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课件:传导路-孙臣友-2002-2003-2
合集下载
【系统解剖学PPT课件】总论

---------------------------------------------------------------最新资料推荐------------------------------------------------------
【系统解剖学PPT课件】总论
系统解剖学内脏学 splanchnology 第四章总论第五章消化系统第六章呼吸系统第七章泌尿系统第八章男性生殖系统第九章女性生殖系统附:
乳房附:
会阴第十章腹膜 3 (一)中空性器官第四章总论包括:
消化,呼吸,泌尿,生殖某些与内脏密切相关的结构胸膜,腹膜,会阴等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二)实质性器官一、内脏的一般结构门门hilum( 或porta) 4 (一)胸部标志线二、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前正中线胸骨线锁骨中线胸骨旁线腋前线腋后线腋中线肩胛线脊柱旁线后正中线 5 5 4 4 分法左上腹左下腹右上腹右下腹 9 9 分法腹上区左、右季肋区脐区左、右腹外侧区耻区左、右腹股沟区 ( ( 二) ) 腹部的分区
1 / 1。
系统解剖学-20-运动传导通路-PPT文档资料

2)下运动神经元
胞体在脑干 各躯体运动核 轴突组成脑神经 支配同侧 头颈骨骼肌
下运动神经元
动眼N核 Ⅲ眼球外肌 滑车N核 Ⅳ眼球外肌 三叉N运动核Ⅴ咀嚼 展N核 Ⅵ 眼球外肌 面N核 Ⅶ 面肌 疑核 ⅨⅩ 咽喉肌 舌下N核 Ⅻ 舌肌 副N核 Ⅺ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2)损伤后的瘫痪 上运动N元损伤 中央前回皮质或 皮质核束损伤 引起 对侧下部面肌瘫 对侧舌肌瘫痪 称核上性瘫痪 其它头颈肌不瘫
下运动N元 损伤 降低 弛缓性瘫痪 (软瘫)
减弱 阴性
明显
(二)锥体外系 概念: 除锥体系以外 其它所有运动传导路
调节肌张力, 功能: 协调随意运动, 调整姿势平衡, 管理节律性、习惯性动作。
顶盖 (二)锥体外系 大脑皮质(以额叶为主) 结构: 纹状体、丘脑腹中间核 尾状核 红核、黑质、顶盖、脑桥核 豆 状 下橄榄核、网状结构、小脑 核 上述结构之间形成复杂环路 通过网状脊髓束、红核脊髓束 红核、黑质 顶盖脊髓束、前庭脊髓束 下橄榄核 等,下行至前角 脑桥核 腹中间核
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内囊后肢 皮 中脑大脑脚 质 脑桥基底部 脊 延髓锥体 髓 束 锥体交叉
(2)损伤后的瘫痪
锥体交叉以上损伤
锥体交叉以上损伤
对 ?侧瘫痪 上下肢 瘫痪 ?部位
肢体 躯干
肢体肌 躯干肌
锥体交叉以上损伤
对 ?侧瘫痪 上下肢 瘫痪 ?部位 同 ?侧瘫痪 ?部位瘫痪
锥体交叉以下 损伤 伤平面以下 肢体瘫 肢体肌 躯干肌
下运动N元: 胞体为前角运动细胞 轴突经前根→脊N→躯干肢体肌
前角内侧群支配躯干肌 前角外侧群支配肢体肌
中央前回中上部 传导途径: 中央旁小叶前部 皮 内囊后肢 质 大脑脚 脊 脑桥基底部 髓 延髓锥体 束 锥体交叉 皮脊侧束 皮脊前束 对侧前角 双侧前角 脊N 脊N 双侧躯干肌 对侧肢体肌
系统解剖学ppt课件

过滤并清除淋巴液中的细菌、病毒 和其他有害物质。
胸导管
收集全身的淋巴液并输送至右心房 。
04
04
消化系统
口腔
01
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入口,具有咀嚼、吞咽和感受等功能 。
02
口腔内有牙齿、舌头、唾液腺等结构,共同完成咀嚼和 吞咽过程。
03
口腔还能通过舌头感知食物的形状、大小、质地和温度 等信息。
咽
咽是消化系统和呼吸 系统的共同通道,具 有吞咽和呼吸功能。
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史
古代人体解剖学
1.A 起源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时期,当时对人体 进行了解剖观察和研究,但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
中世纪人体解剖学
1.B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医学进步和科
学方法的兴起,人体解剖学得到了进一步 发展。
近代人体解剖学
1.C 16世纪以后,随着医学进步和科学方法的 广泛应用,人体解剖学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 系。
胃内有许多胃酸和消化酶,能 将食物分解成较为简单的物质 ,以便小肠进一步吸收。
胃的形态和大小可随食物的量 和种类而变化。
小肠和大肠
小肠和大肠是消化道的主要部分,小肠负责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大肠负责将残 渣排出体外。
小肠内有多种消化酶,能将食物分解为较为简单的物质,并吸收Fra bibliotek中的营养成分。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将残渣排出体外。
实验研究
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和功能,如生理 实验、病理实验等。
04
03
01
运动系统
02
骨学
01
骨的分类
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各有不同的形 态和功能。
02
骨的构造
