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论文范文2篇

合集下载

2019年古代书法论文范文

2019年古代书法论文范文

古代书法论文范文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以下是关于古代书法论文。

古代书法论文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

打从汉字一产生,便出现了书法艺术的萌芽。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直至秦代,统一了文字,创制了秦篆(小篆)、秦隶。

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业绩,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为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存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汉隶、楷书、草书、行书的变革、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相适应,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也逐步发展、兴盛起来。

相对而言,古代书法理论的出现比书法艺术的形成要晚一些。

据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古代书论著作最早出现于汉代。

西汉大学者、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问神》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书,心画也。

”这里的“书”虽不是专指书法,但它最早论述了有关中国书法理论的根本命题一一书法同书法家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和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等问题,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书论史的源头。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发展、兴盛与繁荣,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汉代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初创期。

随着书法艺术的成熟和兴盛,专门研究书法的理论著作便应运而生。

最早论述书法的一篇文章是东汉书法家崔瑗的《草书势》。

崔氏在文中认为,草书的出现正是由繁到简的社会需要的反映,并描述、赞扬了书法的形态美和动态美。

对书法的艺术审美功能和价值作了充分肯定。

继此之后又出现了几篇重要的书论著作,如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

尤其是大书家蔡邕的《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期。

书法论文及总结范文

书法论文及总结范文

摘要: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当代社会,书法艺术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双重挑战。

本文从书法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书法艺术的传承1. 加强书法教育,提高全民书法素养书法教育是传承书法艺术的重要途径。

各级教育部门应将书法纳入课程体系,加强书法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书法教育质量。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书法培训班,满足人民群众对书法学习的需求。

2. 重视书法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书法遗产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要加强对书法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一方面,对散落在民间的书法作品进行抢救性收集和保护;另一方面,加强对书法博物馆、纪念馆的建设,为书法艺术的传承提供平台。

3. 弘扬书法精神,传承书法文化书法艺术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要弘扬书法精神,传承书法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书法艺术。

二、书法艺术的创新1. 创新书法艺术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艺术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创新。

书法艺术家可以尝试将书法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书法与绘画、雕塑、摄影等,拓宽书法艺术的表现空间。

2. 创新书法艺术创作手法书法艺术家要勇于尝试新的创作手法,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书法作品。

3. 创新书法艺术传播方式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拓宽书法艺术的传播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

三、书法艺术的发展1. 提高书法艺术的社会地位书法艺术在我国文化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要加大对书法艺术的扶持力度,提高书法艺术的社会地位,推动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

2. 加强书法艺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内外书法艺术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书法艺术的国际传播,提升我国书法艺术的国际影响力。

3. 深化书法艺术研究深入开展书法艺术研究,挖掘书法艺术的内涵和价值,为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总结: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中,既要传承优秀传统,又要勇于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

书法总结论文范文

书法总结论文范文

题目: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摘要: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传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本文从书法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传承与创新三个方面进行总结,旨在探讨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

一、引言书法,又称书艺,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以汉字为载体,通过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运用不同的笔法、墨色、章法,表现出优美的线条、独特的韵味和丰富的内涵。

书法艺术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和精神寄托。

二、书法的历史渊源书法起源于原始社会,历经夏、商、周等朝代,逐渐发展成熟。

汉代以后,书法艺术进入鼎盛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

他们各自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为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书法的艺术特点1.线条美:书法艺术的核心在于线条,线条的粗细、曲直、刚柔、虚实等变化,展现出书法家的情感和意境。

2.章法美:书法作品中的布局、结构、间距等,体现出书法家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修养。

3.意境美:书法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意境,是书法家心灵世界的反映,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4.文化内涵:书法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等。

四、书法的传承与创新1.传承:书法的传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师承关系:通过拜师学艺,传承书法技艺和艺术风格。

(2)文献资料:整理、研究和传承古代书法作品、书法理论等。

(3)教育普及:通过书法教育,培养新一代书法人才。

2.创新:在传承的基础上,书法艺术不断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技法创新: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如水墨画、拼贴等。

(2)风格创新: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形成独特的书法风格。

(3)题材创新:将书法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作出富有时代特色的书法作品。

五、结论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范文

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范文

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范文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范文1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代代相传,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泱泱国风。

没有传统的延续,便没有如今的灿烂文化之光,而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所以我们华夏儿女要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文化是民族的根,对于文化,汉字是它的根。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粹,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书法的笔墨古韵流香,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人对书法的审美其实是长在骨子里,溶在血液中的。

字如其人,相由心生,所以书法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对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审美情趣产生了恒久而深刻的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书法。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可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尊老敬老之风淳厚而深远。

