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借代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诗歌修辞手法—借代

诗歌修辞手法—借代

诗歌既是文字的艺术,又是情感的表达。

为了使诗歌具有更深度、更富于表现力,诗人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其中,借代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手法,通过借用其他事物来代指表达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使诗歌更具意境和感染力。

本文将从借代的定义、分类以及在诗歌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借代是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以别的对象、事物或抽象概念来代表原对象,从而产生一种比喻的效果。

借代能够起到具体形象化、概括和夸张的作用,使诗歌更加生动、富有表现力。

首先,借代可以分为直接借代和间接借代。

直接借代是指通过借用一个具体的形象来代指另一个对象或概念,如“陈如玉”的“陈”即指人名,而代表的是“美丽”、“清秀”的意味。

间接借代则是通过借用一个与原对象有联系的事物来代指原本的对象,如“血泪”一词在诗歌中常常用来代指痛苦和悲伤。

其次,借代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人物借代、物象借代、抽象概念借代等。

人物借代是指通过借用某个人物形象来代指一类人或某种思想情感。

例如,诗人用“李白”来代指豪放不羁的诗人形象,用“杜甫”来代指悲愤时代的诗人形象。

物象借代则是通过借用某个具体的物象来代指某种意象或表达情感,比如用“明月”来代指爱情中的温馨与浪漫。

抽象概念借代则是通过借用某种抽象概念来代指一种情感或意境,如用“云烟”来代指离别的忧伤。

再次,借代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效果。

首先,借代能够丰富诗歌的表现力。

通过借用与原对象有关联的事物,能够使诗歌更加形象具体,更加富有表现力。

其次,借代能够起到意境烘托的作用。

通过借用一些特定的形象或意象,能够为诗歌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增加诗歌的艺术效果。

此外,借代还能够产生一种比喻的效果,使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内涵。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借代在运用时要准确、恰当。

诗人应根据诗歌的主题和受众的理解能力,选择合适的借代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过于奇特或过于晦涩的借代可能会使诗歌变得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诗人在运用借代时,应该注重与语境的搭配,避免过度使用或机械使用借代手法。

借代的特点和作用

借代的特点和作用

借代的特点和作用
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的主要特点有:
1. 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借代词和被替代的词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或相似性,使得读者或听者能够通过这种相关性联想起来。

2. 本体不出现:被替代的词(本体)在句子中不出现,而是通过借代词来表达。

3. 形象具体:借代使得语言更为形象和具体,有时可以避免直接描述的尴尬或不便,使得表达更为含蓄。

借代的作用包括:
1. 增强语言表现力:通过借用相关的事物来描述,使得语言更为丰富、形象和生动。

2. 引发联想:借代的运用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意图和所描述的事物。

3. 简化语言:借代的使用可以使语言更为简洁和有力,特别是在需要省略某些已知信息或背景的情况下。

4. 创造新意:借代的运用可以创造出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读者感到新颖和有趣。

总的来说,借代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和创造性的修辞手法,能够使语言更为生动、形象和有力。

在运用借代时,需要注意替代的正当性和通用性,尽量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

浅谈文言文中的借代

浅谈文言文中的借代

浅谈文言文中的借代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学中,文言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情感。

而借代这一修辞手法,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言文中熠熠生辉,为文章增添了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韵味。

借代,顾名思义,就是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能够使语言更加简洁凝练,还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经典诗句中,“朱门”借代富贵人家。

朱门,本是红色的大门,在古代,只有富贵人家才有财力将大门漆成红色。

用“朱门”来指代富贵人家,无需多言,就已经让人感受到了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和社会的不公。

再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里的“杜康”借代酒。

杜康是传说中酿酒的始祖,以“杜康”代酒,既富有文化内涵,又显得古朴典雅。

文言文中借代的运用方式多种多样。

有的是以特征来借代,像“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小孩。

老人头发由白转黄,小孩头发下垂,用“黄发”“垂髫”这两个鲜明的特征来借代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和乐生活。

有的是以部分代整体,比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中的“锦鳞”借代鱼。

鱼身上的鳞片色彩斑斓,犹如锦缎,用“锦鳞”来代指鱼,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的姿态。

还有的是以具体代抽象,“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借代音乐。

丝竹是乐器,用具体的乐器来代指抽象的音乐,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所追求的宁静生活。

借代这一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首先,它能够突出事物的特征,使表达更加鲜明生动。

通过借代,作者能够将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特点放大,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借代能够增强语言的含蓄性和委婉性。

有些时候,直接表达可能会显得过于直白和生硬,而借代则能够以一种委婉的方式传达出作者的意图,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再者,借代能够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

