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第七课 水温的变化

青岛版科学第七课   水温的变化

第七课水温的变化

1、热水降温的过程是什么?

答:开始温度下降速度(快),随着水温的不断降低,水温下降的速度(慢),因此,热水温度变化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2、(统计图)能更形象、更具体地显现出热水降温的过程。

3、能使热水温度降快的方法有(用筷子或勺子搅拌、用两个杯子互到、将热水杯放冷水中、用扇子扇)等。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用两个杯子互到)。

4、如果要减缓热水降温的速度,你认为应怎样做?答:(1)用保温杯盛热水(2)将热水杯放到热水中(3)放在供暖的暖气片上(4)放在阳光下

5、判断物体温度的高低,我用的方法是(用温度计量,用手试)。

6、在没有温度计的情况下,要判断两杯热水哪杯水更热,最好的方法是(用手触摸杯壁感觉一下)。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41~42页,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课件出示:星期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妈妈准备买一些大米回家。大米每包8元,妈妈买2包,一共多少元? 生:8×2=16 课件出示:如果买20包,一共多少元? 生:8×20=160 课件出示:如果买200包,一共多少元? 生:8×200=1600

课件出示:24×2= 12×2= 6×2=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 活动二: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1.独立思考。 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 2.小组交流。 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小组长做好记录。 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到小组学习。 3.组间交流。 师: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生:我们小组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 生:我们是这样发现的,从8×2到8×20,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从2到20,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也从16变到160,扩大到原来的10倍。 生:从第一个式子到第三个式子,第一个因数不变都是8,第二个因数从2变到200,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教师结合学生叙述,完成板书。(一个因数……) 师:这个小组不但说明了发现了什么,而且还说明了是怎样发现的,非常好。

小学科学《水温的变化》教学反思

《水温的变化》教学反思 《水温的变化》是在学生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之后进行的探究课。以前教学这节课时,尽管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也十分用心地组织学生进行操作,但往往是草草收场。更令人感到不满意的是,得到的实验数据难以真实显示出热水温度变化的规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计时环节做得不好,手动计时不精确,而且各组是分组计时,存在着不同的计时差异。因此,今年组织学生再次学习这节课时,我精心制作了课件,其中有自动计时功能,到时间后有闹钟提示。然后,让每个实验小组推选两位同学担任观察员,除保证做到准确地观察温度计上的度数之外,还负责向小组其他成员报告数据。 万事俱备后,接下来,真正的探究工作便开始了。我在保证做到控制好时间的同时,也密切地关注着同学们的表现。随着我的“读数”的口令,各小组的温度观察员便清脆地报告出自己的观察结果,接着便是同学们紧张忙碌地记录温度,随后便又恢复了短暂的宁静,一种透露着即将又迎来新一轮紧张的宁静。有时,我还会见缝插针地利用这中间的等待时间,对各小组的操作情况进行简要总结,或者是提醒同学们来计算出相邻两次测量之间温度变化的数据,为进一步寻找热水温度的变化规律做好准备。各种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我清晰地感觉到我们正在一步步走向成功。 操作非常顺利,历时18分钟,学生测量记录了9次数据。在对操作活动简单进行了一番总结之后,又马上开始进行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工作。 我随机选取了四个小组的测量结果在实物展台上展示。实验结果非常明显:在前8分钟的时间里,每间隔2分钟,水温下降2~3℃,在余下的时间里,每间隔2分钟,水温下降1~2℃。其中仅有一个小组的一次实验数据出现了较大误差。于是,实验结论的获得也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窃以为,这节课是成功的,作为一位教师,我真切地体验到了因这种成功而带来的幸福。同时,我也相信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将获得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他们从内心产生一种乐于从事科学探究的热情。忘不了在得出热水温度变化的规律之后,我对翁丽真同学的出色表现而大为赞赏时,她脸上流露出的愉悦的神情。我们俩的神态,对全班同学来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17课《走近科学家》名师教案 冀教版

