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痛苦和无聊之间的悲剧人生
叔本华的观点

叔本华的观点一、关于人生的本质叔本华认为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
他觉得我们就像在一个充满迷雾的森林里行走,时不时会碰到各种荆棘和坎坷。
比如说,我们想要追求幸福和快乐,但是往往求而不得,这就会带来痛苦。
就像你拼命地想要考个好成绩,但是努力了很久却还是没有达到目标,那种失落感就是一种痛苦。
而且,即使我们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快乐也只是短暂的,很快就会被新的欲望和烦恼所取代。
就像你买了一件心仪已久的衣服,刚开始可能会很开心,但是过不了多久,你又会想要其他的东西了。
叔本华把人生比作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
你对他这种人生本质的看法有什么想法呢?二、意志的力量叔本华强调意志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他认为我们的行为和思想很大程度上是被意志所驱动的。
意志就像一个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小怪兽,它不断地推动我们去做各种事情。
比如,你对音乐有强烈的热爱,这种热爱其实就是你的意志在起作用,它让你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练习音乐。
而且,叔本华还认为意志是超越理性的,有时候我们会做出一些看似不合理的决定,但其实是我们的意志在背后操控。
比如说,你明知道吃太多甜食对身体不好,但是就是忍不住想吃,这可能就是你内心的某种意志在驱使你。
你觉得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是受到意志影响的呢?三、对欲望的看法叔本华觉得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我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想要更多的钱、更好的房子、更漂亮的衣服等等。
当我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
就像一个小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但是家长不给买,他就会哭闹,这就是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表现。
而且,即使我们满足了一个欲望,很快又会有新的欲望产生,所以我们永远都在追求的路上,痛苦也就一直伴随着我们。
叔本华主张我们要学会控制欲望,不要让它无限膨胀。
比如,你可以试着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感到满足,而不是总是去追求那些遥不可及的东西。
你能做到控制自己的欲望吗?四、孤独与思考叔本华认为孤独是一个人进行深刻思考的好时机。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基本内容及评析(人生感悟)

1.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基本内容及评析评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有时被解释是受他的家庭环境因素而造成的。
他的父亲易怒而忧郁,他的母亲自私而冷漠,但这不是从他的哲学层面上来谈讨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一种本能的欲望冲动呢?叔本华给了我们答案,他认为这种本能的欲望冲动即是生存意志,是一种以获取食物以求生存,战胜他人以求发展的一种欲望。
这种欲望是个人其他欲望的基础,也是整个世界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
他的人生观之所以是悲观的主要是因为他把欲望看作是一切罪恶的源泉,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争取夺利、尔虞我诈,之所以会有欺诈、欺骗和不信任以及暴力特别是战争的产生都是欲望的结果,一种欲望的产生不管是不是能够得到满足,其结局都是痛苦的。
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毫无疑问就会产生莫大的痛苦,一种欲望得到了满足,那么会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满足后的空虚、无聊。
另一种是又产生了新的欲望,欲海难填,周而复始,人会不断处于日益膨胀的欲望之中,这些欲望使人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不断使人处于空虚、缺乏、疲惫、痛苦的状态之中。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的生命是和痛苦分不开的,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深受东方佛学文化的影响,比如印度和中国的佛教文化。
东方佛学认为,人生就是苦海,人一生下来就是罪孽深重的,人只有不断地弃恶从善,止于到善,才能洗去自身的罪恶,达到“色即是空”的至高境界。
叔本华对东方的哲学思想有较深刻的研究,在他的悲观主义人生观的哲学思想中有着东方佛学很深的烙印。
