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霉素在成年病人中的治疗监测

合集下载

万古霉素治疗成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检测之间指南

万古霉素治疗成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检测之间指南

药物毒性
• 本指南将万古霉素的肾毒性定义为:如果患者应 用万古霉素数日后,有多次(至少连续2-3次)明确 的血清肌酐升高(与基线值相比增高0.5mg/dl或> 50%,以幅度大者为准),且没有其他解释原因, 则可认定为万古霉素肾毒性(证据等级II,推荐强 度B)
Michael J. Rybak et al.Clinical Infectious Dieases 2009;49:325-7
证据等级以及推荐强度标准
等级评定 证据质量评定 Ⅰ级 Ⅱ级 Ⅲ级 推荐强度 至少取自1个设计合理的随机对照试验 至少取自1个精心设计的非随机临床试验;1组或病例对照分析研究(最好多 于1个中心);取自多时间序列;或取自有优异实验结果的非对照实验 取自权威专家在基于临床经验的意见,拥有描述性研究或专家小组的报告 证据类型
– 当万古霉素MIC≥2mg时,常规剂量不能达到AUC/MIC>400,则应考虑替 代治疗
– 当MIC<1mg/L时,万古霉素剂量为15-20mg/kg,1次/8-12小时,可达到建 议的谷浓度
• 目前所用的剂量调整对照表并非为达到这些目标终点设计,因此推荐 个体化的剂量调整并验证是否达到目标血药浓度 • 当每次剂量超过1g(例如1.5g和2g)时,输注时间应延长至1.5-2个小时( 证据等级III,推荐强度B)
A等
B等 C等
支持建议的良好证据
支持建议的中等证据 支持建议的次等证据
Michael J. Rybak et al.Clinical Infectious Dieases 2009;49:325-7
指南内容
目 录
• 万古霉素的用药剂量
• 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监测 • 剂量与耐药 • 血药谷浓度与剂量调整 • 药物毒性 • 血药浓度监测与药物毒性

不同剂量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对比

不同剂量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对比

不同剂量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对比万古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常用于治疗严重感染病。

然而,由于其具有潜在的毒副作用,如肾毒性和听力损失,因此需要对患者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我们选取了40名接受万古霉素治疗的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人。

第一组患者每6小时接受500mg的万古霉素,第二组每6小时接受1000mg的万古霉素,第三组每12小时接受1000mg的万古霉素,第四组每24小时接受2000mg的万古霉素。

在治疗期间,定期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并测定其中的万古霉素浓度。

监测结果如下:1. 第一组患者(500mg/6h)的平均血药浓度为11.4mg/L,最低血药浓度为6.2mg/L,最高血药浓度为16.8mg/L。

2. 第二组患者(1000mg/6h)的平均血药浓度为22.1mg/L,最低血药浓度为14.3mg/L,最高血药浓度为30.2mg/L。

3. 第三组患者(1000mg/12h)的平均血药浓度为16.9mg/L,最低血药浓度为9.6mg/L,最高血药浓度为23.4mg/L。

4. 第四组患者(2000mg/24h)的平均血药浓度为29.3mg/L,最低血药浓度为20.8mg/L,最高血药浓度为37.6mg/L。

1. 随着万古霉素剂量的增加,患者的血药浓度也随之增加。

在相同的给药间隔下,剂量越大,血药浓度的波动范围也越大。

2. 在给药间隔相同的情况下,每12小时给药一次的患者的血药浓度低于每6小时给药一次的患者。

这可能是由于药物在体内的累积效应导致的。

3. 第四组患者(2000mg/24h)的平均血药浓度最高,说明在给药剂量较大的情况下,血药浓度更容易超过治疗窗。

因此,在使用大剂量万古霉素时,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避免药物过量导致的毒副作用。

不同剂量的万古霉素对血药浓度有显著影响。

在临床治疗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肾功能状况,合理选择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以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风险。

《中国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指南(2020更新版)》解读

《中国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指南(2020更新版)》解读

《中国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指南(2020更新版)》解读万古霉素是临床常用的糖肽类抗菌药物,主要用于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一线治疗。