17.走近科学家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从科学家的故事入手,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体会到科学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他们所具有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及渊博的科学知识有直接的关系,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有关科学家和某项科技发展的资料。 2.能采用某种方法将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3.能从科学家的事迹中归纳出其主要成就及科学精神。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能体会到科学家不迷信权威。 3.能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具体说出某个科学家的主要成就及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能具体说出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 3.能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2.能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我所了解的科学家”。 难点是从科学家的事迹中归纳出其主要成就及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科学家的图片或资料。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提问:大家都知道哪些科学家呢? 学生回答。 讲述:大家说的很好,这些科学家取得的科学成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深深的影响着我们。今天,我们就走近科学家,去了解他们的事迹,去领悟他们人生的真谛。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我所了解的科学家 1.看教材插图,回答问题。 (1)说说P82上的人物都是谁?他们为社会做出了哪些成就? (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说说他们的成就。 (3)学生间相互交流。

三年级科学《水温的变化》教案

课题:7水温的变化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 【教学目标】: 1.能选择并使用合适的测量单位准确记录搜集到的数据;初步学会运用简单表格、图形等统计方法整理测量记录;能熟练使用温度计连续测量水的温度变化,并作简单记录。 2.认识水温的变化规律;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过科学探究证实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温度计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 》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教学准备】: 烧杯、温度计、计时器、热水、实验记录单、统计图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大家都知道温度计怎么读数了吗 生:知道 2.课件展示几个温度计,让学生读出温度计的度数。 " 3.倒一杯热水在桌上,提问:这是一杯热水,如果把它放在这里,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会变凉。 二、师生互动学新知 (一)、提出问题 1.师:好,既然大家都知道水会变凉,那么它的温度下降的快慢是怎样的降温有什么规律吗大家可以预测一下。 生预测

2.师:把学生的猜想进行板书。那怎样来证明我们的预测对不对呢 生:做实验! > (二)、小组合作,实验验证 1.师:请大家根据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你们的实验方案 生讨论 2.课件展示实验温馨提示:(1)小组由组长分工明确,看时间、测量、记录等等。(2)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里。特别注意:0分钟指的是实验刚开始的时间,也就是刚开始热水的温度。(3)准确使用温度计:①拿着温度计的上部; ②读数是不要把温度计拿出水面;③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相平。 3.师发放实验记录单: ① ② (温度℃)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教案青岛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教案青岛版 教学内容:教材41~42页相关链接及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将这一规律恰当的运用于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 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灵活运用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课件出示:星期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妈妈准备买一些大米回家,大米每包8元,妈妈买2包,一共多少元? 生:8×2=16 课件出示:如果买20包,一共多少元? 生:8×20=160 课件出示:如果买200包,一共多少元? 生:8×200=1600 课件出示:24×2= 12×2= 6×2=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 一、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1、独立思考。 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 2、小组交流。 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小组长作好记录。

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到小组学习。 3、组间交流。 师: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我们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教师结合学生叙述,完成板书。 师:这个小组说明了发现了什么,而且还说明了是怎样发现的,非常好。哪个小组也发现了这个规律?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三、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1、提出疑问 师:通过这组算式,我们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原来的几倍。 师:研究数学问题不要匆忙下结论,是不是适合所有的算式呢?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该怎么办呢? 2、举例验证 生: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 师:请同学们自己先写一道乘法算式,然后把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倍,再算一算乘积。然后看,你写的算式符合我们的发现吗?学生独立举例验证师:你举的例子符合发现的规律吗?把你举的例子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学生汇报展示 3、总结规律 师:通过我们的验证,大家的发现适合所有的乘法算式,所以说是一个规律,我们把它叫做积的变化规律。 师:把什么是积的变化规律跟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4、总结、学生交流 四、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师:我们发现了这个规律,你会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吗?试一试 练习:教材自主练习1至5题 五、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5.蜡烛的变化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能从切割、受热、燃烧蜡烛的试验中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语言或画图的方法描述,从蜡烛变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3.体验到尊重证据,合作与交流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切割、受热和燃烧蜡烛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不同。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蜡烛、酒精灯、火柴、托盘、小刀、三脚架、石棉网、 烧杯、澄清石灰水、蒸发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5分钟) 1. 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一段,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出示两个酒杯)这两个酒杯里装的都是无色的液体,现在我把它们倒在一起,看看会怎样? (变红了) 2.教师提问:(出示另一个酒杯)这个酒杯里装的也是无色液体,仔细观察。魔术表演完毕,你看到了什么?(颜色又没有了) 3.教师谈话:大家有什么感觉?明明是无色的液体却有这么多变化,其实这些奇妙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科学道理。想知道原因吗? 4.教师提问:看这是什么?(出示蜡烛)今天我们就从蜡烛入手来解释这个秘密。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蜡烛的变化。(板书课题:蜡烛的变化)【设计意图:表演魔术,展示两个酒杯里分别装着无色的液体,将他们

