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迪厄媒介批判理论
布尔迪厄的新闻场域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布尔迪厄的新闻场域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一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非常擅长用场域理论来分析社会问题,他认为“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有在此空间起作用的恒定、持久的不平等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为改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斗争的战场”,[1]新闻场是在十九世纪两类报纸的对立中构成的:一类优先提供“消息”,尤其是“耸人听闻的”或更佳的“轰动性的”消息,另一类则发书摘和“评论”文章,充分显示其“客观性”的价值。
这是一个两种逻辑、两种合法性的原则相对立的场所。
新闻场与文学场或艺术场一样,也是纯文化的特殊逻辑的存在场所。
但是,新闻场与政治场和经济场一样,比科学场、艺术场甚至司法场更会受制于市场商业逻辑的裁决与考验。
新闻场的控制力在不断增强,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其他场域之间的关系,渐渐地对不同文化生产场的自主性构成威胁。
正是从这一角度,布尔迪厄分析了以电视为首的大众传媒怎样从民主的非凡工具蜕变为象征的压迫工具的。
一、隐形的媒介审查。
布尔迪厄认为电视自身的传播机制与广告、政府补贴等因素形成了“一种绝妙的审查”,这种审查是匿名与无形的,但是它却形成一种无法改变的规范与机制,使电视传播的主体性丧失,使电视成为维护象征秩序的了不起的工具。
电视“行使了一种形式特别有害的象征暴力。
象征暴力是一种通过施行者与承受者的合谋和默契而施加的一种暴力,通常双方都意识不到自己是在施行或在承受”。
[2]这种“象征暴力”之所以成为一种“无意识行为”,是因为它以一种隐形的机制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使媒介化的社会生活变得自然而然。
这正是其特别有害之处。
二、新闻场的场域支配作用。
布尔迪厄认为,收视率是一个隐匿的上帝,它统治着新闻场,也成为记者的最后的判断标准。
通过收视(听)率,经济逻辑置入文化生产之中,由此形成收视率的经济逻辑。
因此,新闻场是一个场,但却是一个被经济场通过收视率加以控制的场。
通过收视率这一压力,经济在向电视施加影响,而通过电视对新闻场的影响,经济又向其他报纸和记者施加影响。
论布尔迪厄媒介思想中的三个核心概念

论布尔迪厄媒介思想中的三个核心概念作者:杨涵雯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8期【摘要】场域、惯习、资本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的核心概念,这三个具有贯穿性的概念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本文以布尔迪厄的场域、、惯习、资本理论为指导,试图重新管窥媒介实践活动的真相。
【关键词】布尔迪厄媒介思想场域惯习资本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8.1-2002.1.23)是法国的社会学大师。
他的研究思想中融合了人类学、教育学、哲学、艺术、语言学等多维学科的内容。
在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体系中,有三个指导性的核心概念,其一是外部行动者在社会中所占据的活动空间——场域,其二是从内部揭示构建行动者的各种行为倾向的性情系统——惯习,其三是行动者行动的动力源泉——资本,这三个概念的提出以及布氏反思性的思想特点必然为大众传播的研究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一、场域——实践的场所“场”(field)最早是由牛顿提出来的物理学的概念,被用来解释重力的作用原理,其后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用场的概念来解释电磁力。
布尔迪厄把“场”的概念引进到社会学,他摒弃了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认为场是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
①即客观的关系空间就是实践的场所。
简言之“场域”代表着各种不同的分化的社会空间,如政治、经济、艺术、科学、宗教等空间,它展示的是由不同的权力(即资本)所决定的处于不同位置的行动者之间的客观关系。
1、媒介场的中介性和半自主性——外部力量的控制根据布尔迪厄的理论,大众传播领域可被视作一个相对独立的场域——媒介场。
这里的“媒介”是指信息规模生产的大众传播。
布尔迪厄认为媒介场并非自我封闭的“孤岛”,它与社会有着多维度的关联和互动。
德福勒的社会系统模式认为:社会是母系统,财政支持者、媒介、政府控制机构等是子系统。
他将大众传播过程置于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之下,显示大众传播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的并系并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六章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第二节 布尔迪厄思想要点 三、场域(field) 场域是存在于各种位置之间的客观的关系网 络。我们作如下理解: 第一,场域中存在各种位置。(我们可以想 象一下,小到一个小群体,中到安大这样的学校, 大到中央政府,其中都分布着各种位置。) 第二,占据相应位置的个体、群体或机构。 第三,占据相应位置的个体、群体或机构所 掌握的资本。 第四,占据相应位置的个体、群体或机构及 其掌握的资本,所形成的客观的关系网络(例如 支配关系、对应关系等)。
第二节 布尔迪厄思想要点
2、模糊性。实践是非确定的(理论相对来 说是清晰的、连贯的,但理论是对实践提炼总结 的结果,往往是事后诸葛亮)和流动的(理论则 往往静止在书本上和论文里)。 布尔迪厄借用结构主义的关系方法,认为现 实的事物是相互关联的。布尔迪厄特别强调关系 方法,要求将事物放在有差异的与等级化的关系 体系中来考察。重要的不是通过直接认识事物的 内在特征来研究,而是考察事物之间的关系来研 究。He’s gone.
