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佛法看世界

透过佛法看世界
透过佛法看世界

精彩开示:《透过佛法看世界》

2014年08月27日 15:31

来源:《透过佛法看世界》作者:希阿荣博堪布

人参与评论

修行者的死亡

问:所有人都需要面对死亡,包括亲友的死亡和我们自己的死亡。对于世俗的人来讲,死亡是一件不太吉利的事情,大家一般都避免谈论它,但是在藏传佛教里对此却有很多探讨、研究,甚至专门的修行方法。请谈谈藏传佛教中是如何看待死亡的,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关于死亡的态度,死亡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答:死亡是无可避免的,回避死亡的话题只会让自己在生命的漩流中更加被动。佛法教人以务实的态度看待人生,如果一件事无法避免,那么就正视它,这是最明智、也是最节省精力的做法。

死生相连,生时的修行,行善积福、回向等等,一定会对死亡有帮助,而更为直接、明确的是中阴修法,它教我们在死亡之时具体如何把握解脱轮回的机会。

藏传佛教中对中阴修法最详尽的阐述见于莲花生大士的伏藏法《中阴闻教得度》。藏地很多修行者一生会反复熟悉、观修这本书的内容,在临终之时,会尽量请自己的上师做中阴引导,没有条件的话,也会请一位密乘戒律清净的金刚道友,或是戒律清净的密乘修学者,在身边为自己念诵《中阴闻教得度》。这本书非常明确地讲到中阴各个阶段会经历什么状况,临终者或亡者应该如何观想、识别等等。

死亡过程中会经历三种中阴:临终中阴、法性中阴、轮回中阴。三个中阴阶段都蕴藏着宝贵的解脱机会,所有人都会经历到,但通常只有修行有素的人才有能力认出并把握住这些机会。

临终中阴是指从隐没次第出现到法性中阴之前的这个阶段。人死前会有死亡的先兆,这些先兆称为隐没次第。比如,眼耳鼻舌的功能开始逐渐停止,便是外在的隐没次第;而内在的隐没次第,过程迅疾,一般人很难觉察到。密法中有对隐没次第的完整而准确的叙述,了解这些内容,当在自己身上发现死亡的先兆后,就应该为中阴阶段的修法做准备了。

首先要断除对世间的留恋,其次要断除对死亡的恐惧,想到人死之时,财富、权势、亲人,一切都靠不上,自己就要孤零零地走向后世了,好在有中阴救度要诀可依靠,因而心生欢喜,劝自己不要害怕、犹豫,好好安下心来专注于修法。

根据华智仁波切的开示,此时修法最为关键的是围绕两个发心:一是下决心一定抓住这次的机会,依靠中阴诀窍获得解脱;二是对往生极乐世界或其他清净刹土生起强烈的愿心。

然后,在这两个发心的摄持下,开始修自己平时修的法,比如观修本尊、上师瑜伽、持念佛号等,反复修持,直到呼吸自然停止。

法王如意宝在《文殊静修大圆满》中讲到此时修法的一个诀窍:于心间将自心观成白色的“阿”字,被风吹送而融入顶上安住的上师心间,上师也越来越高,去往极乐世界。这就是在自心与上师之意无二无别中入定而往生。此修法平时就要反复串习,观想尽量熟练,这样到临终才有把握随时用得上。

当外在的呼吸停止后,人会进入一种昏迷状态,这时内在的感官功能并没有完全消失,身边的声响,比如说话、念佛、念经的声音,仍然能够听见。

在这个阶段过后,母光明出现,也就是生命最原始的状态呈现出来。平时修行中已经证悟自性的人,此时将修证所得的子光明与母光明融合并安住其中,便能解脱。而在一般人面前,光明的出现很短暂,难以认出,更无从把握。

母光明过后,接下来会经历各种巨大恐怖的声音、光色,之后四十二尊寂静本尊、五十八尊忿怒本尊相继出现,这就是法性中阴。这时要牢记:无论听见、看见什么,都是自心的显现,不要被狂暴的声音、刺眼的光线、以及忿怒本尊令人怖畏的形象吓住。文武百尊,认出其中任何一位,迎上去,并安住在本尊与自心无二无别中,都能解脱。

寂静、忿怒本尊不是外在的,他们是我们心的本性。心的本性现空双运,显现的方面就是寂忿本尊的形象。死亡以后,泊于呼吸的业气从左右两脉自然回归中脉,转成智慧气,心的本性现前。所以法性中阴时,本尊是一定会出现的。而绝大多数人由于不懂中阴教法,生前也没有见过本尊的画像,不知道死后涌现在眼前的这些形象是本尊,是心的显现,因而会惊慌失措,奔驰逃逸。对于绝大多数人,法性中阴是在极度惊吓中过去的,根本谈不上利用其中解脱的机会。

生前修行比较好、境界较稳定的人,法性中阴的过程中本尊出现的时间会相对较长,这对亡者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为他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去认出本尊。修行不太好的人,本尊显现的时间会较短。

《中阴闻教得度》中讲到第一天会有哪位本尊出现,他是什么样子,会有什么颜色、形状的光,如何去区分解脱的光色和轮回的光色。第二天会有哪位本尊出现,何种形象,伴之以何种光色,等等。如此所有百位本尊按顺序一一现前,又一一过去,都有详细描述。而实际上,每个人具体的经历会有所不同。有的人,某位本尊现前不是一天就过去了,而是持续很多天。有的人,本尊现前只是瞬间,他惊魂未定的,来不及辨认,本尊已经过去了。

当所有本尊都显现并过去,而亡者没能抓住其间任何一个机会解脱,那么接下来就要进入轮回中阴,也就是要开始投生了。

中阴境中不见日月,没有昼夜,常如黎明曙光微露或黄昏时的景象。中阴意生身具有五种神通,依各人业力,五通之力有强有弱。能随念力往来大千世界,随想即到。能见人间世之种种,而人道众生见不到他,中阴身若因为所见所闻而心生恼恨,则会堕入恶趣,所以一定要尽全力避免生起嗔恨心。从这一点,我们也就知道平时在日常生活中遇事平和、不嗔不恼,养成这种习惯有多么重要。如果一辈子都是这样,死后到中阴境,遇事也会是这样。

投生前,在业力牵引下会经历不同情境。比如见宫殿楼舍辉煌庄严,或和风煦暖园林美好,心生喜爱而想进入,便是投生善道的先兆。若感狂风暴雨而急于躲避,便是投生恶趣的先兆。若即将投生人道,会见有男女交合。于男生贪,即自感女身。反之,即感男身。

出现这些投生的先兆时,要努力作清净观,把见闻觉知到的一切观想成佛的坛城,心里猛厉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自己获得成就,或者了知现象皆为心的显现,不可执着为实或为外在,于是专注于这了知,并逐渐安住在心的本性中。这样做,在马上就要投生、中阴解脱的机会已所剩无几的最后时刻,仍然有可能阻断生死之流,获得解脱。

在轮回中阴的过程中,如果实在没有解脱之力,则应该为自己选择一个好的投生去处。虽说生在哪一道,穷通富贵,都是随业而转,但须知中阴阶段的心力乃是极为关键的缘起,只不过一般人都是糊里糊涂被业风吹送,在中阴境忽忽东西,不知道在此时用心,更不知如何选择好去处。密法中详细讲到,如果最终也没能防止投生的话,那么如何观想,如何选择,能为自己创造好的转生,比如选择转生到修行者的家庭。

以上简单地讲述了一名修行者在死亡的过程中是怎样延续平日的修行的。这里所讲的是比较典型的情况。具体到个人,中阴各种经历、景象出现的顺序、时间长短等都会依因缘业力而变。比如,某些根器极为敏利的人,即使平时修行中并没有证悟自性,但在临终中阴母光明现前时,在上师的引导下,也有可能当即证悟而获得解脱。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不过也再次说明了因缘的不可思议。

作为普通人,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到中阴阶段再去修行。对于绝大多数人,那都是为时已晚。《中阴闻教得度》的教言已经很明确:中阴解脱,有多大的把握,取决于平日的修行。

生死无憾

问:关于临终诀窍,《修心七要》里说:“虽然平时我们对任何罪过都要有后悔心与恐惧心,但在临终时,却不能对以前造过的罪过有后悔与恐惧之情。”这和临终时至心忏悔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吗?