倒在一起颜色发生了变化,变红了,接着又倒入第三个酒杯里的无色液体,红色的液体变回无色。这个现象非常直观的让学生看到无色液体的颜色变化。奇妙的变化使学生产生疑问,好奇心让他们对“物质的变化”充满了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揭示本课的研究主题。】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27分钟) 探究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制定实验计划并展开探究 (1)教师提问: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什么方法使 蜡烛发生变化呢? (2)师生互动,板书方法:切割、受热、燃烧 (3)教师提问: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想不想试一试呢?要进 行研究我们就需要工具,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起来看看 都有什么? 实物展示出示(小刀、火柴、蒸发皿、蜡烛等) (4)教师提问: 要使蜡烛发生以上的变化, 我们能用到哪些工具呢? (学生组装演示) (5)教师追问:在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谁来说 说?生交流。 (6)教师小结注意事项:认真观察看到现象时,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所有的操作尽量在托盘中进行;玻璃器皿易碎,使用时要注意安全轻拿轻放;注意酒精灯正确使用的方法;加热一段时间后仪器的温度升高,小心烫伤;合理安排试验顺序。 (7)学生自主探究 (8)教师谈话:各组整理实验工具,组长交回。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蜡烛的变化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是本课的重点,因此,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7.水的三态变化习题精选十四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7.水的三态变化习题精选十四 ?第1题【单选题】 水无常形,变化万千,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初春,河流中冰雪消融 B、仲夏,草叶间露珠晶莹 C、深秋,枝头上挂满白霜 D、寒冬,窗玻璃上冰花剔透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在下列水的各种变化中,属于融化现象的是( )。 A、杯子里装满水放进冰箱之后,水慢慢结冰 B、春天来了,河里的冰开始慢慢消失 C、洗过的头发,用吹风机吹过之后很快变干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在我们南方,哪个季节的早晨我们能看到霜?( )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水的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化 B、露是液态的水,雾是气态的水,霜是固态的水 C、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比晾在阴凉处干得快,因为阳光下温度高,水蒸发快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如图所示的符号分别代表小雪、霜冻、雾和冰雹四种天气现象,其中主要通过水蒸气凝结形成的是( )。

A、小雪 B、霜冻 C、雾 D、冰雹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我们经常会看到天上的白云朵朵,那么白云主要是怎样产生的呢?( ) A、白云就是水蒸气

B、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 C、是由水凝固而成的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列自然现象形成的的条件相同的是?( ) A、霜和雪 B、冰和雪 C、云和霜D露和霜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江河中的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而海洋的水不会溢出来的原因是( )。 A、有些水变成了冰 B、有些水变成了水蒸气 C、人类拿去灌溉田野 【答案】:

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

《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内容来源: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主题:气温的变化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两大部分。前者涉及气温的观测、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变化曲线图;后者包括等温线图、气温空间分布规律等。本节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但内在脉络清晰明了:观测气温,可以获取气温数据,并对气温数据进行计算和整理,如可绘制不同时间尺度的气温变化曲线图与不同空间尺度的等温线分布图;通过对气温日变化、年变化曲线图的判读,可以总结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通过对等温线的判读,可以总结出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本节内容是对前面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知识的延伸,同时它与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起,是理解第四节有关“世界的气候”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学好本节也能为学生今后在高中地理进一步学习气候奠定良好基础。 学习目标 1、阅读图文资料,简述气温观测的相关知识,能够计算某地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 2、运用气温资料,绘制出气温曲线图,说出某地气温在一天中和一年中的变化特点。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读图自主学习,计算出某地的 日较差和年较差。 2、针对目标2,通过小组合作,描述出某地的气温年变化图特点。教学过程

环节一:视频资料导入。 展示藏族同胞民族服饰的穿法和作用,提问藏袍这样设计与什么有关呢?(为了适应气温的变化)气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展示本节在本单元的地位,是学习气候的基础。 环节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53-54页 1、气温是指()?如何观测? 2、日平均气温如何计算?(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呢?) 3、气温日较差如何计算?(气温年较差呢?) 环节三:展示郑州气温日变化图,总结气温日变化特点。 2020年11月10日郑州市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读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找出出现的时间,计算出气温年较差。环节四:展示北京、上海、海口三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

