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欣赏教案

楷书欣赏教案

【篇一:《书法的艺术欣赏》教案】

《书法的艺术欣赏》教案设计

课题:书法的艺术欣赏

课时安排:2课时(1课时)

授课教师:谢玲玲

年级:初二年级上册册第二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以欣赏、分析、评述书法与篆刻艺术作品为学习内容,让

学生对书法与篆刻的艺术展开研究、分析、讨论、评述,增加学生

对书法与篆刻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锻炼学生

用语言和文字评述书法与篆刻艺术作品的能力。对习惯于欣赏纯具

象美术作品的学生而言,书法与篆刻的艺术完全是具象与抽象合二

为一的统一体,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对其的学习认识

有一定的难度。

书法与篆刻的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运用笔画、结构(结体、章法)、墨色等手段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的书写汉字的艺

术样式。

书法与篆刻是视觉造型艺术,是以汉字形体为审美意味表现的媒介、载体,它不直接模拟客观物象,不再现、反映具体的自然、生活场景,具有抽象性的造型特点。

书法与篆刻不同于具象绘画,不模拟、再现客观物象,它又不同于

纯抽象绘画,脱离文字结构形式。

书法与篆刻艺术形象是“形”、“势”、“义”统一的文字造型形象。其“形”是以汉字形体为基础的抽象形象。汉字形体具有丰富多样的造

型审美条件,书法文字形象是具象与抽象的统一体。其“势”决定了

书法形象的时序性定向连续空间。书法的空间形式具有时间性、运

动性,书法造型结果凝结着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过程性特征。其“义”使书法形象成为形、义兼备的综合审美形态,字义因素对书法造型

形式和审美情感内容产生极大的影响,书意与文义的和谐统一是书

法美的理想状态。

书法与篆刻以汉字为表现载体。汉字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字体不

断演变,先后出现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八种有代表性的字体。

课文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书法艺术作品欣赏。书法作品展示

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八种有

代表性的字体的精品供学生欣赏,并对八种字体的演变及艺术形式、艺术特点等作了概括的介绍。第二部分为篆刻艺术作品欣赏。课文

对篆刻的意义、篆刻艺术的沿革作了概括性的介绍,并展示了各朝

代的、各种风格的、不同形式的篆刻艺术作品供学生欣赏。

本课学习内容表现形式为学生常用的文字书写,学生最为熟悉。但

作为一门艺术,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文字的书写形式美的角度去

分析研究、欣赏评述,让学生认识汉字的源流,字体的演变,帮助

学生从美术的角度认识书法和篆刻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非孤立

地形成和演变,而是历史文化的凝缩和表现,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艺

术体现。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书法和篆刻艺术与中华历史文化

的历史特质和文化精神的关系,了解和认识书法与篆刻艺术跟生活

的关系及美术的文化价值,认识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形式都有其根源,而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书法和篆刻艺术,其根源正是牢牢地

根植于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让学生形成珍视和保护人

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书法和篆刻艺术学生接触不多,课前可布置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

等查找相关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资料,以帮助学生初步获得审美经

验及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书法作品,了解重要的书法家

和流派,了解中国文字的源流以及书法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书法艺术

的不同流派及表现形式;对书法作品的美术现象进行简短的评述,

表达感受和见解。

3、情感目标:对书法作品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认同感,关注和尊重民

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欣赏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形式、艺术语言和审美取向,了解中国文字形成的源流和发展的历史,领略文字书写的艺术美,

认识书法艺术与一般文字书写的区别。

2、教学难点:欣赏书法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特征,理解书法艺术

的形式美和造型美。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用具:教材。

(二)学生用具:课本。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

(二)引入新课:(5分钟)

1、直接板书课题:

书法的艺术欣赏(板书)

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通过阅读,粗略了解本节课主要内容。

2、提问:今天我们着重学习书法。什么是书法?为何称之为一门艺术?

