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神经电刺激配合微波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所引起的。
这种并发症会导致疼痛、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对DPN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诊断DPN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患者通常会出现下肢感觉麻木、刺痛、锥痛、烧灼感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测定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和振幅,帮助确认神经病变的存在和程度。
治疗针对DPN的治疗主要包括疼痛控制、神经功能改善和病因治疗。
以下是针对DPN的诊疗方案:1. 疼痛控制疼痛是DPN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因此疼痛控制是治疗的重点之一。
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镇痛药物、抗抑郁药物和抗癫痫药物。
局部按摩、物理疗法和神经阻滞等非药物治疗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疼痛缓解作用。
2. 神经功能改善神经功能改善是DPN治疗的长期目标之一。
对于轻度神经损害的患者,可以通过控制血糖、合理饮食、加强运动等方法来改善神经功能。
对于中度和重度神经损害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神经营养修复药物等治疗手段。
3. 病因治疗病因治疗是治疗DPN的根本之策。
控制血糖是预防和治疗DPN的首要措施,因此患者需要严格控制饮食、规律运动、定期监测血糖水平。
控制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合并症也对DPN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常见而且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积极预防和及时治疗DPN是非常重要的。
医生需要通过临床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明确病情,然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疼痛控制、神经功能改善和病因治疗等。
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同时注意合理饮食、科学运动,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周围神经病变:研究与治疗

糖尿病的周围神经病变:研究与治疗宋荷花;魏在荣【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23(27)8【摘要】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致残率高,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目前尚无公认的治疗方式。
临床上治疗和管理这种慢性疾病仍是一种挑战,但该方面的综述较少。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发病机制,并就不同治疗方式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应用效果展开综述。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中医,外科治疗,手术,电刺激,神经松解术,神经减压术”,英文检索词为“DPN,diabeti c peripheral neuropathy,pathogenesis,diagnosis,therapy,treatment,drug,surgery,nerved ecompression,nerveelectricalstimulation,gene,exosome”。
文献检索时间限定在2000年1月至2022年1月,通过阅读文章摘要对文献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与文章主题不相关的文献,纳入的文献数为88篇。
结果与结论:①高血糖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根本病因,加强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②镇痛药物可显著减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疼痛症状,α-硫辛酸、依帕司他通过抗氧化应激发挥作用,甲钴胺、神经生长因子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③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双重挤压”的致病机制,神经松解术和神经转移术可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病变程度、减轻疼痛、提高神经传导速度;④基因及干细胞等疗法是具有前景的新疗法,它们具有靶向性,但目前缺乏临床研究,且存在伦理及安全性问题。
【总页数】8页(P1278-1285)【作者】宋荷花;魏在荣【作者单位】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3;R318;R616.2【相关文献】1.中药浴足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的随机对照研究2.银杏达莫联合电脑糖尿病治疗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3.伟力电脑糖尿病治疗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研究4.周围神经减压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实验研究5.当归四逆汤联合周围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会表现出明显症状,例如麻木、疼痛等,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
关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单一中医或者西医方法效果欠佳,所以要采用联合治疗方式,具有较高临床运用价值,下面就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展开讨论。
西医治疗改善新陈代谢。
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第一步是改善新陈代谢,这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体重对血脂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要控制体重,通过饮食和运动两方面去做,可以有效减轻体重,对于改善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有很大的帮助。
医学研究表明,患者通过有氧运动可以让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改善微循环。
对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而言,前列腺素制剂可以起到有效作用,让末梢循环的缺血状态得到改善,实现神经细胞修复,常见的药物有前列地尔。
