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加油站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加油站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析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就是在对加油站的设计文件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情况,确定系统内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分布及其可能产生的方式和途径。
3.1油品的危险危害特性该加油站经营的油品主要为汽油、柴油等油品,汽油被列入了《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且汽油被列入了《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该加油站经营的油品不属于易制毒化学品、易制爆化学品、剧毒化学品,其主要理化特性见附表3-1。
表3-1 油品的主要理化特性2018年4月6日出具《0#车用柴油(V)检验报告》。
3.2油品危险性分析石油成品油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易积聚静电荷、易扩散流淌、热膨胀和毒害性等危害特性,加油站经营储存石油成品油的物质危险性表现为:1)易燃性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关于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的划分见表3-2。
汽油、柴油均具有较高的火灾危险,其等级见表3-3,石油产品属于可燃性物质,同时又有易蒸发的特点,其蒸发的气体常在作业场所或储油场地弥漫、扩散或在低洼处聚积,在空气中只需较小的点燃能量就会闪光燃烧,因此油品的火灾危险性不容忽视。
表3-2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表3-3火灾危险性等级2)易爆性石油产品的蒸气与空气组成混合气体,其浓度处于一定范围时,遇点火源即发生爆炸。
爆炸极限范围愈宽,爆炸下限越低,该物质爆炸危险性越大。
油品的爆炸范围越宽,爆炸下限值越低,泄漏或蒸发出的油品蒸气危险性就越大,因些,须重视油品的泄漏和爆炸性蒸气的产生与积聚,以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的产生。
3)挥发性加油站储运的汽油具有较大的蒸气压,蒸气压越大,挥发性越大,表明该物质较容易产生燃烧或爆炸所需要的蒸气浓度,因而火灾爆炸危险性也越大。
此外,蒸气压大的物质,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温度升高,蒸气压迅速增大,因此,盛装该类物品的容器较容易发生胀裂。
4)静电荷积聚性石油产品的电阻率一般在1012欧姆·厘米左右。
熟料生产过程主要危险分析

熟料生产过程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和《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的规定,综合考虑事故起因物、致害物和伤害方式,通过分析企业的生产过程,确定本公司存在的危险有害类型和危险有害因素有:火灾爆炸、锅炉爆炸、压力容器爆炸、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伤害、起重伤害、高处坠落、灼烫、中毒窒息、车辆伤害、雷电、噪声、粉尘等事故。
具体分析如下:1、火灾、其他爆炸事故风险分析(1)煤粉火灾、爆燃煤粉在制备、贮存、输送和燃烧过程中,遇到明火、弧光、静电、存放时间长,易在煤粉袋式收尘器、煤粉仓及煤粉输送管路系统引起着火、自燃、爆燃。
(2)柴油库火灾回转窑点火一般用柴油。
柴油属于3.3类高闪点易燃液体,闪点40℃,蒸气与空气混和物可燃极限0.7-5.0%。
在高温环境下油品泄漏后蒸发,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就有可能发生爆炸。
(3)电气设备设施火灾生产系统涉及到大量电气设备设施,如变压器、高、低压电气元件、电动机、电缆线路等。
出现过载、短路、接触不良、过电压、过负荷、漏电保护设施失灵或损坏、绝缘老化、电气设备散热不良、弧光引燃电缆、雷电冲击过电压击穿电气设备等情况,可能导致电气火灾、爆炸事故。
(4)物资仓库火灾外来人员带入火种、电气设备故障、储备性质相抵触的物品混存、物品变质等均有可能引起火灾。
(5)压力容器爆炸空压机、压缩空气罐,因异常运行、积碳、油污和高温等维护保养不当,容器内的气体压力急剧上升,当压力容器内的气体压力超过压力容器的强度极限时,易引起容器爆炸。
(6)气瓶爆炸氧气和乙炔气瓶等,如果闸阀密封不严,或者因腐蚀、老化和人为因素造成泄漏,在遇明火、弧光、高温或静电等因素下,会导致氧气瓶、乙炔气瓶爆炸。
(7)锅炉爆炸锅炉本体的问题,如制造缺陷,水质问题引起的结垢、腐蚀,停炉后保养不当造成的金属腐蚀,安装缺陷造成的跑冒滴漏,安全阀损坏或设定压力过高,压力表及其报警系统故障,锅炉缺水后突然大量上水等故障引起锅炉爆炸。
