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僵化现象教学意义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僵化现象及应对策略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僵化现象及应对策略[摘要]二语习得的中介语僵化是普遍现象,是二语习得区别于母语习得的重要特征,是妨碍学习者语言输入的重要因素。
本文阐述了中介语僵化现象及其对二语教学的作用,并提出应对策略,以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的话言习得,优化二语教学。
[关键词]二语习得;中介语;僵化现象;应对策略1引言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深入和研究领域的拓宽,中介语作为二语习得的重要内容,成为语言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其中中介语僵化现象是外语教学的普遍现象,也是困扰我国外语教学难点,长期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中介语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从二语习得者的心理出发,结合语言环境,为研究二语习得开辟全新的视角。
这一理论为二语习得以及外语教学的组织和安排提供理论依据,对外语教学产生深远影响。
中介语研究及探索对我国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学习策略分析以及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中介语的特点及僵化现象,提出应对策略,以改进外语教学,提高学生外语输入输出水平。
2 中介语及中介语僵化现象2.1中介语的定义及特点中介语亦称中间语、过渡语、语际语或学习者的语言,是语言习得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1969年塞林格提出这一术语,并在1972年的《中介语》中正式使用,确立了该词在二语习得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中介语包括相互联系但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它既指学习者在学习的某一阶段所习得的具体的语言系统,也指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系列互相联结的语言系统。
也就是说,中介语是一种有系统的语言,和自然语言有相似的特点和功能。
它反映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内在大纲”,是由语音、词汇和语言等不同层次的规则构成的系统,这些规则可以用来生成其他话语。
由于受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论和心灵主义的天生论的影响,人们一度只重视语言学习的外部环境,忽略了语言学习者本身。
而中介语研究将重点转移到语言学习者及其在二语习得中所采取的学习手段,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其核心问题是学习者的语言。
我国英语学习者中介语僵化现象研究述评

我国英语学习者中介语僵化现象研究述评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英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随着英语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英语。
然而,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英语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中介语僵化。
近年来,中介语僵化已经成为我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什么是中介语僵化中介语僵化是指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英语时,把他们母语中的句子结构和词汇运用到英语句子中,从而导致英语句式结构不正确,影响英语表达能力的现象。
中介语僵化实际上是英语学习者使用双语来表达思想,混合他们母语和英语表达方式的现象。
二、中介语僵化对英语学习者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的中介语僵化会给英语学习者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
首先,它会降低语言表达能力,使学习者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受到影响。
其次,它会影响英语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影响学习者的口头交流能力。
最后,,它也会影响学习者的文化交流,使英语学习者在文化方面受到限制。
三、我国英语学习者中介语僵化现象研究最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我国英语学习者的中介语僵化现象。
根据不同的研究,英语学习者的中介语僵化主要表现在语法方面,口头交流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和书面表达能力方面。
研究发现,中介语僵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语法僵化,学习者会把母语中流行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运用到英语中,而不是使用英语中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从而导致英语句式结构不正确;二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僵化,学习者语言表达能力僵化,不能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三是书面表达能力僵化,学习者在书面表达上,也可能出现中介语僵化的现象。
四、改变中介语僵化的对策针对中介语僵化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对策。