科学导学案走近科学家第一课时导学案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走近科学家第一课时导学案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从科学家的故事入手,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体会到科学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他们所具有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及渊博的科学知识有直接的关系,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有关科学家和某项科技发展的资料。 2.能采用某种方法将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3.能从科学家的事迹中归纳出其主要成就及科学精神。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能体会到科学家不迷信权威。 3.能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具体说出某个科学家的主要成就及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能具体说出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 3.能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2.能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我所了解的科学家”。 难点是从科学家的事迹中归纳出其主要成就及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科学家的图片或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提问:大家都知道哪些科学家呢? 学生回答。 讲述:大家说的很好,这些科学家取得的科学成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深深的影响着我们。今天,我们就走近科学家,去了解他们的事迹,去领悟他们人生的真谛。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我所了解的科学家 1.看教材插图,回答问题。 (1)说说P82上的人物都是谁?他们为社会做出了哪些成就? (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说说他们的成就。 (3)学生间相互交流。 2.教师讲述科学家的故事。 (1)张衡 (2)牛顿 (3)爱因斯坦 (4)阿基米德 (5)袁隆平 (6)居里夫人 3.讨论:哪位科学家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他们有哪些主要成就?我们要学习科学家的哪些科学精神? 板书设计: 第十七课走近科学家 (1)张衡 (2)牛顿 (3)爱因斯坦 (4)阿基米德 (5)袁隆平 (6)居里夫人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变化第7课水的三态变化教学材料教科版

第7课水的三态变化 (一)背景和目标 水的循环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如果学生已经注意到天空中的云和降雨,感受到棒冰外部水滴的形成,观察到雾或好奇于霜是从哪里来的,那么,他们就已经观察到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作为水循环的一部分,地球上的水一直在从液态(或固态)变成气态,再变成液态(或固态)……每天,太阳提供的热量使一部分水成为水蒸气进人空气中,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又凝结成水滴或直接凝固成冰晶,当水滴、冰晶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则会变成雨或雪降落下来……水从液态到气态的这种变化需要大量的热,而从气态到液态或固态的变化则要放出大量的热。本课帮助学生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一云、雾、雨、露、霜、雪、冰……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是可逆的。所以,本课是这一单元学习的小结和综述。 科学概念 .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一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 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使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 变化。 过程与方法 .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一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二)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杯,食盐。 为全班准备: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水的各种形态 水在自然界有各种不同的形态,有时呈液态,有时变为固态,有时则化成气态。教科书这部分内容先让学生说说在自然界曾见过哪几种水的形态,分别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过?一“我们见过雾吗?观察过草叶上的露珠吗?我们一般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能看见雾和露珠?霜和雪一般出现在什么季节里?”这里要让生明白,雾和露属于水的液体状态,霜和雪属于水的固体状态。 水的状态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呢?请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云、雾、露、霜、雪,它们分别是由水的什么状态变化而来的?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教科书希望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把水状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用表的方式呈现出来。

2019年精选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7.水的三态变化知识点练习第三十八篇

2019年精选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7.水的三态变化知识点练习 第三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水无常形,变化万千,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初春,河流中冰雪消融 B、仲夏,草叶间露珠晶莹 C、深秋,枝头上挂满白霜 D、寒冬,窗玻璃上冰花剔透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现象中由凝固形成的是( )。 A、冬天早晨草木上的霜 B、春天早晨常见的雾 C、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D、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我们经常会看到天上的白云朵朵,那么白云主要是怎样产生的呢?( ) A、白云就是水蒸气 B、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 C、是由水凝固而成的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我们一般会在一天的什么时候看到雾和露。( ) A、早晨 B、中午 C、下午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当环境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时,以下那种自然现象不会出现?( ) A、霜 B、雪 C、冰 D、露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在下列水的各种变化中,属于融化现象的是( )。 A、杯子里装满水放进冰箱之后,水慢慢结冰 B、春天来了,河里的冰开始慢慢消失 C、洗过的头发,用吹风机吹过之后很快变干 【答案】:

第7题【单选题】 江河中的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而海洋的水不会溢出来的原因是( )。 A、有些水变成了冰 B、有些水变成了水蒸气 C、人类拿去灌溉田野 【答案】: 【解析】: 第8题【判断题】 通常情况下,水在0℃以下的环境就会开始结成冰。(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9题【判断题】 水的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A、正确 B、错误

