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护理学精品课程自评报告.doc

妇产科护理学精品课程自评报告.doc
妇产科护理学精品课程自评报告.doc

妇产科护理学精品课程自评报告

西安医学院护理学院

根据陕教高办字﹝2010﹞1号省教育厅精品课程申报要求,我们进行了认真的自评,现将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一、教学队伍

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团队是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强的双师型队伍。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探索和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评价教学优秀率达90% 以上。

1.课程负责人基本情况

张永爱,女,副教授,在读博士,现任西安医学院护理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妇产科护理学、护理统计与研究、护理心理学。省级特色专业及校级特色专业项目负责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带头人,校级重点学科项目负责人,校级《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负责人,校级本科《妇产科护理精品课程》负责人。近5年来主持并完成省级课题2项、院级课题2项,主持并主要参与的课题共8项。院级教改课题《病案为中心的妇产科多媒体课件制作及教学中的应用》的成果中课程负责人负责制作的“产科学基础与孕期监护”课件荣获了教育部《2004年第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同年制作的产科学教学课件《病理产科常见病》《产科学基础与孕期监护》《正常分娩与异常分娩》等课件于2005年被教育部教育信息资源网收入,向全国推广,荣获2006年院级教学科研成果优秀奖;《15310护理教改工程的研究与实践》于2009年荣获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以整体护理为中心的内科护理学课程体系改革》于2010年荣获西安医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副主编、参编教材4部。发表的教学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7篇,其中一篇收录在CSCD核心库。

2.教学团队情况学历及职称结构

妇产科护理学教学队伍现有教师7人,专任教师6人,实验师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平均年龄39岁;7名教师中有硕士5人(在读博士1人),学士2人。学科专业、师资专长和实践经验互补,知识面覆盖了《妇产科护理学》课程各个方面。

3. 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开发青年教师群体资源是深化教改、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认真培养中青年教师。以可持续性发展的眼光把青年教师的现在

与未来发展相结合,不断加强青年教师的素质修养和能力水平的提高。主要采取以下途径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①注重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强化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书育人理念。

②充分发挥课程负责人的表率作用,采取以老带新,定期研讨、示范、观摩教学等具体措施,搞好传、帮、带,从理论课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考核、教学方法等多个环节展开全面指导。

③外出学习和在职读研的方式,近5年来选送3名教师赴美国韦伯大学学习,1名教师赴韩国庆熙大学学习深造。目前青年教师全部为研究生学历,1名在读博士。

④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兼职活动,有4名教师为护理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和常委。

⑤鼓励和帮助青年教师积极参加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近5年有3名青年教师参加学院教学竞赛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

⑥鼓励教师参加全国学术会议和本校及外校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汲取新的护理理念,并能应用到护理教育和科研中去。

通过以上切实可行的办法,青年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教学中,均能积极采用各种教学媒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专题讲座多方互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学习风气。几年来,在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效果测评调查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①近五年来,本课程骨干教师4人赴韦伯大学、韩国庆熙大学进修学习。

②近五年来,4人成长为学院骨干教师。

③近五年,青年教师中有10人次获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有3人次获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三等奖,有1人次青年教师“”全国课件比赛荣获三等奖。

④近五年来,5人中有1人为教研室主任,1人成为学科带头人,皆成为学院教学骨干教师。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我校《妇产科护理学》课程建设有着良好的前期基础,2006年已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精品课程(高职高专),同年确定为校级重点课程,通过两年建设,2008年《妇产科护理学》已成为校级优秀重点课程。教研室全体教师师非常重视课程建设与改革。

1.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教研室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职称较为合理,主讲教师均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5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历,目前已形成人员相对稳定,具有一定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教师梯队。

2.注重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安排科学合理,理论联系实践,紧贴临床,并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对课程内容适当进行整合,同时能够吸收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和先进的护理理念,理论教学学时与实践教学安排合理。

3.改革教学方法

几年来我们应用以病案为导向的教学法,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深受学生认可。本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我们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病案导向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在护理病案分析题的答对率进行比较,其结果:P<0.05,有显著性差异。

4.教学手段的拓展

传统的板书教学结合先进的多媒体教学,二者结合效果显著。几年来教研室全体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3套,其中《产科学基础与孕期监护》荣获了《第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大学组三等奖》,2005年《产科学基础与孕期监护》、《病理产科常见病》、《正常及异常分娩》被国家教育部选定优秀课件收录到教育资源网向全国高校推广。

5. 教材建设

选用教材符合要求,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必要时遴选双语教学教材。

6. 教学文件齐备

教师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建立了教学档案及个人电子档案。教学文件齐全,包括教学大纲、教案、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考核方法、习题及试题库等。

7. 实验内容建设

妇产科护理学实验课程,在传统实验课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环节训练,形成从理论到模拟训练的一体化训练方案。近年来我们在实践教学中进行了创新性探讨,开展了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以护理程序为主线,体现整体护理的实践特征,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此项实验刚刚起步,需要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三、教学条件

1.教材使用与建设

我校本科护理学生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本科规划教材,由郑修霞主编的《妇产科护理学》(第四版)。同时我教研室还编写了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及实验指导、实验报告册、复习题集,使用状况良好。

2.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本专业书刊近2000多本,供学生查阅,图书馆设有多媒体阅览室,可查阅相关课件及国内外论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满足学生扩充知识面的要求。

