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实验

合集下载

数字集成电路实验-反相器实验报告

数字集成电路实验-反相器实验报告

第三次实验课 反相器(下)实验日期:20142.3 分析如下电路,解答下列问题上面的电路用两种方式实现了反相器,左图只使用了NMOS ,右图则使用了CMOS(NMOS 和PMOS)。

试完成:V F 3.0-=φ1.仿真得到两个电路的VTC 图形答:红色的为仅用NMOS 实现的反相器的VTC 图形;蓝色的为使用CMOS 的反相器的VTC 图形,如图:2.计算两种电路的V OH ,V OL 及V M 。

可参考波形确定管子的工作状态。

答:①当Vin=2.5V 时,N 管导通有在体偏置条件下阀值电压公式:)22(0F SB F T T V V V φφγ-+-+=()()()⎥⎦⎤⎢⎣⎡--=⎥⎦⎤⎢⎣⎡--=⎥⎦⎤⎢⎣⎡--=22220'2011'222'OL OL T in n DS DS T GS M M n d DSAT DSAT T DD M M n DSAT V V V V L W k V V V V L W k I V V V V L W k I (M2速度饱和)将下列数据代人VV V A k V V V D SAT n F T 63.0,/10115,3.0,43.026'0=⨯=-==-φ25.075.0,25.0375.01122==M M M M L W L W解得: V V OL 2875.0=当Vin=0V 时,N 管截止,Vout=OH V =2.5V求解M V :当out in V V =时,由于GS DS V V =,M1工作在饱和区此时流过M1(速度饱和)的电流为:()⎥⎥⎦⎤⎢⎢⎣⎡--=22011'1DSAT DSAT T in M M n DSAT V V V V L W k I (1) 流过M2的电流为(速度饱和)()⎥⎥⎦⎤⎢⎢⎣⎡---=2222'2DSAT DSAT T out DD M M n DSAT V V V V V L W k I (2) )22(0F SB F T T V V V φφγ-+-+=(3)M out in SB V V V V ===联立方程解得M V =1.017V②对于CMOS 器件当Vin=0时,V V V out O H 5.2==当Vin=2.5时,V V V out O L 0==求解M V :当out in V V =时,由于GS DS V V =,NMOS 与PMOS 工作在饱和区由于T M D SAT V V V -<,此时已经发生了速度饱和(参考波形)代入,联立解得:将下列数据V V V V V V V V V A k V A k L W k k L W k k V k V k r r V V V r V V V V V V V V k V V V V k DSATp DSATn Tp Tn p n pp p p nn n n DSATnn DSATpp DSAT TP DD DSAT Tn M DSATp Tp DD M DSATp p DSATn Tn M DSATn n 1,63.04.0,43.0,/1030,/101151)2/()2/(0)2/()2/(26'26'''-==-==⨯-=⨯====+++++==---+----M V =1.132315968V3.哪一种结构的反相器的功能性更好,为什么?(噪声容限,再生性,过渡区增益)答:CMOS 反相器更好。

让单摆一分钟刚好摆动60次

让单摆一分钟刚好摆动60次

让单摆一分钟刚好摆动60次
科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机械钟摆》一课,我们每个小组都在用单摆测量它每分钟摆多少次,并记录它每10秒各摆多少次。

我很高兴。

下课时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们研究一下当摆绳为多长时,一分钟恰好摆动60次或摆动30次。

中午回到家里,我就和我的邻居苟孟羽同学一起做起一个实验,我们分别让摆绳长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20厘米。

听老师说,对摆动的幅度要求是左右各为15度。

我们就用玩具溜溜球当摆锤,把图钉按进木桌子边缘,将摆绳的一端固定在图钉里,每次都用量角器测量出需要的15度,于是就做起了下面的实验。

从上面的四组实验中发现:摆绳越长,每分钟摆动的次数就越少,相反摆绳越短,一分钟摆动的次数就越多。

摆长为30厘米时每分钟大约摆55次,摆长为20厘米长时每分钟大约摆65次。

这时我想:假如我把摆长调整到(30+20)÷2=25厘米时,能不能每分钟当好摆60次左右呢?因为(65+55)÷2=60次呀!我们又迫不及待地做起了实验来。

我们觉得摆长为25厘米包括物体的长度不超过25厘米,摆可能每分钟能刚好摆60次。

实验记录如下:
厘米。

我们再细心地把摆线调整改为了25厘米,我又做起实验来。

实验记录如下:
我太高兴了,因为这次成功了。

通过这几次实验我终于找到了能让单摆每分钟摆动60次的摆的摆长,那就是25厘米。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25厘米是指:从固定的线头开始量到溜溜球的中心,如果把溜溜球全部量完,一共就长27.5厘米;另外就是摆绳下垂后,左右摆动的角度是按老师要求的15度进行实验。

