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主要分布在哪
【说明文】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500字 畲族之旅

【说明文】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500字畲族之旅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地,以其独特的风俗习惯而闻名。
畲族人喜欢唱歌跳舞,尤其是畲族的摆手舞更是风靡一时,其传统饮食、服饰、建筑等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让人们流连忘返。
畲族人热情好客,对远方客人非常热情,每次客人到访,畲族人都会用竹篾做的折叠椅为客人送去茶水,并且亲自动手为客人倒茶,邀请客人共饮畲族特色茶酒。
“畲秀环绕三千里,畲茶香浓有醇味”是畲族对自己的茶酒的自豪之感,畲茶不仅种植历史久远,品质也是上乘。
而对于畲族人来说,茶酒也是待客的一种表达方式,越有嘉宾到来,畲族人越是倾心于消受畲茶香。
在畲族的婚嫁习俗中,有许多有趣的习俗。
比如在畲族山地,女孩子如果想出嫁,必须由全村一起办“诊所”给新娘诊脸相、手掌纹、拈姻指。
向神庙烧香许愿,恳求神明保佑自己能找到称心如意对象。
而畲族的婚礼上,新郎新娘在摆酒席的时候,通常都会请一些歌手和舞蹈演员来助兴,喜宴过程中嘉宾们要不停地敬酒,直至深夜。
而畲族人的踩歌之风,无疑是一种展现荷尔蒙的方式,更是一个喜庆的时刻。
在畲族的服饰习俗中,畲族人民的服装也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男子通常着黑色或深灰色的长衫、长裤,头戴黑色或蓝色或白色的平顶斗笠,腰系白布带,脚穿草鞋或踏青。
而女子则着长袍或长袖洋装,头戴黑色或蓝色或白色的圆帽,腰系红布带。
畲族的服饰颜色多采用白、红、黑三色,这在中国的少数民族服饰中是十分少见的。
在畲族的建筑方面,传统建筑均为木结构,多为两层或三层楼房,多是坐北朝南,环境优美、景色宜人。
而在畲族的村寨旁常常都是植栽有银杏、榕树等植物,与其村寨相得益彰。
畲族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充满了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
畲族人民热情好客,喜欢唱歌跳舞,崇尚传统礼仪,留下了许多有趣的习俗。
畲族的风俗习惯是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一道风景线,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造访畲族村寨,感受畲族特有的风情,必将是一次难忘的畲族文化之旅。
景宁畲族讲解

景宁畲族讲解
景宁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
畲族人民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生活在这里,他们善于利用水资源,发展了畲族特有的水利文化。
畲族人民以宗族为单位居住,他们有着独特的“三姓一族”社会组织形式,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传统生产方式、祭祀活动和生活习惯。
在畲族文化中,畲族山歌、畲族舞蹈、畲族文学等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反映了畲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景宁畲族自治县是中国著名的畲族聚居区之一,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学习畲族文化。
- 1 -。
畲族

畲族民歌的山野文学韵味畲族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六十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
闽东、浙南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
在整个广州地区,惟一有少数民族的地方,就在增城的正果镇。
兰溪畲族村,是广州地区最大的畲民聚居村落。
虽然村里已经有些汉化了,但还是可以看到少数民族的风情。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民歌和服饰,善长唱山歌,他们还有自己的图腾崇拜。
畲族有本民族自己的习俗和语言,唱山歌是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种主要活动形式。
山歌是畲族民众传授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各种社会知识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唱山歌成为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不论男女老少大都善歌,并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民族歌俗歌会。
畲族民歌不仅对畲族历史和重要人物进行刻划和颂扬,对汉族章回小说和戏剧评话唱本进行改编,而且对日常劳动和生活起居即兴言唱,喜怒哀乐全在歌言中,形成鲜明的山野文学韵味。
(一)畲族民歌之题材篇畲族民歌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小说歌(或称叙事歌、长联歌)、杂歌(含爱情、劳动生活、传授知识、伦理道德、娱乐生活等内容)、仪式歌(含婚仪歌、祭祖歌和功德歌等);按历史时期可分传统民歌、革命山歌和新民歌。
小说歌发源于霞浦县的白露坑村,是清末一批有文化底蕴的人才创造的,如今被尊为歌王的钟学吉就是其代表性人物。
清代的白露坑,以文化发达而名重一方,村里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歌手,将汉族民间神话故事、传说、章回小说、评话唱本等改编成诗歌体口头唱本和手抄唱本,并结合本民族语言特点、以七言四句体律诗的形式进行再创作,小说歌便应运而生了。
小说歌(长篇叙事歌)有歌颂祖先的《祖宗歌》,有揭露旧社会统治阶级罪恶的《末朝歌》,有由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本改编而成,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条数视故事情节和内容而定,短的几十条,长的达到六七百条,条条衔接紧凑。
杂歌既我们所熟悉的山歌。
杂歌则内容广泛,形式活泼,包括十条起、散条、叙事杂歌、字歌、分字歌、谜歌、嫁女歌、小令等多种,一般是四句一条独立成一个内容,男女对唱时基本上是一唱一答,一唱一和的。
畲族简介特色