3.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

实习指导、实验手册、毕业实习手册对有关技能操作有详细的描述,并对学习目的、操作难点、重点都做了说明,学生使用情况良好。

4.实践性教学环境

①实验室:母婴病房教学仪器设备102台件,价值22.4万元。有高级自动分娩模型(进口),分娩机转模型,多功能分娩床等。部分模型、设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验室环境温馨、优雅,整体构造完全按照医院母婴同室的标准设置,充分体现现代化、人性化的护理理念。学生对实验教学非常满意。②附属医院,各类专业人员312名,其中高级职称30名,中级职称121人,研究生学历11名,床位562张。妇产科床位46张,完全能够满足妇产科护理学生的临床见习和实习的需要。③实习基地:省内12所三级甲等医院作为实习基地。

5.网络教学环境

图书馆设有多媒体阅览室,我校校园网学习园地有本课程多媒体课件、教学参考片等资源。教师邮箱方便学生课外与教师交流。我校引进数据库系统5个,包括CNKI中国期刊网、超星电子图书、万方数据、英语在线、Springer期刊,为学生提供了种类齐全的参考文献。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使用及实施过程、实施效果

妇产科护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团队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为使学生更好、更深入的掌握本专业内容,我们采取了多样的教学方法:

①问题定向式教学:以病人的各种健康问题和病例作为一个教学单元,把一个病例作为一个教学单元,教学内容分为疾病简述、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病例的导入,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如同面对病人,谈其诊断、治疗,追其病因、机机制,探讨并制定其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和健康教育指导,使学生从只听、只看,转变为去寻、去学、去钻,变被动

学为主动学。

②提问式教学:教师针对病例所患疾病,从解剖、生理、机制、表现、护理要点等各方面由基础到临床一次深入浅出复习提问。选择对象尽量是平时成绩较差,有自卑感,内向的学生,对学生回答错误、不完全、不能回答的问题,教师给予纠正、补充及解答。

③自学讨论式教学:在课前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给出提纲,学生按提纲复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上课时教师根据提纲内容简单评估,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内容,教师师巡回指导,最后由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由于准备充分,课堂讨论时,同学们思考积极,讨论热烈,对问题的理解不断加深,给原本呆板枯燥、难以理解和记忆的课程带来了色彩、生机与活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潜能,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临床护理的思维方法,学会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处理存在的护理问题,并实施有效护理。

④角色扮演式教学: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病例,把病人问题一一找出,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为扮演内容,两人一组,分别表演护士和病人,进行角色扮演,最后由教师评分。

⑤护理实践教学:重视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除加强实验室培训外,更重视临床实习环节,选用临床经验丰富,实践技能较强的老师带教,并实施竞争上岗,逐一评价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第 6学期每名学生每周有4学时在临床见习和实习。同时开创第二课堂,组织护理知识、护理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到社区为妇女建立健康手册,做健康咨询和健康教育。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医德医风和人文关怀的理念,为将来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教学手段上,实施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任课教师根据各章节教学内容,编制了配套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的空间直接延伸到临床,使枯燥、抽象的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和记忆,同时也解决了目前普遍存在的临床阳性体征示范教学病源不足的问题。本教研室已经有整套自制的妇产科CIA教学课件, 并及时补充最新病例及临床实例图片资料。在教学中应用, 使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考核方式的改革

(1)改革单一的考试方法:采取综合考核形式作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平时成绩占10%;实践成绩占20%;理论成绩占70%。

(2)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案例分析,实验报告、综述等作为综合能力评估结果。

(3)实践课考核:实践技能操作考核,采取专题讲座、模拟病人等形式。

(4)课后思考题:根据本课程内容,自编了习题集,建立了习题库,每堂课讲授完后,完,布置思考题。学生在课后完成,老师讲评,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五、教学效果

1.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

①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李芬教授

西安医学院护理学院的《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团队在课程负责人张永爱副教授的带领下快速发展,围绕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深入地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形成了一支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整体实力较强的教学团队,在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考核评价及教学管理等方面不断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该课程在省内同行中有较高声誉,2003年7月被省教育厅批准为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5年10月进行中期检查,被省教育厅批准为优秀试点专业;2006年专科层次《妇产科护理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西安医学院护理学院的《妇产科护理学》课程建设成绩显著。本人愿意推荐该课程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②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邱曙东教授

西安医学院的《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自2006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以来,该专业紧紧围绕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进行建设与改革,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配套上,都已完全能满足护理专业本科层次的教学需求,并在建设和教学中不断创新,具有鲜明的特色。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团队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整体学术水平及教学能力较高,实验教学基地与设备较先进、齐全,对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该课程曾于2003年7月被省教育厅批准为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5年10月被省教育厅批准为优秀试点专业;2006年专科层次《妇产科护理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省内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本人愿意推荐该课程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安瑞芳教授

西安医学院护理学院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妇产科护理学》是学院开设较早的一门课程,拥有一支学科专业、师资专长和实践经验互补,年龄结构与学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学科建设围绕培养高素质护理本科人才的目标,深入开展。在课程教学中既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又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人文素养及评判性思维能力有机整合,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得到同行专家及学生充分肯

定。本人愿意推荐该课程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④第四军医大学护理系雷鹤教授

《妇产科护理学》是西安医学院护理学院开设较早的一门课程。该课程近几年发展较快,在省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师资队伍、教材和教学基地的建设,自编了《妇产科护理学》复习题解,为学生理论学习及提供了方便。本人愿意推荐该课程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2.校内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

①弥曼教授

我校护理学院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妇产科护理学》是学院的一门主干课程,2005年已评为校级重点课程,2006年评为省级精品课程(高职高专)。经过几年建设,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教学改革力度较大、教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学研究与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课程建设始终围绕培养高素质护理本科人才为目标。既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又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该课程在省内同行中有较高的影响力,特别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在全国教育资源网收录,达到推广和共享的作用。本人愿意推荐该课程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②何惠林教授