答:《修心七要》中所说是针对有一定基础的修行人。他们平时谨慎取舍因果,精进修行,积资净障,在戒、定的修持上都相当稳固了。这样的修行者在临终时,能依仗长期熏习养成的坚固信心和定力,完成此生最后的修行,这时应尽量减少杂念和其他干扰,努力使心专注于修法上。

米拉日巴尊者说:“我的宗教是生死无憾。”这实在是甚深微妙之修行诀窍!生时无憾,包含了从严谨持戒、精进忏悔到安住于空性法界等所有的实际修持;死时无憾,既是行者修持境界的一种体现,也是他临终的修行要诀。

对于平时没有扎实修行甚至不辍造恶的人来说,临终至心忏悔是必要的。通过祈祷和忏悔,把强烈的后悔和恐惧之心转化为对佛和净土的信心、希求心。

简单的临终引导

问:我妈妈得了癌症,已快走到生命的终点,我非常想学一些临终引导的方法,却不知从何学起,衷心祈请您开示。

答:劝你母亲持诵阿弥陀佛圣号,一心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你也要多为她放生、念佛。

临终时,周围环境尽量安静,最好能帮她面朝西方,右侧吉祥卧。这种姿势对亡者有极大助益。

助念的人在她头部附近以清晰柔和的声音念佛,并轻轻扯动她头顶的头发,把她的意念集中到头部来。

某些经续中讲到,神识一般会由以下九门中的一处迁出:一、头顶梵净穴是往生清净刹土之道,神识从此处出将得解脱,因此临终时心念专注于头顶梵净穴相当关键;二、神识从眼出,会投生为转轮王;三、从左鼻孔出,将得清净人身;四、从右鼻孔出,转生为夜叉;

五、从双耳出,转生到色界天;六、从脐部出,转生到欲界天;七、从尿道出,转为旁生;

八、从有门出,转为饿鬼;九、从肛门出,下堕地狱。

每个人的因缘业力不同,死亡时神识迁出的具体情况也是因人而异,但总的规律是:神识越往上出,转生的去处越好,越往下越糟。在亡者近旁的人因而要避免触碰她的下肢或在她下半身周围嘈杂,以免其注意力被吸引过去,神识往下走。

人临终时内心极其恐惧散乱,要劝慰鼓励她放下一切牵挂,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死生与共

问:现在很多人为家里的亡人请僧人作法事,开销不算小,请问这样做真的对亡者有利益吗?或者只是一种民间信仰的心理安慰,觉得这样做了之后算是给亡者和自己一个交代,心里最起码好过一些而已?

答:如果请的是真正的僧人,念的是真正的佛经和往生仪轨,对亡者确实是有帮助的。

为亡者作超度,除了请僧人作法事,还包括供斋、布施、放生、刻玛尼石、做经旗等各种善法,除了能超拔亡者的痛苦,生者也能获得利益。《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为故去的亲人作法事,生者亡者都得到功德利益。

知道自己能够为已故的亲人真正地提供帮助,这对于生者来说当然是极大的安慰。一些人多年走不出亲人亡故的阴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内心深深的遗憾和无奈。人与人之间,包括至亲骨肉,总不免有该做而没做的事,该说而没说的话,该修补而没有修补的伤口,突然之间生死相隔,再见无期,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这种伤,有人带它一辈子。

对亡者的临终关怀和对生者的心理救助,在许多地方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社会心灵共建的重要部分。如果失去亲人的人知道自己不是在独自承受苦难,有很多人愿意帮助,愿意分担,他内心的压力、孤独和怨恨就会慢慢地释放掉。

在藏区,家里若有人面临死亡,其他人一般都会尽力去为他请喇嘛来作临终引导,让佛法带他走过死亡的惊恐、混乱和剧痛。人死后,活着的人不会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因为还有比悲伤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事要做,那就是为逝者作超度法事,真正去帮他。家里人无论老少也都会为亡者发菩提心,念经,念咒。他们的悲伤是伴随着内心的笃定的——没有太多东西好遗憾的,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能帮助到逝去的亲人。

扎西贡布和扎西桑泽是两兄弟,几年前,他们的父亲突然病逝时,兄弟俩一个十三岁,一个十一岁。弟弟扎西桑泽在父亲去世后,哭着找到达森堪布,说:“爸爸不在了,能请到

上师为爸爸超度,我们全家都感到很幸运。爸爸生前最大的愿望是我和哥哥能穿上僧衣,成为戒律清净的出家人。请堪布收下我们,让我们跟着您学习佛法,希望以后能正式受戒出家。爸爸一定会高兴的。我和哥哥如果能在这里出家的话,福报太大了。我们一定好好修行,把功德回向给包括爸爸在内的一切众生,愿他们离苦得乐。”

这个十一岁的孩子很懂事,他劝母亲:“不要哭,哭是没用的。我们要多做真正能帮爸爸的事。”

他们母子三人把家里所有的财产都用来为逝者作超度、放生、供灯、做经旗,没有太多考虑自己日后的生活。他们说:“牛羊什么也没有,能活下去,我们为什么不能活下去?”

后事办完,他们的母亲就出家了,兄弟俩也认真地修学佛法。各人都在以自己的努力帮助着逝去的亲人乃至一切众生。

亡者如生,生者无憾。

如果你曾经历过失去至亲的痛苦,你就知道这份笃定和信念对生者是多么大的安慰、鼓舞。

带上我的祝福去他生来世

问:汉地一些丧葬习俗,比如迅速处理尸体、哭丧、杀生宴客等,往往会给亡人的转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有一位福报足够大的老人,在死后极短时间内有幸被上师超度到极乐世界。在这之后,家中不信佛的亲友才开始按照世间的方式处理尸体和办丧事,这时生者造下的杀生等恶业对已经往生的亡者有没有影响?极乐世界是不退转之地,会不会家人的恶业把往生之人“拉”下来呢?

