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选修教材重点翻译(附带重点字词和参考译文)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言文字词解释精校版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言文字词解释精校版

1年、月、日,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愈闻汝丧之七日,乃.【副词才】能衔..【含,怀着。

】哀致.【表达】诚.【诚意】,使建中远.【形作状,在远方】具.【备办、准备】时.【应时的】羞.【通“馐”,美味食物】之奠.【名词,祭品】,告.【告慰】汝十二郎之灵.【灵位】。

2呜呼!吾少孤.【幼而丧父。

补充同类词:“鳏”,老而无妻的人。

寡:老而无夫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及.【等到】长.【动词,长大】,不省.【知道】所怙.【依靠。

失怙:丧父。

】,惟.兄嫂是.依【“惟…是…”:“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中年兄殁.【死亡】南方,吾与.【连词,和】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不久,后来。

补充同义词:“既而”】又与汝就食..【谋生】江南。

零丁..【通“伶仃”,孤苦无靠】孤苦,未尝..【不曾】一日相离也。

吾上.【名作状】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

承.【继承、接续】先人后.【后嗣,后代】者.【助词,句中停顿】,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代】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连词,表修饰】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这,这两个人。

】而已!”汝尤.【副词,还、尚】小,当.【副词,应当、应该】不复.【再,又】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懂得、明白】其.【代嫂子】言之悲也。

3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其.【代词,那,这】后四年,而归视.【探视、探望】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探望】坟墓,遇汝从.【跟随,指护送】嫂丧来葬。

又二年,吾佐.【辅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探视、探望】吾;止.【留居如:“望门投止”】一岁,请归取.【接取,“还必相迎取”】其孥.【妻子儿女的统称,】。

明年..【古今异义词,第二年】,丞相薨.【古代侯王死亡,唐代二品以上官员死亡】。

吾去.【离开】汴州,汝不果.【成为事实,实现】来。

是年,吾佐戎..【辅佐军务】徐州,使.【派遣】取汝者.【代词,…的人】始.【副词,才、这才】行,吾又罢.【被停职,被罢官】去.【离开】,汝又不果来。

语文(选修2)重要课文译文总结

语文(选修2)重要课文译文总结

《小石城山记》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我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微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路的尽头。

上方的山石形成了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像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用一块小石子丢进去,从洞里传来水声,那激越的声音,好久才消失。

盘绕着石山可以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箭竹,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那些山石分布疏密有致,有俯有仰,好似智者的有意安排。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我认为造物者确实存在。

但又奇怪他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却放在偏远的永州,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造物者倘若不应该这样做,那么难道果真没有造物者吗?有人说:“小石城是用来安慰那些德才兼备而在这里受屈辱的人。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造就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黄州快哉亭记》译文: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

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沔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

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

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

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

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夜间,水中动物在亭下悲声嚎叫。

景物变化万端,惊心动魄,不能长久地欣赏。

现在我能在亭中的小桌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

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指点。

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参考译文素材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参考译文素材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参考译文素材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通晓事理的人,外在的行为会发生变化而内心思想不会变化。

外在的行为变化,是为了与世人和谐相处;内在思想不变化是用来保全他的身心。

因此内心有了固定的操守,外部就能够曲伸变化,或长或短,或卷曲或舒展,与外物一起变迁,因此即使有一万次举动也不会陷入失败之中。

(人们)尊重圣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能像龙一样善于变化。

现在的人,苦苦地恪守一种节操,推行一种德行,即使达到粉身碎骨的程度,也还不能改变初衷,是因为他们对小的利益看得很清楚,而在大的道理上却被壅蔽了。

赵宣孟在桑树荫下救活了饥饿的人,天下称颂他的仁惠;楚国的佽非面对江中的恶龙果敢地冲了上去,没有失去他的勇气,天下人称赞他的勇敢。

因此看一个人具体的行为,就可以评价他的思想了。

田子方在路上看到一匹老马,深有感触地叹息了一声,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一匹什么马?”车夫回答说:“这原是您家里喂养的一匹马,因为年老体衰,不中用了,所以把它拉出来卖了。