《妇产科护理学》经过不断建设与完善,在教学团队、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模式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教研室全体教师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能根据培养目标,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并采用病案引入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教学内容生动,重点突出,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同行和学生的好评。该课程2003年7月被省教育厅批准为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5年10月进行中期检查,被省教育厅批准为优秀试点专业;2006年专科层次《妇产科护理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省内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本人愿意推荐该课程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3.学生评价

连续3 年学生在评估中都认为妇产科护理教师的教学效果优秀,在教学中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讲课条理性强、生动形象,趣味性强。能深入浅出,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近年来,每年组织学生对本课程全体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按学校制定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教学效果优良率在95%以上,教学质量评估优秀率达90%以上。师德考核优秀率为100%。

张永爱老师教学严谨,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多媒体课件内容丰富、

图表并存,结合临床科研,知识拓展很好,我们每个同学受益匪浅,非常喜欢听张老师的课。

荆亚茹老师经验丰富,理论联系实际,讲课流畅、思路清晰,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学习妇产科护理,同时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我们敬重并喜欢荆老师。

周小兰老师思路非常清楚,讲课经验丰富,知识体系结构性强,紧密结合临床,举例恰当,老师很敬业,相关学科知识面广,课堂中贯穿些就业理念,我们非常喜欢这门课程,也喜欢周老师。

六、教学研究成果

近年来,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团队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12项,争取学校及以上教学科研立项17项;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教学科研论文35篇,其中核心期刊23篇,SCI收录1篇,CSCD收录1篇。

多媒体课件制作自评报告

多媒体课件制作自 评报告 1

<多媒体课件制作>自评报告 课程简介: <多媒体课件制作>是我院为师范生开设的重点基础课之一,开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技能,使教育与技术相结合,提高师范生技能。本课程综合讲述了多媒体技术相关知识、多媒体课件制作理论、多媒体开发工具的应用。经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今后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打下良好的基础。 <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先修课程是<信息技术基础>,学生已熟悉Windows 基本操作及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但学生还不能有效的将计算机技术与教育结合,根据教学设计原理结合专业特点设计课堂教学、制作教学软件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我们学院于1998年开设<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本课程确定为信息技术系重点课程, 本课程被评为院级重点建设课程, 本课程获得院级精品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我们依据高职教学特点”必须、够用”的原则编制教学大纲、调整理论与实训的比例、制订授课计划、增加了实践性教学的设计内容。我们大胆尝试,勇于创新,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既采用讲解式,也采用讨论式。并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分层次教学等手段和方法,而且充分利用网络,自主开发了基于任务驱动的网络辅助系统,使学生在网络条件下成为自主学习的探

索者、知识建构的主体,而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导航者和”主持人”。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分层次教学任务设计,并经过网络教学辅助系统,构建高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和和协作学习,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参与性较强,教学效果较好,受到校外专家及校内督导组的一致好评。在连续三年的学生评教活动中,本课程组教师的评价分数名列信息技术系前茅。 我们依据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采用任课教师自评、学生评价、领导及同行评价等方式,对课程建设的各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估。本课程的评估结果为98分,符合申报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标准。 具体情况说明: 一、教学队伍 1、学术水平: 课程负责人席铁壮副教授,现为信息技术系主任 ,广东省政府设备采购评审专家。主持中央”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是广东省示范性建设专业项目——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负责人。担任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中英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特邀主讲教师, ”广东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项目主任。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发表论文10多篇,科研项目6项。 1

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报告书(新)

《网络安全技术》精品课程2008~2009年度项目建设情况报告书 《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建设项目组 二00九年十月

目录 一、项目年度建设规划概述 (1) 二、项目落实情况概述及取得效果 (5) 1、课程目标 (5) 2、课程内容与结构 (6) 3、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7) 4、课程团队 (8) 5、课程研究 (9) 6、课程资源 (10) 7、课程考核 (11) 8、课程效果 (12) 9、课程管理 (12) 三、项目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 (13) 四、下一步建设措施 (14)

一、项目年度建设规划概述 1、课程目标 (1)建设目标 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为课程目标,体现应用型高技能网络安全人才的职业特点。 (2)建设内容与措施 通过对用人单位访谈和毕业生调查,根据专业发展的不同需求,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目标,与合作企业一起修订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使之更加贴近就业岗位技能需求。 (3)建设经费 计划投入0.35万元。 2、课程内容与结构 (1)建设目标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对遴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基于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将教学与实际工作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2)建设内容与措施 ①确定职业岗位; ②明确工作任务; ③分解专项能力; ④遴选课程内容; ⑤设计学习情境。 (3)建设经费 计划投入0.35万元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3、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1)建设目标 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将教研教改成果推广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改革创新,推出适应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培养创新、创业型专业人才的教学机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实训机会,实现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