加油站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加油站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摘要:加油站经营的成品油主要是汽油、柴油,由于汽油、柴油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在经营过程中,若设备本体缺陷、各环节发生错误,易导致事故的发生,造成对周边环境破坏和污染,通过对加油站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分析,为采取相应安全技术措施,预防和降低事故发生而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以达到本质安全。
关键词:加油站危险有害因素事故1、加油站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加油站经营的成品油主要是汽油、柴油,在经营过程中,主要存在油品的卸油、量油、清罐、加油、贮存几个环节:1.1卸油卸油环节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可能发生的故障和事故有:油罐漫溢、油品滴漏、油蒸气从卸油口逸出、产生静电火花或电气火花、遇火源、发生燃烧、爆炸事故。
其产生的原因如下:(1)油罐漫溢:卸油时对液位检测不及时,导致油品从罐口溢出。
(2)油品滴漏:卸油时胶管破裂,密封垫破损,快速接头紧固栓松动等原因,致使油品滴漏。
(3)油蒸气从卸油口逸出:敞口卸油时直接将卸油管插入油罐,导致油蒸气从卸油口逸出。
(4)产生静电火花或电气火花:卸油时由于油管或卸油车无防静电接地装置、接地装置损坏、采用喷溅式卸油、油品漫溢后使用金属器皿刮舀导致静电火花或电气火花。
(5)遭遇火源:卸油现场人员吸烟或违章动火,导致明火产生。
(6)发生燃烧、爆炸事故:溢、漏或逸出的油品遇明火、静电火花或电气火花、雷电火花后,可能发生燃烧现象。
1.2量油量油环节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可能发生的事故有:产生静电火花;遭遇雷电火花或明火;发生燃烧、爆炸。
其产生的原因如下:(1)产生静电火花:若量油口未设置导尺槽或导尺槽脱落,当量油尺与钢质管口磨擦时,则可能产生静电火花。
(2)遭遇雷电火花或明火:避雷设施不合格或损坏,若违章在雷雨天量油,即可能遭遇雷电火花。
若量油时附近有人吸烟或动火,则可能遭遇明火。
(3)发生燃烧爆炸事故:若量油时遭遇火源,或收发油作业后,罐内油品静置时间短,收发油作业中产生的静电未能有效导除而开盖量油,则可能发生燃烧爆炸事故。
煤矿主要危险、有害因数识别

煤矿主要危险、危害因素识别分析(2011年)一、概述煤矿井下开采危险源类别主要有:化学危险性,如瓦斯爆炸、工程爆破、中毒、窒息;物理危险性,如机械危险、电气危险及地表下沉,巷道和开采面的冒顶片帮、透水等。
造成这些危险危害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设备因素、管理及设计因素,现就新泰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设施及矿区自然地质条件及外部条件对劳动安全存在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
二、自然因素识别分析1、水文地质危险、危害因素识别我矿属皖南黄山山系北缘之丘陵地带,区内无大的地表水系,原始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中等类型。
1)地表水:本矿地表未有河流流经,也无明显的溪沟的泉水出露,地面标向+110m~+120m,现采水平在-145m以下,周围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地表水的疏导。
故直接地表水对本矿不会造成威胁;2)含水层:本矿区的煤层上部具青龙灰岩溶洞裂隙水,但因其岩性完整,裂溶洞不发育,且下部二叠纪长兴阶隔水层,故此水对本矿的采掘工程没有影响;3)断层水:从勘探和采掘实践证明,本矿断层基本上不含水亦不导水,少量断层渗水现象不会影响采掘工作;4)老窑积水:本矿上部沿C煤层露头一带分布有大量的老窑,且深度和位置无从考查,在开采浅部煤层时(±0m以上),对生产的威胁较大,但本矿现已开采均在-145m水平以下,故老窑的积水也不会对本矿带来危害;5)邻近报废矿井水:本矿的东西两翼均有近年来乡镇煤矿的报废矿井,因其越界开采,与本矿贯通,造成地表水沿报废矿井导入本矿,是本矿主要的威胁,虽然我矿花了大量的财力进行堵水,但因其水的渗入不断,致使本矿涌水量加大,大大增加了本矿的排水能力,不过因其缓慢渗水,本矿的导水和排水系统畅通,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对矿井的生产和安全也有一定的保障;总之,本矿的水害因素较简单,只要加强导排水的管理,就能保证本矿生产的安全正常进行,在生产过程中注意采掘接近生产老空的局部积水可能生成的威胁。
加油站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加油站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加油站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如下:
