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下医学模式的转变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与医学学习

自然辩证法与医学学习

、而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对医学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医学教育的整体观21 世纪已经到来, 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着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才竞争的挑战, 面临现阶段卫生事业发展与严重的社会问题的矛盾, 医学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 因此, 必须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医学领域中的渗透, 现代医学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了分子水平, 分子生物学将成为医学的带头学科; 现代免疫学的兴起和生物医学工程的产生, 给医学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整个医学呈现以下新的特点:第一, 基础医学已从微观及宏观双向深入发展, 生物学研究从分子水平到量子水平, 并用分子水平的研究成果阐明人体的结构与功能, 阐明疾病与疗效的机制。

第二, 预防医学将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引导下, 研制出多种高效安全的疫苗和新的预防药物, 进行立体化和多方位的社会预防。

第三, 临床医学将充分应用高科技成果, 发展和更新各种检测、诊断、治疗设备和手段。

第四, 医学将向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整体化即要求医学研究必须注重人体的整体性把人与自然、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把健康与疾病置于该整体之中探讨医学的规律。

综合化即医学将更多地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相互融合,产生新的综合性、边缘性和交叉学科。

多元化即医学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呈现出实验、理论、微观、宏观、个体、群体多元研究的趋向。

第五, 21世纪的医学将从原来的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转变为群体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模式。

这标志着未来医生的任务已不单纯是在医院里坐等病人, 而是从医院内服务扩大到社会和家庭服务,从诊治疾病扩大到预防保健,从生理治疗扩大到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关注为个人、家庭、社区提供综合性、整体性的“全球医学”的医疗保健服务。

浅谈自然辩证法与医学模式

浅谈自然辩证法与医学模式

浅谈自然辩证法与医学模式1000字
自然辩证法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思想体系,它强调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辩证分析。

医学模式则是指医学实践中采用的理论架构和方法论。

在医学中,自然辩证法可以被用作一个基本哲学观念,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人体机能的运作和疾病的形成。

自然辩证法倡导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考方式,它将自然和社会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并试图通过辩证分析来揭示事物内在的矛盾和发展规律。

在医学中,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医生理解人体内部系统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方法。

例如,在治疗肝脏疾病时,医生会考虑到肝脏与其他器官和功能的相互作用,以及体内矿物质和荷尔蒙等元素的平衡,以便制定一个全面的治疗计划。

医学模式则是指医学实践中采用的理论架构和方法论。

它是指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则和程序。

自然辩证法可以被用作其中一个基本哲学观念,通常是与西方医学中的科学方法和证据基础相结合,以确保精确和可靠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在医学实践中,自然辩证法和医学模式是不可分割的。

医生在向患者提供诊断和治疗建议时,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以保证治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比如,在治疗皮肤病时,医生需要考虑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同时依据皮肤病的病因、症状、病程和治疗效果等因素,制定一个科学可靠的治疗方案。

这就需要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坚持自然辩证法和医学模式的基本原则,以确保治疗的成功。

总之,自然辩证法和医学模式是医学实践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医生需要了解和运用这两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确保提供准确和全面的诊断和治疗服务。

浅淡自然辩证法在临床治疗工作中的运用

浅淡自然辩证法在临床治疗工作中的运用

浅淡自然辩证法在临床治疗工作中的运用【论文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在完善知识结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和无可比拟的作用。

作为中国医学研究生,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同样能寻找到二者的契合点,树立正确的治疗观,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治疗观;临床医学一、治疗中的辩证范畴治疗疾病,就是临床医生根据诊断,对患者施以药物、手术等措施,并配合休息、锻炼等方法,使病情得到控制、好转或痊愈。

所谓治疗观,就是指临床医生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原则。

一个临床医生如果能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以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治疗的作用,这就是正确的治疗观,就能使疾病早日治愈。

相反,如果用片面、孤立,静止的方法处理治疗中的各种关系,就会贻误病情。

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

治疗中的辩证范畴侧重反映了临床治疗这个阶段中的本质概念。

学习和掌握治疗中的辩证范畴,对于提高临床医生的治疗水平,增强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是很有帮助的。

