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23)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七夕李贺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萤入曝衣楼①。
天上分金镜②,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③,更④值一年秋。
(注)①萤:据黎简校版本,一作“花入曝衣楼”。
曝(pù)衣楼:皇宫中帝后于七月七日曝衣之处。
②金镜:圆月。
七夕,月未圆,故云“分金镜”,又借用陈代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分镜的故事(《本事诗》)。
③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
④更:《全唐诗》校“一作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了银河云水迷茫的景象,诗人半夜时分独对罗帷想到此夜牛郎织女相会情景,再思及自身,不由黯然神伤。
B.“辞”字写喜鹊们无奈地辞别月光下结彩缕、穿七孔针乞巧的少女,“入”字写流萤在凭栏之人周遭飞舞。
C.颈联借用写景和用典手法表现了天上牛郎织女的合而复分,人间有情人望着天上的缺月渴望相聚的心情。
D.这首闺怨诗多处运用神话或典故,想象丰富,意象独特,天上人间,尽显浪漫色彩,体现了李贺诗歌的独特风格。
2.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徐文长评本诗末二句:“一篇之妙,全在此结。
”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诗作加以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崇义里滞雨李贺落漠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①古帘暗,湿景传签筹②。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注)①南宫:尚书省,诗中指尚书省中主管官员选投的吏部。
②签筹:古代报时用的竹筹。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谁家子”引出,仿佛是自问之语,实则包含着诗人极度的忧愤。
B.诗人虽处于人生壮年,但由于长期漂泊,思乡之愁已使自己头发花白。
C.“瘦马”以下四句由直接抒情转入景物描写,笔触细致,紧扣题目“滞雨”行笔。
D.遥望南宫,旧帘一片昏暗,只听到更筹声从雨中传来,虚实结合,意境幽静冷寂。
2020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

2020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古代诗歌鉴赏(2019·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2小题。
破阵子·赠行①[宋]辛弃疾少日春风满眼,而今秋叶辞柯。
便好消磨心下事,莫忆寻常种后歌。
可怜白发多。
明日扶头②颠倒,倩谁伴舞婆娑。
我定思君拚③瘦损,君不思兮可奈何,天寒将息呵。
【注】①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
②扶头:酒醉状。
李清照《念奴娇》:“险的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③拚:甘愿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上片首二句用年少时的满眼春光与而今的秋叶离开树枝形成对比,语言含蓄蕴藉。
B.下片首二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词人醉酒的情状,表达了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思想。
C.结句“天寒将息呵”,笔锋一转,与前面形成顿挫,读来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D.以议论为词是辛词的特色之一,本词引议论性的语句入词,论随情至,富有表现力。
【解析】本题考核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本题B项,“表达了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思想”错,“明日扶头颠倒,倩谁伴舞婆娑”两句,写出了作者借酒浇愁,无人理解的无奈之情。
故选B。
2.本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分析。
(6分)【答案】①抒发了闲居家中的苦闷之情。
“便好”“莫忆”二句和最后一句都写出了作者闲居家中的无奈之举,苦闷之情。
②抒发了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伤之情。
上片首二句和“可怜白发多”一句,表达了时光飞逝,转眼已近暮年的感伤之情。
③抒写了报国无门、壮志不酬的悲愤之情。
“我定思君”二句写出了自己希望报效朝廷却不得朝廷重用,自己的爱国理想不得实现的悲愤心情。
④抒发了无人理解的孤独无奈之情。
下片首二句,写出了作者借酒浇愁,无人理解的无奈之情。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吴潜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
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
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
天正远,伤飘泊。
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
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注)吴潜,南宋词人,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此词应为吴潜前往福建途经南昌时所作。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里西风”三句颇有气势,写出了词人登临滕王高阁时的兴致。
B.“秋渐紧”,“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凄怆之感。
C.“何处征帆木末去”,既写出词人伫立之久,又暗含前途未卜之意。
D.“正槛外”三句,写凭栏所见壮观之景,也表现了词人心潮的激荡。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原句中并没有体现“伫立之久”。
2.解释“乾坤虽大愁难着.”一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说说本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着”的意思是安放、放置,本句表达世间虽大,但是作者的愁绪却无处安放,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悲慨和壮志难酬的愁绪、痛苦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辛弃疾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
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①,而今浑不怕风波。
借使②未如鸥鸟伴;经惯③,也应学得老渔蓑。
[注]①居士:指未做官的士人,彼时稼轩正罢官家居,故聊以自称。
