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
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研究报告

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可行的评价框架。
通过综合分析财务指标、市场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的绩效进行评价,为投资者和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决策指导。
研究结果表明,本模型能够全面评估上市公司的绩效,对于分析公司的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态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二、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1.财务指标财务指标是评价一个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利润、流动比率、资本金回报率等。
通过财务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财务稳健性。
2.市场指标市场指标主要包括股价、市盈率、市净率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的盈利预期和市场认可程度,可以评估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投资价值。
3.非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是评价公司绩效的重要参考,包括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市场份额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公司的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和市场反应能力。
三、模型的应用根据上述指标,建立了一个绩效评价模型。
首先,计算公司在每个维度的得分,然后按照一定的权重进行综合评分。
最后,将得分划分为几个等级,如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
模型的应用可以帮助投资者和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公司的绩效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决策。
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决定是否进行投资或继续持有股票。
对于管理者来说,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找出公司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绩效。
四、案例分析以上市公司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通过对该公司的财务指标、市场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评估,得出该公司的综合得分为良好。
然后分析其得分构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
五、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绩效评价模型能够全面评估中国上市公司的绩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综合分析财务指标、市场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这对于投资者和管理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分析一、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现状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较2017年有所增加,涉及的行业涵盖了金融、制造、房地产等多个领域。
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通过并购来获取新的市场空间和资源优势,以此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如何评价其绩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进行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1. 财务绩效财务绩效是评判并购活动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从财务角度来看,企业并购后的盈利能力、资产规模、成本控制等方面是否有所提升,是衡量并购绩效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些研究表明,企业在并购后盈利能力的提升幅度并不尽如人意,甚至还有一部分企业在并购后出现了亏损的情况。
这表明财务绩效并不是每次并购都能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对并购活动进行更全面、深入的考量和评估。
2. 管理绩效管理绩效是评价企业并购绩效的另一重要指标。
企业并购后,新的管理团队是否能够有效整合资源、提升运营效率,实现各项指标的良性增长,对企业的绩效有着重要影响。
据研究发现,一些企业在并购后由于管理团队的不稳定以及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企业运营效率的下降和员工稳定性的不足,对企业的绩效造成了负面影响。
3. 市场绩效市场绩效则是评价企业并购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企业并购后,市场份额、市场品牌价值、客户满意度等方面的表现,直接反映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些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在并购后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恢复市场的稳定与信任,部分企业甚至需要通过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才能够实现市场的增长和拓展。
为了提升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1. 完善风险评估在进行并购活动之前,上市公司需要充分考虑并评估目标企业的风险因素,以及并购活动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

Ch n s it d c m p n e iee l e o s a is