(一)治疗与致病治疗与致病是对立的统一。

治病的目的,在于使疾病痊愈,使患者恢复健康。

但在临床治疗中却往往具有二重性,既能治病,同时又能致病。

只有懂得治疗与致病的关系,懂得治疗的二重性,临床医生在治疗中才能自觉地制订最佳治疗方案,选择最优治疗方法,以尽量减少致病因素。

因治病而导致的疾病叫做医源性疾病。

医源性疾病是与医药同在的、并存的,医源性疾病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的医源性疾病是指由于患者误解了医生的语言而造成的。

广义的医源性疾病包括:1、由于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粗疏作风,不慎等造成的医疗事故;2、临床医生医学理论水平差,缺乏临床经验,对不良后果认识不足,预料不及所导致的疾病;3、临床医生思想僵化、经验主义、教条化、孤立、静止地对待病情,缺乏辩证思维所致之疾病;4、由于当前医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治疗中暂时还无法克服的后遗症、并发症。

自然辩证法与现代医学

自然辩证法与现代医学

自然辩证法与现代医学姓名:--班级:---院系专业:---学号:---自然辩证法与现代医学摘要:医学:不仅仅是预防、治疗、处理疾病的一种科学,更是一门人学,哲学,社会学,需要辩证论治,医学不仅需要才智与技术、经验与感悟,更需要博爱与奉献、敬畏与悲悯。

医生不是治疗疾病的机器,是一个有人性和温情的人,病人更不是病,而是有着自己的全部生活经历和心理体验的活生生的个人,医学是一个人和人之间的带着温情、尊严和敬畏的交往。

而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对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医学各个领域的发展,旧的医学模式、生命观、疾病观、医疗观、保健观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医学辩证法是自然辩证法与医学相互结合的产物,它着重研究的是辩证规律和范畴在医学中的特殊表现,是医学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现代医学科学方法论医学辩证法指导应用引文:在自然辩证法的课堂上,听了李锋老师关于现代医学200年的阐述,解析了在现代医学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医学技术,深深的觉得自然辩证法的应用无处不在,在医学的应用更是如此。

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是由浅入深一步步探索的过程,而认知的思维与辩证的重要性显现无疑。

一开始的引入便介绍了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2年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创刊 200 周年。

为了这个纪念日,该杂志制作了一个专题,回顾了创刊以来的医学发展,从中可以看到现代医学取得的巨大进步,以下是我所记录的重要例子:1816 年:René Laennec 发明听诊器。

在此之前,医生只能用手按在病人胸膛,了解病人体内状况。

1837 年 3 月 8 日:J. Warren Mason 描述了美国第一例鼻整形手术。

医学中的自然辩证法

医学中的自然辩证法

医学中的自然辩证法姓名:学号:学院:医学院专业:临床医学导师:医学中的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体会时间飞逝,转眼间这学期的几次自然辩证法课程就结束了,在还没上课之前,想象着这门课应该是政治课之类特别枯燥乏味的东西,所以就没抱着好好学的心态去上课,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发现自然辨证法的内容确实是很枯燥的东西,但是老师你却能把它讲得绘声绘色,听起来引人入胜,主要是因老师你不单纯的讲课堂知识,而是加入了一些有趣的现实生活案例进来,播放优秀的视频、音频教程资料,从不同的感官以刺激,让我们心理上接受自然辩证法哲学的洗礼,同时老师诙谐的语言娓娓道来,让我情不由己对这门课慢慢提起了兴趣。

另外,慢慢的开始发现这门课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着莫大的联系,也越来越觉得我们身边的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是可以运用自然辨证法的一些原理来解决的,而且这门课程也是与我们学习和生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通过原理,找到了事情的发展规律,解决事情就容易多了,所以很感谢学校和老师为我们安排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

作为一个一年级的医学研究生,学习是我们的本分,怎样学好、用好自然辩证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通过对自然辨证法课堂及课后的学习,我认识到自然辩证法本身是科学,让人研究的,它源于实践,并且随时接受着实践的检验,可以让人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对我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与疾病谱的改变,医学的目的不单单是纠正和改善病人的病理生理等方面的变化,而且要求关注病人的心理障碍,提高病人的生命量。

随着人们对生命本质认识的深入,鉴于慢性病尤其癌症的难治愈、不易延长寿命和生命质量差等特点,生命质量研究逐渐成为国际性研究的热点,癌症等慢性病的生命质量研究已成为现代医学领域研究的主流。

