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爱尔克的灯光》教案

合集下载

爱尔克的灯光

爱尔克的灯光

爱尔克的灯光巴金教学目的:一、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对封建家庭的深刻批判和复杂情感。

二、掌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三、体会本文叙事、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表达特点。

四、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朗读技巧,恰当地表现本文内容、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对封建家庭的深刻批判和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一、掌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二、体会本文叙事、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表达特点。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设想:第一、二课时分析《爱尔克的灯光》,第三课时将巴金的另一篇文章《灯》作为课内自读介绍给学生。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读全文,解决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分析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一、引入:二、新授:一)作者简介:巴金(1903年11月25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此外还有小说《灭亡》《寒夜》《憩园》。

1982年,巴金获得了“但丁”文学奖。

巴金既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又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作品有很多,如《海行杂记》、《随想录》等。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

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爱尔克的灯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爱尔克的灯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爱尔克的灯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通过给学生讲解巴金的家的背景及人生经历,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对封建家庭的深刻批判和复杂情感。

二、,通过对“灯光”的分析,把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三、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朗读技巧,恰当地表现本文内容、情感。

四、在思考与讨论中,理解长宜子孙并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灯光的象征性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现实思考长宜子孙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灯光的象征性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现实思考长宜子孙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式与探讨式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一、作者介绍):同学们,我们已经有没有学过巴金的课文?《鸣凤之死》。

那我们对巴金有多少了解呢?巴金(1904-2005)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巴金是他在写小说《死亡》时起用的笔名,之后一直延用。

巴金的代表作有被称为激流三部曲的(《家》《春》《秋》),以及被称为爱情三部曲的(《雾》《雨》《电》)。

巴金的代表小说还有《灭亡》《寒夜》《憩园》;代表散文有其晚年写的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忏悔录”的《随想录》和《海行杂记》。

巴金被人们称为一个敢说真话的作家。

亦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板书:一、巴金(1904-2005)李尧棠,字芾甘。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随想录》“真话的大书”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1年。

当时全国各地燃烧着抗日的烽火,而在成都巴金的老家却像一个闭塞的孤岛。

那些生活在封建大家庭里的青年,受着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禁锢,他们虽然不满现实处境,但没有勇气冲出“甜蜜的家”,也看不到广大的世界。

作者在远离家乡的18年中之久后,带着家乡有所改变的愿望回到故乡。

但当这个旧家庭的叛逆者真正站到故居面前时,却看到人、事、物依旧,禁不住感慨万千,并在家乡住了50天之后再次离开了旧家庭。

21爱尔克的灯光

21爱尔克的灯光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
❖ 主要是围绕这死去的姐姐展 开回忆和联想,以姐姐惨死 的事实说明,青年们只有彻 底挣脱封建家庭和封建道德 的束缚,奔向广阔的世界, 才有希望,才有出路。
❖ 第三部分(第9-12自然段)
作者以一个封建叛逆者的姿 态,集中笔力批判“长宜子 孙”,把冲破旧家庭提高到走 什么样的人生道路这一高度来 认识。
❖ 爱尔克,一个美丽的女孩子,那个欧洲古传说的主 人公。 她和心爱的弟弟住在一个叫“哈里希”的孤岛上, 这里荒无人烟,只有他们姐弟二人相依为命。 年少的弟弟终于耐不住孤岛生活的寂寞,决定独 自出海闯闯,看看外面的世界。姐姐的泪水和劝阻 也没能牵绊少年匆忙的脚步,他义无反顾踏上了远 航之旅。 临别之际,面对爱尔克担忧不舍的眼神,弟弟让 姐姐耐心等着自己,他说他很快就会平安归来,还 要把外面的新鲜事讲给她听。 弟弟走后,爱尔克每天都在窗前点一盏油灯为他 引航,多少个风雨交加的夜里,她守着微弱的烛光 整夜难眠,她怕弟弟看不到这灯火,怕弟弟会遭遇 不测。 日子一天天过去,孤岛的小屋里,每个晚上灯火都 亮着,那是爱尔克在焦急地等着弟弟平安归来。 日日翘首,夜夜盼望,可是一直到她心力憔悴孤独 地死去,也没能盼回她的弟弟——这个远航的少年! 于是,这个绝望的女子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以“爱尔克的灯光”为题,有这样几个含 义: 1、讴歌姐弟之情,表达对亲人和故乡的思 念; 2、爱尔克的灯光能照亮归来的路,若它熄灭 了,这里就不再给人以光亮的感觉; 3、引人深思,使全文有浓郁的诗意。
四、课文串讲: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主要写“我”回到阔别了18年的故 居,在门外徘徊时的所思所感。作者 看到故居大门内的照壁上“长宜子 孙”四个字“原样地嵌在那里”,不 禁感慨万千,于是展开了对18年前往 事的回忆。第1自然段的“长宜子 孙”有引领全篇的作用。

