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的推拿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治疗常见病--ppt课件

小儿推拿治疗常见病--ppt课件
红; (4)兼见脘腹胀满,不思乳食,嗳酸呕吐者,加揉中脘,
摩腹,推板门,推天柱; (5)兼见烦躁不安,睡卧不安,惊惕不安者,加按揉小
天心等。
ppt课件
28
28
2、肺胃实热
主症:高热,面红唇赤,口干燥,口渴引饮,气息喘急, 便秘尿黄,舌红苔燥,脉数实,指纹深紫。
治法:清解肺胃实热。
处方:常例。清脾经400次,清肝经300次,清心经250 次,清肺经350次,补肾经200次,清大肠120次,清后 溪150次,推六腑150次,水底捞明月、推天河水各推20 次,按肩井2~3次。
舌淡,苔白,指纹淡。 治法:健脾温肾,固涩止泻
ppt课件
20
20
处方:
常例。灸百会2分钟,推板门30次,补脾经350次,清肝 经200次,补肾经400次,揉按外劳60次,推三关60次, 揉中脘(补中法)120次,摩腹。按揉肚脐、天枢、丹田、 足三里、龟尾、肾、脾、胃俞各60次,推上七节30,拿 肩井3~5次。
ppt课件
32
32
方义:常例开窍。推五经调理脏腑,重补肾经、肺经,揉 上马滋肾肺,滋补阴液,配清天河水,揉按内劳宫以清内 热;补脾经,按揉足三里,揉中脘健脾和胃,增进饮食; 揉按涌泉,引热下行以退虚热;按肩井关窍。
ppt课件
33
33
(1)食纳差,加掐四横纹,捏脊; (2)盗汗,自汗加运太阳。
按肩井关窍。
ppt课件
38
38
(1)若风寒者,加推拿风池,掐二扇门;
(2)风热者,加清天河水;痰多喘咳,加揉乳旁、乳根、 天突、丰隆等。
ppt课件
39
39
2.内伤咳嗽
主症:久咳不止,咳嗽频作或阵作。尤以早晚为甚,或干 咳少痰,或咯痰不爽,身微热,盗汗,或咳而无力,神疲 气短,形体消瘦,食欲不振,面色白,自汗,唇舌淡红, 指纹青蓝。

成人常见病症康复推拿

成人常见病症康复推拿

第四章常见病证康复推拿治疗第一节成人常见病证康复推拿治疗一、颈椎病【教学目标】1、掌握颈椎病推拿治疗取穴、常用手法、治疗步骤。

2、熟悉颈椎病各型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推拿注意事项。

3、了解颈椎病的定义、病因病机。

【教学内容】颈椎病也称颈椎综合症或颈臂综合症,由于外伤或疲劳性损伤引起的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或突出,以及继发性颈椎骨性改变、软组织损伤造成对周围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的刺激或压迫,而引起头痛、头晕、颈肩上肢部疼痛麻木、胸痛,甚至下肢痉挛性瘫痪等一系列的临床综合症。

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长期从事低头工作及颈肩部负重、两手提重物者。

劳累、受寒、损伤是其发病的诱因。

【病因病机】颈椎病的病因比较复杂,但总结起来可分以下几点一、现代医学观点:(一)外因长期低头工作,姿势不当,或卧床看书、看电视,肩负或手提重物,外力撞击、颈部挥鞭性损伤,慢性劳损引起一系列解剖病理改变如颈椎骨质增生、关节错位等刺激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而发病。

(二)内因多因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先天性畸形(如颈椎隐形裂、颈椎椎体融合、颅底凹陷、颈肋、颈椎横突肥大、椎管狭窄)使颈椎与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的位置关系发生改变,刺激压迫上述组织器官而发病。

二、传统医学观点(一)感受风寒湿邪:因外感风寒湿邪或内生寒湿,因寒主收引,导致经络不通,不通则痛,不通则筋脉失养,出现颈部、上肢的麻木疼痛;又因湿为阴邪,伤阳气,可出现颈部及上肢的怕冷不温。

(二)气血瘀滞:因发怒、忧思可引起气滞或气郁,气滞则血瘀,导致经络不通而发病;或因外伤跌扑损伤引起气血瘀滞而发病。

(三)肝肾亏虚:因素体肝肾不足或过劳引起肝肾阴虚,因肝主筋,肝阴不足不能濡养四肢,导致四肢麻木,感觉障碍等;又因肾主骨生髓,若肾阴不足,则脑髓化生不足,脑失所养,则会出现头昏、头痛、眩晕等症。

