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故事——祝夫人煮莲教子

合集下载

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理学大家朱熹为何沦落到人设崩塌

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理学大家朱熹为何沦落到人设崩塌

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理学大家朱熹为何沦落到人设崩塌原创2021-12-15 20:00·酒肉池林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清·康熙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上,从来不缺“大家”,我们比较熟悉的肯定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代,那个时候出现的文化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璀璨的一个时代,有儒家代表的孔子和孟子,墨家代表的墨子,法家代表的韩非子,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等,可以说,“百家争鸣”时代的文化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阶级。

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后世的另一个“大家”,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等,是“程朱学派”的代表人物,更是继孔子之后,儒学思想又一集大成者,世人尊称为:朱子。

一提起朱熹,我想学过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这个人,他的理学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以及后世影响非常巨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而且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由此可见,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何等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朱熹的思想符合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所以得到后世帝王的强烈推崇。

但是,跟他的理学思想一样出名的还有他的个人生活作风问题,很多人认为他“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

那么,朱熹为什么从一个满腹经纶的理学大家沦落到人设崩塌?他又干了一些什么让大家接受不了的事情呢?有人说,朱熹崇尚孝道,号召人们孝顺父母,可他自己却让老母亲吃残羹剩饭,艰难度日。

有人说,朱熹跟自己的儿媳妇勾搭成奸,甚至搞大了儿媳妇的肚子,简直就是禽兽行径。

更有人说,朱熹一边宣扬“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一边自己和尼姑私通甚至娶尼姑为妾,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

那么,真实的朱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真的干了那些事情吗?这些罪名又是从何而来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这位理学大家在他71年的人生生涯中,到底都干了些什么事,导致他晚节不保,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伪君子的。

朱熹文言文翻译

朱熹文言文翻译

朱熹文言文翻译1. 文言文翻译:《朱熹》译文:朱熹,字元晦,又作仲晦,徽州婺源人。

他父亲朱松字乔年。

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

”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

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这样,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十八岁那年,他参加乡贡考试合格,后来考中了绍兴十八年的进士。

在出任泉州同安县的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

淳熙五年,朱熹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

朱熹到任后,为百姓兴利除害。

正逢那一年很久没有下雨,出现旱灾,朱熹非常重视救济饥荒的处置措施,救活的百姓很多。

事情结束后,朱熹奏请朝廷按照规矩奖赏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

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

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

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单人赴任。

朱熹以朝廷对南康军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

他接受任命后,随即写信到其他州郡,召募米商,蠲免他们的商税,要他们运粮食到浙东救灾。

等他到任时,外地舟船运来的米已经堆积如山。

朱熹每天出外调查访问人民的疾苦,走遍浙东全境,都是单人独车,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他是什么人。

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

凡是丁钱、和买、役法、榷酤这一类政事,只要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地方,朱熹全部予以改正、革除。

每次在救济灾荒之后,他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规划处置,必定作长久之计。

朱熹教子文言文翻译逐句

朱熹教子文言文翻译逐句

朱熹教子,严而有恒。

一日,朱熹见子朱松在庭前嬉戏,乃谓曰:“松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闻古之圣贤,无不以学为务,何也?学能使人明智,能使人修身,能使人治国平天下。

尔宜勉力学之,勿以嬉戏废时。

”朱熹教诲儿子,严格而有恒心。

有一天,朱熹看到儿子朱松在庭院前玩耍,就对他说:“松儿啊,学习而不思考就会一无所获,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我听说古代的圣贤,没有一个不把学习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这是为什么呢?学习能够使人明智,能够使人修养自身,能够使人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你应该努力去学习,不要因为玩耍而浪费了时间。