畲族简介特色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广东、湖南等地。
畲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
畲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壮侗语族,与周边的汉族、侗族等民族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差异。
畲族人口相对较少,他们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种植水稻、茶叶等农作物。
畲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擅长耕作种田,并有一套独特的农耕技术和传统知识。
畲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畲族的服饰、建筑和音乐舞蹈。
畲族男子通常穿着白色长衫、蓝色裤子和圆帽,女子则穿着彩色的长裙和一条特殊的腰带。
他们的服饰鲜艳多彩,体现了畲族人民的热情和豪迈。
畲族的建筑风格独特,以木结构为主,多采用斗拱和挑梁结构,建筑物大多呈独特的飞檐翘角的风格。
畲族人民喜欢在房屋的外墙上绘制各种图案和花纹,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畲族人民热爱音乐和舞蹈,他们的音乐节奏明快、欢乐而有活力。
畲族的舞蹈动作优美、灵活,常常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景物和生活的描绘。
畲族的音乐和舞蹈不仅是表演艺术,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通过音乐和舞蹈,他们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畲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朝山节”。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畲族人民会前往当地的山脉,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和文艺表演。
朝山节是畲族人民表达对山神和土地神的敬意,也是他们祈求丰收和幸福的重要方式。
畲族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主要以米饭、玉米、蔬菜和野味为主食。
畲族人民喜欢吃辣味的食物,他们常常使用辣椒、蒜、姜等调味料,使得菜肴更加美味。
总体来说,畲族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民族。
他们的语言、服饰、建筑、音乐舞蹈等方面都体现了畲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畲族人民勤劳勇敢,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生活,他们对自然界的景物和生活的热爱,使得畲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少数民族文化--畲族

少数民族文化--畲族畲族,现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
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特点。
畲族地区处于中国东南丘陵地带,山不高但苍翠,水不阔却纵横,气候湿润,资源丰富,除品种多而优的水稻和薯类等农作物外,景宁香菇和惠明茶最负盛名。
畲族人民早在唐代就在闽、粤、赣交界地区繁衍生息。
南宋时期"畲民"的族称见于史书。
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意为"山里的客人"。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畲族。
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大部人讲当地方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
精巧的编织工艺畲族的编织工艺赞誉的是彩带和竹编。
彩带即花腰带,又称合手巾带。
畲族姑娘从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彩带,彩带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
姑娘定婚时,在送给男方的回礼中,必须得有亲手织的彩带。
彩带既是装饰品,又是擦汗掸尘的生活用品。
彩带一般长1.3米,宽0.2米。
图案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柳条纹组成的两方连图案;另一种是印染的蓝底白花图案。
从内容上来说,有"十三行"、"十二生肖"、"水击花"、"铜钱帮"、"五字带"等。
直接在彩带上绣吉祥祝福等内容的在畲乡更为流行。
畲族地区盛产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为竹编工艺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精巧的竹编工艺品从材料破竹到染色喷漆需几十道工序。
除日常生活用的屏风、挂联、枕头、席子、椅子等外,还有许多造型生动,美观精巧,色彩鲜艳的筐、篮等。
如鹅形筐,以鹅身为容体,以回首的曲颈为提梁,以乳白原色竹篾为羽毛,栩栩如生,美观实用。
许多竹编工艺品已远销海外,深受人们的青睐。
竹编中堪称畲族一绝的是斗笠。
其竹篾细若发丝,一顶斗笠的上层篾就有2 2 0 至2 4 0 条之多。
畲族的风俗习惯

