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宗教最初都产生于原始自然宗教

一切宗教最初都产生于原始自然宗教。然而要从原始的自然宗教转变成真正的宗教,还需要一定的条件。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到文明社会,如果原始社会沿袭下来的群体意识不被打破,那么原始自然宗教就会随着自然知识和生产技术的发展而逐渐褪色、老化和变质,即被群体意识的非幻想的形式如伦理、政治所取代。如颛顼和尧时的两次“绝地天通”,宗教变成了政治。孔子其实是这一倾向的继续:对神话的世俗化、日常化解构。

但如果原始群体意识被摧毁,形成了独立的、与原始群体意识相抗衡的个体意识,那么尽管自然知识发展了,孤独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仍然有宗教的需要,他们就借用自然宗教的现成框架,加以改造,构成了社会性的神灵系统,即纯粹在精神生活(政治、道德、法律、知识、文艺等)中起作用的神系,如希腊人就是如此。旧神(泰坦神族)和新神(奥林普斯神族)的斗争。

但这还不够。神人同形同性进一步发展就是无形无象的神,如犹太人的神已经是纯粹精神性的超越之神,他创造一切(自然、人、社会),但无须凭借自然力,而是凭借精神力、语言(圣言),无中生有。一切精神生活都归结为一种即信仰,多神成为一神。因为多神摆脱不了外部形象,只有一神是纯粹精神的。

基督教则更进一步,意识到了一神与个体灵魂的关系。基督教的形成与西方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独立意识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基督教的上帝,实际上就是个人独立的一种异化形态。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指出过这一点。上帝其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在上帝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形象,不是人的外部形象,而是人的精神形象。什么样的精神形象呢?就是独立人格,独立的个体。

上帝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由的个体。上帝的自由意志决定一切,他不受任何其他东西的束缚,这恰好反映出基督教产生的时候,当时的社会人们有一种个人精神独立的意识,如斯多亚派。上帝就是人的楷模,人要向上帝学习。上帝是孤独的,而且充满着心灵的痛苦,特别在耶稣基督身上体现出来。个人要独立起来,那当然就是孤独的,而且要跟社会脱离某些关系,比如说血缘关系。这对个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需要一个上帝来安身立命。

所以真正的精神性的宗教以基督教为例,它是建立在个人独立意识之上的。个人独立,他就需要一个上帝,需要一个超验的、彼岸的精神来支撑自己。从心理上说,自我意识要把握自己,必须后退一步把自己视为对象;而这种后退有一种无限的趋势,最后就退到不能再退的上帝那里,上帝是绝对的自我、真我。

中国人为了证明统治者的自然血统的神圣性也运用神的观念,如“真龙天子”,同时也是为了向神祈福,如龙神是管降雨的(至今民间还有传说:中国几代领导人名字都带水字旁)。各种神佛都有救苦救难的功能。但中国没有古希腊那种职司法律和正义之神(宙斯)、智慧和理性之神(雅典娜)、婚姻之神(赫拉)、爱神(阿芙洛蒂忒)、文艺之神(阿波罗和缪斯)、交通信息神(赫美斯),所有这些神职在中国都是由凡人或圣人来代表(包公、诸葛亮、梁祝、诗圣诗仙、画圣塑圣乐圣),供人效法。世俗主义精神一开始就排斥了宗教精神。

最典型的是孔子,他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解构神话,如“黄帝四面”、“夔一足”。他虽然“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但“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还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中国人讲“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讲“信则有,不信则无”、“诚则灵”,都是从功利上考虑的一种人生策略。

中国人信财神、信观音、信“八字”、信风水、信“祥瑞”、信“命”,都不是真信仰,而是生活技术。吃斋念佛,则是相信“好人一生平安”,或者死后解脱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基督教也有功利一面,但更注重内在的精神生活,因而更能承担人生的苦难。新教徒把承担痛苦视为上帝赋予个人的“天职”。“人格”(person)或“角色”的概念。

中国人鼓励人积极进取的信仰都是世俗信仰,相信历史(“汗青”),修齐治平、光宗耀祖,或者相信某个人,某个权威。而凡是超越世俗的信仰都是抑制人的行动欲望的,是化解人的人格的。所以在信仰问题上,中国人要么是世俗主义、“唯物主义”,要么是虚无主义。

这都是由于个人陷在世俗关系中(与自然的关系和与人的关系),而未达到人格独立,人跳出关系就什么都不是了。因此中国的道德并不需要神和对神的信仰来保证,只要恢复他本来所处的关系就行了。所以中国人很难理解西方人没有上帝所带来的无家可归之感,因为他从来就住在“家”(包括“国家”)中,没有宗教需要,一切痛苦都可以在“家”中摆平,获得补偿(平反昭雪)和安慰。

西方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西方宗教的地位遭到了极大的冲击,甚至产生了大批自然科学的无神论者。但这种冲击在当时就受到了抑制,启蒙运动中代表主流的是自然神论,由此而在科学理性面前保留了人性和道德的地位。“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一个出来!”(伏尔泰)康德则是通过区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来保留信仰的位置,提出“理性范围内的宗教”。

上帝虽然作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对人有压抑作用,但与自然科学的机械论比起来,反而保留了更多人性的东西,并非完全反人性的。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并没有摧毁宗教的基础,反而使现代人在“上帝死了”之后仍然感到一种宗教的需要,宗教在变换着形态适应现代社会,如杜威的“宗教性”(religiousness)。

这并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情感问题、人性问题,更是一个文化心理问题。由这一问题所建立的中西文化心理模式可以概括为:中国是“天-人”关系的二元结构;西方是“神-人-自然”的三维结构。中国是将人最终归于天,西方是三方互不归结、互相对立和互相观照,其焦点则在人。