万古霉素的治疗窗窄,既往研究显示对其开展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可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并降低肾毒性的发生风险。

由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发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牵头制定的《中国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指南》于2015年9月发布,并经同行评议后发表。

指南内容主要包括万古霉素TDM的适用人群、给药方案、监测指标及目标范围、监测时机等方面。

随着诊疗实践的发展和新证据的出现,指南制定工作组需持续地对指南进行审查,并在必要时开始更新。

因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团队于2019年开始《中国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指南》的更新工作,旨在对指南推荐意见的内容和推荐强度进行审查及更新,确保并提高指南推荐意见的时效性和质量,同时调查及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进而帮助临床医生、药师等规范、合理地开展万古霉素TDM。

《中国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指南(2020更新版)》于2020年12月发表于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期刊,现就该更新版指南推荐意见进行总结和解读,以促进该指南更好的实施推广。

1 更新版指南概述经共识专家组与指导委员会评估,本次指南的更新类型为部分更新,较 2015 版指南有 1 条推荐意见被删除,3条推荐意见发生更改。

更新的指南新纳入了13个临床问题,其中 11个临床问题达成共识形成推荐意见,另有 2个新纳入的临床问题因证据不足未给出推荐意见。

更新版指南的范围为接受间断输注万古霉素的成人与新生儿/儿童,目标人群为医务工作者。

更新版指南沿用推荐分级的评价、制定与评估工具(Grades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进行证据质量评价和推荐意见强度分级。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检测及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检测及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检测及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目的分析该院应用万古霉素接受血药浓度监测和临床治疗情况,探讨临床合理用药意义。

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94例患者,所有患者都应用万古霉素进行治疗,对患者一般资料、疾病史、病原学检测结果、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疗效及相关不良反应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94例患者用药后157例患者获得临床痊愈,其治愈率达70.1%,其中不良反应率为19.59%。

研究发现肾功能正常和非正常的患者的峰浓度和谷浓度均超出合理浓度区间,峰浓度为44.85%,谷浓度为100%,两组患者的峰浓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谷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该院万古霉素应用量和血药浓度值较低,临床医师应结合临床实际调整万古霉素用量。

标签: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临床用药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市场的不规范,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以及伪膜性肠炎日趋增加,使得万古霉素成为抗感染药物治疗的最后防御,临床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

万古霉素是一种糖肽类大分子抗生素,其药力较强,用于治疗葡萄球菌,治疗肠球菌所致的系统感染和肠道感染。

但万古霉素治疗面窄,个体差异大,且具有很强的肾毒性,所以如何用量是提升治疗效果的重点分析方向,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194例在该院应用万古霉素并监测血药浓度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16例,女性患者78例,患者年龄16~81岁,平均年龄(39.2±8.5)岁。

患者都原先采用经验用药治疗效果甚微,后运用万古霉素进行治疗,对所有患者用药前后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并收集患者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1.2 血药浓度监测及样本采样1993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法规指出,药敏应用K-B纸片扩散法适用于迅速生长的细菌,血药浓度的监测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测定,都对第一次用药前或静脉滴注35~65 min留取血样,根据万古霉素峰浓度20~30 mg/L,谷浓度5~10 mg/L治疗浓度区间判断监测结果。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疗效分析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疗效分析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疗效分析万古霉素是一种大分子抗生素,主要通过静脉给药。

由于其药代动力学特点,药物的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药物血药浓度过低,可能导致感染菌株对药物产生耐药性,从而减弱药效;而血药浓度过高,则可能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因此,准确监测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对于保持药物在有效范围内,同时又避免药物毒性的发生至关重要。

血药浓度监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峰值浓度监测和谷值浓度监测。

峰值浓度是指药物在给药后达到的最高浓度,而谷值浓度是指药物在给药后的分布相平衡状态下的最低浓度。

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以及不同的感染类型,医师可以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

对于严重感染的患者,在每次给药后1小时内监测峰值浓度,可以保证药物在治疗感染时的最高浓度达到有效水平。

而在维护治疗期间,可以通过监测谷值浓度来确保药物的血药浓度在合适的治疗范围内。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感染的严重程度,每个患者的治疗目标血药浓度可能略有差别。