【辅导教师:玄立君】。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记录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记录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记录第一次实验记录单元:第一单元课次:第一课实验容:我们都是科学家实验序号: 1 9.12实验名称:做纸鹦鹉实验仪器:一彩色卡纸、铅笔、水彩笔、剪刀、回形针实验过程:1、把学生按每五人一组分开,进行实验。

2、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3、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体会。

第二次实验记录单元:第二单元课次:第一课实验容:我们眼中的生命世界实验序号: 2实验名称:观察我们周围的小动物所需仪器:蜗牛、蚂蚁放大镜、菜叶子、玻璃瓶、玉米粒实验类型:分组实验过程:1、把学生按每五人一组分开,进行实验。

2、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3、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体会。

第三次实验记录单元:第三单元课次:第一课实验容:生命之源——水实验序号: 3实验名称: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实验仪器:蔬菜、水果等食物、菜板、纱布、榨汁机、水果刀、烧杯、弹簧秤实验过程:1.把带有完整根的小草放入试管中,装入适量水。

2.在水面滴入几滴油,防止水分蒸发3.每天观察液面的变化实验结论:第四次实验记录单元:第三单元课次:第三课实验容:生命之源——水实验序号: 4实验名称: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所需仪器:试管、橡皮泥、植物油、根系发达的植物、水、直尺实验类型:演示和分组实验过程:1、把学生按每五人一组分开,进行实验。

2、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试管、橡皮泥、植物油、根系发达的植物、水、直尺3、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4、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体会。

第五次实验记录单元:第三单元课次:第三课实验容:生命之源——水实验序号: 5实验名称:观察水的毛细现象所需仪器:烧杯、纸巾(或棉布条)、红墨水实验类型:演示和分组实验过程:1、把学生按每五人一组分开,进行实验。

2、观察水的毛细现象3、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4、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体会。

第六次实验记录单元:第三单元课次:第三课实验容:生命之源——水实验序号: 6实验名称:水的表面力所需仪器:胶头滴管、硬币、热水、冷水、糖水、盐水、烧杯实验类型:演示和分组实验过程:1、把学生按每五人一组分开,进行实验。

16207318邓嘉操作系统实验三

16207318邓嘉操作系统实验三

操作系统实验第三次实验进程同步实验指导老师:***学号:********姓名:***操作系统第三次实验进程同步实验指导老师:谭朋柳学生:16207318邓嘉4.1 实验目的加深对并发协作进程同步与互斥概念的理解,观察和体验并发进程同步与互斥操作的效果,分析与研究经典进程同步与互斥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案。

了解Linux 系统中IPC 进程同步工具的用法,练习并发协作进程的同步与互斥操作的编程与调试技术。

4.2 实验说明在linux 系统中可以利用进程间通信(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IPC 中的3 个对象:共享内存、信号灯数组、消息队列,来解决协作并发进程间的同步与互斥的问题。

1)共享内存是OS 内核为并发进程间交换数据而提供的一块内存区(段)。

如果段的权限设置恰当,每个要访问该段内存的进程都可以把它映射到自己私有的地址空间中。

如果一进程更新了段中数据,那么其他进程立即会看到这一更新。

进程创建的段也可由另一进程读写。

linux 中可用命令ipcs -m 观察共享内存情况。

$ ipcs -m------ Shared Memory Segments --------key shmid owner perms bytes nattch status 0x00000000 327682 student 600 393216 2 dest0x00000000 360451 student 600 196608 2 dest 0x00000000 393220 student 600 196608 2 destkey 共享内存关键值shmid 共享内存标识owner 共享内存所由者(本例为student)perm 共享内存使用权限(本例为student 可读可写)byte 共享内存字节数nattch 共享内存使用计数status 共享内存状态上例说明系统当前已由student 建立了一些共享内存,每个都有两个进程在共享。

昆虫记中螳螂的三次实验过程及发现

昆虫记中螳螂的三次实验过程及发现

昆虫记中螳螂的三次实验过程及发现螳螂是一种生活在地球上的昆虫,它们有着独特的外形和独特的捕食方式,因此吸引了许多科学家的研究兴趣。

在《昆虫记》一书中,作者弗朗茨·卡夫卡通过描写螳螂的实验过程和发现,展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和对生命的理解。