”子朱松应曰:“诺,吾知之矣。

然吾常思,学虽重要,然亦有先后缓急之分。

今吾辈少年,正当力学之时,宜先习《四书》,以立其根本。

待学业有成,再读《五经》,以广其识见。

”朱松回答说:“是的,我知道了。

但是我常常思考,虽然学习很重要,但也应该有先后缓急的分别。

我们现在还是少年,正是努力学习的时候,应该先学习《四书》,以奠定基础。

等到学业有所成就,再阅读《五经》,以拓宽自己的见识。

”朱熹曰:“善。

吾儿所言,甚得吾心。

学之先后,固宜如此。

然学非一日之功,须臾不可懈。

尔宜每日早起,温习旧课,预习新课,勤于笔耕,勿负所学。

”朱熹说:“好。

你说的很有道理,学习的先后顺序确实应该这样。

但是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能懈怠。

你应该每天早起,复习旧课,预习新课,勤奋地写作,不要辜负了所学。

”子朱松曰:“谨受教。

然吾有疑,学之广博,岂非难事?吾恐力不从心,不能遍观群书。

”朱松说:“我谨遵教诲。

但是我还有疑问,学问广博,难道不是一件难事吗?我担心自己的能力有限,不能遍读群书。

”朱熹笑曰:“非也。

学贵有恒,不在于多。

吾儿勿忧,但能持之以恒,自能广博。

吾尝闻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尔宜循序渐进,勿求速成。

”朱熹笑着说:“不是这样的。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在于数量。

你不必担心,只要能够持之以恒,自然会广博。

我曾经听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朱熹的真实小故事200字

朱熹的真实小故事200字

朱熹的真实小故事
朱熹(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朱熹笑着说:“盐从海来,姜长于山中,有山有海,是尽了大礼了!”
书童又接着说:“可是相公这么郑重的请求他,他却连手稿都不看一下。


朱熹解释道:“风吹动手稿的时候,他就已经在看了,并且看完了。

再说他特意点燃香,已经是对我的大尊重了!并且之后他给我提了不少的好意见,让我收获良多。


书童仍然有些不满,说:“可是您大老远来看他,客人出门他却不来送一送。


朱熹笑着说:“他送到草堂门口,就已尽礼了。

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做学问的人,每分钟时间都很宝贵啊。


正说着,草丛里飞出了一只五彩雄鸡,主仆两人不禁转头看去。

正看见郑樵还站在门前,手里还拿着一本书。

朱熹转头对书童说:“你看,他还在门口站着,送客不忘读书,真是个贤人啊。

”。

煮莲教子的故事

煮莲教子的故事

煮莲教子的故事前言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寻找教育子女的最佳方式。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寓意深远的故事,被称为”煮莲教子”。

这个故事以其智慧与温情,成为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借鉴。

本文将向大家讲述这个古老的故事,并探讨其中的寓意和启示。

内容故事背景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李三的贫穷农夫,他和妻子育有一个儿子。

为了生活,李三每天辛勤耕种,维持着一家人的温饱。

尽管生活艰辛,但夫妻俩对儿子的教育寄予厚望。

发现莲花有一天,李三在田地边上发现了一片湿地。

好奇心驱使,他跳进湿地一探究竟。

没想到他发现了一片美丽的莲花,甚至还有莲蓬中盛满了莲子。

他高兴得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妻子和儿子。

煮莲教子李三决定采摘一些莲子回家煮食。

为了把莲子煮熟,他选择了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把莲子放入开水中煮。

儿子看着父亲投入莲子的那一刻,忍不住问道:“爸爸,为什么要把莲子煮开水呢?会不会煮坏了?”李三告诉儿子:“这样才能确保莲子能被彻底煮熟。

”人生启示故事中的李三通过煮莲子的方式教育儿子,实际上传递了许多人生的启示。

首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父母应当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

儿子的质问让李三感到困惑,但他没有因为孩子的质疑而动摇自己的决定。

相反,他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儿子这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常常会遇到孩子的质疑和挑战,而正确的方法是保持坚定和自信,为孩子们做出最好的选择。

其次,李三在回答儿子时,给出了适当的解释。

他告诉儿子,莲子只有通过煮开水才能真正煮熟。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该给予他们理由和解释,让他们理解为什么做某事是正确的。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理解力,使他们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者,故事中的李三展现出了耐心和恒心。

他并没有急于看到结果,而是耐心地等待莲子煮熟。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需要有耐心,不能期望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一蹴而就。

