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言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
浅析语言石化现象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5、环境因素
• 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外语学习是在课堂上 完成的,而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学到的。学生除了 每天 (有些是隔几天 )在课堂上接触到有限的 45分 钟的英语外,其他时间都处于汉语环境的包围之 中,所看、所听、所说、所想无不打下汉语深深 的烙印。由于所学语言的输人量有限 ,且无法与目 的语群体进行有效的接触,说出来的英语充满汉 语腔调和只有中国人才听得懂的 Chinglish,开口 便是 How are you, Teacher Zhang . Where are you going?之类的中介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充分利用所学语言
• 目前国内的外语学习都是一种简单的输入式学习, 而对目的语的输入简直是少之又少,所学的外语 并没有发挥它的作用。但语言的输出对语言习得 同样有积极意义。单纯的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是 不够的,学习者应该利用一切机会使用语言。在 语言输出中,学习者同时在检验有关目的语的结 构和意义的假设。另外,学习者还能够获得修正 假设的至关重要的反馈。借助反馈,学习者会修 正假设,进行再次尝试。通过语言输出,学习者 还可以提高语言的流利度、自然度和准确度。积 极的语言输出能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流利度和准确 度,使学习者越来越接近目的语的标准。
3、强化学习的动机
• 动机是人们学习新事物成功与否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 语言学习中也不例外,而且学习动机在语言学习的诸多因 素中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是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也是语 言学习获得成功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学习动机通常可以分 为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和融合型动机 (integrative motivation)。为谋职或提高自己的修养,通过 考试等而产生的学习动机是工具型动机。为参加目的语社 团的生活而熟练掌握语言的愿望是融合型动机。如果单纯 怀有工具型动机,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在学习语 言时要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动机,即要有工具型动机也应 该培养强烈的融合型动机。学习者只有本着了解目的语文 化的态度,才能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
二语习得中语言石化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二语习得中语言石化产生的原因与对策关于《二语习得中语言石化产生的原因与对策》,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语言石化的定义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在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中,一个时不时会出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成为了一个人说或写一门语言方式的一个不变部分。
[1]二、语言石化产生的原因2.1语言迁移迁移可以分为两种:正迁移和负迁移。
显然,导致语言石化的母语迁移属于负迁移。
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经常对母语中的词汇,句法,甚至语音进行生搬硬套,产生了很多不地道的英语表达。
绝大多数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即使学习了一门外语很长时间,仍然无法克服他们的“外语”,甚至产生了像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语言。
并且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区分长短音上是非常困难的。
例如:在语音层面上,像sheep和meat这样的单词通常发音为“ship”和“mit”.在语法层面上,由于母语影响,学习者使用中式英语的频率很高。
*He is doctor.(冠词)*The price of the coat is very expensive.(搭配错误)2.2培训迁移培训的迁移主要是由于外语教师对目的语使用不地道,讲授方法不当导致学习者产生对外语的错误理解。
例如,在教学中当老师在讲授现在进行时态时,给学生呈现一系列的图片,说明一系列动作。
如“his alarm clock is ringing”、“he is getting up”、“he is washing”等语句,这样使学习者错误地认为现在进行时态就是叙述一系列的动作,使学习者对现在进行时态加以运用时,往往会出现很多错误。
[2]2.3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指的是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方法、规则,技巧及调控方式。
学习策略石化是学习者最常见的现象,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简化他们的目标语言。
其中对英语句法学习的简化是一个很典型的现象。
高校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石化现象探究

高校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石化现象探究高校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石化现象,即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呆滞的状态,难以理解或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
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力。
本文将从教师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和学生问题三个方面探究石化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授课内容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教师讲授的内容过于抽象或复杂,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学生就容易出现石化现象。
教师在准备授课内容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科特点进行合理的调整,避免过度沉浸于学术性的探讨,而忽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实际案例或生活中的例子,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讲内容。
授课方式也是导致石化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过于单一地讲授,缺乏互动和参与的机会,学生就容易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感,从而出现石化现象。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问题解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实践任务或家庭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学生问题也是导致石化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些学生可能在课堂上存在一些个体问题,如学习能力低下、注意力不集中、自信心不足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他们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石化现象时,应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并了解他们的问题所在。
针对不同的学生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解决对策,如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或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高校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石化现象的存在,并积极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
这既需要教师在授课内容上进行合理调整,又需要教师在授课方式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同时还需要教师关注并解决学生的个体问题。