1. 火灾爆炸:由于加油站储存、输送的石油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性质,若遇有明火、静电火花、电器设备故障等因素会引起火灾爆炸,严重威胁人身财产安全。
2. 有毒气体、液体泄漏:加油站储存的化学品会因为泄漏、挥发等原因释放出危险的有毒气体或液体,危害人员身体健康,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3. 操作不当:加油站工作人员周围环境污染、爆炸、火灾等危险因素常常存在,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误操作、事故发生。
4. 道路交通安全:加油站处于交通干道上,加油站经营者和车主需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否则可能引发事故。
5. 环境污染:加油站释放出的有害物质可能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如地下水、土壤污染等问题,长期积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加油站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2)柴油附表3-2
国际编号
CAS号
中文名称
柴油
英文名称
Diesel fuel
别名
分子式
烷烃、芳烃、烯烃等
外观与形状
稍有粘性的浅黄至棕色液体
分子量
密度
(水=1)0.87—0. 9
沸点
280~370(约)
熔点
-35~20
蒸汽压
闪点
50
溶解性
稳定性
稳定禁忌物强氧化剂、卤素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立即漱口,饮足量温水,尽快洗胃。就医。
消防措施
灭火方法泡沫、二氧化碳、干粉、1211灭火剂、砂土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桶装堆垛不可过大,应留墙距,顶距,柱距及必要的防火检查走道。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罐装时应注意流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包装与储运
危险性类别属高闪点易燃液体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7
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桶装堆垛不可过大,应留墙距,顶距,柱距及必要的防火检查走道。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充装时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液化石油气站危险、有害因素五个分析实例

液化石油气站危险、有害因素分析五例1)人类不安全感该液化石油气储备(充装)站注重对职工开展安全操作技能、自我防护技能及其它相关安全知识的培训,配备部分劳保用品,消防器材、设施等,但是,由于操作员缺乏安全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易出现操作失误、协作配合不够而导致的事故。
主要表现为违章作业和安全管理不善。
1非法操作2安全管理不善生产设备设施的质量缺陷或潜在事故,没有及时检查和治理。
液化石油气储备(充装)站的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操作或未接受必要的操作前培训,或没有定期复训,容易出现违章作业或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对安全知识尤其是消防知识知之甚少,不能及时发现火隐患和没有处理突发事故能力。
2)主要危险、有毒有害因素液化石油气储备(充装)站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危险、有毒有害因素:1火、爆炸危险由于液化石油气是甲A类易然爆炸的物质,运行过程中若出现泄漏,积聚达到爆炸极限,有火源极易引发火爆炸事故。
液化石油气储存、充装的生产类别均为甲类。
液化石油气储罐及残液罐均为压力容器,在储存和加注期间使用了一些压力管,若控制不当,造成这些设施超压,会发生物理爆炸事故;事故后泄漏的液化石油气若遇火源,还会发生火爆炸事故。
在烃泵房、灌瓶间内,泄漏的液化石油气将挥发并形成可燃蒸汽,由于通风不良,容易积聚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就会发生火爆炸事故。
2窒息和中毒危害高浓度的液化石油气可引起窒息事故,如烃泵房、灌装间内高浓度液化石油气泄漏可能导致操作人员或维修人员窒息事故。
通风不良条件下液化石油气燃烧不完全,会产生一氧化碳,造成中毒。
3触电危险运行中使用了一些电气设备,如果这些设备的保护接地不好或出现故障,可能导致设备带电,造成触电事故。
4车辆伤害在生产经营液化石油气中,运输车辆进出和运输过程中容易造成车辆伤害。
3)重大危险、有害性分析该液化石油气储备(充装)本站主要危险物质为液化石油气,其主要成分为丙烷、丙烯、丁烷、丁烯,具有以下特性:(1)易燃的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92)》(1999年修订本),液化石油气属甲A类火危险品。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4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4.1 危险、有害因素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伤害的因素。
