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潜在震源区的细致划分_周荣军
四川盆地地震概述

四川盆地地震概述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四川盆地的地质特点。
然后具体分析四川盆地的地震原因和盆地基本构造格局,最后,汇总四川盆地历史上七级以上的地震记载。
关键词:四川盆地地震原因1前言四川盆地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喜马拉雅运动使之发生褶皱变形。
野外观察和深部探测资料表明,褶皱及与之相伴的断裂通常在3~5千米的深度上消失,为典型的浅层构造。
上下层位构造形态的不协调现象是沿软弱层位发生滑脱作用的结果。
盆地内的地震活动性比四川西部活动构造区明显减弱,仅有的几个中强地震震例表明,它们具有震源浅,震级低,烈度高且震中位置与背斜构造关系密切的特点。
2地震原因2.1四川盆地的基本构造格局四川盆地是西以龙门山为界,东临方斗山—七曜山一线,北近川陕边境,南至雅安—宜宾一线以西的巨大北东向菱形盆地。
该盆地以厚度巨大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为特征,最大厚度超过一千米。
由于盆地内部的构造分异,中、新生代沉积物的岩相和厚度有明显的差异。
从而,可分出川西台凹,川北台凹,川中台凸和川东凹褶束。
川西台凹为龙门山的山前凹陷,堆积来自龙门山的磨拉石建造及红色建造,川北台凹为米苍山的山前凹陷,川中台凸为四川盆地的主体部分,由于远离周围的蚀源区沉积物较细,且岩相和厚度也较为稳定,中新生代地层的总厚度为4~5千米,相对周围的凹陷地区呈隆起状态。
四川盆地的结晶基底大致以华山深断裂为界分东西两类,以西为花岗岩类基底,具刚性特征,埋深3~6千米;以东为浅变质岩系,呈相对塑性,埋深6~9千米。
华山基底断裂是四川盆地内部最重要的深断裂,北起大巴山,向南西延伸直达宜宾以西。
该断裂不仅控制了四川盘地的基底物性和埋深差异,而且对断裂两侧的沉积作用和构造变形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断裂两侧盖层构造形态的差异更为突出,成为川中和川东褶皱形态的明显分野。
断裂东侧主要是紧密狭窄的褶皱构造,单条背斜可长达上百千米,宽仅几千米;断裂西侧以短轴穹窿及员状构造为特征,构造明显平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基底断裂两侧结晶基底的强度差异,东侧浅变质岩系强度较低,容易变形,从而带动上部盖层的强烈变形。
关于我国高烈度地震区的概述

关于我国高烈度地震区的概述我国高烈度地震区包括了多个省份,主要位于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和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
这些地区地震频发、震力强大,属于我国地震带的一部分。
下面是对我国高烈度地震区的概述:一、四川盆地地震带:四川盆地是我国地震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地震频繁,并且地震规模较大。
四川盆地地震带包括了四川盆地及其周边的山区,以及贵州、重庆、云南等地。
其中,汶川地震是目前中国历史上记录的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引起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青藏高原地震带:青藏高原是我国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地震频繁且规模较大。
这里地震的原因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碰撞,这种构造活动导致了频繁的地震。
其中,唐山地震是中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地震之一,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也是我国地震频发的地方之一,地震规模较大,由于这里处于活动的构造活动带上,地震频繁。
例如,台湾地区和福建地区就经常发生地震。
我国高烈度地震区的地震活动主要是由于板块运动与地震活动带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我国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交汇的边缘区域上,这使得我国地震活动频繁。
此外,青藏高原的隆升和东亚大陆的东北向移动也增加了地震的发生频率。
这些地区的高烈度地震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我国对地震防灾减灾工作非常重视,加强了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了地震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能力,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总之,我国高烈度地震区包括四川盆地地震带、青藏高原地震带和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地震频率高、规模大。
这些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是由于板块运动和构造活动带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在面对地震的威胁时,我们应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地震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汶川地震震源

汶川地震震源引言汶川地震,也被称为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是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地区发生的一次重大地震。
该地震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地震震级达到了8.0级。
此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源地位于鲜水河断裂带。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的震源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其形成原因。