营养神经。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治疗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通过医学研究发现,维生素B12在治疗中效果良好。
对症止痛。
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最明显症状就是疼痛,对正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目前临床用于疼痛治疗的药物比较多,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来选择,体现出较强针对性,确保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部分药物药效有限,而且患者服用后会有副作用,因此不建议长期使用。
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病情持续恶化,就会导致神经肿胀,外周围神经在解剖狭窄处受到卡压,在这种情况下,神经内压会升高,缺乏情况变得更加严重。
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方式,但是受到技术条件限制,还没有在临床中推广使用,要进行研究突破技术限制,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极高应用价值。
中医治疗近年来中医治疗受到人们重视,加强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对于临床治疗具有正确指导意义。
中药汤剂。
从中医角度来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属于“消渴痹症”范畴,服用汤剂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医学研究表明,之所以会引发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这和肺、脾、肝、肾有着密切关系,作为治疗重要参考依据。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的一大原因,严重时会导致肢体残疾等严重后果。
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尤其重要。
一、诊断
1.临床症状
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感觉异常、麻木、疼痛、肌肉无力等症状时,应警惕周围神经病变的可能。
2.体征检查
可检查足背动脉搏动、踝肱指数、踝反射等检测下肢神经和血管功能。
3.神经生理学检查
如神经传导速度(NCV)和诱发电位(EP)检查能够判断神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4.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的检测,能够评估糖尿病控制情况。
二、治疗
1.控制血糖
血糖稳定控制可以阻止神经病变进一步加重,降低病变风险。
2.药物治疗
神经营养剂如维生素B1、B6等可提供神经营养支持;抗抑郁药等可以缓解神经痛等不适症状。
如电刺激、理疗、针灸等物理治疗可以促进神经组织的代谢,改善神经功能恢复。
理疗方法如负压引流、热烘烤等可以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循环,预防足底溃疡等并发症。
4.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坚持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措施可以预防和减轻周围神经病变。
综上所述,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应养成定期体检和积极治疗的习惯,以保护神经系统和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与护理体会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与护理体会【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主要阐述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与护理方法。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护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病程长和病情控制不良的患者,其患病率达60%~90%[1],可导致患者疼痛和感觉异常,因此对DPN进行正确的治疗与护理对减轻患者的痛苦、延缓病情的发展极为重要。
现将DPN的几点治疗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DPN的治疗11DPN的预防目前,DPN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因此预防DPN的发生尤为重要。
DPN早期是可逆的,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速度的减慢在临床无症状时就已经存在,因此在临床确诊糖尿病的同时,必须详查神经系统受累情况,以获得早期诊断。
DPN存在感觉障碍者,应避免参加有潜在受伤危险的各种活动。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指甲不要剪得太短,洗脚水温不要过烫,鞋袜要宽松舒适,经常注意各种不易察觉的损伤,以免诱发下肢溃疡、感染引起的坏疽。
12药物治疗121严格控制血糖对于任何糖尿病并发症,良好的控制血糖是维持有效治疗的基本原则。
对于降糖药物的选择仍需依照常规,对病程较久、体质较弱、合并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等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以胰岛素治疗为主。
122血管扩张剂如酚妥拉明、前列地尔、前列腺素E、盐酸丁咯地尔、胰激肽原酶等,能扩张全身小动脉、静脉,增加周围微循环血量,阻止红细胞、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流阻力,加速血液流动,改善微循环。
123维生素类甲钴胺(弥可保)用于DPN的治疗疗效确切。
弥可保是维生素B12 的衍生物,可参与物质的甲基转换以及核酸、蛋白质和脂质的代谢。
弥可保可直接转入神经细胞,刺激轴浆蛋白质合成,使轴突受损区域再生。
北京弥可保临床观察协作组[2]对108例DPN患者给予弥可保治疗,结果自发性肢体疼痛、麻木改善率达到73%及75%,神经反射及传导障碍也有一定程度改善。
痛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和治疗共识(中华神经科杂志)

痛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和治疗共识(中华神经科杂志)痛性周围神经病(painful peripheral neuropathy) 是以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为突出表现的周围神经病,通常是指痛性感觉周围神经病(painful sensory peripheral neuropathies) 或痛性感觉运动周围神经病(painful sensory and motor peripheral neuropathies)。
在本文中是指痛性感觉周围神经病以及泛化于伴有疼痛症状的周围神经病,包括可有运动- 感觉共存的混合体。
痛性周围神经病可以是单一的疾病主体,也可以是系统性疾病的表现。
病变主要累及小或无髓神经纤维(C 类纤维),可伴有或不伴有大纤维的病变。