首先,学校应该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英语学习机会,以便他们能够把英语学到深入。
其次,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中介语指导,帮助学生改正中介语表达中的不足。
此外,学习者也应该加强英语阅读,不断拓展英语知识,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从而改善中介语表达能力。
中介语僵化的文化探析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中介语僵化的文化探析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摘要:中介语僵化现象研究属二语习得研究范围。
国外关于中介语僵化的研究比较多,尤以Salinger及RodEllis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从文化视角探讨母语文化对中介语僵化的影响,以及对语音教学,词汇教学,句法习得,语篇教学的启示对外语教学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介语僵化;文化迁移;英语教学中介语研究最早可追溯至尤里埃尔.瓦恩里希语际语概念的提出[1]211。
其后,Salinger对此加以总结并在《语言迁移》一文中提出中介语概念:一种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特殊的过渡语。
Salinger进一步指出中介语僵化,即语言学习者中95%的人最终停留在中介语阶段而无法进一步突破[1]221。
中介语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外在原因及学习者自身原因兼而有之。
罗德·埃利斯总结中介语僵化产生原因时指出“缺少语言文化适应欲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一原因既受外在条件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的影响。
本文探讨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冲突对于中介语僵化的影响,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一、母语文化对中介语发展的影响近年,二语或外语习得的研究几乎都涉及文化因素。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过: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2]1。
柏默也说过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相辅相成,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3]。
显然,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探讨的是处于汉语文化环境中的英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哪些层面上受到母语文化影响,产生中介语僵化现象。
1.母语文化对语音的影响母语文化对英语语音的影响之一是方言导致语音缺陷。
上海、湖北、湖南及山东青州一带等地区的英语学习者区分“r”和“1”上有困难,就是由于方言文化负迁移造成的[3]。
母语文化对语音的另一个影响表现在汉语声调的迁移上。
汉语发音规则里有四种声调,而英语发音规则里不存在声调一说,只有音调(intonation)轻重之分。
很多英语学习者容易将汉语声调迁移到英语中,朗读英语单词时附加声调,忽略了单词的重音及整个句子的语调,致使语调出现较大偏差[4]。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2019年精选文档

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中介语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语学习者在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个方面遇到一些难于突破的语言问题。
这些问题使学习者语言能力仿佛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很难像初学者那样稳步提高,进步发展。
这种现象就是外语学习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 。
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二语习得领域的关注。
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对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并对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尝试性建议。
、中介语理论中介语( interlanguage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 于1972年提出,指学习者在二语习得某一特定的阶段所形成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
中介语的语言体系具有独立性。
这种语言体系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而是二者之间的过渡语,并具有母语和目标语的双重特征。
中介语是学习者在习得二语时创造性使用的一种语言,学习者利用已有的母语和目的语的有关知识不断对现有中介语体系进行补充和修正,使这一体系循序渐进地向目的语靠拢,无限接近于目标语言,但完全意义上的到达目的语是不可能的。
中介语具有系统性、过渡性、可变性、创造性、渗透性、反复性及石化性等特点。
其中系统性和过渡性是中介语的重要特点,而石化性是最受学习者和语言学家关注的特点,也是最让大家感到迷惑的特点。
二、石化现象的涵义Selinker ( 1972)提出中介语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语言石化”的概念,用以描述语言学习的停滞现象。
自从Selinker 提出石化的概念以来,语言研究者不断的从各种角度对它做出了解释。
Selinker 和Lamendella(1978) 把它看作是控制中介语表面运用的潜在机制,学习者的中介语在还没有达到目的语的模式的时候就永久停止了,而且这一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与学习者的年龄和受到的指导无关。