汶川地震震源位置汶川地震的震源位于四川省汶川县的小金县境内,具体的震中坐标为北纬31.02°,东经103.36°。
这个地区正好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汇的地带,所以地质构造相对复杂。
震中附近有多个主要断裂带,其中最重要的是鲜水河断裂带,震源正好位于该断裂带上。
震源深度和震级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4千米。
根据国际通用的矩震级计算方法,汶川地震的矩震级为8.0级。
这个震级代表了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是一个用于衡量地震破坏能力的指标。
8.0级地震属于大型地震,具有毁灭性破坏力。
震源形成原因汶川地震的震源形成是由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汇的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
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年轻和最大的高原,其隆升和崩坍造成了巨大的构造应力。
而四川盆地则是一个地下的盆地,盆地内部存在着众多沉积物。
汶川地震的震源位于鲜水河断裂带上。
断裂带是地壳中岩石裂缝和断裂面的集合,是地震最常发生的地方。
鲜水河断裂带作为汶川地震的震源带,其构造活动造成了地壳的位移和应力积累,最终引起了地震的发生。
地震灾害与预防汶川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统计,此次地震共造成了约8.7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几乎所有房屋倒塌。
此外,道路、桥梁、管道等基础设施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地震灾害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预防类似的地震灾害再次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发现并预警地震的发生。
其次,要加强地震科学研究,进一步了解地震的成因和演化机制。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抗震设施的建设,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地震区,带划分 潜在震源区划分

第二篇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综述 第三章 基础资料调查与分析
概率性地震危险性方法--
3.1 地质构造调查和分析 3.2地震调查与分析
地震区、带划分与 潜在震 潜在震源区划分 划分
第四章地震危险性评定 4.1概率性地震危险性方法 4.1.1 概率性地震危险性方法 4 1 2地震区、带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4.1.2 地震区 带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4.1.3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原则和依据 4.1.4地震活动带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原则 4.1.5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
③由于地震区在大地构造和组成物质上的巨大差异,常 常作为地震波衰减的统计单元。 ④由于地震区、带内的发震构造有可比性,所以地震区、 带,特别是地震带常常作为发震构造条件和震级上限确 定的构造类比范围。 ⑤根据我国现行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的技术思路, ⑤根据我国现行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的技术思路 潜在震源区划分一般在地震带内进行,因而(1)地震 带是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基础,一个潜在震源区不能横跨 两个地震带因为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是通过地 震带内地震活动性参数分配而来的,(2)也是地震活 动性参数分配的基础。
1
2011/6/13
中国大陆地震震源机制反映 的构造应力场的非均一性
地球物理场的非均一性--中国布格重力异常图
箭头为主压应力方向
中国地震区划技术途径 (中国地震局1996)
4.1.2地震区、带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大陆及邻近地区地震广泛分布,但地震活动的 空间分布不均一性,往往局限在一些特定的地区和条带
它也是二级潜在震源划分的基础
中国大陆地震呈带分布图
②地震潜在震源---二级潜在震源,在一级潜在震源 内根据更精确的地质构造条件,进一步划分潜在震 源-称为潜在震源区- 计算单元。
汶川8.O级地震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进展

汶川8.O级地震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进展李勇;黄润秋;DENSMORE Alexander L.;周荣军;曹叔尤【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年(卷),期】2009(041)003【摘要】2008年5月12日在龙门山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属于逆冲一走滑型地震.为了尽快和最好地利用汶川地震的资料,推动地震地质科学的研究.在论述了汶川地震科学研究的基本现状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龙门山地震带的地质背景、活动构造、汶川地震的基本特征、地表破裂及组合样式、历史强地震复发周期、观测数据的积累与整合、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制、地质灾害和灾后重建、龙门山地区未来地震的预测和预报等方面rn的内容.