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师道观探析

合集下载

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

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

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韩愈所处的唐朝中后期,儒学的师道观已逐渐淡化,世人不以相师为荣,反以求师为耻,特别是知识分子更是耻于学师。

为了扭转这种轻师道的风气,韩愈以《师说》为宣言挺身而出,敢于为师。

《师说》中所包含的教育思想很广,本文只对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1教师的任务文章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就是说教师的任务。

“传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进行思想品德和某某某治思想教育,这里当然指封建社会的封建道德和为封建统治阶级某某某治服务的某某某治思想教育,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这是第一位的,也是根本。

所谓“授业”就是指传授什么内容,既传授儒家的经典。

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必然教给学生读写算的能力,也就是使学生受到文化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

“解惑”是指在传道授业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许多不明白的事,教师的任务就是解答学生在传道和受业方面的疑惑。

以上三方面不是并行的,而是以传道为主。

三者的位置摆得很清楚,第一是传道,其次是授业,最后是解惑。

教师向学生讲授儒家的典籍或者解答疑难,都是以传道为教育目的的。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古文典籍和儒家经典,受到文化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使其具有一定的读写和生存常识,并通过不断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在“道”与“业”方面的疑惑,达到使学生领悟“道”的内涵,最终使儒家道统代代相传的目的。

韩愈指出教师最终传授给学生不是“业”,更不是“惑”,而是“道”。

韩愈认为教学目的与任务,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是文化知识教育,最终达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在现代教育中,教学的目的与任务仍没有脱离这三方面,只是由于时代不同其具体内容不同而已。

韩愈对教师任务的论述同样可以为我们所用,用它来说明智育和德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合理的。

2教师的重要性《师说》中第一句话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为什么必有师呢?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既然不是“生而知之”,就会有疑惑不解之事,就需要有人为之解惑。

孔子相师文档

孔子相师文档

孔子相师引言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化名人,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圣人。

他的思想和智慧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思想。

虽然大多数人熟知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观点,但很少有人知道孔子还是一位相师。

在古代中国,相师是一种神秘而受人尊敬的职业。

相师通过读面相、掌相、相命等技巧,来预测人的命运和性格。

相师的目标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找到人生的方向,并提供人生的指导。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相师身份给他增添了更多的神秘和魅力。

孔子的相师之道孔子相师的基本原则是“观天象、读人相”。

他相信人的命运受到天象的影响,并通过观察人的相貌、神态、气息等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

这种观天象、读人相的方式,使孔子成为了一位倾听于自然、洞察人心的卓越相师。

观天象孔子认为,天象是了解人命运的重要指标。

他研究了天文学和占星术,并通过观察星宿、日月运行轨迹、气候变化等来预测人的命运。

孔子相信,天象中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的生活和命运。

因此,观察天象成为他评估人命运的一部分。

读人相孔子相师的另一个重要技巧是读人相。

他通过观察人的面相、眼神、声音、气质等,来了解一个人的性格、能力和操守。

他认为,人的相貌会透露出内心的品质和特点。

通过读人相,孔子可以判断人的潜力、命运和人格特质。

孔子相师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的洞察力。

他能够从表面现象中看到人的内心,看到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动机。

这种洞察力让他能够提供准确的相命和指导,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并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孔子相师的影响孔子作为一位相师,不仅在当时获得了很高的声望,而且他的相师之道也延续至今。

他的相师之道不仅能够帮助人们了解自己,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向,从而实现人生的成功。

在现代社会,相师的概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越来越多的人转向相师寻求帮助和指导。

孔子的相师之道被广泛应用于婚姻、职业、健康等方面。

他的智慧和洞察力为当代的相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师道观的思想内涵

师道观的思想内涵

师道观的思想内涵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师道”可说是其中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

深入研究古代的“师道”,从中汲取丰富营养,这对今天的教育实践是大有裨益的。

朱熹对《中庸》中的“率性之谓道”的“道”字解释说:“道,犹路也。

”“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

”所谓“师道”,就是指教师应走的道路或当行的道理。

师道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师道是指兴办教育的理念和规律,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意义,教育的内容、原则、方法等。