课件:巴金爱尔克的灯光

课件:巴金爱尔克的灯光
作者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 这个传说表现的是姐弟情深, 盼望游子归乡,恰恰与作者的返乡与思亲的心情相契合。
所以他想起了怀着遗憾寂寞地死去的姐姐。姐姐没有能 等到他归来的这一天,没能如约听他讲述外边世界的故事。
9
第三部分(第7-12自然段)揭露“长宜子孙”这条老路 的罪恶,引出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我在外面一直跑了十八年。我从没有向人谈过我的姐姐。 只有偶尔在梦里我看见了爱尔克的灯光。一年前在上海我常常睁 起眼睛做梦。 我望着远远的在窗前发亮的灯,我面前横着一片大海,灯 光在呼唤我,我恨不得腋下生出翅膀,即刻飞到那边去。
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像在躲避一个久别 的旧友。
巍峨的门墙代替了太平缸和石狮子,那一对常作我们坐骑的脊背光滑 的雄狮也不知逃进了哪座荒山。
拟人化手法的运用,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久别的故居既 亲切又陌生的感觉。
4
因为故居已易了主人,作者不得不驻足于故居门外, 只能用目光去抚摸那闭目可见的熟悉的一切。
这一段与其说叙写的是“我”见到灯光、离开旧居、再 回头观望的行动过程,不如说是抒写了“我”看到旧居灯光 时的种种感受和痛苦的心境。
作者寓情于事,在叙事中抒情。在这里,人的行动只是 一个简要的轮廓,而感情却像一条波涛起伏的河流,一浪高 过一浪地向前灯光,然而,这灯光 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
他没有为大家庭的由盛到衰而慨叹,但却为不必要的悲 剧和社会的停滞而痛心。
李公馆此刻已然换了主人,但作者的某个姑母或嫂嫂, 还会设法进入,对着园中的花树垂泪,表现出对曾经兴旺的 大家庭的留恋。却浑然不知正是这个大家庭以及它赖以存在 的旧制度、旧礼教使她们倍受折磨,使她们寂寞地生,寂寞 地死,姐姐的悲剧就是她们的共同命运。

爱尔克的灯光(课堂PPT)

爱尔克的灯光(课堂PPT)
7
课文理解
阅读第1~4段,概括层次大意。 写作者“我”回到了阔别十八年的故居,在故居门前的所思、
所见、所感。 第一部分:作者怀着亲切的心情在故居门外徘徊,当他看到大门 内“长宜子孙”四个字,原样的嵌在那里时,一下了触动了他的情 怀,他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于是展开了对18年前的往事的回 忆。“长宜子孙”有引领全篇的作用。故居的大门内闪亮了昏暗的 灯光,然而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当他 再看那微弱的一线光时,猛然联想到哈立希岛上的灯光。由此引出 欧洲关于爱尔克姐弟的传说。接着,文章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3
作家作品
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 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 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4
写作背景
作者巴金自幼生活在成都一个号称“首富” 的封建家庭,19岁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 1941年初,37岁的巴金回到故乡成都。经过18 年漫长岁月的奋斗,他已成为著名作家。他怀 着希望家乡有所改变的心愿回来看望,在故乡 住了50天,但他感到这个家和他18年前出走时 没有什么两样,所谓的变化只是装束和名词,而 封建礼教、封建家庭对青年的毒害和束缚丝毫没 有改变。于是他思绪万千地离开故乡,写下了 《爱尔克的灯光》这篇文章。
5
写作背景
本文为抒情散文,选自散文集《龙·虎·狗》。文章写于1941 年3月,原载1941年4月19日重庆《新蜀报》副刊《蜀道》,最初 收入散文集《龙·虎·狗》 ,后收入《巴金文集》第十卷。
题目“爱尔克的灯光”出自欧洲的古传说,爱尔克是人名,姐 弟俩的经历、情感与巴金姐弟俩同。
6
写作背景

