中华烟。
④这次来,我们带着清样,是请袁隆平审定有关他的一篇文稿。
就是在这篇文章里提到,袁隆平戒烟了。
“难道又复辟? 了?”
我说出自己的疑问,袁老乐呵呵笑着,打开烟盒,抽出一支烟:“告诉大家,我已经正式戒烟64 天了。
这个是给客人抽的。
”他举着烟,每人问个遍抽不抽。
而后才坐下来,聚精会神地看稿,竟不带老花镜。
少顷,听他说,“错梦见的是谷粒像花生米那样大,不是花生那样大,哪有那么大,这个? 米? 字丢不得”,边说边拿起笔在“花生”后工工整整加了一个“米”字;“这个字也不确切”,一直低头看稿的袁隆平抬起头,“我梦见的是自己躺在稻穗下乘凉,说躺在? 水稻? 下面不准确。
” ⑤一般情况下,名家、领导的文稿大都经过层层把关,字字推敲,句句斟酌;审看大样,不过走一个程序,签字画圈甚而点头即可。
袁隆平却没有这样。
他看稿时,竟像小学生对自己的功课一样严谨认真,改正的这几个字无论语义还是修辞都恰到好处。
我心头悄然一颤。
上面说的袁隆平做的这个梦,大凡采访过袁隆平、写过杂交水稻的都熟悉,都描述过,我也在《见到袁隆平》这篇文章中用过。
回来后一翻检,大报小报、长稿短稿居然都是说“袁隆平梦见的谷粒像花生那样大”、“在水稻下面乘凉”。
不觉赧颜,随后分明感到一种常人很难有的精神从袁隆平改稿时那如同雕塑般的身体里溢出,充盈在我的四周。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是科学家对待事业的那种一丝不苟,是圣教徒对待经典的那种敬畏虔诚。
⑥我又想起上次袁老为我们题字的一个细节。
他一笔一画写着,老人是读老书的,不习惯简化字,当写到“读者”的“读”字时,看他停笔思索,我们提醒是“言”字旁加“卖”,他将信将疑,硬要查字典看简化了的这个字到底是怎么个写法。
⑦论名气,袁隆平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乊父”,名动天下;论学问,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满腹才学,建树丰硕;论经历、意志和信念,可谓风霜雨雪,九死而不悔,硬是从一条坎坷的泥巴路,一直走到脚下铺满红地毯;论贡献,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成绩功劳响当当。
就是这样一个人,阅改一份不满3000 字的文稿。
1. 袁隆平是一个怎样的人?(2 分)
答:谦虚、平易近人(热情)、严谨认真、好学。
2. 第④段加着重号的“复辟”一词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 分)答:抽烟,也说明作者与袁隆平交流气氛是轻松活泼的,从侧面表现了袁隆平的平易近人。
3. 这篇文章浸透着作者深挚的情感,富有感染力,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
⑤段为例作简要分析。
(2 分)
答:从修辞的角度讲,本段采用对比、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突出袁隆平做任何事的严谨认真。
从表达方式讲夹叙夹议,特别是“像小学生对自己的功课一样严谨认真,改正的这几个字无论语义还是修辞都恰到好处”“ 是科学家对待事业的那种一丝不苟,是圣教徒对待经典的那种敬畏虔诚”这些议论文字把作者深挚的情感较好地渲染出来,增加了感染力。
(说一点即可)
4.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2 分)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袁隆平是一个享誉世界、建树丰硕、执着不悔、贡献卓越的人,突出了其为阅改一份不满3000 字的文稿、题写几个字仔细到近乎苛刻的可贵,反映了他严谨认真的一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