狭义的师道则是指做老师的原理和规律,包括怎样当老师、怎样开展教学、怎样进行德育、怎样为人师表等。

我国古代的“师道”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师德”有所不同。

在内涵上,“师德”一般表示为师者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而“师道”则更多地体现了为师者所应具有的内在人生理想和信念;在外延上,“师德”主要指教师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而“师道”除了指教师的这种职业道德之外,还包括了他们所应具有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等。

我国古代,“师道”的首倡者是开儒学之先,立道统之始的“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之后经由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朱熹、王守仁等人的不断继承和发扬,逐步形成为传统。

我国古代“师道”是由古代名儒大师们倡导和实践,并为当时广大教师所向往和追求,具有典型意义的为师理想、风范和行为的总括。

古代“师道”的内容博大精深,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志存高远,乐道自得这代表了我国古代的名儒大师们所极力推崇,并广为师者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和信念。

它依次分为识道、志道和乐道三个层次。

所谓“识道”,即对教育作用和教师职业的认识。

《礼记?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说明教师职业极为重要。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这里把君师并称了。

荀子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认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正礼”,“礼者,之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论《师说》的“师道观”——兼谈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论《师说》的“师道观”——兼谈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2008年第3期一、《师说》对“师道”的论述《师说》是中国教育史上首篇专门论述教师的名作,韩愈对教师的论述是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展开的。

对师与道关系的论述。

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必须由教师来进行和完成,卫道必须构建教师的崇高地位和形成尊师的社会风气。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教师成其为教师的必要条件是得有“道”可传,如果无“道”可传,则无师可做,也就没有教师的存在了。

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

对道与业关系的论述。

韩愈所谓的道,是指儒家仁义之道;所谓业,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

道是儒家的基本思想、基本精神;业是儒家经书,是载道的工具。

韩愈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传道,次要任务是授业。

道在先,业在后,道比业更重要,业只是为道服务的。

传道和授业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有许多疑惑之处需要教师去解释,解惑就是教师的第三个任务。

解惑是解释道和业中的惑,并不是离开道和业去解其他无关的惑。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说明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这是对教师作用的新界定,但是对这种界定我们应该全面考虑,毋庸置疑它有进步意义,但是负面作用也应该看到。

韩愈《师说》中所提到的“师”并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教师,也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对师与生关系的论述。

韩愈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与“授业”。

因此,师与生的关系就是以“道”与“业”来联系的。

谁先有“道”,谁就是教师;谁有专“业”学问,谁就是教师。

教师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的限制。

他说:“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事实上,韩愈在这里论述的还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条件,当然他也提到了“弟子”,但是他并不是在固定教学关系中来谈论教师与弟子的,而是在不同的教学关系中的相同的人所构成的关系,这是一种关系的转换,所以这里说的师与生的关系并不同于我们现在所提的师生关系。

孔子的师道观

孔子的师道观

孔子的师道观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老师是伟大的,他能给予我们知识,指引我们成长。

所以我要感谢他们,就像唐太宗李世民说的一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也就是说只要老师自己品德高尚,没有人会不服从的。

教师在古代与今日,角色和地位都发生了变化。

但其本质并未改变,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老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应该成为学生学习上的益友。

我记得我小时候特别不喜欢语文课,因为我总觉得语文课无聊死了,而且还要背课文,听写词语,所以我觉得最痛苦的科目就是语文课了。

直到有一次上语文课,老师竟然让我们唱歌,这可把我给乐坏了,可谁知我刚站起来唱了几句,却被老师叫了下去。

因为我唱得实在是太难听了,唱得跟鬼哭狼嚎似的,谁也不愿意为我伴奏。

这使我非常伤心。

这件事过后,我明白了:原来老师也有不对的地方。

之后我再上语文课,就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我也喜欢上语文课了,因为它能给我带来快乐。

时至今日,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作为教师的待遇也不断提高。

各种补贴以及绩效工资、福利津贴、岗位职务津贴等都相继出台。

于是,就有些家长认为,只要我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上最好的学校,请最好的家教,花最多的钱,读最贵的私立学校,甚至只要孩子上学了,上不上,好不好,不管了,这是一种变味的教育。

我觉得这是错误的。

其实,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即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

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工资高,干好工作就行。

可以说,师道观念的淡漠,导致了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的紧张,以及校园内教师间勾心斗角,更影响到社会上的各行各业。

