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模型与里昂惕夫之迷

合集下载

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之迷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迅速发展。关于对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释,实际上是从不同侧面对要素禀赋理论假定前提的修正,并为以后一系列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其人力资本解释是,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的优势是拥有很多经过大量教育和培训的高素质劳动力,而教育和培训可视为对人力的投资,因此高素质劳动力可以称为人才资本,如果把这部分人力资本加到物质资本上,美国就仍然是出口资本密集二、里昂惕夫之谜的人力资本解释
肯恩在其1965年的研究中,指出许多关于h-o模型的悖论,包括里昂惕夫悖论都是因为传统贸易理论中采用特殊资本概念。(注:由于贸易理论分析的是一种长期现象,因此,贸易理论中的资本是“等待”意义上的资本,而不是一系列的实物资产的集合。肯恩认为,传统贸易理论将“等待”意义上的资本作为一种直接进入生产函数的要素的作法是不妥的,是许多悖论和矛盾产生的根源。)肯恩在瓦尼克、舒尔茨和贝克尔的研究基础上,拓宽传统贸易理论中资本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模型解释许多h-o模型无法解释的现象。
0 Leabharlann 三、里昂惕夫之谜的理论基础的思考
利默尔等人(leamer,1980;casas,1985:aw,1983)认为,里昂惕夫之谜根源在于里昂惕夫推论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利默尔在1980年的文章中严格地证明,在一个多商品的世界中,比较生产和消费中的资本密集度或者比较净出口和生产、消费中的资本密集度,才是确定一国资本相对于劳动而言是否丰裕的正确方法;而里昂惕夫的方法,即通过比较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的相对资本密集度只是在简单两商品世界才是适用的。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利默尔1980年关于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9dd
所需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之比分别为,1.07、0.83和0.54。他进一步认为在生产过程中,自然资源和资本是互补的。在上述发现基础上,vanek认为,美国进口替代品资本密集程度较高原因在于自然资源,一种在美国稀缺的生产要素,只有同大量资本结合才能在生产中发挥效率。

06 现代与当代贸易理论:里昂惕夫之谜与新要素理论

06 现代与当代贸易理论:里昂惕夫之谜与新要素理论

0.77,而根据H-O模型该数值应远大于1
6.1 里昂惕夫之谜
数据年 (K/L)X/(K/L)M (H-O 学 者 份 预测:>1) Leontief,1953 1947 0.77 1947- 0.94(或不包括自然资 Leontief,1956 1951 源行业,1.14) Whitney,1968 1899 1.12 1958- 0.79(或不包括自然资 Baldwin,1971 1962 源行业,0.96) Sternand&Mask 1.05(或不包括自然资 1972 us,1981 源行业,1.08)
对稀缺,需进口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从自 然资源角度看,实际上美国进口的是其稀缺
的自然资源,而不是资本
6.1 里昂惕夫之谜
(4)贸易壁垒说 H-O模型主张,但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存
在着大量贸易壁垒。美国的贸易政策倾向于
限制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阻止劳动密集型 产品进口。人为的政策因素扭曲了美国的贸
易模式
(2)不同国家占有的各种研究与开发资源的多寡,
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
(3)该学说强调科技发展在国际贸易优势形成中
的作用,符合目前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6.2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3 信息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与评价
(1)人们占有经贸信息会产生贸易,信息本身也
是可以交换的商品
(2)不同国家占有信息的多寡,会使它们在国际
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
(3)信息贸易理论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6.3 国贸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 国际贸易技术差距论
(1)概述
与H-O理论的假定不同,现实中,各国之间技术
和技术进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技术差距对国际

【最新精选】第二节“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最新精选】第二节“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第二节“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一)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在要素禀赋理论提出后的一段时间里,H-O定理成为解释产业革命以后贸易产生的主要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首次对H-O定理进行实证检验,用他所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