借代修辞手法详解

借代修辞手法详解

借代一、定义: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二、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三、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四、方法: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体;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榆钱饭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最后一次讲演五、注意事项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借代修辞手法的分析

借代修辞手法的分析

借代修辞手法的分析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

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特征代本体指的是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1)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有“老鹰”,有“鹦鹉”,有“仙鹤”,有“蜈蚣”……(2)“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样的好运气了。

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

”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

(鲁迅《药》)二、专名代本体是指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3)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4)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三、具体代抽象指的是用具体事物代替相关的抽象事物。

例如:(5)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6)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

(赵树理《老杨同志》)四、局部代整体就是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

例如:(7)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鲁迅《一件小事》)(8)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一条。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借体和本体之间仍然有直接的关联;借喻重在事物的相似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借体和喻体之间就不再有任何关联。

例如:(1)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2)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

(鲁迅《未有天才之前》)上例(1)中用借体“袁世凯”代替本体“印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二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是借代;例(2)中用喻体“嫩苗”代替本体“天才和常人”,二者之间只有相似性,是借喻。

修辞手法借代象征拟人的艺术效果

修辞手法借代象征拟人的艺术效果

修辞手法借代象征拟人的艺术效果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采用各种手法来达到细腻、生动的表达效果。

其中,借代、象征和拟人是三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们能够给作品增添丰富的艺术效果。

本文将探讨借代、象征和拟人这三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一、借代的艺术效果借代是通过一个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以达到修饰和补充形象的效果。

借代可以使形象更加贴切、形象更加丰满,从而使作品更加生动。

例:在描述大自然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借代的运用。

例如,有时将花草代表春天;将流水代表清新等等。

这样的借代使得作品更富有诗意和情感,让读者产生画面感,并更好地领略到自然的美。

二、象征的艺术效果象征是一种通过特定的符号或意象来代表某种抽象概念或含义的修辞手法。

它能够给作品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思考性。

例:在文学作品中,丰富的象征意象常常能够使作品更加有内涵。

例如,白色往往象征纯洁和无暇;黑色通常象征黑暗和恶意。

通过这些象征手法,作家能够在没有明确描述的情况下,唤起读者对某种情绪或含义的感悟。

三、拟人的艺术效果拟人是指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性格、情感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作品能够更好地表达出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增强读者对作品的共鸣和理解。

例:在诗歌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拟人的运用。

例如,将风呼啸,将树摇曳等等。

通过拟人手法,诗歌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的力量,还能够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结语借代、象征和拟人这三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非常独特而有趣。

借代可以使作品更加贴切、形象更加丰满;象征可以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思考性;拟人则能够增强读者对作品内在情感的共鸣。

这些修辞手法既是作家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也是读者感受艺术魅力的途径。

通过对这些修辞手法的研究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美感。

修辞手法借代反复与排比的应用

修辞手法借代反复与排比的应用

修辞手法借代反复与排比的应用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手段,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其中,借代、反复和排比是修辞手法中常见且重要的三种形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应用,并举例说明其在不同文体中的效果。

一、借代的应用借代是指用一个形象或具体的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文本更加形象化,更加生动。

借代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自然景物等。

例如,在描写某个人物时,可以通过借代来突出其特点或思想感情。

比如,在小说《红楼梦》中,作者借代“邢夫人”来代表袭人的形象,以此来表达袭人纯朴、善良的品质。

此外,借代也可以用于描绘自然景物,以增强描写的效果。

比如,在古诗《登鹳雀楼》中,王之涣借代“九州”来代表整个大地,通过“九州”一词,将人们对大地广阔辽远的印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反复的应用反复是指多次使用相同的词语、句子结构或语法结构,以凸显主题,增强表达的力度。

反复的应用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受,使文章更加铿锵有力。

在诗歌中,反复常用于诗句、诗句中的重复,以加强表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一诗中,反复出现的“看”字,使全诗构成一个整体,突出了登高所带来的视野开阔的感觉。

此外,在散文和小说中,反复也可以体现在思想、情感或事件的反复描写上。

例如,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他多次通过反复描写“狂人”的状态和思想,以突出这个人物的疯狂和受压迫的心理。

三、排比的应用排比是指将同一类事物或句子结构排列在一起,形成明显的对比或并列关系。

排比的应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修辞效果,使文章更加有力量。

在说明文和议论文中,排比常用于列举论点或事实,以增强说服力。

例如,在一篇关于环境污染的文章中,可以使用排比来列举各种污染的情况,以突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此外,在叙事文学作品中,排比可以用来排列相似的动作或情节,以增加读者的阅读愉悦感。

比如,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他通过排比描写疯狂人物的种种怪诞举动,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借代的含义和古诗举例