通常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是天人相分或对立,不确。应该说,中国文化是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都有,但最终归于天人合一,直到天人未分的浑沌;而西方文化是神、人、自然三者从未分到分化,最终目标也是重新合为一体,但三者必须经历对立过程,不能退回到未分状态。

原始时代,世界各民族恐怕都是“天人合一”的(合乎列维·布留尔的“互渗律”),而“天”在此时既是自然,也是神,所以是“自然宗教”,因而自然、神、人是浑然一体的。在希腊神话中,代表自然的旧神(泰坦神族)和代表精神生活的新神(奥林普斯神系)开始有了分化,神从自然中来而凌驾于自然,有了“神-人-自然”三元结构的雏形。这种模式在苏格拉底-柏拉图那里得到了初步的定形。

在中国,远古“天人合一”或浑混未分的状态并未被改变,而是沿袭下来。神和自然在此一体而合称为“天”(包括“天命”、“天道”、“天理”),其中,神方面和人合为一体则成为“圣人”,自然方面和人合一则叫做“真人”、“仙人”。儒家主张做“圣人”,道家主张做“真人”,这是两种不同意义的天人合一。

佛家主张成“佛”(即“觉悟”),从自然和人求解脱,破除“人执”和“法执”,归根结底是破除“我执”。这种破除并非和人与自然作斗争,而是将它们都看作“我”的执着幻相而加以看透,以超越“我”的方式达到虚无主义。但这种虚无主义并不否定什么,它是一种高级的虚无主义(不同于尼采),仅仅是一种对日常生活“看破”而又放任的心态,这就是禅宗。禅宗把儒家和道家的两种天人合一都容纳进来,尽管把两者都看破了,却“揣着明白装糊涂”,泰然任之。三教合流。

社会与宗教论文

宗教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着广而深刻的影响。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及对社会的作用,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一种纵横的探讨。宗教绝不会固定不变,而总是会在历史的进程中随着历史的风云变幻来不断的改变自身、发展自身、更新自身。所以,宗教与社会的相遇,始终是两个变动之中的主体的相遇。我们虽然能看到他有一个传统的延续,但是不能以过去的模式认知或界定他今天的发展。而应以一种辩证、发展的态度来看待宗教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宗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文明,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给这回带来了显著地影响,本文带你从不同的方面探讨宗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化方面 宗教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古代艺术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宗教对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建筑的影响。宗教建筑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许多常用艺术手法一直影响着千百年来的建筑形式,具有特别的表现力。宗教影响宗教的建筑形式、朝向和稠密程度及分布状况。在那些与生态关系联系紧密的原始宗教中,宗教建筑的分布不广泛,其地位也不突出。民族体系中的宗教建筑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宏伟壮观。如伊拉克战争,在阿拉伯人的乡镇,精美华丽、宏伟壮观的清真寺比比皆是,即使在僻远的小村落里穆斯林们也要建造清真寺以便祈福、奉献。 宗教与文化景观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宗教影响着不同区域文化景观的形成、演变,在不同宗教影响下形成的文化景观所具有的特殊宗教气氛也使得宗教更加有吸引力、神秘感,从而促进了宗教的发展。 为了促进宗教发展,宗教势力竭尽全力把精湛的艺术技巧运用到神圣的事业上,使神圣的灵光增添艺术的光辉。雕塑、绘画为神灵塑造庄严慈祥的形象,为教徒提供了顶礼膜拜的对象。音乐、舞蹈和诗歌为神灵注入热爱、关怀和拯救人类的灵性和性感,这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景观是通过形象、声乐、诗歌、造型等感性的情感形式,来强化人们宗教心理和宗教感情,吸引更多的信徒,促进宗教的发展。 宗教文化对我国古代的艺术也有深刻的影响。在历史上,巫术的出现比原始宗教早的多。早期的巫术就是包含了原始艺术、原始科学在内的一种准宗教现象。例如:一些原始部落在出发之前,全氏族和狩猎队伍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集体跳着模仿动物的舞蹈,模仿动物的叫声,用这种形式来祭祀丰收,这就是舞蹈和

道教起源与发展

道教起源与发展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其主要经典。道教是以先秦道家为思想渊源,吸收、融合其他理论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我国本土宗教。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道教的渊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人渴求长生不死的心理和行为中。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八千余年前,中国的原始人类就已表现出他们对生命存在的顽强追求,如这一时期的“山顶洞人”曾在死去的同伴身上撒上一些象征生命之红色的赤铁粉,以图唤回逝者的生命。上古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历史记载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记录古代先民生活的《山海经》中,也有关于“不死国”、“不死民”、“不死树”和“不死之药”的记载。战国时期,人们又多相信东海中有蓬莱等神山,由此出现了许多以追求不死成仙为务的方士,被称作“方仙道”。“方仙道”在秦汉时期曾活跃一时,是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方仙道”的活动,多属具体的实践行为,而较少有理论的成份。后世道教的思想理论,主要来自于先秦道家哲学。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阐发了一套关于宇宙

