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生态学考试重点总结(精简准确)

合集下载

园林生态学复习总结

园林生态学复习总结

园林⽣态学复习总结园林⽣态学绪论1.⽣态学:研究⽣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园林:即城市开放空间,城市中完全或基本没有⼈⼯建筑物覆盖的地⾯或⽔体。

3.⽣态园林:根据⽣态学原理,把⾃然⽣态系统的改造,转化为⼈⼯的并⾼于⾃然的新型园林⽣态系统。

(是现代化园林的必然⽅向)4.园林⽣态学:研究城市居民、⽣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5.⽣态城市: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6.城市化⽔平:城市⼈⼝占总⼈⼝的⽐例。

第⼀章城市环境与⽣态因⼀,名词解释1城市环境:影响城市⼈类活动的各种⾃然的或⼈⼯的外部条件总和。

2.驯化:使⽣物对某⼀环境条件变化适应改变的过程。

包括⾃然驯化和⼈⼯驯化。

3.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物当⽣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时,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式和途径。

4.趋异适应:同种⽣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在不同个体群之间产⽣了相应的⽣态变异。

5.⽣活型:不同⽣物由于长期⽣存在相同的⾃然环境条件或⼈⼯培养条件下,发⽣趋同适应,并经过⾃然选择和⼈⼯选择,⽽形成的具有相似的形态、⽣理、⽣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活型。

6.⽣态型:同种⽣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存在不同的⾃然⽣态条件或⼈为培养条件下,发⽣趋异适应,并经过⾃然选择和⼈⼯选择,所形成的⽣态、形态和⽣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态型1)⼀般来说,分布区域和分布季节越⼴的⽣物种,⽣态型越多;⽣态型越单⼀的物种,适应性越窄。

2)⽣态型是⼀种种以下的分类单位,⼀个物种可能有⼏种不同的⽣态型。

⼀般分布区域越⼴的⽣物种,其⽣态型越多。

⼆,简答题:1.城市环境的组成:⾃然环境、⼈⼯环境或⽣物环境、⾮⽣物环境2.城市环境特征①⾼度⼈⼯化②具有空间特征③有⼀定的城市轮廓、具有地域城市特征④城市环境存在污染现象3.城市环境容量1)环境容量:某⼀环境在⾃然⽣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类⽣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污染物的最⼤负载量。

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两个⽅⾯:①环境本⾝的⾃净能⼒②环境设施对污染物的处理能⼒2)环境污染:当污染物进⼊环境中的量超过环境容量时,环境就会恶化,对⼈体健康、动、植物正常⽣长、⽣产发育产⽣危害的现象。

原创力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原创力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原创力《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个体生态学总论环境的概念按其性质,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经人类干涉后的自然环境)和社納境。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生境:特定生物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的分类不可替代性:对生物作用的因子虽不是等价的,但都很重要,缺一个都不行,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补偿性: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时,可依靠某一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而获得类似的生态效应。

最小因子定律(木桶原理):生物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营养物质。

限制因子:某一数虽最不足的营养物质,由于不能满足生物生长的需要,不仅限制了生物的生长,而且也将限制其它处于良好状态的生态因子发挥作用,这一生态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每个物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

耐性定律的补充原理:① 任何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② 同种生物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③ 由于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当某一生态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态时,生物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④ 对多个生态因子耐性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地理分布范围也很广。

⑤ 同一生物种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其耐性范围会发生变化,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时,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趋异适应: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在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了相应的生态变异。

生活型,不同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或人工培养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相似的形态、生理、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养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所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园林生态学考试重点

园林生态学考试重点

xxxx学校2012学期生态学重点划分
一、题型:
1填空:20*1分
2判断:15*1分
3选择:15*1分
4简答:5*6分
5论述:2*10分
二、知识点:
1.生态幅
2.提高园林植物光能利用的途径
3.冻举、冻拔
4.驯化
5.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形成原因
6.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7.景观三要素
8.耐性定律的补充原理
9.长、短日照植物 10.四个术语:绿地率、绿化率、绿视绿、绿地覆盖率
11.植物耐旱力的强弱植物种类 12.种群、群落、生态系统13.生态型与生活型 14.生态位分类
15.种间相互作用 16.生态入侵
17.生态平衡与失调的表现 18.植物群落基本特征19.生物多样性 20.温度三基点
21.群落稳定性含义 22.种群空间格局的类型23.生态因子、生存因子 24.层片、生态演替
25.食物链、食物网 26.直接因子、间接因子27.R对策、K对策 28.基温以及有效活动基温29.生物学零度 30.植物群落成员(优劣势种等)
31.生态交错区及其特征 32.植物自梳现象
33.植物监测及其方法 34.生物多样性应用
35.群落结构(水平、垂直)
三、考试说明:
本次考试,分A、B卷,两套试题考试知识点占重点划分的80%,大家做好好复习。