答:如你所说,极乐世界是不退转之地,真的往生到那里去了,是不会被“拉”回来的。然而问题是能不能往生净土。往生,如其他事情一样,也需要因缘具足才能办到。临终时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有往生极乐净土的强烈意愿,有了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缘,再加上其他助缘,才有了往生的条件。如果错过临终往生的机缘,进入死后中阴阶段,情势就会变得更加难以把握。

人死后到再次投生之前,会经历法性中阴、轮回中阴,这一阶段有长有短,因人而异。

生前修行比较好的人,可以利用这时出现的机会,在上师的引导下实现解脱。

生前没有什么修行的,如果在死后中阴的关键时间点,福至心灵地听到度亡念诵,生起欢喜意乐,且超度的上师真正具有摄受、超拔亡者的能力,种种因缘恰巧在瞬间聚合,亡者也能解脱。

对于没有修行基础的人,解脱的时机一闪而过,在慌乱嘈杂的中阴境界里是很难把握住的。一个人倘若在生前意识清醒、痛苦尚未那般剧烈地搅乱内心的情况下,不能对弥陀净土生起欢喜向往之心,也听不进上师说的话,那么没有理由确信他在死后中阴阶段就能反其常态地突然有了信愿。

然而,即使亡者在死后中阴没能抓住往生诸佛刹土的机会,请上师、僧众为其念经超度仍然会极大地帮助他减少痛苦。

很多人对超度不太了解,以为只要念经超度了,就必定是往生净土,解脱轮回。其实不然。如前面所说,往生净土需要超度者和亡者两方面的各种因缘和合,时机稍纵即逝。如果错过,超度法事的作用则是帮助亡者远离恶趣,投生善道,积累福报资粮,以尽早解脱轮回。比如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就讲到,地藏菩萨往昔曾为光目女,得知其母死后转生恶趣受大痛苦,便发心广作供养,并请僧众念经超度,因而她母亲很快便脱离恶道,转生到天界。

以前,藏地的大成就者华智仁波切有一次为一个七十多岁的亡者超度,仪轨念到中间时,他哈哈大笑起来,停止了念诵。后来他向少数人提起此事说:“那次我们超度的那位老人,仪轨尚未念完,他的神识已经转生到三十三天去了。当时看着眼前白发苍苍的尸体,我不禁想:一个老人竟然跑得这么快!因而不由得笑起来。”可见,即便真正的大成就者来超度,也不是一律都能超度到净土去,但毫无疑问的是,超度者能力越强,亡者离苦得乐的机会就越大。

在藏地,人们会为亡故的亲人反复作超度法事,就是因为一次超度不能保证他从此解脱轮回。亡者没有出轮回的话,那么每一次超度都能帮助他减少痛苦,增长福报。这不仅仅限于死后四十九天内。即使亡者再次投生后,前世的亲人为他作的超度法事,仍然能不断地帮到他。

我的外祖父在我出生前就过世了,外祖母在我几岁时过世,几十年来,我的母亲只要一有机会就一定会请僧众为他们超度,并不断地为他们做经旗、刻玛尼石等。如今,母亲自己也八十多岁了,但每年仍坚持至少为她的父母作一次超度法事。这样做的人在藏地还是比较多的。

全国汉传佛教实行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

全国汉传佛教实行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2000年9月15日中国佛教协会公布) 第一条为了加强佛教自身建设,严肃僧纪,整饬僧团,根据《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度牒是僧尼的僧籍身份凭证,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僧尼经考察合格发给度牒。持有度牒的僧尼由其剃度或常住寺院登记造册,建立僧籍。 第三条度牒和僧籍登记表由中国佛教协会统一印制,并由中国佛教协会会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以下简称省佛教协会)按规定分发有关寺院颁发登记。 第四条经政府主管部门登记,具有五名比丘或五名比丘尼僧团的寺院,方可接收剃度弟子。寺院每年计划接受新出家者的名额,须在当年第一季度向省佛教协会申报核定,省佛教协会将核定情况报中国佛教协会备案。 第五条要求出家者,须本人自愿,六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虔诚,爱国守法(包括无法律纠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父母许可,无婚姻恋爱关系。寺院对要求出家者,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方可予以剃度,并按规定发给度牒。 第六条已出家的僧尼,经省佛教协会会同常住寺院僧团

考察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条件,由其常住寺院登记造册,并由省佛教协会报中国佛教协会审批后发给度牒。有关实施细则,由中国佛教协会在调查研究进行试点的基础上另行制订。 第七条僧尼的度牒、戒牒由其常住寺院保管。僧尼符合《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外出参学期间,其度牒、戒牒由留单寺院暂行保管。 第八条僧尼还俗须收回度牒、戒牒。对违犯重戒,破坏寺规,教育不改者,经寺务会议决定,报上级佛教协会批准,开除僧籍,收缴度牒、戒牒。对违法犯罪、受刑事处理者,一律开除僧籍,收缴度牒、戒牒。 收回、收缴度牒、戒牒,注销僧籍,由省佛教协会会同常住寺院执行,并报中国佛教协会备案。 第九条颁发度牒,收回、收缴度牒,不得营私舞弊,挟嫌报复。如遭排挤报复,当事人可向上级佛教协会直至中国佛教协会申诉。 第十条本办法由中国佛教协会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樊登读书会关键对话

关键对话 看似平淡无奇的话语,由他的口中表述出来,却有一种难以抵挡的魅力,慢慢地感染着我们。因为他把刻骨的深情融入其间,这种美好的感情,唤起我们心灵中最脆弱的一隅,引起阵阵共鸣。 ----题记 一场演绎 2015年12月7日,樊登读书会大同分会落成典礼暨樊登书友见面会在大同图书广场﹒创意空间举行,公司派我前去参会。也就是因了这次工作的机会,我才有幸聆听了这场关键对话。 会议开始前,我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了下来,环顾四周,细细打量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我发现每一张脸上都洋溢着一种迫不及待,很强烈却很复杂的而且包含千思万绪的情感。蓦然间,我也被这种情感所包围,不禁期待着樊登老师的出现。伴随着热烈的掌声,樊登老师出现了。他明朗、清澈的气息,让我觉得自己好似突然在大千世界中寻觅到了灵魂的对应物,在天地万物中发现了可以无误地评估自身的知音。某电器城萧条的景象,让他放弃了原本要解读的《关键对话》,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噱头,从常规能源到新能源,从互联网到物联网,从人工的替代到边际成本,从圈地运动到全民创业,滔滔不绝地讲述。极快的的语速中,显示出的强大知识库,像“致幻剂”般把人们带到另一个维度,陷入一种情景体验中,不知不觉沉浸,继而梦醒“现代社会缺的不

是资本,而是思想”。 在这场演绎中,樊登老师好像积攒了太多想要说的话,一次性喷薄而出一般,眼神、手势、前倾的身体,以及上扬的眉毛,都无形中渲染了他的话语,再配合经多年主持人工作的打磨而深入骨髓的控场力,形成了一个大磁场,吸引着我们每一个人。 精神领袖 在这个年代,拥有优美的生活姿态是多么重要。而优美姿态的形成,却得力于书籍所爆发出的源源不断的能量、智慧,以及惊人的创造力。 然而,对于我们这些用辛苦捍卫幸福的人而言,买本书逐页翻读是一种奢望,对于那些未曾上过学的人而言,那密密麻麻的汉字就是一连串看不懂的英文字母。基于此,樊登老师创立了“樊登读书会”,由知名导师创作的形式多样的精华解读书摘,以PPT电子周刊、图文信息、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在多个平台上分享传播。他希望疲于奔命夜以继日工作的人,能借此回过头来享受读书的美好,他希望这些书籍能给人们巨大的感动力量,推动人们更好地去生活。 回归到“樊登读书会”上的人们,有着些许惺惺相惜的温情,一点点满溢出来,或许,他们以前只有思考力,没有行动力、执行力,而此后却可以成为一个个倡导者、号召者...... 苦心孤诣 当我静下来,或者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会相信有一个东西

樊登读书会历年图书清单大全224本

樊登读书会图书清单 2013-2014年(15本,总计15本) 1 《高效演讲》 2 《幸福的方法》 3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4 《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 5 《第3选择》 6 《孔子,人能弘道》 7 《金钱不能买什么》 8 《管理十诫》 9 《游戏改变世界》 10 《向前一步》 11 《细节营销》 12 《消除压力,从大脑开始》 13 《洗脑术:思想控制的荒唐史》 14 《僧侣与哲学家》 15 《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 2015年(35本,总计50本) 1 《吸金广告》 2 《活出生命的意义》 3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 4 《钝感力》 5 《从0到1》 6 《透过佛法看世界》 7 《联盟》 8 《搞定》 9 《巴菲特之道》 10 《创客》 11 《创业维艰》 12 《解压全书:压力管理》 13 《精神问题有什么可笑的》 14 《让孩子远离焦虑》 15 《次第花开》 16 《认同》 17 《零边际成本社会》 18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 19 《支付战争(上)》 20 《支付战争(下)》 21 《刀锋上的行走》 22 《基因革命》 23 《幸福的婚姻》 24 《终结拖延症》 25 《重新定义公司》