②借使:即使。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4)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②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④。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緌”是古人系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头部触须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②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③“南冠”,本指楚冠,此处作囚犯解,作者自指。
④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垂緌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含有象征之义。
而《在狱咏蝉》中的“露重”“风多”“飞难进”“响易沉”也有象征意味。
B.“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居高声自远”中的“高”指显贵的身份地位。
C.《在狱咏蝉》运用了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引起客思。
D.“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牢骚人语,“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E.这两首诗虽都有寄托,但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2.请简要概括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绮罗香·红叶张炎①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
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
正船舣②、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
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
长安③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
谩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
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
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
(注)①张炎,出身南宋名门世家,宋亡后不仕新朝。
本词当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其年张炎应元政府的征召而被迫北行,栖止京城大都。
②舣,停船靠岸。
③长安,借指元朝京城大都。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林落木”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都营造了深秋时落叶飘零的肃杀景象。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中吕)朝天子薛昂夫伯牙,韵雅,自与松风话。
高山流水淡生涯,心与琴俱化。
欲铸钟期,黄金无价。
知音人既寡,尽他,爨下,煮了仙鹤罢。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伯牙,春秋时期的俞伯牙,有高洁之志。
善琴,琴曲志在高山流水,钟子期为其知音。
B.“自与松风话”,将松风拟人化,仿佛俞伯牙自己在与松林风涛叙话,暗隐知音稀少。
C.“高山流水”二句表明俞伯牙将自己的心思和琴曲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显其生活清淡。
D.“欲铸”二句是说钟子期死后,伯牙非常想念他,想用黄金铸造他的像,凸显思而不得之情。
E.作者最后总结,既然没有了知音,那就放飞山林、浪迹江湖,去过逍遥的焚琴煮鹤的日子吧。
【答案】BE2.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①表达了作者对俞伯牙高雅情趣、高洁情操的赞美之情:“韵雅”二字双关,既指琴曲,又指俞伯牙的情志。
②表达了作者对俞伯牙和钟子期真挚友谊的肯定: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烧琴煮鹤,终身不复鼓琴。
③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与无奈。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3~4题。
山坡羊·西湖杂咏春薛昂夫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注)面。
扣逋仙,访坡仙,拣西施好处都游遍。
管甚月明归路远。
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注)生绡:没经过漂煮的丝织品,可以作画。
3.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山坡羊”是曲调;“西湖杂咏”是曲牌名;“春”是题目,与曲子内容相关。
B.开头三句使用比喻手法写春日的西湖,赞美了西湖的一步一景、风光如画。
C.“逋仙”是林逋,“坡仙”指苏东坡,作者将两人称为“仙”,表现了对二人的崇拜。
D.“扣逋仙,访坡仙”写作者想要游遍西湖的迫切心情,也体现了西湖丰富的文化底蕴。
E.该曲表达了作者贪恋西湖美景,不想返回却又担心天晚、归路遥远的矛盾心情。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8)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新城①道中二首苏轼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②。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其二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③。
[注] 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新、旧党争中,苏轼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
②钲: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③耦耕:指二人并耕。
《论语·微子》中有“长沮、桀溺耦而耕”。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其一前三联都运用了比拟手法:东风多情,雨声有意;雾霭笼罩山顶,太阳悬于树梢;野桃盛开,溪柳袅娜。
诗人从准备启程到旅途之中所见之景都清新秀丽,心情愉悦。
B.其一尾联诗人想象“西崦人家”其乐无比的生活: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
美好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C.其二尾联写临近新城,沉思之余却迷了路。
诗人向农夫问路,同时也暗用孔子向隐士长沮、桀溺问路之典故,二人劝孔子“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诗人以此喻己厌恶俗务、羡慕归隐之意。
D.两首诗以时间先后为序,描绘“道中”所见所闻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
第一首主要写景,景中含情;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
解析:选A A项,“其一前三联都运用了比拟手法”不当,其一颔联运用的是比喻手法。
2.第二首诗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6分)答: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对政治党争、复杂官场感到厌倦疲惫,又担心政敌的迫害的思想感情。