并建议从汶川大地震中汲取教训,整合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探讨汶川地震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以有效地减轻和逐步避免今后可能发生的类似的灾难.【总页数】19页(P7-25)【作者】李勇;黄润秋;DENSMORE Alexander L.;周荣军;曹叔尤【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59;Inst.of Hazard and Risk Research and Oept.of Geography,Durham Univ.,Durham,UK;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影响地震救灾效率的因素分析——以汶川8.0级地震和玉树7.1级地震为例 [J], 周阿颖;张朝;史培军;刘晓菲2.汶川地震和九寨沟地震断层作用及动力学过程研究进展——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J], 李海兵;许志琴;马胜利;赵俊猛3.5.12汶川8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浅析 [J], 韩金良;吴树仁;何淑军;孙炜锋;张春山;王涛;杨金中;石菊松4.汶川8.0级地震与日本9.0级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庐江地震台动水位与水温[J], 金艳;刘川琴;汪世仙;隆爱军;方素贞5.宁夏数字强震动台网记录的汶川8.O级地震加速度资料分析 [J], 李青梅;李惠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西部理塘-巴塘地区的活动断裂与1989年巴塘6.7级震群发震构造研究

四川西部理塘-巴塘地区的活动断裂与1989年巴塘6.7级震群发震构造研究周荣军;陈国星;李勇;周朝晖;龚宇;何玉林;黎小刚【期刊名称】《地震地质》【年(卷),期】2005(27)1【摘要】四川西部的理塘-巴塘地区以近SN向的断裂构造为主,并发育1组NNE 和NW向的共轭剪切破裂带.文中在详细的TM卫片和航空照片判译的基础上,以活动构造地貌学为主线,重点解析了该地区断裂构造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来活动的表现形式,确定近SN向的金沙江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近EW向的缩短速率为2 ~3mm/a,NNE向巴塘断裂的右旋水平滑动平均速率为1.3 ~2.7mm/a,NW向理塘断裂的左旋水平滑动平均速率为2.6 ~4.4mm/a.结合地球物理场、震源机制解、GPS测量等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的总体态势及其所导致的块体运移规律,指出1989年巴塘6.7级震群的成因,是由于NNE向巴塘断裂和NW向理塘断裂共轭剪切所派生的近EW向正断层的张性破裂所致,揭示了一个挤压构造环境内正断层发震的典型震例.【总页数】13页(P31-43)【作者】周荣军;陈国星;李勇;周朝晖;龚宇;何玉林;黎小刚【作者单位】四川省地震局,成都,610041;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1;四川省地震局,成都,610041;四川省地震局,成都,610041;四川省地震局,成都,610041;四川省地震局,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2【相关文献】1.1989年四川省巴塘群震5个事件的震源机制 [J], 李旭;陈天长2.2016年9月23日四川理塘M4.9和M5.1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J], 易桂喜;王思维;帅莉蓉;龙锋;梁明剑;张致伟;赵敏;祁玉萍;宫悦;乔慧珍;汪智3.川西理塘活动断裂最新同震地表破裂形成时代与震级的重新厘定 [J], 周春景;吴中海;张克旗;李家存;蒋瑶;田婷婷;刘艳辉;黄小巾4.玉树地区巴塘断裂第四纪以来活动性研究 [J], 游建飞;李勇;王腾文5.甘肃夏河断裂新活动的发现——兼论2019年夏河MS5.7地震的发震构造 [J], 张波;王爱国;袁道阳;文亚猛;王维桐;秦满忠;何文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方法研究四川炉霍 Ms5.3地震震源机制解

多方法研究四川炉霍 Ms5.3地震震源机制解魏娅玲;程静馥;吴微微【期刊名称】《四川地震》【年(卷),期】2016(000)001【摘要】2011年4月10日四川省炉霍县发生了 Ms5.3级地震,利用这次地震的观测数据,采用了 CAP、TDMT -IN-VC 和 Snoke 三种方法,研究不同解算方法得到的此次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
结果显示:(1)三种方法计算出的震源机制解参数基本一致,说明三种方法求解结果是稳定、可靠的。
(2)计算得到的地震矩震级 Mw 为5.2;节面 I 的参数为:走向45°,倾角84°,滑动角-160°;节面Ⅱ的参数为:走向313°,倾角70°,滑动角-6°;P 轴方位角271°,仰角18°;T 轴方位角177°,仰角10°;发震断层属于走滑型略兼正倾滑分量性质。
(3)最佳拟合震源深度为11 km,与该区域的优势发震层位深度比较一致。
(4)该次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 II 参数与震中附近鲜水河断裂带的产状较为相同,主压应力方向与区域应力方向也比较一致,这些说明此次地震是鲜水河断裂左旋走滑错动的结果。