借代的含义和古诗举例

借代的含义和古诗举例借代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指用一个事物代表另一个事物,通过比喻或象征的方式来表达某种含义。

借代在古代诗词中被广泛运用,给作品增添了深远的意境和美感。

下面将通过举例来解释借代的含义,并分析其在古诗中的运用。

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使用具体的形象来暗示抽象的意义。

在古诗中,借代常常用来表达作者对某种情感或景象的感受,使作品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首先,借代可以用来表达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描绘。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将秋夜的景色与画屏、扇子、萤火虫进行借代,形象地描绘出了秋夜的寂静和幽美。

这种借代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秋夜的美景,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借代还可以用来表达作者对人物的赞美和描述。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句,将燕子飞入百姓家进行借代,暗示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种借代使得作品更加富有情感和戏剧性,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意。

此外,在古诗中,借代还常常用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有“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一句,将戍鼓和雁声进行借代,寄托了作者对边塞士兵和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借代使得作品更加真实和具有共鸣力,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

总之,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使用具体的形象来暗示抽象的意义。

在古诗中,借代被广泛运用于表达作者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等方面的思考和感受。

借代使得作品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中蕴含的深意。

在今天的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借鉴古人的借代手法,用具体的形象来丰富作品的表达和意境,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借代修辞手法
中文系汉语言专业吴涛10220122202405
摘要借代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早在古代就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借代的方式有许多类型,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推移运用的类型在日益扩大和完善。

运用借代手法得当,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积极修辞效果,使语言形象、具体、深刻,免除呆板而富于变化,充分表达思想情感。

当然借代的运用也有一定的规则,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同时,借代和借喻有很多相似之处,要明确区别这两种修辞手法。

关键词借代类型运用作用借喻
一、借代的定义
不直接说出人或者事物的名称,而另外用与其有关联的事物的名称来称代,这种修辞方式叫做“借代”。

(《汉语修辞通论》王勤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不称说事物本身,而借相关的事物来称代,叫做借代。

(《修辞学》李维琦著湖南人民出版社)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者事物,而是“借”同要说的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事物来“代”的一种修辞手法。

(《修辞的艺术》刘继超高月丽著石油工业出版社)
二、借代最常见的类型
1.“借”要说的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来“代”所要说的人、事。

大耳儿最叵信。

《后汉书·吕布传》
“大耳儿”代刘备。

《三国志》中说,“顾自见其耳”,刘备耳朵大的出奇。

他端坐在主宾席上,左边是米业巨商李老板,右边是商业巨头马会长。

在这群光头、毡帽、长衫、马褂中间,他有种鹤立鸡群的气度。

(《张玉良传》石楠)
不直接说商业界的上层人物,而用他们的外貌和穿着“光头、毡帽、长衫、马褂”来代替。

2.“借”具有典型性的人的专名“代”一般人
不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

(黄宗羲《原君》)
用“许由、务光”代不愿居君位的人。

传说尧把天下让给许由,他不受逃隐到山中。

汤把天下让给务光,务光拒绝投水自杀。

我熟悉陆文婷们的经历和处境,了解他们肩负的重担,知道他们生活的艰辛。

(谌容《写给人到中年的读者》)
借专名“陆文婷”来泛指一切的中年知识分子。

3.“借”具体事物“代”抽象事物,抽象代具体。

利拉德0.9秒绝杀,火箭全体将士将回家钓鱼。

(近期新浪网体育专栏的一个标题)
NBA季后赛第一轮火箭队大比分4:2不敌开拓者队,从而此赛季结束假期到来。

用具体的“钓鱼”这一行为代火箭队赛季失利,将士提前迎来假期。

关门主义······,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了,直博得敌人的喝彩。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抽象的“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指代具体的广大人民群众。

4.“借”事物的部分“代”整体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范仲淹《岳阳楼记》)
鳞片只是鱼外形的一小点,用“鳞”代湖中大量游动的鱼。

几千双眼睛都盯着你,看你穿上战士的衣服,看你挂上银质的奖章。

(李株《这样的战士》)
“眼睛”只是人体的一部分,用它来指代完整的人。

5.“借”结果“代”事情本身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鲁迅《孔乙己》)
“添新伤疤”本身就是被打的结果。

三仙姑半辈子没有红过脸,偏这会子沉不住气了,······(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红过脸”的原因就是惭愧害羞。

6.“借”作者“代”著作
翻译莎士比亚是一个艰巨的工作,需要很多条件,才可以担当。

(曹禺《罗密欧与朱丽叶·译者后记》)
在文艺上,除了鲁迅,他们最爱郭沫若和茅盾。

(黄凯《十年札记》)在这里,很明显“莎士比亚”、“鲁迅”、“郭沫若”、“茅盾”都是代表他们写的文学作品。

7.“借”材料、工具“代”本体事物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杜甫《羌村三首》)
“兵革”代战争,兵器和皮甲都是战争中所必须用到的。