随着人类对自然社会认识的深入,医学模式也在不断的更新完善。

现代医学模式,包括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三者之间有着特定的联系,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自然辩证法 第五章 医学模式及其转变

自然辩证法 第五章  医学模式及其转变
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
(四)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化
❖ 认识层次的深化
结构——细、微观 器官→细胞→分子→量子 功能——综合、整体
❖ 案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彼得格勒在被德 国法西斯军队围困的日子里,高血压病爆发 流行。 英国伦敦第遭受一次空袭后就出现大批消化 性溃疡和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学的进步,从实验医学建立起来的医学发展模式。 ❖ 生物学家和医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生物和机体,包括人体的
形态结构和功能、正常及异常状态下的各种生命现象。研究 的主线和着眼点是人体的生物性。
维萨里在上解剖课
哈维和血液循环理论
琴纳在接种牛痘
❖ 生物医学模式的理论观点
心身二元论:躯体和精神分工不同 还原论:每一个疾病都可以找到特定
1974
1978
1982
非心血管病
心血管病 脑卒中 冠心病
1968年至1982年美国心血管病和非心血管病年龄调整死亡率的百分比变化 资料来源: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五)医学的进一步社会化
医学社会化指医学成为一种社会事业,有特 定的社会功能,国家、社会和群体承担起更 多的卫生保健责任。
截至2008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0956万人,占 全国总人口的8.3%,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 60岁及以上人口15989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12%,比上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
养老保障负担日益沉重: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 压力越来越大。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 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
❖20世纪以来,由于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及其对医学的 渗透,心因性和社会因素性的疾病显著增加,日前暴露出 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生物医学模式强调了人的生物性, 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忽视了病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第2章 医学模式

第2章  医学模式

“五星级医生”: 五星级医生” 五星级医生
• 卫生服务的提供者 • 诊疗方案的制定者 • 健康教育的指导者 • 社区卫生的领导者 • 卫生事务的协调者
生物-心理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第四节 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 的健康观 健康观(outlook on health) 健康观 即“现代健康观” 现代健康观”
(三)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 1.需方:健康需求提高。 需方:健康需求提高。 需方 (1)从治病 ) 防病 心理健康 形体健美
(2)从生理健康 ) (3)从身心健康 )
2.供方:健康服务范围扩大。 供方:健康服务范围扩大。 供方 (1)从治疗 ) (2)从生理 ) 预防; 预防; 心理; 心理; 院外服务; 院外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
3 生物遗传因素 4 卫生服务因素
中国居民心脏病有关因素分析 中国居民心脏病有关因素分析 心脏病 死亡有关因素 1 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 2 生物遗传因素 3 环境因素 4 卫生服务因素 构成比( ) 构成比( %) 47.6 28.6 18.1 5.7
中国居民恶性肿瘤有关因素分析 中国居民恶性肿瘤有关因素分析 恶性肿瘤 死亡有关因素 1 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 2 生物遗传因素 3 环境因素 4 卫生服务因素 构成比( ) 构成比( %) 45.2 45.2 7.0 2.6
4、亚临床疾病: 、亚临床疾病: 无症状、无体征、理化检查有轻度异常。 无症状、无体征、理化检查有轻度异常。 例如:“无症状性缺血性心脏病” 例如: 无症状性缺血性心脏病” 仅仅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 仅仅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 仅仅发现“血脂增高” 仅仅发现“血脂增高”
思考题: 思考题:
1.医学模式的概念及其演变的类型; 医学模式的概念及其演变的类型; 医学模式的概念及其演变的类型 2.疾病谱及死因谱转变趋势; 疾病谱及死因谱转变趋势; 疾病谱及死因谱转变趋势 3.现代医学模式包含的四大因素; 现代医学模式包含的四大因素; 现代医学模式包含的四大因素 4.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5.名词解释:现代医学模式、健康、亚健 名词解释:现代医学模式、健康、 名词解释 康状态、疾病、 康状态、疾病、亚临床疾病

医学中的自然辩证法

医学中的自然辩证法

医学中的自然辩证法在这个学期的自然辩证法课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虽然一开始我对这门课程持有怀疑的态度,但是老师的讲解方式让我渐渐地对这门课程产生了兴趣。