只有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解决石化现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外语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导致语言能力停滞,无法进一步提高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第二外语教学中十分常见,给学习者带来不小的困扰。
本文将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定义、原因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浅析,旨在帮助教师和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现象。
一、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定义1. 缺乏输入学习者在学习第二外语时,如果没有足够的输入,也就是没有接触到大量的目标语言材料和真实语境,那么他们的语言能力就很难有所提高。
缺乏输入是导致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学习动机不足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的动机不足也是导致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原因之一。
如果学习者对学习的外语缺乏兴趣或动力,那么就很难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难以持续地提高语言能力。
3. 学习策略不当学习者在学习第二外语时,如果没有采用合适的学习策略,比如缺乏语言输出的机会、不善于总结和应用语言知识等,那么就难以将语言能力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4. 情感因素情感因素也是导致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原因之一。
比如学习者可能因为害怕犯错或者受到失败的打击,导致在使用外语时情感紧张,从而影响了语言表达能力。
1. 提供充足的输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语言输入,比如真实语境下的对话、各种语言实践活动等,让学习者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目标语言材料,从而提高语言能力。
2. 激发学习动机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的兴趣和动机,比如引导学习者参加一些语言角、文化活动等,让学习者感受到外语学习的乐趣和意义,从而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4. 培养积极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学习者尝试和使用外语,帮助学习者克服情感障碍,提高语言表达的信心和能力。
中介语石化现象在第二外语教学中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但并不是不可克服的障碍。
通过提供充足的输入、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习策略和培养积极情感等多种途径,教师和学习者可以共同努力,克服中介语石化现象,更好地提高语言能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语言石化现象成因及教学策略研究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语言石化现象成因及教学策略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Non-English major college students often face challenges in English writing due to the phenomenon of language fossilization. Language fossilization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where language learners reach a plateau in their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are unable to further improve their language skills. This issue is particularly prevalent among non-English major college students, who may not have as much exposure to English as their peers majoring in English.1.2 问题提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已经成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
由于各种原因,很多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存在语言石化现象,即在表达思想时使用古板、呆板、生僻的词汇和句式,缺乏流畅自然的表达,影响作文质量。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到学生个人的学术表现,也影响到他们今后在社会上的沟通能力和竞争力。
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语言石化现象的成因,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只有通过实际的分析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语言石化现象,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英语写作人才。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语言石化现象的原因,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帮助他们克服这一问题。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外语过程中,由于受到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双重影响,导致在口语表达中出现僵化、呆板和不自然的现象。
这种石化现象不仅影响了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还会对语言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本文将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成因、表现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引起语言教学者和学习者的重视,促进第二外语教学的改进。
一、成因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母语干扰学习者在学习第二外语时,母语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口语表达中,学习者往往会受到母语语法结构、词汇用法等方面的干扰,导致其口语表达呆板、僵化。
2. 目标语言不自然的输入在学习第二外语的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受到来自教材和教师的不自然的目标语输入,这种不自然的输入与实际语言使用存在差异,使学习者的口语表达也带有石化的痕迹。
3. 语言习得阶段在语言习得的不同阶段,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握水平不同,而在初级阶段学习者往往会受到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影响更为显著。
以上几个方面导致了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产生,为了避免中介语石化现象,学习者需要针对不同的成因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表现1. 语法错误在口语表达中,学习者往往会出现句法结构呆板、语法错误的现象,这种语法错误不仅影响了口语表达的流利性,还降低了口语表达的准确性。
2. 词汇使用不当在口语表达中,学习者可能会使用一些过时的、不符合实际语言使用的词汇,使得口语表达给人一种不自然的感觉。
3. 句子结构僵化在口语表达中,学习者往往会使用一些固定的句式和结构,使得表达显得呆板、僵化。
以上几个方面是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些表现不仅影响了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能影响到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兴趣。
三、解决方法针对中介语石化现象,学习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解决方法:1. 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通过阅读、听力等方式提高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输入,使其接触到更为自然、地道的语言输入,从而有利于减少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出现。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中介语石化现象是指在第二外语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中介语在使用中逐渐变得僵化固定的情况。