26 《关键对话》 27 《风流去》 28 《养育男孩》 29 《疯传》 30 《大汗之国》 31 《孔子如来》 32 《最好的告别》 33 《瞬变》 34 《让顾客自己来定价》 35 《情绪急救》 2016年(52本,总计102本) 1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2 《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领导课》 3 《视觉锤》 4 《谁说商业直觉是天生的》 5 《王阳明大传》 6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 7 《母爱的羁绊》 8 《高绩效教练》 9 《颠覆性医疗革命》 10 《爱有8种习惯》 11 《共享经济》 12 《干法》 13 《轻疗愈》 14 《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 15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16 《谷物大脑》 17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 18 《养育女孩》 19 《正见:佛陀的证悟》 20 《商业的本质》 21 《这书能让你戒烟》 22 《浪潮式发售》 23 《翻转式学习》 24 《爆款》 25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26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上) 27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下) 28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29 《演讲的力量》 30 《非暴力沟通》 31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32 《跑步圣经》

佛教的世界观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得世界观佛教得世界观 一、学习佛教世界观得重要性 今天得讲题,就是佛教得世界观。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因为,虽然佛教得世界观就是一门普通得常识,但对佛教徒或研究佛教得人来说,却就是相当重要得。 有些人认为,因为佛教讲空性,所以就没有什么世界观或人生观等 概念;也有人认为,佛教只不过就就是烧香磕头,劝人向善而已。这两种观点都就是片面得,其实佛教并非如此简单。虽然佛教就是讲空性,但并不就是说万物皆不存在;烧香磕头也不能代表佛教,更不能阐明佛教教义;还有,虽然劝人向善得确就是佛教所宣扬得,但却并不就是佛教独一无二得特点,例如:传统儒家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导,也同样就是在劝人向善。由此可见,上述这些观点,都就是因为对佛教得一知半解所造成得。为了让更多得人弄清这一点,所以有必要就此问题进行一些研讨。 要讨论这个题目得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佛教经典对宇宙构成得描述,与现代自然科学所发现得结果,从表面上瞧似乎有部分冲突。一些不懂佛教教义得人,就因此而认为佛教不科学,并连带地将佛教得一些修 法与见解,也认定为就是不准确、不合理得。之所以有这样得瞧法,主要就是由于没有系统地学过佛教,因此也就无法透彻地了解佛教得真正见解。 在西方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宗教与科学之间得争论。每当此时,自然科学往往能提出强有力得、具说服力得证据,来驳斥宗教得部分理论;然而,不但现代科学无法推翻或证明西方宗教所阐述得造物主,就连这 些宗教本身,也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一点。如此一来,有些人就以点代面,想当然地以依此类推,对所有宗教、所有教派,以及所有得修法与见解,都抱持同样得观感,认为它们都就是迷信、愚昧、消极、落后得代名词,佛教当然也难逃此劫。为了澄清这些误会,为了消除这些成见,就理当以研学佛教世界观作为切入点。 因此,虽然佛教特有得教义包括缘起性空、大空性、大光明、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一系列得见解与修法,但今天暂时不讲这些,而只就佛教得世界观进行一些必要得讨论。

略谈中国汉传佛教绘画与佛教传播

略谈中国汉传佛教绘画与佛教传播 佛教绘画是佛教实现其普度众生的慈悲理想,引发大众的信仰热忱,扩大佛教的影响,更广泛地传播佛教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苇,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花香幡盖,敬心而供养……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花,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设有众生见闻于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入于涅槃”。佛书中言,凡见佛像,要生起敬重,如同真佛。佛教典籍中,多处说到利用绘画来弘扬佛法,恭敬绘画、礼拜、供养、赞叹佛菩萨圣像,有很大的功德利益。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云:“若善男子,善女人,或彩画形像,或土石胶漆,金银铜铁,作此菩萨(指地藏菩萨),一瞻一礼者,是人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于恶道。假如天福尽故,下生人间,犹为国王,不失大利”。“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形像,及闻此经,乃至读诵,香华饮食,衣服珍宝,布施供养,赞叹瞻礼,得二十八种利益。一者天龙护念,二者善果日增,三者集圣上因,四者

菩提不退,五者衣食丰足,六者疾疫不临,七者离水火灾,八者无盗贼厄,九者人见钦敬,十者鬼神助持,十一者女转男身,十二者为王臣女,十三者端正相好,十四者多生天上,十五者或为帝王,十六者宿智命通,十七者有求皆从,十八者眷属欢乐,十九者诸横消灭,二十者业道永除,二十一者去处尽通,二十二者夜梦安乐,二十三者先亡离苦,二十四者宿福受生,二十五者诸圣赞叹,二十六者聪明利根,二十七者饶慈愍心,二十八者毕竟成佛”。《贤愚经》中言,释加(迦)牟尼佛过去世中,曾请人画84000如来像,分送各国,令人供养,由此功德,后生形相端正殊妙,并在成佛涅槃之后,还当得84000诸塔的果报等等。根据佛教经典的教导,佛教信众们都很乐意于绘制,恭敬礼拜供养佛菩萨圣像等,利用绘画来传播弘扬佛法。 据《释氏要览》、《毗奈耶》等典籍记载,古印度佛寺几乎每处殿堂、门墙都要彩绘,绘画主题有佛、菩萨圣像、药叉神像,教化引导广大民众的佛教故事、生死轮回图、地狱变相等等。而利用视觉图象的教化力量,以圣君贤相、忠臣孝子、先贤功烈的形象为典范,“图之屋壁”,垂训将来,是中国汉地的古老传统。佛教传入中国汉地,迅速流布南北各地,最初是以“设像传道”为基本手段的。中国古代曾把佛教称为像教,某种程度上说出了佛教特有的传播方式。即使是在佛教兴盛的时期,佛像以及各类题材的佛画仍然是传播佛法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与音乐、戏剧、舞蹈这类艺术相比,绘画艺术具有较典型的静态特征,但与雕塑艺术相比,它又有着更大的动态、抒情、

跨越时空的因果透过佛法看世界-推荐下载

料试卷方案。

态度、澄清误解,那么不仅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会更准确、完整,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因此 而更快乐、更自在地生活。 佛法是很务实的,建立正确的见地,调整态度和方式,不是为了单纯的满足求知欲, 以及获得认同和赞许,我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止息烦恼,获得安乐。 佛法中有系统完整的方法指导我们一步步突破自身的局限,扩大视野。学佛给我们更 宽广的视角去看世间万象。宽广的视角在佛教中称为智慧。 视野宽了,就知道眼前这一事一物没有哪个是孤立存在的,它必有它的来龙去脉、前 因后果,在时间和空间上,各各不同的事物、现象之间其实都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当你想 把所有矛盾和问题都归咎到某一个人某一件事上时,你会发现这样做很难。当你看见别人 这样做时,你也能理解那种极端和狭隘是多么复杂的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家庭 背景、社会环境、个人性格、业因果等等,而这其中的每一项又是由众多因素构建促成的, 如此可以无穷解析下去。 有了这份了解,我们会变得宽容,因为即使是一个可恶的人,一件不合理的事,这可 恶、不合理也是由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共同造成的。反过来,由于知道有数不清的条件影响、 限制、造就着人的思想言行,我们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为人的不由自主和因此而感受的痛苦, 悲悯之心便油然而生。 在佛法中,智慧和慈悲是一体的。智慧使我们的眼界和胸怀都更深广,慈悲使我们通 过关爱、分享和分担,通过淡化人我界分,逐渐体会无我教法的精髓,而这些都能增强我 们的幸福感。智慧和慈悲是佛法的核心,也与我们每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汉传佛教的发展