里昂惕夫的验证逻辑是:如果H-O理论正确:即各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则美国作为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意味着:美国出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应该于进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即:(K/L)X/(K/L)M表3.2 美国国内生产100万美元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所需的资本和劳动(1947年)根据H-O模型,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The Input-Output Method),对1947年美国出口行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存量和工人数值进行了比较,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得出了与赫-俄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在西方引起了轰动,•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反论”。

到底是H-O理论有问题,还是里昂惕夫的数据有问题,还是里昂惕夫的方法出了问题呢?(二)里昂惕夫之谜的其它解释1、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说认为,“劳动”要素过于宽泛,实际上,劳动有很多种类,性质不同。

一般劳动可以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两类。

熟练劳动不是先天具备的,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和培训后具有一定的技能。

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基辛(Donald Keesing,1966)将劳动分为8类,第一类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的人力资本最高,第二类是技术人员,人力资本其次,最后一类为没有技术的工人。

基辛用美国1962年的贸易数据分析,通过检验美国进出口商品发现,在美国的出口产品中,第一类劳动的含量比例最高,在美国的进口产品中,第一类的劳动含量比例最低。

第三章 要素禀赋论(H-O模型)

第三章 要素禀赋论(H-O模型)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1劳动生产率差异2未考虑自然资源因素3贸易壁垒的限制4人力资本的差异5要素密集度逆转要素密集度逆转同质产品在要素丰裕度不同的国家其要素的密集度不同两种商品要素替代弹性的差异较大ho及hos定理失效三ho模型简评1比较优势理论的一大进步2假设前提与现实存在冲突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所有模式
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


随着劳动流入,X部门的特定要素——资本的边际 生产率上升。即X部门资本报酬的增加幅度超过了 X商品价格上升的幅度。相对Y商品价格而言,因 为这时Y商品的价格并未变化,而X部门的资本名 义报酬是上涨了,资本的实际收入也是上升的。 总之,在自由贸易下,X部门的资本实际收入提高 了。 随着劳动流出, Y部门的特定要素——资本的边 际生产率下降。相对于Y商品而言,Y部门的资本 实际收入下降了。由于PY不变,所以Y部门资本的 名义报酬也下降了。相对于X商品,Y部门的实际 购买力更是下降了。总之,贸易后Y部门的资本实 际报酬是下降的。



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 相对与绝对收入。 同质劳动:具有相同水平的训练、技能 和生产力的劳动。 同质资本:具有同等风险和生产力的资 本。
2、相对与绝对价格均等化的基 本含义
相对要素价格均等化 贸易前(PX/PY)B > (PX/PY)A 贸易后(PX/PY)B = (PX/PY)A (W/R)B = (W/R)A

国际贸易是影响各国要素价格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特定要素模型

特定要素模型主要用于解释短期内国际 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由保罗·萨缪 尔森和罗纳德·琼斯创建发展。

特定要素(Specific factor)是指一 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 而不适合于其他部门的需要。

里昂惕夫悖论

里昂惕夫悖论

贸易壁垒说
假设:不存在贸易壁垒(no trade barriers)。 但实际上,贸易壁垒多多少少是存在的。最常用的手段是 关税。 关税会使市场发生扭曲,从而使国际贸易格局偏离要素禀 赋理论。
(三)非矛盾论 这类解释认为H-O模型与里昂剔夫之谜不矛盾,只要在研 究方法上进行一些改进,就可以统一起来。 1.劳动力不同质论(劳动熟练说) 2.人力资本说
Thank you~
1、要素密集度逆转 假设:各国生产同一种商品时使用相同的技术. (也就是说同一种商品有相同的要素密集度) 而事实上,由于各国要素禀赋和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这 种假设不很现实。如粮食在中国是劳动密集型的,而在美 国就是资本密集型的。 因此,由于要素密集度的逆转,事实上是资本密集型的美 国农产品被统计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悖论
Leontief paradox
定义 里昂惕夫悖论,是俄裔美国经济学家华西里· 里昂惕夫在 二战后的1953年根据自己的调查提出的一种于当时占主导 的经济论点不同的观点即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这个论点就是里昂惕夫悖论。
“里昂惕夫之谜”
20世纪40年代,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拥有最多的国家,按照 H-O模型可以确定其贸易模式。 但是里昂惕夫根据美国1947年的统计数据发现了令人费解 的现象--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是劳动 密集型产品。这与赫--俄模型刚好相反。由于赫--俄模型已 经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接受,因此里昂惕夫的结论被称为" 里昂惕夫迷"或"里昂惕夫反论"。
验证结果
1947美国每百万元进出口商品需要的资本和劳动 出口商品 与进口竞争商品 与进口竞争/出口 资本(美元) 2550780 3091339 劳动(人/年) 182 170 资本/劳动 14010 18180 1.3