古人云:“孝道,德之本。

”孔子也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些都是说,孝是一切社会道德的根本、做人的根本。

千百年来,孝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流淌不息,永不停歇。

“孝德”这股文脉给中华民族注入生命活力。

孝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根深蒂固,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孝。

书法乃中华艺术文化之魂,孝乃中华道德文化之根。

我们要守住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留住中华传统文化的魂。

没有根就不会长出参天大树,没有文化的根就不会有社会的文明。

它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文明的根,也是世界文化的根。

只有当我国观察人类文化的进展时,就能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

“乱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所以我们在传承文化与弘扬美德的同时,也应观乎人文,方以化成天下。

是什么支撑着我们强大的祖国能在五千年的岁月里熠熠生辉?我想,应该是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文化的根深深地扎进土里,深深地烙印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里,因为这是我们的信仰,是我们心底涌动的力量。

中华传统美德为我们的灵魂注入人文精神,使我们的国家向着世界的文化之巅迈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每个华人注入到心灵。

书法教育就业论文范文

书法教育就业论文范文

书法教育就业论文范文引言: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推崇。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事业的不断兴起,书法教育也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领域。

然而,在书法教育就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书法教育的就业现状、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未来发展趋势几个方面展开阐述,以期为书法教育就业提供一些借鉴与思考。

一、书法教育就业现状在书法教育就业方面,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就业岗位较为有限。

由于书法教育作为一门特定的艺术类教育,其就业岗位相对较少。

许多高校、美术学院和书法学院的书法专业毕业生只能进入相关学府从事教学工作,而这些岗位也存在竞争激烈的现象。

2. 就业能力不足。

传统的书法教育更加注重传承和艺术表现,但缺乏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许多书法专业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由于缺乏实际操作和市场需求的了解,往往难以适应现实岗位的要求。

3. 教育资源不均衡。

书法教育资源在地域上并不均衡,导致优质的就业机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而三四线城市则面临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

这使得书法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变得有限,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二、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针对书法教育就业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1. 完善教育体系。

加强书法教育的实践性,将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就业能力。

可以通过增加实践环节、加强与行业对接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加强职业指导。

建立起与市场需求对接的职业指导体系,引导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动态,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同时,加大对书法教育就业市场的调研力度,为学生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

3. 加强地方教育资源建设。

通过加大对三四线城市的书法教育资源投入,提高地方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的分布,缓解书法专业毕业生就业区域的不平衡现象。

三、未来发展趋势未来,书法教育就业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国际化需求增长。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也在增加。

书法论文范文

书法论文范文

书法论文范文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美学追求和审美享受。

本文将探讨书法的起源、发展和意义,并分析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当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书法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过程。

在古代,人们使用篆书、隶书等不同字体书写文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字体逐渐演变为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

由于古代中国人对文化的尊崇和重视,书法成为了一种宗教和礼仪的表达方式,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其独特的笔画和布局规律,赋予了汉字以意境和美感。

其次,书法的发展不断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以书法为乐,通过书写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在书法艺术中追求独特的个性和审美,注重笔墨的匠心独具。

这种追求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繁盛产生了积极影响。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的书写和线条的表达,传递了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字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更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追求。

第三,书法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艺术追求和审美需求逐渐增加。

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更有着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书法作为一种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正逐渐受到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喜爱。

许多人通过学习和欣赏书法,重新审视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借鉴其精华之处,并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的书法作品。

这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丰富了当代社会的艺术生活和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书法的研究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并发现现代社会中书法对审美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影响。

因此,保护和传承书法艺术,对于维护传统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书法楷书的毕业论文范文

书法楷书的毕业论文范文

书法楷书的毕业论文范文书法楷书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本文通过对书法楷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以期对书法楷书的研究和推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书法楷书的起源与发展书法楷书起源于两汉时期,而楷书的定义以西汉刘向《谈苑》中的“小篆简牍,大楷为之”为准。

楷书在唐代达到了巅峰,尤其以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的楷书家更使其发扬光大。

宋代以后,书法楷书逐渐成为主流,同时形成了多派别发展的局面,如米芾的写意楷、赵孟、黄庭坚等人的行楷,大大丰富了楷书的内容和形式。

到了清代,逐渐形成了晚清四家的楷书风格,这是文人画和诗词发展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二、书法楷书的审美价值1. 刚劲有力的线条:楷书的线条非常有力,能够直接传递给观众一种力度感。