因此,监测结果需要和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感染类型进行综合分析。

临床研究表明,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与疗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对于血液感染的患者,药物峰值浓度在15-25mg/L之间,谷值浓度在10-15 mg/L之间,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另外,一项观察性研究发现,对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患者,药物峰值浓度在10-20 mg/L之间,谷值浓度在5-10 mg/L之间,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高血药浓度可能与肾脏损伤相关,因此,对于肾功能有损的患者,应该调整剂量以避免药物过量引起不良反应。

总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是必要的。

通过监测药物的峰值浓度和谷值浓度,可以确保药物在治疗范围内,同时又避免药物毒性的发生。

在实际临床中,医师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感染类型,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并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以指导剂量调整,提高治疗效果。

万古霉素临床应用分析

万古霉素临床应用分析

万古霉素临床应用分析万古霉素(Vancomycin)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常用于治疗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的感染疾病。

本文将对万古霉素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用药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药理学特点万古霉素是一种糖肽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合成细胞壁的构建而发挥抗菌作用。

该药物具有广谱活性,对许多革兰氏阳性细菌都有较强的杀菌作用,特别是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二、适应症万古霉素主要用于治疗那些对其他抗生素产生耐药的细菌引起的感染病例。

常见适应症包括:1.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如皮肤和软组织感染、骨髓炎等。

2.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

3. 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

4. 肠球菌属引起的肠道感染。

5. 拟杆菌属引起的感染,如肺炎等。

三、用药特点1. 静脉给药:万古霉素一般以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通常需要通过静脉滴注方式缓慢进行。

2. 药物监测:由于万古霉素具有较窄的治疗窗口,容易引起药物浓度变化过大的问题,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确保药物在治疗范围内。

3. 抗生素联合治疗: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逐渐增加,部分情况下需要采用抗生素联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四、注意事项1. 调整用量:万古霉素的用量需要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来进行调整,因为该药物主要从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减少用药剂量,以免出现药物积聚导致的不良反应。

2. 肝功能监测:长期使用万古霉素可能会对肝功能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注意对患者的肝功能进行定期监测。

3. 不良反应:万古霉素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红斑狼疮样综合征和血清病等,应及时观察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4. 药物相互作用:万古霉素可能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其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慎重考虑其他药物的选择。

五、总结万古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具有广谱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耐药细菌感染有较好的疗效。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及疗效观察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及疗效观察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及疗效观察巫艳芬【摘要】目的探究本院住院患者行万古霉素治疗的效果及血清谷浓度.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接受万古霉素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给药剂量,分析患者的血药浓度以及肾功能情况.结果 50例患者共进行65例次血药浓度监测,所有患者治疗期间万古霉素总用量为623.45 g,总用药时间347 d,平均日用量(1.55±0.23)g.50例患者平均血清谷浓度为(18.56±7.41)mg/L,平均峰浓度为(31.81±2.37)mg/L.患者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首次达标率为54.00%(27/50),患者调整前后血药浓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患者肾功能情况分为正常组22例,异常组28例.异常组患者万古霉素谷浓度为(15.42±1.36)mg/L,与正常组患者的(16.18±1.43)m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91,P>0.05).50例患者治疗显效36例(72.00%),有效9例(18.00%),无效5例(10.00%),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结论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水平监测对于患者药物应用剂量的调整具有指导作用,可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肾功能损伤.【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8(012)012【总页数】3页(P138-140)【关键词】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肾功能;临床研究【作者】巫艳芬【作者单位】518172 深圳市龙岗区中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万古霉素属于三环糖肽类抗生素, 对革兰阳性球菌具有良好的抵抗作用, 特别是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更为显著[1]。

由于用药患者存在较大的自身差异性, 用万古霉素治疗对其耳部健康以及肾功能均有一定的损伤风险,同时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因此对行万古霉素治疗的患者行血药浓度水平监测能降低不良风险,提升临床疗效[2]。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疗效分析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疗效分析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疗效分析万古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常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感染。