一、病因和分类痛性周围神经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分为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两大类。
先天遗传性痛性周围神经病主要包括: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病、家族性淀粉样变性多发性神经病、Fabry 病、卟啉性神经病、Tangier 病等。
后天获得性痛性周围神经病根据发病原因主要包括:(1) 代谢性和营养障碍性:最常见的为糖代谢异常如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引起的相关周围神经病,尿毒症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甲状腺疾病相关性周围神经病,维生素缺乏或过量等引起的周围神经病;(2) 外伤和压迫性:嵌压性周围神经病、急慢性外伤周围神经病;(3) 免疫介导性:吉兰- 巴雷综合征、淀粉样变性多发性神经病、血管炎性周围神病、副蛋白血症性周围神经病、结节病性周围神经病等;(4) 感染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性周围神经病、Lyme 病周围神经病、麻风病周围神经病等;(5) 药物或其他理化因素中毒性:呋喃唑酮、拉米夫定等药物或酒精、砷、铊等;(6) 肿瘤相关周围神经病:直接浸润或远隔效应;(7) 隐源性,也称特发性痛性感觉性神经病。
痛性周围神经病的病因根据发病的频度依次为:糖尿病,糖耐量异常,特发性,家族性,维生素缺乏或过量(B12、B1、B6),甲状腺疾病,炎症性或免疫性(Sjögren 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副肿瘤性,药物性( 胺碘酮、氯喹、秋水仙碱、氨苯砜、戒酒硫、异烟肼、甲硝唑、苯妥英、萘磺苯酰脲、长春新碱),毒物或重金属( 氨酰、砷、铊、氧化乙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下肢疼痛、感觉异常和运动功能障碍。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临床表现可以包括感觉异常(麻木、刺痛、触觉减退等)、疼痛、肌力减退等症状。
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通过测量神经传导速度和肌肉电活动来评估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
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也对诊断疾病起到辅助作用。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糖、缓解症状和防止并发症发生。
控制血糖是治疗的基础,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注射)和生活方式改变来降低血糖水平,以减轻神经损伤的进展。
缓解症状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癫痫药、非甾体抗炎药等,可以减轻疼痛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非药物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如按摩、热敷、理疗等)、针灸和神经电刺激等,可以帮助恢复神经功能和缓解症状。
防止并发症发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包括足部护理、预防感染、定期进行神经功能和血管状况的评估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控制血糖、缓解症状和防止并发症发生,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避免寒冷、受伤等对神经的不良刺激,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以提高神经的代偿能力,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糖尿病治疗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组 相 比有显 著性 差异 ( P<0 0 ) .5 。治疗 过 程 中未 见 明显 的副作用 。
(18 .0 年 , 1 . ±58 ) 下肢腓肠神经传导速度(0 1 3. ±
表 1 治 疗 后 临 床 症 状 的 变化 ( ) %
2组 相 比 , P<0 0 .5
3 理会 护体
维普资讯
20 0 7年第 3卷第 2期
实用 临床 医药杂志 ( 护理版 )
Ju l f ii l dc ei rcie o ma o nc in P at Cl a Me i n c ・3 ・
糖 尿 病 治 疗 仪治 疗 糖 尿 病 周 围神 经 病 变 的 疗 效 观 察 与 护 理
对照组 2 例采用常规 降糖药物治 疗 , 0 治疗组 2 0 例采用常规降糖药物及 D 治疗仪结合治疗 。 M
D 治疗 仪 使 用 方 法 : 疗 组 均选 择 统 一 治 M 治 疗方 案 , 用毫米 波探 头 照射 左侧 合谷 穴 , 同时 9个 有 效 电极 片用 超低 频 电脉 冲刺激 9 固定 有效 穴 个
王 莉
( 江苏省 苏北 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江苏 扬州 , 20 0 250 )
关键词 : 糖尿病 ; 糖尿病治疗仪 ; 糖尿病周 围神 经病 变
中图分类号 : 7 5 R 4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 —3 3 2 0 )20 0 2 6 22 5 (0 7 0 —0 30
月~1 月共有 2 2 0例 D 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患 M 者接 受 D 治疗 仪 的治疗 , M 现将 2 0例患者 的疗 效
观察 及护 理体 会介 绍如 下 。
位: 肺俞 、 胰俞 、 脾俞 、 中脘 、 关元 、 鱼际、 太溪 、 足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皮神经电刺激配合微波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6-12-23T14:46:20.5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27期作者:邓志强[导读] 广大临床工作者应不断对其进行研究,以探索出更好的方法来缓解和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发生。
(灵川县人民医院康复科广西桂林 541200)【摘要】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配合微波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5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80例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糖尿病治疗方法,观察组加用经皮神经电刺激配合微波治疗。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震动感觉阈值、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所改善,但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χ2=4.021,P=0.045)、总体有效率(χ2 =13.067,P<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配合微波治疗,能显著改善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状况,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经皮神经电刺激;微波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7-0010-02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为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症,可引起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其危害仅次于截肢[1]。