序列号:36 汉传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简史 导言:佛教是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的。当魏晋南北朝之际,佛教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此时,一部分中国僧人深感佛经有限,他们于是有了西行求法之举。隋唐时期,在帝王们崇信的扶持下,经过广大僧众的长期努力,佛教也随中国封建文化进人鼎盛成熟阶段,期间出现了佛教宗派。在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在各朝各代得到了帝王们崇敬的扶植而得到长足的发展,也曾因为曾与道教发生了斗争但因统治扶植道教而被无情地打击。宋代之后,佛教的中国特色愈益明显,经过与儒、道二教的长期斗争与调和,终于出现了三教圆融皆大欢喜的结局。 一、汉代初传入 佛教何时传入内地,在中国佛教史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西汉末年传来说,二是汉明求法说。 据《魏书·西戎传》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浮屠经即佛经。但在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曾派人到中亚各地传播佛法、而与此同时大月氏人受匈奴之迫不得已徙居中亚阿姆河流域,所以大月氏人得以较早地接触佛教。另一方面,自汉武帝开通西域,丝绸之路就成为内地与西域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通途;在长期的交流活中,到公元前后佛教断断续续为一部分人所了解是完全可能的,换言之,大月氏王使向中国博士弟子传授佛经是完全可能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人中国内地也是完全可能的。 佛教徒更愿意相信“汉明求法,佛教初传”的史话。据《后汉书》、《牟子理惑论》等记载,东汉明帝永平七年,明帝夜梦金人飞于殿前,次日乃向群臣询问。太史傅毅答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莫非就是这种神?于是明帝派中郎将蔡愔等18人出使西域,访求佛道。永平十年,蔡愔等人在西域幸遇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并得佛像经卷,以白马驮之,共归洛阳。次年,明帝建白马寺供迎叶摩腾和竺法兰居住,相传汉地最早的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他们在寺内译出的。 二、魏晋南北朝快速发展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传播活动是佛典翻译,魏都洛阳和吴国的都城建业是佛典翻译的中心。这阶段的译经工作和对佛教教义的宣传、研究,为以后佛教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各阶层人普遍信仰佛教,到处建有佛塔、寺院。举世闻名的佛教石窟艺术,如敦煌、云冈、龙门等古代的雕塑、壁画,都是这一时期开始建造的工程。这时有成就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344—413年)所译的佛典有384卷,内容正确,技巧精湛。还有西行取经最有成就的法显(337—422年),他游历了印度、斯里兰卡等南亚30余国,所取回的佛典和撰写见闻,为佛教发展和研究古代中、南亚诸国史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南北朝时的梁武帝笃信佛教,他在位十四年中,四次舍身入寺院为寺奴都由国家出钱把他从庙里又赎回来。梁武帝亲自讲经说法,撰写经文。 三、隋唐五代繁荣时期 隋朝时期,隋文帝一生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下令在五岳各建佛寺一所,诸州县建立僧、尼寺各一所,据传他所建立的寺院共有3792所,度僧23万人。建造金铜檀香石等佛像16580尊,修治旧像1508940尊,缮写新经132086卷,修治故经3853部。 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是李家的天下,本尊崇本土道教,但唐太宗在清除割据、平息骚乱时曾得到僧兵的援助。他即位后崇尚佛教,下诏在全国建寺院,设释经处,培养了大批佛教高僧、学者。中国逐渐成为国际性的大乘佛教中心,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的僧徒纷纷入唐留学。中国僧人惠灌、鉴真、无言通等赴海外传法,玄奘、义净等一批汉僧西行求法取经,各国佛教交流相当频繁。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佛像、佛经等,使汉地佛教深入藏地。最著名的僧人之一是玄奘(600—664年)。他历时19年,长途跋涉5万余里,去到印度取经,共翻译佛经75部1335卷,并写出了《大唐西域记》见闻录。唐太宗推崇玄奘为“法门之领袖”,“千古而无对”。

佛教的宇宙观

佛教的宇宙觀 (佛學與科學論文集,佛光文化事業出版,1998) 林崇安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 佛陀並不迴避宇宙這一問題,而是面對它,指出:物理世界與精神世界都是「自性空」及「緣起有」,以「業力」推動整個心物世界的變化。 摘要: 本文依據佛教的經論,探討佛陀所闡述的宇宙現象,依次分析:(1) 佛典中有關數字、時間及長度的計量。(2) 三千大千世界的結構以及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時間的相對差異。(3) 宇宙的動態變化:於成、住、壞、空中,世界與有情的生滅。此中經論的記載有許多符合現代科學的說法,只是佛教的宇宙論同時考慮物質與精神的合一 ──推動宇宙變化的是物質間以及精神間的作用力,此力統稱作「業力」。佛陀因材施教,在大乘佛法中宇宙的描述更為浩瀚,要由「緣起」與「性空」的觀點,才能掌握宇宙的真面目。最後本文討論「四記問」,以澄清佛陀對宇宙這一問題是否不予置評。 一、前言 佛教對宇宙現象的描述,散見於大小乘的經論中,小乘的經典有西晉法立及法炬譯的《大樓炭經》、後秦佛陀耶舍及竺佛念譯的《長阿含經》卷十八、隋闍那崛多等人譯的《起世經》、隋達摩笈多譯的《起世因本經》等;小乘的論典有《大毗婆沙論》、《俱舍論》等;大乘的經典有唐實叉難陀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等;大乘的論典有玄奘譯的《瑜伽師地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等等,由這些經論使我們知道佛教對宇宙現象的重視。以下依次依據經論來分析佛典中有關數字、時間、長度的計量、三千大千世界的結構及其成、住、壞、空,並對物質世界及有情世界的成滅詳細闡述。 二、數字 為了描述大幅度的宇宙現象,佛經中定出許多大的數字,如「阿庾多」、「阿僧企」。今依《俱舍論》卷十二的記載:

精品—【透过佛法看世界】透过窗户看世界议论文

精品—【透过佛法看世界】透过窗户看世界议论文 透过窗户看世界议论文一 我房里的窗,很小,透过这个窗户的世界也许狭窄,但仔细倾听,却可以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仔细观察,却可以看到最平凡却最珍贵的图画。 碧绿的草坪,被风吹过,像无数只嫩嫩的小手摆动,一家三口在草坪上漫步,面对小宝贝并不十分平稳的脚步,年轻的妈妈总是情不自禁地躬下腰,伸开双手,在孩子的耳边温柔地低语宝贝小心,嗯,真棒。而父亲总会严厉地命令妈妈松手,让他自己走。严厉的声音传到我的耳朵里竟也能听出几分慈爱。男人家没有女儿家的缠绵,干练的呵斥让孩子有些怯怯,但随着妈妈温柔的鼓励声,短短的小腿费力地向前冲,嘴巴兴奋地咧着,激动的小脸透出几分嫩嫩的绯红,小手不自觉地向前伸着,似乎要拥抱整个世界。扑通一声,他被绊倒了,妈妈急忙去扶,高兴地亲吻,高大的爸爸也露出微笑,孩子傻傻地笑了,很甜,粉白的小脸浸着几滴汗珠,放下望远镜,我竟有种打电话找妈妈要抱抱的冲动。 碧绿的草坪,被风吹过,像无数只热烈的手摇摆透过窗户看世界年轻的女孩坐在草坪上。她们在谈些什么呢?也许是某部偶像剧的主角偷走了她们的放心,也许是某道物理题打乱了她们条理的思绪,也许是唐诗宋词让她们沉迷不已。宽大的额头上有了些许小豆,那是青春的象征,明亮的眼睛射出犀利的光,那是智慧的证据。如瀑布般的头发微微摇晃。偶尔为一笑谈笑倒在地,偶尔为一问题苦苦思索,但当答案揭晓时,有不自觉露出懊恼的微笑。中间是个短发胖胖的可爱女生,带着副眼睛,她似乎永远是活跃的中心,有时严肃,但片刻后会放声大笑,似乎要弥补刚才的几秒。左边的是一个同样活泼的女生,嘴巴一刻也不停,说月亮,说星星,眼睛放着快乐的光,右边的女生略显沉静,长发飘飘,俨然一副女学者,每个周末都必然有她在篮球场上矫健的身影。这如火的青春,敢说敢跳,不为一时的矜持而乱了手脚。 碧绿的草坪,被风吹过,像无数只语重心长的手势晃动。老人在草上散步,半白的头发诉说着老者的沧桑,松弛的面部露出满足的微笑,还有什么更好的呢?身边的老人们多半是儿女孝敬,子孙懂事,言谈中必是有几分自豪。路过那一家三口,摸孩子的头,妈妈的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路过女孩们,慈祥地说些什么,似乎并没有年老的迹象,女孩们仰着的头,带着独有的蓬勃。 碧绿的草坪,被风吹过,记录着三代的喜怒哀乐。 透过窗户看世界议论文二 温暖的阳光笼罩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青草混着泥土的清香,蓝天白云,一切都那么美好。 我趴在阳台上向窗外眺望,却惊愕地发现,对面那栋楼上的人家不知何时整齐地都装上了防盗窗,一排排的不锈钢管严肃地站立着,反射的阳光刺痛我的眼,刹那间阳光不再和煦,像那防盗窗一样冰冷。 我四处打量着,打量着熟悉却又陌生的一切。 对面的一个女人从窗户中发现了我,她站在窗边,窗帘遮住她一半的脸,用充满警惕的眼神看着我,然后猛地拉上窗帘,留下尴尬的我依旧矗立着。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提防着别人,可谁知道在装上防盗窗的那一刻,也在心上装上坚固的窗。我们把自己装进笼子一般的屋,防盗窗里有玻璃窗,玻璃窗边有纱窗,纱窗后面又是窗帘,能射进屋里的阳光有几缕?能温暖心灵的阳光又有多少? 我的心内颇有些失望,无奈地关上窗准备离开,就在这时我看到三楼的一户人家没有盔甲一般的防盗窗,就像孩子一样,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展示给大家窗户大开透过窗户看世界作文(4篇)透过窗户看世界作文(4篇)。

什么是世界三大宗教体系

什么是世界三大宗教体系 人类存在的特殊性在于其超越性的主动。这个主动首先体现在人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自身以及其间关系的认识。人超脱物质的束缚而对知识和精神的追求构成了人类的灵性。对个人的关照形成人个体行为的动力,而对可预见到的人类最长远的利益的关照就形成了人类的神性。人类的文化却千差万别,而人类的灵性和神性是一致的。固执于某知识体系而以为是天经地义的真理,就会造就特定的文化区域,当神性的光辉照耀到这片土壤的时候,这里就会繁衍出特定的宗教信仰道德和价值体系。由于科学以确定性和可重复性作为必要条件,所以科学是没有文化与宗教隔阂的。哲学的存在条件则宽松得多,其涉及的领域也就广泛得多,同时也造成了不同文化领域对同一自然的认识分歧。政治是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缩写,是道德与价值体系的执行者,是人类神性的衍生物。不同宗教间的神性是相通的,所以宣扬宗教的手段只能是沟通与理解,而非征服与对抗。不同知识体系间的灵性是浑一的,所以说科学无国界,哲学家们常相见恨晚。明于神性而志者为圣,乐于灵性而超者为仙。

神性形成了人类活动的目的,灵性的衍生物--知识构建了人类意识赖以站立与行走的基础。源于自然的共性,不同的宗教信仰道德体现了广泛的一致性;因为自然的无穷和视角的差异,不同的宗教信仰道德体现了各自的特点,从而导致了不同宗教文化与治世策略的分别。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宗教可以分成三个体系,同属亚伯拉罕系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起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和印度教,还有中国的儒道教。 三大教系中,人们对儒道教的认识最为模糊。儒道教是中国的主体宗教,他的存在形式异于另外两个宗教体系,而他作为宗教的事实却是与其他宗教具有相同的确定性。哲学认识和人类神性这两个宗教基本元素在儒道教中十分清楚。在中国文化中,道家思想专注于哲学认识方面,而儒家思想专注于神性方面。中国的文化统治阶层在哲学方面信奉老子,而在治世方面皈依孔子。儒道教是一个独立文化圈的必然,也是客观历史事实。儒道教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尧舜时期。在春秋之前,两种思想混沌在一起,春秋之后儒道各自清晰出来。历史上二者统一在中国的统治文化中,也统一在道德与价值体系中,甚至于统一在大部份统治者与社会精英的个人思想之中。道家思想之于中国社会有两个主要的后果,一个

樊登读方案会历年图方案清单大全本

精心整理樊登读书会图书清单 2013-2014年(15本,总计15本) 1 《高效演讲》 2 《幸福的方法》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 2015年(35本,总计50本) 1 《吸金广告》 2 《活出生命的意义》 3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

5 《从0到1》 6 《透过佛法看世界》 7 《联盟》 8 《搞定》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基因革命》 23 《幸福的婚姻》 24 《终结拖延症》 25 《重新定义公司》 26 《关键对话》

28 《养育男孩》 29 《疯传》 30 《大汗之国》 31 《孔子如来》 32 33 34 35 2016 1 2 3 4 5 6 7 8 9 《颠覆性医疗革命》 10 《爱有8种习惯》 11 《共享经济》 12 《干法》 13 《轻疗愈》

14 《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 15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16 《谷物大脑》 17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 18 《养育女孩》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跑步圣经》 33 《我战胜了抑郁症》 34 《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谈判课》 35 《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 36 《你能写出好故事》

37 《宽恕》 38 《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 39 《放弃的艺术》 40 《我想飞进天空》 41 《销售就是要玩转情商》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17 1 2 权力:为什么只为某些人所拥有 3 王阳明哲学 4 未来简史 5 危机领导力 6 丝绸之路