这种力度感不仅能够给人以视觉冲击,也能体现出书法家的性格和精神风貌。

2. 站稳脚跟的结构:楷书的结构非常严谨,每个字的各个部分都有规律可循。

这种结构的严密性,不仅能够使整个作品具有稳定感,也能够让观众在欣赏中感受到内在的和谐美。

3. 优雅独特的笔画:楷书的笔画非常特别,每一笔都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这种特点使楷书在形态上独具匠心,在审美上更富有变化和趣味性。

4. 深厚的文化底蕴:楷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观赏楷书,不仅能够感受到艺术的美,更能够了解到其中蕴含的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书法楷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1.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书法楷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研习和推广书法楷书,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培养个人修养和审美情趣:书法楷书是一门非常有益于个人修养和内心升华的艺术形式。

通过研习书法楷书,可以培养个人耐心、细致、专注等良好的品质,同时也能够提升个人对美的欣赏水平。

3. 丰富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书法楷书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能够在国际间进行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

书画艺术论文(5篇)

书画艺术论文(5篇)

书画艺术论文(5篇)书画艺术论文(5篇)书画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1.1书籍封面的插画设计封面是一本书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它的美观与否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当中有着肯定的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图形知觉的组织性是脑本身具有机能的表现,因此,以插画形式消失的封面设计更具新颖感和情感吸引力,更能跃入人的视线。

1.1.1书籍封面插画的特点封面插画设计是书籍封面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它位于书籍封面的位置,所以要求其具有直观、明确的特点,给读者带来能够产生共鸣的视觉效果。

它在画面中占有很大位置,是视觉的中心,设计者在依靠书籍封面表达书籍内容时,可以运用比方、象征这一类的手法来表达。

封面插画可使用的内容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人物、动植物以及自然风光等一切现实中的产物。

1.1.2插画设计在书籍封面中的运用要素(1)在插图使用的数量上应当以少而精为好。

对于大部分的书籍封面作品来说,图片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传播的效果。

使用一到两幅质量较高的插画,能够鲜亮地突出主题,而插画的使用数量较多时,给人带来的视觉上冲击力则会变弱,达不到宣扬主题的目的;(2)插画的面积因素取决于插画的重要性。

大面积的插画往往用来渲染气氛,书籍的封面采纳一整张大的插图,这样能够快速地吸引读者的视线,给读者带来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并通过插图的内容将书籍信息快速地传播出去,而小面积图片则可用于关心读者加深印象;(3)读者的印象。

读者对插画的感受直接影响插画所产生的效果。

总之,封面插图的设计是为了使读者与之间能够快速进行沟通,把握住它的运用要素,会使设计出来的作品更具有效的功能。

1.2书籍内页及内容帮助插画设计1.2.1插画在书籍内页中的表现手法插画设计在书籍内页中的表现手法有以下几种形式:(1)绘画的方式。

在最具有代表性的书籍插画的领域,绘画方式的书籍插画以其独有的艺术品位和布满人文情感的表现方式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想象力。

几米漫画,这是当代非常流行的一种绘本式的插画风格,它的绘画的手法与色调渐渐告辞了写实主义风格,更加注意意境的表达,因此掀起了一股新形式的绘本创作的潮流,渐渐成为了绘画类插画的时尚代言;(2)摄影写实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艺术论文范文2篇书法艺术论文范文一: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找寻和探究书法艺术的文化和内在涵义。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了解书法中所蕴含的丰厚文化。

中国书法“起于用笔,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8] 。

其产生一方面由于特殊的表现对象-—汉字;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

但是,作为一种“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9 ] ,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条件、典章制度、精神生活发生联系。

中华文化是中国书法得以形成的深层原因,是中国书法发展的营养土壤和生存环境,更是中国书法最深层的表现对象。

而在文化中最稳定的就是文化思想,所以,钟明善先生就认为:“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

”[8 ] 作为中国书法艺术重要基础的笔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可以这样理解。

从应用文字的书写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世界各民族中,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是独特的。

从它的书写对象———汉字的产生,到书法艺术技法的积累,从书法风格的变迁,到民族思维方式的寄托,无不是处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之下,无不是以一个侧面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现实存在,体现着中华文化的艺术精神。

再来我们就说说其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书法中体现书法其自身文化内涵的数量很多,且大部分是语录式的,采取诗话的体例,把古代的材料加以整理,根据材料,个人认为书法学其内涵包括以下几种。

(一)喻物性。

最早的书法内涵,用自然之美来说明书法的美,用比喻为主要的论述方式。

这种书法内涵包括对人、书体、笔画等的比喻。

如对人,描写王羲之的有:“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对书体,“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

”对笔画,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形容点画的词语有:“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点,如高峰坠石”等等。