畲族的风俗习惯畲族的风俗习惯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两省,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
浙江景宁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为709592人。
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畲族无论是在婚嫁丧娶方面还是农耕生活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风俗习惯。
婚俗文化福建是着名的畲乡,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旧时,畲族男女一般在十一二岁时就可论婚,由父母包办婚姻。
男家托媒往女家求亲,要开生辰“八字”,经算命合婚后,认定上婚或中婚,才决定相亲,定亲,送吉日,迎娶。
媒人初到女家说亲,女家有诚意才进行相亲。
“相亲”,首先女方由姑母或姨母陪同前往男家看“人家”。
男家备酒菜招待,双方互相了解情况,如果男家备上点心、蛋,女方来人肯接受,即表示同意,可留在男家宿夜。
第二天回去前,男家送“收手信”糍粑等。
妇方回家后即由男方父母进行定亲,讲聘礼、定结婚迎亲吉日。
畲族男女青年社交比较开放,双方在劳动中、唱歌中找对象,自许终身。
自由恋爱常以歌当话,经过对歌比“肚才”,求相悦、探情意、察忠贞、挑选意中人。
当双方认定是真正的情人,就暗订终身。
女方私赠男方银质手镯或戒指。
男方递送白色“兜肚”(畲族称“肚稿袋”)或其他珍贵物品给女方。
而男方就主动托媒向女方父母求亲,取得同意后,备些糕饼、枣、线面、猪蹄和聘金若干呈送女家叫做“小定”。
随后男女双方经常来往,男方可主动到未婚妻家助工、犁田、插秧、秋收等。
定婚畲语叫“得定”,即正式“定婚”。
一般选择农历五月端午节或八月中秋节前后的吉日。
男方备好礼物,一般有长寿面二包、红枣、礼饼5公斤、猪蹄一个6公斤、猪肉若干公斤、鱼鲞一合、衣料一套、制“凤凰冠”的“髻栏”一合、银手镯一副、银戒指一只(带响铃)、聘金(银元)若干,托媒人送往女家。
女方将礼物点收后,则商定婚嫁时间。
这时女家用红纸再次写女儿的生辰交给媒人,带回给男家,并给回盘猪肉二刀、黄金或糯米粽40至60粒。
畲族民族风俗

畲族民族风俗民族简介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
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
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
畲族居住较集中的地区共建有57个民族乡。
畲族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产品主要有稻谷、红薯、小麦、油菜、烟叶为主。
畲族居住的山区盛产林木及毛竹,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语言、文字: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
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通用汉文。
畲族的主要姓氏为"蓝","雷","钟",历史上曾有"盘"姓,人数较多的姓氏还有"李","吴"等。
民族文化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
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
畲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畲族每年还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族人共聚祠堂、悬挂祖图。
《高皇歌》是著名的史诗,主要叙述本民族起源和迁徙经过,记述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
畲族群众特别喜欢唱山歌,“畲歌”是畲族文化中的明珠。
在祭祀、求神拜佛、招待客人、节日或平时的生活、劳动中,人们都以歌代言,对答如流。
“小说歌”,是畲族叙事民歌的一种形式,多由汉族章回小说或评话唱本改编而成,也有的根据本民族民间故事编成,例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蓝佃玉》等。
“婚礼舞”别开生面,男女双方采用“盘歌”(山歌对唱)方式表白爱情、订下婚约。
民族习俗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
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
”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
”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
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
若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居住在山里的民族——畲族