相反,只有通过耐心地引导和教育,孩子才能真正成长和发展。

最后,这个故事还强调了培养孩子的持续性,即鼓励孩子大胆追求自己的梦想,并长期坚持下去。

朱熹的传说

朱熹的传说

朱熹的传说朱熹与丽娘的传说话说南宋淳熙年间,朱熹辞官回到武夷山,在碧水萦绕的五曲溪畔建起了武夷精舍。

那四方的学子,慕朱夫子大名,纷纷前来求学听经。

朱熹住在清隐岩下的茶洞旁,这里奇峰秀水,丹岩翠壁,一道道瀑布从天游峰上“哗哗哗”地流泻下来,银花飞溅,纷纷扬扬,像一片片雪花撒落在雪花泉里。

泉处长满了一丛丛碧绿的岩茶,山风吹过,清香沁人肺腑。

朱熹在秀丽的山光水色里专心做他的学问。

他饿了,吃一块冷地瓜;渴了,喝一杯浓岩茶;冷了,跺跺脚取暖;困了,舀一瓢泉水洗脸提神。

每天著书到深夜。

日落月起,花开花谢。

朱熹年复一年地文不离口,笔不离手。

他读呀,写呀,蘸干了十几缸墨汁,写出的稿卷堆满了整个书房。

弟子们谁不敬佩朱夫子刻苦用功、博学多才呢!可是,朱熹独居深山,在幽静中也感到寂寞。

早晨,他送走了一团团飘过窗口的云雾。

晌午,他目送着一只只飞过门前的山雀。

晚上,他静听着一阵阵刮过屋顶的山风。

冬去了,春天又来了。

月缺了,十五又圆了。

朱熹在寂寞中更加怀念起早逝的妻子。

他把盏对着明月,遥祭刘夫人,不时又自饮几盅,借酒来浇愁哩!一天黄昏,日头刚落山,朱熹正对着满天的晚霞吟诗作赋,忽然听到门外传来“先生,先生”银铃一般的呼唤声,忙出门一看,见茶洞外的独木桥上站着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子,正笑吟吟地朝这边走来。

那女子一步一颤的,震得独木桥吱扭吱扭地响着。

忽然,朱熹看那女子脚下一滑,差点儿绊倒,就急忙上前扶着她从桥上走了下来。

你是何人,家住哪里,为何来到此地?”我姓胡,名叫丽娘,家住在五曲河对面,因仰慕先生的才学,特来拜夫子为师,请受学生一拜。

”丽娘深情地望着朱熹,一边说着,一边就向他施礼参拜。

朱熹又惊又喜,心想:我平生虽有弟子数百,却从未收过女流。

但这女子端庄识礼,又如此求学心切,想来并非俗人,还是不妨收下她吧。

朱熹扶起丽娘,问过她平日的读书情况,就将她引入书房,向她讲授起四书五经来了。

这丽娘确实机灵,聪明过人,不一会儿,就把先生讲的全都记住了,而且能背会诵,对答如流。

朱子文化

朱子文化

前言朱熹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成就卓著的文学家及诗人。

他集孔孟思想之大成而创见的理学思想体系,不仅对我国过去近800年的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还广泛传播到整个东亚地区,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朱熹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许多启迪、借鉴和积极的教育意义。

尤溪县是朱熹的诞生地及童年生活的地方,作为朱熹故里的青少年应当对朱熹的生平事迹及其丰富的思想有所认识,有所了解。

为此,我们缉选了一些有关朱熹的传说及其生平的部分事迹,以帮助同学们较详细地认识朱熹,了解朱熹的为人处事的思想品质。

目录第一章关于朱熹的故事1.地灵人杰话朱熹2.文山公山毓贤哲3.四岁麟儿惊问天4.六龄孩童胜棋王5.小沈郎坐沙画卦6.仰圣聚首三龟头第二章朱熹的治学之道7.贤伉俪赋诗自勉8.争道统鹅湖论辩9.赴湖湘南岳唱酬10.白鹿教规传千古11.师事武夷三先生12.叩李侗逃禅归儒第三章朱熹诗词赏析13.劝学14.春日15.示四弟16.玉溪桥17.《观书有感》(一)18.《观书有感》(二)第四章尤溪名胜 (含视频)一、自然景观19.半亩方塘20.源头活水21.沈樟别苑22.开山书院23.韦斋旧治二、人文景观24.韦斋祠25.白鹤楼26.城关文明桥27.溪藏石印28.文庙大成殿29.文山毓哲30.莲花峰天湖寺第一章关于朱熹的故事1.地灵人杰话朱熹朱熹,字元晦,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成就卓著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集孔孟思想之大成,创见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体系,对南宋之后七百多年的中国与东亚社会,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他学识渊博,人格高尚,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对人类思想史作出巨大贡献的东方文化圣哲。

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的农历九月十五日中午,朱熹出生在尤溪县城关水南的郑义斋别墅,使这里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朱熹诞生地。

朱熹在这里度过了美丽的童年,并留下了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七岁以后,朱熹随父朱松迁居建州(现建瓯)。

朱子文化电子参考教材

朱子文化电子参考教材

朱子文化电子参考教材小学读本尤溪县教育局编编者的话朱熹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他还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文学家和诗人,是我国古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不仅对我国过去的近800年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广泛传播到整个东亚地区,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朱熹的许多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永恒的启迪、借鉴和积极的教育意义。