DO NG Jy n T AN B p n W ANG Ya w Z NG T e a ia g , I o i g , o u , HA in n
( .S ho o a ae n , abnIstt o eh o g ,H ri 10 0 ,C ia 2 eat n f t mac ,H ri Istt 1 col f n gmet H ri tue f cnl y a n 50 1 hn ; .D pr t h t s a n ntue M ni T o b me o Ma e i b i
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报告

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报告【导语】市值管理作为上市公司提升企业价值、增强投资者关系的重要手段,其绩效评价日益受到各方关注。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绩效进行系统评价,为投资者、上市公司及相关监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一、评价指标体系本报告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包含四个维度的市值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1.市值增长:反映上市公司市值规模的扩张程度,包括总市值、流通市值等指标;2.股东回报:反映上市公司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包括每股收益、股息率等指标;3.市场表现:反映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包括股价波动、交易活跃度等指标;4.公司治理:反映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等指标。
二、评价方法本报告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绩效进行评价。
数据包络分析是一种基于相对效率的评价方法,可以有效避免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三、评价结果与分析1.总体评价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的总体评价,发现:(1)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总体呈上升趋势;(2)不同行业、不同板块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存在较大差异;(3)公司治理对市值管理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2.行业分析本报告对重点行业进行了市值管理绩效分析,发现:(1)金融、地产、医药等行业市值管理绩效较好;(2)周期性行业如钢铁、煤炭等市值管理绩效较差;(3)新兴行业如新能源汽车、5G通信等市值管理绩效呈现分化态势。
3.企业案例分析本报告选取了部分典型上市公司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其市值管理经验:(1)加强公司治理,提升企业透明度;(2)注重研发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3)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4)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形象。
四、政策建议1.完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2.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促进市值管理绩效提升;3.鼓励上市公司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新兴产业发展;4.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投资者对市值管理的认识。
我国企业整体上市绩效评价

INNOVATION STUDIES
我国企业整体上市绩效评价*
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许 萌
当前,企业 整体上市已 成为资本市 场上的热 点问题。所 谓 企业整体上市,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已分拆 的上市母子公司通 过各 种运作手段,实现 集团整体资 产上市。二是 在包括了第 一 类含义的基础上,还包含直接整体上市的含义。本文,笔者所指 的整 体上市主要是 相对于分拆 上市而言的 ,即第 一种含义的 整 体上市。根据定义可知,整体上市属于并购重组行为。目前,我 国很多学者对于整体上市的考察也是从这个角度 展开的。学者 对我国企业整体上市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整体上市的动因、 模式 、意义 等方面,与此相比 ,对企 业整体上市 绩效的研究开 始 最晚 。本文,笔者对我 国企业整体 上市绩效评价 的理论基础 和 已展开的相关研究进行阐述。
16 河南科技 2011.3 上
城市历史性建筑广场的
景观规划与设计*
—以长春市文化广场为例
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于冬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黄祖群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 王春晖
城市广场被 称为“城市客厅 ”,是城市 空间形态的 重要组成 部分 ,它 的开 发和 建设 正迅 猛 地成 为我 国城 市建 设 中一 个热 点。作为 城市的缩影 和象征,广场集中 反映了现代 都市的文化 特质和精 神气氛。作 为广场中重要 的一类,历史性 建筑广场是 指为了对历史性建筑进行保护,同时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而在 具有 城 市记 忆、城 市文 脉延 续 性的 历史 性建 筑周 围 建造 的广 场。这些广场是在已有广场的基础上重新整合改造的。它们不 仅是人们 进行公共活 动的重要场所 ,也 是城市形态 的载体和城 市文化的体现,成为孕育、展现、保存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社会内 涵、生活模式的重要舞 台。但近些年,伴随着城市化带来的前所 未有的城 市建设,历史性建 筑广场及其 所赖以存在 的环境都遭
基于DEA的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

研究与探索 I td n x l e u yA dE p r S o
()- 1 3 o< ,决策单元 j 不是D A E 有效。其Βιβλιοθήκη 中s ( 为松弛变量 , 为 s —
率为1且 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均为 1这说明这些企业属于 , , DA E 有效 , 占整个行业的3 . %。 明说 明企业在现阶段 的技术水 33 说 3
