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于鲁迅革命思想之影响
浅谈鲁迅的社会角色

浅谈鲁迅的社会角色摘要:鲁迅是二十世纪的一位文化伟人。
本文的重心不在于鲁迅做了什么,有什么意义,而是在于“他是怎样一步步的走上他的路(从而那样做的),并对他的一生做一个简单的、分阶段的论述和评价。
关键词:鲁迅;社会角色;形成;知识分子;批判一概说鲁迅无疑是个重量级的知识分子、思想家,现在已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伟人。
他本应是最清晰、最透明、争议最少的一个伟人:首先,他和我们在时间上相隔不远;其次,他没有政治、军事活动中的那些伟人身上的天然认知障碍;最后,他从事创作,而且其作品和自己的心灵自己的处境贴的很近。
这些杂文、小说、散文、诗歌、学术著作……甚至日记和家信都保存下来,洋洋洒洒一千余万字。
此外还有同时代当事人无数的回顾……但现实是,从鲁迅离世到现在,仍旧是是非不断,争议频起。
已经离世的鲁迅很多时候居然成了中国思想界的中心人物。
这只能说明:对于鲁迅,我们还没有说够,我们还没有认清。
他一会儿金碧辉煌,一会儿寒冷阴森,影子般萦绕在中国文人的心头。
鲁迅遗嘱第四条是:忘记我,管自己生活。
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在认识——忘记鲁迅的方向上做一点微小的努力。
二一生脉络(一)幸福的孩童和不幸的少年鲁迅的少年和童年时代就是“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
”翻看鲁迅带有回忆录性质的文章,就会发现他对童年有着美好的回忆。
百草园、少年闰土这些形象在他笔下都清新优美。
有优渥的生活,有慈祥的长辈,鲁迅无疑是个幸运儿,难怪他在回忆中会这么说:“我小的时候……人们看我象王子一样。
”但在他十三岁那一年,这一切划上了句号。
那一年,他的祖父因事下狱,父亲又抱重病,家道转眼中落。
他后来回忆道:“一旦我家庭发生变故后,人们就把我看成叫花子都不如了。
”由此开始,鲁迅饱尝人生沉浮之味,看透世态炎凉。
鲁迅一生中这个灰暗的时段,在《〈呐喊〉自序》中可见其片段:“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这段话我读过多次,每次读到“在侮蔑里接了钱”时。
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小说创作风格的比较

78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小说创作风格的比较金兰兰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文坛颇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在短短的三十多年生涯中写出了很多具有富含深意同时又具有批判性的小说作品。
与芥川龙之介同时代的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巨匠,并以出篇小说作品、杂文等文学表现形式享誉中外。
从1921年开始,鲁迅陆续翻译和发表了芥川龙之介的古典题材小说《罗生门》、《鼻子》,做了较为详细的解说,而且自1922年陆续创作了《故事新编》的八篇历史题材小说,可谓非常具有研究的价值。
由此,本文首先论述了鲁迅、芥川龙之介小说及其创作概述,然后就在小说创作风格上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给出了从中得到的启示和意义。
关键词:鲁迅;芥川龙之介;小说;创作风格;比较创作风格,主要来说是指艺术家或者艺术团体在艺术实践层次上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创作特色、艺术格调等方面的内容。
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小说创作风格的比较是其在创作生涯中作品内容、表现手法、作品主题所体现出来的个性体现。
既包含了小说作品的题材选择,也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中,同时又深刻的表现在思想和艺术哲理中。
因此,创作风格是一个作家小说创作能力的体现,是一定阶段下作家心路历程和创作艺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由此,关于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小说创作风格的比较,我们需要从小说创作的主题提炼与选择、小说人物形象塑造和写作手法、小说体裁和艺术语言运用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要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从现有国内外的研究中发现补益,才能够做好课题的功课。
一、鲁迅与芥川龙之介生平概述及其相关国内外研究综述(一)鲁迅与芥川龙之介生平概述芥川龙之介(1892~1927)作为日本近代文坛的巨擘,是新思潮派的主要作家,在其短短的十余年创作生涯中佳作无数,被誉为与夏目漱石、森欧外齐名的文学巨匠。
自1915年发表《罗生门》以来,又陆续发表了《鼻子》、《芋粥》、《丛林中》、《地狱变》、《六宫公主》等一系列的古典题材小说。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作文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作文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导师,他对鲁迅的影响深远而长久。
在藤野先生的帮助下,鲁迅读了大量的文学和哲学作品,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思想境界。
首先,藤野先生开启了鲁迅的文学之门。
藤野先生是日本着名的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他主张“文学应该追求真实”,反对机械的写作方式。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文学理念和功夫进行了训练和指导,从而培养了鲁迅的文学天赋和创造力。
其二,藤野先生影响了鲁迅的思想和人生观。
藤野先生思想包容开放,热爱自由,主张人文主义,反对专制和愚昧。
这种思想影响深深地影响了鲁迅对中国社会和人民命运的思考,引导着他一步步走向革命和文化拯救事业。
最后,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友情与支持也深深地感动了鲁迅。
他给鲁迅大量的帮助和激励,让鲁迅在留学生活中感到温暖和支持。
这样的友谊,也成为鲁迅一生中的珍贵财富之一。
总之,藤野先生是鲁迅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导师。
他在文学和思想领域给予鲁迅很多滋养和启示,帮助鲁迅走向自由、进步和创新的道路。
同时,他的友情也使鲁迅的一生丰富多彩,有了更宽广的人生格局和深刻的品味。
[转载]鲁迅-各个时期的主要思想特征
![[转载]鲁迅-各个时期的主要思想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9221f94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c.png)