中国学生英语僵化现象研究及教学启示

学 习 策 略在 一 定 程度 上 受 限于 学 习 者 所 处 的 文 化 。 由于 学 习策 略所 产 生 的僵 化 现 象 是 学 习者
石化 、固化) 状态。本文针对大学英语普遍存在 的
学 生英 语 学 习 效果 差 、提 升 难 、终 生 阻 碍 二语 学 习 与应 用 能 力 的“ 化” 僵 问题 , 结合 二 语 习得 理 论
迁移可 以分为正迁移(oiv r s r psi t nf ) t e a e 和负迁
移(eav as r ngt et nf ) i r e 两种。显然导致语言僵化现象
他认为有 9%的外语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会 出现僵 5 化,使其语言能力不能达到本族 入的同等水平 。
如果不能有效地克服这种“ 僵化现象” ,学生的学 习效果不但 不佳 ,而且会对英语学 习丧失信心 , 甚至放弃。 3 .僵化现象的成因 研究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机制 ,是探讨如
何 防止 群 体 僵 化 与突 破 僵 化 问题 给 外 语 学 习者 造
微 。因此,在语言使用 中会拘泥于生搬硬套,少
于变化,显得过于呆板。 例如 ,中国学生在初始阶段都要求熟记一些 日常用语 ,几乎每个学生都知道如何对‘ o l ' wa H e
y u” 出 回答 ,而 面 对‘ w aey dig' o?作 ' l o o ?和 Ho n ’
1 .引言
成永久障碍的前提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 都作 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代表性观点归纳如下:
31母 语 迁移( nug t nfr . 1 g aer s ) a a e
中介语僵化现象教学意义

中介语僵化现象及教学意义从中介语定义入手,介绍了僵化现象的产生。
通过对一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和课堂口语表述的语言错误收集分析,以揭示中介语僵化现象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并结合实际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中介语僵化教学意义一、文献综述1.中介语larry selinker 1969年在剑桥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中介语这一术语。
1972年发表论文“interlanguage”,从此奠定了中介语在二语习得理论中的重要位置。
中介语独立于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和目的语,并介于二者之间的关于第二语言的系统知识。
它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学习者构建出这个抽象的语言规则系统,并以此为第二语言的理解和产生的基础。
这套规则系统被看做“心理语法”,即中介语。
不同的研究者还使用其他的名称指代中介语这一现象,如nemser和corder提出的相似系统及个体方言。
中介语具有系统性、过渡性、可变性、渗透性、反复性及僵化性等特点。
中介语这一概念的提出为二语习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而在对二语习得的进一步研究中,中介语的僵化现象是语言学家及外语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僵化现象selinker提出不管学习者年龄大小,得到多少有关目的语的解释和指导,在其目的语的中介语中总会出现其母语的一些表达方式、规则和次系统。
他认为大多数的学习者都没有达到目的语语言能力的最终形式。
当他们的内化规则系统中仍然存在与目的语语言系统不同的规则时,他们就停止了学习。
这些不同的规则和有别于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会常常出现在中介语中,长期重复使用会形成中介语僵化现象。
3.相关主要学说和理论解释lenneberg和lamendella从人的生物生长的角度探讨了语言僵化现象的内因解释,认为语言学习有个“关键期”,出于生物发展原因在此之后语言学习会变得越来越难。
生物论突出了年龄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schumann从社会文化差异以及由其造成的心理距离等方面提出了语言僵化外因说。
英汉中介语的僵化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2 世 纪 6 年 代 以前 , 两 种 方 法 来 对二 语 习得 者 在学 习过 程 0 0 有 中所 出现 的错 误 进 行 解 释 。一种 是对 比分 析 ,认 同 这 一 方 法的 语 持 不 同 母 语 的 学 习者 会 遇 到 不 同程 度 的 困 难 。比 如 ,说 汉 语 的英 语 学 习 者 经常 会说
等 。另 外 一 个 很 典 型 的 例子 是 : 当有 人 间 :“ n’t y u l e 作 为 第 二 语 言 的学 习 中 ,法 国 人 ,总 是把 他们 的 小 舌 音带 到 英 语 Do o i k s i o d , 习者 的 回 答 是:“ e ,Id n tl e ”或 “ , pC fo ” 学 Y Y s o ’ i . k No Il e ”另 一种 是错 误 分 析 。它 的 产 生 是来 弥 补 对 比 分析 方法 的 顺序 ) i . k ;印度人把所有的英语动词后都用 t a h t从句。中国的英语 不 足 。有 些 错 误 如 :“ ah d ,“ i d ,“o t” S e d n’ 学 习者在英语口头或书面表达 中大量 出现存在句式 (x se t l t c e ” wr e ” fos ,“ h o e t e i ni t a twa t 等 无法 用对 比分 析 的 方法 来 解 释 。 根 据 错 误 分 析 发现 , c ntu t n ) n” o sr ci s 。无 论 学 习者 对 这 些 第二 语 言 的 知识 掌 握 多全 面 , o 不 同的 二 语学 习者 在 习 得 同一 种 新 语 言时 都 会 犯 同 样 的错 误如 :
f r i n l n u g e cfn o e g a g a e t a t g. i
Ke r s I t r a g a e f s i z to y wo d : n e l n u g : o s i a i n, s r t g l tae y