骨由骨质、骨膜、骨髓和关节软骨组成,具有保护、支 持和运动的功能。
胸导管
收集全身的淋巴液并输送至右心房 。
04
04
消化系统
口腔
01
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入口,具有咀嚼、吞咽和感受等功能 。
02
口腔内有牙齿、舌头、唾液腺等结构,共同完成咀嚼和 吞咽过程。
03
口腔还能通过舌头感知食物的形状、大小、质地和温度 等信息。
咽
咽是消化系统和呼吸 系统的共同通道,具 有吞咽和呼吸功能。
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史
古代人体解剖学
1.A 起源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时期,当时对人体 进行了解剖观察和研究,但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
中世纪人体解剖学
1.B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医学进步和科
学方法的兴起,人体解剖学得到了进一步 发展。
近代人体解剖学
1.C 16世纪以后,随着医学进步和科学方法的 广泛应用,人体解剖学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 系。
胃内有许多胃酸和消化酶,能 将食物分解成较为简单的物质 ,以便小肠进一步吸收。
胃的形态和大小可随食物的量 和种类而变化。
小肠和大肠
小肠和大肠是消化道的主要部分,小肠负责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大肠负责将残 渣排出体外。
小肠内有多种消化酶,能将食物分解为较为简单的物质,并吸收Fra bibliotek中的营养成分。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将残渣排出体外。
实验研究
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和功能,如生理 实验、病理实验等。
04
03
01
运动系统
02
骨学
01
骨的分类
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各有不同的形 态和功能。
02
骨的构造
骨由骨质、骨膜、骨髓和关节软骨组成,具有保护、支 持和运动的功能。
系统解剖学ppt课件

小脑分叶 绒球小结叶
原小脑 前庭小
脑
前叶
(+ 蚓垂+ 蚓锥体) 旧小脑 脊髓小
脑 后叶
Primary fissure
原裂脑
Anterior lobe
( - 蚓垂 - 蚓锥体) 新前小叶脑
大脑co小rpus of
Cerebellar
Posterior lobe 小脑体
后叶
Posterolateral fissure 后外侧裂
Three functional divisions
Vestibulocerebellum 前庭小脑
Archicerebellum 原小脑
Lateral zone
Intermediate zone Vermis
Flocculonodular lobe Spinocerebellum 脊髓小脑
Paleocerebellum旧小脑
小脑上脚 -连于小脑与中脑、间脑之间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3、大脑小脑
传入F: 来自脑桥 传出F: 经齿状核中继
→ 对侧红核、对侧丘脑腹前核及腹外侧核 →大脑 躯体运动皮质 → 皮质脊髓束 → 前角运动神经元
❖ 功能: 调节骨骼肌的随意、精细运动
小脑的功能与损伤:
小脑是运动的重要调节中枢。
球状核 顶核
齿状核
小脑白质White matter和小脑脚 cerebellar peduncles
❖ Inf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
小脑下脚 -连于小脑与延髓、脊髓之间
❖ 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小脑中脚 -连于小脑与脑桥之间
❖ Sup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
《系统解剖学概述》课件

《系统解剖学概 述》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绪论 • 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 • 系统解剖学的主要内容 • 系统解剖学学习方法与技巧 • 系统解剖学的应用与实践
01
CATALOGUE
绪论
解剖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总结词
解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对于医学领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详细描述
通过解剖学研究,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为 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法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医学影像学研究
解剖学是医学影像学的基础,通过影像技术观察 人体结构的变化,为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重 要信息。
生物医学工程
系统解剖学为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和理论支持,如人工关节、血管等医疗器械的设 计与研发。