”田子方说:“年轻的时候贪图它的力气,老了就抛弃它,这是仁德的人所不愿做的。

”于是用五匹丝绸把它赎了回来。

老病军人听到这件事,都衷心地归附田子方。

齐庄公出外打猎,看到有一只昆虫举起它的脚要击打他的车轮。

庄公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什么虫子?”回答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螳螂。

这种虫子,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它不自量力并且轻敌。

”庄公说:“这要是一个人的话,必定是天下最勇敢的人了。

”于是齐庄公便掉转车头躲开了它。

那些勇敢的人听到这件事,都知道自己应该为谁效死力了。

因此田子方同情一匹老马,而魏国人拥戴他;齐庄公避开一只螳螂,而天下勇士归附他。

商汤王让祷告的捕鸟人把网撤去三面,而四十个国家朝拜他;周文王用礼节安葬死人骨骸,而九夷都来归附;周武王把中暑的人安置在树荫之下,左手抱着他,右手给他扇扇子,而天下的人怀念他的恩德;越王勾践一次断案错杀无罪之人,拿起龙渊之剑切开自己的大腿,血流至脚,用来自我惩罚,而战斗的武士有了必死的决心。

语文选修经典文化译文

语文选修经典文化译文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论语》十则 P151、【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3、【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4、【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

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

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轻声](伐:夸耀),不宣扬自己的功劳(施:张大,夸大)。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年少的人使他怀念我(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

安:安逸。

怀:怀念)。

‛5、【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译文】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7、【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8、【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 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9、【译文】颜渊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对自己有节制言行合乎礼法便是仁了。

一旦能克制私欲合乎礼法,天下人都会赞扬你是君子仁人了。

达成仁德是全靠自己的,又怎能靠别人呢!」颜渊问:「请问实行仁德的细目是怎样的。

2013-2014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参考译文素材2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2014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参考译文素材2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参考译文什么难于辨别?回答说:名声难于辨别。

名声是读书人追求而又容易被它迷惑的东西。

天下有目光短浅的行为,有道德高尚的行为。

目光短浅、道德高尚,那是名声;以人们的行为来考察他们的名声,看这些名声是否有用,这就是实际情况。

世人称颂的名声,有谨慎笃厚、端正平和、谦逊礼让三种。

这三者都是最美的名声,却不知道这些都是目光短浅的行为,不是人们所说的高尚的行为。

行为高尚者的职分,在于治理国家,安定天下,有刚毅的节操,被国君敬畏;有深远的谋略,替天下长远考虑;君臣相处融洽就留下共事,不融洽就遵循道义离开。

自己的安适,无暇考虑;世人的批评,不敢逃避。

现在许多人却不是这样,他们说:我替天下人考虑,那么天下的过错一定集中在我身上;我被国君敬畏,就不能长久保住自己的官位。

不如谨慎笃厚、端正平和、谦逊礼让,这三点,可以让我安坐自己的官位没有什么担心,这种名声又最美。

没有什么担心又能长久保住自己的官位,而且有天下最美的名声,读书人还害怕什么不争着追逐这样呢?所以近世以来那些号称贤明的公卿们,这三种人最多。

当他们戴着高冠,穿着朝服,从容地在朝廷上行走的时候,国君不会怀疑他们,批评的声音也加不到他们身上,他们的内心深沉,不可揣测。

一旦遇到大的祸害,就慌乱无措,而所谓的谨慎笃厚、端正平和、谦逊礼让,到这时全都没有什么用处。

这时才想到先前那种被国君敬畏并且为天下深谋远虑的人,却不能得到了。

再说谨慎笃厚、端正平和、谦逊礼让,这三点并不是果真没有用处,也要各自根据不同的时势来看。

古代有些人凭借盖世的功劳,怀有使君主畏忌的威势,又唯恐自己不能善终,因而未尝不明察自己是否谨慎笃厚、端正平和、谦逊礼让。

有不同于常人的功劳和名声,又能对自己的行为明察,因而可以得到光荣的名誉,镇住轻薄的习俗,保全晚年的节操。

后世有些人没有他们的才能却贪求他们的地位,安享他们的欢乐却逃避他们的祸患,假冒最美的名声,安闲舒适,自己认为很满足,这些人坚固的藏身之所,没有比这三者更便利的了,只不过他们都是孔子所说的“鄙夫〞。