万物产生、存在及运动变化的理论,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及赖以存在的本体,主张人的活动应当遵循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由此开创了道家学派,并为后世道教的发展奠立了理论基础。战国时期,又有不少人依托黄帝、老子之名来阐发养生、治国理论,被称作“黄老道”。“黄老道”的学说,已不仅限于老子道家,同时还吸收了儒、墨、名、法诸家之长。这种融诸家学说于一炉的“新道家”,在秦汉时期影响很大,同属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东汉末年,张道陵作《道书》二十五篇,从而创立了天师道。在中原地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组织民众举行反抗东汉王朝的起义。天师道和太平道的出现,令道教开始成为有严密思想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教团,被认为是道教成熟宗教形态正式形成的标志。 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中涌现出了大批新的道经,并出现了许多新兴的道派,如灵宝派、上清派、三皇派,以及推崇外丹烧炼的金丹道等等。不仅如此,当时道教中还涌现出了葛洪、陆修静、寇谦之、陶弘景等一大批杰出的大师,对道教思想学说的发展、经典文书的整理、组织制度的完善、神仙谱系的制订等作出了很大贡献。在这些道教领袖的努力下,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无论是在思想观念方面、还是在行为仪范方面,都已显得较为完善。 唐宋时期,道教不仅信徒众多、宫观广布、倍受尊崇,而且在教理教义、修行方法、科仪制度等方面也有了巨大的

论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论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当今世界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同时又面临着巨大挑战,如贫富悬殊、道德堕落、信仰缺失、局部战争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宗教的功能和作用,倾听宗教界得声音。那么接下来我要论述一下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从其产生直至消亡,需要经历一个十分漫长的曲折的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宗教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何为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的概念是什么。宗教的社会功能侧重指宗教自身所具有的作用于社会的能力。而宗教的社会作用主要指宗教以其自身的功能对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宗教的社会功能是多样的,其源于宗教的复杂性以及其与社会各方面联系的广泛性。其功能有1、宗教的世界观功能:宗教是人们认识宇宙、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种意识形式,从而采取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因而宗教是一种世界观。在生产力还没发展,制度还不够完善,科学文化还没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能正确地解释和改变自然和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不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时,其需要到宗教里去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调试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借以寻找精神上的庇护和寄托。故有世界观的功能。2、宗教的社会组织功能: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包括信教群众、宗教教职人员、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场所在内的一种社会实体(如基督教、佛教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种宗教都形成了各自比较稳定的组织体系、教条制度、经典教义和活动方式,形成了一批专门的宗教教职人员,通过各种宗教组织联系广大的信教群众,具有很强的社会组织功能。如救灾赈灾、希望工程等等。3、宗教的协调稳定功能:其是指宗教力图协调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是在人们不能够完全驾驭自然力量和社会,简单的说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时,人们感到恐慌和绝望时,通过宗教的崇拜和礼拜仪式所表现出的脱离俗世的超然心理,为人们提供一种特殊的安全感和稳固的一致性。4、宗教的道德规范功能:宗教道德规范,对信教群众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心理自我制约作用。它不仅有它自身所提倡的道德,而且强调道德修养、持戒,并有维护道德尊严的一套信条。5、宗教的历史文化功能:历史上,每个阶段都会需要宗教来缓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故历史发展过程中总伴有宗教的身影,同时宗教对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化发展历史都有一定的影响。形成了内容不同的宗教文化。 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宗教的社会作用是不同。就以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宗教的社会作用为例。宗教的社会作用:1、联系、教育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团体和宗教组织是爱国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通过宗教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与广大信教群众、宗教教职人员、宗教界上层人士建立广泛的联系,增进了解,沟通感情,促进合作,加强团结,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为维护巩固和发展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发挥积极的作用。2、促进社会道德的作用:宗教中包含了许多人类社会世代相传的对人类发展、社会存在、人际关系都极有价值的普遍的道德准则。如不杀人、不偷盗、不淫邪等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可以成为调整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成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补充。 3、增进国际交往、促进祖国统一的作用:通过宗教界的国际友好交往,可以与国外宗教人士和宗教徒开展联系,增进了解,加强合作。可宣传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独特的作用。此外,通过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宗教徒的联系,在爱国的基础上,为促进祖国统一,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发挥了积极作用。 4、开发民族传统文化和调适民族关系的作用:宗教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和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和民族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各民族的信教情况各不相同。宗教对这些民族的风俗习惯、思想感情、道德、艺术乃至政治的影响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因此,宗教文化成为这些民族文化难以分割的组成部分,故宗教有开发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

基督教发展与社会影响

基督教历史与社会变革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文明程度的产物。基督教作为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其对对人类社会 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从“天赋人权”到“人人平等”等, 很多观念在今天的世界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宗教 本是社会产物,其又反作用于社会。而在人类社会的不断 发展中,宗教也在不断发展着。 【关键词】基督教;人类文明;发展 【正文】 作为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宗教——基督教,几千年以来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向外传播,从古以色列到希腊罗马,到整个欧洲、亚洲,及至南北美洲,迄今为止,基督徒遍布全球。截至2011年,基督徒已达21亿8千万之多,约占当时世界人口数字69亿的三分之一。【1】基督教长盛不衰必然尤其独特的魅力,而从创立至今,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不容小觑,而在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史中,基督教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基督教的产生:人性压迫下的回归 基督教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的产物,它是在在古希腊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其主要是有早期的犹太教发展而来。 (一)犹太教的产生:上帝选民 中东的两河(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约3800多年前,一位名叫亚伯拉罕的人从两河流

