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计划
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计划表

周次
课题
实验内容
实验形式
实验器材
4
5.蜡烛的变化
蜡烛的燃烧试验
分组
蜡烛、火柴、小刀、镊子、铁片、烧杯等
4
6.食盐和水泥
探究食盐和水泥变化的实验
分组
杯子、玻璃棒、食盐、火柴、盘子、小勺 Nhomakorabea铁架台、石棉网、坩埚等
5
7.铁生锈
铁生锈的实验
分组
铁钉、纱布、玻璃瓶、碱、盐、油、醋、砂纸等
8
1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惯性试验
分组
鱼缸一个,鸡蛋一个,光滑的薄木板一块,小锤一个等
11
16.四季更替
四季更替的演示实验
分组
地球仪、手电筒
15
20.蚯蚓找家
蚯蚓对明暗、干湿环境的反应试验
蚯蚓、长方形纸盒、黑湿布、透明的塑料薄膜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学计划:科学上册一、实验教学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精神,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二、实验教学内容(按课时分):1. 第一课:物的不断变化实验一:观察燃烧实验目的:观察物体燃烧的现象,认识燃烧的特点。
实验步骤:准备一根蜡烛、一根细木棍,点燃蜡烛后靠近木棍,观察燃烧现象。
实验结果:蜡烛燃烧时产生明亮的火焰,木棍靠近火焰处变黑变软,说明燃烧会产生光和热。
2. 第二课:用什么消除垃圾实验二:观察与洗涤剂搭配的清洗实验实验目的:观察洗涤剂的清洗能力,认识洗涤剂的作用。
实验步骤:准备一杯水和一小块油脂,先将油脂放入水中观察,然后将几滴洗涤剂放入水中再观察。
实验结果:油脂放入水中不易分散,加入洗涤剂后,油脂被分散并悬浮在水中。
3. 第三课:电流形式实验三:制作简易电流表实验目的:了解电流的存在形式,制作简易电流表。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实验步骤:准备一块铜板、一块锌板,用导线分别连接到电池的正负极上,并加上指针,观察。
实验结果:电池正负极之间有电流通过时,指针会偏转。
4. 第四课:电能的探索实验四:电能与汽水灯实验实验目的:观察电能与化学能之间的转化过程。
实验步骤:准备一瓶汽水、一颗锌片、一些铜片,将锌片和铜片放入汽水中,观察发生了什么。
实验结果:锌和铜在汽水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泡和电流,转化为电能。
5. 第五课:力的作用和体积的变化实验五:气体的压强实验实验目的:观察气体的压强与气体体积之间的关系。
实验步骤:准备一个小球和一个大球,将两个球充气,对比两个球的体积变化。
实验结果:充气后的小球比大球更有弹性,说明气体的压强与气体体积有关。
三、实验教学方法:1. 说明实验目的和步骤,引导学生思考实验预期结果;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3. 帮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4. 实验后进行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学计划(3篇)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学计划实验一:物体的反射和折射教学目标:了解物体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掌握光的传播规律。
实验内容:用小镜子、白纸、手电筒等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实验步骤:1. 把小镜子竖起来,放在桌子上,用手电筒照在小镜子上。
2. 把白纸放在桌子上,调整小镜子的角度,观察光线的反射现象。
3. 把小镜子倒置,观察光线的折射现象。
4. 运用所学的光的传播规律,解释实验现象。
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并通过实验观察和解释了光的传播规律。
实验二:水的三态变化教学目标:了解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及原因,能够区分水的三态。
实验内容:用火炉、水和冰块进行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火炉,将火炉加热至适当温度。
2. 将水放在锅中,加热至100摄氏度,观察水的变化。
3. 将锅中的水冷却至0摄氏度,观察水的变化。
4. 将冷却后的水放入容器中,放在冰箱中冷冻,观察水的变化。
5. 运用所学的水的三态变化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及原因,并通过实验观察和解释了水的三态变化原理。
实验三:电流的通路与开关的作用教学目标:了解电流的通路和开关的作用,掌握电流的流动规律。
实验内容:用电池、灯泡、导线和开关进行实验,观察电流的通路和开关的作用。
实验步骤:1. 连接一个电池、一个灯泡和导线,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2. 在导线上设置一个开关,接通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3. 断开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4. 运用所学的电流的流动规律,解释实验现象。
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了电流的通路和开关的作用,并通过实验观察和解释了电流的流动规律。
实验四:空气的压力教学目标:了解空气的压力及其变化,掌握空气压力的实验方法。
实验内容:用吸管和水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压力变化。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吸管,用手封住一个开口,将吸管的其他一端放入水中。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一、实验目标本科学实验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小学六年级学生培养科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实验内容本科学实验教学计划将涵盖以下内容: 1. 实验一:探究光的传播 2. 实验二:研究气体的流动 3. 实验三:观察动物细胞 4. 实验四:研究水的循环过程三、实验目的和原理1. 实验一:探究光的传播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的原理和特性。
实验原理: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可以在真空或介质中传播,具有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的特性。
2. 实验二:研究气体的流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气体的流动原理和实验方法。
实验原理:气体的流动遵循流体力学原理,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气体流动的速度、方向和压力等特性。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动物细胞的结构和特性。
实验原理:动物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4. 实验四:研究水的循环过程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实验原理:水的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下水的循环等过程,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水的不同形态和变化过程。
四、实验步骤和方法1. 实验一:探究光的传播实验步骤: - 将一个光源放置在一个封闭的黑暗室内。
- 在黑暗室内设置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直线、凹面镜、凸透镜等。
- 观察物体对光的传播的影响,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2. 实验二:研究气体的流动实验步骤: - 准备一个封闭的容器和一定量的气体。
- 在容器上设置不同形状的孔,如圆孔、方孔等,以及可控制的压力差。
- 观察气体在不同形状孔的流动情况,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步骤: - 准备显微镜和动物组织样本。
- 将样本放置在显微镜下,调整合适数目,观察动物细胞的结构。
- 记录下观察到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细胞结构的特点。
人教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课学期教学计划

