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音乐的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音乐的比较

从中西多声部音乐的比较谈起

樊祖荫: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第l期提到:不少文章都说西方是多声思维、复音音乐,中国是单声思维、单声音乐;有的甚至说,中国音乐之所以落后,原因就在于此。上述说法不仅过于笼统,而且也有其片面性,这是对基木情况不甚了解,并在不同层面上进行非对应性比较的结果。

不同民族的音乐,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各有所长;从文化价值上说,无所谓“落后”与“先进”。诚然,如果从思维方式与音乐构成的角度类比,西方专业音乐在多声思维与多声技法的运用方面,确实是比中国要发达和丰富。众所周知,西方专业音乐中高度发展的多声思维及技法,是从九世纪末教会音乐中的“奥尔加农”开始萌芽,并经历了好几个发展时期不断成熟和丰富起来的。

中国的民间音乐,长期以来也一直被说成是单声性,但早在1911年,德国音乐家艾·费歇尔在莱比锡出版的《中国音乐研究》一书中,就描述过汉族器乐中的民间多声,并附有谱例。特别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音乐家们不断地深入到民间,更发现了在诸多的民族中流传着大量

的多声部民歌。据目前统计,仅就存在着具有稳定形态的多声部民歌的民族而言,就有二十三个之多。中国民间音乐不仅有支声性的类型,也有主调型、复调型以及各种综合类型(包括奥尔加农式的),而且其中还有不少为世界音乐文献所罕见的构成方式。

那么,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多思维与多声技法为什么一直停留在民间自发的阶段上,而没能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呢全沈知自先生生前曾写过《和声在中国已往不能发展的原因》一文(后载于《音乐艺木》1982年第2期),对此作过分析。其中他对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与音乐的关系和中国长期的封建制度阻碍多声音乐发展的阐析尤为精辟,当然,我们还可进一步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音乐的关系,以及中西方不同的审美选择、传统思维方式及其艺术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结论: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我国每年有许多音乐团体(包括民间合唱团)到国外演出;我国音乐家出席各种国际性学术会议,他们所写的许多论文已在国外发表多许多富有中国气质的新作品(其中有不少作品还直接运用了民间多

声素材)频频夜国际上获奖,引起了广泛的兴趣……。所有这一切,不可能不对西方音乐产生影响,以致乎有一些西方音乐家作出了这样的预言:“二十一世纪音乐的希望在于中国。”

管建华:东西方音乐前相遇:融和与分立云南艺术学院学报99.4

本文拟借西方音乐人类学家对20世纪印度、伊朗接受西方音乐情况的研究与20世纪中国接受西方音乐的情况联系起来,试图通过比较研究来说明世界音乐文化变迁的一些问题以及东西方音乐的不平等关系,主要分以下六个方面。一、西方音乐在印度、伊朗个案的对比;二、融合、分立与文化结构基础;三、中西音乐融合与分立的个案分析;四、东西方音乐对话的可能性;五、赛义德《东方学》视角下的中西音乐关系;六、当今后殖民理论批评与东方音乐前景。

结论:赛义德的《东方学》以及后殖民理论批评是当今国际学术界对东方文化知识体系提出重新审视的重大问题。而“中国音乐落后论”的阴影仍笼罩在中国音乐界以及国民音乐教育中,因此,后殖民理论批评是当今中国音乐界不可

回避的问题。时至今日,中国国民音乐教育中也仍没有含东方音乐体系的内容,这不得不考虑中国音乐界在音乐文化价值观念上,对东方音乐是否还在采取西方“东方学”的态度?

二十世纪是中国音乐向西方学习的世纪,与西方融合成为主流,这也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世界许多国家所采取的态度,也是因为西方音乐文化的全球性单向传播所致。而21世纪,东方、西方也不是单一概念,文化将转向多元多向相互作用的时代。

管建华:全球殖民时代与后殖民文化批评时代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定位

中国音乐2002.2

“后殖民主义”在学术上则是一个纷争不一的比较复杂的概念。但有一点,后殖民主义有一种显著的观点就是: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以及艺术的价值与传统具有一种强烈的优越

感,并作为跨文化的普适性标准,被认为是居于世界文化主导地位的。

从历史角度来看,后殖民主义是殖民主义问题的继续,它困扰着第三世界音乐文化与西方交流

及其自身发展的问题。例如我们如何看待第三世界或东方音乐文化的历史以及其音乐文化如何确立教育的世界地位和当代意义?发达国家的音乐比发展中国家的音乐先进吗?在殖民时代厘定的音乐文化先进与落后的标准仍然困扰着“主体文化地位与处境”以及“主体音乐文化认同”。本文分两个部分来论述这些问题,一,语际书写与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话语关系;二,后殖民文化批评时代与音乐文化交流方式及高等音乐教育。

管建华:世纪之交:欧洲音乐中心论在中国解构之始——认识论哲学基础音乐学的解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1999年第3期

站在世纪之交,回顾近百年中国学习、借鉴、尊崇欧洲音乐体系的历程,再看当今西方对自身音乐体系在人类多元音乐文化定位上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深感中国音乐界需要第二次启蒙。

如果把本世纪初欧洲音乐体系进入中国看作第一次启蒙(这一次启蒙的音乐理论框架是以西方认识论哲学为基础的音乐学),那么,第二次启蒙则指:在当今全球文化相互作用中,中国音乐的

文化主体意识、新的文明意识的自觉与唤醒,其理论框架是以当代音乐人类学、跨文化对话(比较)以及西方哲学从认识论向语言学转向为基础的。

一、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后遗症与后现代解构;欧洲音乐中心论的本质是种族中心;中国音乐落后论的生成与本世纪初中国汉字落后论如出一辙。二、世界史观与音乐史观的重大改变;从欧洲中心到全球视野是传统史学到当代史学观的重大改变。三、认识论哲学基础音乐学的解构;他认为,在中国要对欧洲音乐中心论解构,其根本在于对认识论基础音乐学的解构,可从以下三点进行: (1)欧洲音乐的科学价值论; (2)欧洲音乐理论的普适性; (3)欧洲音乐理论的认识论哲学基础。四、音乐文化主体意识与新的文明意识的唤醒;

结论:世纪之交,欧洲音乐中心论在中国解构的开始,并非说中国人将排斥对欧洲音乐文化的学习,相反,必须深入认识欧洲音乐理论及文化,才能对其解构(批判),不识传统去反传统,不识中心反中心,往往会得到与目的相反的结果。

20世纪即将过去,中西音乐关系的争论还在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