书法:“书”中国文字;“法”是书写者内涵、性格、精神的一种体现,一种书写文字的方法,即书写方法。(板书)

为何称之为一门艺术?写字是艺术,可是,写字却不一定是书法。——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追求美好

事物的愿望,这是人类艺术产生的极源。同样人们在书写活动中,

也有美的追求,希望把字写得漂亮,而这种对美的追求以前是处于

本能,后上升到自觉的一种行为,所以产生了书法这门艺术。

本课主要从文字的书写形式美的角度去欣赏、分析、评述一件书法

作品,让学生认识汉字的源流,字体的演变,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

之一,是运用笔墨、结构、章法、气韵等手段塑造艺术形象,表现

审美情感的书写法字艺术样式。(板书)

步骤:欣赏、分析、评述;

三要素:笔法、结构(结体、章法)、墨色。

3、识字游戏,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猜字游戏,老师分别请两位男生,女生上黑板书

写出老师出的文字,猜猜看是什么字,没有请到的同学可以在下面

自己书写,比比看谁猜得多。

9个象形文字:月、日、羊、四、水、云、天、兔、眉。

(文字由象形文字开始,从而引出文字的演变过程,开始深入教学。)

(三)新课教学:(25分钟)

提问:文字是怎么形成,如何演变的?(6个演变过程)

(一边板书,结合课本作品,一边讲解不同时期文字演变的过程和

特点。)

刚刚和同学玩的游戏,是一种象形文字,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象形文字→ 篆书:大(甲骨文、金文、籀文)→隶书→楷书欧、颜、柳(唐)

正书小(秦篆)赵(元)

→行书→草书章草

今草{小草、大草(狂草)

(1)象形文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华

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老祖宗们从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

种传承,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的象形文字。(2)篆书:

a、大篆

b、小篆:特点:形体齐整,线条匀称。(铁线篆)

a、大篆分为:

a、甲骨文:

中国远古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多是古人占卜的记录。

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朝王室用于古人记事而刻在龟甲

和兽类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

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

清朝末年,(光绪25年,西元1899年)

甲骨文于1898年被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甲骨文之父)所识别,他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

叫龙骨,看见上面刻着字,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上面居然有一

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

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把这些图案画下来,经过上时间的研究他

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他们命

名“甲骨文”。

字体形体:用刀刻在较硬的龟甲兽骨上,刀有锐有钝,骨质有软有硬、有粗有细,所以文字有长有短,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b、金文:又叫钟鼎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青铜器铭文分刻、铸,浇铸前要经过书写,刻模等制作过程,金文结构、章法随字形

大小而变化,与甲骨文风格迥然不同。

《散氏盘》其书法浑朴雄厚,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

奇垥隽纯正,壮美多姿。

c、籀文: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

《石鼓文》是籀文代表,因刻于10个似鼓的石头上而得名。

其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书为石鼓、秦篆的先声,

字形方正、大方。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

行时逐步向下舒展。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

《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

后的作用。

b、小篆:

大篆和小篆两者分界线是秦朝统一六国后,统一了文字,使得大篆

演变成小篆,也称秦篆。

《峄山碑》其碑字笔画的线条非常挺拔,其书体、笔画、结构和章

法写字富有美感。《峄山碑》的结字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

结构、独体字。字形长方,有的略近于正方,碑阳的字中宫稍松。(3)隶书:(汉代)

提问:为何汉代开始使用隶书,而不继续沿用篆书?

——更简便,文字的发展一直符合“简便”一词,去繁就简。

(举例)战争时,为了记录事情,人们发现篆书写得太麻烦,书写

太慢,而后因为朝代的换代,文字的演变,字不同,书体不同。

(板书)如:“不”字,由篆书—隶书——楷书。(板书“不”不同朝

代的写法,演示文字的演变过程。)