高中语文选修(一)文言文译文

高中语文选修(一)文言文译文

高中语文选修(一)文言文译文1.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彩美丽。

早上,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问他的妻子:“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漂亮呢?”他妻子说:“你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小妾:“我与徐公比,谁更漂亮?”小妾说:“徐公怎么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来访,邹忌和他坐下交谈。

邹忌问客人:“我和徐公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打量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漂亮;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

到了晚上邹忌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心想:“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因为偏爱我;小妾认为我漂亮,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因为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入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小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土地,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嫔妃、近侍,没有谁不偏爱大王的;朝廷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没有谁不对大王有所求的。

从这看来,大王受蒙蔽很深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下令:“所有的大小官员和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可接受上等的赏赐;书面劝谏我的人,可接受中等的赏赐;能在公共场合指责我的过错,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可接受下等的赏赐。

”命令刚刚颁布,许多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热闹的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偶尔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要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见齐威王。

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2.殽之战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

”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

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

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参考译文素材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参考译文素材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参考译文
慧能的父亲,原来在范阳做官,被贬官后又遭流放,到了岭南,成了新州的普通百姓。

慧能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地去世了,孤儿寡母,辗转迁徙来到南海,过着艰辛贫穷的日子,在集市上靠卖柴为生。

有一天,忽然有一位客官买了慧能的柴草,于是让慧能把柴草送到客官所在的旅店去。

到了客店,客官把柴草搬走,把钱给了慧能。

慧能转身往门前走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一人在读《金刚经》,慧能一听那人读的,心里马上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那人回答说:“我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了五祖弘忍和尚,现在他还在那里,弟子们有一千多人。

我在那里看见弘忍大师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就能够‘见性成佛’,透彻人心。

”慧能听说了这件事情后,认为自己本来就与佛教有缘,就立即告别了母亲,前往黄梅冯墓山,去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慧能说:“你是何方人氏,到这座山上来向我礼拜?你现在到我这儿来想要点什么?”慧能回答说:“弟子我是岭南人,新州的百姓,今天特意从远方来礼拜大师您,我不要求您给我别的东西,只求您给我传授佛法。

”弘忍大师于是责问慧能说:“你是岭南人,又是蛮夷之族,你怎么能让我传授佛法给你!”慧能回答说:“人是有南方北方的区分,但对佛法的觉性却不分南北;蛮夷之人的身份当然和大师您不一样,但对佛法的觉性能有什么差别呢?”弘忍大师想再与慧能谈论一会儿,发现有许多弟子在旁边,弘忍大师就不再说什么了。

于是安排慧能让他跟随其他弟子去干活儿。

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正好有一个还没有剃发的出家人,于是大师派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碓舂米的活儿。

1。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参考译文素材2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参考译文素材2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参考译文素材2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愚人集牛乳过去有一个蠢人,准备宴请朋友,想收集一些牛奶,准备设宴时用。