透过佛法看世界

精彩开示:《透过佛法看世界》 2014年08月27日 15:31 来源:《透过佛法看世界》作者:希阿荣博堪布 人参与评论 修行者的死亡 问:所有人都需要面对死亡,包括亲友的死亡和我们自己的死亡。对于世俗的人来讲,死亡是一件不太吉利的事情,大家一般都避免谈论它,但是在藏传佛教里对此却有很多探讨、研究,甚至专门的修行方法。请谈谈藏传佛教中是如何看待死亡的,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关于死亡的态度,死亡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答:死亡是无可避免的,回避死亡的话题只会让自己在生命的漩流中更加被动。佛法教人以务实的态度看待人生,如果一件事无法避免,那么就正视它,这是最明智、也是最节省精力的做法。 死生相连,生时的修行,行善积福、回向等等,一定会对死亡有帮助,而更为直接、明确的是中阴修法,它教我们在死亡之时具体如何把握解脱轮回的机会。 藏传佛教中对中阴修法最详尽的阐述见于莲花生大士的伏藏法《中阴闻教得度》。藏地很多修行者一生会反复熟悉、观修这本书的内容,在临终之时,会尽量请自己的上师做中阴引导,没有条件的话,也会请一位密乘戒律清净的金刚道友,或是戒律清净的密乘修学者,在身边为自己念诵《中阴闻教得度》。这本书非常明确地讲到中阴各个阶段会经历什么状况,临终者或亡者应该如何观想、识别等等。 死亡过程中会经历三种中阴:临终中阴、法性中阴、轮回中阴。三个中阴阶段都蕴藏着宝贵的解脱机会,所有人都会经历到,但通常只有修行有素的人才有能力认出并把握住这些机会。 临终中阴是指从隐没次第出现到法性中阴之前的这个阶段。人死前会有死亡的先兆,这些先兆称为隐没次第。比如,眼耳鼻舌的功能开始逐渐停止,便是外在的隐没次第;而内在的隐没次第,过程迅疾,一般人很难觉察到。密法中有对隐没次第的完整而准确的叙述,了解这些内容,当在自己身上发现死亡的先兆后,就应该为中阴阶段的修法做准备了。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完整篇.doc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1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 前言 为加强寺院管理,维护寺院的合法权益,保证佛教活动正常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政策的有关规定,遵照佛教的教制教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管理体制与寺院组织 第一条寺院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领导下,由僧人自己管理;在教内,寺院受佛教协会的领导。 第二条重点寺院,须按十方丛林制度建立和健全僧团组织。 第三条寺院住持,须根据选贤任能原则,由当地或上级佛教协会主持,经本寺两序大众民主协商推举礼请之;凡全国重点寺院,同时报中国佛教协会备案。住持每届任期三年,连选可连任;年老体弱不能主持寺务、领众熏修者,亦可创造条件提前退居。除特殊情况外,住持一般不宜兼任。住持在任期限内如道风严重不正或重大失职,经上一级佛教协会核实后予以免职;免除全国重点寺院住持职务,须报中国佛 教协会审批。任免寺院住持,均须报相应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住持退位后,寺院应按传统办法,妥善安置照料。 僧团序职如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等班首,列职如监院、知客、维那、僧值等执事由住持按照丛林请职制度和协商原则,

定期任命、晋升序职人员,任免列职人员。 住持、班首、执事人选的条件是:爱国守法,具足正信,勤修三学,戒行清净,作风正派,有一定的佛学水平和组织办事能力。担任住持、班首,戒腊须十夏以上,担任主要执事,戒腊须三夏以上。住持对外代表本寺,对内综理寺务。班首、执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发扬六和精神,实行民主集中,管理寺院各方面工作。凡重大问题(包括撤免错误严重或极不称职的班首、执事职务),由住持召集班首和主要执事及有关负责人员举行寺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第四条寺院如确需设立寺务委员会,主任须由住持担任,由主要班首、执事组成,可吸收个别爱国爱教职工、作风正派、有组织和工作能力的居士参加。寺务委员会的职责相当于上条的寺务会议,任期一年。 第二章僧众修持与佛事活动 第五条寺院须安排好僧众修持,坚持早晚功课,经教学习,修禅念佛,过堂用斋,严守戒规,整肃僧仪。僧人务须僧装,素食,独身。严禁僧尼同住一寺。 第六条寺院须适当安排讲经说法,提高信众对佛教基本教职工义的认识水平,启发他们广学力行、爱国利民的积极性,指导他们正信正行。 第七条佛事活动在佛教界管理的寺院和其他佛教活动场 所举行。活动的规模、次数、时间,应作适当安排,避免妨碍僧人学习和寺院其他工作。

樊登读书会书单

1.《高效演讲》——一本真正教会你演讲的书 2.《幸福的方法》——能让你过的更幸福的一本书 3.《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愿心中有爱的你成为了不起的父母 4.《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令你的工作和生活充满创新方法的一本书 5.《正念的奇迹》——佛心不在念佛法,行住坐卧都是禅(已下线) 6.《第3选择》——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 7.《孔子,人能弘道》——让你全面了解孔子的一本书… 8.《金钱不能买什么》——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 9.《管理十诫》——影响你一生的管理哲学 10.《游戏改变世界》——未来的商业模式,可能都和游戏有关… 11.《向前一步》——女性,工作及领导意志 12.《细节营销》——发现你所不知道的营销… 13.《消除压力,从大脑开始》——不是战胜压力,而是消除压力… 14.《洗脑术:思想控制的荒唐史》——思维控制的荒唐史 15.《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人类与知识的美好互动 16.《吸金广告》——史上最赚钱的文案写作手册 17.《活出生命的意义》——可以震撼灵魂的一本书 18.《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不打、不骂、不动气的温暖教养术 19.《钝感力》——具备不为小事动摇的钝感力,才能成为 20.《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 21.《透过佛法看世界》——给寻找答案的人 22.《联盟》——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变革 23.《搞定》——无压工作的艺术

24.《巴菲特之道》——将巴菲特思想引进中国的第一本书 25.《创客》——新工业革命缔造者 26.《特蕾莎修女奇迹的故事》——全球所有人的精神粮食 27.《创业维艰》——如何完成比难更难的事 28.《解压全书:压力管理》——生活还有希望吗? 29.《精神问题有什么可笑的》——你头脑里住着一匹狂野的怪兽,你造吗? 30.《让孩子远离焦虑》——帮助孩子摆脱不安,害怕与恐惧的心理课 31.《次第花开》——重塑心灵的力量 32.《认同》——赢取支持的艺术 33.《零边际成本社会》——一个物联网、合作共赢的新经济时代 34.《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广告史上对广告人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35.《支付战争上》——互联网金融创世纪 36.《支付战争下》——互联网金融创世纪 37.《故道白云》——与众不同的佛陀传记 38.《刀锋上的行走》——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39.《基因革命》——跑步、牛奶、童年经历如何改变我们的… 40.《幸福的婚姻》——男人与女人的长期相处之道 41.《终结拖延症》——以行之有效的心理学方法,搞定拖延症 42.《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施如何运营的 43.《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营造无往不利的事业… 44.《风流去》——鲍鹏山眼中的文化人物 45.《养育男孩》——培养积极、勇敢、有担当的男孩 46.《疯传》——让你的产品、思想、行为像病毒一样入侵 47.《大汗之国》——从古至今,西方眼中的中国

佛教的世界观

如果这样都得不到幸福,那又何苦呢?来源:李喬木的日志 在这里,我准备与一些未入佛门的非佛教徒分享一些佛教知识,做一次轻松愉快的文化交流。我相信佛陀的智慧会给每一个人带来光明,佛陀的慈悲也会给每一个人带来幸福、开心与欢喜。 一、为何宣讲佛教的世界观 首先,我们不能把佛教当作普通的宗教,更不能把佛教当作迷信来看待,本来佛教是一种文化。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说,它的很多观点与理念都非常科学。我们的现实生活不能缺少这些理念,一旦没有这些理念,不了解世界的真相,就会犯一系列的错误,我们的生活也将出现形形色色的痛苦与烦恼,所以此处有必要介绍一下佛教的世界观。 二、佛教的世界观 绝大多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凡夫,也即普通人。在所有普通人心中,都有着类似的三种烦恼——贪图心、嗔恨心与无明。用佛教的语言来讲,这叫“三毒”。 有了三毒烦恼以后,我们的心会变得失去自由、毫无自在,当烦恼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大动肝火、怒不可遏,从而伤害自己与周边的亲朋好友,甚至还会给社会造成危害。