域南部的乌尔经巴比伦、马利、哈兰迁徙到被称作迦南的地方(即巴勒斯坦), 几经辗转后定居在别是巴【2】。根据《圣经》描述,此次迁徙乃是受上帝的指示:“耶和华对亚伯兰说, 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 叫你的名为王, 你也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 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世记》12:1-3)。此后,亚伯兰更名亚伯拉罕。亚伯拉罕生子以撒, 以撒生子雅各。他们就是通常所说的犹太人的列祖, 也是犹太教的最早奠基人。 500年后犹太人的另一首领摩西在西乃山领受上帝赐予的法律, 并确认以色列人和上帝之间的牢不可破的契约关系, 标志着犹太教的正式形成。 (二)基督教的出现:苦难中的心灵家园 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帝国占领犹巴勒斯坦。罗马帝国自建立后,对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实行残酷镇压和经济剥削,使得帝国境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巴勒斯坦自被罗马帝国征服后,当地的犹太人不断举行起义,但均遭到统治者的血腥镇压。由于起义的失败,犹太人转而期盼上帝派遣“救世主”降临,拯救他们的苦难。于是便有了《圣经》中耶稣的诞生,这时犹太教便在一定意义上发生转变,不但在犹太人之间,基督教此时开始广大下层人民之间传播开来。 (三)影响:压迫下的慰藉 这一时期的的基督教宣扬人若信仰上帝便会进入天国,而据《圣经》记载,耶稣在传教途中到处为穷人和病人治病和驱魔,并不断强

犹太教的起源及发展

犹太教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犹太教的主要诫命与教义,来自托拉(托辣),即圣经的前五卷书。 一经典和教规 经典 犹太教中有三部典籍:第一部是《西伯来圣经》(又称《塔纳赫》),所有犹太人都要绝对忠诚地信奉它;《西伯来圣经》的前五卷书称为《妥拉》,是其中最重要的著作。第二部是《塔木德》,第三部是《米德拉什》。除《妥拉》外。犹太教典籍多是一些阐释与评注式著作,由于编纂年代和地域的不同,常常出现相互包容和交叉评注现象。 基本教义 基本教义以摩西·迈蒙尼德于12世纪归纳的13条为核心: 1.创造主创造并主宰宇宙及一切受造之物。 2.创造主为独一无二真神。 3.创造主无形无体无相。 4.创造主是最先的,也是最后的。 5.创造主为唯一应受敬拜之主,此外别无可敬拜之物。 6.先知一切传述皆真实无妄。 7.摩西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位。 8.律法为神向摩西所传,并无更改。 9.律法不可更易。10.创造主洞察世人一切思想行为。 11.创造主予遵守律法者奖赏,对践踏律法者惩罚。12.复国救主弥赛亚必将降临,应每日盼望,永不懈怠。13.人死后将复活。 犹太教最重要的教义,在于只有一位神,即无形并且永恒的上帝。他愿所有的人,行公义,好怜悯,因为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人,

所以人都应该有尊严且受到尊敬地对待。 二起源和形成 众所周知, 中东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祥地之一。在那里, 早在公元前2300年, 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就达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大约3800年前, 当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已经趋于衰败时, 一位名叫亚伯拉罕的人从两河流域南部的乌尔经巴比伦、马利、哈兰迁徙到被称作迦南的地方(即现在的巴勒斯坦地方), 几经辗转后定居在别是巴。据《圣经》的描述, 亚伯兰的这次迁徙乃是受上帝指使的:“耶和华对亚伯兰说, 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 叫你的名为王, 你也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 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在亚伯兰99岁时,耶和华又与他立约,令其子孙繁多,并赐迦南地为他们永久的基业。此后,亚伯兰更名亚伯拉罕。亚伯拉罕生子以撒, 以撒生子雅各。他们就是通常所说的犹太人的列祖, 也是犹太教的最早奠基人。 雅各生有12个儿子, 他们的子嗣演化为12 个部落, 并称为“以色列人”。约公元前1720年, 以色列人为逃避饥荒从迦南来到埃及, 开始了长达约430年之久的寄人篱下、受人奴役的苦难史。公元前14世纪, 一个杰出的犹太人应运而生, 他就是摩西(Moses)。摩西和他的以色列同胞不堪忍受埃及法老和统治者的奴役, 决心离开埃及, 回到他们的祖先曾经居住过的迦南, 重新开始自由的生活。约公元前1290年, 摩西率领他的同胞成功地逃脱了法老军队的追击, 出埃及,

学习宗教学的意义与感悟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神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含义、研究问题、地位)研究宗教的学科便是宗教学。 毛泽东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在现代社会,日渐“信仰真空”的人们,精神上不能没有一个支撑点,不然就成了浑浑噩噩的行尸走肉。而宗教能够发挥这个功能,让人有所寄托,以人类的福祉为己任,把更多的爱带给其他人。 在人类早期社会,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某些宗教分离出来,但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起到其独特的社会作用。 在当代,随着人类理性的渗透、现代科技的进步,宗教文化的社会作用已大大减弱,但是,它仍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 特别是宗教文化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大都是以超然的方式来表达对于现世理想社会的诉求。 宗教寄托着人们对命运的期望和对人生的关注。宗教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愚昧、落后和无知。虽然我们知道天国遥不可及,但是每个人,特别是信教的人们,心里都有个神,可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与宁静。从一定角度上说,宗教满足了人的情感需求,通过其超越性帮助了别人。