【临床表现】颈椎病病人一般均有颈肩部疼痛不适、手臂发麻,头晕、头昏等症,但临床因分型的不同,表现也不尽相同。

常见病推拿体育保健

常见病推拿体育保健

3.食谱举例: 早餐:面包、低脂牛奶、蒸水蛋、炝芹菜 午餐:水饭 滑炒鸡丝 蒜茸茼蒿 加餐:水果 晚餐:发面饼 肉米烧豆腐 炮黄瓜条
4.能量及营养素:
能量7.66MJ1830kcal、蛋白质76g、 脂肪38g、碳水化合物296g
三低盐膳食
1.适应症:冠心病、高血压、肾病、肝病等.
2.膳食特点及要求:
3.食谱举例: 早餐:花卷 牛奶 蒸鸡蛋 酱豆腐 午餐:软米饭 口蘑肉蹄蒸肉饼 茄汁菜花 加餐:牛奶 饼干 晚餐:软米饭 囊冬瓜 鸡蛋汤
4.能量及营养素: 能量9.34MJ2233kcal、蛋白质89g、 脂肪45g、碳水化合物368g
治疗取穴
中极:腹正中线耻骨联合上缘1寸处 膀胱俞:平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肾俞:平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三阴交:内踝直上3寸,胫骨后缘与比目
鱼肌之间. 三焦俞:平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肺俞:平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膈俞:平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足三里:外膝眼直下3寸,胫骨前缘外开约1横指
治疗取穴
胰俞:平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八椎下:第8胸椎棘突下 肾俞:平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脾俞:平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治疗取穴
上消: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 身柱:第3胸椎棘突下 肺俞:平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心俞:平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列缺:在桡骨茎突上方桡侧横纹上1.5寸处
溃疡性结肠炎
❖ 溃疡性结肠炎是1种原因不明,主要发生在结肠 粘膜层的炎症性病变,1溃疡糜烂为主,多累及远 端结肠,亦可遍及全部结肠,主要临床表现为腹 疼、血性黏液便、腹泻.多数病程长,有反复发 作的趋势,往往因精神刺激、劳累、饮食失调、 腹部着凉而诱发.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可见 于20-40岁,也可见于儿童或老年人.1般认为本 病的发病与免疫机制异常以及精神因素、感冒、 遗传因素等有关,属中医学泄泻范畴.

针灸推拿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针灸推拿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针灸推拿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针灸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下面是几种常见病的针灸推拿诊疗方案:
1.颈椎病:
针灸推拿可以通过调整颈椎的位置和疏通经络,缓解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常用的穴位包括风池、天突、睛明等,可用于缓解疼痛和改善血液循环。

2.肩周炎:
针灸推拿可促进肩部的血液循环,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并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肿胀。

常用的穴位包括肩井、肩髎、天宗等,可用于缓解症状和恢复肩关节功能。

3.腰椎间盘突出症:
针灸推拿可以缓解腰部疼痛和坐骨神经痛,促进腰椎间盘的退化和修复。

常用的穴位包括筋缩、委中、督脉养老等,可用于缓解疼痛和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

4.关节炎:
针灸推拿可以改善关节的血液循环和神经供应,缓解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和炎症。

常用的穴位包括阳陵泉、阴陵泉、风市等,可用于缓解疼痛和减轻关节炎的症状。

5.失眠:
针灸推拿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促进放松和入睡。

常用的穴位包括心俞、神门、太冲等,可用于缓解失眠和改善睡眠质量。

6.头痛:
针灸推拿可以缓解头部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头痛和紧张感。

常用的穴位包括太阳、风池、四白等,可用于缓解头痛和改善头部的不适感。

上述只是常见病的一些例子,针灸推拿在中医中有广泛的应用。

针灸推拿疗法需要针对具体病情来进行选择穴位和推拿手法,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由专业的中医针灸推拿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针灸推拿科住院患者常见病协定处方

针灸推拿科住院患者常见病协定处方

针灸推拿科住院患者常见病理疗处方一、腰痛1.普通针刺治疗主穴:肾俞、腰夹脊、委中、阿是穴。

随证配穴:风寒湿阻滞证配关元、腰阳关;气滞血瘀证者配血海;肝肾亏虚证配命门、三阴交、太溪。

随症配穴:大腿、小腿的前侧痛配伏兔、足三里;外侧痛配环跳、阳陵泉、悬钟;后外侧配承扶、委中、承山、昆仑。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依据病情采用补泻手法。