09年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09年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医学遗传学教研室 2010年3月 一、课程设置 随着医学及相关科学的发展,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核心之一。控制遗传病,开展优生指导、降低出生缺陷成为重要国策。本课程的建设经过两年的努力,已在原来的职业基础课基础上,向学生的岗位需求延伸和发展,成为助产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并为适应高职学生的岗位需求及社会的发展,向教务处提出申请更名为“医学遗传与优生”。目前本课程已涵盖了:助产专业的职业技术课、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的职业基础课及护理等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三大分支。 在助产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建设中,经过深入临床和学生职业岗位的调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高职教育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课程设计。优生指导是助产专业重要内容之一,防止出生缺陷是优生指导重要任务,多数出生缺陷与遗传有关。本课程旨在使学生能够从遗传学角度,在基因水平认识生命,了解各种出生缺陷的遗传背景,了解产前诊断的主要方法;熟悉出生缺陷的遗传学预防;能够运用所学的遗传学知识,开展遗传咨询、遗传病的社会调查和优生优育服务。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熟悉优生指导、遗传服务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了解助产专业的发展动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适应不断发展的职业需求。 在护理等专业选修课的课程建设中,依据工作过程从新开展课程设计,并在07、08级护理及临床专业开展教学实践研究,与传统教学相比较,获得理想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 在助产专业的专业技术课中,经过临床教研制定新教学大纲,编写教案、制作新的教学课件和说课课件。注重选取临床常见病例、产前诊断常用方法、如出生缺陷筛查、优生指导、遗传服务并摘要介绍各种诊断治疗措施的遗传机理和遗传规律,传授遗传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课程起始于临床病例——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探究;终止于临床病例——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的进程中,使学生熟悉工作过程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通过实验课特别是模拟遗传咨询门诊检测学习效果。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职业基础课建设中,通过专业调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康复专业特征的“医学遗传与优生”教学大纲、教案及教学课件。在介绍医学遗传基础知识基础上,注重介绍脑瘫等精神与运动系统遗传病和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等前沿科学知识,为学生的职业需要和发展服务。 选用教材为国家规划教材,并根据不同专业需要参考如《临床遗传咨询》、《实用优生学》等国内外先进教材及最新研究资料。 参加了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高职教改教材编写,并正在进行专业技术课《医学遗传与优生》教材的编写。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是本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与设计上,认真听取外聘教师——来自产前诊断与遗传咨询门诊专家意见。理论与实践交替并同模拟临床遗传咨询门诊结合进行。 由于遗传病的特殊性,需要保护咨询者的隐私权,目前暂不便进行临床见习,我们就以社会调查、自查或网络查询病例、同学在教师引导和辅导下,应用学到的遗传理论及查阅文献予以解答,互相讨论和点评。

专业与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历史旅游文化系专业与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巢湖学院历史旅游文化系专业建设规划比较合理并有效实施,专业设置具备基本条件,专业结构布局能基本反映服务区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得到初步的培育。培养方案基本能反映专业培养的目标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实践教学得到有效加强。制订并实施课程建设规划,建设了一定数量的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和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基本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规范完备,执行严格。实践教学指导人员数量基本满足需要,指导规范到位,效果较好。但是,与评估指标体系的标准要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专业与课程建设主要成效 1、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 (1)根据系部办学定位,制定并有效实施专业建设规划 按照以历史学专业为基础,旅游管理专业为龙头,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先后制定了《历史系十一五发展规划》、《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与措施》、《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科研发展规划》等专业建设指导性文件,对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专业设置的条件、增设新专业的程序、专业建设的组织与管理,以及专业建设的评价与验收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 不断整合优化资源,进行了大幅度的专业结构调整。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在招生计划和资源配置上重点扶持旅游管理相关的优势专业,压缩特色不明显的历史学文科专业,初步形成了主要面向安徽省以及华东地区旅游行业的应用学科专业群。2002年学校升本以来,我系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自身实际,不失时机的做好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工作,加快本科专业建设步伐。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系学科门类日趋增多,由单一历史学专业发展到拥有历史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并拟进一步申报饭店管理专业、休闲旅游专业和会展管理专业等,专业数量增加,科类结构、层次结构逐步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篇一所谓精品课程就是指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自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以来,精品课程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概况 我校的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经过一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到上学期,我校已有精品课程五门,分别是:李楠主任的高一《化学》,肖伟老师的高一《数学》,刘磊老师的《哲学与人生》,孙传洪老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李兴桂老师的《畜禽解剖生理》等。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推进和发展,我校的精品课程数量会逐年增加,质量会逐年提高。 为了规范精品课程建设,我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了《利辛县王人职高精品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完善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促进了精品课程的有序发展。

二、经验总结 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和我校的总体规划,学科传统和重点投入是分不开的。简言之,我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有以下几点经验: 1、领导重视 我校成立了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张献毅担任,副组长由王孝民副校长和李楠主任担任,其余领导班子和教研组长人成员。精品课程建设由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农学、养殖三个专业组及教务处落实和组织实施,在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工作,设精品课建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教务处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其职责是负责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全校精品课程的规划、经费使用、过程管理、评估验收等工作。 各专业成立精品课程建设小组,由专业建设负责人、项目组成员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制定并 2、经费投入到位 根据课程建设需求,凡经审定立项的精品课程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精品课程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课程基本建设,可用于购置图书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建设、题库建设、实践教学活动、网站建设等,以及参加国内有关课程建设的研讨会议和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检查评

精品课程《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自评报告(汽车)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自评报告 《液压与气压传动》是我院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交通运输等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以《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等先修课程为基础,为其为续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液压与气压传动元件及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基本性能及基本应用,并具有设计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和分析阅读液压与气压系统图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训练工程技术人员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以流体力学为基础,以系统为主线,以液压与气压传动回路为基本框架,以能初步设计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为目的,以实验教学和工程应用为巩固所学内容的主要手段,使学生对《液压与气压传动》方面的基础知识有全面的了解,掌握重点内容,以便于和其它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达到所要求的教学目的。 一、课程建设的目标、规划,采取的主要措施 聊城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原名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在2003年建院之初即开设《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当时是针对汽车制造技术及交通运输两专科专业学生授课。后来随着学院的发展,逐步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交通运输等本科专业开设。教学团队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技能训练为突破口,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突出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认真组织教学,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现已成为学院重点支持的课程。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组秉承我校扎根地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确定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双师”型人才为方向的建设目标。为此课程组全体教师围绕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紧跟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考核体系构建课程平台,采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前沿引学、自主研学、科研推学和网络助学”六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了长期的规划,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制定了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及实验指导书、在学院的支持下已建设了课程网站、承担了“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等几项校级教改课题等。计划在2013年建成校