服饰
• 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就是“凤凰装”。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 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合手巾)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 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 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于全身的叮当作响的 银饰,象征着凤鸣。已婚妇女一般头戴“凤冠”。它是在精制的细竹 管外包上红布帕,悬一条30多厘米长、3厘米宽的红绫做成的。冠上 有一块圆银牌,下垂3个小银牌于前额,称为“龙髻”,表示是“三 公主”戴的凤冠。关于凤凰装有个传说:畲族的始祖盘瓠王因平番有 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儿三公主嫁给他。成婚时帝后给女儿戴上凤冠, 穿上镶着珠宝的凤衣,祝福她象凤凰一样给生活带来祥瑞。三公主有 了儿女后,也把女儿打扮得象凤凰一样。当女儿出嫁时,凤凰从广东 的凤凰山衔来凤凰装送给她做嫁衣。从此,畲家女便穿凤凰装,以示 吉祥如意。有些地方把新娘直接称为“凤凰”。因为新娘具有“三公 主”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时是不下跪的。
名称来源
• “畲”字来历甚古。在《诗》、《易》等经 书中就已出现。“畲”字读音有二,读 yú(余),指刚开垦的田;读shē(奢),意为 刀耕火种。“畲”字衍化为族称,始于南 宋时期。据刘克庄《漳州谕畲》载:“民 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畲, 刀耕火耘”①。“畲”作为族称,是由于 当时畲民到处开荒种的游耕经济生活特点 而、符号带和字带三大类。 第一类:图案带。畲族人民的崇拜信仰、 生活习俗等都在彩带上以图案的方式表现 出来。根据纹样内容和表现形式又可分为 三种:1. 写实纹样。主要有凤鸟纹样、十 二生肖、蝴蝶花、蜻蜓纹、蝙蝠纹、水竹 花、铜钱花等,纹样处理手法概括夸张。2. 会意纹样。畲族是个有本民族语言而没有 系统文字的民族。畲族在历史上曾度过漫 长的狩猎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畲族主要分布在哪
畲族人口63万余人(1990年),分布在我国东南部的闽、浙、赣、粤、皖、湘六省一百多个县、市的山区或半山区。
其中福建省35万余人,主要居住在宁德地区的福安、霞浦、福鼎、宁德、古田,福州市的罗源、连江,南平地区的顺昌、建阳、建瓯,三明地区的宁化、永安,龙岩地区的上杭、长江,龙溪地区的漳浦、龙海等县(市);浙江省17.3万余人,主要居住在丽水地区的景宁、丽水、云和、遂昌,温州地区的文成、泰顺、苍南、平阳等县(市);江西省7万多人,主要居住在上饶地区的贵溪、铅山、弋阳,赣州地区的兴国,吉安地区的永丰、吉安、吉水,抚州地区的资溪等县;广东省2.6万余人,主要居住在汕头市的饶平,惠州市的博罗、惠东、惠阳,梅州市的丰顺、兴宁,河源市的龙川、连平、和平,汕尾市的海丰,韶关市的南雄、始兴、乳源等县,广州和潮州等市;安徽省2千多人,主要居住在宣城地区的宁国等县;湖南省2千多人,主要居住在株洲地区的炎陵和郴州地区的汝城等县。
居住十分零散,一般是几户或几十户的聚居村落,与周围的汉族交错杂处,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生活环境
畲族分布的地区,山脉纵横交错,峰峦起伏,丘陵密布,地势大致自西北向东南沿海倾斜,山脉由东北——西南走向。
主要有闽、赣两省边境的武夷山、仙霞岭、杉岭等。
武夷为福建第一名山,主峰黄岗山海拔高2158米。
浙江东南部有雁荡、括苍、洞宫诸山。
广东有罗浮、莲花、凤凰诸山。
此外,还有闽北的鹫峰山和闽东的太姥山等。
多山峦叠嶂,奇峰险谷,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畲族地区溪流回绕,溪水多集诸山两侧之水,从深山峡谷中跌宕奔流出来,汇入闽江、瓯江、汀江。
闽江源于武夷山,流经福州,注入东海。
瓯江源于龙泉溪,汇丽水大溪与青田小溪后,流经温州,注入东海。
江长、流域面积广,为畲族地区的水运交通提供了便利条件。
畲族地区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很大,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约在16℃左右,一般冬季比较寒冷,霜期短,少下雪。
但各地畲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又有一定的差异。
闽东畲族最多的福安市,年平均气温16—18℃,无霜期260—270天,年降雨量在1540—1700毫米左右。
畲族地区物产资源丰富。
农作物品种繁多,稻谷有面稻、光稻、早晚稻、六月黄、八月白、早晚糯、重阳糯、师姑早、大早、小早、无芒秫、麻子秫等。
还有“山稻”,又称“畲米”,米质上乘,煮食味香。
畲民在近山之地普遍种植薯芋,产量高,是畲民不可或缺的粮食作物。
林区面积大,树木种类多,常见的有松、杉、樟、楠、柏、桉、青冈栎、泡桐、竹等,也有世界稀有的珍贵树种—检皮栎、檫树和柳杉等。
木材蓄积量以松、杉为最大。
景宁畲族自治县的森林资源特别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木本植物有1552种,其中有利用价值的为1469种。
用材林有松、杉、杂木等,经济林有厚朴、茶叶、油桐、油茶、柑桔、乌桕、雪梨等。
闽北畲族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林区之一,素有“绿色金库”之美称。
土特产以香菇、茶叶、蓝靛盛名。
香菇为闽浙畲乡普遍种植,明代起曾列为“贡品”。
茶叶是畲村普遍种植的经济作物,而且有许多品牌畅销国内外。
此外,名贵药材和南方水果也都有出产。
畲族山区地下矿藏有铁、煤、金、铜、钼、明矾、石墨、石膏、硫磺、滑石、云母石、瓷土以及其他多种有色金属。
有的储量相当丰富,如业已探明的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包山、敕木山铁矿,总储量为400万吨;三枝树的钼矿,储藏量达一万多吨。
根据1977年福建省地质局调查,闽东畲族地区还藏有方铅矿、闪锌矿、辉钼矿、黄铁矿、磁铁矿和镜铁矿等多种矿石矿物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