第二节 布尔迪厄思想要点
此外,惯习是潜在的,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 之中。更重要的是惯习是前认知的,不加反思的。 例如,人们从小就被进行性别教育和训练, 逐渐地男女在很多行为方面都呈现很大差异。性 别社会化训练的结果就是人们认为应该有男人样 和女人味的不同。 女孩儿包里就要装个小镜子,女孩子吃饭拿 筷子往往会把小指高高翘起,等等。
第二节 布尔迪厄思想要点
(3)惯习的转换。 惯习可以互换位置,从一个场域转换到另一 个场域,在无意识的层面上起作用。所谓“江山 易改,本性难移”。但转换的结果却有不同,有 时是游刃有余,有时是水土不服。
2、惯习的再理解 如果说,传统社会学理论往往就是在个人与 社会(结构和能动)两者之间纠缠,那么,布尔 迪厄在这里楔入了新概念:惯习。
大众媒介时代的祛魅话语——布尔迪厄场域理论视角下的大众媒介

大众媒介时代的祛魅话语——布尔迪厄场域理论视角下的大众媒介史文利;李华【摘要】场域理论作为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展示着相对自主的领城内部鲜为人知的力量对比和竞争变化.它作为一种分析工具,不仅代表着事物内部自主性的延伸追求,还在外来因素的制约面前极尽圆滑的维持着自身的游戏规则,即使是在当今的传媒时代,仍然发挥着个体与体制运作的中介作用,且并不具有情感色彩.大众传媒的时代,丈学权力的话语被新兴媒介不断的加工与复制,成为权威华丽的扬声器.究其原因,实乃场城内部权力争夺的游戏规则运作所致,而当宏观地截取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视角时,便可以看到,传媒时代赋予大众媒介的话语权正在日益膨胀,而其所呈现的略带霸道的媚俗性话语也有待展开进一步的祛魅工作.【期刊名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1(023)001【总页数】5页(P102-106)【关键词】大众媒介;布尔迪厄;场域;话语权力;祛魅【作者】史文利;李华【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06.2一、陌生人发现场域当捕鱼人误入桃花源,发现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时候,内心一定是充满惊奇的。
作为一个有形的“场域”,桃花源的存在依托着历史与空间无形的关系运作以及情感与理智相互交错的自然轨道,不管其内部存在着怎样的运作规则,或者与外部世界达成着怎样的默契,作为行动者,他们只说了一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作为一个陌生人的形象出现,布尔迪厄的探索足迹从人类学到社会学,从读者到作者,从学者到文化角斗士①朱国华先生写过一篇题为《陌生人:布迪厄的生活轨迹与学术性情的发生》的论文,收于他本人的著作《权力的文化逻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布迪厄无论是在社会空间中还是学术场域中都把自己定位为陌生人,也就是定位为与任何主流话语和合法体制格格不入的敌人。
论布尔迪厄媒介思想中的三个核心概念

皮埃 尔 ・ 尔迪 厄 ( i eB ude 布 Pe ori c u) ( 9 0812 0 ..3 是 法 同 的 社 会 学 大 1 3..- 0 21 ) 2
场。 这里 的 “ 介”是指信 息规模 生产 的 媒 大众传播。 布尔迪厄认 为媒介场 并非 自我 封闭 的 “ 岛”, 与社会 有 着多维度 的 孤 它
施行者 与承受 的合谋 和默契而生成 , 通 常双方都 意识 不到。 这正 契合 1塔奇 曼的 r
新闻思想 , 即运 用 加 芬 克 尔 的 “ 门反 性 ”
因为媒介 场在社会场域中的中介 作 念 引进到社会学 , 他摒弃了 _体与客体 二 主性 , 丰 元对立 的思维方式 , 为场是在各 种位 置 认
蓖 新 组 织 和 塑 造 社 会 认 同 , 到 扩 大媒 介 达 再 生 产 的 目的 。 2 、媒 介 场 的 符 号暴 力— — 制 造 现 实
的 利 器
母系统 , 财政支持者 、 媒介 、 政府控制机构 等是子系统 。 他将大众传播过程置 于广泛
的 政 治 、 济 、 化 等 社 会 背 景 之 下 , 示 经 文 显
倾 向的性情 系统——惯 习, 三是行动 者 其 行动的动力源泉—— 资本 , 这j个慨念 的
提 出 以 及 布 氏 反 思 性 的 思 想 特 点 必 然 为 大 众 传 播 的研 究拓 展 一 片 新 天 地 。
一
大众传 播 系统 与整个 社会系统 的并系并 成为其 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 扣斯韦尔 等学者认为大众传播有环境 监视 、 会协 社 调 、 承 文化 、 供娱 乐 的功能 。 传 提 由此看 出: 媒介场 域将政治 场域 、 文化场 域和经 济场域 以及公众生活场域紧密联系起来 ,
媒介批判理论简介

媒介批判理论简介媒介批判理论是一种研究媒介对于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影响的理论。
它旨在审视媒介在形塑个人和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权力关系方面所起的作用。