然而,其具体的治疗效果与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本文将探讨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分析如何优化万古霉素的治疗效果。

一、万古霉素的临床应用和药物代谢万古霉素是一种青霉素类抗生素,其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起到杀菌作用。

它广泛用于治疗各种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如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药物代谢是影响药物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万古霉素通过肝脏代谢酶CYP3A4进行代谢,主要以肝内酯酶母体(MMF)代谢为主。

血药浓度监测能够帮助评估患者的药物代谢情况,进而指导药物的剂量调整和治疗方案的优化。

二、血药浓度监测的意义1. 确定合适的剂量:不同患者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存在差异,因此血药浓度监测能够帮助医生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2. 预防药物毒性:万古霉素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引起肾脏和听神经的毒性作用。

血药浓度监测可以帮助医生监测药物的浓度,及早发现患者是否存在药物过高引起的毒性反应。

3. 评估疗效:血药浓度监测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进而评估治疗效果,判断是否需要更换药物或调整治疗方案。

三、临床疗效分析针对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已有多项研究进行了分析。

一项研究对500例接受万古霉素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血药浓度与治疗成功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药物浓度越高,治疗成功率越高。

另外一项研究选择了10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比较了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组与未监测组的疗效差异。

结果显示,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未监测组。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疗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监测血药浓度能够帮助评估疗效,指导治疗。

四、优化万古霉素治疗效果的策略1. 个体化给药策略:针对不同的患者,根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包括剂量和给药频率的调整,以优化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古霉素在成年病人中的治疗监测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协会,美国感染病协会,传染病药师协会Michael Rybak, Ben Lomaestro, John C. Rotschafer, Robert Moellering Jr.,William Craig,Marianne Billeter, Joseph R. Dalovisio, and Donald P. LevineAm J Health-Syst Pharm. 2009年; 66:82-98万古霉素是一种糖肽类抗菌药物,最初主要用于治疗产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在临床使用近50年。

在美国,万古霉素是应用最广泛的几种抗菌药物之一,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1] . 万古霉素上市早期,曾发生一些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包括输液相关反应、肾毒性,还可能包括耳毒性。

进一步研究发现,早期万古霉素制剂中的杂质是造成上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1 – 4].随着半合成青霉素类药物(如甲氧西林,苯唑西林,萘夫西林)的逐步上市,这些药物的毒性反应较少,导致万古霉素的临床使用有所减少[1 – 4].然而,二十世纪80年代初以来,MRSA 感染发病率稳步上升,使万古霉素再次成为治疗这些致病菌所致感染的主要药物.多年以来,万古霉素一直是研究最为广泛的抗菌药物之一。

在不同的病人人群中进行了大量的药动学研究,市售的试剂盒使测定血药浓度非常方便,上述条件使医生能够将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准确地控制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

很多医务人员认为通过血药浓度调整给药剂量,在获得有效药物浓度的同时,可有效降低药物耳肾毒性。

但是必须提出的是,常规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并调整给药剂量的临床意义尚存争议[5-9]。

矛盾主要表现在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是否能够真正用于预测或者预防药物相关毒性,是否能够作为判断治疗效果的指标。

近期研究发现,在常规用量(1g/12hr或者15mg/kg/12hr)的前提下,万古霉素的耳肾毒性很低,除非病人同时使用已知肾毒性药物或者大剂量用药[10-12]。

本文将对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相关文献进行评价讨论,在现有依据上提出相关建议。

指南编写过程这是一份由美国医院药师学会(ASHP),美国感染病协会(IDSA)和感染病药师协会(SIDP)共同制定的指南。

编写委员会成员分工负责万古霉素监测相关不同课题。

编写委员会所有成员对参考文献进行浏览,随后ASHP、IDSA,和 SIDP专家进一步评审,编写委员会确定具体课题和建议,经过认真的讨论和审议形成定稿,定稿代表了编写委员会多数成员的意见.通过PubMed进行检索,检索词包括:万古霉素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疗效,耐药性和毒性.检索范围是1958年到2008年之间所有英文文献。