结缔组织
覆盖在人体表面和体内的各种器官表面, 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
连接和支持人体各组织和器官,具有输送 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保护创伤等功能。
肌肉组织
神经组织
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种类型,具 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是人体运动和内脏 器官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具有感觉 、运动和自主神经等功能,是人体信息处 理和反应控制的主要结构。
学习资源推荐
《系统解剖学》教材
选择权威的教材作为学习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解剖学图谱和模型
通过观察图谱和模型,加深对解剖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网络学习资源
利用在线课程、学习网站和论坛等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和交流平 台。
05
CATALOGUE
系统解剖学的应用与实践
临床医学中科之一,通过对人体各个系统的深入了解,为医学诊 断、治疗和手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了解人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基础,而解剖学正是这一领域的基础学科。
contents
目录
• 绪论 • 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 • 系统解剖学的主要内容 • 系统解剖学学习方法与技巧 • 系统解剖学的应用与实践
01
CATALOGUE
绪论
解剖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总结词
解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对于医学领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详细描述
通过解剖学研究,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为 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法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医学影像学研究
解剖学是医学影像学的基础,通过影像技术观察 人体结构的变化,为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重 要信息。
生物医学工程
系统解剖学为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和理论支持,如人工关节、血管等医疗器械的设 计与研发。
结缔组织
覆盖在人体表面和体内的各种器官表面, 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
连接和支持人体各组织和器官,具有输送 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保护创伤等功能。
肌肉组织
神经组织
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种类型,具 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是人体运动和内脏 器官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具有感觉 、运动和自主神经等功能,是人体信息处 理和反应控制的主要结构。
学习资源推荐
《系统解剖学》教材
选择权威的教材作为学习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解剖学图谱和模型
通过观察图谱和模型,加深对解剖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网络学习资源
利用在线课程、学习网站和论坛等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和交流平 台。
05
CATALOGUE
系统解剖学的应用与实践
临床医学中科之一,通过对人体各个系统的深入了解,为医学诊 断、治疗和手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了解人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基础,而解剖学正是这一领域的基础学科。
系统解剖学ppt课件

面的论述,奠定了脉学的基础
.
13
贾思勰
◦ 北魏时期杰出农学家 ◦ 《齐民要术》,成书于公元
533-544年 ◦ “相畜法”对家畜的外部形
态、内部脏器、机体结构域 功能间的联系进行了描述
.
14
王惟一
◦ 987-1067 ◦ 宋人 ◦ 1026年铸铜人 ◦ 分脏腑十三经 ◦ 穴位于铜人上标出 ◦ 我国人体模型制造的创始者
.
21
◦ 哈维
1578-1657 英国动物生理学家 发展了达芬奇的血液理论 血液循环理论的创始人 1628年发表《动物心脏和
血液运动的解剖论》 近代生理学的开始
.