他把这种东方佛学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哲学,从人的内心深处即非理性的情、意、欲出发去研究人的本质。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无疑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他把最基本的生存欲望看作是万恶的根源,显然是靠不住的,人固然要生存,人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才能从事社会性的活动,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人的动力以及理论和实践上创新的活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的一种欲望冲动,一个没有欲望的人他不可能有所作为,其本质也只能是痛苦。
论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意义

论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意义作者:刘岩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7期摘要:阿尔图·叔本华是19世纪德国悲观主义哲学家,同时也是唯意志哲学的创始人,他以意志和表象的理论为基础,创立悲观哲学体系,提出人是痛苦的无聊的,人生是悲观的,并提出解除痛苦人生的两种方式。
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虽然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但在其内容中却包含着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当代现实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哲学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242-02叔本华生活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这一历史时期,经历了一个战乱不断,到处充斥着冷酷、残忍和黑暗的社会,再加上叔本华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和个人的颠沛流离及事业失意,多重因素导致了叔本华的悲观、痛苦的心境,为其人生观奠定了基本的基调。
一、悲观主义人生观的内涵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非理性的、不可遏制的欲望和冲动,这种冲动表现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生存意志”,生存意志是求人得以生存,包括衣食住行等人的基本需要;另一种是“生殖意志”,生殖意志是人在得以生存的情况下生活的继续。
人是痛苦的,人为了求得生存,必须有所求,有所欲望,人彻头彻底是欲望的化身,带着众多的需求生存在这个世间上。
人生就是无止境的欲望与暂时快乐之间的来回转换。
偶尔的欲望得以满足,可以得到快乐,但这种快乐是暂时的,无止境的欲望又会产生新的目标,从而引发新的痛苦,于是陷入新一轮的痛苦中。
人一生都会陷入这种周而复始的欲望和痛苦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在叔本华的眼中,每个人都有其痛苦,只是痛苦的内容和方式各有不同。
贫困者为了生计不断奔波劳累而痛苦着,富裕者为追求更多财富而痛苦不堪,病人为追求健康而痛苦着……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处在痛苦的泥潭中无法自拔,没有处在痛苦中的人,则又身陷空虚、无聊。
总之,在叔本华眼里,人生就是一个痛苦无聊的过程。
要么痛苦,要么无聊?——叔本华给你的人生箴言。

要么痛苦,要么无聊?——叔本华给你的人生箴言。
叔本华眼中的人生幸福作者:徐海娜“人生的幸福有两个敌人,一是痛苦,二是无聊,我们在何等程度上成功地远离了一个敌人,就在同样程度上接近另一个”“窘迫贫困制造痛苦,平安富足产生无聊”,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这样说。
他认为既无痛苦也不觉无聊,才能在本质上实现人的幸福——这是他晚年作品、也是他流传最广的作品之精义。
然而他在30岁时发表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主张人生实苦,人根本不可能有幸福生活。
其实直到他晚年发表关于人生幸福的哲学观点的时候,他仍然主张“人类与生俱来的谬误只有一个,就是认为我们的生活目的就是追求幸福生活。
”叔本华是一位抑郁症患者,六岁起就深受困扰。
17岁时,父亲的意外离世更让他觉得人生悲苦,他说,“每个世界都是个舞台,上演着窘迫与悲惨,即便在最幸运的情况下,推出的也不过是无聊”。
虽然父亲留下的丰厚家产令他衣食无忧,但与母亲反目,著作也长期受冷落……他的人生哲学也是对自己的苦痛人生的解释。
所以很多人看叔本华的哲学为“厌世哲学”和“悲观主义。
”然而真相如何呢?香港中文大学的李连江教授说,人们给他戴上这类的标签,就好像是“在一个藏有珍奇瑰宝的九曲盘洞入口,树一块牌子,大书‘幽暗曲折’四字。
所言不假,然而误导”。
是的,“所言不假,然而误导”,大概看过叔本华的晚年作品才能明白其中真意。
他的晚年作品虽然不脱他的灰暗人生哲学的底色,却因为他丰富的人生体验而更显色彩斑斓,悲观厌世的类似字眼远远无法描述他对于人生的哲学观念。
他在63岁时发表的两卷本《附录与补遗》完成了对早年《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的补充说明,这部书上卷的后半部,被单独出版过许多次,今年年初出版的香港中文大学李连江老师的最新译本名为《人生智慧箴言》,散文诗一样优美流畅的语言充分体现了他悲欣交集的独特的人生哲学。
在叔本华看来,追求幸福生活是荒谬的,那是因为幸福从来不在我们本身之外。
他把人生的基本属性分为三种:“人之所是”、“人之所有”和“人的形象”。
叔本华的智慧名言

叔本华的智慧名言
1. “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想想看,我们有时候忙得焦头烂额觉得痛苦,闲下来又觉得无聊,是不是真的就像钟摆一样啊!