%The Ms5.3 Luhuo Earthquake occurred on 4 October 2011.In order to learn the influence on the result of the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we use three different calculation ways.These three methods are the CAP, TDMT INVC and Sonke.Our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1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re basically identical and the result is stable and reliable.(2)The moment magnitude is Mw5.2,the strike angle of seismicfault is 45°, the dip angle is 84°and the slip angle is -160°.For the nodal plane one,the strike direction is 313°,the dip angle is 70°and the slip angleis -6°.P axis azimuth is 271°and the elevation angle is 18°.T axis azimuth is 177°and the elevation angle is 10°.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ault belongs to a sinistral strike-slip fault and the fault has slightly normal fault component.(3)The best fitting focal depth of this earthquake is about 11 km and it is in keep-ing with the advantages seismogenic layerdepth.(4)The one nodal plane parameters are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near the epicenter of Luhuo Earthquake.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direction of this earth-quak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gional stress direction.And so this earthquake resulted from the activity of the sinistral strike -slip motion of the Xianshuihe fault.【总页数】5页(P12-16)【作者】魏娅玲;程静馥;吴微微【作者单位】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 610041;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610041;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 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33【相关文献】1.2011年4月10日四川炉霍Ms5.3级地震强震记录与震害特点 [J], 周荣军;赖敏;李大虎;梁明剑;龙锋;黎小刚;龚宇2.2011年6月8日新疆托克逊Ms5.3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 [J], 韩立波;蒋长胜3.多方法计算四川炉霍Ms5.3地震震源深度 [J], 程静馥;康萌4.2010年6月5日山西阳曲4.6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多方法测定与比较 [J], 刘林飞;翁钊强;梁向军5.四川地区地震震源机制解及震源深度特征——以中等强度地震为例 [J], 魏娅玲; 蔡一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芦山7.0级地震后的几个问题

芦山7.0级地震后的几个问题芦山7.0级地震是汶川8.0级地震的余震吗?据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院长周荣军4月2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日8时2分46秒发生的芦山7.0级地震为独立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
周荣军介绍说,与汶川地震一样,芦山7.0级地震同样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但此次地震震中在汶川地震余震区以外。
汶川地震震中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芦山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南西段,两地距离较远,可以判定,此次地震不是汶川地震余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蒋海昆20日也表示,雅安7级地震属于逆冲型地震,破裂特征与汶川地震非常相似,但它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
四川芦山发生7.0级地震,两次地震震中相隔85公里,同处龙门山断裂带。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相关科研人员联合发布了4.20芦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初步结果。
地震发生后,科研人员从IRIS数据中心下载了地震数据资料用于研究地震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过程。
选取其中信噪比较高并且沿方位角分布比较均匀的31个远场P波波形数据进行点源模型的震源机制解反演;根据反演结果再利用31个远场P波波形并增加14个SH波波形资料用于震源过程反演。
初始破裂点取USGS给出的震中位置。
计算得到的地震矩为1.54×10**19Nm,Mw=6.7。
最大滑动159cm。
结果表明:芦山地震为震级Mw6.7,震源深度10.2km的逆冲断层,破裂在断层面上的分布比较集中,震中区的地震烈度(中国地震烈度表,2008)约为9度。
主震和余震分布于龙门山断层带西南端的彭县—灌县断裂带上,位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的库伦应力增加区域内(单斌等,中国科学D,2009年39卷5期),且两者震源性质相近均为逆冲断裂为主,表明该地震与汶川地震有密切关系,可视为汶川地震的强余震。