隶书特点:书体方正,横画长而直画短,结构特征“蚕头燕尾”,笔

法笔笔断,书体字形扁平,体势横向开张。

《曹全碑》为著名汉碑之一,在现有汉碑中,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

较多的一通碑刻,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含有重要的历史资料价值。

此碑用笔特征明显,逆入平出,以圆笔为主,运笔如顺势推舟,很

少有大蹲大跳之笔,不激不励,笔势稳健。结体精密,平和圆润,

碑文字体精美,飘动秀逸。

《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追念他的

功德而刻立的。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形方正,用笔棱角

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它的字体方整中多变化,朴厚

中见媚劲,外方内圆,方整而不板滞。

(4)楷书:书法也是书写者人格精神,情感的完整体现,它是书法家修养个性,才情精神,表达心情,追求物化精神的体现。

我们都说字如其人,从字体就可以看出书写者的性格是如何,也可

以锻炼我们正直做人,如楷书一般,方方正正,因此,我们才出现

了不同的楷书书体。

如楷书有四大家,欧、颜、柳(三者唐代)、赵(元代皇氏后裔),不同时代有不同书写者的书法风格,不同心情下写的字也有所不同。欧阳询:运笔挺拔,书风狂猛,结构严谨,以骨力见胜;

唐代颜真卿:结构严谨,正面视人,体型丰满,笔画对称匀整,横

轻竖种,

笔法圆润,柔中带刚;

柳公权:笔法方圆结合,横画并入平出,收笔停笔下按,有蚕头燕

笔式;(讲述“笔谏”故事)

(唐穆宗)皇上见到夏州观察判官柳公权的墨笔字,很喜爱。任命

柳公权为翰林仕书学士。皇上问柳公权:“你的书法怎么能写得这么好?”回答说:“用笔在乎心地,心正笔法则正(心正则笔正)。”皇

上默默地改变了表情,知道柳公权这是用书法来规劝自己,应勤政

为民。

(元代)赵孟頫:笔圆架方,流动带行,结构宽厚柔美。(元代皇

氏后裔)

《颜勤礼碑》颜勤礼是颜真卿曾祖父,写此碑时年71岁。是颜真卿书法最为成熟时期的佳作之一,其结构具有端庄豁达、舒展开朗、

动静结合、巧拙相生、雍容大方之特点。此碑结字端庄,宽润疏朗,气势雄强,骨架开阔,方形外拓,横细竖粗非常明显,方圆转折的

笔法清晰。

(5)行书:是形体和笔势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结构、

笔画近似于楷书,使转、风韵又似草书。王羲之有“书圣”之美誉。(板书)a、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b、颜真卿《祭侄稿》天下第二行书;

c、苏轼(唐宋八大家)《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讲述苏轼故事)《渡海帖》(书本上范作)是苏轼临终前最后的字帖,字帖中苏轼

情感波澜起伏,前七行书家心境较为平和,书写中规中矩,后随情

感激越,用笔率意奔放,随意挥洒。可明显看出苏轼被贬海南的悲

愤情感。而后心情慢慢有所平缓,字体随心情变化而变化。写完这

字帖,苏轼变肚子疼痛,去世了。

工稳精到端严方正

----楷书

教材解析

中国书法是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从来没有哪个民族的文字构成仅

用几根充满人间情蕴的线条融构在纸上,并挂于墙面上就成了堂堂

皇皇、圣洁高雅的艺术作品。只有中国深厚的华夏文化才孕育了文

字书法这独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汉字书法不是绘画,

却有画的形象感;不是诗,却有诗的意境;不是音乐,却有音乐的

神韵;不是舞蹈,却有舞蹈的柔姿;不是生命,却有生命般的形式

和神采。本教材以楷书的书写指导与练习为主要内容,注重规范性、实用性和文化性,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有效地培养书法兴趣,提高汉

字书写能力和书法欣赏能力,掌握基本的书法知识,切实提高书法

修养。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中国书法艺术,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2、通过欣赏名家作品,感受书法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联系,体验中国书法传统的文化内涵,提高汉字书写能力和书法欣赏能力,