《人力资源管理》精品课自评报告

《人力资源管理》市级精品课自评报告 《人力资源管理》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人力资源管理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天津商业大学工商类、经济类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同名专业、双学位、中澳合作办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的特点,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申报人力资源管理市级精品课,有助于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加强该门课程的建设和推进有关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为此,提供自评报告如下: 1、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沿革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我国属于继其他管理学课程之后,引入较晚的“舶来品”。9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开始设立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从而引入并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教学课程。天津商业大学自1996年起为人力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2000年将本科开始的劳动人事管理课程改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管理学院为本科生开设,成为专基础课程。因此,在天津商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具有教史长、起点高、师资厚的特点。 在较早的研究生阶段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由于起步早,时任天津商学院院长的领导同志亲自挂帅,主带人力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并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开设奠定了较高的基础,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集聚了当时天津商学院管理学科最高水平的教学队伍。 伴随本科教学工作的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日益完善。在

课程建设方面,除了按教育部统一部署,采用教育部21世纪统编教材外,主要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立足于国际,大力移植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方法,实现教学内容和手段的前瞻性和先进性。“直接移植发达国家出版或应用于高校教学不超过5年的最新同名教材作为主要参考书,甚至将其中的重要内容列入教学大纲。以此保证在国际水准上不落伍。二是立足于本土,大力移植课程组相关的科研与社会服务成果,实现教学内容和手段的实践性和本土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教学活动为中心,以科研-社会服务活动为支撑,强化教学效果,典型措施是:1)将理论创新与前瞻性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搬到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中;2)将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中的前瞻性、争议性的专业问题和焦点问题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课堂讨论中;3)将科研和社会服务中的生动鲜活的案例搬到课堂教学中,积极组织或引导学生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研究;4)将科研课题中的部分实验,融入到实验课教学中,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5)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有措施地组织学生带着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问题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而直接融入到社会中,达到实习的效果;6)将老师科研课题的部分子课题作为学生的SRT(大学生研究培训)题目及毕业选题,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实践能力。在学科建设方面,集中了一批来自不同院校、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富有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师资,使该课程在精深、实用、操作上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努力,天津商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顺利地成为校级精品课,在2007年天津市教委组织的新专业专家验收中,顺利通过评价。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天津商业大学工商类、经济类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同名专业、双学位、中澳合作办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每年

课程建设总结

《CIS设计》课程自查报告 为了配合学院对2017年精品课程的检查工作,我们从4月起对《CIS设计》课程开展了自查工作,现将自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课程建设情况 1、课程建设目标 按照社会需求拓宽服务功能,增强社会适应性;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通过技能分解、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打造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和“工学结合”为特色,软、硬件与国际接轨、国内领先的示范性、共享型机械工程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的建设目标,合理设置实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结合历届毕业生的调查反馈信息及用人单位对课程教学的要求,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为突破口,进行课程综合性改革。将将单纯的数控实训与职业鉴定、数控大赛及工厂实际加工结合起来,强调以“掌握技能、强化动手能力、培养技术人才”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构建以技能培养为目的、以技能应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2、实现建设目标的规划与措施 (1)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习题等网络资源已经全部上网,运行效果良好。 (2)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在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技术培训,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热心从教、教书育人、技术精湛,教学和生产结合的教学队伍。 (3)继续进行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职业能力来进行课程教学规划和组织教学活动,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具有实践特色的一流教学内容和方法。 3、对已上网的课程资源注意进一步更新和完善。 网站内容更加完善,主要包括: 师资队伍:主讲教师、人员构成、整体素质、教学改革与研究 课程描述:课程特色、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 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大赛试题、大赛成绩、建设规划、习题、课程申报资料等,下一步准备增加相关的科研资料和学术论文,及前沿技术等资料。 4、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学水平、学历结构、项目开发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还很不是很合理,年龄结构比较合理。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尽可能的派出教师进行培训。今后我们将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尽可能的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数控方面的人才。 5、加强科研建设 鼓励教师参加教研、科研。我们鼓励课程组的老师们努力撰写课程建设方面和课改方面的学术论文。现已计划这方面最少发表两篇论文,论文正在撰写中。 二、存在的问题 1、课程经费未使用 2、关于本课程的论文未发表。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二00九年四月十日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课程建设小组 自2006年2月起,《管理学》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第二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建设小组按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等文件精神与要求,积极、努力、认真地开展《管理学》课程建设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与任务,使《管理学》课程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Ⅰ.教学队伍建设 1.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梯队:负责人为何苏华教授,主讲教师有陈晶瑛、杨望成、黄耀辉三位副教授,另有三位青年教师。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曾多次获得学校等有关部门奖励。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

1.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为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任课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制订了科学合理的“《管理学》课程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效。教师职称、学历结构更加合理,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共7人,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近三年来,有2位教师(罗锋、辛焕平)职称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有1位教师(杨望成)获得博士学位。目前,职称结构情况: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学历结构情况:博士1人,硕士4人(其中在读博士2人),本科2人。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 1.3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学改革成效显着,受过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学表彰,承担8项教研课题,并发表了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6篇。 2006年以来《管理学》课程教师教学改革获奖情况一览表