园林生态学 总结

园林生态学 总结

生态学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1)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 1866)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Odum,1956)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3)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马世骏(1979)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3、园林学的含义园林:在中国在古籍里根据不同的性质也称作园、囿、苑、园亭、园池、山池、池馆、山庄等。

园林学(定义):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现代园林学:一门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及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和艺术,它的任务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文化和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活环境,在环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我国园林生态学发展的背景c. 1997年,我国著名的园林生态学家李嘉乐发表文章《园林生态学拟议》,正式提出园林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框架:以人类学为基础,融合景观学、景观生态学、植物学和城市生态系统等理论,研究在风景园林和城市绿化可能影响的范围内人类生活、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及调节途径。

5、园林生态学定义(重点)研究园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其它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即研究以人工栽培的各种园林树木、花卉、草坪等植物和自然的或半自然的植物群体等共同组成的园林生物群落与其相应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6. 园林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1)植物所处的环境出发,介绍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重点阐明与园林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各主要生态因子(太阳辐射、温度、水分、土壤、大气)的基本特性、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调控;(2)在研究环境与植物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引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3)介绍与园林密切相关的城市生态系统(4)详细阐述园林生态学最关注的热点、实践问题。

园林生态学简答题

园林生态学简答题

园林生态学简答题期中试题一、简述植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特征答: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的地段上,群居在一起的各种植物种群所构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称为植物群落。

基本特征:①具有一定的外貌;②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③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④形成群落环境;⑤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⑥一定的动态特征;⑦一定的分布范围; ⑧群落的边界特征。

(1)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

是植物群落的首要特征(2)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有规律地共处。

哪些种群能够组合在一起构成群落,取决于两个条件:a. 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无机环境;b. 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平衡。

(3)具有形成特定群落环境的功能。

(4)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结构单位,它本身除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外,还具有其外貌和一系列结构特点,包括形态结构、生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如,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与周围祼地的环境就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光照、温度、湿度和土壤等经过了植物与其他生物群落的改造。

(5)一定的动态特征其运动形式包括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等。

(6)一定的分布范围。

任何一个群落都分布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

如盐生草甸分布在内蒙古、陕北、宁夏等地区。

(7)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在自然条件下,有些植物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的加以区分。

有的则不具有明显的边界,而处于连续变化中。

而多数处于群落交错区,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

二、什么是协同进化?协同进化具体有什么意义?答:协同进化:指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个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1.协同进化包括竞争物种间的协同进化、捕食者与猎物系统的协同进化、寄生物与寄主系统的协同进化、拟态的协同进化和互利作用的协同进化等。

2.协同进化包括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受益和相互制约两种机制意义:(1)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2)促进物种的共同适应(3)引起基因组的进化(4)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性生物的协同进化主要是由于生物个体的进化过程是在其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行的,而环境不公包括非生物因素,也包括其他生物。

园林生态学考试重点总结(精简准确)

园林生态学考试重点总结(精简准确)

个体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如氧气对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的作用。

3、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响。

4、趋同适应〔生活型〕: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一样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趋异适应〔生态型〕:趋异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构造、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5、因子的补偿作用:*一因子的数量缺乏,有时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

但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作局部补偿。

6、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7、物候:是指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的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

8、休眠: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

9、干灼:指当幼嫩苗木的根茎部位与高温表土相接触时,苗木根茎部的输导组织和形成层即被灼伤,严重时导致苗木死亡的现象。

根茎灼伤的部位在土表上下2mm之间,形成环状"卡脖〞伤害。

10、皮烧:强烈的太阳辐射和高温能促使细胞原生质凝固,破坏新陈代谢功能,造成树木形成层和树皮组织局部活组织死亡的现象。

11、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12、广温植物:不少陆生维管束植物能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生活,即能适应较大的温度变幅,这类植物称为广温植物.如松、桦、栎等能在-5~55℃温度范围内生活。

窄温植物:植物只能生活在很窄的温度范围内,不能适应温度的较大变化,称为窄温植物。

13、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开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园林生态学讲解

园林生态学讲解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1)重点:环境:与某一特定主体有关的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识记)1、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

(识记)2、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识记)3、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识记)4、生态因子的分类:按性质分:气候土壤地形生物人为因子5、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综合作用:多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环境中任何一个因子的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

2.非等价性: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几个因子起决定性的作用。

3.不可替代和互补性: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生存因子对植物的作用虽不是等价的,但各具其重要性不可替代,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可由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4.阶段性: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因子的强度不同;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分析植物的分布和生长发育的原因很重要。

6、耐受性定律的内容: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也就是说,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的上限和下限。

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7、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生态因子。

