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四年级下册第25课
2023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5课《挑山工》课件

4.联系上下文,说说挑山工的话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朝着既 定的目标前进,才能取得成功。
4.读课文,完成练习。
(1)挑山工走的路线是 折尺形 的,优点是
省些力气 , 不碰到台阶 。
(2)“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
需要它”中,“它”指的是 挑山工的精神 。
5.冯骥才,中国当代作家。浙江宁波人。代表
作品有《 雕花烟斗 》《 高女人和她的矮
丈夫 》《 珍珠鸟 》等。
游人 多 (多 少),所以作者产生了疑惑。
交流——受到启发 他听了,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神色。他
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是和你们走的同一条 道?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 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 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 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别 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山民几句朴素的话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而挑山工目标 专一,坚持不懈,一个劲地向上登,所 以总是走到了游人的前头。
课文精讲
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 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 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 攀登。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 需要它。
字词乐园
泰山 拐杖 宽敞 拘束 蕴藏
词语解释
饱览:充分地看;尽情地观赏。
流连:留恋,舍不得离开。
心悦诚服:从心眼里佩服。
意味深长:含蓄深远,耐人寻味。
初读感知
课文主要人物是谁?从哪几方面描写的?
主要人物是“我”和山民。 描写了挑山工的外貌、登山路线和语言。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教学时,四年级语文老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伽利略追求真理的精神。
店铺为四年级师生整理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
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
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
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
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
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5挑山工课件(27张PPT)

(2)思考交流,表达想法:同学们,假如你们是 挑山工,在遇到如此艰巨的爬山路线的时候,会
选取什么样的方式上去呢?通过阅读课文,仔细
品味挑山工在挑货途中与作者的对话,你从中感
悟到了什么?自主思考、自由讨论,进行思维的 碰撞。
拓展延伸
ABB 式词语。 沉甸甸 白花花 绿油油 黑黝黝 慢腾腾 阴森森 皱巴巴 亮锃锃 笑嘻嘻 香喷喷 胖乎乎 圆滚滚
生字学习 会认的字
多音字
挑 tiāo :挑水 挑三拣四 tiǎo :挑战 挑拨离间
qū:曲折 曲径通幽 曲
qǔ:歌曲 异曲同工
词语学习 词语理解
曲折: ①指曲折。 造句:蜿蜒曲折的山路,消失在云雾深处。 ②指事情发展、故事情节复杂,变化多。 造句:我们的革命先辈,经过 28 年艰巨曲折的 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
课堂小结
我们从课文中不仅仅要体会到挑山工这份工 作的艰辛,还要从挑山工的话语中体会到其中的 道理所在,并从中鼓励自己:人生是一场登攀, 有了明确的目标,然后并坚定不移地向着目标前 进,同时抓紧时间努力登攀,才能赢得最终的胜 利。
结构图示
提出疑问——挑山工并不比游人慢
Hale Waihona Puke 挑山工解决问题山下——挑担 回马岭——休息
4.探究
(1)掌握文章中有意思的词语,掌握其中内涵。
第3自然段中的“攀谈”一词的意思是闲谈, 随便聊聊,因为作者感到奇特,想解开心中的不 解之谜。第5自然段的“随便”一词是高兴怎样就 怎样,表明了游人心中没有一个固定的目标和方 向,所以才会走的很慢。第6自然段中的“心悦诚 服”是作者在听到挑山工的解释后的内心想法, 因为挑山工的解释是有道理的,“我”从内心里 表示赞同和佩服,所以“心悦诚服”。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挑山工》课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挑山工》课件一、教学内容1. 阅读课文《挑山工》;2. 学习生字词:挑、扁、担、蜿蜒、艰辛等;3.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挑山工的辛勤与坚持;4. 分析课文写作方法,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挑山工的辛勤与坚持;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分析人物品质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关爱,培养面对困难勇敢坚持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挑山工的辛勤与坚持;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写作方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生字词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挑山工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挑山工的工作环境,引发他们对挑山工的关注;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认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3. 精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挑山工的辛勤与坚持;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品质;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挑山工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8. 课后拓展:让学生采访身边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辛勤付出。
六、板书设计1. 《挑山工》2. 主要内容:生字词:挑、扁、担、蜿蜒、艰辛等;课文主要内容:挑山工的辛勤与坚持;写作方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挑山工的精神品质;采访身边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辛勤付出,写成一篇短文。
2. 答案:挑山工的精神品质: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为他人着想;短文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采访经历,描述劳动者的辛勤付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了解了挑山工的辛勤与坚持,培养了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关爱。
四年级下册25挑山工课文笔记