于是他想:“我现在如果把每天吸出的牛奶储存起来,牛奶会逐渐多起来,以至无处储存,还会发酵酸坏掉。

不如就放在牛肚子里装着,等到举行宴会的时候,再一起把奶挤出来。

”他有了这样的念头,就捉住母牛和小牛,分别拴在不同的地方。

一个月以后,他才举行宴会。

迎接安顿好来的客人,牵过牛来,打算挤奶。

可是这头牛的奶已经干瘪得挤不出来。

前来的客人有的瞪着眼,有的笑话他是一个愚蠢的人。

子死欲停置家中从前有位愚人,养育了七个儿子,其中一个先死掉了。

愚人这时见儿子已经死了,便想将他停置在家中,自己弃家到别处去。

旁人见了,就对他说:“生与死的境地不同,应当速速入殓了,运至远处去埋葬。

怎么能停放在家里,自己却欲弃家而去?”愚人当时听了这话,便想:倘若不可停放,定要葬掉的话,还须再杀掉一个儿子,担子两头,各放一个,这样才可稳顺地担到那儿去。

于是便再杀了一个儿子,挑到远处的林野之地葬掉了。

当时人们见了,不禁愕然,大大地嗤笑他,竟有这般闻所未闻的事情。

认人为兄从前有一个人,容貌端正,非常聪明,知识渊博并且很有钱财,在社会上很有地位,人人夸奖他。

那时有一个愚人,看到他如此出色,就对人说他是自己的哥哥。

之所以这样称呼他,是因为他有钱,在急需的时候,可以借用,所以称他为哥哥。

而看见他偿还欠账的时候,便又改口说“他不是自己的哥哥。

”旁人对他说:“你真是一个奸诈之人,为何在需要钱财时,就说他是哥哥,等到他负债时,就说他不是自己的哥哥?”愚人说:“我想得到他的钱财,才称他为兄长,他实际上并不是我的哥哥。

如果他欠了债,我就不称他是自己的哥哥。

”听了这番话的人,没有不耻笑他的。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求:
1.通读全句,划出采分点(实词、虚词、句式),然后翻译。

2.翻译后,通读自己的译文,检查有无舛漏。

3.这里只是选取了课文里的部分重点句子以帮助大家复习,会考小本里的课外文言文段落还需大家用心温习。

《晋灵公不君》
1.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赵盾)准备进谏,士季说:‚(您是正卿,您)去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

我请求先去进谏,假如国君不采纳,那么您再继续进谏。


2.犹不改。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晋灵公)仍旧不改。

赵宣子多次进谏。

晋灵公很厌恶他,(就)派鉏麑(去)刺杀他。

3.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尚早,坐而假寐。

(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

(赵宣子)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

4.公嗾夫獒焉。

明搏而杀之。

盾曰:“弃人用大,虽猛何为!”斗且出。

提弥明死之。

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

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

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战死(殉难)。

5.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当初,赵宣子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

6.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

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

7.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
《求谏》
1.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惧,言语致失次第。

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

我每当无事静坐,就自我反省。

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怨恨。

只想得到正直忠诚的人匡救劝谏,好让我的视听能和外边相通,使下面没有积怨。

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常显得心怀恐惧,连讲话也变得语无伦次.平时奏事,情况尚且如此,何况要折面谏诤,必然害怕触犯逆鳞.
2.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我听说木材弹上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为圣明.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设诤臣七人,说的话如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相谏.陛下开拓思路,采纳臣民忠言,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

3.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太宗知道情况后,每当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谏诤,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

4.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

5.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金器不已,必玉为之。

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带头奢侈浪费,是危险灭亡的开始。

有了漆器不满足(停止),必然要用黄金来做。

金器还不满足,必然要用玉石来做。

所以谏诤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

6.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

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

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当,不论是在刚开始,或者是将做完,都应当及时进谏。

近来我翻阅前朝史书的记载,有时臣下进谏,君主就回答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经同意做了’,终究不肯停止改正。

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

《日知录》
1.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如此看来以‚文人‛身份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花朵)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吃我的果实)‛啊。

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情也,乐道人之善也。

文章不能在天地间灭绝的原因,是它能使人明白道理,能记述政事, 能使人察知民间隐情, 还好讲述人间的美善, 供人们学习。

3.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读书人应当以器量与见识为先,一旦被称为文人,其人就没有可观之处了。

4.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
他们在书中讲了古人没讲到,而后人又不可不看的东西,这样写出来,才勉强传到后世的吧?
5.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 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论吏事,他认为文章只能润泽自己,政事可以惠及百姓(万物)。

《朱子语类》
1.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大概人有心灵,天理就在心灵,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

或:大概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

2.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这里就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

3.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

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