媒介批判理论批评媒体的传播方式、内容和所有权结构,并提出了一系列反思和解决方案。
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可以塑造公众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影响政府决策,塑造群体认同和文化价值观。
媒介批判理论认为媒体不是中立的传播工具,而是充满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权力机构。
媒体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往往有自己的利益和偏见,他们通过选择报道内容、呈现方式和偏向性评论来塑造公众观点。
媒介批判理论提供了过滤的概念,指出了相关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影响。
作者如亨特和麦卡鲁姆等人强调了媒介所有权和控制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少数人控制着大多数媒体,并通过选择性报道和信息过滤来影响公众对事实的认知。
这种信息过滤是有偏见的,有时候更倾向于服务于特定的利益。
媒介批判理论还探讨了媒体对于个人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媒体通过呈现一种特定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塑造了社会上的集体认同。
它们可以通过习俗、广告和娱乐内容来创造和强调特定群体的形象。
这些媒体创造的观念往往会影响个人和社会对于自身身份和价值观的认同。
为了对抗媒体的权力和偏见,媒介批判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反思和解决方案。
一种建议是培养媒体素养,使公众更加了解媒体行为和媒体对事件的呈现方式。
公众可以通过分析和评估媒体内容来辩别真相和偏见。
此外,一些学者还提出探索替代媒体模式和提倡媒体多样性的方法来促进公共的言论自由和意见多样性。
总之,媒介批判理论通过审视媒体的力量、影响和所有权结构,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体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它强调媒体的权力和偏见,并提出了一些对抗媒体偏见和促进公众媒体素养的解决方案。
媒介批判理论(Media Criticism Theory)是对媒体对社会、文化和政治方面影响的一种批判性理论。
它主要关注媒介的内容、传播方式、所有权结构和权力关系,提出了媒介对个人和社会认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实践中的文化批判_解读布尔迪厄_关于电视_

2004年10月 理论学刊 Oct.2004第10期 总第128期 Theory Journal N o.10Ser.N o.128实践中的文化批判———解读布尔迪厄《关于电视》李兴亮(四川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 要〕作为当代重要的文化研究理论家,布尔迪厄的后期著述《关于电视》对电视这种占据现代大众传媒主导地位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解析。
本文从电视的活动空间、符号暴力特点、节目媚俗化、知识分子的自主性等方面予以重点解读。
〔关键词〕布尔迪厄;电视;电视观;文化批判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4)10-0112-03 一、揭示电视作为符号暴力的生产空间性质《关于电视》是布尔迪厄的后期著述,成书于1996年。
作为当代著名学者,布尔迪厄的研究对象涉及文学、艺术、语言、教育、法律、宗教、体育、传媒等领域,研究方法更是融合了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哲学等多维的取向,学术成果丰硕。
布尔迪厄文化社会理论的基本构架建立于三块基石之上,即“场域”、“习性”和“资本”[1](P189-212),这三块基石直接承担起了反思社会科学、观照人生社会的指南,他的电视观念同样在此范围。
在布尔迪厄看来,社会科学的真正对象并不是研究单纯的个体,而是研究无数个体所构筑的一种“场域”,以及无数场域构筑的一种更大场域的综合性结构,个体则是“场域”中最活跃、为社会建构的、不断更新自己的一些要素。
布尔迪厄认为,“电视的发展在新闻场并通过新闻场在其他文化场中所产生的影响,无论就其强度,还是就其广度而言,都是无法相比的。
”[2](P83)那么,新闻场有哪些主要特征呢?首先,它与文学场或艺术场一样,也是纯文化的特殊逻辑的存在场所,通过记者所造成的相互间的约束和交叉控制,这一逻辑又被强加给记者;其次,新闻场与政治场和经济场一样,远比科学场、艺术场甚至司法场更易受制于市场的裁决,要始终经受着市场的考验,而这是通过受众的直接认可或收视率的间接认可来进行的;第三,新闻场很不利于集体的或个人的自主性的确立,它经常利用与文学或哲学等专业场之间的不确定位置来对这些文化场施加影响。
媒介“符号暴力”危害研究

