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课程开题报告 -
(完整word版)生物科学专业开题报告范例(word文档良心出品)

四川农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构建耐胆盐、耐酸乳酸菌菌株选题类型应用基础型课题来源自选项目学院生命科学与理学院专业生物科学指导教师×××职称××姓名×××年级2006级学号×××开题报告(立题依据、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研究方案、论文进度安排、主要参考文献)1 立题依据牛奶的组成最为接近人体母乳,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营养最为丰富和均衡,在人们的膳食结构中有其它食品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由新鲜牛奶发酵成的酸奶由于其丰富的营养、特殊的风味、爽滑的质构和良好的生理功能,倍受人们青睐[1]。
在当今社会,酸奶早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饮料,酸奶所具有的独特功效备受人们喜爱。
1908年俄国诺贝尔奖获得者E.Metchnikof提出“酸奶长寿”理论,认为高加索地区居民长寿者多的原因是由于食用大量的含有乳酸菌的酸奶。
乳酸菌是一类可以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乳酸的细菌的统称,很早就被用来加工和保存食品,不仅可以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改善食品风味,提高食品保藏性和附加值,而且近年来对乳酸菌的研究表明,乳酸菌还有很多特殊的医疗保健作用,如改善胃肠道功能,提高免疫力,维持维生素供应,降低胆固醇,美容,长寿,降血糖等,益生作用突出[2-4]。
另外,乳酸菌能产生一系列具有抗菌活性的有机小分子物质,常见的有乳酸、乙酸、丙酸。
除了这些具有抑菌作用的初级代谢产物外,益生乳酸菌还产生如细菌素等多种抗菌物质,其中酸性物质和乳酸菌素是最有效的抑菌物质,并通过减少肠道中有毒物质的形成,来帮助人们的延年益寿。
人类的肠道拥有一个丰富而有活力的菌群,至少含有400~500种细菌,益生菌是通过维持或改善肠道菌群平衡而对消费人群具有确实的保健功能的活菌制剂。
然而人体胃环境的低pH(有时pH值小于3)下,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同时胆汁进入小肠,也大大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分子生物学开题报告

[3]谈文,吴元华.烟草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53—154.
[4]BLANCO-URGOITIB,PONZF。MARTINEZ A,eta1.Astraintypecluste-ring of potato virus Y basedonthegeneticdistance betweenisolatescalculated byRFLPanalysisof the amplified CPgene[J].Archivesof Virology,1996,141:2425—2442.
[5]DE BOKXJ A,HUTTINCA H.Potato virus Y[z].Descrip-tionsof PlantViruses,CMI/AAB.1981:242.
开题报告格式及范文模板(3篇)

开题报告格式及范文模板(3篇)开题报告格式及范文模板(3篇)开题报告文本及范文模板(1)篇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不断深人,教师有望成为研究者的观念逐渐深人人心。
开展和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获得持续发展能力的途径。
事实证明,通过开展课题所研究,边学习边做课题,边研究边实践,逐渐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不乏其人。
课题生物学是教育科研活动参考资料的一项重要内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对于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计划或方案)如同建筑师的蓝图。
有了好的终期报告,才能使研究工作者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机构地开展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以保证课题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
因此,制定开题报告是课题由设想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步骤。
当前许多由于过去从未做过课题研究,现在要申报课题,撰写课题开题报告不知从何人手。
为了使广大更为教师更加积极而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培养、提高教师撰写课题开题的能力和水平,本文专门针对当前教育科研的教育实际,结合从事高等教育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以及在小教专科考核实践性环节自考过程中指导教师撰写教育科研课题开题调查报告的一些体会,从科研课题评审会科研课题报告的含义、作用、结构等方面来谈教师应该如何撰写开题报告,力求对想开展科研的教师提供一点启示。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时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环境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更突出。
何谓有价值、有创见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从何而来呢?这需要研究者日积月累、细心观测和深思熟虑。
当课题或自己提出的问题赢得社会高度赞扬后,好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设计好,即撰写教学科研开题报告。
科研课题开题调查结果(研究设计)就是课题研究融资方案的设计、规划和制定。
换言之,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
开题报告主要说明这个课题有价值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跨学科的论证和设计。
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创新新知,不是可有可无的。
医学检验省课题开题报告