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温度

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1.温度 备课解决方案 备教材内容 1.本课时学习的是教材84~85页的内容。 2.本课时学习的是直观认识正负数。教材以北京、漠河、西安、台北、拉萨5个城市某日温度的气象信息为背景,提出了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探索如何表示北京某天的最高气温(零上温度)和最低气温(零下温度),体验数的扩充的必要性,并引入带有符号(“+”和“-”)的数表示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第二个问题中,温度计是数轴的直观模型,通过在这个模型上标记温度的活动,体会零上温度、零摄氏度与零下温度在温度计上的位置与顺序关系。第三个问题则要求把零下温度用带“-”的数来表示,并能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 3.本节课通过研究正、负数的现实模型——温度,为下一节课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抽象出正、负数奠定基础。同时负数的学习也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拓展,是学生今后学习有理数的重要基础。 备已学知识 1.像0,1,2,3,4,…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 2.自然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1)两个自然数相比较,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少的数就小; (2)两个自然数相比较,如果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大的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则依次比较下一位,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正确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 2.会用带“-”的数表示零下温度,并能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温度的实例,探索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体验用带“+”或“-”的数表示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必要性,理解用这样的数表示温度的实际意义。 2.通过在温度计上标记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活动,体会零上温度、零摄氏度、零下温度在温度计上的位置与顺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年级数学上册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青岛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青岛版 1、能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而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2、明白“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一数量关系式,渗透比例和函数的思想。 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能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体会事物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法的启蒙教育。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出示情景图)同学们,看图,知道这是哪里吗?对,这是我们美丽的青岛。青岛的沙滩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可是,沙滩上往往会有石子、垃圾,所以就会有筛沙车清理沙滩。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老师也想提出一个问题,可以吗?问题是:筛沙车的工作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介绍沙滩上的筛沙车生提出问题:筛沙车2分钟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15分钟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二:教师:我们一起看一下筛沙车工作情况统计表,(出示下表)工作效率(平方米/分)80808080工作时间(分)153060120工作总量(平方米)你明白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的意思吗?

谁能说一说?谁想把你填的过程和结果告诉大家?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的答案。在刚才填表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请讲你的发现和小组的同学交流。哪个小组想将你们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学生每人一张表格独立填写生:我用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乘时间可以算出15分钟清洁沙滩的总面积。……生:沙滩的面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生: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不变,工作时间越长清洁沙滩的总面积就越大。……)小组汇报,交流。) 三、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在学生汇报 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规律。学生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师:我们刚才是从表格的左边往右边观察的,如果从表格的右边到左边观察,你又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倍,积也缩小到原来的几倍。)活动四:自主练习 1、第一题学生自主进行计算,组织交流算法。鼓励学生灵活利用积的变换规律进行计算。特别引导学生观察第三组题目,因数怎样变化的?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2、自主练习第二题。学生独立解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因数的变化。 3、填表,找出变化规律。因数121xx2120因数44400440积(1)当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时,积()(2)

初中七年级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分析】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分为气温的变化与气温的分布;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学以致用很重要。刚进初中的学生理解能力与接收能力有限耐心与责任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拉近师生间的关系提高学习成绩。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能够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3、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意识,在生活中运用气温的相关知识点。 <教学重难点> 气温曲线图的分析与绘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课时> 2个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直尺、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想一想早晨与中午的气温一样吗?寒假与暑假穿的衣服一样吗? (二)新课教学 (天气观测)包括百叶箱、温度计、观测时间和数据采集等 (投影片)一组观测数据,怎样计算出日均温?(生思考回答)。出示计算公式,验证学生回答及计算结果 (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是否太阳一照射大气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投影片并讲解)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请将你的设想画出来(学生活动) (投影片)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日均温,将二者的交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是气温曲线。你能画出一个地方一年的气温曲线图吗?(纵坐标用月平均温,横坐标从1月---12月) (投影片)对气温年变化规律与气温曲线图的判读的小结 (议一议)气温与我们的生活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关系 (欣赏)不同气温的图片 (投影片)等温线的概念,回想等高线等的同性质概念并学会对等高线的判读(投影片并观察)世界气温的分布图分别从中分析得出不同纬度的变化规律、等温线在不同时间不同半球的疏密情况、比较海洋与陆地等温线的差异、想以想在南北半球哪里的等温线更平直

