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思想与老庄思想

合集下载

浅析老庄与孔孟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析老庄与孔孟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析老庄与孔孟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一、孔子与儒家思想老子、庄子、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数千年。

那首先想到的就是孔子和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从孔孟到荀子,西汉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遍一发不可收拾,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就连清朝时期的戊戌变法中也有所应用,是把西方的政治学术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维新变法在清朝,这一时期康有为面临着仍然强大的封建势力,资本主义虽初步发展但力量弱小,因此康有为借助孔子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以减少资产阶级改良的阻力。

它表现出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思想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总之儒家思想从创立、发展和运用,无论是利用还是批判,始终是为现世所需。

儒家思想构成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它的优秀内涵方面从古至今体现了人本主义,强调人的道德感化,这在我们今天的改革关口,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需要儒家的“德治”中合理的成分,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吸收儒家精华,去其糟粕,这就是我们对儒家的态度。

①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法律的影响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欢迎主要原因就是它的等级性和血缘性。

儒家法律以血缘情感为心理基础,以宗法人伦为主要内容,其中心是“三纲五常”。

宗法制度在西周演变而成,秦汉则成为宗族制度,明清以后变成家族制度,虽然形式有所改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血缘纽带一直未受到根本的松动,以等级制度、亲属关系为社会核心组织的性质却坚实地固定下来。

宗法家族伦理被视为法的渊源,并凌驾于法律之上,以朝廷和家族为本位,因此古代的法律最主要的精神仅有两条,孝于宗族和忠于王朝。

如秦简中的《封诊式》记载了两个案例,一则是:甲向官府控告自己的亲生子丙不孝,要求官府对丙处以流放,官府完全满足了甲的要求。

另一则是:甲以自己的亲生子丙不孝为由,提出控告,要求官府对丙处死刑。

官府当即就派令吏前去把这个不孝子捉拿归案。

这两个案例就表现了封建时期的儒家思想以等级制度、亲属关系为社会核心组织的性质。

孔孟老庄墨的论说风格

孔孟老庄墨的论说风格

孔孟老庄墨的论说风格各具特色,具体如下:
孔子:孔子的语言风格平实、朴素,注重逻辑和内在的连贯性。

他的话语富有启发性,常常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思想,具有强烈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孟子:孟子的语言风格富有气势,擅长用比喻、寓言等形象生动的手段来阐述自己的思想。

他的话语中充满热情和信念,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说服力,能够激发听者的情感共鸣。

老子:老子的语言风格简约、深邃,常常以短小精悍的语句表达思想。

他善于用矛盾、相反的词语来阐述道理,引人深思。

老子的语言中充满智慧和哲学思考,对后世影响深远。

庄子:庄子的语言风格汪洋恣肆、文思奇幻,引物连类,取象之深厚,善于用寓言来阐述思想。

他的论说文恢宏大气,富有想象力,且善于使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深邃的思想。

墨子:墨子的语言风格质朴明快、善于类推,他的论说文逻辑严谨、观点明确,且善于通过实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

墨子的言辞平实而有力,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

总的来说,孔孟老庄墨的论说风格各具特色,或平实、或气势、或简约、或汪洋恣肆、或质朴明快,他们的语言风格和论说方法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思想深度。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

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所谓老庄之道

所谓老庄之道

所谓老庄之道,是指以老庄为首的道家学派的学说;而孔孟之道当然就是以孔孟为首的儒家学派的学说。

概括起来,老庄之道讲出世;孔孟之道讲入世;所谓“学而优则仕”讲的就是孔孟的的学说了。

由此,分别拿老庄和孔孟来做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东西;老庄之道:1、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又讲“有物生于宇宙,先天地……吾不知其名,而名之道。

”还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通观《老子》全书,可以看出,老子对于世人、对于世俗、对于社会,他主张以“道”为体,所谓“顺道自然”;而道又是一种先于宇宙而存在的东西。

有人就会问“道”是什么呢?老子也说“吾不知其名……”但他知道“道”是干什么的。

所谓“道”是宇宙间不变的规律,是万物生存的依据,是自然的最高法则。

所以人也要顺应“道”而存在,否则违背了规律的下场是世人皆知的;2、庄子主要讲“无为”,很多人很奇怪,为什么要无为呢?人要无为,那还活着做什么呢?讲道家思想消极最早也就是从此始。

但若仔细想想为什么要无为,你就会发现,庄子讲的“无为”不是要你不要做事,反而是要求你只做正确的事,也就是“顺应规律的事”由此可发现庄子的思想其实是对老子思想的深入。