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有何异同?一些地震专家认为,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机理是一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四川盆地潜在震源区的划分
在划分潜在震源区时, 主要考虑了两条原则: ¹ 地震构造类比原则; º地震活动重复原则。注意到 四川盆地的活动构造、新构造运动、发震构造结构条件和应力场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以及相对较低的地震 活动水平, 因此应以四川盆地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条件为依据, 充分考虑地震构造类比原则。 311 潜在震源区的方向和范围
213 发震构造条件 综上所述, 四川盆地中强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应当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标志[ 5] :
2005 年 9 月
周荣军, 唐荣昌, 雷建成: 四川盆地潜在震源区的细致划分
#3#
¹ NE、NEE 或 NNE 方向的背斜构造。中强地震的发生与背斜构造的规模、延伸长度以及是否存在 地表断裂和地表断裂的规模、长度及活动时代没有明显的联系, 但往往与地表之下存在一定规模的背斜 核部盲冲断裂具有比较明显的关系;
结晶基底之上的沉积盖层内, 与沉积盖层内的背斜核部盲冲断裂有关, 其深部构造背景往往有不同方向
的基底断裂在震源附近交汇。而这些中强地震与背斜的规模、地表断裂及活动时代没有明显的关系。
212 可能的地震机制
地质及深部物探资料表明, 四川盆地的褶皱构造通常被
限于沉积盖层的中上部, 亦即 415~ 5 km 的深度范围内。断裂
第 3 期( 总第 116 期) 2005 年 9 月
四川地震 EAR THQ U AKE RESEARCH IN SI CHUA N
No1 3 September 2005
四川盆地潜在震源区的细致划分
周荣军, 唐荣昌, 雷建成
( 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 四川盆地包括川 中台拱和川东陷褶束的范围, 具 有相对稳 定的大 地构造 环境。鉴于 该地区 地震活 动水平
表 2 四川盆地潜在震源区划分一览表
编 号
潜在震源区名称
¹
自贡潜在震源区
º
宜宾潜在震源区
历史地震 最大震级
51 4
5
3 4
震级上限 ( M u) 51 5
6
主要依据
精度估度
¹ NEE 和 NE 向背 斜构造, 存在 地表断 裂及 背斜
核部盲冲断裂, 但规模较小;
º历史上发生过 4 次 51 0~ 51 4 级地震;
相对 较低、发 震构造不甚明确的特点, 在编制 1990 年版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时, 划分的潜 在震源区面 积也相对 较大。本文在总结四川盆地中强地震 ( M s= 41 7- 51 7) 发震构造条 件的基础 上, 用地震构造 类比原则 对四川盆 地的潜在震源区进行了 重新划分。确 定潜在 震源 区边 界时, 充 分考虑 了背 斜轴走 向、背 斜构造 的影 响带宽 度、 小震 活动密集条带和余震的分布范围。得到了四川盆地 更加细致 的潜在 震源区 划分方 案。这对于 低地震 活动水
I
» 小震沿 NE 向密集成带分布。 ¹ NE 向背斜构造, 存在一定规模 的地表断裂及 背斜核部
盲冲断裂;
º历史上发生过 5 次 510~ 5
3 4
级地震;
I
»小震沿 NE 向密集成带分布。
# 4#
»
荣昌潜在震源区
51 2
¼
邻水潜在震源区
31 5
½
达县潜在震源区
31 2
¾
垫江潜在震源区
51 4
¿
南川潜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源区
5
1 2
À
石柱潜在震源区
41 5
四川地震
2005 年第 3 期
¹ NE 向背斜构造, 存在一定规模 的地表断裂及 背斜核部
构造的地表产状较陡, 向下则变得平缓, 随背斜构造一同消 失。这种背斜构造与断裂的成因联系, 起源于沿滑脱面向上发 展的断层扩展背斜, Chester 等[ 3] 称之为 / 断层弯曲和断层的
扩展褶皱曲0, 并通过模拟实验重现了这种褶皱作用过程。
四川盆地这类特殊的盖层构造往往对地震活动有重要的 控制作用。钱洪等认为[ 4] , 如图 1 所示, 当盖层在滑脱面上
自 1985 年以来, 四川盆地共发生过 4 次现代中强地震, 即 1985 年 3 月 29 日自贡 510 级地震, 1989 年 11 月 20 日江北统景 512、514 级地震, 1996 年 2 月 28 日宜宾 514 级地震和 1997 年 8 月 13 日荣昌 512
收稿日期: 2003- 05- 21 作者简介: 周荣军 ( 1964- ) , 男, 四川安岳县人, 高级工程师 1
四川盆地的上地壳一般由厚约数 km 至 10 余 km 的沉积盖层和前震旦系结晶基底组成。川中地区的基底 由一套基性、中性及较强磁性的火成岩组成, 具有密度高、磁性强的特点, 表明基底为一变质深和硬化程度 高的刚性块体, 埋深 5~ 6 km。川东地区的基底主要由一套巨厚的沉积变质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与火山碎屑岩 的复理式建造所组成, 属低密度和弱至无磁性的塑性基底结构, 埋深一般为 7~ 9 km, 最深可达 11~ 12 km[ 1, 2] 。地表构造卷入深度不一致, 川中主要构造卷入深度大, 一般为 3~ 6 km, 卷入层位至震旦系, 表现 为平缓的短轴状、鼻状背斜, 构成各种旋扭构造, 地表一般未见断裂; 川东地区卷入深度不一, 一般为 415 ~ 5 km, 卷入层位最深可达震旦系, 表现为标准的隔档式构造, 地表断裂具有与背斜构造共生的特点。 211 震例分析
平地区的潜在震源区的细化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 潜在震源区; 发震构造条件; 四川盆地
中图分类号: P3151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01- 8115 ( 2005) 03- 0001- 06
1 引言
潜在震源区的细致划分是新的烈度区划图的一个努力方向。对于一个地震活动水平较高的地区或某条活
南段 NNE 向
断 裂, 活 动
时代
Q
12
2
NW 向 与 SN 向基 底 断裂 交汇
N NE 向 背 斜 核部 盲冲 断 裂, 存 在 深 度 4~ 6 km
长轴为 NNE 向
NE 向和 NW NE 向背 斜核
NE 向的 单一
3 1996 宜宾 51 4 < 15 ( ?)