爱尔克的灯光教学设计

爱尔克的灯光教学设计

一、解题:
《爱尔克的灯光》是巴金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41年3月。

以小说家著名的巴金同时又是一位散文家。

曾先后出版了散文集《海行杂记》、《旅途随笔》、《点滴》、《生之忏悔》、《忆》、《短简》、《控诉》、《梦与醉》、《感想》、《黑土》、《无题》、《龙・虎・狗》、《废园外》、《旅途杂记》、《怀念》、《静夜的悲剧》等。

巴金是一位重感情的人,他的散文总是写得感情色彩浓郁。

无论是写人、记叙、漫谈人生哲理,或是写景,巴金总是能将描写、叙事、议论与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另外,他的散文语言纯朴、流畅,艺术境界清新。

二、课文分析
从内容上看,文章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

三、主题探究
从内容看,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相当深刻丰富的。

全文以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为中心,通过自由联想,抒写了对被旧制度吞噬了生命的姐姐的怀念,
抨击了旧社会、旧家庭摧残生命的罪恶,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长宜子孙”的
思想。

从而再次肯定了对封建家庭的背叛,表达了对光明世界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

四、艺术特色
这篇散文篇幅虽然不算长,但在艺术方面却有许多成功之处。

第一,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构思精巧。

全文以“灯光”为标题,又以“灯光”为线索,“形散神不散”,集中笔墨抒发了感情,表达了深刻的主题。

第二,抒情色彩浓郁,语言平易流畅。

爱尔克的灯光教学设计

爱尔克的灯光教学设计

爱尔克的灯光教学设计一、前言灯光设计是舞台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舞台上,灯光能够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氛围,引导观众的视线,起到丰富舞台表现力的作用。

因此,在舞台艺术教学中,灯光设计的教学必不可少。

本文将介绍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设计思路。

二、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灯光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提高学生的灯光设计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1.灯光设计基础知识2.灯光设计的规划和布局3.灯光组成和配色4.灯光控制和调试5.灯光效果和应用三、教学设计3.1 教学方法1.讲授。

在课堂上以讲解、演示、图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灯光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实践。

通过现场实践、作业、鉴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灯光设计能力。

3.互动。

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答题互动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3.2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灯光设计基础知识1.灯光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灯光设计的定义和作用–灯光分类介绍2.灯光设计的工具和材料介绍–灯光设备的分类和使用方法–灯光控制设备的使用3.灯光设计中的规划和布局–舞台灯光布局的原则和方法–灯光布置图和影响因素第二课时:灯光组成和配色1.灯光的颜色组成和原理2.常用颜色和配色方案–RGB、CMY、HSB、CIE等颜色模式介绍–颜色调配的原则和方法第三课时:灯光控制和调试1.灯光控制设备和使用方法2.灯光状态和效果的调试–灯光亮度值的变化和效果演示–随音乐变化的灯光效果第四课时:灯光效果和应用1.灯光效果的分类和实现–染色、变场、动纹等常用效果介绍–闪光、交叉等特殊效果的演示2.灯光在舞台表演中的应用–音乐会、话剧、歌舞等不同类型表演时的灯光应用3.3 教学策略1.在课程设计上,采用分段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保证学生掌握每部分核心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灯光设计技术和理论知识,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讨论和交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大学语文《爱尔克的灯光》课件

大学语文《爱尔克的灯光》课件
《巴金中篇小说选》(上卷)
《巴金中篇小说选》(下卷)
1929.10 1931 1932.08 1932.10 1933.01 1933.01 1933.05 1933.09 1935.03 1936.01 1936.11 1938.08 1940.08 1940.09 1944 1946 1947.03
创办家业,长久地宜于子孙后代舒适的生活。要保证“长宜子
孙”,既要有足够的财富,还要维护封建家庭,继承与恪守封
建礼教。
2.文中所展示的两种人生道路。
一条路是祖辈依照“长宜子孙”的家训,为子孙创建家业,
积攒财富,希望为子孙谋求舒适的生活,实质却葬送年轻可爱
的生命,囚禁了许多年轻人的心灵。
另一条路是作者自己正走着的路,即与封建大家庭彻底决
1980.06
1980.08
上海开明书店 上海新中国书局初版 上海开明书店 上海良友图书公司 上海开明书店 上海现代书局 上海良友图书公司
上海开明书店 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 上海开明书店 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 良友复兴图书公司 上海晨光出版公司 四川人民出版社
最新课件
激流三 部曲 《家》 《春》 《秋》
《告青年》
1928.06 1929.10 1930 1930.04 1930.07 1931.04 1933.06 1936.05 1936.08 1937.03
1938.01
上海开明书店 上海新宇宙书店
上海开明书店
上海马来亚书店 上海开明书店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叛逆者之歌》
1938.02
《一个家庭的戏剧》
上海太平洋书店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
1930.07
上海自由书店
《俄国社会运动史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尔克的灯光》教案
思考题:
1、文章中的“灯光”分为三种,有哪三种?每一种有什么样的象征意蕴?
2、作者对“长宜子孙”四字是如何剖析的?文章由此而展示出两种对立的人生道路是什么?
一、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选自散文集《龙·虎·狗》。