22
伽尔佛尼
◦ 1737-1798 ◦ 意大利生理学家 ◦ 首次发现机体带电现象 ◦ 进行“动物电”方面的实验
.
23
◦ 娄维
.
5
第一讲 绪论
一、概述
◦ (一)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 (二)机体的组构水平 ◦ (三)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 (一)新陈代谢 ◦ (二)生殖和生长发育
三、人体生理机能的稳态调节
◦ (一)稳态的调节方式 ◦ (二)稳态的负反馈调节机能
.
6
第一讲 绪论
一、概述
必备参考书。全书共分4卷,从生 理、药理、诊断、治疗、预防、 急救、检验等方面进行论述,不 少内容至今仍可借鉴。
.
17
.
18
达芬奇
◦ 1452-1519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博学者 ◦ 近代解剖生理学始祖 ◦ 最先用蜡表现人脑的内部结构 ◦ 发现了血液的功能 ◦ 发现心脏有四个腔、心脏瓣膜 ◦ 绘制人体解剖图
◦ 刘学政主编,人体解剖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
13
贾思勰
◦ 北魏时期杰出农学家 ◦ 《齐民要术》,成书于公元
533-544年 ◦ “相畜法”对家畜的外部形
态、内部脏器、机体结构域 功能间的联系进行了描述
.
14
王惟一
◦ 987-1067 ◦ 宋人 ◦ 1026年铸铜人 ◦ 分脏腑十三经 ◦ 穴位于铜人上标出 ◦ 我国人体模型制造的创始者
.
21
◦ 哈维
1578-1657 英国动物生理学家 发展了达芬奇的血液理论 血液循环理论的创始人 1628年发表《动物心脏和
血液运动的解剖论》 近代生理学的开始
.
22
伽尔佛尼
◦ 1737-1798 ◦ 意大利生理学家 ◦ 首次发现机体带电现象 ◦ 进行“动物电”方面的实验
.
23
◦ 娄维
.
5
第一讲 绪论
一、概述
◦ (一)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 (二)机体的组构水平 ◦ (三)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 (一)新陈代谢 ◦ (二)生殖和生长发育
三、人体生理机能的稳态调节
◦ (一)稳态的调节方式 ◦ (二)稳态的负反馈调节机能
.
6
第一讲 绪论
一、概述
必备参考书。全书共分4卷,从生 理、药理、诊断、治疗、预防、 急救、检验等方面进行论述,不 少内容至今仍可借鉴。
.
17
.
18
达芬奇
◦ 1452-1519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博学者 ◦ 近代解剖生理学始祖 ◦ 最先用蜡表现人脑的内部结构 ◦ 发现了血液的功能 ◦ 发现心脏有四个腔、心脏瓣膜 ◦ 绘制人体解剖图
◦ 刘学政主编,人体解剖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最新【系统解剖学教学课件】19传导通路ppt课件

躯干和四肢痛温觉、 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
II: Ⅰ,Ⅳ~Ⅶ 层 I:脊神经节细胞
丘脑中央辐射 III:背侧丘脑 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躯干和四肢痛温觉、粗触觉 和压觉传导通路(浅感觉)
1. 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细胞 ❖ 周围突:躯干和四肢皮肤的感受器 ❖ 中枢突:进入脊髓内在后根的外侧部(痛温觉)及
反射
反射
存在 (+)
丧失 (—)
动眼神经 损伤
丧失 (—)
丧失 (—)
存在 (+)
存在 (+)
听觉传导通路
颞横回
听辐射
内侧膝状体 外侧丘系 斜方体
下丘 蜗神经核
蜗神经 内耳螺旋器 螺旋神经节
听觉传导通路
1. 感受器:内耳螺旋器(Corti 器) 2. 第一级神经元:螺旋神经节内的双极神经元 3. 第二级神经元:蜗神经核。发出二级纤维组
【系统解剖学教学课件】 19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实际上是反射通路的上行 部分,为传入至小脑的本体感觉,由2级神经元组成