第一次实验在第一次实验中,科学家们观察到了螳螂的捕食行为。

他们将一只螳螂放在一个大玻璃罩里,然后在罩中放入一只苍蝇。

螳螂静静地等待着,当苍蝇靠近时,它突然一跃而起,用锋利的前爪抓住了苍蝇。

这个过程发生得非常迅速,几乎让人难以置信。

通过这次实验,科学家们发现,螳螂具有很强的捕食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它们能够准确地判断猎物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并在适当的时机出击。

这种捕食方式使得螳螂成为了自然界中的顶级捕食者之一。

第二次实验在第二次实验中,科学家们对螳螂的视觉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螳螂有一对复眼和三个简单眼,这使得它们能够同时看到前方和周围的环境。

此外,螳螂的复眼还具有很强的分辨能力,能够看到细微的变化和快速移动的物体。

通过这次实验,科学家们发现,螳螂的视觉系统非常灵敏且高效。

它们能够准确地感知周围的环境,并对猎物的位置和运动进行判断。

这种优秀的视觉能力是螳螂能够成功捕食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次实验在第三次实验中,科学家们对螳螂的身体结构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螳螂的前爪非常强壮,具有锋利的爪子和强大的抓握力。

这使得螳螂能够迅速抓住猎物,并将其牢牢地固定在爪子中。

通过这次实验,科学家们发现,螳螂的前爪是其捕食行为的关键工具。

它们的强壮和灵活性让螳螂能够迅速抓住猎物,并将其控制住。

这种特殊的身体结构是螳螂能够成功捕食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结通过以上三次实验,科学家们对螳螂的捕食行为、视觉系统和身体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发现,螳螂具有很强的捕食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这得益于其优秀的视觉系统和特殊的身体结构。

这些发现不仅增加了我们对螳螂的了解,也为我们理解自然界中的生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微生物实验重复三次

微生物实验重复三次

微生物实验重复三次
第一次实验,我选择了大肠杆菌作为研究对象。

我将一些大肠杆菌放置在一个培养皿中,并加入适量的营养液。

然后,我观察了它们的生长情况。

在三天后,我发现大肠杆菌已经开始繁殖了,它们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这说明大肠杆菌是一种非常适应环境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在各种条件下生存和繁殖。

第二次实验,我选择了葡萄球菌作为研究对象。

与大肠杆菌不同的是,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

因此,我对它们的生长情况进行了更加仔细的观察。

在五天后,我发现葡萄球菌的数量开始减少了,而且它们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这说明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界环境的影响。

第三次实验,我选择了酵母菌作为研究对象。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它们在人类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我在实验室里准备了一些葡萄糖和水,然后将酵母菌放入其中进行发酵。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酵母菌已经将葡萄糖分解成了乙醇和二氧化碳。

这说明酵母菌具有一定的代谢能力,可以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机物的分解。

通过这次微生物实验的重复三次,我对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微生物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微生物不仅存在
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人类的生活环境中。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微生物的研究和管理,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 线虫(实验课)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   线虫(实验课)

皮具横纹。
● 咽管:末端膨大呈球形,称
咽管球(pharyngeal bulb)
● 生殖器官:雌虫为双管型,
雄虫为单管型。
3、虫卵形态:
1. 颜色:无色透明 2. 大小:50 ~ 60×20 ~ 30 m 3. 形状:两侧不对称,一侧较平,
一侧稍凸,呈“D”型。
4. 结构:卵壳由一脂层及两层壳质 层组成,外还有光滑的蛋 白质膜;内为一幼虫。
寄生虫学第三次实验
蛔虫、鞭虫、钩虫、蛲虫
实验内容:
一、自学标本: 1、蛔虫卵
2、钩虫卵 3、蛲虫卵 4、绦虫
二、示教标本:(示教室) 三、录 像: 四、实验操作: 五、绘 图: 1、受精蛔虫卵 2、未受精蛔虫卵 3、钩虫卵、鞭虫卵、蛲虫卵 4、带绦虫卵
似蚓蛔线虫
(Aascaris lumbricoides)
(蛔 虫)
形态:
成 虫
圆柱形, 体表有细横纹
雌雄异体, 雌虫 > 雄虫 生殖器官: 雌虫为双管型
雄虫为单管型
蛔虫(♀♂)成虫


蛔虫生殖器官
受精蛔虫卵
受精蛔虫卵
受精蛔虫卵(两个卵细胞)
卵内含卷曲的幼虫
感染期蛔虫卵
蛔虫卵
(感染期)
未受精蛔虫卵
未受uris trichiura)
(鞭虫)
鞭虫成虫
鞭虫(♀♂)成虫
鞭虫卵
鞭虫卵
蠕形住肠线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蛲虫)
1、成虫形态:
细小,长1cm左右,
似线头或针尖;虫
体呈乳白色,中部 膨大,雌虫尾端直 而尖细,雄虫尾端 弯曲。
2、成虫结构:
● 头翼:呈灯笼罩样,虫体角