颔联运用比喻,诗人自况为无用之材,“搜林斧”比喻政敌的迫害;即使任官在外,也担心随时可能有飞来的横祸降临。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5)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韩揆之江西①李季兰相看指②杨柳,别恨转依依。
万里西江③水,孤舟何处归?湓城④潮不到,夏口⑤信应稀。
唯有衡⑥阳雁,年年来去飞。
【注】①一作“送阎伯钧往江州”。
②指,一作“招”。
③西江,一作“江西”。
长江在武昌一段称为西江。
④湓城:在今江西,是韩揆要去之地。
⑤夏口:今武昌。
⑥衡,一作“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与《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样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B.颔联写诗人伫立江边,目送朋友的孤舟远去,并想象友人走到千里之外的情形,不由感慨万千。
C.颈联写诗人想象别后的情景:朋友一去,只怕音信阻绝,再难联络,其情感意蕴耐人寻味。
D. 尾联写只有衡阳雁年年来来回回地飞,表达了诗人对大雁自由的向往,希望能随大雁陪伴在友人身旁。
【答案】C(2)从全诗来看,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案】前四句表达了诗人送别朋友时依依不舍之情,后四句抒发诗人担忧朋友一去而不返,音讯全无,只有衡阳雁年年飞来飞去的惆怅之情。
【解析】理解诗人的情感,要注意诗词中诗人使用的意象和表达情感的词语。
“杨柳”这一意象,是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之一。
“别恨”是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湓城潮不到,夏口信应稀”诗人想象分别之后,友人生活的环境和两个人音信稀少,只有大雁空飞。
表达出对友人的担忧。
本诗是一首典型的表达对友人思念的作品,借杨柳来表达惜别之情,通过想象友人别后情形,虚实结合来表现对友人的深情。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崔峒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
诗题中的“韦使君”指韦应物。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①,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注释)①田田:连绵不断的样子。
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特有的风俗画,你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答案】①荷塘、莲舟、游鱼,构成一幅江南采莲图画,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人与鱼儿各得其乐,充满生命的活力。
②采莲人劳动之时可赏美景,戏鱼儿,劳动不再枯燥无味,充满了对生活、对自然的审美之趣。
(劳动过程也可以很美)③“莲”“怜”谐音,双关爱情,展示了俊男靓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愉美好。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丛花张先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2.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词的三至五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暮春图景:千万条柳丝随风乱拂,东街上柳絮飘飞。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春天将要逝去的伤感,被柳丝柳絮勾起的离愁和烦乱,以及对心上人的思念。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词的景物形象以及由此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作答时抓住景色描写的特点并分析情感,“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描写的是暮春时节千丝万缕的柳条纷乱不已景象,以及东陌之上,垂柳的飞絮蒙蒙了,这是一幅萧瑟凄凉的暮春图景。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登楼远望,乱拂的千万条柳丝引动了女主人公胸中的离思,使其的心绪纷乱不宁,从而引出对情人远去的怅惘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填空、问答题。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 “红藕香残玉簟秋”自古以来被方家厚爱,请你谈谈该句妙在何处?【答案】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感遇四首(其二)李白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来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2.本诗中菊花这一意象和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有着明显的不同。
请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简述三者内涵上的不同。
【答案】《感遇四首》中,李白借菊花表达了对具有高沽的品格(或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志士(或自己)的哀叹(或者说对菊花空有兰花一样的清雅但却无人赏识的同情)。
“三径”一句表达了作者在混乱的尘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采菊”一句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是他和大自然彼此间的惬意和怡然。
(每点2分)【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要求比较本诗中菊花这一意象和陶渊明笔下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区别,首先根据所学内容答出“三径”一句表达了作者在混乱的尘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采菊”一句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是他和大自然彼此间的惬意和怡然;然后根据此诗中的“亦自有芳菲”“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分析李白借菊花表达对具有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志士的哀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绮罗香·红叶张炎①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
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
正船舣②、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
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
长安③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