大家也许听说过江苏教师索取女学生财物的事吧?很多人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可我们换个角度想想,我们的老师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甚至,有的老师要比这更加过分!有的老师强奸、猥亵学生;有的老师收受贿赂,向学生推销商品;有的老师辱骂殴打学生,甚至动用私刑。

不信?那你可以试试:有哪个学生敢在老师面前嚣张?当然不敢。

孔子的师道观

孔子的师道观

孔子的师道观世界文化,唯我独尊。

中国文化,举世无双。

独步天下,为何是我?这一切都是因为孔子,因为他创立了独特的“师道观”。

孔子与弟子人类社会在孔子眼里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困扰着无数人,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出统一的答案。

最简单的答案就是:社会分工明确,层次清楚,自上而下,遵守规则。

自然界在孔子眼里又是怎样的呢?上天的运行不能违反自然法则,做事不能违背自然之理。

人性的欲望可以通过合理的调节和控制,让生活更加美好。

而如果用严苛的方式去限制欲望,用强权、暴力镇压一切,那么将产生非人的结果。

我们把这种结果叫做“天怒人怨”。

这样看来,孔子的师道观有着明显的进步主义色彩,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孔子的师道观有两个要点:一是教学者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循序渐进,所谓“君子循循然善诱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二是教学要以礼待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古代弟子对老师要像父亲对待孩子那样孝顺。

孔子的师道观影响深远,从教育领域延伸到整个社会。

从此,“师道”成为维系人与人关系的纽带。

从公元前478年至公元前479年的30年间,孔子在山东曲阜设坛讲学,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内容的思想体系,即“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气。

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仁政思想,被孟子发挥成“仁政”学说。

相对于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言,孔子的“正名”之论极具时代意义。

在孔子看来,任何事物皆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目的。

如果只片面追求表象,忽视本质或真实目的,很快便会陷入混乱甚至毁灭的境地。

孔子首先提倡给每件事取一个恰当的名称,再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排列它们的顺序。

当各项准备妥当后,第三步才是采取措施,推动落实。

孔子认为在完成一件事之前应该考虑周全,既要保证效率,还要顾及长久利益。

孔子建构起的这套标准,使人们摆脱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干扰,集中精神办好手头的事,减少犯错误的几率。