都是用一种比喻的方式来描写书法学的。

(四)缘情性。

我们认为书法学的内涵是可以表现内心感情的。

如唐代的孙过庭谈到王羲之的书法,是完全从抒情的角度去描写:“写《乐毅》则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还有书家要借书法把生活里的各种感情抒发出来,如唐张怀瓘在《书断序》中说:“或寄以聘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之怀。

”还有唐孙过庭《书谱》中说:“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这些书论所表达的感情可谓丰沛。

(五)伦理性。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美学,认为美必须蕴涵善。

欣赏书法也是在欣赏人格。

汉代的杨雄说“书,心画也;心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可见书法所透露的是君子小人之分,所以书法学的美也就是人的品格的美;还有作字应先作人,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之美,项穆在《书法雅言》里关于《中和》就已经指出:“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

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

”即是说高尚的人写出的字应该是中和的,而且是最美的,也是最善的。

(六)禅意性。

最代表佛家书法理论的当推禅意派。

这类的书论例子有很多,典型的书法家有黄庭坚、米芾等。

这些宋代的书法家几乎都和禅宗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黄庭坚最喜欢引用禅家的话语来点评书法,如:“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直须具此眼者,乃能知之。

凡学书,欲先学用笔。

”米芾评价唐代诸家的楷书为“一笔书”,并戏称自己的笔法为“八面风”也是禅家语。

还有一段关于当时书法名家的著名议论:“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

”而他自己是“刷字”这明显受到文字禅的影响。

这些泼辣的语言也是深受“自性成佛,身外无佛”乃至呵佛骂祖的狂禅文化内涵的影响。

书法学的文化和内涵较为独特,并具备完善的理论依据。

这是由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决定的。

即书法学是根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

中国的文化是讲综合的,所以书法艺术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书法艺术自逐渐脱离实用性其艺术性得以强化以来,书法学的学科建立成为书法艺术史发展的必然。

书法学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自身发展的历史成就成为文化领域独有的艺术现象。

总之,书法艺术所涵盖的丰富文化内涵,是难以一言而概之的,认真研究其文化内涵对于书法学的学科建设有着现实意义,同时,对传承书法艺术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1]《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2] 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3] 宋民《中国古代书法美学》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9年版.[4] 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5] 陈振濂《书法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6]《书法学论文(三)》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7] 李松朋《中国书法笔法所蕴藉的文化》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 年第23 卷第3 期[8] 钟明善. 《书法基础与欣赏(下)》 [m] .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9] 孙美兰. 艺术概论[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1- 4书法艺术论文范文二:论书法创作与书法家个人性情的关系摘要:书法艺术主要表现在书法作品的成就上,它与书法家自由创作密切相联,与字体的间架结构有联系,与书法家的艺术风格相印证,更与书法家的个人性情密切相关。

所以从书法家个人性情上抓住了书法艺术,就抓住了书法创作根本。

关键词:书法艺术;书法创作;个人性情;风格。

中国书法艺术,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民间的历史积淀过程中,书法作品也是多而全的。

本文谈论书法创作与书法家个人性情的关系,今天我着重谈谈自己对天下第一二三行书的认识。

“天下第一行书”即《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晋穆冯承素摹兰亭序卷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全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天下第二行书”公认为颜真卿所写的《祭侄季明文稿》,《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三大行天下第二行书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

麻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

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

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

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

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

一时形势好转。

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

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

王想冒功,拥兵不救。

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

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

颜季明等被杀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

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凌迟处死。

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颜杲卿才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溢“忠节”。

颜真卿时任蒲州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即派杲卿长于颜泉明到常山、洛阳寻找季明、杲卿遗骸。

只得到季明头部和杲卿部分尸骨,为了暂时安葬这些尸骨,颜真卿写下了这篇祭侄文草稿。

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

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

天下第三行书即苏轼所写的《寒食帖》,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天下第三行书“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

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张氏取之邀黄庭坚观赏,并书一则题跋,与原迹可谓互为辉意映。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书法创作与书法家个人性情密切相关。

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是大自然有机体之一。

而人的感情、气质、性格是大自然中最具灵性的。

所以蔡岂在《笔论》中提出“先散怀抱,任情态性,然后书之”的卞张就充分说明性情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性。

南宋词人姜夔也在《续书谱》强调性情是与人的精神相通的,人的性情直接影响着书法艺术的风格。

不同的性情,规定着字的不同状态。

书法家性情的变化,推动着字体的流动,字体的流动又显示书法家性情的变化,这种人与字的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不仅使书法艺术别具一格,而且也让书法作品达到一个至高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1]陈方既.《中国书法精神》.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2]金开诚,王岳川.《书法艺术美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3]陈振濂.《书法美学》.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市场艺术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