2. “我们可将财富比做海水,喝得愈多,愈是口渴。
”这就好像我们追求物质,拥有得越多反而越不满足,越想要更多,不是吗?
3.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
”难道不是这样吗?当你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才能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呀!
4. “只要条件许可,机会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恶的。
”仔细想想,有时候我们内心也会有一些小小的邪恶念头冒出来吧!
5. “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就好比你喜欢画画,那你就会特别欣赏其他优秀的画作呀!
6. “读书是让别人在我们的脑海里跑马。
”哎呀,可不是嘛,我们读别人的书,不就是让别人的思想在我们脑子里跑来跑去嘛!
7. “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
”这就如同一个人外在的好名声和内在的道德感是相互关联的呀!
8. “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是不是很多人都特别在乎别人的眼光呀,这真的是很普遍呢!
9.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
的唯一形态。
”想想我们总是怀念过去或者憧憬未来,却常常忽略了当下,不是吗?
10.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这不就是说我们要么随波逐流变得庸俗,要么就享受孤独保持独特嘛!
我觉得叔本华的这些智慧名言真的很深刻,能让我们对人生、自我、人性等有更清醒的认识啊!。
叔本华的钟摆理论

叔本华的钟摆理论
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这二者之间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当你需要为生存而劳作时,你是痛苦的;当你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你会感到无聊.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人生之所以注定要痛苦,首先是因为人无法逃避死亡.人生最大的恐惧就来自对死亡的忧虑.他说,人生就好比吹肥皂泡,尽管明知一定要破灭,却还是要尽可能吹下去,吹大些.叔本华还把生命本身比作是布满暗礁和漩涡的海洋,人生有如怒海行舟,虽然他总是小心翼翼地、千方百计地避开暗礁和旋涡,但最终等着他却是再也无法避开的“船沉”,即“死亡”.人生如斯,岂不痛苦?
那么是否放弃这种理智的思考就可以免除人生的痛苦呢?不能.因为痛苦的根源在于意志而不是理智.意志的本质就是盲目的欲望和不可遏止的冲动.当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便感觉痛苦;而一种欲望得到了满足,留给人的又是什么呢?叔本华认为,愿望的实现很快就产生饱和:目标只是形同虚设:占有一物便意味着一物失去了魅力.”欲望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的满足却总是暂时的、有限的.当愿望满足、幸福旋即消逝之后,叔本华指出,新的欲望就会继之而起,欲望总是满足一个又引起十个,永无终止,这样欲望就永远无法得到满足,也是痛苦.痛苦就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叔本华认为,人生有如钟摆,摆动于痛苦和无聊之间,痛苦和无聊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
叔本华偏见哲学名言

叔本华偏见哲学名言叔本华可是个很厉害的哲学家呢,他有好多关于偏见哲学的名言,超级有趣。
“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这是叔本华说的哦。
就像我们大学生,有时候忙着赶论文、做项目,那叫一个痛苦,可一旦闲下来又觉得无聊得要死,这两种状态真的很影响我们感受幸福呢。
“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这话说得太有道理了。
就好比我们喜欢和那些跟自己三观相似的人交朋友,对于那些跟自己差别很大的想法或者事物,就很容易产生偏见,不太能理解。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
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叔本华真的把人性看得很透呢。
我们总是有各种欲望,想买新衣服、想换个新手机,欲望没实现的时候心里痒痒的很痛苦,一旦得到了又很快觉得不过如此,开始无聊了。
“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
”这就是我们的偏见呀,总是关注自己没有的东西,却忽略了已经拥有的美好。