孔子的教育思想探究

孔子的教育思想探究

V 12 N . o.6 Hale Waihona Puke 3S p 2 0 e .0 9
孔 子 的 教 育 思 想 探 究
张 凯 方
( 邯郸学院 , 北 邯郸 0 60 ) 河 5 0 0
[ 摘 要 ] 论语 》是儒 家学派创 始人 孔子 言论 的汇 编 , 《 是儒 家的 经书 。 中体 现孔 子教 育 思 其 想 方面 的一 些重要表 述 , 如个 性品 质教 育 、 坚持 的教 育 准则 、 导 的 学 习方 法 , 倡 经过 两千余 年 教 育 史的验证 , 别是 经过现 代教 育理论 的 评 断 和现 代教 育 实验 的检 验 , 特 充分 证 明是 普遍 性 的教 育规 律 , 是在 未 来教 育 中也 定会 闪烁 其 奕奕光彩 。 就 [ 关键 词 ]个性 品质教 育 ; 坚持 的教 育准则 ; 习方 法 学 [ 中图分 类号 ]K 2 .6 [ 8 5 4 文献 标识码 ] [ 章编 号 ] 6 3—9 7 ( 0 9 0 A 文 17 4 7 2 0 ) 3—0 8 0 4—0 3 孔子 是一位 伟 大 的思 想家 、 育家 , 教 他在 教育 思 想 道观 ” 反 映 出师生 关 系 中的 民主性 。 说 : , 他 合乎 道 理 的 方面 的一 些 重 要 表述 是 人 类 文 化 的宝 贵 财 富 , 研究 这 话 , 不 听从 吗 ? 它 来 修 正 自己 的过 错 才 是 更 可 贵 能 用 思想 , 我们 会从 中得 到许 多启 示 。 文 试 图 开掘 孑 子 的 ; 合 自己 的话 , 不 高兴 吗 ? 自 己做一 分 析找 出 本 L 顺 能 对 教 育思 想 中永耀光 华 的瑰 宝 , 拿 来 ”并 奉 献 给新 的 教 不足 之处 , 是更 可 贵 的 。 “ 才 他说 : 多 闻 , 其 善 者 而从 “ 择 育时代 。 之 ” 并 强 调 : 闻彼 , 以改 此也 ; , “ 将 闻彼 而不 改 此 , 闻 虽 何益 ? ”老师 的学 问 、 献 中的 知识 , 正 确 的 , 有错 文 有 也 孔 子 的 品 质 教 育 误的, 并非 都是 真理 , 因此 不 可 盲从 , 能兼 收并 蓄 , 不 正 品质教 育 , 各个 时代 教育 中最基 本 的 内容 , 现 确 的吸收 , 误 的修 正 , 要 引 以为 鉴 。 学 生 易 于盲 是 在 错 还 而 代 教育 中, 的品质更 是培养人 的全面素质 的根本部分 。 从 , 由此 常 犯错 误 , 以孔 子 更 强 调 “ ” 他 感 到幸 人 也 所 改 。 孑 子的品质教育 如忠 、 L 信等不止一 端 , 这里仅述其 二 。 运 的是 自己“ 有过 ”人 家一 定 知道 给指 出来 ; 他 的 苟 而 ( )提倡 “ 一 敏于 行而讷 于 言 ” 忧虑 之一 就是 “ 不善 不能 改 ” 。 孔 子说 : 君子 欲讷 于 言 而敏 于 行 。 “ ”在 言 、 两 者 行 孑 子 为什 么 看重 改 过 呢? L 因为他 并 不把 “ ”看 得 过 之间 , 他更重 “ ” 注重 行 为和实 践 。 主张 出 言要 慢 , 十分 严重 , 过 ”是难 免 的 , “ ”, 了就好 , 有 “ 行 , 他 “ 有 过 改 只 过 行 动要 快 , 做后 说 , 先 多做少 说 , 了就一 定 做 到 。 标 而不 改 , 为过 矣 ! 了不 改才 是严 重 的。 说 他 是 ”错 这辩证 的观 榜 古人 “ 言之 不 出 , 耻躬 之不 逮也 ” 说 古代 杰 出人 物 言 点 , 到今 天也 不失 为 至理 名言 。 , 直 语 所 以不轻 易 出 口, 因为 如果 做 不 到 会感 到可 耻 的 。 是 二 、 L 的教 育准则 子子 所 以“ 子耻 其言 而过 其行 ” 孑 子 以言 、 关 系 的准 则 君 。L 行 教育学 生 , 实践 中 , 也 注 意 “ 其 言 而观 其 行 ” 他 在 他 听 。 孑 子坚 持 诲 人 不 倦 、 循 善 诱 和 因材 施 教 , 称 L 循 堪 的学 生宰予 在 白天睡 了觉 , 十 分气 愤 , 宰予 “ 木 “ 他 骂 朽 万世 师表 ” 他 的这 些教 育准 则 , 人 类教 育 中永 远有 。 在 不可雕 也 , 土 之 墙 不 可 圬 也 ! 粪 ”接 着 他 发 表议 论 说 : 普遍 意义 。 “ 始吾 于人也 , 听其 言而 信其 行 ; 今吾 于人 也 , 听其言 而 ( )终 生 “ 人不 倦 ” 一 诲 观其行 。 ”他教 育学 生言 行 一致 , 了别人 的话 也 总 要 听 “ 诲人 不倦 ”是孑 子 毕 生 教育 中矢 志不 渝 的 准则 。 L 观察他 的行 为 。 这条 准则 , 对后 世 发生 了深 远影 响 。 面分 析一 下 孔 子 下 应 该指 出 , 子并 不 是 轻 视 、 对 一 切 言 语 , 是 诲人 不倦 的几个 特 点 。 孔 反 只 反对“ 巧言令 色 ” 花言 巧语 , 。 必然 言行 不一 , 表里 不一 , 1 首先 表现 在对 学生 连续 提 问 的耐心 回答上 . 完全是 一副 伪善 面孔 , 为 了取悦 于 人 。 是 因此 , 巧言 乱 “ 孔 子 去卫 国 , 有驾 车 。 子说 : 口真 稠 密 啊 ! 冉 孔 人 冉 德”“ , 鲜矣仁 ” “ ”是孑 子 的最高 道德 标准 , 巧 言令 有 问 : 该 做 些 什 么 呢 ? L 说 : 他 们 富 裕 起 来 。 。仁 L “ 应 孑子 让 又 色”, 缺德 、 德 , 乱 当然 应该 反 对 , 甚至 感 到可 耻 。 子 讨 问 : 孔 富裕 了 , 又该 做 些 什 么 呢 ? 又答 : 他 们 受 教 育 。 使 回 厌 似 是 而非 的东 西有 五 条 , 中一 条就 是 厌 恶 巧 言 利 答这 类 问题是 需要 耐心 的 。 如 , 张 问怎样 才 可 以从 其 再 子 口, 恶说 了不 做 的人 , 为他 们 失 掉 了“ ”而 破 坏 事政 事 , L 厌 因 信 孑 子说 : 崇五种 美 德 , 除 四种 恶 政 , 可 以 尊 屏 就 了“ ” 信 。 从事 政治 了。 张 问 什 么 是 五 种 美 德 , 子 举 出 “ 而 子 孔 惠 ( )强调 “ 二 过则 勿惮 改 ” 不费 ”等五种 美德 之后 ; 问什 么 是 “ 而不 费 ” 孑 子 又 惠 ,L 儒 家 的后裔 们说 : 人 非圣 贤 , 能无 过 ? “ 孰 ”意 为 只 便把 五种 美德 一 气 解 释完 了。 问 : 四种 恶 政 ” 孔 子 又 “ , 有圣 贤才不 会 犯 错 误 。 同 “ 无 完 人 , 无 足 赤 ”的 也一 一作 答 。 子 总是耐 心 回答 一 连 串 的 问题 , 于 追 此 人 金 孔 对 格言 相悖谬 , 显然 是形 而上 学 。 们 的先 师 孔 子也 从 未 根 问底从 不厌 烦 。 他 2 还 表 现在 同一 个 问题 几 个 学 生 提 出 , 都 分 别 . 他 说 自己无过 , 孔子 说 :加 我 数 年 , 十 以学 《 》, 以 “ 五 易 可 无 大过 矣 。 ”未学 《 》 小 过 也 难 免 。 子 承 认 连 同 A 作答 易 , 孔 己在 内的人 都会错 误 的 , 这是 唯 物主 义 。 在讨 论管 仲 “ ”与 “ 仁 ”的 时侯 , 仁 不 子路 说 : 齐有 孑 子认 为 从学 生 到成 人 都会 犯 错误 , L 因此 , 该 允 桓公 杀 了他哥 哥公 子纠 , 子 纠 的老 师 召忽 自杀 了 , 应 公 可 这 仁 孔 许犯错误, 而最看重改过。 论语》的《 《 学而篇》和《 子罕 辅佐 过公 子 纠 的管 仲却 没 有 自杀 , 能 算 “ ”吗 ? 篇 》里 , 录着孑 子 “ 都记 L 过则 勿惮 改 ”的话 , 了错误 不 子说 : 桓公 九合诸 侯 , 止 了战 争 , 是管 仲 的力量 , 犯 齐 制 全 能怕改正 , 的是 不改正 , 怕 这是他 反复训示弟 子的格言 。 这就 是他 的“ ” 子 贡 还想 不 通 , 问说 : 仲算 不 上 仁 。 反 管 无 论接 受老 师 的教授 , 还是 向古 代 文献 学 习 , L 孑 子 仁者 吧 ? 齐桓 公 杀 了公 子 纠 , 不 自杀 , 而 做 了齐 桓 他 反 都 要求 学生 正确 处理 “ ” “ ”的关 系 。 师 , “ 从 与 改 从 要 择 公 的宰相 啊 ! L 孑 子再 解 释说 : 仲 相 齐 桓 公 匡 正 天 下 , 管 其 善者 而从 之 , 不善 者而 改之 。 其 ”这 种 “ 从改 观 ” “ 、 师 人 民至今 受 到他 的好处 , 有他 , 没 我们 这 些 人也 早 做 了