尤溪县是朱熹的诞生地和他童年生活的地方,作为朱熹故里的儿童、少年应当对朱熹的生平事迹及他的丰富的思想有所认识,有所了解。

为此,根据尤溪县朱子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小学阶段知道朱熹的生平、了解朱熹励志方面的故事、会背10首以上朱熹的诗词等要求,我们缉选了一些有关朱熹的传说及其生平的部分事迹编写成这本书,以帮助同学们初略地认识朱熹,了解他的为人处事的思想品质。

限于编者的水平,书中肯定会有诸多不妥之处,欢迎老师和同学们提出批评和建议,以便修正。

编者2007年8月目录一、朱熹故事1.美丽的传说2.重教遗风传自昔3.朱子问天4.投靠五夫名师5.祝夫人煮莲教子6.为母守墓7.社仓之法8.鹅湖之会9.首创“会讲”10.朱熹的治家之本11.严惩贪官12.安贫乐道的朱熹13.硕果辉煌14.遵纪守法正直做人15.尊老敬贤爱幼16.就餐要斯文17.读书要专心18.为学之序19.朱熹论知行关系20.重教兴学的朱熹二、朱熹诗词21.劝学22.春日23.观书有感24.苦雨25.九思26.庚申立春前一日27.示四弟28.九月九日登天湖29.闻蛙30.分水铺续赵仲缜留题1.朱熹的传说朱熹是南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