自查报告 教务处2020年自评报告

教务处2020年自评报告 一、履职情况 (一)“质量工程”取得新进展 组织各教学单位和广大教师不断推进“质量工程”建设。2门已获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立项的课程,成功在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网——爱课程网上线(目前疆内高校上线课程除我校外,还有xx大学2门、石河子大学1门、xx师范大学1门、xx医科大学1门),其中1门已获得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称号,实现了我校国家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新增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立项课程1门,正在建设之中,等待上线。 立项xx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x项(疆内高校还有xx大学立项31项、石河子大学x项、xx医科大学立项15项、塔里木大学x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方向)、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2个专业获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 1名教师荣获自治区教学名师称号,2名教师荣获自治区教学能手称号,立项“自治区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 (二)创新工作有亮点 1、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学校于今年4月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挂靠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多种形式传播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教学

能力。先后举办名师论坛4场、教学沙龙1场、午餐会5次。中国农业大学何秀荣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王恬教授、周应恒教授和西南财经大学毛洪涛教授等先后做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选派教师到疆内外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接受培训,其中12位人赴浙江大学参加了为期一周的西部高校理工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培训。组织校内授课竞赛,两个学期共有x人参赛,x人获优秀个人奖。 在校内组织了针对专业汉语任课教师和新进教师的系列培训。其中新进教师培训按照总体方案有序推进。主要工作或活动包括:组织学习学校教学、科研、人事等相关文件;开展以“知校爱校荣校”为主题的参观、学习、交流和座谈系列活动;邀请名师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教学、科研指导;督促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听课;观摩说课竞赛;开展erp实训等集体活动。 2、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教育教学工作 研究、推动我校少数民族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务处今年全年的工作主题之一。学校成立调研小组,制定调研方案,对我校少数民族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深入调研,教务处是牵头组织单位。调研工作历时半年多,先后召开各类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x场,走访了疆内外x所大学。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校实际,在充分调查、学习和论证的基础上,几易其稿,最终形成了我校下一阶段加强少数民族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期间教务处还组织各教学单位认真学习、借鉴疆内外高校少数民族教育教学经验,同时认真总结自身经验并相互交流。

高级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精品

《高级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校精品课程《高级英语》课程建设与改革总结 自2008年07月起,《高级英语》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建设小组按照《江苏科技大学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文件精神及要求,积极、努力、认真地开展《高级英语》课程建设工作,经过近两年半的建设,该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与任务,使《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情况 1.课程改革与建设背景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习阶段的一门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专业技能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承前启后(将低年级学习阶段和高年级学习阶段紧密衔接的专业基础课。高级英语总课时数128,占专业课程的10%,开设时间一学年;其实践性和系统性很强。它在学生学习了《基础英语》、《英语听说》、《英语阅读》《英语语法》等专业课基础上开设的。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高级英语课程是这样规定的: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高级英语》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2.《高级英语》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放首位。自从我校开设英语专业以来,《高级英语》课程一直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主干课程,严格按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该课程的刚性教学指标实施教学。(每课都应配备有大量的相关练习,包括阅读理解、词汇研究、文体分析、中英互译、和写作练习等,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质量上有较大提高。P23《英语教学大纲》。 长期以来,我院注重对《高级英语》课程的建设,经过了院系领导和众多教师多年共同努力与探索,《高级英语》课程建设已夯实了基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高级英语》教材是英语专业中最具权威性、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针对性和科学性较高的部优教材之一,得到全国英语专业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时数有过几次变动,首届英语专业2000级教学计划中《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时数为192学时.2007年教学大纲修订时将《高级英语》中的阅读和翻译分流到了《翻译》、《英文报刊选读》、《阅读与欣赏》(相当于高级阅读)等专业课程之中;加强了实践性环节:专业认知实习;故课时数由原先的192课时减少到目前的128课时。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教学时数的变化,无疑是为了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熟巧的培养的系统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学校对英语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都比较满意。 二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高级英语》课程组共有7名教师组成,高级英语课程师生比为1:12,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另外配备辅导教师(由本院硕士研究生担任)3-5名,每个班级1

英语视听说精品课程建设年度总结报告

英语视听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2006-2007年度) 总 结 报 告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目录 一、教师队伍建设 (1) 1.青年教师培养 (1) 2.团队建设 (1) 二、教学改革研究 (1) 1.教学获奖 (1) 2.教改课题 (2) 3.教改论文 (2) 三、网络资源更新 (2) 1.新编教材 (2) 2.课外资源 (2) 3.实况录相 (3) 四、系统软件维护 (3) 1.资源管理与远程备课平台 (3) 2.教学与管理网站 (3) 五、硬件设施建设 (4)

自成功申报国家精品课程以来,我们按建设规划中的既定目标对本课程进行了教师队伍、教改研究、网络资源、系统软件和硬件设施等方面的建设、维护和完善工作。 一、教师队伍建设 继续发扬学校和外国语学院一贯坚持的“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培养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1.青年教师培养 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课程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制订了多项激励措施: 1)召开课程组例会,分专题讨论,探讨能体现本课程特色和创新的相关教学与理论问题; 2)激励青年教师申报各级教改课题。先由课程组统一规划选题指南,然后结合个人特长选择研究课题或任务,最后由课程组统一审批并提供一定的启动经费;对于结合 精品课程进行研究的论文,一旦发表即给予奖励。 3)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学院和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竞赛; 4)带领青年教师进行《英语视听说》多媒体网络版立体教材的编写和开发; 5)协助青年教师进行录相课的设计、排练和录制。 2.团队建设 实行课程组成员年度滚动制,每年按一定比例滚动。本年度考察和发展新成员1人。 二、教学改革研究 一年来,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支持下,本课程组开展了一系列教改研究与实践活动,取了丰硕的成果和骄人的成绩。 1.教学获奖 1)白解红,全国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白解红、邓杰、邓颖玲、朱小舟、黄继勇,英语视听说多媒体网络教学研究与实践,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3)邓杰,标记技术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 4)邓杰,DJ音视频网络教学系统,湖南师范大学首届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一等奖; 5)邓杰,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度教学优秀奖; 6)朱小舟,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艺术竞赛,湖南师范大学二等奖; 7)罗辉,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艺术竞赛,外国语学院一等奖,湖南师范大学优胜奖。