四年级下册25挑山工课文笔记①主要内容:课文记叙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登山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经过交谈得知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在于专心登山,脚步踏实,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②分段及段意本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登泰山时看见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3-5自然段):讲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他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和我从挑山工的话中受到启发。
第三段(6自然段):讲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③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是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这两句用比较法,写游人与挑山工登山的行为态度与效果的差别,用游人衬托挑山工登山之神,进一步证明他们的速度不慢。
第1句列举了游人登山的不同兴致,但都以游和玩为目的,心情轻松,没有重负,不必着力赶路,可以尽情地观览、赏玩;再对比写挑山工,在游客游与玩中已经走到前边去了。
前文写游客曾从他们身边走过,这里写他们又从游客身边追过,而且是游客玩兴正浓,毫无觉察情况下追过,这使游人惊诧不已,认为他们像仙人,是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饱览,看个够。
题句,游览时为留纪念而写的语句。
腾云驾雾,原指传说中仙人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腾,本文写挑山工原本落在游客身后,现在却突然赶到前边,于是我联想到仙人腾云驾雾。
借这个联想形容挑山工登山的速度之快,情态之隐。
④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
这句话写出我观察挑山工的地点。
随处一词点明挑山工十分普通,并非有超凡体力与能力的'超人。
泰山,山名,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以北。
长200千米,其主峰玉皇顶海拔1524米。
泰山突兀峻拔,雄伟壮丽。
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均在此封禅,祭告天地。
许多文人墨客也来泰山览胜,留下精美诗篇与题刻。
泰山是五岳之首,旭日东升晚霞西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为泰山四大奇观。
四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课件25挑山工部编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课件25 挑山工部编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第25课《挑山工》。
该篇章描绘挑山工人在艰苦环境中努力工作情景,展现他们坚韧不拔精神。
详细内容涉及课文理解、生词掌握、修辞手法分析以及文章结构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挑山工辛勤与伟大。
2. 掌握课文中出现生词,提高词汇量。
3. 分析课文中修辞手法,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课文描述提炼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修辞手法分析和文章结构解读。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挑山工精神风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挑山工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挑山工生活和工作环境,引发他们对挑山工好奇心和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挑山工生活情景。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提炼关键信息,理解挑山工精神品质。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挑山工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挑山工工作情景、艰辛生活、精神品质。
2. 生词:勤奋、毅力、坚韧、伟大。
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话描述挑山工工作环境。
(2)分析课文中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挑山工精神品质理解。
答案:(1)挑山工在崎岖山路上,肩挑重物,辛勤劳作。
(2)比喻:把挑山工比作“山里脊梁”;拟人:把挑山工汗水比作“珍珠”;排比:描述挑山工艰辛生活。
(3)挑山工具有勤奋、毅力、坚韧和伟大精神品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小学四年级语文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小学四年级语文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每个人对于读书都有不一样的理解。
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
小学四年级语文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原文: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
当时的东北,是帝(dì)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他在沈(shěn)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fàn)学校读书。
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huò)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xún)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rǎng)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lán)褛(lǚ)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yà)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chēng)腰,惩(chéng)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zhào)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挑山工四年级下册课文

挑山工四年级下册课文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挑山工》是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作品,描绘了挑山工艰辛的劳作和惊人的毅力,赞颂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会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干什么事,只要一心向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前行,就能到达目的地。
其课文原文如下:挑山工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
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
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
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一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
他们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
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盖会受不住的。
但是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线加长。
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奇怪的是挑山工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把他们甩在后边很远了。
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就会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你的前头去了。
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是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去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
我们在山下买登山用的青竹杖,遇到一个挑山工,矮个子,脸儿黑黝黝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
他扁担一头拴着几张木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西瓜。
我们很快就越过了他。
到了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我们累了,舒开身子躺在一块被风吹得干干净净的大石头上歇歇脚。
我们发现那个挑山工就坐在对面的草地上抽烟。
随后,我们跟他差不多同时起程,很快就把他甩在后边了,直到看不见他。
我们爬上半山的五松亭,看见在那株姿态奇特的古松下整理挑儿的正是他,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