医学检验省课题开题报告医学检验省课题开题报告摘要:本次课题旨在探讨医学检验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和发展。
通过对医学检验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课题将从医学检验的基本原理、常见检验项目的应用、新技术的发展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临床医学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一、引言医学检验作为一门重要的临床辅助诊断学科,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医学检验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课题旨在对医学检验的应用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临床医学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二、医学检验的基本原理医学检验是通过检测和分析人体的生理、生化、免疫、遗传等指标,以获得有关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信息。
它基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实验室的技术手段进行检测和分析。
医学检验的基本原理是在正常和异常状态下,人体各种生理指标的差异性,通过对这些差异性的检测和分析,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展程度。
三、常见检验项目的应用医学检验涉及到多个领域,常见的检验项目包括血液学、生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
这些检验项目在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血液学检验可以提供有关血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的信息,帮助医生判断贫血、感染等疾病。
生化学检验可以检测血清中的各种生化指标,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等,为医生提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依据。
免疫学检验可以检测人体内的免疫指标,如抗体、炎症标志物等,帮助医生判断免疫系统的功能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微生物学检验可以检测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帮助医生确定感染的类型和治疗方案。
四、新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检验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检验的准确性和效率,还拓宽了检验的应用范围。
例如,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得基因检测成为可能,可以帮助医生进行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开题报告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生物体内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探索生命活动的分子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进展。
然而,目前仍然存在许多未知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二、研究目的
本项目旨在深入研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关键问题,以期揭示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机制,为生物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具体目标包括:
1. 系统梳理已有研究文献,了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2. 探寻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联,并通过实验验证或推测构建相应模型。
3. 揭示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机制,从而改善生物体内的各种生
命活动。
4. 建立和优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推动该
领域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
1. 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关联研究
通过对特定生物体内重要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的结构
和功能进行分析和探索,揭示其之间的关联。
例如,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蛋白质的结构来预测其功能,或者通过改变蛋白
质的结构来改变其功能。
2.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
生命活动往往需要多个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蛋白质-蛋
白质相互作用、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等。
我们将重点研究这些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调控因素,以期深入了解生物体内的各种生命活动。
3.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与技术的研究。
药学开题报告范文

药学开题报告范文
一、开题背景
头孢酯逊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药物,它的主要作用是抗菌、抗真菌,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以及阿米巴病毒感染等。
但是,随着抗生素的滥用,越来越多的菌株对头孢酯逊产生了耐药性,使得头孢酯逊治疗效果下降。
因此,有必要对头孢酯逊的药理学进行研究,以解决这一药物治疗效果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头孢酯逊的抗感染作用,提高抗感染药物的效力。