[转载]鲁迅-各个时期的主要思想特征原⽂地址:鲁迅-各个时期的主要思想特征作者:shine少年时期第⼀,勤奋好学,热爱知识。
鲁迅从童年起就有⾮常强烈的求知欲,特别喜欢读书、看画、与作画。
⾮常注重实践,⽤从实践中得来的新结论去补充原来书本上知识的不⾜。
第⼆,对封建传统思想、封建教育的强烈批判精神。
如:鲁迅对宣扬封建道德观念的《⼆⼗四孝图》就极为不满。
对封建家长制也是强烈不满的。
鲁迅对于封建思想⽂化所萌发的这种怀疑和批判精神,为他后来在五四新⽂化运动时期对于封建传统的猛烈扫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热爱劳动⼈民及扶弱抑强的叛逆性格。
鲁迅从⼩就与农民的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与农民的接触,使少年鲁迅真实的了解到⼴⼤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痛苦⽣活和悲惨遭遇,激发了他真挚同情被压迫⼈民的朴素的阶级情感。
第四,⾃强不息的奋⽃精神与热切关⼼民族存亡的爱国思想。
鲁迅少年时代,正是维新思潮开始涌进的时期,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他开始积极寻求报国之路。
南京求学时期第⼀,在政治思想上,鲁迅对洋务运动感到⾮常失望,同事初步接受了维新思想的影响。
他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向外国学习。
也正是从这个运动中,得到了⼴泛接触欧洲近代进步思想的机会。
第⼆,对封建思想的怀疑与反叛精神,得到了进⼀步的发展。
在《祭书神⽂》中,他对钱神、钱奴进⾏了⽆情的鞭挞。
描写了书神的优美、⾼洁的形象,对他表⽰了由衷的崇敬。
这充分的表现了鲁迅的⾼尚情怀,对功名利禄的藐视,对权贵富豪的憎恨,在本时期,鲁迅那种不畏豪强的叛逆性格也有突出表现。
第三,在哲学思想上,鲁迅开始⽤进化论来解释⾃然和社会现象。
鲁迅主要吸取了进化论关于⽣物新形态的出现和旧形态的消亡是⾃然历史发展的必然的辨证观点,并将之运⽤于对社会的观察分析,从⽽在政治上得出了从根本上否定旧制度的⾰命结论。
新的必胜旧的,将来必胜过去和青年必胜⽼⼈,这三点构成了鲁迅进化论信仰即社会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浅析日语对鲁迅作品语言的影响

浅析日语对鲁迅作品语言的影响摘要鲁迅在日本留学了七年,作品的语言也受到了日语的影响。
本研究以鲁迅作品为对象,从词汇和语法两方面分析日语对其作品语言的影响。
本文将鲁迅作品中日语的借用语分为完全的日语词、古汉语回归词、中日同形异义词三个部分。
其中完全的日语词又分为在现代汉语中消失的日语词和融入现代汉语的日语词这两部分。
同时通过列举“的”“真的猛士……”“们”和人称代词的使用等例子将日语对鲁迅作品语法的影响进行了说明。
本研究不仅对鲁迅作品的研究具有价值,对中日语言文化交流的研究也具有很大的价值。
关键词:鲁迅日语的影响日源词汇日本语法明治维新以前,中国一直是日本学习的对象。
然而到了近代,日本发展迅速,甲午战争后,掀起了赴日留学的热潮,鲁迅即是留日学生中的一员。
在鲁迅从事写作的时代,文言文已被抛弃,白话还不成熟,鲁迅就在使用白话文写作的过程中摸索。
因此在鲁迅的创作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受到了日语的影响,在其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具有日语特点的词汇和语法。
这些词汇和语法构成了鲁迅文学的重要基础。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鲁迅为中国国民的思想解放、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鲁迅作品受日语影响的研究对于中日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最早评论鲁迅作品的《焦木附志》开始,国内出版了数千种鲁迅研究书籍。
日本出现了竹内好、丸山升、伊藤虎丸等研究鲁迅的学者。
关于日语对鲁迅作品语言影响的研究也很多。
唐燕研究了鲁迅作品中日语借词的使用,将鲁迅所使用的日语借词分为完全日语词和日汉通用词,以鲁迅的杂文、小说、散文、日记、书信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其中日语借词的使用。
肯定了这些话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倪立民介绍了鲁迅作品中的一些日语外来语。
倪立民还将鲁迅著作中的日源词汇分为借词(已被现代汉语吸收的词汇)和外来语(未被现代汉语吸收的词汇)两种。
倪立民建议从意思、用法、音节、构成、是否是从成语中提取的词汇、是否是改编的成语这六个方面来判断这些词汇是否是日源词汇。
对鲁迅先生背景的全面认识

对鲁迅先生背景的全面认识1. 个人背景鲁迅先生(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思想触动了无数读者,对中国文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教育经历鲁迅先生在青年时期曾就读于日本名门学府早稻田大学医学院。
在日本期间,他接触到了西方文学和思想,对他的思维方式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 文学成就鲁迅先生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闻名。
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和诗歌等多种文体,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草地》等。
他的作品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痛苦和对人性的深刻观察,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4. 思想影响鲁迅先生的思想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批判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呼吁人们觉醒并反抗压迫。
他的思想对中国的文化启蒙和社会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革命活动鲁迅先生积极参与了中国的革命活动。
他曾加入中国同盟会和中国,为推翻封建统治、实现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革命精神和思想影响了许多后来的革命者和知识分子。
6. 文化贡献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振兴中国文化,他提倡文学革命,主张以白话文写作,反对文言文的束缚。
他的努力为现代汉语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后来的作家和文化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终身成就鲁迅先生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和对中国社会的思考而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他的作品和思想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以上是对鲁迅先生背景的全面认识,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化先驱。