浅谈中介语僵化现象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浅谈中介语僵化现象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中介语僵化现象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介绍了中介语现象及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然后分析了中介语僵化现象给高职英语教学带来的挑战,包括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语言习得困难等问题,并探讨了针对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实际教学中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及应对方法。
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启示,包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英语对话,注重语言输出等。
结论部分强调了中介语僵化现象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可以帮助高职英语教师更好地应对中介语僵化现象,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介语现象、中介语僵化、高职英语教学、启示、影响、应对策略、案例分析、建议、重要性、研究展望1. 引言1.1 中介语现象介绍中介语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尽管还没有完全掌握目标语言,但已经离开母语,形成了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形式。
中介语现象在语言习得研究中被广泛讨论,因为学习者往往在语言转换时会出现错误或表达不准确的情况,这就是中介语现象的体现。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们通常会出现中介语现象,他们可能会直接将母语词汇或句式翻译成英语,导致语言表达不够自然流畅。
这种中介语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能影响他们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了解中介语现象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对于高职英语教学的改进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中介语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特点和问题,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和应用能力。
1.2 高职英语教学意义高职英语教学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掌握一门实用的外语技能,提升其职业竞争力和国际交流能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英语已成为国际商务和文化交流的通用语言。
高职英语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一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介语僵化现象及教学意义
从中介语定义入手,介绍了僵化现象的产生。
通过对一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和课堂口语表述的语言错误收集分析,以揭示中介语僵化现象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并结合实际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中介语僵化教学意义一、文献综述
1.中介语
larry selinker 1969年在剑桥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中介语这一术语。
1972年发表论文“interlanguage”,从此奠定了中介语在二语习得理论中的重要位置。
中介语独立于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和目的语,并介于二者之间的关于第二语言的系统知识。
它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学习者构建出这个抽象的语言规则系统,并以此为第二语言的理解和产生的基础。
这套规则系统被看做“心理语法”,即中介语。
不同的研究者还使用其他的名称指代中介语这一现象,如nemser和corder提出的相似系统及个体方言。
中介语具有系统性、过渡性、可变性、渗透性、反复性及僵化性等特点。
中介语这一概念的提出为二语习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而在对二语习得的进一步研究中,中介语的僵化现象是语言学家及外语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僵化现象
selinker提出不管学习者年龄大小,得到多少有关目的语的解释和指导,在其目的语的中介语中总会出现其母语的一些表达方式、规则和次系统。
他认为大多数的学习者都没有达到目的语语言能力
的最终形式。
当他们的内化规则系统中仍然存在与目的语语言系统不同的规则时,他们就停止了学习。
这些不同的规则和有别于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会常常出现在中介语中,长期重复使用会形成中介语僵化现象。
3.相关主要学说和理论解释
lenneberg和lamendella从人的生物生长的角度探讨了语言僵化现象的内因解释,认为语言学习有个“关键期”,出于生物发展原因在此之后语言学习会变得越来越难。
生物论突出了年龄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schumann从社会文化差异以及由其造成的心理距离等方面提出了语言僵化外因说。
根据schumann的文化迁移模式,如果学习者的社会文化与所学的语言文化差异很大,学习者就会在社会和心理方面与目的语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种距离越大,习得语言的成功性就越小,越会导致僵化。
vigil和oller提出了交互作用说,主要探讨学习者在学习和交流中所得到的反馈是怎样影响或作用于学习者。