每日针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日。

留针:留针40分钟,TDP照射。

2.平衡针疗法主穴:腰痛穴、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操作:强刺激、不留针、嘱患者卧床休息。

(二)艾灸疗法取穴:病变压痛点(阿是穴)、肾俞、腰阳关、环跳、秩边、承扶、风市、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昆仑、绝骨、足临泣。

操作:每次选用5个穴位,连续施灸20分钟,至局部皮肤发红为止,每日灸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日。

(三)推拿疗法:操作:①患者取俯卧位,术者先立于患者的一侧,双手拇指自胸腰段开始自上而下挤压华佗夹脊穴至腰骶部为一遍,往复做3~5遍.;后沿竖脊肌用滚法,手法轻柔有渗透性,约3~5min,再于对侧用同样手法。

②掌压法。

③局部取肾俞、关元俞、大肠俞、上髎、次髎、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等穴上分别用一指禅推法和拿法,约5~7min。

④脊柱微调法。

⑤患者取俯卧位,再两侧腰骶段竖脊肌行擦法,以透热为度。

以上手法一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中央型突出较大者,有明显的骨质疏松者,突出物有钙化者,伴有严重的椎管狭窄者、椎弓根骨折或伴有脊椎滑脱症者、脊柱有器质性病变者禁用此法。

二、颈椎病(一)针灸疗法1、针刺法:局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可选用运动针灸、平衡针、腹针、头针、手针、火针、铍针等特色针刺疗法。

体针选穴:大椎、天柱、后溪、颈椎夹脊穴。

加减:风寒畀阻者加风门、风府祛风通络;劳损血瘀者加膈俞、合谷、太冲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肝肾亏虚加肝俞、肾腧、足三里补益肝肾、生血养筋;根据压痛点所在取肩井、天宗疏通经气、活络止痛;上肢及手指麻痛甚者加曲池、合谷、外关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头晕、头痛、目眩者加百会、风池、太阳祛风醒脑、明目止痛;恶心、呕吐加天突、内关调理胃肠。

小儿推拿处方Microsoft Word 文档

小儿推拿处方Microsoft Word 文档

小儿推拿常见病处方小儿推拿8种常见病处方一、君臣佐使小儿推拿8种常见病处方:(1)感冒基本方:(1)分阴阳80~120次(2)顺运内八卦80~120次(3)上三关80~120次(4)下六腑80~120次(5)清天河水200~300次(6)揉一窝风200~300次(7)揉二马200~300次(8)推脾土200~300次随症加减法:(1)发热较高增加清天河水200~300次。

(2)发热汗不出增加拿列缺,揉一窝风各200~300次。

(3)咳嗽,增加清肝穴、清肺穴各120~200次。

(4)胸满气喘或吐痰增加顺运内八卦200~300次。

(5)吐奶或呕吐食物增加顺运内八卦200~300次。

(6)大便稀薄增加推大肠120~200次。

(7)大便干燥增加清大肠穴120~200次。

(2)咳嗽基本方:(1)分阴阳穴80~120次(2)顺运内八卦120~200次(3)上三关80~120次(4)下六腑80~120次(5)清天河水80~120次(6)清肝穴80~120次(7)清肺穴200~300次(8)推脾土200~300次(9)揉二马穴200~300次随症加减:(1)痰白清稀,鼻塞涕清,发热,怕冷,身上无汗,胸满厌食,增加顺运内八卦,揉一窝风穴,拿列缺穴各300次,发热不退再增加清天河水200~300次。

(2)痰稠色黄,不易咯出,鼻塞,流浊涕,身上微汗出,增加清天河水,清肺穴,揉一窝风穴各200次。

(3)咳嗽日久,痰白清稀,气短懒言,语声低弱,怕冷喜暖,身体虚弱者,增加顺运内八卦,揉二马穴,推脾土各200次。

(3)哮喘基本方:(1)分阴阳穴80~120次(2)顺运内八卦300~500次(3)上三关80~120次(4)下六腑80~120次(5)清天河水80~120次(6)清肝、清肺穴各80~120次(7)推脾土200~300次(8)揉二马穴200~300次随症加减:(1)发热增加清天河水200~300次,清肺穴,清肝穴各100~200次。