比如我们总抱怨学校宿舍条件不好,却忘了宿舍里还有一群可以谈天说地的好舍友。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
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叔本华这话很深刻。
我们在大学里,虽然有很多集体活动,但有时候也需要独处的时间,自己思考人生,规划未来,要是不喜欢独处,总是依赖别人的陪伴,那可能就很难真正地成长和自由发展呢。
“只要条件许可,机会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恶的。
”叔本华的这个观点很犀利。
我们在校园里,虽然看起来大家都很友好,但有时候也会有一些小矛盾,可能就是因为人内心深处的这种倾向吧。
不过我们要努力克服这种偏见,发扬善良的一面。
“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这名言真的很独特。
在大学里和人交往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从一个人的表情就能看出他是不是真心,而不仅仅是听他说的话。
“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
叔本华的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叔本华的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二者之间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当你需要为生存而劳作时,你是痛苦的;当你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你会感到无聊。
”这一钟摆的比喻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名言,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上是痛苦的。
人生之所以注定要痛苦,首先是因为人无法逃避死亡。
人生最大的恐惧就来自对死亡的忧虑。
他说,人生就好比吹肥皂泡,尽管明知一定要破灭,却还是要尽可能吹下去,吹大些。
叔本华还把生命本身比作是布满暗礁和旋涡的海洋,人生有如怒海行舟,虽然总是小心翼翼地、千方百计地避开暗礁和旋涡,但最终等着的却是再也无法避开的“船沉”,即“死亡”。
人生如斯,岂不痛苦?那么,如果一个人不去考虑这种生命与死亡之类的问题,他是否可以面对痛苦呢?叔本华说:“不能”。
因为痛苦的根源在于意志而不是理智。
意志的本质就是盲目的欲望和不可遏制的冲动。
当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便感觉痛苦,而一种欲望得到了满足,留给人的又是什么呢?叔本华认为,愿望的实现很快就会产生饱和。
目标只是形同虚设。
占有一物便意味着一物失去了魅力。
这个时候,人就会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
与此同时,欲望的满足也总是暂时的、有限的。
当愿望满足,幸福旋即消逝之后,新的欲望就会继之而起,欲望总是满足一个又引起十个,永无终止,这样欲望就永远无法得到满足,这就是痛苦。
痛苦就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
与痛苦相随的是欲望一次次被满足所带来的虚无。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生有如钟摆,摆动于痛苦和无聊之间,痛苦和无聊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
他的话不能说没有道理,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或升官发财,或成名成家,或恋爱求偶,或购房买车,日思夜想,焦虑不安,达不到目的时痛苦不堪,度日如年。
而一旦欲望得到了满足,这时候就会慢慢感到平淡无奇了,好像千辛万苦得到的东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觉得费那么大劲似乎不值得,新鲜劲一过去,于是就像叔本华所言,“处于无聊的一端”。
怎样才能超越或摆脱“叔本华钟摆”呢?其实说难也不难,事在人为,境由心造,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早就有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清心寡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叔本华:痛苦和无聊之间的悲剧人生
2016-01-15同道学园
叔本华,悲剧人生
叔本华:痛苦和无聊之间的悲剧人生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叔本华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者之一。
他主要持悲观主义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