正如庄子讲“无为而无所不为”。

孔孟之道:1、孔子主张“行仁政”,以圣人君主为国体,君爱民、民拥君。

君主应是圣人之体,体恤百姓,爱惜子民;君主于臣民之间应该类似父子的关系,也就是后人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礼仪为体制,以伦常为纲教,君主有过失臣民应该提出意见予以纠正,臣民有过失,君主则可以处罚之,臣民不得违反其间规律,否则就是谋反;2、孟子主张“王道治国”,即君主应以满足百姓需求为己任,满足了百姓需求则百姓安康,百姓安康则国家稳定,国家稳定则朝廷兴盛,朝廷兴盛则社稷无忧。

但世俗体制上,孟子依然同孔子为同一主张,既宣扬“礼仪、伦常”。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二者观念的异同。

老庄之道在于探索人类社会的最原始,也既最为本的规律,要求人们按此规律办事做人;孔孟之道则是探询人类社会的治理规则,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们只找到了一个圣人君主体制。

孔孟儒家与老庄道学

孔孟儒家与老庄道学
❖ 蜩(蟬)與鳩(班鳩)譏笑大鵬:小知與大知之 別
❖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 也?朝菌不知晦朔,虫惠虫古不知春秋,此 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 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 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 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 *故曰:至人無己(忘掉一切),神人無功 (不追求功),聖人無名(不追求名)。
❖ 道家的莊子往往用寓言人物的豐富多彩的生 活態度、形形色色的行為方式,
❖ 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去描述天人合 一的生存態度與心物對立的認識方法之間的 鴻溝,
❖ 這對我們理解海德格爾的從主客對立向沉思 的跳躍是很有裨益的。
罔兩問景的寓言
❖ 罔兩是影子外圈的淡影,罔兩隨影子運動,影子又 隨人體運動。
❖ 仁的觀念擴大為社會共同持守的尺度,成為群 體的倫理秩序。
❖ 整部《論語》中提到「仁」有109次,「禮」 75次。
孔孟之道與「道統」
❖ 宋.黃幹《勉齋集》卷19 : 「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生而道始 行;孔子、孟子生而道始明;孔、孟之道, 周、程、張子繼之;周、程、張子之道,文 公朱先生又繼之。此道統之傳,歷萬世而可 考也。」
❖ 莊子並不去追求有形有名現象上的因果聯繫, 不去探究罔兩、影形之間互相依據的關係;
❖ 他指出,如果人的認識一定要依據有所對待 的事物才能判斷自己是否正確,而所面對的 事物又是變化不確定的,那麼這裏就一定會 存在著困難,即「有患」。
❖ 「逍遙遊」,是指無所依賴、绝對自由地遨 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 北冥的鲲──化身為鵬──飛向南冥(天池)
❖ 罔兩問影子說:「你原來行走,現在又停下,你原 來坐著,現在又站起來,你為什麼沒有獨立的行為 操守呢?」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周瑾儒道之学重在人生,本无意论美,其美学思想皆出自审美化的人生哲学。

故,论儒道美学即论其哲学也,亦即论其人生境界观也。

一孔孟之学以"仁"为根本,"成仁"乃其理想;老庄之言以"道"为宗尚,"体道"是其归宿。

两家本旨多有不同,前贤有治世治身之说,时彦有入世超世之判,皆以法度、自然明两家轸域。

审美精神之歧异亦无外乎此,盖先有人生境界观而后有艺术审美论也。

1.美善相乐与自然真美孔子论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缘《韶》主尧舜禅让以德,而《武》主武王征伐以力。

此美善相乐之论,源于其仁学思想。

仁为内在情性与外在伦理之融汇,此内外交洽之仁心乃"礼"、"乐"之根本。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仁学精神贯注于艺事中,非特悦人耳目、娱人情性而已,更当于潜移默化中激发善德良知也。

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乐"即音乐艺术,兼愉悦性情之形式美与感发意志之仁德美。

"成于乐"为精神沉醉、纯粹超越而至自由境界①。

孔子闻《韶》于齐,三月不知肉味,整个人生由音乐而艺术化、道德化,沉浸于美善统一之境。

斯乐陶染性灵、感发仁心,使人人本具之良知充满身心,一念自觉便可成仁。

子云:"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又云:"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诚哉斯言!孟子曰:"理义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告子上》)在中国美学史上首次赋予仁德以审美价值。