他诞生于公元1130年农历9月15日中午,出生在尤溪县城关水南的郑安道义斋。

相传在朱熹出生的前一天傍晚,郑安道家对面城北的文山与背后的公山同时起火,山火熄灭之后,露出的山形呈“文公”二字。

朱熹的父亲朱松惊咋道:“此喜火祥兆也。

”意思是说这场大火预兆着一个吉祥的事情即将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来,手中捧着一碗白莲汤,缓步走近朱熹说道:“沈郎,你且
歇一会儿,先把这碗白莲吃完,再读也不迟呀。”朱熹连忙放下手 中书卷,站起身来应道:“母亲你辛苦了,别总是劳费心神为我煮
莲子,我若想吃,自个儿可以动手的。”说着紧忙神出双手接过莲
子汤。
祝夫人煮莲教子
就在接莲子汤的那一刹那,朱熹看到母亲那纤瘦、枯细的手, 借着灯光又看到母亲那不经意中已斑白的鬓发,心头猛然一震,恍 然大悟:自从来到五夫后,家事均由母亲操劳,而自己只是知道读 书,没有为母亲分担一些家务,忽略了孝敬母亲了。想到这里,朱 熹好不愧疚,低头望着手中捧着的那碗清白的莲子,毕恭毕敬地送 到母亲面前说道:“母亲!孩儿真是不孝,父亲已故,母亲为家操 劳,而儿不能帮助分担,心中忐忑难安,只恳请母亲吃下这碗莲汤, 保重身体啊!” 祝夫人慈祥地望着朱熹笑道:“沈郎,你读书伤神,更需要补 助,为娘只是小劳家务,你无须担心,快把莲子吃了吧!”说罢, 又把朱熹端在面前的莲子汤推与朱熹示意他吃。
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树枝繁叶茂,却掩不住 时光的刻印。这株朱熹手植的樟树,至今 引得无数人对它顶礼膜拜。
每年仲夏时节,五夫镇的 万亩荷田“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美景,吸 引了五湖四海的游人纷至沓 来,着实叫人一往情深,注 莲忘返。五夫白莲种植历史 悠久,在闽北地区,乃至全 省闻名遐迩。早在南宋时期, 朱熹少年在五夫读书时,就 有祝夫人“煮莲教子”的传 说。
祝夫人煮莲教子
祝夫人这一番话语可谓意味深长,她用莲 子的成长生成的过程隐喻教诲朱熹:读书成才 有个过程,必须循序渐进,下得了苦功,最后 才会有苦尽甘来的结果。 聪明的朱熹深悟其意,越加发奋图强,刻 苦攻读了。并决心要成为“出污泥而不染”的 花之君子。
朱子巷原全长300米,
现仅存138米,巷子路口
立有“朱子巷”石碑,路 面全用鹅卵石铺成,巷多 步入其中,耳边仿佛回荡
曲折,两侧皆是古屋高墙,
起朱熹求学的足音。朱熹
定居五夫镇近50年,在 这些年中,他无论是幼时 上学,还是成年后,探友 寻幽问道,每次外出都要
经过这条小巷。
五贤井
紫阳楼不在兴贤老街上, 而是在五夫古镇外的屏山脚 下,潭溪之畔,周围古树参 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亩 方塘,屋后是青翠竹林。朱 熹从15岁起在紫阳楼定居, 住了近50年。传说,朱熹的 那首《观书有感》就是因朱 熹在塘边苦读时,触动灵感, 信手写就的:“半亩方塘一 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 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 水来”成为千古名句。
祝夫人煮莲教子
朱熹在屏山书院读书十分刻苦,每天晨曦微露,就可以听到从紫
阳楼内传来的朱熹吟嗵经书的朗朗书声。深夜又可以看到紫阳楼内
的明亮灯火。他的母亲祝夫人,忍受着丧夫之痛,悉心地照顾着朱 熹和他的妹妹,独自操荣家里的事务。
每当祝夫人见朱熹熬夜苦读,就经常煲煮一些五夫户的白莲汤给
朱熹食用,以滋补身心,提神养气。 一日,夜已深沉,朱熹仍在聚精会神地读书。这时祝夫人从厨房
在兴贤古街里,由 于历史的沉淀,大 多的古建筑多为灰 白色,只有兴贤书 院的门楼,被涂为 红、黄、蓝等多种 色彩,使这座书院 建筑显得更为突出, 更加精美艳丽。
现在五夫保存的兴贤书院、古民居的砖雕、 斗拱、门档等建筑构件上都刻有精美砖雕 的龙鱼,鲤鱼跳龙门等图案,使之与朱熹 理学相得益彰,发挥着教化育人,激励进 步的作用。图为兴贤书院右侧门楼上的一 对“龙鱼”雕塑。
祝夫人煮莲教子
祝夫人望着朱熹诚恳不安的表情,好不感慨:自己的 辛苦没有白费,终于看到已经懂事长大了的朱熹了。想想 两年前,先夫临终嘱咐,来投靠依附胡、刘二氏,原本以 为流离失所,寄人篱下……不曾想,五夫胡、刘及诸位贤 人深明大义、真城相待,不仅新建了房屋与他们安住,还 待朱熹如同子侄,且精心为朱熹授学,使朱熹学业日精, 不久可以再兴朱家儒业了。 想到这里,心中感到欣慰,但为了勉励朱熹继续虚心 进取,刻苦努力,她还是对朱熹意味深长地说道:“沈郎, 莲虽从淤泥而出,但污斑不染,吸天地朝露而生,摘采下 来又要经去皮、剥衣、取芯、烘干这四道工序后才成为这 出自乡野的益品,而最重要的就是取芯,莲子要是和着芯 吃是很甘苦的,但去了上两侧分别镌刻着 “三市街”和“过化处”横额。
兴贤书院约在南宋孝宗时肇建,是朱熹当年讲学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为“兴贤”,民间传说有“兴贤育秀”,继往开来之意。 现今在书院内可欣赏到仿朱熹笔体而写的“继往开来”等堂匾和各 式楹联。书院门牌楼高耸,构筑精巧,门饰砖雕花鸟人物,造型雄 伟凝重,蔚为壮观。 作为朱子文化的重要实物遗存,武夷山获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 产,就有兴贤书院的功劳。书院门楼屋檐顶上供奉着“状元、榜眼、 探花”三顶乌纱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见。
朱子故里,五夫古镇: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镇
五夫镇地处武夷山市东南部,原名五夫里,始于晋代 中期,迄今1700余年。这里不仅是“白莲之乡”,还有 “邹鲁渊源”之称,是理学宗师朱熹的故乡,朱子理学 的形成地,朱熹在此从师就学长达40余年,留下了兴贤 书院、朱子巷、紫阳楼等历史遗迹。
五夫镇里最能集中体现朱熹功业 的地方是兴贤古街,全长1000余米。 这条古街,虽经1000余年的世故沧 桑,至今尚保留着许多古代特别是 宋代时期的建筑,并遗下极古朴淳 厚的民风习俗。 五夫自宋朝设坊以来,有6个沿 兴贤古街设立的坊:籍溪坊、中和 坊、儒林坊、朱至坊、紫阳坊、双 溪坊。这6个坊组成了兴贤古街。 行走于兴贤古街,街中牌坊林立, 街头坊两侧矗立着的“兴贤书院”、 “刘氏家祠”、“连氏节孝坊”、 等古迹,无不透射出宋风遗韵,街 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时 遇见倒塌的土墙、霉烂的木板。更 难得的是,全长一千余米的兴贤古 街,仍居住着近千人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