10种常见病的推拿治疗技巧

10种常见病的推拿治疗技巧

10种常见病的推拿治疗技巧一、胸胁迸伤1、概述胸胁迸伤是在一种不正确的姿势下扛、抬、搬、举重物,或呼吸不协调时扭转躯干,伤及胸部的关节、软组织而引起胸部呼吸受限制的损伤。

俗称岔气。

(1)临床症状1)有明显的搬、抬重物外伤史,伤后即感胸闷不适、气短、气急,胸胁部隐隐作痛,攻串不定,疼痛范围广泛而无定位。

2)深呼吸及咳嗽时疼痛加重,保护性地减小呼吸幅度。

3)如果是肋椎关节半脱位,可在关节处触到压痛点。

如果胸壁围有肌肉撕裂或痉挛,相应胁间有肿胀、压痛、变窄。

如附有肌伤,则局部有肿胀、压痛。

(2)鉴别诊断本病诊断并不难,根据病因及本病特征,就能做出正确诊断。

一般应注意与肋软骨炎相区别。

2、治疗及手法(1)本病多以行气活血法治疗。

(2)采用点、按、摩、揉、击、拍打、擦及顿提法。

术者先用拇指点按章门、期门、大包、膻中、日月等穴,并沿膀胱经,由上向下进行推法,由轻徐徐加重,后用掌根推擦背部以解除肌肉痉挛,最后点按内关穴2~3分钟。

(3)复位手法包括顿提法、掌击法、摇肩法。

掌击法:取坐位,患者在左,术者以右前臂插于患侧腋下,向上提拉,使移位的关节和痉挛的肌肉理顺。

随后嘱患者深吸气,术者以左掌根部由下向上叩击患处一次,再令其深呼吸,则疼痛可消失。

此法可重复1~2次。

摇肩法:患者取坐位,术者一手扶肩,一手握腕,进行旋转划圈揉摇动,吸气时上举臂,绕后落下时呼气。

摇转10余次。

如果滑膜嵌顿后引起损伤性病理改变者,患者经1次治疗后大多数仍然有残余症状,因此,须经1~2次重复治疗后才可痊愈。

二、腰腿疼痛1、概述腰腿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症,可分为脊柱性和非脊柱性两类。

前者有单纯性腰椎骶化、脊柱软组织及骨关节损伤、椎间盘病变及脊柱滑脱、骶髂关节炎、脊柱肿瘤、结核、骨髓炎等等。

后者如前列腺、肾、女性生殖器官及胰腺疾患,腹膜后肿瘤,脊髓,神经根、干,脊膜的炎症和肿瘤,腰腿动脉供血不全等。

2、治疗及手法理气活血,疏经止痛。

其手法为:1)双手滚腰背沿两侧膀胱经,往返进行滚法5~7遍。

针灸推拿25种疾病

针灸推拿25种疾病

一、25个常见病简单诊断与治疗操作一、感冒头痛毫针刺:太阳、风池、合谷、列缺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刮痧:前额、太阳穴、背部脊柱两侧,可配刮肘窝、腘窝。

二、偏头痛毫针刺:太阳、风池、率谷、头维、外关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三、麦粒肿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及肩胛区的红色反应点四、急性结膜炎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五、牙痛毫针刺:合谷、颊车、下关、内庭六、急性咽痛三棱针点刺放血:少商、商阳、鱼际、耳尖七、落枕毫针刺:天柱、大椎、后溪、落枕穴按摩:疼痛部位刮痧:疼痛部位八、急性胃痛毫针刺:中脘、足三里、梁丘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隔姜灸适用于寒性胃痛刮痧:背部:脾俞、胃俞;腹部:中脘、天枢;上肢部:内关、手三里;下肢部:足三里九、痛经毫针刺:关元、中极、合谷、地机、三阴交、次髎艾灸:关元、中极刮痧:关元至中极、地机至三阴交、次髎十、急性腰扭伤毫针刺:腰痛穴、阿是穴、委中刺络拔罐:阿是穴,配委中穴放血刮痧:疼痛部位,委中十一、腱鞘囊肿好发于关节和腱鞘附近,囊肿表面光滑,质软,有波动感围针刺法:囊肿局部十二、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肘关节外侧痠痛,绞毛巾时痠痛加重阿是穴围针加灸十三、足根痛毫针刺:昆仑、太溪、水泉十四、腮腺炎灯心草蘸食油点燃:雀啄状快速灸灼双耳尖毫针点刺:少商、关冲放血十五、小儿泄泻1.辨证(1)伤食:腹胀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状如败卵,或便质稀薄,含有未消化食物残渣,嗳气酸腐,苔厚腻,脉滑,指纹紫滞。