这篇文章写于1941年3月,原载1941年4月19日重庆《新蜀报》副刊《蜀道》,最初收入散文集《龙·虎·狗》,后收入《巴金文集》第十卷。

二、作品分析
1、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抒写了作者回故乡时的所忆、所念、所思、所感,控述了所谓“长宜子孙”的封建家庭对年青生命、年青心灵的摧残,表现出巴金对受害者的深深同情,并且由18年后回来时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的观感,显示作者对封建势力的本质及其顽固性的清醒认识。

从而,作者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唯一的出路是和旧家庭决裂,年青人应该走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寻求光明的前途。

2、层次段落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1自然段到第4自然段
主要写作者回到阔别了18年的故居,在门外徘徊时的所思、所感。

作者怀着亲切的心情在故居门外徘徊,当他看到大门内“长宜子孙”四个字,原样的嵌在那里时,一下了触动了他的情怀,他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

于是展开了对18年前的往事的回忆。

这里的“长宜子孙”有引领全篇的作用。

故居的大门内闪亮了昏暗的灯光,然而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

当他再看那微弱的一线光时,猛然联想到哈立希岛上的灯光。

由此引出欧洲关于爱尔克姐弟的传说。

接着,文章自然过度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从第5自然段到第9自然段
通过写对被旧制度吞噬了姐姐的深切怀念。

指出:生活在这个旧家庭的子孙,只能是寂寞的活着,寂寞的死去,是不必要的浪费。

封建礼教、封建家庭,这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不知残害了多少像姐姐这些年青而又善良的人。

他的笔开掘出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吞噬妇女、吞噬青年,有多少人的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都被噬食了。

第三部分,从第10自然段到第12自然段
作者在这里度过了五十个傍晚,寻觅着人生的道路。

批判“长宜子孙”对子孙们的毒害。

并指出:爱尔克的灯光是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巴金讲得好:财富并不‘长宜子孙’。

很清楚,一个富裕的封建家庭,即使有万贯家产,也并不能拯救其中一代又一代青年没落的命运。

因为生活在这种富家的子孙没有生活技能,找不到正确的生活道路。

即使是这种家庭中的那些有理想、有善良气质的年青人,如果光靠祖传的财富生活,没有自食其立的能力,那他们的才智也就被毁灭了。

作者以一个反判者的
姿态批判它,并绝然表示: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

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与旧家庭彻底绝裂,到广大的世界中去,走自己的新路。

第四部分,从第13自然段至文章的结束。

写作者再一次离开狭小的“家”,在“心灵”的灯的指引下,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作者在亲友的送行中,离开自己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光的家,奔向广大的世界。

当然,离开生养自己的家,免不了留恋、惆怅之情,是作者心灵的灯指引着他走向新的道路、走向光明的“灯”,使他战胜了离愁,坚定的投身到广大世界中去的不可动摇的信心。

3.理解“长宜子孙”四字的含义和作品对它的剖析、分析文章由此而展示出两种对立的人生道路
本文是巴金在探访故居后写的。

1941年,他回到阔别十八年的旧家,可故居已数易其主,当时的主人是国民党的一个保安处长。

巴金在故居门外思绪联翩,故居照壁上的“长宜子孙”四个字引发了他对人生道路的思索。

“长宜子孙”是封建家长对自己家庭的一种要求与期许,希望自己建立起的家业,包括封建家庭的伦理、礼仪以及财富能被妥善继承,并使儿孙们在自己创立的厚实基业中,安享富足、舒适的生活。

同时,这也是封建家庭为自己及儿孙设定的一种人生道路。

但巴金对这四个字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认识,在文章中,他通过姐姐的悲剧,揭示了封建家庭囚禁了许多年轻有为的心灵,摧残了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清醒地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享乐上面。

”作者从理想和感情上彻底否定了这一条“长宜子孙”的道路,并且高兴于自己走上了冲破封建家庭,“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道路,认为这才是一条光明之路。