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毛泽东曾评价鲁迅先生: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1别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金良守(韩国文学评论家):“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法捷耶夫(苏联作家):“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
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
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
”他又评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
”郭沫若(诗人、学者):“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胡适(现代思想启蒙家):“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2鲁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揭秘鲁迅先生的背景

揭秘鲁迅先生的背景鲁迅先生,原名周樟寿,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中国人民的苦难,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鲁迅先生的背景揭秘:早年生活鲁迅先生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个医生,但由于家境贫困,鲁迅先生的家庭生活并不富裕。
他从小就展现出了聪明才智和对知识的渴望。
留学日本在鲁迅先生年轻的时候,他决定去日本留学。
他于1904年前往日本,进入札幌农学校学习。
后来,他转入东京帝国大学医学系,并在那里接触了西方文化和思想。
这段留学经历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文学创作回国后,鲁迅先生开始致力于文学创作,并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他的作品以批判现实、揭露社会弊端为主题,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尖锐的剖析。
《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政治活动除了文学创作,鲁迅先生还积极参与了政治活动。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支持者之一,也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他通过笔触和言辞激起了人们对社会不公的反抗之情,成为了中国革命的火种。
影响和遗产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思想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和思想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精神和思想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结论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背景和经历对于理解他的作品和思想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他的早年生活、留学经历、文学创作、政治活动以及他的影响和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对于鲁迅革命思想之影响
毛主席曾在《新民主主义论》说过:“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这句话也给了我们后人很大的思维定势。
因为按照这句话的观点,鲁迅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的地位,而是因为他的革命精神。
也正是因为毛泽东的这番赞美之辞,使得后世虽有争论。
但绝大多数都把思想家和革命家尤其是革命家放在重要地位。
然而我们究查鲁迅一生创作足迹,他在1930年以后写作了大量的关乎政治关乎“革命文学”的杂文,这也标志着鲁迅的“政治化”倾向。
公开站在左翼文学的前线,改变了以往对于政治及政治活动的消极和否定态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那个时代里,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往往都是厌恶政治的,而鲁迅有感于政治界一片乌烟瘴气以及学生运动的惨烈和哀悼。
采取这种姿态显而易见是具有革命性的,但其前期的作品呢?为什么就没有体现出如此明显的革命性。
在中国学习的鲁迅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改良主义者,自日本归来之后,变化如何?这将是今天我要探讨的问题。
1899年鲁迅转入路矿学堂学习,这是所新式学堂,鲁迅在此接受了许多新式教育,对于鲁迅思想知识发展撞击最大是严复,梁启超等人注译和他们所办的报刊。
他对严复翻译的《原富》和《天演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个新奇的世界唤起了鲁迅追求知识的好奇心,也必然地点燃了他年轻的想象力,虽然一个20岁地青年学生是否能真正理解赫胥黎学说还说不一定。
但鲁迅显然是陷入了当时的那种改良运动的情势中,被他所敬慕的“新学”学者们所左右。
认为中国要生存于世界之林,就必须和其他民族竞争。
这也就解释了鲁迅学习科学技术的任务感。
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改良主义的功利主义倾向,虽在后来证明是不符合其志向的,但为其后来在日本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1902年3月,由于鲁迅学业成绩优良,由官派去日本留学.去时还是一个胡茬隐隐渴求西
方科学知识的青年,7年之后,鲁迅已成为一个为自己的人生找到正确方向的中年人了.世事沧桑时光运转,7年的日本生活究竟给鲁迅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对于鲁迅的革命思想又有过怎么样的养成和斧正?我们将从鲁迅的生活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在当时的日本,中国的留学生超过了1万人.而这些留学生在学习上和道德上都非常松弛.追求享乐和放纵,完全不知学习理想为何物,为此鲁迅曾写过一首”宝塔诗”讽刺他们.