这种现象在第二外语教学中并不罕见,特别是当学习者长期使用中介语进行交流时,往往会形成不同程度的石化现象。
本文将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原因、影响和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使用中介语进行交流时,学习者可能会受到母语的干扰,将母语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套用到中介语中,导致中介语变得僵化和固定。
学习者长期使用中介语进行交流,缺乏与母语人士进行实际交流的机会,也限制了中介语的发展和提高。
学习者可能因为焦虑和自信心不足等心理因素,不敢尝试使用新的语言形式,进一步加剧了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发生。
针对中介语石化现象,教师和学习者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
教师应该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真实交际,提供学习者与母语人士进行实际交流的机会,帮助学习者改变使用中介语的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纠正学习者的错误和不通顺表达,培养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敏感性和规范意识。
学习者应该具备开放的心态,不怕犯错误,勇于尝试和使用新的语言形式。
学习者可以积极参与真实交际,与母语人士进行对话和实践,提高语言使用的自信心和流利度。
学习者还可以注意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第二外语的语言输入,如阅读、听力和观看相关的电影或电视节目,以培养对第二外语真实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中介语石化现象在第二外语教学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产生原因复杂多样,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过教师和学习者共同的努力和应对策略,可以有效地解决中介语石化问题,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交际能力。
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及对策

摘要:中介语石化现象是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地一个瓶颈期。
本文分析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产生原因,并且探讨其解决对策来帮助学习者避免石化现象。
关键词:中介语; 石化; 原因; 对策中介语(interlanguage)又称过渡语,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的语言体系。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是朝着目的语的前进方向发展,但是大部分的学习者在语言学习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这就是中介语石化。
selinker首先提出了中介语石化(fossilization)这个概念。
中介语石化现象在外语学习中是个普遍的现象,其可能存在于习得的任何一个阶段。
外语学习者会在书面或口头表达中伴有不正确的语言形式。
如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时会出现母语的发音和用词、或者是语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二语习得者掌握目的语的熟练程度。
一.产生原因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五个因素:母语迁移、培训迁移、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目的语过度概括。
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如果源语与目的语相似形成的正迁移会使语言习得的过程更加容易,如果源语和目的语存在较大差异,形成的负迁移回阻碍语言习得。
培训迁移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不规范的语言现象而产生中介语的石化现象。
这种语言误解往往产生在学习的初始阶段。
培训迁移还可以由教材的学习策略的失败也会导致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产生,主要指将目的语简单化,尤其体现在句法上。
学习者在无意识中使用学习策略将目的语简化以便交流,但使语言失去了多样性,从而不能使学习者不能灵活运用目的语。
如一些英语学习者为了追求目的语的准确性而把目的语简化,长期使用简单句而避免使用长句从而导致语法方面学习的石化。
另一种是学习者过度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忽视了语言的准确性,从而产生了一些典型的语法错误。
如冠词和时态的使用错误。
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之后,学习者运用如回避(avoidance)、简化(simplification)等交际策略达到交流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语言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Causes of Fossilization and Rules to Avoid Fossilization院系:外国语学院专业:学科教学(英语)姓名:吴忠通学号:310045108027浅析语言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Causes of Fossilization and Rules to Avoid Fossilization摘要:语言石化现象是中介语最主要的特征,而在第二语的习得过程中,中介语言是一个普遍且不可避免的现象,所以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很有必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语言石化的概念,然后分析了语言石化现象形成的原因,最后根据语言石化现象出现的这些原因提出了一些避免石化现象的应对策略。
希望通过该研究,可以使广大的语言学习者能更好地学好第二语言。
关键词:石化;中介语;成因;应对策略Abstract: Fossiliz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features among interlanguage, and interlanguage is an inevitable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refore, it’s very necessary to make a research into the phenomenon of fossilization. This thesis will first introduce the notion of fossilization, then analyze the causes of fossilization,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to avoid fossilization according to those causes. The author expect the research in this thesis can help lots of language learners better learn the second language.Key words: fossilization; interlanguage; causes; strategies很多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学了十几年的外语了,怎么现在想要提高但却总感觉到自己的外语水平仍然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仍然停滞不前?怎么自己的外语越学水平越低呢?以上所描述的现象就是人们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经历的一个过程。
这些现象就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
语言石化现象反映出了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种的不足之处,并很大程度地牵制其目的语熟练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杜绝语言石化现象,提高学习者目的语水平,是值得研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介语和语言石化现象概念在1969年的剑桥国际会议上,著名语言学Larry Selinker最早提出了中介语的概念,并在1972年的他所发表的论文中第一次正式使用“interlanguage”来指称中介语这个术语。
从此,中介语作为语言学及语言教学中的术语而诞生了。
中介语又称过渡语、语际语,它是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言,不同于母语(native language)和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但同时又具备母语和目标语的特征,是介于两者之间、尚存在一定缺陷或还不是很地道的语言,是处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连续体或临界体(《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5)。