孔孟老庄思想比较研究

孔孟老庄思想比较研究

孔孟老庄思想比较研究总目录第一章孔孟与老庄异同之概说第一节孔孟老庄存在于我们身边第二节孔孟老庄在近代的坎坷历程第三节孔孟老庄在今天的思想文化价值第二章孔孟老庄的辩证思想之比较第一节《老子》的素朴的辩证法思想一、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出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孤立的二,提示大家要重视对立面的作用三,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到某种极限的程度时,就改变了原有的状况,而转变成它的反面了第二节庄子的“齐物论”相对主义哲学打破独断论的辩证意义一、“齐物论”之形成二、“齐物论”的本质三、“齐物论”独特意义与作用第三节孔子“中庸”论的辩证法思想一、原“中庸”二、世俗对中庸的误解及辩正三、中庸的利害功用第四节孟子“中”“权”等辩证法思想一、“中”是针对偏激片面的二、“权”是矫正保守呆板的三、其他辩证法思想第五节孔孟老庄辨证思想异同比较第三章孔孟老庄的美学思想之比较第一节孔子的美学思想第二节孟子的美学思想第三节老子的美学思想第四节庄子的美学思想第五节小结第四章孔孟老庄的天命鬼神观之比较第一节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对孔子天命鬼神观的论述第二节孔孟的天命鬼神观38附一、荀子的天论附二、董子的“天人合一”论附三、孟子天道观若干问题初探附四墨子的“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第三节老子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思想第四节天人关系问题上儒道思想的异同第五章孔孟老庄的经济思想之比较第一节、孔子的经济思想一、财富观二、生产与流遍概念三、分配与消费观念四、财政思想五、孔子经济思想的总考察六、子贡的经济观点七、《大学》《中庸》的经济思想八、大同、小康论第二节、孟子经济思想一、孟子的义利观二、孟子的恒产理论三、孟子的分工和劳动理论四、孟子的财政赋税理论五、简短的结语第三节道家的经济思想一、道家经济思想产生的客观基础二、杨朱的贵己论三、道家代表作——老子中的经济思想四、庄周的经济观点五、道家经济思想的影响第四节儒道经济思想比较第六章孔孟老庄的教育思想之比较第一节孔子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有教无类”三、论教育作用四、教育目的和任务五、教学内容六、教学方法论七道德教育的内容八、道德教育的过程和方法九、论教师和师生关系第二节孟子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二、道德教育思想五、教学思想第三节、老庄及黄老学派的教育思想第四节儒道教育思想异同第七章孔孟老庄的处世哲学之比较第一节孔子的处世哲学一、人生进退穷达的总原则二、永远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三、生死观四、交友之道五、严于律己,加强各方面修养第二节孟子的处世哲学一、充分张扬自我、气节、尊严二、加强个人修养第三节老子的处世哲学一、生而不有,功成而弗居二、不自见、是、伐、矜三、勿轻、易、躁四、修养高的标志五、懂得相反相成六、提醒注意人皆慕之的反面第四节庄子的人生哲学一、人生应当把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当作最高的境界来追求。

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的教育意义

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的教育意义

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的教育意义
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都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代表,它们的教育意义非常深远。

孔孟之道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可以使人变得更加完善和成熟,成为有用之人。

同时,孔孟之道也强调了道德教育,认为只有在道德上做到圣人的标准,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有用之人。

因此,孔孟之道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标,提倡了“以诚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方法。

老庄之道则强调了自然、放松、自由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该让人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老庄之道主张真正的自由来自于放弃追求物质和权力的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因此,老庄之道强调了“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教育目标,提倡了“循序渐进、自由自在”的教育方法。

综上所述,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都有其独特的教育意义,它们强调了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但都是为了培养真正有用、自由、快乐的人。

因此,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适应当代社会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为培养更多有用之人、自由之人、快乐之人而努力。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思想孔子的伦理思想--“仁”。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

“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

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 以德治民。

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 要求君主爱民, 施行仁政。

他还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 都应安守本分, 名实相符,并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观。

孔子的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他主张祭祀, 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 至于鬼神是否存在, 则可以不问。

相对于天命鬼神而言,孔子更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 而要一视同仁, 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

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目, 并以“诗、书、礼、乐”等内容教导学生。

故孔子之教, 可谓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孟子思想性善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

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

“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

“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

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

理想人格: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等等,如此种种,都是激励人心、传颂千古的名言。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他说:“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孟子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

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

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

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

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

因此,又叫“良知”。

道家老庄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

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编辑本段]核心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

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

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

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

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

老庄。

亦称“老根子”,是迁徙他乡或另辟新村的阿恩德分支对原住村庄的称谓。

由于相距遥远和年代久远,分支出去的各村寨之间,来往渐疏,辈份难辨,便互称“阿哈教”或“阿哈勒”,即同一祖先的后裔。

在东乡族地区,所有的村寨都有自己的“老庄”和清楚的系谱。

同一姓的人,若阿恩德不同,常在姓之前冠以老庄的名称,如同一马姓,有麻失里马、拾拉泉马、东达恒马、果果承马、奴拉马等。

2.搞老庄(武林外传中出现过)1.研究道家或者说是研究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的意思。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因此常常二者并称。