8、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条件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次重点:城市主要环境问题:城市大气污染,城市水体污染,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噪音污染。

(3)一般:环境的类型: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1、生境:是指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2、植物小环境:是指接近植物个体表面或个体表面不同部位的物理环境。

3、体内环境:是指植物体内部的环境。

4、自然环境:是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的自然界中的物体和能量的总体。

园林生态学讲解

园林生态学讲解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1)重点:环境:与某一特定主体有关的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识记)1、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

(识记)2、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识记)3、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识记)4、生态因子的分类:按性质分:气候土壤地形生物人为因子5、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综合作用:多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环境中任何一个因子的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

2.非等价性: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几个因子起决定性的作用。

3.不可替代和互补性: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生存因子对植物的作用虽不是等价的,但各具其重要性不可替代,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可由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4.阶段性: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因子的强度不同;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分析植物的分布和生长发育的原因很重要。

6、耐受性定律的内容: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也就是说,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的上限和下限。

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7、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生态因子。

8、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条件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次重点:城市主要环境问题:城市大气污染,城市水体污染,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噪音污染。

(3)一般:环境的类型: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1、生境:是指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2、植物小环境:是指接近植物个体表面或个体表面不同部位的物理环境。

3、体内环境:是指植物体内部的环境。

4、自然环境:是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的自然界中的物体和能量的总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体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如氧气对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的作用。

3、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4、趋同适应(生活型):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趋异适应(生态型):趋异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5、因子的补偿作用: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

但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作部分补偿。

6、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7、物候:是指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的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

8、休眠: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

9、干灼:指当幼嫩苗木的根茎部位与高温表土相接触时,苗木根茎部的输导组织和形成层即被灼伤,严重时导致苗木死亡的现象。

根茎灼伤的部位在土表上下2mm之间,形成环状“卡脖”伤害。

10、皮烧:强烈的太阳辐射和高温能促使细胞原生质凝固,破坏新陈代谢功能,造成树木形成层和树皮组织局部活组织死亡的现象。

11、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12、广温植物:不少陆生维管束植物能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生活,即能适应较大的温度变幅,这类植物称为广温植物.如松、桦、栎等能在-5~55℃温度范围内生活。

窄温植物:植物只能生活在很窄的温度范围内,不能适应温度的较大变化,称为窄温植物。

13、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14、临界剂量:大气污染物对园林植物造成的伤害取决于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持续的时间,也称之为剂量,刚好使园林植物受害的剂量称为临界剂量。

二、简答1、光与植物密切有关的几种生物节律,并简述其生态适应方式。

(质、量、时间)2、简答最小因子定律及谢尔福德耐受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1840年,德国农业化学家J. Liebig在研究营养元素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时发现,植物生长并非经常受到大量需要的自然界中丰富的营养物质如水和CO2的限制,而是受到一些需要量小的微量元素的影响。

因此他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后人称之为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谢尔福德耐受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3、简答城市中太阳辐射的特点及其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城市中太阳辐射的特点:(1)城市中太阳辐射直射辐射减少,散射辐射增多。

(2)城市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

(3)城市充分的太阳辐射时间减少。

(4)城市内部日照地区差异明显。

对园林植物的影响:(1)城市中太阳辐射不均匀性,造成了树木的偏冠现象。

偏冠会给树木整形修剪带来困难,影响树木功能作用的发挥。

(2)城市太阳辐射的减少和日照不足常造成一些喜光树种萌动期和开花期推迟,开花减少,落叶期提前,枝长叶稀,严重时树木无花无果,整株枯死。

(3)城市人为光照影响部分植物的物候期。

4、低温对园林植物的伤害有哪几种?直接伤害: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

低温对生物的伤害可分为寒害和冻害两种。

间接伤害:分为冻拔和冻裂两种5、为什么昼夜温差大对一些植物的生长有良好的影响?(1)大多数植物在变温下发芽较好;(2)植物生长往往要求温度因子有规律的昼夜变化的配合。

(3)植物的开花结实与变温有关。

变温利于植物开花结实。

(4)变温与干物质积累:白天适当高温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适当低温使呼吸作用减弱,光合产物消耗减少,净积累增多。

6、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1)城市的下垫面的反射率较小;(2)高层建筑物增加了接受太阳辐射的表面积;(3)人为活动;(4)植被占据面积较小,不透水面积较大;(5)大量的污染物的存在。

7、简答温度因子与园林植物布局之间的关系。

(1)高温限制生物分布的原因主要是破坏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和光合呼吸平衡;并且植物因得不到必要的低温刺激而不能完成发育阶段。

(2)低温对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更为明显,对植物和变温动物来说,决定其水平分布北界和垂直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就是低温。