媒介“符号暴力”危害研究作者:陈婷婷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7年第22期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
作为“编码”方,媒介所有的传播活动都是都过语言、画面、图片、声音等符号来实现的。
而这些符号,“不管是看得见还是看不见的,都经过了符号管理者例行公事的组织过程。
”①这个组织过程是受众赋予媒介的权力,但如果使用不当,便会产生媒介“符号暴力”。
1 何为媒介“符号暴力”“符号暴力”(symbolic violence)是布尔迪厄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符号暴力是通过言语构建已知事物(the given)的能力;是使人们视而可见和闻而可信的权力;是确定或者改变对于世界的视界(vision),因而确定或改变了对于世界的行动乃至于世界自身的权力;是一种几乎是魔术的权力,借助于特殊动员手段,它可以使人获得那种只有通过强力(无论这种强力是身体的还是经济的)才可以获得的东西的等价物。
”②在传播场域中,作为信息生产者的媒介具有“表现事物并使人相信这些表现的相应的象征性权力”。
③这种象征性的权力在彰显、遮蔽、重构等手段的帮助下,可以具有建构现实的正当性。
在布尔迪厄看来,“符号暴力不是存在于话语或符号本身中,而是存在于人们对语词的合法性的信仰以及对说出这个词语的人的信仰。
”④的确如此,表面来看,作为客观叙述者的媒介,并没有干预现实的能力,但事实上,借助于“符号暴力”和受众的权力让渡,媒介时刻都在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
1994年6月27日,在辛普森被捕后,《时代》杂志曾刊发一张名为《美国的悲剧》照片。
照片说明中并没有对辛普森及其种族进行点评,但在照片处理时,却采用阴暗的基调,加深了辛普森的皮肤颜色,这种符号化的处理,隐晦地向受众传达了“这个悲剧的凶手是黑人”的信息。
这种表面客观公正,同时又隐蔽表达观点的做法,便是典型的媒介“符号暴力”。
不同于媒介“暴力符号”,媒介“符号暴力”本身并不具有暴力性,只有在符号语言的使用者所处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映射出的社会规则和权力、政治规约才体现出暴力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批判理论
1996年,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关于 电视》X问世,在法国传媒界和知 识界引起轩然大波, 各方人士踊跃参与论争,人类文化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 有的全新阶段——电子媒介文化阶段。乐观主义者称, 电子媒介把我们带入一个更加民主更加 开放的新时期; 悲观主义者却为媒介的霸权和专制深感忧虑,各种折衷 之说更是五花八 门,莫衷一是。布尔迪厄提供了另一 种策略:利用电视来为电视解魅。在哈贝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公共领 域理论在其大众传播的商业化和舆论技术的出现根本改 变公共领域性质和特征的理论基础上,以犀利的分析有 力地揭露了电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两个基本功能,即 反民主的符号暴力和受商业逻辑制约的他律性。
谢谢!
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电视开始扮演真理裁判者的角色。
第二.由于电视扮演的特殊角色,导致科学场和艺术场内 的混乱。
第三.布尔迪厄揭露了媒体内外一种隐秘的合作,亦即 “互搭梯子”的把戏。
评价
1.他的“参与性对象化”的方法似 乎带有更大的破坏性,它从内部揭露 了媒介体制鲜为人知或人所忽略的那 一面。
2.他从社会学角度以其独特的“场” 理论来分析这一现象。
影响布尔迪厄的三本书分别是《分红》、 《继承人》和《在生产》。《分红》是皮埃尔·布尔 迪厄和阿兰·达贝尔的一个共同项目。 《继承人》的 成功应该与这本书酝酿和接受的历史背景中的两个 因素联系起来。《再生产》构成了一本范本书,此 后将成为布尔迪厄的经典概念和笔调的东西充分表 现在这本书中。在1968年5月之后不久皮埃尔·布尔 迪厄就变成了布尔迪厄。这种转变的媒介是他在 1970年春天出版的(始终与帕斯隆合作的)著作 《再生产》,这本书既是概括也是激进化:概括教 育社会学前十年的所有研究成果,但这种概括是激 进化的,与法国社会的激进化配合默契。
布尔迪厄媒介批判理论
皮埃尔·布尔迪厄 媒介批判理论 评价 启发
皮埃尔·布尔迪厄,1930年出生于法国贝 恩亚,是当代法国最具国际性影响的思想
大师之一,现任巴黎高等研究学校教授, 法兰西学院院士。早在1972年布尔迪厄就 已出版了经典的社会学著作《实践理论概 要》,1975年布尔迪厄创办了《社会科学 的研究行为》杂志,1980年布尔迪厄出版 了另一部重要著作《实践的逻辑》,1990年, 布尔迪厄80年代末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讲 座内容《反观社会学的邀请》则发表于 1992年。布尔迪厄的国际性学术影响是从 80年代后期开始急速上升的,进入90年代 后非但势头未减,而且后劲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