根据这一学说,如果在交流中得到的是肯定的情感反馈和肯定的认知反馈,就会鼓励学习者继续以同样的语言形式使用下去。
如果学习者的语言中含有大量错误,这种形式的反馈就会造成错误形式的僵化。
二、实验过程
1.实验对象及目的
以07年入学的本校非英语专业的一个班大学生(35人)为对象,英语学习时间六年或以上。
试图证明本校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经过
两年的课堂教学,在他们的英语书面和口语表达中仍存在一些语言、语用错误,探讨分析僵化现象的原因并总结对英语教学的点滴启示。
2.数据材料的收集
错误的收集源于35名学生10课时的视听说课堂上针对教师提问学生所做回答的口语练习以及第二学年中两次期末考试的作文(限时命题作文,要求30分钟完成,不少于120个单词,之后给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排查纠正因粗心大意所犯错误)。
3.实验结果
从下表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常犯错误属于词汇、语法范畴。
其中,词汇错误436个,占51%;语法错误344个,占40%,两者占错误总量91%。
语用方面,学生社交语言能力好于语用语言能力。
这似乎表明,对学生来说,提高语用语言能力难于社交语言能力的提高。
经过两年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这35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时间累计已达8年或以上。
通过错误类型与错误所占比例可以看出,一些错误呈现比较明显的群体僵化趋势。
比如,一些词义、时态、搭配、拼写、此类、标点等错误。
经过8年英语学习,包括2年的大学英语教学,这些错误在大部分或部分学生中存在。
这应该引起关注,找出主要原因并努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找到解决办法。
三、原因分析
1.母语迁移的负面作用
lado认为,人们倾向于将母语的语言形式及其意义以及与其相联
系的文化迁移到二语学习中去,从而影响二语的学习效果。
套用母语而产生的错误或不合适的目的语形式,是对目的语学习的干扰或负效应。
2.学习者缺乏二语僵化意识
大多数学生从未听说过二语僵化现象,如果学生的僵化现象意识在中介语出现僵化现象之前已被激起,那应是应对这一问题的好办法。
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不仅意识到自己犯的错误,而且可以修正错误。
自我修正强化了僵化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有能力掌控二语学习,他们对自己语言习得负责。
3.单词量有限,词汇理解肤浅
主要表现在他们不知如何恰地当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首先,明知用此词表达不对但仍硬着头皮使用,因为想不到别的单词或不清楚哪个单词是恰如其分的;其次,对具体单词没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掌握,只知表面意思,不了解引申义或深层次意义。
4.缺乏文化植入的意愿
学习者抱着强烈的功利心,脱离文章语境生硬记忆四六级词条,背诵范文,对这种语言背后深厚广博的文化背景没多大兴趣,也不关注。
而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必然会通过语言形式体现出来,这直接导致对词汇掌握不深刻、不全面及日后体现在口头和笔头上各种表述错误,而这部分错误更容易产生僵化。
四、教学意义
1.增加语言知识的积累,减少母语干扰
学习者要全面了解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及表达法等方面的知识外,还必须增加英语文化知识。
善于比较中英文化上的异同,积累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增强文化的敏感性,缩短与英语社会文化的距离。
教师可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再现真实的英语社会生活情境,弥补学习环境的不足和缺欠,加大学生对地道英语的接触和练习量。
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让准确的英语用法占据大脑,目的是使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达到自动化,来抵抗已达自动化母语的干扰。
2.培养英语兴趣,纠正不良学习动机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大量接触原版影音资料、原文资讯、与专业相关的前沿知识,采取表扬与激励方式不断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学习的快乐,一段时间后,学生学习热情显著提高,语感明显加强,并开始留意观察和欣赏英语背后所承载的异族文化,有意识地于本民族文化衡量比照,深化了对两种不同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学生从学英语是为了应试,获取学位,带来实惠等工具性动机向融合性动机回归。
3.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自我意识
研究表明,学习者对自我能力评估越高,其期望值越高,取得成就也越高。
要推迟或避免僵化现象,让语言能力进一步发展,学习者需要不断提高自我要求,且通过不断的努力去实现。
善于总结成功经验,反思失败的具体原因,从中找出可行的解决办法,校正错误,突破停滞不前的状态,在反反复复中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5).
[2]陈亚平.“二年级现象”的心里解释及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4).
[3]杨连端.论中介语理论与外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6).
[4]陈慧媛.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
[5]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
[6]vigil na,oller j w.rule fossilization: a tentative model[j].language learning,197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