老师不仅仅是简单地讲授课堂知识,还加入了一些有趣的现实生活案例、优秀的视频和音频教程资料,让我们通过不同的感官去接受自然辩证法哲学的洗礼。

同时,老师幽默诙谐的语言也让我更加投入地研究这门课程。

通过研究自然辩证法,我开始发现这门课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研究有着莫大的联系。

我们身边的研究和生活上的事情都可以运用自然辨证法的原理来解决。

通过找到事情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更加容易地解决问题。

因此,我非常感谢学校和老师为我们安排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

作为一名医学研究生,研究自然辩证法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我认识到自然辩证法本身是科学,源于实践,并且随时接受着实践的检验。

这门课程可以让我们的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对我们将来的工作和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纠正和改善病人的病理生理等方面的变化,还要关注病人的心理障碍,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

在慢性病尤其癌症难治愈、不易延长寿命和生命质量差等特点的情况下,生命质量研究逐渐成为国际性研究的热点。

癌症等慢性病的生命质量研究已成为现代医学领域研究的主流。

因此,研究自然辩证法对我们未来的医学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对自然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入,现代医学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完善。

该模式包括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特定联系,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各不相同。

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只是导致机体健康或疾病的原因和中介。

生物学指标是人体健康与疾病的重要标志,是医学研究与医疗诊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生物因素仍是医学的中心,在现代医学模式中其核心地位仍是不可动摇的。

生物因素的核心地位决定着它对社会、心理因素的制约作用。

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现象是极其纷繁复杂的,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反应都和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下医学模式的转变
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对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学辩证法是自然辩证法与医学相互结合的产物,它着重研究的是辩证规律和范畴在医学中的特殊表现,是医学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

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创立和系统科学方法被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旧的医学模式、生命观、疾病观、医疗观、保健观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目前随着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性和重要性,21世纪的医学不仅需要完成由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恤心珍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而且需要更进一步地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生态医学模式转变。

医学模式的转变是随着自然科学技术和自然观的发展而转变的,每一次转变都是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状况相适应的,都体现着辩证发展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医学模式经历了几个阶段。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公元前7世纪一公元5世纪,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自然科学同哲学结合在一起,与此相适应地产生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以及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人们对健康与疾病有了初步的观察和了解,产生了粗浅的理性概括。

如在古代,中国医学便有阴阳五行的病理学说,产生了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和不内外因等病因学说,开始把健康与疾病和人类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并据此产生了中国医学的理论体系。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公元5世纪一巧世纪,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宗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科学家们将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归之于上帝的推动,宣扬上帝创造万物,认为人类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

当宗教神学自然观相适应,产生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虽然当时也使用一些植物和矿物来治疗疾病。

但不能超越“神灵的主宰”,保护健康和治疗疾病主要依赖求神问卜、符咒祈祷。

生物医学模式:公元15- 18世纪,资本主义兴起发展时期,彻底摧毁了封建权威和宗教神权统治,使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和速度发展起来,现代实验科学,特别是生物科学的长足进步,使人体的生物学过程得到了比较清晰的说明,为近代医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但疾病的变化和医学科学的进展,逐渐暴露了生物医学模式的片面性与局限性。

研究资料表明,人类健康与疾病不是由生物因素所能完全解释的,疾病不单纯是由生物因素所致。

疾病已由单因单果、单因多果向多因单果和多因多果发展。

医学模式也相应地由生物医学模式逐步转变为现代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这是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人类对疾病与健康认识深化的产物。

20世纪,特别是50年代以来,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改变,影响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已由传染病逐步改变成非传染病。

在发达国家,心脏病、脑血管病及恶性肿瘤已在死因谱中占主要地位。

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及生活方式是形成或诱发心脑血管病、肿瘤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原因,这即使得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日益显露
出来,构成了对生物模式的挑战。

人类的卫生需求也不断提高。

人们已不满足于不生疾病,而要求增进健康,延年益寿,要求合理的营养,良好的生活劳动条件与生活方式,平衡的心理及健康的心态。

1948年,WHO签署的章程序言中为健康下了新的定义:键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而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基于这些改变,美国学者恩格尔首先提出了生物医学模式应逐步转变为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概括了影响人类疾病与健康的全部因素,从医学整体论出发,综合分析了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综合作用。