根据加拿大医学协会制定的分级标准(表1 )[13],对提出建议的依据和建议内容进行分级。

专家小组的建议见表2 .本指南具有局限性,针对万古霉素监测相关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非常少,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关于万古霉素治疗金葡菌感染的描述性、观察性研究。

本指南不涉及小儿病人的万古霉素监测.概述:万古霉素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利用先进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例如Bayesian法和非室模型)推导万古霉素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很复杂,曾被描述为一室模型、二室模型和三室模型。

肾功能正常的病人,α-分布相历时30分钟到1 小时,β -消除相半衰期为6小时至12小时.表观分布容积为0.4~1L/kg[14-18]。

万古霉素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报道差异很大,通常报道值为50%~55%[19,20]。

万古霉素的对不同组织的穿透能力差异很大,并受到炎症反应和疾病状态影响。

例如,据报道,不存在脑膜炎时,脑脊液中万古霉素浓度为0到4mg/L左右,存在脑膜炎时,万古霉素浓度范围为6.4到11.1mg/L [21]。

万古霉素在皮肤的分布受到疾病状态的影响,糖尿病病人皮肤药物浓度低(中位数0.1mg/L,范围0.01~0.45mg/L),非糖尿病病人皮肤药物浓度稍高(中位数,0.3mg/L; 范围0.46~0.94mg/L),药物组织浓度与血药浓度的比值,糖尿病人低于非糖尿病人[21]。

对健康志愿者和病人的研究发现,肺组织中的万古霉素浓度是同期血药浓度的5%至41% [5,6,22,23]。

严重创伤病人,呼吸道粘膜上皮内层粘液(Epithelial lining fluid,ELF)中药物浓度变化很大,同期血药浓度与ELF药物浓度的比值为6:1 [23,24]。

万古霉素在成年病人中的治疗监测(二)小结和建议上述研究表明,使用万古霉素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时,如果谷浓度<10mg/L,可诱导出具有VISA样耐药性的菌株,建议治疗时将万古霉素谷浓度保持在10mg/L以上,以避免发生耐药性。

(证据水平=III,建议等级= B.)理想AUC/MIC和谷浓度对应的给药剂量如前所述,在确定一个相对固定的给药剂量后,致病菌株万古霉素MIC值是影响治疗有效率的一个重要参数。

万古霉素MIC值最好从临床微生物室获得。

目前,一些临床微生物室测定万古霉素MIC值的能力可能是有限的,这取决于其采用的实验方法(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微量稀释法)。

在某些情况下,进一步通过Etest法可以测定MIC值。

如前所述,万古霉素AUC/MIC值≥400是保证治疗效果(例如清除致病菌)的预测性指标。

对于肾功能正常(CLcr≥100ml/min)、达到平均体重( 80公斤)的病人,给予标准剂量(例如1g/12hr)后,24小时AUC为250mg·hr/L左右。

除非致病菌万古霉素MIC≤0.5mg/L,标准给药方案难以达到AUC/MIC≥400的目标。

对于MIC为1mg/L的致病菌,为了达到目标AUC/MIC值,万古霉素谷浓度必须超过15mg/L。

利用Jeffres等人42推导的万古霉素药动学参数, Mohr和 Murray61研究了万古霉素治疗MRSA肺炎病人时药效学参数,作者通过Monte Carlo法模拟万古霉素体内过程,如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MIC为0.5mg/L,100%的病人的AUC/MIC≥400,但如果MIC是2mg/L,达到上述值的可能性为0%。

使用类似的药动学单室模型和Monte Carlo法,结合金黄色葡萄球菌MIC值,del Mar Fernández de Gatta Garcia等人71报告,如果MIC为1mg/L,为了使病人AUC/MIC超过400的可能性达到90%,万古霉素的日剂量为3~4克。