兵成城大将军威风凛凛处处有精神挺胸肚并步行说什么自由平等哨官营官是我本分
哨官营官并不是什么高级的军官,而这群留学生虽满嘴的”自由”,”平等”的新名词,但其内里所想却是对这些小官的梦寐以求.这显然是对他们的讽刺和挖苦.鲁迅在夸大这些留学生保皇派的丑态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崇高志向.他对于保皇党的严重不满也体现出来他对于那个封建社会的严重失望,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这儿下定论,言之鲁迅乃坚定信念之革命派,实属望文生义了,鲁迅看不过眼的原因大多还是在于他对于祖国的热爱和发誓学习科学技术以增益国力的愿望,对于他们的失望颇有怒其不争之恨,只能说鲁迅在这件事情上体现出来的勇气和胆魄,已然不是一个只读圣贤书的留学书呆子是也.
鲁迅在日本的学生生涯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三个字”不积极”,这个不积极只是在学生运动和对于革命的态度上,为众多鲁迅研究之所知的是,鲁迅在日本的学生运动中不是活跃份子,虽然他也参加了章太炎领导的光复会,但他似乎并不喜欢任何狭隘的政治方案和急于求成的行动.他也会参加集会,听演说,和革命者聚会并谈话,而且阅读诸如《浙江潮》等各省学生办的报刊。
但他对于革命和革命者仍怀有一种复杂矛盾的看法,他会觉得革命者如秋瑾等人过于鲁莽,而许多革命活动也欠缺全面的考虑,总而言之,鲁迅对于革命并未如同后世人热衷的那般狂热和信仰。
同年,鲁迅剪掉了辫子。
从大的方面看,这是一种民族的,政治的反抗,小的方面来说,鲁迅受到了许多先进留学生的影响,开始了自己的文明生活,这件事也促成了那首著名的《自
题小像》的诞生,从诗中的意蕴和这件事来看,我们能得出的最妥恰的结论就是,鲁迅是个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人,其革命性有一定的被动性。
而文学上,鲁迅是带着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到日本的,文学并不是他的主业,因此会比他所学习的科学技术更能超越时代性而更具有鲁迅的个性色彩。
因此,由鲁迅在日本期间的文学创作推究其革命思想,更加具有权威性。
1903年鲁迅在《浙江潮》发表两篇文章《说鈤》,《中国地质略论》。
虽然这是鲁迅对于自己在路矿学堂学业的总结,但由其中“吾广漠美丽最可爱之中国兮”等文句也不难看出鲁迅的强烈爱国情怀。
而在另一篇鲁迅的重要译作《斯巴达之魂》里,却很明确的表现出来他对民族主义的独特看法,他尊用了梁启超的用西方历史为当前政治教诲服务的思想,在文章中无比激动地赞扬了斯巴达战士英勇献身的精神。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当时的那个时代里,这是与与时代流行的观念的,既不同于梁启超的改良主义,也不同于孙中山的民族革命的态度。
这篇文章可以算作是鲁迅革命思想的一个转变。
标志着鲁迅在国内时期的带有功利主义思想的改良主义的破产。
鲁迅已然不再认为梁启超倡导物质层面的向西方学习的改良主义行得通了。
他强调的是探索中国人民的精神深度的必要。
同样的,鲁迅思想也并未与孙中山的民族革命相融合。
他好像并不热衷暴力革命的形式,在他心里,好像改造国民心理思想要更加迫切更加紧要一些。
综文所述,日本对于鲁迅先生革命思想的培育是具有重大影响的,虽然鲁迅一生都在厌恶政治和迫于卷入政治的挣扎中,但在日本的岁月中,是鲁迅先生革命思想发展最为自然最为贴近志向的时期,对于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无法估量。
文学与新闻学院编辑出版专业1041047009 黄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