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音乐的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音乐对比

中西音乐对比

中西音乐对比中西音乐对比一、引言在全球范围内,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东方音乐与西方音乐作为两个重要的音乐体系,具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从乐器、调性、节奏、曲式等方面对中西音乐进行对比探讨。

二、乐器比较1.中方乐器:中方乐器以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为主要代表。

其中,二胡、琵琶、古筝是最具代表性的弦乐器,能够通过指法和弓法表达出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情感。

笛子、箫子代表了中方管乐器,能够演奏出柔和悠扬的音色。

鼓、钹等打击乐器则能够打出有力而有节奏感的声音。

2.西方乐器:西方乐器以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键盘乐器为主要代表。

其中,小提琴、大提琴、钢琴是最具代表性的弦乐器,能够演绎出丰富多变的音响效果。

长笛、单簧管、萨克斯等木管乐器,喇叭、长号等铜管乐器则拥有清澈明亮的音色。

钢琴、电子琴等键盘乐器则能够同时演奏多个音符。

3.中西乐器比较:中方乐器注重音色的表现,侧重于演奏技巧和乐曲特色的传递;而西方乐器则更注重音乐的和声效果,秉承对个体乐器的精细处理和演奏技巧的追求。

三、调性对比1.中方调性:传统的中方音乐以五声音阶为基础,每个音之间的距离基本保持相等,形成了独特的音韵体系。

中方调性常常富有内敛和稳重的特点,能够表达出沉思和思考的情感。

2.西方调性:西方音乐以七声音阶为基础,每个音之间的距离不固定,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语言。

西方调性常常充满活力和变化,能够表达出欢乐、激动和动感的情感。

四、节奏对比1.中方节奏:中方音乐通常以较为缓慢的节奏为主,强调的是整体的平衡和谐。

中方音乐注重对每个音符的准确演奏,强调节拍的精准和韵律的稳定。

2.西方节奏:西方音乐以较为明确的、明快的节奏为主,注重韵律上的变化和层次感。

西方音乐鼓励演奏者自由演绎,注重表达个体的情感和创造力。

五、曲式对比1.中方曲式:中方音乐曲式多样,例如古琴曲以即兴演奏和情感表达为特点;笛子曲以清新明快的旋律和风格多变为特点;京剧音乐以严肃庄重的曲式和扣人心弦的唱腔为特点。

中西方音乐差异

中西方音乐差异

东西方音乐最大的不同就是音列的不同调东方音乐主要是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清音多。

西方音乐主要是用的大小是七声,1、2、3、4、5、6、7,其中4、7是两个半音,所以出现浊音。

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是两个大的概念范畴,东方音乐包括很多国家的音乐,不仅仅是中国还有好多别的东方国家的音乐,不同国家的音乐由于调式构成的不同,在听觉上有很不同的地域特色;西方音乐也包含了很多国家的音乐,来自德奥、法国等不同国度的音乐各有不同。

别说是东西方有差别,就是同一个国家不同省份、不同少数民族的音乐有时也大相径庭,这也就是风格的不同。

所以,不是一两句话能说的清楚的。

不过大致的说,中国传统音乐主要以五声调式为基础,西方以大小调为基础,中国传统音乐比较质朴。

西方音乐色彩变幻多,不过都不是绝对的,不同国度也有相似的音乐。

音乐是在世界各地是相通的,是无国界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古典音乐差异技术层面上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而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

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

两者技术方面的最大不同在于音色与演奏方法。

艺术层面上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

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

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

一般说来,西方国家的古典传统交响乐最能反映西方人的思维方程式,西方的交响乐的声乐波是以数种不同的音色为进阶,分成数段展开,溶入模拟生物的自然成音,精细起伏的器乐声能把听众能从纷乱糟杂的现时中理出一丝的头续,从而让人的思维渐进的趋向于理性。

文化交流:中西方音乐的异同和融合

文化交流:中西方音乐的异同和融合

文化交流:中西方音乐的异同和融合引言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通过音符的组合和旋律的律动,它能够打动人们的心灵,跨越文化的界限。

中西方音乐作为两大文化体系中的代表性艺术形式,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音乐的异同之处,并讨论在文化交流中它们是如何互相融合的。

中西方音乐的异同1. 背景和历史中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中国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中庸和谐的美学观念;而西方音乐则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后来发展出了古典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等多种流派。