叔本华在其艺术分类中,十分推崇悲剧,因为在他看来,悲剧是以表现人生可怕的一面为目的的,是要在我们面前演出难以形容的痛苦、悲伤,演出邪恶的胜利,嘲笑统治着人的偶然性,演出正直、无辜的人们不可挽救的失陷。
他认为,悲剧中的不幸、痛苦和灾难都只是手段和表面现象,其真实的本意是要传达出这一本质的洞见:意志是一切不幸、痛苦和灾难的原罪,从而让人看穿世界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自觉地放弃和否定生命意志。
叔本华认为人生之所以不幸,因为人的本质是意志。
叔本华反对在正义中去寻找悲剧灾难的原因,悲剧人物之所以得到毁灭的惩罚,并不是由于犯了什么个人的罪过,而是犯了原罪,即生存本身这一罪过(所以叔本华多次赞美加尔德隆的那句诗:“人最大的罪恶,就是他诞生了”)。
为此,他反驳说:“奥菲利娅、苔丝狄蒙娜或者狄利亚有什么过错?”总之,正是悲剧揭示了人的原罪,故而是“文艺的顶峰”。
由此,叔本华认为悲剧以表现人性的痛苦、不幸、灾难等可怕的一面为题,他把不幸的来源分为三种,我们也可以说悲剧由此分为三类:
首先,它可能来自“一个特别坏的人”,或者说造成巨大不幸的原因可能是某一剧中异乎寻常的、发挥尽致的恶毒,这时,这角色就是肇祸人。
例如理查三世、《奥赛罗》中的雅葛、《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安提戈涅》中的克瑞瓮等。
其次,它可能是盲目的命运造成的,也即偶然的机缘与错误,大多数的古希腊悲剧,如《俄狄浦斯王》,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麦西纳的新娘》等都属于这类。
最后,它可能仅仅是由于“剧中互相所处的地位不同,由于他们的关系造成的”。
这种悲剧的酿就,既不需要邪恶的人为非作歹,也不需要安排可怕的谬误和闻所未闻的意外事故,而只需要将普普通通的人安排在普普通通的环境下,使他们处于互相对立的地位,这样,他们就由于地位所迫,彼此非常自觉地损害对方,而在情理上却又不能完全归咎于任何一方。
席勒的《华伦斯坦》、歌德的《浮士德》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属于这一种类型。
在三种类型的悲剧中,叔本华尤其欣赏第三种。
因为他认为第三种最为可怕,因为第一、二种悲剧的威慑力离我们较远,这两种所造成的恐怖一般说来是可以避免的,而第三种悲剧的威慑力最大,离普通人最近。
“因为这一类不是把不幸当作一个例外指给我们看,不是当作由于罕有的情况或狠毒异常的人物带来的东西,而是当作一种轻易而自发的,从人的行为和性格中产生的东西,几乎是当作[人的]本质上要产生的东西,这就是不幸也和我们接近到可怕的程度了”。
在人们的生活中,破坏幸福和生命的力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每个人随时都可能同时充当悲剧的制造者和悲剧的承担者这样两种角色,而究其根源,悲剧即罪恶,罪恶即人生的本质,也即世界的本质——意志。
那么悲剧主要表现苦难,为什么又能给我们快乐呢?叔本华说
“所有悲剧能够那样奇特地引人振奋,是因为逐渐认识到人世、生命不能彻底满足我们,因而不值得我们苦苦依恋。
正是这一点构成悲剧的精神,也因此引向淡薄宁静……”
也就是说,人们观赏悲剧,自然感到人生的不幸和痛苦,从而退避三舍逃离红尘。
这样,审美主体在关照对象中忘却自己,感知者和被感知者合为一体,成为一个自足的世界,主体不再是那个体的人,而是认识的纯粹主体,是无意志的、无痛快的、无时空的主体。
换言之,在悲剧中经历漫长的冲突和苦难之后,最高尚的人(剧中人)最终放弃自己一向急切追求的目标,永远弃绝人生的一切享受,或者自在而欣然地放弃生命本身,作为观众,目睹了这场冲突和苦难,也就从他们身上受到高尚的教育,同样能够暂时摆脱求生意志。
因而悲剧快感和一般快感一样,都来自痛苦的暂时休止。
叔本华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唤起怜悯和恐惧的说法,但他对这两个概念的解释和莱莘差不多,恐惧是为自己的。
我们先是感到受到主人公的那种不幸的威胁,于是和他结成同盟来对抗人生。
然后我们逐渐分享到他的痛苦,忘了为己的动机。
于是恐惧便产生出怜悯。
叔本华指责亚里士多德把怜悯当成目的。
对悲剧诗人说来,怜悯只是达到否定求生意志的一个手段。
不过叔本华虽然这样说,却并没有低估怜悯的重要性。
相反,他把怜悯视为一切道德的基础;而从他的全部著作看来,我们可以说他把怜悯视为一切审美活动的基础,因为怜悯是关照的起点,也是爱的起点。
它是把不可见的东西揭示给人类的“第六感官”。
人只有通过怜悯,才能超越个人意志,通过悲剧任务的苦难直觉地认识到普遍性的苦难。
但有人指责叔本华,认为世界文学史那些为人称道的悲剧形象,并不是如他所说的抱着一种弃绝尘世的淡薄精神来向世界人生告别,他们的不幸往往是生命的强烈欲求遭到扼杀,叔本华的悲剧学说只是从其意志学说出发。
这一点我们可作参考。
叔本华说:“生命是一团欲望。
欲望不能满足就痛苦,满足便无聊。
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
这句著名的格言,充分的反映了叔本华的悲剧人生观,他看到了人生苦的本质,但出路在哪里,叔本华并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
文章来源于豆瓣网
编辑/琉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