现代医学模式,包括生物、心理、社会3个方面。

生物、心理、社会3者作为要素组成现代医学模式系统。

3者之间有着特定的联系。

它们既不是平行并列关系,也不是简单的主从关系。

生物、心理、社会3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只是导致机体健康或疾病的原因和中介。

生物学指标是人体健康与疾病的重要标志,是医学研究与医疗诊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生物因素仍是医学的中心,在现代医学模式中其核心地位仍是不可动摇的。

生物因素的核心地位,决定着它对社会、心理因素的制约作用。

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现象是极其纷繁复杂的,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

但不是所有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反应,都和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有关,即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因素和心理活动都能够成为现代医学模式中的社会和心理要素。

只有那些与人体健康与疾病相关的因素,对人体健康与疾病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因素,才能纳入现代医学模式之中,才能成
为现代医学模式的组成因素。

哲学与医学历来密不可分,医学哲学思维对每一时代的医学体系来说都是其内在的组成部分,并构成那个时代医学模式的灵魂,深刻影响着医学的走向和发展的深度,医学家不管是否意识到,都总是在某种哲学思维的支配下从事医学活动,无一例外。

如果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取代看作一种否定的话,那这种否定无疑是辩证的否定,是含肯定于其中的否定。

新医学模式并不否定生物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不否定生理、生化指标在诊断疾病中的意义,只是在更高的水平上,强调它们的作用和意义。

在整合的水平上强调它们的作用和意义就是将心理的作用、社会的作用同生物的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揭示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生物学变量的内在机理,揭示健康、疾病现象的真实过程。

所以,从医学模式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医学模式的发展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对旧的模式含肯定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

事物是永恒发展的,现代医学模式必将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的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关于环境、生态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度先进的“生物—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也逐步暴露其局限性,特别是它无法体现环境与生态研究的新认识和新成果。

今后,我们需要的很可能是一种能够包容以上2种医学模式的优点并使之升华的大生态医学模式,因此又有学者提出“生物—心理—社会一生态医学模式”,又者“大生态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的转变是一个关系重大、影响深远的大课题,需要严格的科学精神和巨大的学术勇气。

我们必须加强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研究,深刻理解客观性、整体性、全面性、动态性、具体性等辩证思维基本原则的内涵,自觉运用辩证思维的一系列基本方法,从多因素、多角度、多视野去认识医学问题,去解决现代医学发展中的众多难题。

我们必须顺应医学发展的趋势,自觉应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解决医学实践中涌现出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加速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现代化和医学模式转变的磅礴发展,也给医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知识结构上,要致力于建立“T”字形结构,除熟练拳握本专业知识外,还要认识到医学总是因其他基础科学的渗透和影响而发展。

欲把握科技发展的潮流,还必须及时对新兴边缘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学、电子科学和新兴技术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有所了解。

现代社会知识爆炸,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还必须善于通过多种渠道拳握和运用信息养成善于思考、分析的习惯,才能在医疗和科研活动中,事半功倍、有所收获。

为适应新的医学模式,还应掌握一些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

这就要求:1、在服务范围上,由于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标准发生了变化,所以医生的服务观念也应随之发生变化。

必须从狭义的医疗服务扩大到广义的医疗保健,从单纯医治器官疾病变为与医治情感疾病相结合,使身体和心理都趋于健康,从单纯完成治疗扩大到预防,并且立足于全社会性的预防。

2、在工作立足点上,不能继续满
足细菌、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诊治,要逐步地把着眼点转向当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上,如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精神情感方面的疾病,并且对上述疾病的治疗不能再满足于药物治疗或者坚持“无特殊疗法”的观念,应当力争弄清发病机制,在治疗方法上采取多样化综合治疗,从医院扩大到社会,变单纯治疗为预防、治疗相结合。

3、在认识和治疗具体疾病时,必须尽快地挣脱局部“专科”框架的束缚,克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观念。

充分认识机体的统一和动态平衡变化,不能仅仅满足于从器官组织结构的变化来认识疾病。

从宏观上看,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生活、心理情绪、饮食等都有致病性,因此在认识疾病时需要在宏观和微观上都进一步深入。

4、不仅要积极预防和治疗疾病,还要积极开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研究和服务活动,如研究医学美学、优生学等。

在医疗活动中还要考虑到医疗费用与病人承受力,才能使病人获得满意的医疗服务。

刘名
学号:2014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