2. 音乐理论和体系中西方音乐的音乐理论和体系也存在差异。

中国音乐注重五音十二律的体系,强调以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五声音阶。

而西方音乐则采用平均律的体系,主要以半音音阶为基础。

3. 旋律和节奏中西方音乐在旋律和节奏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音乐注重旋律的曲调和音色的表现力,如京剧和古筝等传统乐器的演奏。

而西方音乐则注重和声和多声部的组合,如交响乐和合唱等形式。

4. 音乐风格和曲种中西方音乐的风格和曲种也各具特色。

中国音乐以其丰富多样的曲种而闻名,如古琴曲、京剧、民族乐器演奏等。

而西方音乐则以古典音乐、摇滚乐、流行乐等为主要风格。

中西方音乐的融合中西方音乐作为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的融合不仅有助于音乐的创新,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以下是一些中西方音乐融合的例子:1. 交响民乐交响民乐是中西方音乐融合的一种形式。

它结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曲调和西方交响乐的编曲方式,创造出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中国作曲家谭盾的《秦川雄鹰》和《滇池春色》等作品就是典型的交响民乐的代表。

2. 流行音乐的融合在流行音乐领域,中西方音乐的融合也十分常见。

例如,中国流行歌手通过在歌曲中加入西方乐器的演奏和编曲,与西方音乐家合作,创造出了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流行音乐作品。

3. 国际音乐节和比赛国际音乐节和比赛也是中西方音乐融合的重要平台。

艺术欣赏古代中国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比较

艺术欣赏古代中国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比较

艺术欣赏古代中国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比较古代中国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是两种独特而丰富的艺术形式,它们在音乐创作、表演方式、音调结构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对这两种音乐进行比较,以展示它们的异同之处。

一、音乐创作古代中国音乐的创作侧重于表达情感和描绘景象。

中国音乐通常通过传统的曲调形式,如宫调、商调、角调和徽调等,来传递情感和描述自然景观。

这些曲调以独特的旋律和节奏组合,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韵律。

相比之下,西方古典音乐的创作注重于音乐结构和和声。

古典音乐采用了复杂的和声学规则,通过和弦进行和复调结构等元素来达到音乐的完整性和和谐性。

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注重形式的完美和音乐要素的精确运用。

二、表演方式古代中国音乐的表演方式多样且富有仪式感。

传统的音乐表演通常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舞蹈、戏曲和绘画等。

古代中国音乐重视音乐和视觉的融合,通过演员的动作和表情来传达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相反,西方古典音乐的表演方式更注重音乐本身。

古典音乐在音乐厅或礼堂中以演奏家演奏乐器或独唱的形式呈现。

观众通常专注于音乐本身,通过欣赏演奏家的技巧和音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力来感受音乐的魅力。

三、音调结构古代中国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在音调结构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音乐注重五声音阶的运用,以它们的变化和组合创造出不同的音乐效果。

五声音阶由音程和音高的变化而形成,使得中国音乐具有独特的音乐韵律和音乐特色。

与此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使用七声音阶,即C大调(CDEFGAB)作为基本音阶。

通过半音的变化和不同的调式,古典音乐创造了不同的音乐情绪和表现效果。

西方音乐以其多样化的调式和和声规则而闻名,使得其音乐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变化。

四、文化背景中国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在文化背景方面也存在差异。

古代中国音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观念。

中国音乐与诗歌、绘画和舞蹈等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相比之下,西方古典音乐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并受到基督教教义的影响。

中西音乐文化差异

中西音乐文化差异

中西音乐文化差异中西音乐文化是两个不同的音乐体系,各有不同的传统,音乐表现方式和审美观念。

中西方文化的根源与发展不同,因此音乐文化存在差异。

首先,中西音乐在音乐形式上的差异很大。

西方音乐更强调乐器的独奏表现,而中式音乐则将各种乐器合奏,以实现和谐美妙的效果。

同时,中方音乐注重旋律和节奏,而西方音乐则更偏重和声和节奏。

另外,中方音乐常常使用经典的旋律主题,而西方音乐则常常运用各种变化和不同的和弦进行。

其次,文化差异对音乐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方文化强调的是中庸之道,注重平衡、和谐与协调,这种思想在中式音乐中得到了有效体现。

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则更追求个性和个人表达,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追求着音乐的革新。