孔子的教育观观物析理,化以人文

孔子的教育观观物析理,化以人文

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法举隅——观物析理,化以人文孔子细心观察天地山水、日月星辰、树木花草、鸟兽鱼虫等自然景观,带领其弟子四处游学,实施临场、即景教学活动。

他善于观察思考,由物及人,做到观物析理,化以人文。

子夏问曰:“何谓三无私?”孔子答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1)。

孔子观天地日月,化以人文。

孔子游历山水,见山说山,见水说水,发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2)之论。

其意谓,仁智者,对自然界的山水充满了仁爱之心,他们能够体验感悟到山水之乐,因为山水与人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

孔子观水,则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3)。

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于河梁而观焉(王肃注:河水无梁,庄周书说孔子于闾梁,言事者通渭水为河也)。

有悬水三十仞(八尺曰仞,悬二十四丈者也),圜流九十里(圜流,回流也,水深急则然),鱼鳖不能导,鼋鼍不能居(道行)。

有一丈夫,方将厉之(厉,渡),孔子使人并涯止之,曰:“此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鼋鼍不能居也,意者难可济也。

”丈夫不以措意,遂渡而出。

孔子问之曰:“子乎,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对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措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以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也。

”孔子谓弟子曰:“二三子识之,水且犹可以忠信成身亲之,而况于人乎!”(4)孔子实施临场、即景教学,以眼前“丈夫渡水”的经历、体验与感受,现身说法,谆谆告诫其弟子曰:“二三子识之,水且犹可以忠信成身亲之,而况于人乎!”《大戴禮記·劝学第六十四》载,子贡曰:“君子见大川必观,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偏与之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其流行庳下,倨句皆循其理,似义;其赴百仞之溪不疑,似勇;浅者流行,深渊不测,似智;弱约危通,似察;受恶不让,似贞;苞裹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必出,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厉;折必以东西,似意,是以见大川必观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贤气象 , 因很简单 , 原 孔子 的志 向就是 “ 老者安之 , 朋
代一样 , 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 社会转型给教育带来 了 巨大冲击 , 需要对 “ 以为师” 何 的师道观 进行重 塑 , 重 温孔子 , 不失为一条借鉴捷径 。


树 立高 尚师德 。 行堪 称 世之 模 范 言
政 以德 , 譬如北辰 , 居其所而众 星共之。 ( 为政》 为 ”《 ) 政首要是培养人才 , 人才培养最快捷和最有效的方式
就是 通过 教 育 。孔子 一 以贯 之 “ 忠恕 ” 道 , 忠恕 ” 之 “ 表
现为仁的两个方面。“ ” 是从积极方面来说 的, 己 忠 , “ 欲立而立人 , 己欲达而达人 ” 《 ( 雍也》 ; 恕” 是从消 )“ , 极方面来说 的, 己所不欲 , “ 勿施于人” 《 ( 卫灵公》 。 ) “ 忠恕” 贯穿于孔子教育的一言一行 中, 体现了一种圣
要有人民, 并使他们富裕起来 , 教化不可少。朱熹认为 “ 富而不教 , 近于 禽兽。故必 立学 校 , 则 明礼义 以教
之 。 l其实这种思想就是孔 子“ 于有政” ”1 】 施 的具体 体
现。
生勤奋治学 。对待学生真诚无私 , 传授知识毫无保留, 还继之以“ 的要求 , 二三子 以我为隐乎?吾无隐 劳” “ 有学者认 为, 要么认 为只有 当 民众都关心集 体 “ 吾无行 而不与二 三子者 ” 《 ( 述而》 ; 爱之 , )“ 能 的利益时, 国家才会 昌盛 , 要么认为既然无法使大家关 乎尔 , 心集体利益, 那么用人类 的恶习促进全体利益的制度 20 1— O 就是一种好制度。 l 尽管儒家对这种观点都有发挥 , 收稿 日期 :o9一l 3 ”2
21 年 1 00 月
湖北第二师范学 院学报
J u a fHu e iest fEd ct n o r lo n b iUnv ri o y u ai o
Jn 2 1 a. 00
V 12 No 1 0.7 .
第 2 卷第 1 7 期
孔子 师道观探 析
夏 秀火
( 东师范大学 教 育学系, 华 上海 20 6 ) 00 2
作者简 介 : 秀火(9 3一 ) 男, 夏 18 , 四川 内江人 , 士研 究生 , 硕 研究方向为 中国教 育史 。
孔子 ( 公元前 5 1 5 年一公元前 4 9年)其作为儒 7 , 学创始人 , 怀揣理想恢 复西周礼 制 , 行 “ ” 主 张 倡 仁 , “ 学而优则仕” 。处于春秋末期大变革时代 , 这些思想
摘 要: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 重视道德修养, 以身作则, 拥有高尚的师德 ; 学而不厌 , 诲人不倦, 践履为师之道; 躬亲实践,
拥有多方面的兴趣 才能 , 索教育规律 、 探 总结教 育方法 , 转化为教 育教 学的实际能力 。德 、 、 艺成 为孔子师道观 最重 识 才、
要的体现 , 是师者之魂 , 也是教师 必备 的品质 。
主要是通过教育实现的 , 文化下移 , 需要相应文化传播 者, 需要教育理论 的重大突破 , 需要 躬亲实践 的教育 者, 孔子教师教育思想应运而生。当今像孔子所处 时
孔子显而易见赞成的是第一种论点 , 通过教化 , 政治上
主张施行仁政 , 政者 , “ 正也 ” 《 ( 颜渊》 , ) 目的就是“ 为