怎么样去控制、断除这些烦恼呢?佛教有很多方法,其中的一部分,来源于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有很多观点,其中有些观点已经超越了普通人所能想象的范围,但总体而言,也可以归纳为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比如说:因为不了解金钱、感情、婚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相或实质,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痛苦、烦恼与负面的影响。若能对世界有一个客观、公正、科学的认识,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人生,就能减少烦恼,活得也不会这么辛苦、这么累、这么没有意义。 1、二谛 佛教的世界观,首先要从二谛讲起。 什么叫做“二谛”呢?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 (1993年10月21日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通过2006年2月25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修正) 佛制戒律,祖立清规,旨在防非止恶,安身进道,光大法门,造福社会。本此精神,订立共住规约,全寺上下,均须遵守。 一、全寺僧众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执行有关政策,爱国爱教,以寺为家,勤修三学,恪遵六和。 二、全寺上下均须谨遵佛制,戒行清净,慎护讥嫌,自重自尊,僧仪整肃,犯根本大戒者,不共住。 三、住持依选贤制产生,每届任期三年,连选可连任。 四、住持、班首、执事,均应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爱护常住,关心大众,任劳任怨,廉洁奉公。如有玩忽职守,居职谋私,经批评教育不改者,免其职务。 五、早晚课诵、二时斋供、坐禅听讲、集体劳动,除按寺院传统可以不随众的僧人外,因病因事均应请假;无故缺席者,应批评教育;屡教不改者,不共住。 六、尊师重教,恭敬耆德,服从执事安排,遵守殿堂秩序,违者,应视情节轻重,给予教育、批评或记过。 七、挑拨是非,破和合僧者,应及时批评教育;情节严

重而又屡教不改者,不共住。 八、打架斗殴、恶口相骂,侵损偷窃常住或私人财物者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对侵损偷窃的财物,须照价赔偿;情节严重,触犯刑律者,依法处理。 九、全寺僧众均需僧装整齐,及时剃除须发,清净素食,禁止饮酒、吸烟、赌博、看淫秽书刊,如有不遵,经批评教育而屡教不改者,不共住。 十、外出未经请假,夜不归宿,经教育不改者,不共住。 十一、私自化缘募捐或向香客游人索要钱物者,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不服者不共住。 十二、寺院竹木花卉茶果,均应爱护培植,不得私自砍伐采摘自用或做人情。违者,进行批评教育,照价赔偿。 十三、师友亲朋来寺,经主管执事同意方可留膳宿。 十四、遵照佛制,僧众住寺,常住供养;僧人年衰,常住扶养;僧人疾病,常住医治;僧人圆寂,常住荼毗;僧人遗产,归常住所有。 十五、保持殿堂庄严,环境清净,僧房整洁;保护寺院文物,注意防火防盗。 遵规守戒,一视同仁。同居大众,各宜珍重。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

管理办法

文档仅供参考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 (1993年10月21日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代表会议经过) 刖言 寺院是僧人修学、住持、弘扬佛法的道场,是保存、发扬佛教文化的场所,是僧人从事服务社会、造福人群活动的基地,是联系团结国内外佛教徒的纽带。寺院须保持清净庄严,树立纯正的道风学风,正常开展法务活动,运用其多方面职能,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以利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加强寺院管理,维护寺院的合法权益,保证佛教活动正常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政策的有关规定,遵照佛教的教制教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管理体制与寺院组织 第一条寺院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领导下,由僧人自己管理;在教内,寺院受佛教协会的领导。 第二条重点寺院,须按十方丛林制度建立和健全僧团组织。 第三条寺院住持,须根据选贤任能原则,由当地或上级佛教协会主持,经本寺两序大众民主协商推举礼请之;凡全国重点寺院,同时报中国佛教协会备案。住持每届任期三年,连选可连任;年老体弱不能主持寺务、领众熏修者,亦可创造条件提前退居。除特殊情况外,住持一般不宜兼任。住持在任期内如道风严重不正或有重大失职,经上一级佛教协会核实后予以免职;免除全国重点寺院住持职务,须报中国佛教协会审批。任免寺院住持,均须报相应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住持退位后,寺院应按传统办法,妥善安置照料。僧团序职如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等班首,列职如监院、知客、维那、僧值等执事,由住持按照丛林请职制度和协商原则,定期任命、晋升序职人员,任免列职人员。 住持、班首、执事人选的条件是:爱国守法,具足正信,勤修三学,戒行清净,作风正派,有一定的佛学水平和组织办事能力。担任住持、班首,戒腊须十夏以上;担任主要执事,戒腊须三夏以上。 住持对外代表本寺,对内综理寺务。班首、执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发扬六和精神,实行民主集中,管理寺院各方面工作。凡重大问题(包括撤免错误严重或极不称职的班首、执事职务),由住持召集班首和主要执事及有关负责人员举行寺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第四条寺院如确需设立寺务委员会,主任须由住持担任,由主要班首、执事组成,可吸收个别爱国爱教、作风正派、有组织和工作能力的居士参加。寺务委员会的职责相当于上条的寺务会议,任期一年。 第二章僧众修持与佛事活动 第五条寺院须安排好僧众修持,坚持早晚功课,经教学习,修禅念佛,过堂用斋,严守戒规,整肃僧仪。僧人务须僧装,素 食,独身。严禁僧尼同住一寺。 第六条寺院须适当安排讲经说法,提高信众对佛教基本教义的认识水平,启发她们广学力行、爱国利民的积极性,指导她们正信正行。 第七条佛事活动在佛教界管理的寺院和其它佛教活动场所举行。活动

佛教教义 世界观 方法论 伦理思想

佛教的世界观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佛教的世界观【“空”;“无神”;“轮回”;“涅槃”;“佛性”】 1,佛教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1)空 在佛教看来:世界的本质是“空”(一切都是运动和变化的) 空:是建立在“无常”和“无我”基础上的“无有”。【无=假≠没有】 空=假有=事物不存在永恒的状态≠没有 所以,“空”一方面说明了事物是不存在永恒状态的;另一方面说明事物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2)无神 在佛教看来:并不是神创造世界,而是世界创造了神,世界的运行并不是靠神的意志而是按照“缘起”的规律来运行。 无神≠世界上没有神=世界上有神而且神≈人。【无=假≠没有】 神是什么? 神是和人一样,是有情众生的一种,并不具有永恒主宰的意义。 因佛教相信,人的形体随时可以消亡,但人的灵魂却永存;所以,这个世界还是有鬼神的,而且鬼神也是人的灵魂存在形式。 佛是什么? 佛不是神;佛是人,是从感情和内心的扭曲中净化和解脱出来的,并获得了无上智慧的人。佛是所有获得顿悟的人的总称。 2,佛教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3)轮回 世界是由六道组成的,众生在六道之中不断的流转轮回。 在佛教看来:人不得不在由六道构成的世界之中不断轮回,不得解脱。 这六道分别为:三乐趣(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和三恶趣(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天道:自由自在,长寿而且没有烦恼。 人道:既不长寿也不短命,既有烦恼也有幸福,不好不坏。 阿修罗道:虽长寿,但却痛苦极大。 畜生道:畜生指除人以外的动物们,因愚蠢而且没有精密思考的能力,而不能积累善业。还要忍受寒热和饥渴,并且在自然界中相互残杀。 饿鬼道:因吃东西时,喉咙有烧灼的感觉,所以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食物挨饿。但智力很强足以了解佛法。 地狱道:是六道中受苦最多的。地狱道游客分为八大寒地狱、八大热地狱、近边地域(近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