也正因如此,西方音乐注重的是音乐的独创性和超越性,以及音乐表达方式的直接性和情感上的冲击力。

第三,在音乐中呈现的艺术形态上,中西二者的音乐文化差异也很大。

对于中国人来说,音乐往往意味着舞蹈和戏曲表演,是一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

而西方音乐则往往是独立的音乐演奏,也包括了肖像、景观等形式。

最后,在音乐精神上,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十分明显。

虽然中方音乐和西方音乐底蕴各不相同,但都强调音乐的情感色彩。

中方音乐致力于表达深沉内敛的情感,而西方音乐则更善于表达声情并茂的音乐情感,包括了狂欢、狂热等极度情感。

同时,西方音乐也倾向于在音乐中表现对人类大自然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总之,中西音乐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中西方音乐各有其独特的特点。

发掘并理解这些文化差异,无疑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世界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同时也丰富了全球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中西方传统音乐的不同感受

中西方传统音乐的不同感受

中西方传统音乐的不同感受
中西方传统音乐是两个独特文化的音乐形式,两者感受截然不同。

中西方传统音乐有各自的特点,包括音乐的构成、演奏形式和歌词,每个元素都影响了音乐的整体感受。

中西方传统音乐的构成和演奏形式有很大的不同。

在西方音乐中,常见的节奏是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这使得节奏轻松易懂,并且很容易跟随。

然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音乐绘画一样,带有浓郁的象征意义,节奏更为复杂,多数乐曲没有明确的拍号,这使得人们更加注重情感和气氛的表达。

西方音乐的演奏形式通常是一群演奏者在舞台上演奏统一的声音,而中国传统音乐则注重个人演奏者的独奏以及交互演奏,增强了音乐表现力和情感表达。

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歌词,中西方传统音乐的歌词也有很大的区别。

西方音乐的歌词通常是讲述个人经历、情感故事或者表达对社会现实的看法。

而中国的传统音乐则旨在呈现自然风景,戏剧故事或富有文化内涵的哲理故事,歌词歌唱的往往是抒发情感、感悟生命的情感。

在音乐表现上,中西方传统音乐的差异在于表达目的,西方风格通常强调演奏技巧、节奏感和音乐编曲;而中国音乐则强调传统哲学思想的体现,讲求气韵生动、超脱尘嚣、引导心灵共鸣。

总的说来,中西方传统音乐在感受上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音乐以清晰鲜明的节奏和朗朗上口的歌词为特征,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听众。

而中国传统音乐则注重情感寄托,强调表达内心的深层感受,通过不同的演奏技巧和音乐形式,传达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尽管存在明显的差异,但这两个音乐文化都拥有着独特优美的魅力,各自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剧,不同文化之间互相拥有,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多。

其中,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那么,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有何异同之处?本文将从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角度来进行比较分析。

一、音乐类型特点中西方音乐类型的差异主要在于音调、旋律和节奏上。

西方音乐通常采用十二平均律和四分音符为基础,旋律大多是高低变化明显、找到次级音、运用对位法和复调。

而中国传统音乐则常常采用五声音阶和八分音符为基础,旋律也常以强调某个音为主,并运用音律的框架。

另外,在节奏方面,西方音乐节奏感强烈,旋律和节奏的结合紧密;而中国传统音乐节奏感较弱,强调的是音色和旋律的表达。

二、音乐创作方式在音乐创作方式上,中西方音乐也存在差异。

西方音乐注重个人的创作,常常由一名音乐家或作曲家独立完成。

然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通常是由一群艺人合作完成。

在民间音乐的创作中,表演者的创作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三、音乐文化背景音乐文化背景对于音乐的形式和表现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

西方音乐是源于欧洲的文化背景,西方音乐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长达数百年的历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体系和文化传统。

而中国传统音乐则形成了数千年的历史,其音乐形式和传统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四、音乐表演方式在音乐表演方式上,中西方也有很大的差异。

音乐演奏主要有独奏和合奏两种形式,但在中国传统音乐中,还有一种类似于吟唱的“唱腔”形式。

而西方音乐则常常采用乐团的形式进行表演。

五、音乐的意义与价值中西方音乐在意义和价值上的差异也值得探讨。

对于西方音乐来说,它有着独立的音乐存在意义,而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来说,它往往与诗歌、戏曲和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联系在一起,因此具有较明显的文化传承价值。

综合上述分析,虽然中西方音乐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在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两者之间也有着越来越多的相互吸收和融合。

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合韵的中西方音乐作品开始出现,这些音乐作品既融合了西方音乐的技巧和自由,又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传统。