患者常于夜间发作,表现为对称性、进展性袜套样、手套样分布的痛性麻木、灼烧感甚至刺痛感[2]。
本文探讨了经皮神经电刺激配合微波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5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80例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
观察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58.49±1.33)岁;病程(13.55±1.38)年。
对照组男女各20例;年龄(57.20±1.16)岁;病程(12.85±1.10)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糖尿病患者;伴四肢感觉异常;伴深浅感觉、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者;失语者、痴呆者等无法正常表达和交流者;合并肿瘤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治疗15d。
对照组采用常规糖尿病治疗方法(饮食治疗加用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加用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卡马西平,100mg/次,3次/d;双氯芬酸钠,25mg/次,2次/d;复合维生素B,10mg/次,3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经皮神经电刺激配合微波治疗。
采用KD-2A型经皮电神经刺激仪,频率70~100Hz,脉冲宽度0.1~0.3ms。
体表电极置于患者受损神经走行皮肤表面的远端和近端,以低强度电流连续刺激2s,再间隔2s,每条受损的神经刺激时间为5~10min。
同时配合微波治疗(WB-3100微波治疗仪),频率为(2450±50)MHz,以患者可耐受为度,作用于周围神经病变区域,1次/d,每次20~25min。
1.4 疗效评定
通过震动感觉阈值定量检查以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来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定。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分析软件。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震动感觉阈值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震动感觉阈值比较
3.讨论
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仍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如饮食、运动、药物以及健康教育,其目的仍是控制血糖的平稳,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3]。
但是,此种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仍有限。
作为糖尿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4]和物理治疗[5]是临床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用的两种方案。
但药物治疗副作用较多,临床效果不甚理想。
经皮神经电刺激配合微波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近年来被证实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6]。
通过电刺激,可显著镇痛,改善微循环,改善神经营养状况,并促进神经髓鞘及轴突的修复与再生,从而促进周围神经的恢复[7]。
而微波作用于患处时,协同改善了末梢神经的缺氧状态,降低了机体的痛觉敏感性,并具有明显的镇痛效果[8]。
本文结果显示,经皮神经电刺激配合微波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疼痛明显减轻,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震动感觉阈值显著降低,延缓了周围神经病变的发展。
因此,经皮神经电刺激配合微波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当然,由于目前对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例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因此,广大临床工作者应不断对其进行研究,以探索出更好的方法来缓解和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侯桂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综合治疗[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0(3):43-45.
[2]吕传真.重视对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防治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0,12(6):385.
[3]王焕君,廖琳.美国发布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1):2232.
[4]邓昂,张相林.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3):289-291.
[5]王燕飞,丛丽.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治疗进展[J].现代医学, 2016, 44(4): 580-583.
[6]符积裕.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症状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进展[J].海南医学,2011,22(13):126-128.
[7]胡春华,王丽宏,于海静,等.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治疗进展[J].临床荟萃,2012,27(21):1925-1930.
[8]凌冰玉,许岚.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与治疗[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33(3):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