• 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 关节的本体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 入脊髓,终止于C8~L2节段胸核和腰骶膨大第V~Ⅶ 层外侧部
内侧部(粗触觉和压觉),再终止于第二级神经元 2.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脊髓Ⅰ、Ⅳ到Ⅶ层
发出纤维先上升1~2节,再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后 上行,组成脊髓丘脑前束(粗触觉和压觉)和侧束 (痛温觉),终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3.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发出纤维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 中央后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4. 损伤表现:脊髓丘脑束以上损伤,症状出现在对侧
《系统解剖学》绪论 ppt课件

30
二、颅
•颅骨23块 •脑颅和面颅 •听小骨3对
㈠脑颅骨 8块 •顶骨2 •颞骨2 •额骨1 •筛骨1 •枕骨1 •蝶骨1
31
额骨 顶骨 蝶骨 筛骨 颧骨 上颌骨
下颌骨
顶骨
颞骨 枕骨
鼻骨 下鼻甲
额骨 蝶骨 筛骨 颧骨 上颌骨 下颌骨
1.额骨 2.筛骨 3.蝶骨
齿突凹
前结节 横突孔
第1颈椎呈环状
前弓
—寰椎
•前弓 •后弓
上关节凹
•侧块 •齿关节凹(齿突凹)
椎孔
•椎动脉沟
后弓
椎动脉沟 后结节
25
第2颈椎有齿突 —枢椎
第7颈椎棘突长 —隆椎
26
上关节面 横突孔
椎孔
齿突
椎弓 棘突
上关节突 横突
椎体钩 椎体
下关节突
椎弓根 棘突
(3)腰椎
•椎体大 •棘突宽而短,呈板状, 水平方向后伸 •棘突间隙较宽,可作腰 椎穿刺术。
功能:支持,保护和运动
12
运动系统
第一章 骨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总论 中轴骨骼 附肢骨骼
13
第一节 总论
一、骨的分类
•成人有206块骨
按部位: 颅骨 躯干骨 四肢骨
中轴骨
14
1.长骨(一体两端) 尺骨和掌骨等 骨干 髓腔 干骺端 骺软骨 骺线 骺 滋养孔
2.短骨 腕骨 附骨
3.扁骨 颅、胸、盆部
6
二 人体解剖学发展简史 三、我国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历程
四、人体的分部与器官系统 10个局部: 头部(包括颅、面部)、颈部(包括颈、项部)、 背部、胸部、腹部、盆会阴部(后四部合称躯干部) 和左、右上肢与左、右下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颞 侧 视 野 颞 侧 视 野
4
鼻侧
视野
双眼对侧半视野 同向性偏盲
视觉传导通路损伤后的表现
损伤部位 一侧视神经 受损 视交叉中交 叉纤维受损 视交叉外侧 部不交叉纤 维受损 一侧视束及 以上视觉传 导路受损 临床表现 同侧眼全盲 双眼颞侧视野偏 盲 患侧眼鼻侧视野 偏盲
颞 侧 视 野 颞 侧 视 野
深感觉:运动觉、震动觉、位置觉 感受器-肌肉、肌腱、关节;
特殊 视觉(躯体);听觉(躯体);平衡觉(躯体);嗅觉 感觉 (内脏);味觉(内脏)
一、上行传导通路 (一)深部感觉传导通路
二、下行传导通路 (一) 锥体系
1、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通路 2、非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通路 (二)浅部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浅部感觉传导通路 2.头面部浅部感觉传导通路 3.视觉传导通路 4.听觉传导通路
损伤及表现:
①视神经损伤: 同侧盲 ②视交叉中部损伤: 双颞侧偏盲 ③视交叉外侧部损伤: 同侧眼鼻侧半偏盲 ④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 射、视中枢损伤:
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
视觉传导通路损伤后的表现
