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固阳一中陈婕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介绍我对本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新闻和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以及新课标中对新闻与传记鉴赏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和学习新闻通讯写作的特点,学习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从而学习情感性新闻的特点及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收集香港回归的相关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重点在于:1、了解和学习新闻通讯写作的特点。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难点在于: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作者新闻场景与历史材料结合起来读写法。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1、阅读法; 2、提问法

(一)阅读法:先速读,后精读。根据新大纲要求学生的速读应达到每分钟600字。本文约1000字,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读完,并概述本则新闻的要点。这既可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概括能力。

(二)提问法:以提问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适时的点拨,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究文本的真意。同时注重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个性化解读方式。

在本节课中,要在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必须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

(一)讨论法: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集体的智慧,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二)圈点阅读法:教师应该适当地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边读边圈点、画线的良好阅读习惯,这其实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知识构建环节——2.课文研习环节——3.品味语言环节一)、知识构建环节

1.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设计理由:现在的学生并不熟悉香港回归这一事件,这篇新闻报道对他们来讲只是历史回放,所以再现情景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复习新闻知识

①什么是新闻、新闻有什么特点

②新闻(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设计依据:本文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新闻,使学生能迅速、准确捕捉基本信息,这就要学生知道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的结构,根据新闻不同部分的不同作用准确把握新闻内容。)

二)、课文研习环节

1、根据刚才所讲的新闻结构知识,给课文分段。

题目: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一自然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国王子和港督的邮轮离开香港。)

主体:第二自然段——第十自然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场景及相关背景资料)

结语:第十一自然段

(概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2、研究四个场景,新闻只对事件做客观的叙述,要学会看透文字背后的情感。

提示学生四次场面描写不断重复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反复写?其中包含了哪些象征意义?

提示:不断重复的内容是:英国“米字旗”在香港降落。作者共三次写到英国国旗降落。突出了英国与香港的永别,让读者感到英国的黯然的离去,中国人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研习背景资料在文中的作用

提示学生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出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的句子,并能够简要分析。具体问题:

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三、品味语言环节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那么语言就是一篇文章的血肉,一篇文章要想有温度,就必须注重它的语言。本文虽是一篇新闻报道,但仍十分注意遣词造句。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香港的报道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指名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本报道在这方面做得最好。

所以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品析手法,体会包含其中的作者的情感?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的终结。(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这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中国人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本环节给出来的句子仅仅作为参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句子的品味说明语言的妙处以及作者的情感,学习自主鉴赏语言的方法。

四、拓展升华

我国政府之所以能成功恢复对香港的行使主权,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逐渐强大,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如今香港和澳门都已经顺利回归祖国,那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今后还需要继续作出哪些努力呢?

开放性问题,主要想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五.课堂总结:

何以慰相思,一百年天高地迥夜夜芳魂萦故里,

不堪嗟往事,整世纪子远亲疏年年酣梦盼回归。

这副对联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之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别了,“不列颠尼亚”》,再一次体会了香港回归的盛况,感受到了日益强大的祖国的力量。

耻辱已雪,但教训不忘,在感受荣光的同时,更要明确身上的责任,让中国的力量体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少年强,则国强!

六、作业

记者的生花妙笔记述了一个个难忘的场景,其实我们身边何尝不是处处有新闻,时时有热点呢。请大家尝试写一篇小通讯,内容就是报道我们高一新生开学的场景。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