(2)阳虚:食后作泻,时泻时止,便色淡而不臭,面黄神疲,久则泄泻不止,或五更泻,形寒肢冷,脉沉细微。

(3)外感:便稀多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兼恶寒发热,鼻流清涕,苔白润,脉浮为风寒;大便暴注下迫,色黄或绿,恶臭或少许粘液,肛门灼热发红,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

2.推拿治疗基本治法:(1)取穴:脾经、内八卦、大肠、小肠、脐、腹、七节骨、龟尾。

(2)操作:1)患儿坐位或仰卧位:补脾经200次,运内八卦100次,推大肠300次,清小肠200次;2)患儿仰卧位:以掌逆时针揉脐,逆时针摩腹各200次;3)患儿俯卧位:按揉龟尾50次,推上七节骨300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疳积
• 疳积是指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导致小儿脾胃虚 损,运化失常,而导致脏腑失养
• • ,气液干枯的一种慢性病症。临床主要以形体消
瘦,面黄发枯,精神萎废,嗜食异物,二便不调, 等主要症状。。本病起病缓慢,病程缠绵,影响 小儿生长发育,多发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
疳积
• 一、病因病机: • • 01饮食不节,肥甘伤脾 • • 2喂养不当,营养失调 • • 3内有宿疾,转化成疳
• • 4气阴两虚
• • 5• 1阳虚自汗


症状:不分寤寐皆自汗出,动则尤甚,伴神疲乏力, 畏寒肢冷,面色白少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 治则:补阳益气,固表止汗

• 处方:补肾阳,补脾,清天河,


分阳,关三腑一,顺运内八卦,平肝,清补肺,虎 口入天门,太阳太阴,正捏脊,揉颤百会
• • 治则:安神镇惊,滋阴退热或助阳退热

• 处方:补肾阳,清天河,分阳,三关,二马,顺 运内八卦,平肝,清补肺,补脾,清补心,正捏 脊,百会(揉或点掐)
汗症

汗证是指在安静或无外来因素的影响下,而出现的面部或 全身汗出过多,甚至大汗淋漓的一种病症。
• • 一、病因病机
• • 2表虚不固
• • 3营卫失调
青,四肢厥冷,不欲乳食,口不渴,心不烦,腹冷痛剧烈,时有啼 哭,喜热,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 • 治则:温中散寒,止泻 • • 处方:清天河,关三腑一,分阴阳重分阳,顺运内八卦,补脾,一 窝风,外劳宫,补肾阳,补大肠,运土入水,清小肠,左揉神阙, 上推龟尾七节骨
泄泻 湿热泻
• 2.湿热泻 • • 症状:大便粘腻,臭秽,次多,泄泻急速,量多,
汗症
• 2阴虚盗汗 • • 症状:睡则汗出,醒则汗止,潮热,五心烦热,
颧红,口渴多饮,舌淡红,少苔,脉细数 • • 治则:补阴养血,泻热止汗 • • 处方: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腑三关一,逆
运内八卦,揉总筋,平肝,补脾,倒捏脊,搓擦 百会
夜啼
• • 一、病因病机 • • 1、脾脏虚寒:腹痛而啼,半夜啼哭,多因母体素体

• 治则:消食导滞,降逆止呕

• 处方:清胃,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退六腑, 逆运内八卦,乾坎艮入虎口,板门,平肝,运水入 胃,横门刮推至中指端,清大小肠,右端正,顺揉 腹,下推龟尾七节骨
呕吐
• 症状:吐物热臭,食入即吐,面红唇赤,四肢温 热,口气臭秽,舌红苔黄脉数
• • 治则:清胃泻热,降逆止呕 • • 处方:清脾胃,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退六
夜啼
• 1脾脏虚寒