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

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

中西音乐文化作为世界上两大重要音乐文化体系,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发展特色。

虽然中西音乐文化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创作风格,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异同。

一、发展历史的异同中西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有着很大的区别。

西方音乐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音乐实践,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浪漫等不同时期的演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西方音乐。

相比之下,中华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古代华夏文明。

中国古代的音乐实践受到了儒家、道家、佛教等不同思想流派的影响,形成了与西方音乐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从此,中西音乐文化的区别也从根本上体现出来。

二、创作理念的异同中西音乐文化在创作理念上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西方音乐追求个性化的创作,注重音乐作品表达个人情感和意念。

而中华音乐注重表现集体的整体情感,强调和谐和平衡。

中西音乐在创作方式上也有所不同,西方音乐追求和声、节奏和曲式的多样性,注重音乐表现力的展现。

而中华音乐则强调音乐旋律、乐器演奏和音乐形象的传达。

三、音乐形式的异同中西音乐在音乐形式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音乐以交响乐、歌剧、协奏曲等大型音乐形式为主,以管弦乐队为核心,追求音乐的宏大和浩瀚。

相比之下,中华音乐则更注重小型音乐形式,例如曲子和曲调,注重音乐的细腻和内敛。

此外,中华音乐中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如古筝、琵琶和二胡等独特的乐器演奏风格也与西方音乐有明显的区别。

四、技巧手法的异同中西音乐的技巧手法也有所差异。

西方音乐注重和声和多声部的运用,强调和谐音程和音符的组合。

而中华音乐则侧重于音律的运用和音色的表现,注重音乐的韵律和节奏变化。

另外,西方音乐注重对乐谱的准确演奏,对音乐的精确度有更高要求;而中华音乐更注重音乐的即兴创作和演奏者的情感表达。

五、文化背景的异同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也与两种文化背景有关。

西方音乐文化受到了希腊哲学、基督教文化和现代理性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强调个人的感知和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音乐的比较从中西多声部音乐的比较谈起樊祖荫: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第l期提到:不少文章都说西方是多声思维、复音音乐,中国是单声思维、单声音乐;有的甚至说,中国音乐之所以落后,原因就在于此。

上述说法不仅过于笼统,而且也有其片面性,这是对基木情况不甚了解,并在不同层面上进行非对应性比较的结果。

不同民族的音乐,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各有所长;从文化价值上说,无所谓“落后”与“先进”。

诚然,如果从思维方式与音乐构成的角度类比,西方专业音乐在多声思维与多声技法的运用方面,确实是比中国要发达和丰富。

众所周知,西方专业音乐中高度发展的多声思维及技法,是从九世纪末教会音乐中的“奥尔加农”开始萌芽,并经历了好几个发展时期不断成熟和丰富起来的。

中国的民间音乐,长期以来也一直被说成是单声性,但早在1911年,德国音乐家艾·费歇尔在莱比锡出版的《中国音乐研究》一书中,就描述过汉族器乐中的民间多声,并附有谱例。

特别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音乐家们不断地深入到民间,更发现了在诸多的民族中流传着大量的多声部民歌。

据目前统计,仅就存在着具有稳定形态的多声部民歌的民族而言,就有二十三个之多。

中国民间音乐不仅有支声性的类型,也有主调型、复调型以及各种综合类型(包括奥尔加农式的),而且其中还有不少为世界音乐文献所罕见的构成方式。

那么,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多思维与多声技法为什么一直停留在民间自发的阶段上,而没能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呢全沈知自先生生前曾写过《和声在中国已往不能发展的原因》一文(后载于《音乐艺木》1982年第2期),对此作过分析。

其中他对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与音乐的关系和中国长期的封建制度阻碍多声音乐发展的阐析尤为精辟,当然,我们还可进一步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音乐的关系,以及中西方不同的审美选择、传统思维方式及其艺术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结论: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我国每年有许多音乐团体(包括民间合唱团)到国外演出;我国音乐家出席各种国际性学术会议,他们所写的许多论文已在国外发表多许多富有中国气质的新作品(其中有不少作品还直接运用了民间多声素材)频频夜国际上获奖,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所有这一切,不可能不对西方音乐产生影响,以致乎有一些西方音乐家作出了这样的预言:“二十一世纪音乐的希望在于中国。

”管建华:东西方音乐前相遇:融和与分立云南艺术学院学报99.4本文拟借西方音乐人类学家对20世纪印度、伊朗接受西方音乐情况的研究与20世纪中国接受西方音乐的情况联系起来,试图通过比较研究来说明世界音乐文化变迁的一些问题以及东西方音乐的不平等关系,主要分以下六个方面。