道德的信仰化是对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它能指导、修正、支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比如,宗教的“因果报应论”既有助于提高人对于他人恶行的情感忍受能力,还有助于提高人对于自己丑恶事物的情感节制能力,宗教文化借助宗教道德的信仰化来诉求理想愿景,具有使人减少对现实黑暗社会的仇视,憧憬理想社会的功能。对于个人而言,崇高的、包含有终极指向的道德信仰,可以塑造完美的理想人格。对于社会而言,美好的道德信仰,可以净化社会风气,培育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臻于和谐完美之境。 1、我国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思想作指导是维系我们坚定社会主义路线的最基本的准则。有助于我们坚定自己的唯物观,坚持科学的脚步,相信科学的力量,不断努力充实自己思想,为个人和社会发展做出正确准备,为自己的祖国奉献自己的才智。 2、同时它能满足大学生宗教文化知识和信仰需求,有利于我们了解宗教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富哲学思想、优秀且多样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这种多样性往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相同的。 使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而了解宗教学涉及的教义、民族历史等内容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民族的团结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黄鹏 【摘要】宗教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本文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世界三大宗教的特征进行阐述。 【关键词】宗教;人类文明;起源;宗教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它们能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进行传教布道,并能为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各地区的人们所接受,因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世界宗教影响的范围很大,对人们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基督教大约对十亿多人口有着较深的影响,伊斯兰教徒约有六亿多,受佛教影响的约有三亿人口。世界上约有二十亿人口的生活受这三大世界宗教的影响。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宗教,这决不是偶然,是由其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1]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宗教发展的趋势往往会形成局部地区的难点、焦点和全球性的热点、重点,对整个世界的格局和发展走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 1 基督教 1.1 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和小亚细亚一带。在这一地区居住的犹太人,受到罗马统治者残酷的压迫,因此,一部分犹太人便把希望寄托于犹太经典中关于“救世主”拯救人类苦难的传说,这样,一种有别于犹太教的新教派便逐步形成了。这种新教派的传道者在巴勒斯坦各地传教,宣扬“救世主”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他奉了上帝的旨意降临人世来拯救苦难的人类。“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为“基督”,所以,这种新教派后来就被称为基督教。根据基督教的传说,耶稣是12月25日降生于耶路撒冷的, 后来这一天

宗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精品】

宗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宗教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除了物质生活以外,必须还要有精神生活。世间上的精神生活,譬如唱歌、跳舞、各种运动、爬山……等等,这些虽是属于休闲性的生活,但还是属于物质世界。宗教的精神生活则不同于世间上的精神生活,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希望,人有过去、现在及未来,所以宗教带给每个人未来无穷尽的希望;二方面,宗教让人们在现世就能有心灵的依靠;三方面,宗教能净化人们心灵,这念心净化提升,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才会和谐,社会才能安定。所以宗教和社会的发展,实在是有密切的互动关系。 古今中外,从过去到现在,宗教和社会都是息息相关,宗教活动实在是人们生活当中很重要的一环。不仅是政商各界人士,即使是一般的社会大众,无论是生老病死、婚丧喜庆,家庭、事业、学业等等,都会想要寻求佛菩萨的加被、神明的保佑、上帝的赐福,以得到平安吉祥。从这些角度来看,在实质上,政治、社会、宗教的互动关系是不是很密切呢?所以,我们更要从正面来看待宗教教育的重要性,从正面来肯定正确信仰的影响性。 从历史的轨迹来看,社会发展已经有很长的时间;社会发展是不断地改朝换代,可是宗教并不因为改朝换代而受影响,或产生中断;相反地,随着改朝换代,时间、空间的转换,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化,宗教也愈来愈兴盛。由此证明社会的进步和宗教教育的发展,有其相关的脉络和趋势。 从目前来看,欧洲的梵谛冈是政教合一,由教皇统领。亚洲的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泰皇就位前必须要出家一段时间,过出家众规律、简朴的生活;泰国的男众也要短期出家,经历宗教生活,如此才会受到社会的肯定。日本也是个佛教兴盛的国家,虽然日本现在已经走向多元化,但是仍然以佛教为主,而且日本的佛教深受政府的重视,可以说日本的宗教和政治是很紧密的。以美国来讲,美国的领导者和社会大众,大多数都到教堂作礼拜,乃至于结婚也要在教堂举行,请牧师或是神父证婚、给予祝福。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也证明了宗教已经是政治和社会的一部份。 宗教的本质就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心灵的教育;大众所知道的是,家庭有家庭的教育、学校有学校的教育、职场有职场的教育,乃至于政治也是一种教育。在各种多元化的教育当中,「心灵教育」是一切的根本,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一般人认为,只要心起善念、口说好话、身做善事,这就是宗教信仰了。但是,这些是不是能真正做得到呢?就必须靠对道理的了解,及生活中真正的落实。所以,宗教信仰必须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从生活上去落实。 宗教,它不单能解决人类的生存困惑,还对人类社会行为起到很好的价值导向作用。宗教为什么会有着如此神奇的力量?我想,最确切的回答应该是:因为它解答了人类关于死亡之后将去向哪里这个终极困惑。 对于信仰宗教的人们来说,死亡之后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无论在东方或西方的宗教文化里面,对于它的描述都非常之具体;在面对死亡的时候,由于他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彭超 【摘要】宗教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是一种普遍存有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观点和行为。本文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世界三大宗教的特征实行阐述。 【关键词】宗教;人类文明;起源;宗教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它们能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实行传教布道,并能为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各地区的人们所接受,因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世界宗教影响的范围很大,对人们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基督教大约对十亿多人口有着较深的影响,伊斯兰教徒约有六亿多,受佛教影响的约有三亿人口。世界上约有二十亿人口的生活受这三大世界宗教的影响。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宗教,这决不是偶然,是由其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1]在世界化的过程中,世界宗教发展的趋势往往会形成局部地区的难点、焦点和世界性的热点、重点,对整个世界的格局和发展走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 1 基督教 1.1 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和小亚细亚一带。在这个地区居住的犹太人,受到罗马统治者残酷的压迫,所以,一部分犹太人便把希望寄托于犹太经典中关于“救世主”拯救人类苦难的传说,这样,一种有别于犹太教的新教派便逐步形成了。这种新教派的传道者在巴勒斯坦各地传教,宣扬“救世主”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他奉了上帝的旨意降临人世来拯救苦难的人类。“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为“基督”,所以,这种新教派后来就被称为基督教。根据基督教的传说,耶稣是12月25日降生于耶路撒冷的, 后来这个天就成了基督教的重要节日——圣诞节。耶稣为完成自己的使命,率领着12个门徒