切实提高书法素养。

3、通过书法训练,掌握正确的执笔、运笔方法和良好的书写姿势以及正确的笔画、笔顺和字体的间架结构,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及细心、耐心、静心地维持书写活动的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练习书法时,指力、腕力均很欠缺。

2、学生耐心有限,容易坐不住。

3、学生审美能力有限,需要引导。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楷书笔画、笔顺和字体的间架结构。

2、教学难点:从书法艺术中体会文学、历史等传统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书法艺术所起到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

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课件,文房四宝(便于携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导入课题

二、楷书的概况

楷书,又叫“正书”、“真书”,产生于东汉末年,是汉隶结体与章草

笔法结合的结果,“八法”齐备,工稳端庄,继篆隶书之后广泛使用

和流行的又一种汉字“正体”。

三、楷书的发展

萌生期——东汉楷书

发展期——魏晋楷书(取代隶书成为通行的正体汉字)

鼎盛期——隋唐楷书(欧颜柳赵)

五代以后的楷书

四、楷书的艺术特点

1、点画精到:有点、横、竖、撇、捺、挑、钩、折八种,此八

种笔画的写法称“八法”。横画较细,竖画较粗,撇、捺或渐细或渐粗。

2、结字方正:楷书字体呈现方正、匀称、规整

3、章法规整:横成列,竖成行,布局追求整齐统一和匀称之美。

五、名作赏析

欧体颜体柳体赵体

1、介绍楷书四大家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

大楷书。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2、引入教材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为元代牟峨撰文、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赵孟頫书写并篆额。楷书,纸本,纵 35.8厘米,横283.8厘米。

六、楷书的基本点画特征和写法

所谓基本点画,是指一笔写成,不可分割的笔画,主要有点、横、竖、撇、捺、挑、钩、折八种。

(一)、横画的写法—在永字八法中横成为“勒”要写的坚韧有力。

相传卫夫人《笔阵图》说“横如千里阵云”要求我们将横画写出特殊

的气势,舒展匀称,轻重有致。①切笔直下;②提笔;③折锋后

中锋行笔;④向右上提笔;⑤顿笔;⑥提笔、圆转收笔。

切笔直下,就是起笔时直接下笔,没有逆锋的动作,应该说方笔的

棱角处就是露锋

的一种表现。切笔就是把笔锋直接切入,古人称之为“欲横先竖”。

横画要写平稳,因为横在一个字中起平衡作用,横不“平”,则字不稳。但是,由于人的视觉原因,如果把横画写成完全水平,字体就会显得呆板。横的姿态应该如同勒马的缰绳,自左下向右上斜引,呈轻微的左低右高,而不是绝对的平直。

(二)、圆笔横画的书写方法

①向右上逆锋起笔;②提笔圆转;③中锋向右行笔;④提笔圆转;

⑤回锋收笔。“欲右先左”

(三)、竖画

竖画要写垂直,因为竖画在一个字中往往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竖有垂露、悬针和短竖之分。(规律:通常一个字的最后一笔常用悬针)方笔、圆笔是笔画起止处由于运笔的转、折方法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形状。

1、悬针竖

竖画下部出锋尖锐如针状者称悬针。

①向右切笔直下;②提笔;③顿笔折锋;④中锋向下行笔;⑤逐渐提笔;⑥出锋收笔。(悬针竖如中流砥柱,中正不欹,如果出锋过快,可能出现歪斜、虚飘的现象。)

2、垂露竖

竖画下部收笔呈露水将滴状者称垂露。

①切锋直落,②折笔向下,③调整笔锋成中锋下行,④至长短合度时稍提笔往左(或右)回锋收笔。

七、回顾“永”字八法

八、讲解并练习执笔方法及书写姿势

1、执笔时手需注意四个要点:

手指实:意思是手指皆需确实的压在笔管上,稳固的持

者。

手心虚:意思是手掌心不须绷的太紧,适度并足以灵活

运笔即可。

手背圆:是形容执笔时,手掌背圆弧且上竖的样子

(不须硬将手臂托圆,适度足以让手指灵活即可)。

手掌竖:意思是将手掌竖起直立,能使手把笔拿直即是。

2、书写姿势:坐势的要领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九、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十、展示评价