他们二者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人应该顺应自然,少求私欲等等,有兴趣可以到国学网去看。

2.意思:研究庄子因为庄子的一些思想和孔子是对立的3.搞,就是研究。

老庄,即是庄子也。

[编辑本段]老庄思想简论一道法自然观主张雕琢复朴的人性复归,纠编人性异化倾向主张至公精神,用以扼制人们过分的权利欲和占有欲崇柔尚雌精神内圣外王之道二反者道之动的辩证对待观和矛盾转化学说任何事物都是在相互对待的状态中存在着在这种对待关系中应从正面去透视负面意义,通过负面意义的把握去显示正面的内涵这种对待关系不是绝对永久保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三被褐怀玉的超然人格和崇尚自由的批判理性庄子认为世间不存在确定不变的是非标准,不承认任何绝对权威,因而对现实一切秩序的怀疑批判及否定及绝对追求自由心斋坐忘逍遥无待的境界忧患意识与隔离智慧超越的哲学与文芦的超越[编辑本段]名言“凡人心险于山川”––––––二千多年前的庄子即有此语,怪不得中国人只有心思探索人,没有心思探索自然山川了。

“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中国人没有真理意识,只有效忠于皇帝的“正气”意识,以及权力意识,权力可垄断真理。

“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理”–––––––事实上,中国人只对“原天地之美”感兴趣,对人世间之外的理没有兴趣。

“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像庄子这样的知识分子与生产劳动脱离,所研究的东西也太清虚消极,其个人的成就虽伟大,但对民族却是悲剧。

“独(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傲视鄙倪)于万物”–––––––中国人于宇宙大自然只有精神交流的关系,没有征服探索的欲望。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一幅小农经济的画图。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庄子此语的意思是,不以长寿为乐,不以早夭为悲,不以通达为荣,不以穷困为耻。

随遇而安,知天乐命,使国人丧失了进取心。

“傍(依傍)日月,挟(怀藏)宇宙,游乎尘垢(世俗)之外”––––––归隐江湖思想使得中国人往往缺乏“我有入世的胆量,下界的苦乐我要一概担当”的勇气。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天人合一思想产生不了探索大自然的观念,产生不了近代科学。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中国人都给平均化、标准化、中庸化了,很少有像庄子这样的独立特行的人。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境界最高的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业,圣人不希求名声)––––––中国人的名利思想极重,所以,有人站出来反对名利。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鸟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以喝饱肚子为限,何必要占有整个河流?)–––––––知足,是儒家、道家共同的思想,也是农业社会的反映。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遥远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

他肌肤如冰雪洁白,风姿绰约如处女,不食人间五谷,餐风饮露。

腾云驾雾,驱驰日月,而奔驰畅游于宇宙之外)–––––––中国社会太黑暗,所以,有同流合污之俗人,也有冰清玉洁之隐士,唯独没有敢于入世、挑战社会、进行抗争的勇士。

“形(肉体)固可使如槁木(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避世以至于槁木死灰,如佛教成佛之涅盘,这大概是东方人的悲观主义吧?“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世人终生奔波于名利而不见有所作用,疲惫不堪而不知自己的归宿,太悲哀了)–––––––庄子反对为名利而操劳奔波,可是老百姓为了糊口不疲于奔命行吗?“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此即彼,彼即此,彼无是非的区别,此也无是非的区别)––––––:中国人没有多少是非观念、真理意识,诸子百家都是教导人们混淆是非,不辨善恶,或以恶为善(如儒家以束缚人之恶德为善德,法家以暴力、诡计为善行)。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天地只有一种元素,万物纷纷也只是一类)––––––针对名家白马非马的争论,庄子“齐万物”,认为万物一马。

在这种浑沌主义、相对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当然不可能产生柏拉图之灵肉二元主义、亚里斯多德之植物分类、物理探索。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对人间之外的事,圣人暂且悬置它而不探讨;对人间之内的事,圣人陈述它但不主观地评判)–––––对于六合之外、世俗之外、形而上的东西,中国人没有探索的欲望,所以,科技离不开眼前的实用,哲学只有世俗主义的思想。

“昔者庄周梦为蝶,栩栩然蝴蝶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过去,我庄周梦见了蝴蝶,栩栩然飞行的蝴蝶。

……但醒来之后,我搞不清是我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庄周)––––––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也模糊如梦,飘飘渺渺,混混顿顿,没有严密的思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我们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以有限对付无限,必然陷入困境)––––––––庄子也主张“不学”,以保真养神,对付知识的无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