一、西方音乐在印度、伊朗个案的对比;二、融合、分立与文化结构基础;三、中西音乐融合与分立的个案分析;四、东西方音乐对话的可能性;五、赛义德《东方学》视角下的中西音乐关系;六、当今后殖民理论批评与东方音乐前景。

结论:赛义德的《东方学》以及后殖民理论批评是当今国际学术界对东方文化知识体系提出重新审视的重大问题。

而“中国音乐落后论”的阴影仍笼罩在中国音乐界以及国民音乐教育中,因此,后殖民理论批评是当今中国音乐界不可回避的问题。

时至今日,中国国民音乐教育中也仍没有含东方音乐体系的内容,这不得不考虑中国音乐界在音乐文化价值观念上,对东方音乐是否还在采取西方“东方学”的态度?二十世纪是中国音乐向西方学习的世纪,与西方融合成为主流,这也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世界许多国家所采取的态度,也是因为西方音乐文化的全球性单向传播所致。

而21世纪,东方、西方也不是单一概念,文化将转向多元多向相互作用的时代。

管建华:全球殖民时代与后殖民文化批评时代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定位中国音乐2002.2“后殖民主义”在学术上则是一个纷争不一的比较复杂的概念。

但有一点,后殖民主义有一种显著的观点就是: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以及艺术的价值与传统具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并作为跨文化的普适性标准,被认为是居于世界文化主导地位的。

从历史角度来看,后殖民主义是殖民主义问题的继续,它困扰着第三世界音乐文化与西方交流及其自身发展的问题。

例如我们如何看待第三世界或东方音乐文化的历史以及其音乐文化如何确立教育的世界地位和当代意义?发达国家的音乐比发展中国家的音乐先进吗?在殖民时代厘定的音乐文化先进与落后的标准仍然困扰着“主体文化地位与处境”以及“主体音乐文化认同”。

本文分两个部分来论述这些问题,一,语际书写与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话语关系;二,后殖民文化批评时代与音乐文化交流方式及高等音乐教育。

管建华:世纪之交:欧洲音乐中心论在中国解构之始——认识论哲学基础音乐学的解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1999年第3期站在世纪之交,回顾近百年中国学习、借鉴、尊崇欧洲音乐体系的历程,再看当今西方对自身音乐体系在人类多元音乐文化定位上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深感中国音乐界需要第二次启蒙。

如果把本世纪初欧洲音乐体系进入中国看作第一次启蒙(这一次启蒙的音乐理论框架是以西方认识论哲学为基础的音乐学),那么,第二次启蒙则指:在当今全球文化相互作用中,中国音乐的文化主体意识、新的文明意识的自觉与唤醒,其理论框架是以当代音乐人类学、跨文化对话(比较)以及西方哲学从认识论向语言学转向为基础的。

一、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后遗症与后现代解构;欧洲音乐中心论的本质是种族中心;中国音乐落后论的生成与本世纪初中国汉字落后论如出一辙。

二、世界史观与音乐史观的重大改变;从欧洲中心到全球视野是传统史学到当代史学观的重大改变。

三、认识论哲学基础音乐学的解构;他认为,在中国要对欧洲音乐中心论解构,其根本在于对认识论基础音乐学的解构,可从以下三点进行: (1)欧洲音乐的科学价值论; (2)欧洲音乐理论的普适性; (3)欧洲音乐理论的认识论哲学基础。

四、音乐文化主体意识与新的文明意识的唤醒;结论:世纪之交,欧洲音乐中心论在中国解构的开始,并非说中国人将排斥对欧洲音乐文化的学习,相反,必须深入认识欧洲音乐理论及文化,才能对其解构(批判),不识传统去反传统,不识中心反中心,往往会得到与目的相反的结果。

20世纪即将过去,中西音乐关系的争论还在继续。

尽管争论的问题层面在发生变化,但中西音乐的平等关系仍无法确立,半殖民留下的阴影依存,音乐的健康生长受到影响。

20世纪之交与21世纪之交,中国都同样面临文化转型的巨大挑战,不同的是上次是农业文明导向工业文明,此次是工业文明导向生态文明,是欧洲一元论转向世界多元论;我们面临第二次启蒙与“唤醒”,我们必须认清新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导向,新的文明的建构,任重而道远。