《走进科学课》教学设计

《走进科学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科学课上做什么?”展示了一幅卡通图,其中的卡通人物正分别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图中人物的活动感知科学课上要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有趣的探究活动,进而喜欢科学课,喜欢科学探究。 “我们一起做一做。”展示了两个活动:观察叶子和小纸鱼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历一次观察、实验活动,初步感知观察、实验的方法,知道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 拓展活动让学生从小故事中了解科学家的工作精神,树立榜样意识。将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后,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学习目标 1.初步感知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 2.善于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观察树叶活动、小纸鱼实验中发现问题。 3.能通过观察树叶和小纸鱼实验的活动感知科学探究的乐趣,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4.通过观察、实验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准备 展台、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吗?听到“科学”这个词,大家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想法。) 教师: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请大家翻开教科书,看一看《科学》教科书上有什么内容。 (学生学习翻阅教科书,互相交流。) 二、探究活动 (—)探究科学课上做什么。 1.教师提问:科学课上,我们要做哪些事情呢?要如何来学习科学课呢?请大家先看一组图片。 2.教师展示图片(课件展示教科书中的卡通图),提出问题:看一看图中的都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做什么? (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观察、实验、制作、养殖等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在以后的科学课上会经常用到这些方法。 (二)亲历探究活动。 1.观察植物的叶。 教师提出问题:观察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常用的方法。应该如何进行观察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植物的叶子,看看同学们能发现什么。 (1)教师指导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株植物。

三年级科学上册 水温的变化

7.水温的变化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七课《水温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能熟练使用温度计连续测热水的温度变化,并作简单记录;初步学会运用简单表格、图形等统计方法整理测量记录;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科学探究正式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测量活动体验探究合作的乐趣。 3.了解水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 学习用简单的图表、文字等记录实验数据,对水温的变化过程做出简单描述。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教具、学具:烧杯、温度计、计时器、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杯热水 师:同学们看,这是一杯水,你能猜出它温度是多少吗? (学生猜测) 师:要想知道它的实际温度,该怎么办? 生:用温度计测量。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温度计,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使用温度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交流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要领。哪位同学到讲台上来测量一下呢? (老师注意纠正学生在测量中出现的问题。) 二、提出问题,大胆猜想。 师:这杯热水放在这里,一段时间后会变凉,那它的温度下降的快慢是怎样

的?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板书:水温的变化。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和自己的想象,大胆猜测一下。 生:热水一开始降温很慢,越往后越快。 生:我觉得热水降温的速度是均匀的。 生:我认为热水的温度一开始降得会很快,越往后越慢。 师: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三、小组合作,实验验证。 1.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师:我们就动手做实验吧,到底该怎样做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小组同学可以借助老师准备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实验的方法,提出应注意的问题,如小组分工、防止烫伤等。) 2.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1)小组分工要明确,有的看时间,有的测量读数,有的记录,有的负责安全以免烫伤。 (2)把测量结果记录在小组实验单上面的表格里,0分钟记录的温度是指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也就是液柱停止不再上升时的温度,记完0分钟的温度后再开始计时。 (3)读数时视线一定要与液柱的顶端相平,必要时可以稍微站起来一下。 师:哪个小组来展示你们的实验结果? 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

最新小学科学三下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练习题

小学科学三下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称为(),常用单位是(),用符号表示是()。我们常用()测量物体的温度。 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水变成冰的过程叫();冰的温度上升变成水的过程叫()。雨过天晴,地面上的积水变干就是()现象;早晨草叶上出现露水是()现象。 3.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使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 二、判断题: 1.水在自然界同时以三种状态存在。() 2. 8摄氏度可以写成—8℃。() 3.水蒸气是气态的水,露是液态的水,霜是固态的水。() 4.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在读数时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5.小明用体温计测出饮水机里的热水的温度是85℃。() 6.云、雾、露、霜都是水的液态。() 7.水在自然界中的三种形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8.可以用体温计测量水的温度,也可以用气温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9.零下10摄氏度可以写成0下10℃。() 三、选择题: 1.夏天,在棒冰周围常常可以看到“白汽”,这是()。 A、棒冰周围的水蒸气 B、棒冰里的水分变成的水蒸气 C、棒冰周围的水蒸气冷却形成的小水滴 2.在温度为()的地方,液态的水不能变成固态的冰。 A、0℃ B、—1℃ C、4℃ 3.下列不能使水蒸发速度加快的是( )。