直流并励电动机实验报告

直流并励电动机实验报告

第三次实验报告——直流并励电动机1、 实验内容1 1. 工作特性和机械特性保持U=UN 和If =IfN 不变,测取n 、T2 、n=f(Ia)及n=f(T2)。

1.1实验拍照、数据、图表表1-8 U=U N =220V I f =I fN =1.1 A K a =20Ω 1.2 实验结果分析与理解实 验 数 据 I a (A )1.101.00 0.85 0.75 0.63 0.57 0.40 0.25 n (r/min ) 1261 1289 1317 1340 1363 1387 1402 1428 T 2(N.m )2.73 2.512.211.801.571.421.160.84计 算 数 据P 2(w ) 361.5 339.7 305.6 253.3 224.7 206.8 170.8 125.9 P 1(w ) 484.0 462.0 429.0 407.0 380.6 367.4 330.0 297.0 η(%)74.773.5 71.2 62.2 59.0 56.3 51.7 42.4 △n (%)电磁转矩T越大,转速n越低,其特性是一条下斜直线。

原因是T增大,电枢电流Ia与T成正比关系,Ia也增大;电枢电动势Ea则减小,转速n降低。

2、实验内容2调速特性(1)改变电枢端电压的调速2.1实验拍照、数据、图表U a(V)153 123 78 72 66 60 56 0.42n(r/min)858 638 295 276 185 158 138 83I a(A)0.55 0.65 0.93 0.90 0.88 0.86 0.82 0.612.2实验结果分析与理解电枢电压减小时,Ce与电动机本身决定,Φ由励磁电流决定,负载转矩T 不变,只有转速n会随着电枢电压减小而降低,从而实现调速。

改变电枢电压调速,电枢电流几乎不变。

改变电枢电压调速,可以实现连续平滑地无级调速,调速范围大,效率高,机械特性硬,但只能从额定转速向下调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2位运算的应用
一、实验目的
1.理解外设的操作
2.掌握位运算的用法
二、实验设备
计算机,VC ++6.0
三、实验原理
1.位运算符及其用法
2.位段
四、实验内容
1.已知二进制数b(10001011),输入整数a。

对a、b进行位运算,
使a的右边第1、2、4、8位保留(右起为第一位),其它位翻
转得到c,并以十六进制格式输出。

2.a=32,用移位的方法实现b = a乘以4, c=a除以2;
3.输入1000~32767之间的一个短整型数a,保留其高8位,其余
位清零,构成新数b。

4.一无符号短整型数i, 用位运算对其实现循环左移4位。

(注:
循环左移指的是从左边移出去的数据再从右边移回来)
5.已知变量a的变化范围为0~7之间的整数,变量b的变化范围
为0~31之间的整数,变量c的变化范围为0~255之间的整数,请用位段来表示这3个变量,并用printf输出位段内容。

五、实验报告要求
1.按实验报告模版各栏目填写
2.按实验内容附上实验程序,给出运算结果
3.记录调试运行情况及所遇到的解决方法。

#include <stdio.h>
void main()
{
int a=0,b=139;
printf("输入整数a:");
scanf("%d",&a);
a=a^b;
printf("%x\n",a);
}
void main()
{
int a=32,b=0,c=0; b=a<<2;
c=a>>1;
printf("b:%d\n",b); printf("c:%d\n",c); }
void main()
{
short int a=0,b=0;
printf("输入一个1000-32767之间的整数:");
scanf("%d",&a);
while(a<1000 || a>32767 )
{
printf("数字必须是1000-32767之间,重新输入:");
scanf("%d",&a);
}
b=a&65280;
printf("b:%d\n",b);
}
void main()
{
short int i=0,k=0;
printf("i:");
scanf("%d",&i);
for(int j=0;j<4;j++)
{
k=i&0x8000;
if(k==0x8000)
{
i=i<<1+1;
}
else i=i<<1;
}
printf("循环左移4位后的i:%d\n",i); }
void main()
{
struct num
{
unsigned int a : 3;
unsigned int b : 5;
unsigned int c : 8;
};
struct num stNum_byte;
scanf("%d %d %d",&stNum_byte.a,&stNum_byte.b,&stNum_byt e.c)
printf("%d,%d,%d",stDate_byte.a,stDate_byte.b,stDate_byte.c);
getch();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