谩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
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
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
【注】①张炎,出身南宋名门世家,宋亡后不仕新朝。
本词当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其年张炎应元政府的征召而被迫北行,栖止京城大都。
②舣,停船靠岸。
③长安,借指元朝京城大都。
3.结合具体词句,谈谈这首词中张炎借“红叶”寄托了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①年华迟暮。
结合词句:“千林落木”“甚荒沟、一片凄凉”“羞见衰颜借酒”等。
②孤独飘零。
结合词句:“似花绕、斜阳归路”“长安谁问倦旅”“飘零如许”等。
③不仕新朝,气节坚贞。
结合词句:“寒艳不招春妒”“不入洛阳花谱”等。
④江山沦落、心念故国。
结合词句:“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等。
【解析】总之,回答本题时,应结合诗句,分别答出词人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千林落木”“甚荒沟,一片凄凉”,“羞见衰颜借酒”等表明词人年华迟暮之感。
“似花绕,斜阳归路”“长安谁问倦旅”“飘零如许”,词人以落日自比,抒发自己孤独飘零之感。
“不入洛阳花谱”“寒艳不招春妒”等,抒发自己不仕新朝,气节坚贞的愿望。
“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表明词人忧虑江山沦落,心念故国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虞美人秦观[注]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4. “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碧桃的特点:①美丽。
“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艳。
②生长在偏僻之地(生长环境恶劣)。
“乱山深处”一“乱”一“深”,写出碧桃托身非所、处地荒僻。
③无人欣赏(不得意的遭遇)。
“为谁开”的疑问写出了碧桃不得意的遭遇。
用意:作者以花自喻(托物抒怀),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梅范成大晚晴风歇。
一夜春威①折。
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
此情谁共说。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注】①春威:初春的寒威,俗称“倒春寒”。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阕中“梅”这一形象的特点,诗中的“雁”对表现人物情感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多情、稀疏、清淡(淡雅、素洁、洁白)、美丽;用“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孤寂;用“雁之知人”来表达“无人共说”的“愁绝”。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阕中‘梅’这一形象的特点。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歌中的意象的特点。
读懂时隔,抓住诗中描写“梅”的句子或词语来概括。
答题时,要用形容词概括出“梅”的特点即可。
“晚晴风歇。
一夜春威折”,春寒刚刚减弱,梅就急切开放,表明梅开得早。
“疏”“数枝”,花疏且只有数枝,写出了梅的稀疏,“脉脉花”是写稀疏的梅花脉脉含情,梅多情。
“淡”、“数枝雪”写出了梅花绽放,像雪一样洁白、淡雅、美丽。
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
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
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
下片所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
越是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
以淡景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泊樵舍施闰章涨减(注)水逾急,秋阴未夕昏。
乱山成野戍,黄叶自江村。
带雨疏星见,回风绝岸喧。
经过多战舰,茅屋几家存?【注】涨减:潮落。
6.诗歌前四句写了哪些意象?其对全诗抒发情感有什么作用?【答案】诗歌前四句写了江水、秋阴、乱山、野戍、黄叶、江村等意象,营造了一种阴沉、昏暗、苍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为抒发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提供了背景。
【解析】独的帆影,在阴郁的秋空下飞驶,这时正当潮落,浩荡的江流挟裹着滚滚的波浪,愈加湍急。
诗人此刻置身的,是阴沉沉的秋色,还不到傍晚时分,天色就已一片昏暗。
此诗起笔“涨减水途急,秋阴未夕昏”,正以暗淡的色彩,给全诗笼罩了一重拂不去的愁思,当诗人在薄葬的阴郁中放目江岸时,这愁思便因萧条的岸景,而变得更加慘淡、苍凉了。
“乱山成野戍”,指青山而今成了驻守江岸的清兵野戍之地!旌旗处处、剑戟森森简直把山野搅得一片凌乱了。
句中以一个“乱”字状貌岸山,正隐隐传达着诗人目击时的震愕之感。
“黄叶自江村”,那江边的小村,现在一片死寂,见不到几处炊烟,只有瑟瑟的黄叶,在勉强标志着这里曾是一片村落。
此时诗人忽然听到细微的淅沥之声,原来已下起了稀疏小雨。
举首仰天,沉沉夜空还剩下几颗暗淡的星,仍在迷蒙中幽幽闪烁。
江上的风猛烈刮起,向着高高的江岸撞去,终又逆折回来,发出一片凄厉的喧鸣。
这打破幽寂的喧声,无疑也惊醒了诗人,把他从悠远的仰望中,拉回到凄苦的现实。
风声呜咽,诗人的心也禁不住而哀哀欲泣了。
施闰章是位颇关注民生疾苦的清吏。
而今,当他夜泊樵舍,亲眼看见沿江一带民生凋敝的景象时,又怎能不感到深切的哀愤?这一路船行所经之处,只见官家“剿乱”的幢幢舰影,无辜百姓则屡遭劫难,更有“几家”茅屋得以在战火下幸存?这便是诗之结句所发出的诘问和慨叹。
由此可知,诗人通过前四句中“江水”“秋阴”“乱山”“野戍”“黄叶”“江村”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阴沉、昏暗、苍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为抒发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提供了背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杜鹃花辛弃疾百紫千红过了春。
杜鹃声苦不堪闻。
却解啼教春小住。
风雨。
空山招得海棠魂①。
一似蜀宫当日女。
无数。
猩猩血染赭罗巾。
毕竟花开谁作主?记取。
大都花属惜花人。
【注】①语出陆游《花时遍游诸家园》:“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
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
”7.这首词在意象运用上颇具特色,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意象运用疏密有致。
词的开篇使用了百紫千红的密集型意象与暮春时节只有杜鹃和海棠盛开的疏朗意象搭配,颇有韵致。
②将象征性意象与描述性意象叠加使用。
“杜鹃”既是描述性意象,又是象征性意象。
根据本词的词名可知本词内容是写杜鹃花,但“杜鹃声苦不堪闻”又指杜鹃鸟,因此词中的“杜鹃”既可指杜鹃花,又可指杜鹃鸟,还象征望帝杜宇。
“百紫千红”是描述性意象,它们的叠加使用,丰富了词作的意蕴。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