课堂小节

本课以魏碑的书写指导与练习为主要内容,注重规范性、实用性和文化性,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有效地培养书法兴趣,提高汉字书写能力和书法欣赏能力,掌握基本的书法知识,切实提高书法修养。《学案》

工稳精到端严方正的楷书

【认知】

1、楷书的产生及发展概况。

2、楷书四大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解】

楷书的艺术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活动】

1、对比分析方笔横画与圆笔横画书写方式有哪些不同点。

2、悬针竖与垂露竖在收笔时该注意哪些方面。

【思考】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掌握了那些知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三:中国书法艺术欣赏教案】

中国书法艺术欣赏教案

课业类型:欣赏课

课时: 1节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

教材分析:

中国书法是一门以文字为素材的抽象的线条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历代书法大家、名作迭出。课本以书法的发展历程为线,以历代书法名作为面,综合叙述了文字的各体发展,向学生讲授时以文字、书法发展和书作的年代发展分别向学生讲述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字体。书法发展历经甲骨文、金文、秦篆、汉隶(章草)、魏碑、唐楷,至唐朝中国书法的各种字

体、书体均已出现。另外,课本还对书法的表现形式有所阐释。为

提高学生对书法的认识水平,特意让学生做一简单练习。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

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教具准备:

有关的文字各体作品、名家书法幻灯、书法练习的各种用具。

学生用具:

毛笔、毛边纸、墨、报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的第 8课我们曾经对中国画题款艺术作了介绍,了解到书法在

画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这节课我们将对中国书法艺术作初

步的了解和认识。

二、新授: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

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

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提问学生:哪一

件书法作品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

1、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 1)古文字系统

甲骨文——钟鼎文——篆书(打出古文字各体幻灯)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

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

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冶炼技术,便在金

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

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

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 2)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打出今文字各体幻灯)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

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

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汉末时的曹操就非

常欣赏当时书法家梁鹄的作品,章草兴于汉章帝年间,故名。以上

所讲的几种字体均属于古文字系统,是一个以象形为主的初级的书

法阶段。狂草(连绵草)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

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这几种是今文字系统的典范(请学生自己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

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

抽象化。

2、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 1)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

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

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

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 2)今文字(在讲授之前请学生说一下自己对古文字形式特征的

认识?自己都见过哪些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

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

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

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

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

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

后者气象挥弘,郁勃纵横,体格凝重,雄浑遒密是方笔的典型;唐

楷(因唐朝在楷书成就最高故名)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

雄强、浑穆高简、清雅秀丽,《颜氏家庙》骨力遒劲、庄严端悫、

静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

时期的不同特点。《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

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

入扣的微妙的境界。课本还选取了“草圣”张旭的狂草作品《古诗四首》,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行草作品《虹县诗卷》,他们都是不拘

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勇于创新的大书法家,对后世学书者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

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

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自己再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

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作品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

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

词语汇上的优劣。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

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

体态、姿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

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

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

么是格调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

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4、简单的点画练习: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

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3字以上)。作业要求:

1、从线的力度,

2、字的结体,

3、墨的浓淡干湿,

4、字间的位

置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的临摹。练习以前请学生谈一下自己对作业

要求的理解,然后教师进行当场示范演习并侧重于前两项的要求,

学生明白作业要求以后再进行作业练习。

从学生中选取优秀的书法作品进行点评,点评以优点为主,适当的

指出影响学生作品进一步发展不利因素(如用笔方法、用笔习惯等)。

三、小结:

根据板书简述本课内容,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

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中国书法艺术》的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汉字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面孔和灵魂是中华文明之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美的艺术特征是对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不懂中文的老外也能美观地感受到汉字及中国书法的独有魅力也能直观地体会到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延续性。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设计特色对典型书法家及作品的认识和欣赏受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二、教材分析

1历史专业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课标要求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