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

(杜甫《羌村三首》)
“柴荆”代门,古时候的门是由柴棒和荆条建造的。

雨来刚进堂屋,几十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

(管桦《小英雄雨来》)“刺刀”是日本侵略者用以屠杀人民的工具,用来代替手持刺刀的日本鬼子。

8.“借”牌号“代”本体事物。

你是我的优乐美。

(广告词)
“优乐美”是一种奶茶的品牌名称,借此来代这种奶茶。

洗了家伙,到自己屋中坐下,一气不出吸了多少根“黄狮子”。

(老舍《骆驼样子》)
“黄狮子”指代黄狮子排香烟。

9.“借”事物所在、所属“代”事物
沛公不胜杯酌,不能辞。

(《史记·项羽本纪》)
“杯酌”代表杯酌中的酒。

我不是天皇陛下的忠良臣民,而是富士山下的无名小丑。

(马寻《远方的邻居》)
富士山是日本的标志,此用“富士山”代表日本国。

10.“借”事物的属性“代”事物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贾谊《论积贮疏》)“本”代农,“末”代工商,当时认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根本性质,工商则无足轻重。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
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残”当时凶残的军阀,“秽”就是指污秽的势力,用自身的属性代替本身。

三、运用借代修辞手法注意的方面
1.借体事物和本体事物必须有密切的联系。

两者有密切的联系是构
成借代的基础。

在小说《故乡》中,先描写杨二嫂的形象,说她像一个圆规,下文才用“圆规”充当借体代替杨二嫂。

这样,本体和借体的关系就一目了然。

2.借代必须有代表性,要抓住特征。

用“枪杆子”代替“武装力量”,
“一针一线”代替“一切东西”有特别具有代表性。

枪杆子是武装力量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一针一线是价值最低最小的东西。

3.要注重运用场合和对象。

比如,用人物的形体特征代本体时,就
不应用在严肃的场合,也不宜用于长辈或者尊称的对象。

4.注意借体的感情色彩。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里用“万户侯”
代一切恶霸、劣绅和一切反动派,这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无产阶级感情和立场。

5.必须注意借体素材的时代性。

借代所用的借体素材都有鲜明的时
代性,并且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着。

比如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钱所用的借体素材就不一样。

南宋时期借体是“青铜”,“秋衣初缝惜不得,急典三百新青铜”;辛亥革命前后借体是“袁大头”,“先生,给现钱,袁大头,不行么?”,在伪满洲国时期用的就是“老绵羊票子”;在共和国成立初期就是“大团结”;像现在一百
元纸币借体就变成了“毛爷爷”或者“红牛”。

四、借代的积极修辞作用
1.使语言形象、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2.免除语言呆板而富于变化。

中国的原料与金银,就像浦江的潮水,滚滚流向纽约、伦敦、东京和巴黎,流入垄断资产阶级的工厂和亿万富翁的保险箱;而美国的面粉、石油,英国的咖啡、鸦片,日本的人造丝,法国的香水,却源源不断地冲进中国的海关。

(关欣《海关钟声》)
为避免前后两处都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语言上的呆板,前面改用了该国首都代替,使得语言灵活。

3.有利充分表达感情。

周立波在《暴风骤雨》中把大地主韩老六的
大老婆叫“大枣核”,曲波在《林海雪原》中把土匪刘维山叫“一撮毛”,都充分表达了对他们的憎恶,鄙夷的思想。

五、借代与借喻的区分
借喻:借用喻体来替代本体的比喻,它不用任何喻词,也不说出本体,仅仅出现喻体。

辨析:
1.借代和借喻构成的客观基础不同,借喻的基础是相似,借代的基
础是相关。

2.借喻可以用“像”之类的比喻词转换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芦柴棒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以外,大概很少人知道她的姓名。

手脚瘦的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夏衍
《包身工》)
“义哥真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

”隔壁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鲁迅《药》)
“芦柴棒”和瘦人有相似性而没有相关性,所以是借喻。

相反,“驼背”是人的特征,和人相关没有相似,所以是借代。

我们可以这样说“她像芦柴棒”,这是个明喻。

但我们绝对不能说“五少爷像驼背”,所以“驼背”是借代。

3.借代与借喻的作用不同。

借代侧重的是“代”,是单纯给本体换一
个名称;借喻表面好像也是换名称但实质是对本体的一种比喻。

参考文献:《汉语修辞通论》王勤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修辞学》李维琦著湖南人民出版社)
《修辞的艺术》刘继超高月丽著石油工业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