一般二者统称为危险因素。
所有的危险因素,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能造成有害的后果,都可归结为存在能量、有害物质;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并导致能量的意外释放和有毒物质的泄漏、挥发的结果。
因此,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是危险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
4.2 主要物质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易燃易爆物质,如原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乙炔气、汽油、丙酮、油漆等。
4.2.1 原油主要特性如下:1、物理特性:原油多为黄褐色、棕色及黑色,物质系数M F为16,燃烧热为49935kJ/kg,可燃性系数N f为3,化学活泼性系数N r为0,毒性系数N h为1(查化学物质系数和特性表)。
2、毒性:原油遇热分解,释出有毒烟雾,蒸气中含有硫化氢气体,有刺激性,吸入高浓度油蒸气有麻醉作用。
3、化学特性原油化学特性表从原油的理化性质分析来看,原油的闪点为-6.7℃,根据GB50183-2004《原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第 3.1.1条规定,闪点为<28℃属于甲B类液体;因此原油为甲类火灾危险物质,具有易燃易爆危险性,同时具有毒性。
4.2.2天然气特性如下:1、物理特性:无色、有臭味易燃气体,分子量(M)40,相对密度0.45(空气=1)。
2、毒性:低浓度甲烷气对人基本无毒,但在其空气浓度高于20%以上时,可引起头晕、头痛、呼吸和心跳加快,如不及时脱离,可造成窒息中毒死亡。
由于天然气中含有少量的硫化氢,大量吸入可使人急性中毒,要加强防护,应引起高度重视。
3、化学特性天然气化学特性表从天然气的理化性质分析来看,天然气的爆炸下限%(V/V):5,根据GB50183-2004《原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第3.1.1条规定,爆炸下限<10%的气体属于甲类气体;因此天然气为甲类火灾危险物质,具有易燃易爆危险性,同时具有毒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析1 自然危险、有害因素分析自然危险、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地震、雷击、暴雨、地质、高气温和严寒等不良气象条件。
1.1 地震该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强烈的地震可能造成建筑物和设备装置的破坏,同时使生产系统中的CO、H2、N2、H2S、甲醇等危险化学品大量泄漏,进而引发燃烧爆炸、中毒、窒息等灾害事故,并造成人员伤亡。
1.2 雷击厂内有许多充满易燃易爆介质的大型贮罐、塔、反应器、换热器、高空排气管和金属管道、电力设施、设备等,有可能遭受雷电侵袭破坏,甚至引起火灾爆炸,伤害人员。
1.3 暴雨该地区夏季多雨,年平均降水量824.4mm。
最大日降水量207mm,存放危险品的建筑物和设备,因局部排水不畅,有可能造成有毒有害物质外溢、泄漏、污染环境。
1.4 地质该地区处淮河冲积平原,黄土覆盖层较厚,建筑物、设备基础设计应充分考虑地质坚实程度,如果地质基础不坚固,可能造成建筑物、设备基础下陷,导致设备事故,造成危险物质泄漏,进而引发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发生。
1.5 高气温及严寒该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
极端最高温度41.5℃,因此在夏季和烈日暴晒下,一些露天储存的贮罐内的甲醇等易燃易爆有害物质极易挥发泄漏,生产人员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易出现操作失误。
该地区极端最低温度-23.4℃,最大冻土深度为19cm。
在严寒条件下,某些备用或停用的输水管道及水冷换热设备内的积水可能会因结冰胀破管道和设备,低气温也会造成人员冻伤。
2 主要危险、有害物质的特性合成甲醇生产过程中,可能会给安全和健康带来危险危害的主要物质分布如下:煤气化、甲醇生产装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硫化氢气体、甲醇、硫等;空分装置:氧气(液)、氮气(液)冷冻装置:丙烯火炬系统辅助燃料系统:液化气循环冷却水站:液氯除盐水站:盐酸(30%)、烧碱(40%)循环流化床锅炉点火及助燃系统:轻柴油各物质的危害、有害特性如下:2.1 一氧化碳CO【危险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理化性质】无色无臭气体。
熔点:-199.1℃,沸点:-191.4℃,相对密度(水=1):0.79(-252℃),相对密度(空气=1):0.97,引燃温度:-610℃.爆炸极限范围:12.5-74.2%,最小点火能:0.019mJ。