通过上述定义可以得出中介语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标语靠近具有系统性、过渡性、可变性、创造性、渗透性、反复性及石化性等特点。
每个外语学习者都要不可避免地经历中介语阶段,才可能达到如本族语者般熟练使用目的语的水平依据。
Selinker经研究发现,高达百分之九十五的外语学习者学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稳步地提高,而是处在一种原地不前的徘徊状态,且可能伴有逐渐退步的趋势。
Selinker在1972年将该现象命名为石化现象,又称之为语言僵化(fossilization),并在1996年将其定义为:“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过渡语中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 年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
石化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 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了以后, 还是会在过渡语的使用中出现。
”虽然石化现象经Selinker提出后在二语习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不同的学者对石化现象有着不同的认识,因此对石化概念的界定也就有所不同。
例如Lowther认为“石化现象指一个人的目的语不能达到本族语者的水平”。
Rod Ellis 则认为“作为中介语过程中的一部分,语言石化在中介语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刻产生,因而导致石化了的错误出现”。
Sharwood Smith认为:“石化现象指对语言的大量接触与重复练习不再有任何进展这一过程”。
Han对各种定义作出批判性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把石化视为一种在语言系统某些部分发生的过程,一种学习者在有持续的目的语输入、充足的学习动力和充分的练习机会情况下依然发生的过程。
虽然石化现象在不同人的眼中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在学术界都普遍认同中介语石化现象是二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常见问题。
40多年来, 不少研究者认真探讨了其形成原因。
探讨得出的各种理论都能对语言学习的某个方面做出解释, 但也都有解释不了的问题。
作者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 所出现的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分析由于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是Selinker提出的,这位语言学家也提出了他自己认为的原因,分别是以下五点:(1)母语迁移(languge transfer);(2)培训转移(transfer of training);(3)学习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4)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5)目的语过渡概括现象(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linguistic material)。
其他语言学家也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观点,Lenneberge(1967)和Lamendella(1977)从生物成长的角度提出了语言石化现象的内因说;Schumann(1976)以社会文化差异及其造成的心理差距为基础提出了语言石化现象的外因说;Vigil和Oller(1976)提出了石化现象的交互作用说。
Krashen(1985)、Ellis(1994)等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石化现象的成因。
除了国外的学者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成因有过探究之外,许多国内语言学者也对石化现象非常感兴趣,也就该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研究,但由于语言石化现象起因颇为复杂,目前语言学界对石化现象的真正原因还没有一个非常权威的结论,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在结合自己多年来学习外语的经验,认为引起中国外语学习者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生理因素(critical period 著名语言学家Lamendella在1977提出了著名的“关键期假说”hypothesis)。
该理论认为人脑中有一个专门管理语言习得的机制,它可以讲外部输入的语言知识通过语法规则内化而成为学者这的语言能力,但这种习得机制到了青春期或“关键期”就会自然消失,因此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就会进入停滞阶段,石化现象也就由此产生了。
当前国内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实学生进入中学后才开始接触外语,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是青春期(puberty)之前,一旦过了青春,由于大脑功能的单侧化导致大脑可塑性的损失,语言自然习得的能力也就丧失了。
目的语学习者开始学习外语时,大多数人已经错过了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换句话说,他们的母语语言系统已经深深根植于大脑之中,这就是造成目的语学习者外语中介语石化生理上的原因。
2.心理因素。
关键期假说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在语言习得成效上的差异,却未能解释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
Schuman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外语学习者的心理变化,认为在青少年时期,生理、情感、认知方面的变化会让他们产生一种防范心理来抵制业已建立起来的自我价值和观念,这种防范心理会一直持续到成年。
根据Schumann的理论,如果学习者的社会文化与所学语言的文化差异很大,学习者就会在社会和心理方面与目的语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样在语言处理过程中,记忆和输入的操作过程就会受到限制。
这种限制就如同在缺乏语言环境和语言条件下学习的外语学习者,语言的输入以及对输入的处理过程都极其有限。
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学习者只能依靠内部输入,也就是母语和自己的中介语来处理语言。
由于长期以不完善的中介语为基础来处理语言,也就出现了中介语的石化现象。
3.语言因素外语习得是在已会本族语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本族语对目的语的学习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在研究中,语言学家将此称之为语际迁移(interlingual transfer)。
单纯从语言的角度,引起中介语石化的主要救赎就是语际迁移。
“语言迁移”的概念是Lado(1957) 在他的著作《跨文化语言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环境中,学习者广泛地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并经常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
迁移又分正迁移和负迁移,前者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而后者阻碍第二语言习得,形成石化。
例如:研究发现,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学习英语时,总是避免使用定语从句,原因是他们母语中没有对等结构。
又如中国人用英语道歉时,倾向于过分使用表达后悔的话语,因为他们把母语中的标准迁移到了外语中。
4.策略因素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学习策略(strategies of learning)和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communication)。
以上两种策略都与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有一定关系。
一般认为,学习侧率是指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运用的某些特殊的方法和手段,是学习者获取、存储、提取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步骤。
著名语言学家Ellis(1944)研究发现大部分学习策略是间接地影响语言学习的,而有些学习策略却可以直接地影响语言学习,例如词汇和语法项目的背记策略等等。
外语学习者在发展他们中介语的过程中,总是运用各种各样的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