l7・ 0
勿劳乎 , 忠焉 , 能勿诲乎 。 ( ” 《宪问》 )真是“ 爱而知劳 之, 则其 为爱也 深矣 。忠 而知 诲 之, 其 为 忠也 大 则 矣。 孔子“ ” 无隐” 营造 了 良好 的师生关 系, 诲人不
政, 奚其为为政? ( 为政》 在 《 语 ・ ”《 ) 论 子路》 中孔 子
阐述 了“ 富、 思想 , 庶、 教” 国家要走 上繁荣富强之路 ,
生, 提倡平 等对话 , 以鼓励 学生 “ 所 当仁 , 让于师” 不
( 卫灵公》 , 《 ) 学问上敢于质疑 , 遇仁事 , 仁为 己任 , 勇 往而为 , 甚至超越 自己的老师。 知识传授上坚持 “ 隐” 无 。忠爱学生 , 激励孔子一
关键词 : ;论语》 师道观 ; 孔子 《 ; 师生
中图分类号 : C A5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43 4 2 1 ) 4 170 17 4 X(0 0 1 ) 0 -3 0 基金项 目: 本文为“ 国家 9 5工程 ” 当代 中国基础教 育发展创新 ” 8 “ 三期建设项 目子课 题成果之 一 , 目编 号为 20 00 。 项 0 99 1
为后人塑造了师德的典范 。 1热爱教育事业 ,施 于有政 ” L . “ 。孑 子一生主要热
衷于两件事 , 一是从政 , 二是从教。两 者不截然分开 , 孔子认为不。孔 子说道“ 于有 政 , 施 是亦 为
展抱有极大信心 ,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 ( 子罕》 。而 “ 《 ) 后生可 畏” 是通过学 习才能实现 的。 孔子在学 习上 , 提醒学生 “ 三人行 , 必有我师焉 , 择其 善者而从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 《 ( 述而》 ; ) 孔子热爱学
生可畏” 。人的发展总是从简单 向复杂结构过渡的过 程 。通过启发式教学 , 教育在一定范围 内可 以促进个
体向着更复杂结构发展 。孔子信守 “ 性相近 , 习相远” ( 阳货》 , 《 )在教育对象上坚持“ 有教无类 ” 对学生发 ,
道需人 坚守 , L 孑 子正 是坚 守 “ 信好 学 , 笃 守死 善道 ” ( 泰伯》 , 《 )才成就了他“ 德不孤 , 必有邻 。 ( 里仁 》 ”《 )
孔子道德的最高标准是“ 中庸 ” 之道 , 其实就是要 求折 中, “ ” 狷 ” 中庸之为德也 , 反对 狂 “ 。“ 其至矣乎 !
民鲜久矣。 ( 论语 ・ ”《 雍也》 以下只注篇名 ) 道不远人 ,
友信之 , 少者怀之” 《 ( 公冶长》 。这是“ ) 施于有政” 的 又一具体体现。 2 热爱学生 ,有教无类 ” . “ 。教育信念上坚持“ 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