锡克教的起源与发展

◎锡克教的起源与发展 印度除了孕育出印度教、佛教外,亦为锡克教发源地。公元1469年,锡克教教主纳拿克(Nanak)就在印度教﹑回教风行的印度西北部旁遮普省(Panjab)诞生。 纳拿克属于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第二阶级- 剎帝利族(Kshatriyas)武士阶级。虽然纳拿克的父母亲都是印度教徒,但纳拿克在七岁入学时便对教导他的印度徒教师反应﹕若要了解全部印度教圣典吠陀经,还不如确实明白宇宙的真神,仰赖祂的慈悲。 纳拿克对宗教富有热诚,对世事极为淡泊,最后甚至离开妻儿至旷野过修道生活,38岁时悟道,人称古鲁(Guru)。「古鲁」为圣教师的意思,自纳拿克后,这个名词遂成为锡克教每任继任者的专有称号。 有鉴于当时强大的回教势力与印回两教不断的宗教纷争,纳拿克便把印度教的梵天神与回教阿拉神加以融会调和,衍生成非印非回、亦印亦回的锡克教。 悟道后的纳拿克回到家中,将所有变卖,施予穷人,并与一位回教徒仆人开始游行布道。主仆二人一面唱歌、一面传讲锡克教信息﹕「天上只有一位神,是印度教徒的,也是回教徒的﹔人与人之间没有阶级区别,人人都可以相信这位神而得到拯救。」纳拿克并在身上缠了一条修行腰带,向大家宣布说﹕「在我面前既无印度教徒,也无回教徒。」 纳拿克终身致力游行布道,足迹北到喜马拉雅山,南至锡兰岛,游行布道期间虽有不少回教徒袭击殴打他,但也有许多人皈依他,这些信徒多是中下阶集的印度百姓。经过了30年的传道生活,纳拿克终于年老力衰,于公元1539年撒手归天,享年六十九岁。 纳拿克死后,由弟子安格达(Angad)继任,是为第二代古鲁(祖师)。接着有三代、四代 至第十代古鲁郭温达辛格(Govind Singh)。 ◎教义与经典 「锡克」(sikha)一词在梵文是门徒或是弟子的意思,因锡克教徒自称为教祖的门徒,故而得名锡克教。 印度教是整个锡克教的信仰核心,然而回教的影响也相当大。锡克教撷取印度教的轮回(transmigration)与业报(karma)观念,认为个人灵魂只有和神结合时,方可脱离生死轮回,进入梵我合一境界。 锡克教徒的神名叫真理、创造者,自太初即存在,是不死不转生的,全宇宙中只有这一位神,除他以外别无他神,经典中常以回教的「阿拉」或印度教的「梵天」交互称呼这位神,是具回教与印度教色彩的一神论宗教,特别在强调人神合一(梵我合一)的思想方面,与基督教的一神论(神人分离,神是神,人是人,人永远不可能成为神)大有分别。 锡克教徒反对印度教的种姓制度,不满妇女受差别待遇,认为在神面前人人平等。他们也不赞同印度教的祭司制度、偶像崇拜、繁琐祭祀仪式与朝圣,提倡一夫一妻制,鼓励信徒积极入世,严禁信徒抽烟或是吸毒。 锡克教徒一生中有四次重要仪式﹕出生到寺庙命名﹔到了适当年龄接受洗礼(又称剑礼),成人举行婚礼,死后实行火葬,但是祖师不行火葬,而以建墓掩埋。 锡克教最早的入教仪式始于第十代祖师- 郭温达辛格。最先五位接受洗礼的人分别来自五个种姓,象征各种姓之间的团结与平等。行剑礼时,入教者将剑

宗教的社会意义

宗教的社会意义 宗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旧时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未知探索,以及表达人渴望不灭解脱的追求,进而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体系,与民间神话一样,其也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彼此相互串联,其是一种心灵寄托。 一、世界三大宗教及其概况 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宗教是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此三种宗教之所以能成为前三大,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三个各自被一部分国家列为国教的宗教,如基督教在欧美的一些国家、伊斯兰教在中亚和西亚一些国家、佛教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分别被列为国教。虽说是三大宗教,但三大宗教提倡和平共处,可以相互交流文化。慈悲,博爱,和平,是这三大宗教的真谛。同时这也是所有宗教的共同目标。 基督教是世界第一大宗教。该教是世界大多数主要发达国家及其他经济大国的最大宗教,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有着极大地影响。截止2014年,全球总人口72亿746万,信教人口约65亿,广义基督徒23亿7561.9万,注册22亿6582.4万,参加礼拜者15亿7123.5万;增长率1.32%。 佛教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主要分布区域东亚、东南亚中南半岛、新加坡。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

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世界的国家遍布亚、非两个大洲,总体算来也有大约50个。在30多个国家中,伊斯兰教被定为国教。此外,在各大洲很多国家里都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民(穆斯林)。截止2014年,穆斯林16亿6072.9万,信仰伊斯兰教人口增长率1.81%。 二、宗教的主要特点: 宗教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这种神秘可以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生命运,从而使人对这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从而引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很多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领袖,并且是一个严密的组织,从古到今,都信仰着一个一成不变的教义,在每个时代都会有成千上万、超凡入圣的圣徒无数的为真理而牺牲生命的殉道者和无数献身社会的人。三、宗教对社会及个人的影响 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像明灯一样,为人类照亮了前进的道路,因而宗教对世界的文明文化起了引导甚至是主导作用,尤其是世界三大宗教对世界文明文化的作用。历史证明,宗教在过去确实起这样的作用,而且现在还在起这种作用。例如,天主教就给整个古罗马帝国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给罗马带来了高度的文化(主要在政治及文艺方面),但不正确的理解和信奉宗教就会带来一些恶风陋俗,如奴隶制度、歧视妇女以及种种迷信邪道。 “宗教”拥有很深的历史底蕴,每个不同的宗教都有着各自不同的