二、研究目标
1.采用体外实验研究头孢酯逊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探究其最佳抗菌和抗真菌效果;
2.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头孢酯逊的机制,探讨其对细菌的抗药性;
3.设计新型头孢酯逊衍生物,探究它们在改善抗菌和抗真菌效果方面的作用;
4.用元素谱分析技术研究头孢酯逊和其衍生物的组成;
5.用体内实验研究头孢酯逊的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特性。
三、研究假设
1.头孢酯逊可以有效地抑制致病菌的增殖,提高抗感染药物的效果
2.头孢酯逊的抗药性主要是由于细菌发生耐药性基因突变而产生的
3.新型头孢酯逊衍生物可以更好地抑制致病菌,从而提高抗菌效果。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开题报告

四、研究主要内容和思路
1.选取产量鲤鱼鳞为研究对象,从中提取并纯化胶原蛋白,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 2.利用一系列的蛋白酶水解鲤鱼鳞胶原蛋白,综合考虑水解度和活性指标,确定酶解的 最佳工艺。 3.胶原蛋白多肽组分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以及水解产物的体内抗氧化作用。 4.胶原蛋白多肽降血压的生物活性研究。 体外筛选具有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活性 的多肽组分,并把该组分给药于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检测多肽组分对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 用。 5.胶原蛋白多肽对 B16 黑素瘤细胞黑素合成的影响。体外筛选多种胶原蛋白多肽对 B16 黑色素瘤细胞黑素合成的影响,从中找出抑制细胞黑素合成效果最明显的胶原多肽。
不同分子量的胶原蛋白多肽对自由基的清除效果不同,从中选出一种抗氧化效果最明显 的胶原蛋白多肽。 胶原蛋白多肽具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能显著的降低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动脉血压, 并呈现剂量依赖性。 不同分子量鱿鱼皮胶原蛋白多肽均能明显降低 B16 黑素瘤细胞黑素含量抑制酪氨酸酶活 性,并下调酪氨酸酶 mRNA 表达且剂量效应关系明显。
三、开题报告的修改意见(开题报告会后填写)
四、指导教师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二、和国内外研究背景
目前国内外关于鱼皮胶原蛋白的研究都非常活跃, 而国内关于鱼皮胶原蛋白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分离纯化以及性质的鉴定。中国海洋大学关于胶原蛋白研究较多,如从罗非鱼皮,刺参中 提取胶原蛋白并对其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其他如 Yan Zhang 从草鱼鱼皮中提取胶原 蛋白, 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 国外学者如 S.Morimural 从畜禽和鱼废弃物中提取胶原蛋白, 并对得到的胶原蛋白进行理化性质的检验;另外,sitthipongNalinanon 从大眼梅鲷加工产物鱼皮 中提取胶原蛋白 Jin-wookWoo 以黄鳍金枪鱼皮加工产物作为原料提取胶原蛋白, 并对其进行性 质鉴定研究。 随着组合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 使得具有生物学功能的活性蛋白及寡聚肽的开发成 为水产品高值化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鱼皮来源的胶原蛋白由于其低抗原性、弱稳定性而多应 用于保健食品、功能饮料以及化妆品行业,而在生物医学材料上的应用较少。目前用于生产生 物医学材料或临床研究的胶原都集中来自于陆生动物。大量研究表明,低分子活性蛋白和活性 多肽肽具有易消化吸收(比氨基酸更易吸收)、保护胃粘膜及抗溃疡作用、抗过敏、降血压、降 胆固醇、抗衰老、促进伤口愈合、增强骨强度和预防骨质疏松、预防关节炎、促进角膜上皮损 伤的修复和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的生长等多种活性,给其广泛应用带来了光辉前景,因而国外关 于活性多肽的研究极为活跃,并且已有多种哺乳动物来源的活性多肽产品上市。对于水产动物 活性多肽的研究尽管十分活跃,但是还很少看到水产动物来源的活性多肽产品出现。
Cry1与Cry2基因在胆管癌中表达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Cry1与Cry2基因在胆管癌中表达的研究的开题报
告
1.研究背景
胆管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早期发现和治疗对
于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非常重要。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得寻找
胆管癌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成为热点研究方向。
研究Cry1和Cry2基因
在胆管癌中的表达,有助于揭示胆管癌的发病机制,为早期预防、诊断
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2.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Cry1和Cry2基因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和相
关性,以及对胆管癌的诊断及治疗的意义。
3.研究内容
(1)收集胆管癌患者的组织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ry1
和Cry2基因的表达情况。
(2)分析Cry1和Cry2基因的表达与胆管癌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3)根据Cry1和Cry2基因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4.研究意义
(1)Cry1和Cry2基因在许多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已得到证实,但在
胆管癌中的作用还有待探究。