损伤部位 一侧视神经 受损 视交叉中交 叉纤维受损 视交叉外侧 部不交叉纤 维受损 一侧视束及 以上视觉传 导路受损 临床表现 同侧眼全盲 双眼颞侧视野偏 盲 患侧眼鼻侧视野 偏盲
☆意识性一般感觉传导路的共同点
1.三级神经元传导。 第1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或脑神经节。 第2级神经元位于脊髓或脑干。 第3级神经元位于丘脑腹后外侧或内侧核。 2.交叉上行:第2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交叉上行。
3.经过内囊后肢
大脑皮质相应功能区
内囊 后肢
感觉传导路的
共同规律
第三级神经元
脊神经节
交叉 中枢突
躯干、四肢深部 感觉传导路动画
痛、温觉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1. 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触 觉传导路
感受器 皮肤 脊神经 (周围突) 脊神经节
第1级神经元
(Ⅰ、Ⅳ、Ⅴ、VI、VII层)
后根 中枢突 第2级神经元
上升1~2节 白质前连合交叉
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 脊髓丘脑前束(触觉)
经脊髓外侧索或前索、延髓、脑桥、中脑 (脊髓丘系) 腹后外侧核 中央后回中、 丘脑中央辐射 上部,
经内囊后肢
第3级神经元
中央旁小叶 后部
③
内囊后肢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② ①
损伤及表现:
①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损伤: 同侧分布区的节段性痛温觉障碍 ②后角损伤: 同侧支配区下1~2节的节段性痛温觉障碍 ③白质前连合损伤: 双侧对称性节段性痛温觉障碍
④脑干损伤累及脊髓丘系或间脑腹后外侧
核损伤: 对侧躯干及上、下肢痛温觉障碍。
⑤ 内囊损伤: 对侧半身痛温觉障碍 ⑥大脑皮质损伤:对侧相应支配区的感觉障碍
躯干、四肢痛温觉 传导路动画
2.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路
感受器 皮肤 三叉神经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神经感觉根 (中枢突) 第2级神经元 三叉神经节
粘膜
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
第3级神经元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下部
三叉N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
三叉丘系 三叉N脑桥核
三叉N脊束核
3
损伤及表现:
①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根、 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损伤:
同侧相应支配区的痛、温觉障碍
②三叉丘系、腹后内侧核、丘脑中央辐射、 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下部损伤: 对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
头面部浅感觉 传导路动画
鼻侧
视野
双眼对侧半视野 同向性偏盲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光照一侧瞳孔后,可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瞳孔对 光反射: ①光照侧的反应,称为直接对光反射; ②未照射侧,称为间接对光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睫状神经节
动眼神经 动眼神经副核 顶盖前区
2.瞳孔对光反射:
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瞳孔括约肌 节后纤维 睫状神经节 动眼神经 上丘臂
感受器
周围突
第二级神经元
视觉传导通路
鼻侧视野→颞侧半视 网膜;颞侧视野→鼻 侧半视网膜.