宗教发展与宗教文学外文文献

文献出处:Farneth, M. (2015).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Commonweal, 142(10), 23-26.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作者: Farneth, Molly 摘要:Many contemporary scholars of religion are cautious about the idea of "world religions." In a masterful introduction to the anthology, the general editor Jack Miles (the Pulitzer Prize-winning author of God: A Biography) explains: A good many scholars of religion decline to define the essence of religion itself but do not find themselves inhibited by that abstention from saying a great deal of interest about one religious tradition or another. An index of themes that cut across traditions would make their work easier. [...]while the Judaism and Islam sections group texts that address women's engagement with and critique of these traditions, the Christianity section does not. 全文文献: The study of world religions has a troubled history. In early modern Europe, explorers, missionaries, and colonial agents returned from their exploits with startling observations about non-European people. Many of the earliest accounts commented on the apparent absence of religion in the Americas, Australia, Asia, and Africa. In his Mundus Novus (1504-05), the Italian explorer Amerigo Vespucci claimed to have found a people without religious beliefs, practices, or institutions: "Beyond the fact that they have no church, no religion, and are not idolaters, what can I say?" Farther south, and a few decades later (1553), the Spanish conquistador Pedro Cieza de León reported that the indigenous people of the northern Andes "observ[e] no religion at all, as we understand it, nor is there any house of worship to be found." Similar reports of people without religion made their way to Europe from the Pacific Islands, Australia, and Africa. It was not long, however, before Europeans began to "discover" religion among non-European people. Accounts of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 proliferated. Back in Europe, scholars gathered these accounts and began to arrange taxonomies of the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the world. The earliest taxonomies identified four religions: Christianity, Judaism, Islam, and paganism. As more and more information reached Europe about Asian religions and the indigenous traditions around the globe, the fourth category expanded and, eventually, divided to include such religions as "Boudhism," "Hindooism," and "Confucianism." In creating and refining these taxonomies, the goal of scholars was to turn

宗教的社会功能

宗教的社会功能 一、一、全面认识宗教社会功能的多样性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种与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相适应的社会文化体系,宗教作为社会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宗教的社会功能也具有多样性 一是宗教具有社会整合功能。宗教通过共同的信仰,使信众具有了共同的、超越世俗的、神圣的价值观,有助于形成个体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使宗教组织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同时,宗教通过内在的宗教信仰外化为高度自觉的行为,使社会规范神圣化,进而达到对信众行为的整合。(宗教的这种社会整合功能使处于不同社会地位、有着不同利益需求、有着多种社会角色的个人和团体能够在一个社会中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整合功能是宗教社会功能的核心。) 二是宗教具有社会控制功能。宗教能运用信仰、情感、仪式等手段,尤其是运用教规戒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这种社会控制作用有着和道德相似的地方,即都是通过教育使之内化,并自觉地控制人的行为。(遵守教规的自觉性要比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更强,越是虔诚的教徒越是自觉。道德的约束力来自舆论,教规的约束力来自神的威力。违反教规,严重的要受到教规、教义的惩罚,有的还会被逐出教门,从而对信徒构成强有力的约束。) 三是宗教具有心理调节功能。。宗教可以通过特定的宗教信念,把人们心态上的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的心理状态,并由此使人们在精神上、行为上和生理上达到有益的适度状态,为社会成员提供心理上的慰藉和安全感。(尽管这种慰藉和安全感可能是短暂而虚幻的,但宗教作为一种心理调适机制,在从原始社会至现代社会的若干种社会形态中,始终执行着它的心理调节功能。) 四是宗教具有社会文化交往功能。。宗教信徒参加礼拜,进行集体祷告,过宗教节日,都是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宗教交往功能的特殊性在于,宗教的凝聚力极强,它用信仰的纽带把教徒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彼此认同,感觉彼此属于同一群体,因而产生出许多亲近感。)同时,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自身的形成和发展就是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宗教通过其堂式教育、学校教育、神职教育、传播教育和家庭教育使个体达到与社会风俗、道德、规范的一致,从而使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得以充分传播、传承与发展。) 宗教文化的广泛传播,也使不同文化、不同人群得以交流、沟通,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理解和谅解。 二、准确把握宗教社会功能的双重性 宗教的社会功能不仅具有多样性,还具有双重性,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判断宗教对社会发展是起积极作用还是起消极影响,应以宗教对社