发展脉络。

2本课内容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属于《历史必修Ⅲ》第二课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古代书法艺术。伴随古代中国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程中国人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也不断演进学习本课达到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增强对祖国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优秀思想文化遗产。

三、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浙江省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已省略了中国汉字基本构造内容除课外自学书法的同学外较少受到中国书法的薰陶。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于中国基本字体的辨别对书法的精神内涵的体会 3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看书同伴间的讨论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以文字、画面及有关声像资料使学生得到有关古代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初步体验古代书法艺术的各种形式认识其丰富内涵。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教师注重直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把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及综合媒体结合起来展示古代中国的精美书法艺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情绪。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充分发挥学生书法艺术方面的潜力利用讨论、现场创作和学习体验等形式给学生提供发挥和展示

才华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可以促进学生之间

的交流与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多姿

多彩的风貌培养学生体验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生活内

容培养内心的艺术情操。通过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学习观察体验

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增强继承中华民

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行书为代表的五种常见的中国字体鉴赏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学模式典型书法家的介绍和其代表作欣赏教学手段文字、画面及有关声像资料视频讨论、现场创作和临摹体验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了解王羲之、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家

2教师的教学准备对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等书法名家

的了解查代表作、创作背景及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了解班级

擅长书法同学以备课堂使用了解语文课《兰亭序》的学习情况。

3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u盘和ppt课件书法爱好者自备书法用品这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

分几个环节具体说明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及师生交互活动。共四个环节

环节①故事导入皇“一字千金”

环节②了解、欣赏、体会王羲之及“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颜真卿及“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环节③合作学习概述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五种常见的中国字体

环节④现场创作和学习体验故事导入传说典故“一字千金”的由来西安碑林内有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件隔代合写一碑的奇事晋代

大书法家王羲之竟然写了200年后的唐朝文章怪事自有根由这座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玄奘和尚从印度带回的佛经由他精心译成

后请唐太宗作序文再加上太子李治作述记玄奘的谢表。此碑立于唐

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当时朝廷要把它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

字体来刻碑。

长安洪福寺高僧怀仁知道此事后感到佛教界的光荣因此下决心承担

此任。怀仁和尚到处寻觅用时20余年终于按序文把王羲之的字一个

一个地搜集起来成了这块王羲之字体的《圣教序碑》。传说怀仁在

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

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金一千。这就是“一字千金”的由来后人把此

碑的拓本称作《千金帖》①了解、欣赏、体会王羲之303361字逸

少东晋人。祖居琅琊今山东临沂西晋末年南迁后定居在会稽山阴今

浙江绍兴遂为绍兴人。

王羲之故居位于绍兴城内蕺山脚下的戒珠寺。在绍曾任会稽内史官

至右军将军所以世称王右军。在他任职期间薄功名利禄为人耿直关

心百姓疾苦是一个务实为民的清官。同时时常以作书养鹅为乐。晚

年辞官隐退后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卒年59岁葬于嵊州市金庭镇瀑布山。王羲之7岁拜师于女书法家卫夫人和叔父五广勤学苦练后又遍

学李斯、钟繇、蔡邕、张昶等书法家并博采众长自辟蹊径自成一体。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据说在梁武帝曾收集他书一万五千纸唐太

宗遍访王书得三千六百纸到宋徽宗尚保存二百四十三纸。现传世墨

迹寥若晨星真迹无一留存。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他的行书名品《快雪时晴帖》

唐钩填本现为台湾故宫慱物院收藏。《快雪时晴帖》与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并为稀世之宝合称“三希稀”乾隆时藏于养

心殿西暖阁“三希堂”。

王羲之书法中影响最大是《兰亭序》也是书法史上一段千古传奇的

故事在他去世前8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

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

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曲水流觞也称之为曲

水宴42位名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

羽觞停在谁的位臵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可就要罚酒三觥。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曰所做

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

一篇《兰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兰亭序》是一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优美散文诗内容为永和九年岁在暌丑。暮春之初会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

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