症状:哭声低而无力,半夜尤甚,面色青白,四肢 不温,腹痛喜踡卧,伴泄泻,腹胀,纳少,指纹淡。
• • 治则:温中健脾,散寒止啼


处方:补脾,补肾阳,清天河,分阳合阴阳,关三 腑一,顺运内八卦,运土入水,平肝,
• • 小天心,神门。
发热
• 1.外感风寒、风热之邪:风寒或风热之邪,郁遏 卫阳,郁而发热。
• • 2.阴虚: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 • • 3.气虚:阴盛于内,阳浮于外。 • • 4.食滞:食滞于中,郁而化热。 • • 5.惊吓:“惊恐伤肾”,气乱而发热。
风寒
• 症状:发热,恶寒重,无汗,鼻塞,咳嗽,脉浮 紧
• • 治则:解表散寒退热 • • 处方:清天河,分阳,补肾阳,关三腑一,一窝
常见病的推拿 泄泻
一、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风、寒、暑、湿之邪。
2.饮食所伤:多食,食热性或寒凉的食物。
3.素体虚弱:先天禀赋不足。
泄泻
• 1.寒泻 • • 症状:(1)外感风寒泻 大便泄泻稀水,粪色淡黄,恶寒发热无汗,
胸闷泛恶,腹胀疼痛,有时肠鸣,舌苔薄白而腻 • • (2)中寒泄泻,粪色清白或完谷不化,冷而无臭气,面唇色淡或
虚,加上过食寒凉 • • 2热、扰心心火神亢,盛阳:不母入体阴素,盛心,烦加而上啼过食肥甘厚味致胎儿 • • 3、惊恐:小儿肾气未充易受惊恐。
夜啼
• 2.心火旺盛 • • 症状:夜啼,声高有力,时间多在上半夜或下半夜2、
3点,烦躁难寐,面红目赤,四肢温,舌红,小便短 赤,大便秘结。 • • 治则:清心导火止啼 • • 处方:取天河,分阴,补肾阴,清心,平肝,逆运 内八卦,关一腑三,运水入土,揉小天心,神门, 坎宫入离宫,清肺,涌泉。
风,平肝,清心,清肺,顺运内八卦,两扇门, 外劳宫,太阴或太阳
风热
• 症状:发热,恶风,有汗或无汗,伴流浊涕,鼻 塞,咳嗽,脉浮数
• • 治则:解表祛风清热 • • 处方:取天河,分阴,补肾阴,腑三关一,逆运
内八卦,平肝,清肺,一窝风,两扇门,清心, 内劳宫
惊吓
• 症状:高热不退(体温一般在39.5—41摄适度之 间),惊惕不安,神识昏迷,伴呕吐,腹痛,上 午轻,下午、夜间重,耳冷或热,脉弦数如豆, 第二掌骨侧神门脉搏动明显
热,胸闷,嗳气酸馊,或泛恶欲吐,不欲乳食,腹 胀疼痛,腹痛则屑,泄则痛减,小便量少,苔黄垢 • • 治则:消食导滞,止泻 • • 处方:取天河,平肝,清肺,清脾,清胃,退六腑, 逆运内八卦,清大肠,清小肠,掐足三里,右揉神 阙,下推龟尾七节骨,运水入胃
呕吐
• 1饮食停滞


症状:呕吐酸腐,吐后方舒,脘腹胀满,腹痛拒按, 四肢温,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厚,脉滑实
肛门灼热,身热,面红唇赤,心烦少寐,腹痛阵作 且剧,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 • 治则:清热利湿,健脾止泻 • • 处方:清脾,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阳重分阴, 平肝,清肺,逆运内八卦,清胃,运水入土,清大 肠,清小肠,右揉神阙,下推龟尾七节骨
泄泻 伤食泻
• 3.伤食泻 • • 症状:泄泻有酸臭气,面色淡黄,或发热,或不发
腑,逆运内八卦,乾坎艮入虎口,板门,平肝, 运水入土,横门刮推至中指端,清大小肠,右端 正,顺揉腹,下推龟尾七节骨
呕吐
• 3肝气犯胃 • • 症状:气候影响,加上过食辛热,风火相煽犯胃。
呕逆,吐酸,嗳气频频,烦躁易哭闹,胁胀不舒, 睡卧不宁,时或惊惕,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数 • • 治则:舒肝理气,和胃降逆 • • 处方:平肝,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腑三关一, 逆运内八卦,横门刮推至中指端,运水入土,清大 小肠,右端正,搓擦百会,倒捏脊,顺揉脘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