如:苹果不能在热带栽培,由于高温的限制不能开花结实;可可、椰子只能在热带分布,因为是受低温的限制;垂直分布:长江流域马尾松分布在海拔1000-1200米以下,这个界限的上部为黄山松,是因为在海拔1000-1200米是马尾松的低温界限,又是黄山松的高温界限。

园林植物的遮荫作用园林植物的凉爽效应园林植物群落对营造局部小气候的作用园林植物对热岛效应的消除作用园林植物的覆盖面积效应8、水生植物类型:沉水植物,如金鱼藻、黑藻。

浮水植物,如浮萍。

挺水植物,如荷花、芦苇。

旱生植物适应特点:(1)形态结构上:有一类植物其根系发达,如沙漠地区的骆驼刺地面部分只有几公分,而地下部分可深达15米,扩展范围623m2,可吸收更多水分。

有的旱生植物的叶片特化成刺状、针状或鳞片状,且气孔下陷,如仙人掌科和松柏科植物。

还有一类植物能够贮备大量水分,适应干旱条件下的生活。

储水组织发达,如南美的瓶子树(2)生理特征:有一类植物是从生理上去适应。

表现在它们的原生质渗透压较高(渗透势低),高渗透压使植物根系能够从干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同时不至于发生反渗透现象使植物失水。

(3)生活史方式上避开干旱期9、植物对水污染的净化作用。

(1)植物将污染物进行体内新陈代谢而利用掉(2)植物的富集作用:即植物将吸收的物质存储在植物体内。

(3)植物将其吸收的物质进行转化或转移10、污水湿地处理技术的原理是什么?污水湿地处理技术,是将污水有控制的投配到土壤经常处于水饱和状态,生长有芦苇香蒲等沼生植物的土地上,污水在沿着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在植物和土壤(还包括其中的微生物等生物)的联合作用下,得到净化的一种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在该系统中,废水水平地通过介质流动,在与介质表面和植物根区表面进行接触时,被微生物降解和物理或化学过程所净化;至于挺水植物的直接吸收和分解污染物的作用,则是第二位的,它主要是提供了微生物栖息场所.维管束植物向根茎周围充氧,同时又有均匀水流衰减风速,抑制底泥卷起和避免光照,防治藻类生长等多种作用,依靠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综合发挥净化功效.1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水源缺乏和水污染严重.要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城市缺水与园林绿化的矛盾.同时,在选择园林绿化类型时也要考虑水污染状况,尽可能选择一些耐水污染,并具有净化水污染的植物.12、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几类?各自的特点是什么?(1)聚盐性植物:从土壤里吸收盐,并把这些盐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如碱蓬,滨藜,盐角草等(2)泌盐性植物:植物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把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如红树,柽柳等(3)不透盐性植物: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几乎不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

蒿属,盐地凤毛菊等13、大气污染类型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划分: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型污染。

14、什么是植物检测?其优点什么?植物监测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

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或指示植物。

优点是: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

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15、滞尘作用的原理是什么?①减少出现和移动;②通过降低风速,使大颗粒灰尘下降到地面或叶片上;③吸附大量的降尘和飘尘;④吸收一部分包含一些重金属的粉尘。

16、提高园林植物减噪效应的途径(1)适当的密植.特别是常绿树的密植能有效地减弱噪声。

(2)较好的配植方案是:既要有观赏效果,针叶树之外要有落叶树,但以常绿树为主;乔木之外要有灌木,但以乔木为主。

(3)人工整枝修剪使枝叶密茂形成绿色的墙,其减噪效果较好,目前最常见、效果较佳的是利用人工修剪的高篱来防止噪声。

17、常见的防风林结构(1)紧密(不透风)结构 (2)稀疏(疏透)结构 (3)透风(通风)结构种群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种内关系: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2、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3、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作用。

4、高斯假说:不存在他感作用的两种相似物种,因生长速度的快慢,一种使另一种趋于灭亡的竞争现象。

5、竞争: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6、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7、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8、寄生:一个种(寄生者)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9、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二、简答1、种群年龄结构的基本类型的生态学意义: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2、什么是内禀增长率?生物在理想条件下所能发挥的潜在增长率。

其生态学意义是什么?是自然现象的抽象,它能作为一个模型,可以与自然界观察到的实际增长率进行比较;可以敏感地反应出环境的细微变化,是特定种群对于环境质量反应的一个优良指标。

3、生物密度效应的两个基本规律?最后产量恒值法则-3/2自疏法则解释一下最后产理恒值法则产生的原因。

在高密度情况下,植株彼此之间对光、水、营养物等资源的竞争激烈,在有限的资源中,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小。

4、指数型增长与逻辑斯谛型增长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逻辑斯谛增长的数学模型就是在指数式增长模型上,增加一个描述种群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修正项(1-N/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