(2)本研究对于胆管癌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治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胆管癌患者的诊疗及治疗方案的探讨具有指导意义。
(3)对于研究Cry1和Cry2对于其他恶性肿瘤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大学
生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课程开题报告
所在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学 号: 2015021262
姓 名: 苗徐静
学科专业: 生物工程 研究方向: 不区分研究方向
开题题目: 贵州福泉章姬草莓根腐病病原鉴定
及分子检测
导师姓名: 文晓鹏 入学时间: 2015年6月
填表日期: 2015 年 12月 31 日
不断被发展和改进,逐渐由抗原定位发展到待测样品中微量抗原的定量检测。
同时国内外己建立了多种植物病原菌的核酸杂交检测方法。
1998年Wullings等根据23 SrDNA 设计探针RSOLA和RSOLB,用荧光标记原位杂交技术结合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马铃薯中的青枯菌生化变种2进行了成功检测,灵敏度达到为I X 104cfu/mL,检测用时短,检测效率高。
PCR-ELISA是用免疫学方法检测PCR产物,是在PCR扩增时用生物素(biotin)标记引物,通过ELISA技术使得PCR产物结合到链霉亲和素(( strepavidin )包被的酶联板上,用酶标记的抗体与杂交分子反应。
Bailey等通过使用rDNA-ITS 1通用序列作为捕获探针,同标记了地高辛的PCR产物进行比色检验,在一轮反应中可以同时检测到10种腐霉和8种疫霉,所有操作不需要进行凝胶电泳和点杂交,可同时分析大量样品。
上述技术虽然都可以对目标植物病原菌进行特异性的检测,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植物病原检测领域的应用,人们不满足于仅仅是对病原菌进行上述的定性诊断和检测,而是开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这种近些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型的定量PCR技术对植物病原菌进行微定量。
近年来,荧光定量PCR技术该技术在植物病原检测方面也得到了应用,建立了一大批植物病原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这为植物病害的研究、诊断与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通过设计合成萎蔫病菌实时荧光PCR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萎蔫病菌的实时荧光PCR检测体系。
应用RT-PCR技术建立了小麦叶锈菌快速诊断体系,用于病害的快速预警和综合防治。
Schroeder依据腐霉rDNA-ITS设计序列,九种腐霉菌的荧光定量PCR特异性引物,由SYBR GREEN I染料建立荧光定量PCR的标准曲线,应用于华盛顿东部地区土传病原菌腐霉快速检测及根际定殖数量的分析。
目前,己建立了植物病原真菌的荧光定量PCR 检测技术还包括芸苔根肿菌、炭疽菌、腐皮镰抱菌、尖抱镰刀菌、小麦印度腥黑粉菌,大豆锈病的豆薯层锈菌、黑麦草腥黑穗病菌、小麦条锈病等病原菌的定量测定。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秀娟,王树桐,张凤巧,杜洪忠,蒋继志.草墓根腐病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8)419-422.
[2]张艳秋,刘伟,胡长效.草莓根腐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3.23(1)14-16.
[3]孟凡娟,关法春,王超,李荣钦,杨峰.草莓主要土传病害的发生及防治[[J].北方园艺,
2011(1):161-13.
[4]曹奎荣.草莓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硕士论文〕.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6.
[5]徐淑华,蒋继志,郝志敏.河北满城地区草莓根腐病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68-71.
[6]曾富春,黄云,赵艳琴,马淑青.草莓枯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6.24(2)156-160.
[7]王中武,臧慧明.草莓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8):63-64.
[8]刘紫英,康艳萍,袁斌.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35(4):577-580.
[9]刘芳,高原,张竞颐,刘红霞.北京地区非洲菊叶斑病病原菌鉴定[J].菌物学报,2010.29(1): 22-25.
[10]谭昌华,代汉萍,雷家军.世界草莓生产与贸易发展趋势(上)[J].世界农业,2003,289(5):10-12,40.
[11]谭昌华,代汉萍,雷家军.世界草莓生产与贸易发展趋势(下)[J].世界农业,2003,290(6):16-19.
[12]雷家军.我国草莓生产现状及展望[J].中国果树.2001(1):49-51.
[13]钟霈霖,乔荣,王天文.克服连作草莓障碍对策[J].耕作与栽培,2003,2:48
[14]GOLZAR H, PHILLIPS D, MACK S.Occurrence of strawberry root and crown rot in Western Australia[J].Australasian Plant Disease Notes, 2007.2:145-147.
[15]MANICI L.M, BONORA P. Molecular genetic variability of Italian binucleate Rhizoctonia spp. isolates from strawberry[J].European Journal Plant Pathology, 2007.118:31-42. [16]XIE L, ZHANG J.Z, WAN Y, HU D.W., Identification of Colletotrichum spp. isolated from strawberry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Shanghai City, China[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 (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2010.11(1):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