人教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课学期教学计划课程目标本学期科学实验课旨在帮助小学六年级学生掌握基本科学实验技能,培养科学实践能力,提高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第一周- 实验1: 测量物体的质量- 实验2: 探究水的沸点第二周- 实验3: 测量物体的体积- 实验4: 探究融化点的变化第三周- 实验5: 测量光的传播速度- 实验6: 探究电的通路第四周- 实验7: 探究声音的传播- 实验8: 探究磁力的作用第五周- 复课: 巩固和回顾前四周实验的内容和结果第六周- 实验9: 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 实验10: 探究电的导电性第七周- 实验11: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12: 探究气体的特性第八周- 实验13: 探究物体的浮沉- 实验14: 探究磁场的产生和性质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实验室整洁、安静,避免打闹和喧哗。
- 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注意个人安全,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 实验中遇到问题或不懂的地方,请及时向老师提问。
评价方式- 实验课成绩将包括实验报告的书写和实验操作的技能评估。
- 实验报告将根据结果的准确性、分析的全面性和结论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 实验操作的技能评估将考察学生的实验规范性、仪器操作流畅性和实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
参考资料- 《人教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材》- 相关网络资源和实验手册以上为《人教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课学期教学计划》的大致安排,具体的内容和进度可能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修改。
2024学年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2024学年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
2. 通过科学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记录和报告的能力。
4.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和实验室安全操作技能。
教学内容:1. 科学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科学规律。
2. 科学观察: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事物的特征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力。
3. 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概念、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 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
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2. 演示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4.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组织能力。
教学活动:1. 科学实验:每周进行一次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2. 科学观察:每周进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通过观察事物的特征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知识讲解:每周进行一次科学知识的讲解,介绍科学概念、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 创意实验:每学期组织一次创意实验活动,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设计自己的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
评估方式:1. 实验报告:学生完成每次实验后,需要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等内容。
2. 观察记录:学生进行观察活动后,需要记录观察对象的特征和规律,以及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思考等内容。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后,需要评价自己和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包括合作态度、合作贡献和合作效果等内容。
六年级科学上实验教学工作计划

六年级科学上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六年级科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为了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制定了六年级科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
本计划旨在设计一系列有趣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实验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第一学期实验课程1. 实验名称:物体的密度是怎样确定的?实验内容: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并计算出它们的密度。
实验目的:学习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并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实验步骤:准备一组物体(如木块、塑料块和金属块),使用天平测量它们的质量,然后使用容量瓶测量它们的体积,最后计算出物体的密度。
实验总结: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体的密度差异,并探讨密度对物体浮沉的影响。
2. 实验名称:光的传播实验内容: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
实验目的:了解光在真空、空气、水等介质中的传播方式,并探讨折射和反射现象。
实验步骤:使用准直光源和一定长度的透明介质(如玻璃板、水、油等),观察光线在介质中的传播及偏折现象。
实验总结: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规律,进而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产生的原因。
第二学期实验课程3. 实验名称: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内容: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的光合作用。
实验目的: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其生长的重要性,以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实验步骤:选择一些相同品种的植物,将它们分别放置在阳光下和遮荫处,并用实验仪器测量其二氧化碳的消耗和氧气的释放。
实验总结:通过实验结果,让学生理解植物光合作用对于氧气的产生和二氧化碳的吸收的重要性,以及光照和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4. 实验名称:水的凝固与融化实验内容: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凝固和融化过程。
实验目的:探索水的凝固和融化现象的原因,以及温度对水的影响。
实验步骤:使用冰水和热水,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凝固和融化过程,并记录其变化。
实验总结: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水的凝固和融化过程中的分子变化,以及温度对水的影响。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学计划教学时间:2课时(每课时45分钟)实验名称:探究物体所受力的大小与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所受力的大小与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学习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实验材料:1. 小车2. 弹簧秤3. 木板4. 弹簧5. 扁平重物6. 可调节的斜面实验步骤:1. 用木板搭建斜面,保证斜面平稳。
2. 将小车置于斜面上,确保小车能够自由移动。
3. 将弹簧秤挂在小车上方,用弹簧秤测量小车所受到的力,并记录下来。
4. 在小车前方放置扁平重物,改变物体所受到的力的大小和方向,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来。
5. 将小车的轨道改成水平,重复步骤3和4,记录下水平方向上小车所受到的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其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实验分析与讨论:1. 在斜面上,如果物体所受到的力的大小和斜面的角度一致,物体将保持平衡,不发生运动。
2. 如果物体所受到的力的大小大于斜面的角度,则物体将向下滑动。
3. 在水平方向上,如果物体所受到的力的大小为零,则物体保持静止。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 如果物体所受到的力的大小不为零,且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一致,则物体将加速运动。
总结和延伸: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运动有很大影响。
在斜面上,物体所受到的力与斜面的角度一致时,物体将保持平衡不运动;力的大小大于斜面的角度时,物体将向下滑动。
在水平方向上,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的运动也有很大影响。
这个实验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物体的运动有很大帮助。
延伸学习:1. 可以尝试改变斜面的角度和水平方向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来进行对比分析。
2. 可以尝试使用不同重量和形状的物体,观察它们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3. 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形式的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例如摩擦力、空气阻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