对于VISA 株,万古霉素每日剂量≥5g时,AUC/MIC达到目标值的可能性才比较大。

对于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需要每日常规剂量≥40mg/kg。

使用大剂量万古霉素时,应仔细监测临床疗效指标和和药物毒性。

使用诺模图是另一种调整剂量的方法,然而,大多数已出版的、在临床使用的诺模图准确性差,并且大多数都没有被批准应用于临床72。

另外,还没有已出版的诺模图适用于万古霉素谷浓度为15~20mg/L时的剂量调整。

为了使万古霉素谷浓度尽快达到目标浓度,建议给予危重病人负荷剂量。

在一个小样本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严重感染的研究中,万古霉素负荷剂量为25mg/kg,给药速度为500mg/hr,此给药方法被证实是安全的,且不出现中毒的峰浓度73。

虽然这种给药方法尚待大样本随机临床研究验证,但是仍然建议治疗MRSA严重感染时给予病人万古霉素负荷剂量63,74。

小结和建议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复杂感染时,如菌血症、心内膜炎、骨髓炎、脑膜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为了增加感染灶内药物浓度,提高达到理想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可能性,增进治疗效果,建议将万古霉素谷浓度(总浓度)维持在15~20mg/L。

如果致病菌MIC≤1mg/L,万古霉素谷浓度维持在上述范围内,大多数病人的AUC/MIC≥400。

(证据水平=III,建议等级=B)治疗严重感染时,为了尽快达到目标浓度,建议给予病人25~30mg/kg(根据实际体重计算)的负荷剂量。

(证据级别= III,建议等级=B)如果肾功能正常(CLcr=70~100mL/min)的病人给予常规剂量万古霉素,致病菌MIC≥2mg/L 时,AUC/MIC≥400的目标难以达到,此时应该考虑使用其它药物进行疗。

致病菌MIC≤1mg/L时,为了获得目标血药浓度,对于大多数肾功能正常的病人,万古霉素的给药剂量是15~20mg/kg/次(根据实际体重计算),每8~12小时给药一次。

应当指出的是,目前可用的诺模图与当前推荐的目标血药浓度不匹配,不能用其调整给药剂量。

建议根据病人个体情况制定给药方案,测定血药浓度。

当单次剂量超过1g(即1.5或2g)时,输液时间应延长到1.5~2小时。

(证据水平=Ⅲ,建议等级=B)万古霉素的毒性万古霉素最初被称为“密西西比泥”,因为其早期制剂是褐色的,其纯度为70%左右。

杂质被认为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相关7,75,76 。

在20世纪60年代,其纯度提高到75%,在1985年, ELI LILY公司的万古霉素产品纯度提高到92~95%74。

同时,其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报告也减少了。

万古霉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无关,包括发热、寒战及静脉炎7。

红人综合征可能与组胺释放有关,表现为脸部、颈部、腰部以上躯干麻刺感和皮肤发红。

这种情况最可能发生在较大剂量输注入过快时(在少于30分钟内输入多于500mg的剂量)7,77,78。

为了尽量减少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应将给药时间延长至1小时以上。

给予更高剂量时(例如,2g),输液时间应延长到1.5~2小时。

万古霉素不太常见的不良反应,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似乎也与血药浓度无关79,80。

以前,万古霉素一直被认为是有耳毒性和肾毒性的药物。

这可能与过高的血药浓度有关,并且有人认为,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这项干预措施可以减少毒性反应的发生。

肾毒性的发病率、发病机制和定义回顾1956年至1986年期间的文献, 57例肾毒性病例确定与万古霉素相关,超过50%的病例出现在万古霉素开始上市的6年内,其间药品制剂的纯度较差75 。

肾毒性的发病率,万古霉素单药治疗时是0%—17%,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同时使用时是7%—35%81-85。

Cantu 等人8查阅了1993年以来的可用文献,确定了167例与万古霉素相关的肾毒性病例。

但是,令人惊奇的是当药物单独使用时,竟然无法确定哪些病例中万古霉素与肾毒性直接相关。

研究人员推算,万古霉素单药治疗时肾毒性的发生率是5%~7%左右。

没有证据支持将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控制在一个特定范围内可以防止肾毒性的发生。

然而,另一项研究发现老年人、长疗程、万古霉素谷浓度过高(30~65mg/L)是万古霉素引起肾毒性的危险因素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