【危险特性】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健康危害】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块、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毒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胀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50%,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型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维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对心血管影响无定论。
车间卫生标准:中国MAC(mg/m3) 30美国TVL-TWAOSHA 50ppm,57mg/m3ACGIH 25ppm,29mg/m32.2 二氧化碳CO2【危险类别】第2.2类不燃气体【理化性质】无色无臭气体。
熔点:-56.6℃(527kpa),沸点:-78.5℃(升华),相对密度(水=1):1.546(-79℃),相对密度(空气=1):1.53,临界温度:31℃。
【危险特性】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健康危害】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作用,高浓度时则产生抑制甚至麻痹作用。
中毒机制中还兼有缺氧的因素。
急性中毒:人进去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及休克,甚至死亡,固态(干冰)和液态二氧化碳在常压下迅速气化,能造成-80---43℃低温,引起皮肤和眼睛严重的冻伤。
慢性影响:经常接触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者,可有头晕、头痛、失眠、易兴奋、无力等精神功能紊乱等主诉,但在生产中是否存在慢性中毒国内外均未见病例报道。
车间卫生标准:中国MAC(mg/m3) 18000美国TVL-TWAOSHA 5000ppm,9000mg/m3ACGIH 5000ppm,9000mg/m3美国TLV-STELACGIH 30000ppm,54000mg/m32.3 氢气【危险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理化性质】无色、无味无臭、无毒气体。
分子量:2.016,熔点:-259.2℃,沸点:-252.8℃,相对密度(水=1):0.07(-252℃),相对密度(空气=1):0.07,燃烧热:241.0kJ/mol,临界温度:-240℃.爆炸极限范围:4.1-74.1%,最小点火能:0.019mJ。
【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会发生爆炸,气体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存储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时,氢气与氟、氯、溴等卤素会剧烈的反应。
【健康危害】本品在生理学上时惰性气体,仅在高浓度时,由于空气中氧气分压降低才引起窒息,在很高的分压下,氢气可呈现出麻醉作用。
2.4 硫化氢H2S【危险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理化性质】无色有恶臭的气体。
熔点:-85.5℃,沸点:-60.4℃,相对密度(水=1):0.07(-252℃),相对密度(空气=1):1.19,临界温度:-100.4℃.爆炸极限范围:5.5-44.0%。
【危险特性】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浓硝酸、发烟硝酸或其他强氧化剂强烈反应,发生爆炸。
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起回燃。
【健康危害】本品时强烈的神经毒物,对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
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高浓度硫化氢后出现流泪、眼痛、眼内异物感、畏光、视物模糊、流涕、咽喉部灼热感、咳嗽、胸闷、头痛、头晕、乏力、意识模糊等,部分患者可有心肌损害。
重者可出现脑水肿、肺水肿。
极高浓度(1000/㎡以上)时可在数秒内突然昏迷,呼吸和心跳骤停,发生闪电型死亡,高浓度接触眼结膜发生水肿和角膜长期低浓度接触,引起神经衰弱综合症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溃疡。
车间卫生标准:中国MAC(mg/m3) 10美国TVL-TWAOSHA 20ppm,28mg/m3(上限值)ACGIH 10ppm,14mg/m3美国TLV-STELACGIH 15ppm,21mg/m32.5 甲醇CH3OH【危险类别】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