且有u O vO 对于每一 个D j >,>, MU , 也就是 求解 如下问题 :
( ) :1且s 0S , 1 , , =0则决策单元j E 有效 ; - 为D A () 2 口=1但至少某 个输 入或者输 出大于0 则决策单元 i , , 为弱
DA E 有效 ;
射仑通雷 。 l 综合 2l年第2 中l 二 o2 期(
之间存在盲 目性的竞争 , 特别是 片面追求规模 的扩大 , 管理效率 的
∑v
【 u≥0, 0 v
低下 , 除 了少数优 势明显的大型零售企业外 , 相当多的企业经济 效益下 降 , 造 成 了大 量资源 的浪费 。本 文采用D A E 方法来 对我
国零售业上 市公司进行 绩效评价 , 并针 对存在 的问题提 出改进 建议 ,以改善我国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 ,提高我 国零售企业的竞
报酬 递增 或 递减 的状 况 。9 4 a krC ans opr 出 了 18 年B n e, hre 和C oe提 B 型, C模 该模型是对D A E 分析 的扩展 , 并且考虑 了规模 收益可变
提出的第一个D A E 模型 。该模型是投入导向型的规模 报酬不变模
型,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样本的投入 、 出数据 的分析确定 出有效 产 生产前 沿面 , 并根 据各D 与有 效生产前 沿面 的距 离状 况 , MU 确定
我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

二 、现有绩效评价体 系分析
( 一)国内外评价体系 目前 ,主要有三种 比较成熟 的绩效评
价 体系 : l 、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 ( S 。 B C) BS C把 企 业 当前 的业 绩 与 未来 的 获 利能 力 联 系 起来 , 通过 评价 体 系使 企业 的组 织行 为 与企 业 的战略 目标 保持 _一 。 S 致 B C的优点 在 于它是一个综合』 生业绩评价指标系统 。 它以 企业远景为核心,从财务、顾客、业务流程 和学习与成长 4 个方面,提供 l 『 考察价值创 造的战略方法 ,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核心 目 标。 S 清楚地表明了长期的公司价值和业 BC 绩 驱 动 因素 的 关系 。 B C 不仅 从 财务 的 角 S 度, 而且从 战略 角度 体 现 了公司 价值最 大 化 的思 想 。 B S C的难点在于有些条 目很难清楚地 被解释 出来或者是衡量出来的。 以数据为基 础 的指 标 当然不 是 问题 , 但非数 据 指标 便很 难 建立 起来 , 确定 绩效 的衡量 指 标有 时 比 且 想像 的要 困难 得 多 。当组 织架 构调 整时 , 平 衡计分卡也应重新调整, 为保持其随时更新 与 有 效 需要 耗 费 大 量 的 人 力 成本 与 时 间 成 本。另外,它很难实行 , 一个典型的平衡计 分 卡一般 需 要 5 个月 才能够 执行 下 去 , —6 并 需要 很 长时 间去 调整 并使 其规 范化 操作 。 但 其 优点在 于 克服 了财 务评 估的 短期 行为 , 使
更 注重 资产 负债 , 大限度 地提 高现 有资产 最
的 使用 效 率 。
3 、我 国 国有资 本金 绩 效评 价体 系 。我 国 国有资 本金绩 效评价体 系的 建立一 方面吸 取 了杜 邦 财 务 分 析 体 系层 层 分 析 分解 的思 想, 另一方面吸取了平衡计分法的非财务指 标评 价体 系 的思想 , 现 出综合性 评价 的管 体 理理念。但是在进行企业绩效评价时 , 常根 据企业规模将企业划分为大 、中、小型 , 规 模 不 同 ,标准 也不 同 , 企业 规模 的大 小对 但 指标 及与 企业 净利 润并 无直 接 关系 , 这方 在 面无任何意义; 其次其具体表现为非财务指 标数量太少; 再次没有针对不同行业企业的 特点进行指标权重比例, 仅笼统地将财务指 标 纳为 最主 要 的 8 ;最后 没有 充分 地考 虑 资本成本,除此之外,其操作的繁琐 , 成本 过 高 ,违 背 了管理 的 本质 。
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

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指对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目标和成果进行量化和评估的过程。
对于中国的上市公司来说,绩效评价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它不仅关系到公司的发展和竞争力,还直接影响到股东的利益和投资者的决策。
因此,对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要进行全面、客观和科学的分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首先,对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应该关注企业的财务绩效。
财务绩效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包括营业收入、利润和现金流等。
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潜力等。
同时,还需要比较企业的财务指标与行业平均水平和竞争对手的表现,以确定企业的竞争地位。
其次,除了财务绩效,还需要关注企业的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是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和品牌影响力。
通过对企业产品销量、市场份额和客户满意度等指标的评估,可以了解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变化趋势。
同时,还需要考虑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以确定企业在市场上的长期发展潜力。
此外,还需要关注企业的内部运营绩效。
内部运营绩效是指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能力和员工素质等因素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程度。
通过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生产效率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估,可以了解企业的组织效能和内部协调能力。
同时,还需要关注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绩效评价还应该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承担的对社会、环境和利益相关方的义务和责任。
通过对企业的环境保护、员工权益和社会捐赠等方面进行评估,可以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同时,还需要比较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与行业平均水平和社会期望,以确定企业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