实际上,文章展示了两条人生道路。

一条道路是祖辈依照“长宜子孙”的家训为儿孙创建家业,积攒财富,希冀为子孙谋求舒适与幸福,实质却葬送了许多年轻可爱的生命,囚禁了许多年轻善良人的心灵,使许多人走着憔悴的捱着日子的人生道路。

又一条道路是作者自己正走着的路,即与封建旧家庭彻底决裂,冲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作者明确否定了旧家庭祖辈们为儿孙投计安排的人生道路,并庆兴自己走出了小天地,更坚定的走向广大世界,探求新的人生道路。

4.对姐姐悲剧的回忆与作品主旨的关系。

作者对姐姐悲剧的回忆与作品的主旨是文章的例证和结论的关系。

姐姐是个善良年青的女性,本该有长久的幸福,然而她却悲惨的、早逝,甚至死后还受到冷遇。

作者的这种回忆暴露旧家庭、旧礼教催惨青春和生命的罪恶,并以这活生生的事实从反面催人猛醒:应冲出狭小的“家”,去追求别样的人生。

三、写作特色
1.《爱尔克的灯光》中灯光所包含的复杂象征意蕴及其艺术作用。

象征意蕴文章中多次出现“灯光”,而“灯光”又分三种。

第一种灯光:是出现在旧居大门内亮起的灯光。

此灯光“是阴暗中的一线微光”,“并不曾照亮什么”。

这灯光代表了笔者的故居,象征那个狭小的家,象征旧家庭,旧礼教的没落与衰亡。

第二种灯光:是哈立希岛上的灯光,即姐姐爱尔克的灯光。

因此这灯光是照路的灯,希望的灯,又是生活悲剧和希望破灭的象征。

他在文中讲述爱尔克的灯光,既表现了姐弟之情,又使它来象征苦难与希望的破灭。

第三种灯光:是“我心中的灯”,这灯光是在作者走向广大世界的前进路上展现的,它象征着作者坚定的生活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艺术作用灯光使文章充满诗意,使丰富的思想感情得到生动形象的表现。

灯光还成为本文的线索,文章中,以“灯光”贯穿始终,把不同地点、时间的生活材料有机串联在一起,最后则以心灵的灯光作结,体现了作者思想和感情的推进和深化。

2.以灯光作为统贯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浑然一体
本文以“灯光”为题,还以灯光为线索贯彻全文。

文章开端处作者站在旧居门前,这旧家庭曾给巴金以痛苦、失望,混合着眼前微弱的灯光,使作者联想起有悲剧意味的爱尔克的灯光。

随之,爱尔克的灯光又引起作者对自己姐姐的回忆,想起当年的姐弟之情,以及姐姐的悲惨遭遇,更清楚地认识到这旧家庭、旧礼教的罪恶。

于是,联系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展开对封建家庭的批判。

从而作者的心灵之灯点亮了,他指明了年青人应该走的人生道路。

作者一方面以“灯光”作抒情线索连缀全文,一方面通过“灯光”突出并联系文章中批判“长宜子孙”的主要内容,使作者思绪以情感的推进显得更有层次。

微弱的灯光映照了旧居的败落,随后又通过爱尔克的灯光过渡到旧家庭的揭露与控诉,并指出其败落的必然性,而这些又从反面给人以教育,促使人们认清应走的人生道路。

这正是全文的内在涵义与逻辑。

3.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作为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怀着浓烈的感,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为一炉。

抒情,情随景迁;叙事,按时间顺序推移;议论,精深透彻,富于哲理。

如文章开头,与叙事中包含着深情,情由景生。

故地重游,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的憎恨和对亲人的怀念。

这里,作者自然地将叙事、抒情熔为一体。

又如文章的后面,对“长宜子孙”的议论充满了批判的感情,这感情随着议论而加深,作者情不自禁的呼喊:“长宜子孙,我恨不能消去这四个字!”。

这里,作者又将议论、叙事、抒情熔为一炉,使文章充满了感人的艺术力量。

3、理解“心灵的灯光”的含义。

作者谈及“心灵的灯光”已在文章的结尾部分。

那灯光只是作者的感觉,是他“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欣慰与追求光明、理想的信念,并且,作者认为这一“心灵的灯光”,将“永远给我指示着我应该走的路。

”应该说“心灵的灯光”与“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这“心灵的灯”是作者心目中认定的人生道路,是他对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