颞 侧 视 野 颞 侧 视 野
鼻侧
视野
视觉传导路及瞳孔对光反射:
1.视觉传导路
感受器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第1级神经元 节细胞 视神经.视交叉.视束 第2级神经元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经内囊后肢 第3级神经元 距状沟两侧 皮质 鼻侧纤维交叉、 颞侧不交叉 双极细胞
背侧丘脑 腹后外侧核
背侧丘脑 腹后内侧核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 脊束核 脑桥核
视觉
听觉
视网膜 双极细胞 蜗神经节
视网膜 节细胞 蜗神经核
外侧膝状体 内侧膝状体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 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感受器 肌、肌腱、 脊神经 骨膜、关节 皮肤的精细 触觉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临床表现
(二)锥体外系
新纹状体苍白球系 皮质脑桥小脑系
上行传导路神经元组成
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深 感觉 躯干四肢浅 感觉 头面部 浅感觉 第一级神经 元胞体位于
脊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 元胞体位于
薄束核 楔束核
第三级神经 元胞体位于
背侧丘脑 腹后外侧核
脊神经节
I
IV-VII
脊神经节
薄、楔束核
后根 、薄、楔束 (中枢突)经脊髓后索 第2级神经元 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经延髓、脑桥、中脑 第3级神经元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内囊后肢
T5
3
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
2 2
薄、楔束核
楔 束 薄 束
1
T4 以上
1
T5 以下
损伤及其表现:
①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损伤: 同侧相应分布区的本体感觉及精细触 觉障碍。
②脊髓后索损伤: 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的本体感觉、精细触觉 障碍。 ③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损伤:
同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④延髓内侧丘系交叉处损伤: 双侧上下肢及躯干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⑤内侧丘系、腹后外侧核、内囊损伤: 对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⑥大脑皮质损伤: 对侧相应支配区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神经传导路
孙臣友
温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端脑
延髓
脊髓
效应器
感受器
神经传导通路
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反射弧
上行传导路
感受器
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周围神经
脊髓
脑干
间脑
大脑
下行传导路 脑干 周围神经 周围神经 效应器 效应器
大脑
脊髓
第一节 感觉传导通路
一般 浅感觉:痛、温、触、压 感受器-皮肤、粘膜; 感觉
4
鼻侧
视野
双眼对侧半视野 同向性偏盲
视觉传导通路损伤后的表现
损伤部位 一侧视神经 受损 视交叉中交 叉纤维受损 视交叉外侧 部不交叉纤 维受损 一侧视束及 以上视觉传 导路受损 临床表现 同侧眼全盲 双眼颞侧视野偏 盲 患侧眼鼻侧视野 偏盲
颞 侧 视 野 颞 侧 视 野
深感觉:运动觉、震动觉、位置觉 感受器-肌肉、肌腱、关节;
特殊 视觉(躯体);听觉(躯体);平衡觉(躯体);嗅觉 感觉 (内脏);味觉(内脏)
一、上行传导通路 (一)深部感觉传导通路
二、下行传导通路 (一) 锥体系
1、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通路 2、非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通路 (二)浅部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浅部感觉传导通路 2.头面部浅部感觉传导通路 3.视觉传导通路 4.听觉传导通路
损伤及表现:
①视神经损伤: 同侧盲 ②视交叉中部损伤: 双颞侧偏盲 ③视交叉外侧部损伤: 同侧眼鼻侧半偏盲 ④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 射、视中枢损伤:
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
视觉传导通路损伤后的表现
损伤部位 一侧视神经 受损 视交叉中交 叉纤维受损 视交叉外侧 部不交叉纤 维受损 一侧视束及 以上视觉传 导路受损 临床表现 同侧眼全盲 双眼颞侧视野偏 盲 患侧眼鼻侧视野 偏盲
☆意识性一般感觉传导路的共同点
1.三级神经元传导。 第1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或脑神经节。 第2级神经元位于脊髓或脑干。 第3级神经元位于丘脑腹后外侧或内侧核。 2.交叉上行:第2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交叉上行。
3.经过内囊后肢
大脑皮质相应功能区
内囊 后肢
感觉传导路的
共同规律
第三级神经元
脊神经节
交叉 中枢突
躯干、四肢深部 感觉传导路动画
痛、温觉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1. 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触 觉传导路
感受器 皮肤 脊神经 (周围突) 脊神经节
第1级神经元
(Ⅰ、Ⅳ、Ⅴ、VI、VII层)
后根 中枢突 第2级神经元
上升1~2节 白质前连合交叉
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 脊髓丘脑前束(触觉)
经脊髓外侧索或前索、延髓、脑桥、中脑 (脊髓丘系) 腹后外侧核 中央后回中、 丘脑中央辐射 上部,
经内囊后肢
第3级神经元
中央旁小叶 后部
③