宗教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宗教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卓新平 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着广远而深刻的影响。至于这种作用是正面还是负面、是积极还是消极,则需要从其历史实际发展和评论者所处地位及立场来看,不能绝对而言。一般来看,一种宗教的特色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特色,其作用亦看其对这一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所能产生的意义和影响,当然也包括对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宗教与其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存在有许多本质联系,这种社会自身的发展演变为其宗教提供了生存形式和发展空间,而宗教反过来又影响并制约到这一社会形态的现状和前景。因此,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及对社会的作用,可以从其社会文化剖面和历史演进延伸上进行纵横探讨。一方面,应高度重视宗教所具有的文化、民族背景,以及受这种社会环境熏陶而构成的文化、民族因素。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传统,而某一相同宗教在不同民族和社会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外在形态及各异的内在因素,从而使这同一宗教必须加上民族或地域性定语来加以区别。另一方面,应充分看到每一宗教本身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迁。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宗教类型,而同一宗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外观,对社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宗教绝不会固定不变,而总会在历史的进程中随着历史的风云变幻来不断改变自身、发展自身、更新自身。所以,宗教与社会的相遇,始终是两个变动之中的主体之相遇。我们虽然应看到其传统的延续,但不能以过去的模式来认知或界定其今日的发展。在此,以一种辩证、发展的态度来看待宗教乃至关重要。 对于宗教在世界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宗教与人类社会结构的关系”、“宗教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和“宗教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这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宗教与人类社会结构的关系 在人类群体的复杂社会关系中,几乎都可以看到宗教现象或其影响的存在。从社会结构来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部落、民族、国家、联盟等都曾经或迄今仍与宗教相关,在许多历史时期或国度地区,社会结构和宗教结构乃合二为一或相辅相成。从社会象征来看,宗教信仰与民族传统、政治主张等往往是等量齐观的,在有些国度或民族甚至是三位一体、水乳交融的。所谓基督宗教国家、伊斯兰教国家或佛教国家,正是源自宗教所具有的社会象征意义和其代表的社会文化传统。人们所熟悉的社会象征符号如十字架、新月标志和佛教的万字饰等,其蕴涵的宗教传统和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大体而言,宗教与社会政体即国家的关系表现为政教合一、政教协约和政教分离这三种模式,由此构成其不同的社会结构。 其一,政教合一在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和信奉基督宗教的西方国家中较为突出,尤其由中古到近代时期颇为明显。此外,历史上在东南亚一些信奉佛教的国家和地区亦存在政教合一的现象。政教合一表现为两大形态:一为严格意义上的政教合一,宗教领袖亦为国家元首,掌握着实际权力,如代表天主教最高权力的梵蒂冈国等。这种形态在近代之前的世界历史中较为典型,如许多基督宗教国家、佛教国家和伊斯兰教国家,但随着近代以来世俗化的发展而日渐衰弱、出现重大嬗变,这种真正由宗教领袖或神职人员担任国家领袖,控制国家大权的现象在当代社会已极为罕见,成为凤毛麟角。另一种则乃具有某一宗教信仰之国度中宗教与国家的统一或认同,即存在所谓国家宗教,以

《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神话是人类早期生活的全面记录,表现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关于宇宙和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包含着浓厚的宗教心理和情感。神话以一种浪漫想象来表达神性观念及其灵性世界,远古人类在这种浪漫想象中开始探索世界和人生的起源及归宿。全世界各种古老文化系统中均有丰富的神话故事。 埃及有太阳神“拉”开天辟地的传说。据说在混沌初开之际,“拉”在水神“努”的体内孕育成形,又从莲花苞中开出水面,显现为一团红日,并成为万物的创造者。“拉”创造了天地、人类和动物。后来,由于人类堕落犯罪,“拉”派遣他的女儿爱情之神赫托尔去毁灭他们。接着“拉”又回心转意,便以美酒灌醉女儿,使她常卧不醒,人类因此免于毁灭。 巴比伦也有一则创世神话。故事说,起初太空中只有混沌和化身为恶魔的提阿马特的太初深渊。后来.提阿马特生了诸神,诸神反过来剥夺了她的权力。提阿马特为此震怒,准备惩治诸神,诸神得知后十分恐慌,唯有大神安夏尔之子马尔都克对提阿马特无所畏惧,并与之搏斗且战胜了她。马尔都克将提阿马特的躯体撕成两半,一半为天,一半为地,并进而创造了星辰、万物和人类。 中国则有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传说。上古时期,天与地混沌未开,像个鸡蛋,盘古就生长在这当中。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地分剖,属于“阳”的清而轻的物质上升为天,属于“阴”的浊而重的物质下降为地。盘古也在天地变化之中成长,逐渐其智超过天,其力超过地。这样又经历一万八千年,天极高了,地极深了,盘古的身子极长了,然后才有三皇出现在世间。《旧约》中记载了古代希伯来人的神话创世说。上帝耶和华在创造了天地万物之后,又用泥土捏了一个男人,取名亚当;并取亚当的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取名夏娃。耶和华使他们结为夫妻并将他们安置在伊甸园中生活。之后,亚当和夏娃在蛇的劝诱下,违背耶和华的旨意吃了分辨善恶之树的果子。于是智慧明了,眼睛亮了,他们看到了自己那赤裸着的美丽肉体而耶和华知道后,大发雷霆,他将亚当和夏娃赶出伊甸园,让他们去历经人类的各种磨难神话在远古时代是人们对人性与神性、世间与灵界的描迷和解释。古人用神话来说明宇宙的起源和天地万物的存在,体悟并解说人本身的意义。因此,神话中的各种人物神灵、天体神灵、自然神灵和动植物神灵形象构成了远古人类精神认知上的世界全景。当宗教进入人类文明时代的发展以后,神话的运用及其影响虽然逐渐削弱,但却未曾从根本上退出宗教舞台。世界各大宗教在其发展演变中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其神话形式。现存于世的各大宗教都有各自的神话构建,都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在信仰生活中的活跃之态。因此,进一步研究当今世界宗教神话体系仍旧很有必要。 (摘编自王晓朝《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 1.下列关于神话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现着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神话,全面记录着人类的早期生活,神话故事还包含着浓厚的宗教心理和情感。 B.神话是远古人类在浪漫想象中用来表达神性观念和灵性世界的,随着这种表达,远古人类也就开始探索世界和人生的起源及归宿。 C.古人用神话来说明宇宙是如何起源和天地万物为什么存在,同时,古人也靠神话来解读人自身的意义。 D.在远古时代,神话是人们对人性和神性、世间和灵界的描述和解释,古人精神层面的世界全景是由神化了的人、天体、大自然、动植物构成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原文中“其中关于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