林华:中国与西方传统音乐的创作思维比较在国外听《二泉映月》,朋友忽然发问,为什么中国的传统音乐不需要和声?难道你们不爱和谐而偏以单调取胜?面对同样美丽的月色,何以你们的艺人仅以委婉的旋律抒发,而我们的德彪西却用多变的色调描绘? 我告诉他,简单地说来,这是由于中西方的社会历史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背景不同所致。

一、中西方民族的一般思维模式比较;1、民族思维模式各异之成因;西方各国是以突变的形式跨入文明时代门槛的,因此原始时代的思维特征在他们心灵上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记。

经历了长期的原始农业社会,又能以渐变形式进入文明时代的,唯我华夏民族了。

在我们的每个细胞里,都沉淀着原始思维和农业生产思维的粉末,在西方世界找不出一个与我们同样血液成份的民族。

2、、西方民族的一般思维模式;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因而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他们善于开拓新的领域发展自我,敢于舍弃原有的立场纠正自我。

这种思维模式是多维性的。

旁征博引,四向探索是他们研究事物的手段。

3、中华民族的一般思维模式;正是原始意识的积淀与农耕生产方式,造成了中华民族思维模式的封闭性特征。

农夫的眼光总是这种模式又是单维性的,农夫的见闻有限,思考的方式多半在单一领域里开展,按步就班,逐渐深入。

这种模式有强烈的趋同性。

这种模式注重辩证关系。

这种思维模式又是抽象的。

二、中西方传统审美观念的比较;1、西方传统审美观念;在西方人看来这个大千宇宙既然是可以被了解的,因此审美的任务是帮助人们认知这客观世界,这就造成西方艺术重再现、重摹仿的倾向。

1、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则与西方人大不相同。

这世界既是不可认识的、万物又是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准确地描绘客观事物似乎既不可能又无必要。

三、中西方传统音乐创作思维比较1、语言对音乐的影响;相信无论空间时间都可被把握的西方人,要求自己的语言亦能精确地反映出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因此有时态和性、数、格变化的语言亦应运而生,这种方法使单音节逐步向多音节发展。

中华民族在继承原始思维特征的同时亦保留了上古时代单音节多元音的语言特点。

2、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思维规律;(1)线形思维;所谓线形思维,即在某单项领域中使思维热点,构成连绵不断向前传递的线形轨迹式的思考方式。

音乐进行的渐变原则;织体运用的单声原则;(2)循环论证;素材陈述的循环性;发展手法的装饰性;(3)趋同心理;程式化的音乐形象;花腔式的伴奏形式;单色性的配器色调;(4.)模糊思维;a.音响本质的不确定性;b.音列关系的非倾向性四、认识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思维规律的意义1、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2、认识两种不同的审美体系;3、审美观念的发展结论:就音乐艺术而言,我国审美体系的重表现性和抽象性是十分适应的,而模糊思维给艺木创造者与欣赏者留下了广阔的自由天地,因此,我们民族的音乐创作思维规律是一份丰富的遗产。

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哪些需要唾弃、哪些需要改革。

有了分析,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

柯琳:中西方民族声乐文化身份的再认识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本文系统地比较中西方民族声乐艺术的异同,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直接作用于民族声乐艺术的原因,特别是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

透过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表现形式、理论基础及演唱技巧等来看中国民族声乐与西方民族声乐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正确了解和掌握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声乐艺术。

一、艺术特质的异同;中西方音乐文化上的本质区别,使中国民族声乐具有不同于西方声乐艺术的特质: 1、强调“精、气、神、韵”等具有人文品格的演唱技术和理论体系; 2、强调相同或相近音区内的音色变化来确定人物角色;3、强调演唱的即兴性与个体的创造性;4、强调语言,特别是方言声调、韵味在歌唱中的主导地位;5、强调同音上的音高、音色、音强的变化,即强调音腔的变化;6、强调音乐风格的民间性格及地域性;7、强调歌手用嗓方法技艺的异同性;8、强调整体演唱风格的多姿多彩和个体演唱风格的独特性。

二、语言特点及审美传统;中国语言的特点使民族声乐以字韵纯正为其审美核心标准, 西方声乐艺术则以声音优美为重。

三、演唱方法的比较;关于气息运用问题;共鸣腔的运用;(三)咬字吐字;四、表现形式和理论基础;结论:中国民族声乐则较具开放性、包容性,重视技术而不唯技术,把技术看成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和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