综上所述,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财务绩效、市场绩效、内部运营绩效和社会责任等方面。
只有通过全面、客观和科学的评估,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运营能力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当前,如何确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考核指标及方法,指导对上市公司的投资,已成为投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绩效评估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其意义不仅在于评判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更是彰显投资价值的必要判断,而战略绩效评价则是重中之重在对上市公司进行绩效评价过程中,首要的便是对其战略绩效的评价。
企业战略是企业为了能够与外界环境协调发展而制定的具有长远性、全局性、指导性的规划,是企业对未来的总体把握,战略绩效评价则在增加战略的一致性、增强企业的预测能力和预警能力等多方面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巨大的影响。
行业因素至关重要20世纪60年代,美国战略学家安索夫《企业战略》一书的出现标志着战略以一种科学的概念在管理学中开始得到应用。
企业战略管理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和资产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下满足顾客的要求,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
战略管理对开展上市公司战略绩效评价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然而,中国目前众多企业实际上并未形成核心竞争力,往往跟随行业景气的变化来追求短期内的超额利润。
如上世纪90年代初的家电行业、90年代末的汽车业以及目前的煤炭及金属开采业等。
因此,在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规模能力不强、专业技术不高的前提下,在对战略绩效进行评价时,首要的便是对行业竞争优势进行评价,即对上市公司行业成长前景进行客观的评价,分析公司所处行业的性质、环境和政策以及行业中所处的地位等。
根据增长率行业分类法,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大致可以分为成长性、成熟性和衰退性三类。
而根据标准行业分类,结合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可划分为15类行业。
其中,处于成长期的行业有电子通信设备制造、医药生物等;处于成熟期的行业有采掘业、食品饮料烟草等;而进入衰退期的则有农林牧渔、纺织服装皮革。
而上述分类只表明了公司所处大行业的整体景气情况。
每个行业都有细分的子行业,每个子行业还都有产业链条的周期性变化次序。
即使同一子行业的同一产业链的企业,由于产品结构的不同,其行业成长前景也不相同。
在上市公司行业成长前景分析中,除分析公司所在行业处于成长期、成熟期或衰退期外,还需对所处行业的上下游结构进行分析。
如石油化学塑胶塑料和金属非金属行业,整体上处于成熟期行业。
但是,在行业内处于上游的'企业和处于下游的企业有可能在一段时期内行业成长前景截然不同。
另外,在上市公司行业成长前景分析中,要注意上市公司在行业某个领域或某个地区的垄断优势或独特不可复制优势,这可使公司产生稳定的垄断利润,并体现了较高的战略绩效。
如歌华有线是北京市唯一的有线电视营运商,广州控股、深能源等都是公用事业型企业,具有自然垄断的属性;也有一些是拥有自然资源优势的企业,例如西山煤电、兖州煤业等的煤炭资源、盐湖钾肥的矿藏资源、中金岭南的有色金属资源等。
当然,也有像贵州茅台、五粮液之类的具有消费刚性的企业,不会因经济周期波动而表现出明显的起伏,而且其国酒品牌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资源。
趋势优于核心能力核心竞争要素是企业在整个核心能力培育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特有竞争优势,它可分为基础态核心能力、亚状态核心能力和成熟态核心能力三个层次。
基础态核心能力的企业产品有一定的生命力,但竞争能力不是很强,企业的目标主要是通过为用户创造差异化的价值争取生存。
亚状态核心能力企业已经初步形成能力平台,通过能力的扩展为用户更快更好地创造价值。
此时,企业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快速的成长和壮大。
成熟态核心能力企业已经构筑其完善大能力平台,能持续地、更快更好地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价值。
此时,企业的目标是在实现持续发展的同时获取稳定的高额利润回报。
依照这样的标准,我国相关部分企业缺乏后两种形态的核心竞争要素,但基础态的核心能力在我国企业中还是存在的,特别对上市公司而言,不少企业已具备亚状态的核心能力,极少数企业还具备成熟态的核心能力。
对中国上市公司核心竞争要素进行评价,首先要识别上市公司目前的核心竞争要素处于哪一个状态,并在评分结构中将三类状态的定量指标明显区别出来,只有具备亚形态和成熟态核心能力的企业才能获得更高的评价分数。
其次,要分析企业是否有提升核心能力的潜力,其发展趋势是否朝着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方向。
对于更多的上市公司来说,问题的关键应该是如何提高、强化和激活核心能力提高竞争优势,也就是如何培育其核心能力,使其尽快达到亚状态和成熟态,创造出持续的竞争优势。
因此,在评价中国上市公司核心竞争要素时,应尤其注意以下一些方面:一、除非一些绩效差或仅具有壳价值的上市公司,绝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存在基础态核心能力,但只有少数上市公司具有亚状态核心能力,而拥有成熟态核心能力的企业则可能是很少一部分。
二、从外在表现看,基础态核心能力是支持企业生存的基础;亚状态核心能力支持企业获得阶段性竞争优势,而成熟态核心能力构筑起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
三、上市公司现在是否拥有能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成熟态核心能力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发展趋势,公司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去培育这样的核心能力。
只要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战略执行过程是在不断壮大和培育核心能力,就具备了较高的核心竞争要素绩效。