专业评估自评报告(成稿)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自评报告 山东烟台滨海东路508号 二○○九年十月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目录 第一部分学校概况 (2) 第二部分评建工作 (4) 第三部分人才培养工作 (6)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7) 二、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工作 (9) 三、强化实践教学,提升职业能力 (12) 四、以特色谋发展,不断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13) 五、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5) 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6) 七、多措并举,促进招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18) 第四部分存在问题与整改措施 (20) 一、存在问题 (20) 二、整改措施 (20)

山东省教育厅: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有关文件精神,我校从2006年开始进行评建和整改工作。经过三年不懈努力,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更加明确,职业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办学目标定位更加准确,办学基本条件明显改善,管理机制日益优化,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我校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要求逐项进行了自评,自评结论为“通过”。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学校概况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莱阳专区中医学校,1972年更名为山东省中医药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现有莱阳和烟台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60亩,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7.6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场所面积7.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8亿元。拥有针推康复实践教学中心等7个实训中心,医学实验中心和药学实验中心2个中心实验室,中药标本陈列馆和人体生命科学馆2个标本陈列馆,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068.2万元。中药标本陈列馆馆藏中药材标本、浸液标本2700余种,腊叶标本1万余份,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规模较大的中药标本陈列馆之一。人体生命科学馆陈列系统标本、塑化标本、铸型标本、断层标本等1104件(套),其中的“十四经脉电动塑化标本”体现了中医特

最新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网球》院级精品课程2012年建设总结报告 一、项目在建基础、支撑条件 运动系网地教研室承担全院网球和地掷球两门课程教学工作,在学院和运动系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学院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帮助下,我教研室不断发展,教学、科研、训练工作均有长足的进步。受此鼓舞,教研室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2009年积极申报,《网球》课程被批准为“院级优质课程”,经过教研室全体教师2年的的不懈努力,2011年顺利完成了院级优质课程建设任务。2011年将《网球》课程申报为“院级精品课程”,获得批准。 近几年,我院网球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设施不断齐全,网球拥有13块标准场地,学院规划的网球馆已动工修建。师资水平不断提升,现有网球专职教师11名,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6名,助教2名。有7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另有1人正就读硕士研究生。 网球教研室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技术力量雄厚,运动水平较高。教师普遍技术水平精湛,个人具有较好的运动成绩,半数教师参加过专业训练或参加过全国性大型网球比赛,并获得优异比赛成绩。 (二)同事之间配合默契,团结协作精神强。教研室教师在教学、训练、比赛中有明确的人员编制分工,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具有很强的协作精神。 (三)创造和谐氛围,青年教师进步快。教研室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青年教师补充进来,教研室对其成长进步十分关心,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四)开展对外培训,扩大学校影响。成立了“西安体育学院网球俱乐部”。能经常开展网球培训活动,发挥了教师的专业之长,丰富了中小学生的文化生活,扩大了学院影响。已于2011年将中国网球协会“快易网球”培训项目引进我院。 (五)在科研中,广大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积极进行科研工作,近两年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地市级课题1项、学院课题2项,教师参加过3 次全国性学术会议,被ISTP或EI检索论文3篇,在国内公开学术期刊发表网球教学科研论文50余篇。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建设目标:

《和声学》自评报告

《和声学》课 辽宁省高等学校精品课自评报告 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 理论教研室 二00五年七月 第一部分 课程简介 和声学教学源于西方音乐文化中的一种多声部写作的系统 性理论,从传统的大小调功能性和声理论建立之初到现在,已有280多年的历史,经过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历史渐进,和声学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不断地丰富和复杂,直至19 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由晚期浪漫主义和声语言的量变—— 现代主义和声思维的质变,和声学在一般意义上就分成了两个大的部分或成体系,即传统和声学与近现代和声技法,在近现代和声技法这一系统中,又往往贯穿或安排出民族调式和声的内容。 在一般教学的初级环节都以西方大小调功能体系的传统和声学理论作为教学的基础,在这一阶段的教学环节中,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以三度叠置结构为主的和弦材料;结构的特性;和弦之间功能的关系系统;声部运行的条件与规律,传统调性间的关系以及衔接的技术与调性布局的一般原理;半音体系的形成、分支、运用等技巧,熟练掌握古典主义以来到浪漫主义中期的和声语言与和声写作的技术。在此期间不仅完成和声学教学中的各阶段四部和声写作的习题,还要大量阅读、分析、研究调性音乐以来的