6
背 斜, 长 约
无
向 基 底 断 裂 部盲 冲断 裂, 长 轴 为
21 28
交汇 部 位附 存在 深 度 3 NE 向
26 km
近
km
1997
4
荣昌 51 2
81 13
3~ 5
6~ 7
NE 向的 单一 背 斜, 长 约 65 km
NE 向 断 裂,
活动时代
Q
3 2
NE 向 基底断 裂
NE 向背 斜核 部盲 冲断 裂, 存在深度 3~ 5 km
长轴为 NE 向
由表 1 可知, 四川盆地的中强地震一般发生于 NE、NEE 和 NNE 向的背斜核部或陡翼, 且震源位于
四川盆地潜在震源区的方向和范围 ( 即边界) 确定的依据,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¹ 潜在震源区的边界应包括褶皱构造及其影响带的展布范围。四川盆地的中强地震往往与 NE、NEE 或 NNE 方向的褶皱构造具有比较明显的成因上的联系。所以在考虑到历史地震记载的可靠性和地震复发 间隔的条件下, 在划分潜在震源区时, 应把地表之下具有一定规模的背斜核部盲冲断裂的褶皱构造包括 在内。地质资料表明, 这些褶皱构造的影响带宽度一般在 5~ 15 km 范围内。 º考虑断层分段成果来确定潜在震源区的长度。主要考虑了断裂带的平面展布形态, 几何组合特征及地 震活动和地球物理场特征的差异等对华蓥山断裂带进行了分段, 并以分段边界作为潜在震源区长度的边界。 »利用中强地震后余震的分布范围确定潜在震源区的边界。因为余震的分布范围往往是孕震体在地 表的投影, 所以潜在震源区应包括所有余震的分布范围。研究结果表明, 四川盆地中强地震的余震分布 范围一般宽约 15~ 30 km。 ¼ 考虑小震密集成团、成带分布的范围确定潜在震源区, 潜在震源区的边界应大致包括小震的分布 范围。地震活动图像表明, 四川盆地的小震活动和褶皱构造具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且小震丛集区的范围 大致在 40 km 以内 ( 图 2) 。 312 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的确定 考虑到四川盆地相对较低的地震活动水平, 且 417 级以下地震具有较大的随机性, 因此四川盆地的本 底地震确定为 510 级。潜在震源区分为 610 级和 515 级两档。确定依据如下: ¹ 610 级潜在震源区: 历史上曾发生过 515~ 517 级地震的地区可划分为 610 级潜在震源区, 如宜宾 潜在震源区和南川潜在震源区; 若尚未发生过相似震级地震的地区, 在地表断裂、背斜构造和深部盲冲 断裂的规模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亦可划分为 610 级潜在震源区, 如邻水潜在震源区。 º515 级潜在震源区: 历史上曾发生过 417~ 514 级地震的地区可划分为 515 级潜在震源区, 如自贡 潜在震源区等; 若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 410~ 416 级地震, 且为小震丛集的地区, 也应划分为 515 级潜在 震源区, 如石柱潜在震源区; 考虑地震构造类比原则划分潜在震源区, 如达县潜在震源区。 313 潜在震源区的划分 根据前述的潜在震源区划分的理论和方法, 在深入研究四川盆地地震构造环境 ( 图 3) , 特别是发震 构造条件和地震活动的基础上, 对四川盆地的潜在震源区进行了划分。共划分出 610 级潜在震源区 3 个, 515 级潜在震源区 5 个 ( 表 2, 图 4) 。
缓慢滑动过渡过低角度逆掩断层时, 断面的摩擦和障碍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