内囊后肢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② ①
损伤及表现:
①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损伤: 同侧分布区的节段性痛温觉障碍 ②后角损伤: 同侧支配区下1~2节的节段性痛温觉障碍 ③白质前连合损伤: 双侧对称性节段性痛温觉障碍
④脑干损伤累及脊髓丘系或间脑腹后外侧
核损伤: 对侧躯干及上、下肢痛温觉障碍。
⑤ 内囊损伤: 对侧半身痛温觉障碍 ⑥大脑皮质损伤:对侧相应支配区的感觉障碍
躯干、四肢痛温觉 传导路动画
2.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路
感受器 皮肤 三叉神经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神经感觉根 (中枢突) 第2级神经元 三叉神经节
粘膜
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
第3级神经元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下部
三叉N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
三叉丘系 三叉N脑桥核
三叉N脊束核
3
损伤及表现:
①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根、 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损伤:
同侧相应支配区的痛、温觉障碍
②三叉丘系、腹后内侧核、丘脑中央辐射、 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下部损伤: 对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
头面部浅感觉 传导路动画
鼻侧
视野
双眼对侧半视野 同向性偏盲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光照一侧瞳孔后,可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瞳孔对 光反射: ①光照侧的反应,称为直接对光反射; ②未照射侧,称为间接对光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睫状神经节
动眼神经 动眼神经副核 顶盖前区
2.瞳孔对光反射:
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瞳孔括约肌 节后纤维 睫状神经节 动眼神经 上丘臂
感受器
周围突
第二级神经元
视觉传导通路
鼻侧视野→颞侧半视 网膜;颞侧视野→鼻 侧半视网膜.
颞 侧 视 野 颞 侧 视 野
鼻侧
视野
视觉传导路及瞳孔对光反射:
1.视觉传导路
感受器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第1级神经元 节细胞 视神经.视交叉.视束 第2级神经元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经内囊后肢 第3级神经元 距状沟两侧 皮质 鼻侧纤维交叉、 颞侧不交叉 双极细胞
背侧丘脑 腹后外侧核
背侧丘脑 腹后内侧核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 脊束核 脑桥核
视觉
听觉
视网膜 双极细胞 蜗神经节
视网膜 节细胞 蜗神经核
外侧膝状体 内侧膝状体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 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感受器 肌、肌腱、 脊神经 骨膜、关节 皮肤的精细 触觉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临床表现
(二)锥体外系
新纹状体苍白球系 皮质脑桥小脑系
上行传导路神经元组成
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深 感觉 躯干四肢浅 感觉 头面部 浅感觉 第一级神经 元胞体位于
脊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 元胞体位于
薄束核 楔束核
第三级神经 元胞体位于
背侧丘脑 腹后外侧核
脊神经节
I
IV-VII
脊神经节
薄、楔束核
后根 、薄、楔束 (中枢突)经脊髓后索 第2级神经元 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经延髓、脑桥、中脑 第3级神经元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内囊后肢
T5
3
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
2 2
薄、楔束核
楔 束 薄 束
1
T4 以上
1
T5 以下
损伤及其表现:
①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损伤: 同侧相应分布区的本体感觉及精细触 觉障碍。
②脊髓后索损伤: 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的本体感觉、精细触觉 障碍。 ③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损伤:
同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④延髓内侧丘系交叉处损伤: 双侧上下肢及躯干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⑤内侧丘系、腹后外侧核、内囊损伤: 对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⑥大脑皮质损伤: 对侧相应支配区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神经传导路
孙臣友
温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端脑
延髓
脊髓
效应器
感受器
神经传导通路
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反射弧
上行传导路
感受器
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周围神经
脊髓
脑干
间脑
大脑
下行传导路 脑干 周围神经 周围神经 效应器 效应器
大脑
脊髓
第一节 感觉传导通路
一般 浅感觉:痛、温、触、压 感受器-皮肤、粘膜; 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