经典的音乐文献通过文献的阅读、分析、研究从而达到从理论到实际创作运用的紧密联系。 在熟练掌握古典音乐时期乃至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中的和声语言的运用规律和技术后,还应全面了解和重点掌握20世纪以来多元化、个性化的现代主义音乐思潮影响下的和声语言特征、众多音乐流派或体系的理论与技法。通过大量的、经典作品的分析研究,完成这一阶段的内容,使学生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中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与运用近现代和声语言的技能。在此同时,还必须贯穿和分段安排有关我国民族音乐的旋律、调式、结构特征的内容,通过了解和掌握我国民族音乐的语言结构和特征,融汇西方多声部思维的某些技术形成一整套相对完善的、较为系统化的民族调式和声理论与应用的体系。使和声学这一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理论体系逐渐中国化、民族化。 和声学虽然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逻辑的严密性、组织的完整性、内容的连贯性、体系的稳定性堪称所有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之首。但是,在和声学的教学环节和实践中,完全脱离实际创作的理论是毫无价值的。因此,如何解决和声学教学与作曲创作之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艰难的工作。首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学观念上的更新,不能再依靠以往教学的经验和习惯一味地追求规则的沿用,多从创作实践的范例中启发学生的灵感,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在完成和声学习题写作的同时研究分析相应阶段的经典音乐作品,从作品中加深

《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管理学原理》课程于1996年首先在管理、经济、法学等专业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2000年被确定为天津商学院管理学科基础课,面向全院管理、经济类各专业和管理信息专业开设。2000年,《管理学原理》课程被列入天津商学院院级重点建设课程计划,定为院级重点建设课程并开始建设。2003年《管理学原理》课程被评为天津商学院优秀课程。三年来,依据天津市教委有关要求和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在院系领导的支持,经过课程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对《管理学原理》课程进行了系统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和效果。 1 建立了高素质的教学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管理学原理》课程建设过程中,始终把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成为课程建设的重点。经过几年的优化组合,已经建立了一支由12人组成的,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的教学队伍,为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教学队伍结构合理 教学队伍结构合理,可从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进行衡量。 学历结构:博士3人,占课程组人数的25%;硕士学位8人,占课程组人数的%;大学本科1人,占%。 职称结构:教授2人,占课程组人数的% ;副教授6人,占课程组人数的50%;讲师4人,占课程组人数的%。副教授以上教师为本科生授课的比例为100%。形成较为合理的职称梯队。 年龄结构:课程组教师平均年龄岁,年龄最大的58 岁、最小的30 岁,其中50岁以上1人,占%;46-50岁1人,占%;41-45岁6人,占50%;31-35岁4人,占%。中青年教师占多数,年富力强。 教学队伍整体素质高 《管理学原理》课程负责人李垣明,经济学博士,教授。曾受联合国人口基金资助到联合国人口研究中心(埃及开罗)做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查尔斯德大

职高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总结

职高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总结所谓精品课程就是指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自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以来,精品课程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概况 我校的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经过一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到上学期,我校已有精品课程五门,分别是:李楠主任的高一《化学》,肖伟老师的高一《数学》,刘磊老师的《哲学与人生》,孙传洪老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李兴桂老师的《畜禽解剖生理》等。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推进和发展,我校的精品课程数量会逐年增加,质量会逐年提高。 为了规范精品课程建设,我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了《利辛县王人职高精品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完善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促进了精品课程的有序发展。 二、经验总结 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和我校的总体规

划,学科传统和重点投入是分不开的。简言之,我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有以下几点经验: 1、领导重视 我校成立了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张献毅担任,副组长由王孝民副校长和李楠主任担任,其余领导班子和教研组长人成员。精品课程建设由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农学、养殖三个专业组及教务处落实和组织实施,在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工作,设精品课建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教务处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其职责是负责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全校精品课程的规划、经费使用、过程管理、评估验收等工作。 各专业成立精品课程建设小组,由专业建设负责人、项目组成员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制定并 2、经费投入到位 根据课程建设需求,凡经审定立项的精品课程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精品课程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课程基本建设,可用于购置图书资料、多媒体教学、开发、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建设、题库建设、实践教学活动、网站建设等,以及参加国内有关课程建设的研讨会议和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检查评估等活动开支。 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经费分三批划拨,第一批为启动经

《计算机网络》院级精品课程自评报告.

《计算机网络》院级精品课程自评报告 一、课程介绍: 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领域,是当今计算机的主流技术之一,也是迅速发展并在信息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随着Internet网络的飞速发展,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网络通信技术也变得更加重要。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该课程在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在全面讲述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ISO/OSI来讲解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的做法,以Internet的TCP/IP体系结构来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同时还对ATM、帧中继、xDSL、千兆以太网、IP组播技术、无线局域网等比较新的技术进行了介绍。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并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本课程还增加了IP地址、掩码(MASK)、变长掩码(VLSM)、无类别域间路由选择(CIDR)和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配置和使用交换机、路由器。本课程的知识体系由ISO/OSI体系结构、X.25公用数据网、ATM、帧中继、TCP/IP协议簇、局域网和网络互联的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专业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原理等基础上,系统地掌握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ISO OSI/RM和TCP/IP体系结构的有关理论、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的主要协议的操作原理和有关标准、IEEE局域网标准及其应用、IPv4、IPv6和网络互联的原理,尤其是TCP/IP协议簇和IEEE 802标准的掌握,并培养实际动手能力,能充分运用并掌握科学的现代化网络管理方法和手段,为今后能够迅速地适应社会各方面管理工作的需要服务,为Internet开发与管理和局域网的组建、规划和管理打下良好基础,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信息管理人材。这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这亦是我们申请精品课的原因。 2、师资队伍:队伍结构、主讲教师、师资培养 一支理论水平高,实际动手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计算机网络》由网络教研室承担,该教研室中承担该课程的有教师有10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4名,博士和在读博士4名,研究生4名,专职实验教师2人。主讲教师及其结构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