A、用风吹 B、使空气湿润 C、给水加热 4.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在()之间。 A、0℃—100℃ B、0℃—42℃ C、35℃—42℃ 5.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蒸发的是()。 A、酒精擦在皮肤上觉得凉凉的 B、樟脑丸过一段时间明显变小 C、湿衣服慢慢变干 四、观察与思考。 1.小明在做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时是这样做的:“小明用手拿住温度计的上端,从杯子的上面竖直将温度计一直插到杯子底(碰到杯子底),马上从温度计的上端往下看进行读数,并把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你认为小明的做法对吗?错在哪里,请你帮忙找出来并纠正。 (1) (2) (3) 2.一位同学在实验室连续测量了一杯热水的温度,得到以下数据: 时间开始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 6分钟7分钟 温度(℃)78 76 74 72 706866 64 (1)水温是怎么变化的? (2)水温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如果这位同学所在的实验室的温度是15℃,那么2小时后这杯水的温度是多少?

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胶州市振华小学安霞 教学内容:教科书41~42页,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课件出示:星期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妈妈准备买一些大米回家。大米每包8元,妈妈买2包,一共多少元? 生:8×2=16 课件出示:如果买20包,一共多少元? 生:8×20=160 课件出示:如果买200包,一共多少元? 生:8×200=1600 课件出示:24×2= 12×2= 6×2=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 活动二: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1.独立思考。 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 2.小组交流。 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小组长做好记录。 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到小组学习。 3.组间交流。 师: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生:我们小组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 生:我们是这样发现的,从8×2到8×20,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从2到20,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也从16变到160,扩大到原来的10倍。 生:从第一个式子到第三个式子,第一个因数不变都是8,第二个因数从2变到200,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教师结合学生叙述,完成板书。(一个因数……) 师:这个小组不但说明了发现了什么,而且还说明了是怎样发现的,非常好。 师:哪个小组也发现了这个规律?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我们小组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积就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 生:我们是这样发现的,从24×2到12×2,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从24到12,缩小到原来的2倍,积也从48变到24,缩小到原来的2倍。 生:从24×2到6×2,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从24到6,缩小到原来的4倍,积也从48变到12,缩小到原来的4倍。 活动三: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1.提出疑问。 师:通过这两组算式,我们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积就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 师:研究数学问题不要匆忙下结论,是不是适合所有的算式呢?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该怎么办呢? 2.举例验证。 生: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 师:请同学们自己先写一道乘法算式,然后把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倍,再算一算乘积。然后看,你写的算式符合我们发现的规律吗? 学生独立举例验证。 师:你举的例子符合发现的规律吗? 生1:符合,我写的算式是7×2=14,我让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变成6,积是42,42是14是3倍。 生2:我写的算式是2×18=36,我也让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3倍变成6,积是12 ,36是12的3倍。 师:把你举的例子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并说说怎样验证的。

积的变化规律简便计算

积的变化规律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灵活的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2.能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熟练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七、口算 12×3=48×2=24×5= 120×3=48×20=24×25= 12000×3=48×200=24×75= 算完口算,让学生说一说积的变化规律。 八、填一填 因数20 40200200 因数5510 20 积200 2000 九、书本43页练习第3题 这是一道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可以画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引导学生练习“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一个因数不变,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几倍”。进行解答。 十、练习第6题 学生能够独立解答。交流时,学生能够明白“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一数量关系。 十一、第7题,填一填 这是一道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由于题目中出现了四位数,因此学生可以用计算器算。算完后,学生说一说解答的思路。 十二、补充练习-走进生活 一盒水彩笔的单价是26元,买5盒这样的水彩笔要多少元?买30盒、60盒、600盒、800盒呢? 说说看,每次的数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列式计算后填表。 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因数×因数=积 不变扩大(缩小)扩大(缩小) 作业设计: 拓展练习 1.12×40=480,当12扩大10倍,40缩小10倍,积是多少?你能找到规律吗? 2.你知道吗? 下面每一组数中的其中一个数是另一数的补充数。 42和58 56和44 39和61 20和80 96和4 你能写出下面各数的补充数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