【理化性质】无色、有特殊臭味。
闪点:11℃,熔点:-97.8℃,沸点:-64.8℃,相对密度(空气=1):1.11,引燃温度:385℃.爆炸极限范围:4.0-46.0%,最小点火能:0.019mJ。
【危险特性】易燃,与蒸汽或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
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
其蒸汽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起回燃。
【健康危害】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选择作用,引起病变;可致代谢性能酸中毒。
急性中毒:短时大量吸入出会现轻度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口服有胃肠道刺激症状);经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眩晕、酒醉感、意识朦胧甚至昏迷。
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可有视物模糊、复视等,重者失明。
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呼吸加速等。
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症,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粘膜刺激视力衰退。
皮肤出现脱脂、皮炎等。
车间卫生标准:中国MAC(mg/m3) 50美国TVL-TWAOSHA 200ppm,262mg/m3ACGIH 200ppm,262mg/m3 [皮]美国TLV-STELACGIH 250ppm,328mg/m3 [皮]2.6 硫磺S【危险类别】第4.1类易燃固体。
【理化性质】淡黄色脆性结晶或粉末。
熔点:119℃,沸点:444.6℃,相对密度(水=1):2,引燃温度:232℃.爆炸下限:35 mg/m3,最小点火能:15mJ。
【危险特性】与卤素、金属粉末等接触剧烈反应。
硫磺为不良导体,在储运过程中易产生静电荷,可导致硫尘起火。
粉尘或蒸汽与空气或氧化剂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健康危害】因其能在肠内部分转化为硫化氢而被吸收,故大量口服可导致硫化氢中毒。
急性硫化氢中毒的全身毒作用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昏迷等。
本品可引起眼结膜炎、皮肤湿疹。
对皮肤有弱刺激性。
生产中长期吸入硫粉尘一般无明显毒性作用。
2.7 氧气(液)O2【危险类别】第2.2类不燃气体。
【理化性质】无色无臭气体。
熔点:-218.8℃,沸点:-183.1℃,相对密度(水=1):1.14(-183.1℃),相对密度(空气=1):1.43,临界温度:-118.4℃。
【危险特性】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
与易燃物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健康危害】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
吸入40%-60%的氧时,出现胸骨后不舒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
吸入氧浓度在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全身强制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KPa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失明。
2.8 氮气(液)N2【危险类别】第2.2类不燃气体。
【理化性质】无色无臭气体。
熔点:-209℃,沸点:-195.6℃,相对密度(水=1):0.81(-195.6℃),相对密度(空气=1):0.97,临界温度:-147℃。
【危险特性】惰性气体,有窒息性,在密闭空间内可将人窒息死亡。
如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健康危害】氮气过量时氧分压下降会引起缺氧。
大气压为392KPa表现爱笑和多言,视、听和嗅觉迟钝,智力活动减弱;在980KPa时,肌肉运动严重失调。
潜水员深潜时,可发生麻醉作用;上升时快速减压,可发生“减压病”。
2.9 丙烯C3H6【危险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
【理化性质】无色有烃类气味的气体。
闪点:-108℃,熔点:-191.2℃,沸点:-47.7℃,相对密度(水=1):0.5,相对密度(空气=1):1.48,引燃温度:455℃,临界温度:91.9℃。
爆炸极限范围:1.0-15.0%,最小点火能:0.282mJ。
【危险特性】易燃,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氧化二氮等激烈化合,与其他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