专注主业提升竞争主营业务收入是公司经常性交易活动所产生的营业收入,是公司稳定利润的主要来源,左右着上市公司的核心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主营业务利润占公司总利润的比重高低及稳定性还将影响公司经营业绩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公司的后续发展,并直接决定着公司战略规划的实现程度。
按我国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准则的分类,公司利润由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及前期损益调整组成。
其中,主营业务利润是公司盈利的核心,具有永久的持续性,是公司盈利中最稳定和最可预期的部分,而其他四个部分属于暂时类或价格无关类,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作为一个战略绩效优秀的上市公司来说,必须在公司战略定位上选准主业、扎根主业、壮大主业,并通过战略规划和实施达到不断提高主营业务利润及其比重的目的,才能有效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绩效和核心竞争力。
我国上市公司目前普遍存在着主营业务不突出、主营业务分散、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不强等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经营理念的错位。
在我国企业传统观念中,重视短期行为、盲目崇拜多元化经营,这种经营理念在经营业绩上的反映便是投资过度分散化、主营业务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投资项目效益不佳,公司经营绩效每况愈下。
企业多元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的争论由来已久,而大量的事实证明,在主营业务竞争力不强的前提下,去从事非主营业务,基本上是以失败告终的。
目前,国内上市公司普遍规模偏小、技术核心能力较弱,不仅规模上尚不具备多元化经营的基础条件,而且更缺乏与规模相匹配的专业化水平。
要评价上市公司的战略绩效,首要即是评价公司的主营业务经营绩效。
实际上,主业清晰只是一个结果表现,更为深层的应该说是评价上市公司战略定位的合理性和持续经营的长期性。
万科公司的“减法”已经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案例,也是一个合理的战略定位形成清晰而强大的主业的案例。
多元化经营看似如投资组合一样分散了风险,但由于缺乏规模效应和专业化水平,反而是加大了公司的经营风险,使公司丧失了持续经营的根本。
评价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经营绩效主要有三个指标:一、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反映的是公司当期主营业务收入与往年同期比较所表现出来的增长能力,切实反映了公司主业规模的拓展能力,只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公司规模才能实现相对强大,才能成为所处行业的龙头企业,才能获得行业的领先利润。
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反映的是公司当期主营业务利润与往年同期比较所表现出来的增长能力,它反映了公司主营业务的经营利润率和增长后劲。
该指标一定程度上比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更具“含金量”,这说明公司主营业务的增长是伴随着利润和现金流同步增长的,它一定条件上说明了公司主营业务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三、主营业务贡献率。
该指标反映了主营业务利润在公司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率,比率越高,说明公司经营的稳定性越强。
主营业务对上市公司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对公司利润的重大贡献,还在于其对稳定公司经营业绩,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为上市公司通过股票市场进行再融资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于主营业务利润是公司持续稳定的利润来源,因此,主营业务贡献率越高,其经营业绩应该越稳定。
规范使用募集资金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主要体现在向社会公众股东融资,众多优势的上市公司正是通过募集资金的合理使用成为行业内的领袖企业,实现了企业的超常规发展。
但同时,也有许多上市公司为资金而募集,缺乏实质性的投资项目或改变既定的投资用途,极大地损害了广大流通股东的利益。
在2001年前,由于缺乏对募集资金的监控政策,再加之上市公司IPO、增发新股等政策空前的市场化,导致众多上市公司盲目追求高市盈率融资。
一时间,上市公司陷入了过度融资的怪圈:一方面,公司账面上还有大量的现金,另一方面,又通过种种关系去再融资,从股民手中骗取更多的资金。
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管理层的资金欲望空前膨胀,各种变更募集资金使用或占用募集资金的现象比比皆是。
当意识到这种过早“市场化”融资的弊端后,2001年11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募集资金管理的通知》,从建立募集资金的专户存储制度、规定募集资金禁止使用的范围、进一步明确改变募集资金用途的范围三方面对首次发行资金使用进行了限制。
减少了上市公司随意挪用或改变募集资金用途的行为,提高了非流通股东通过过度融资获得控制权收益的成本,有利于减少过度融资的程度和危害,限制了上市公司可能出现的技术避规,增强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因此,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评价主要涉及到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募集资金使用合规性评价。
即上市公司完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募集资金的合规存放和合规使用,也没有随意变更募集资金的使用用途。
二、募集资金使用效率评价。
即评价上市公司有无按照招股说明书等的要求及时顺利地进行募集资金使用,使资金在既定时间内发挥应有的价值。
三、募集资金使用效益评价。
在招股说明书中,上市公司对募集资金投入项目的财务指标作出预测,包括投入周期、投资回报率等指标等都明显披露。
根据募集资金投入产生的效益与预测数据的比较,可判断募集资金的使用效果。
四、募集后公司现金股利回报评价。
中小投资者是以现金认购上市公司股份的,当然,除公司股票溢价收入外,还希望获取真实的现金股利回报。
如果平均股利回报率能超过其希望的收益率,这说明募集资金投入真实地给广大投资者以实际回报,至少应能达到或超过普通企业债券的回报率。
通过对行业成长前景、核心竞争要素、主营业务经营绩效、募集资金使用等四个方面对中国上市公司战略绩效进行评价,因此,通过四个方面内容的评价即可构建中国上市公司战略绩效评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