里昂惕夫之谜要素禀赋论的检验

里昂惕夫之谜要素禀赋论的检验

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则美国作为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意味着:美国出口行业的资本劳

动比率应该大于进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即: (K/L)X/(K/L)M>1
里昂惕夫之谜----实证检验的结果:
美国国内生产1百万美元 出口商品与进口替代品所需的资本与劳动 1947年数据 资本(美元) 出口商品 2550780 进口替代品 3091339
2、劳动熟练说
劳动熟练说是用劳动效率与劳动熟练的差异来解释里 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认为,原因在于美国的劳动效率比 其它国家高,大约是其它国家的3倍。在劳动以效率为单 位衡量的条件下,美国就成了劳动要素相对丰富的国家。 但这个解释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而克雷宁经过验证, 美国的劳动效率并不比欧洲高出多少。 劳动熟练程度的不同 后来,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 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之一 究。通过对1960年美国的人口普查,将美国劳动分为熟练 劳动与非熟练劳动,得出了资本较为丰富的国家倾向出口 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资本较为缺乏的国家倾向出口非 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
Wassily Leontief,1906-1999
一国应当生产和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 产品,进口该国相对昂贵和稀缺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之谜
实证检验的逻辑

战后西方经济学家利用经验数字对这个模 型进行验证。试图从实证角度证明这一理 论的正确性
如果H-O理论正确:即各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
1947-1951 0.94(或不包括自然资源行业,1.14)
1899 1.12
1958-1962 0.79(或不包括自然资源行业,0.96) 1972 1.05(或不包括自然资源行业,1.08)

第三章HO理论

第三章HO理论

国家1资本丰裕;国家2劳动丰裕; 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2
图3-4 需求逆转时的贸易模式
对“里昂惕夫之谜 ”的解释
(2)要素密集度逆转 (factor-intensity reversal)
H-O模型假设条件(2):商品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 型产品。要素的相对价格对商品的要素密集度没有影响。
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 的切点反映该要素价 格水平下最优的要素 投入组合。
4、H-O模型
➢ 在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生产规模不变、以及既定的最终 产品间的要素密集度前提下,资本富裕的国家能生产相 对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力富裕的国家能生产 相对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 贸易基础:两国的要素富裕度不同,要素的相对价格必 然不同,不同产品生产要素投入比例不同,因此两国商 品的相对价格必然不同,从而形成了贸易基础。
➢H-O理论:各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性质不随要素相 对价格变化而变化。
图3-1 要素密集关系
等产量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 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 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 迹。
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 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 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 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要 素相对价格)
对要素所有者收入分配的影响
☺ 斯托帕—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在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结论下,S-S理论认
为如果贸易前后经济能维持充分就业,由长期 自由贸易引发的富裕要素价格上升和稀缺要素 价格下降,将使富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 平提高,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减少。
4、作图分析并说明商品相对价格与要素相对价格之间的关 系?

国贸——里昂惕夫之谜

国贸——里昂惕夫之谜

自然资源说
• 该学说指出里昂惕夫之谜的根源在于,里昂惕夫的统计只考虑资 本和劳动两种要素投入,而忽略了自然资源。有证据表明,美国 出口产品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的开采、提炼与加 工均投入了大量的资本,如果加入这部分资本投入量,里昂惕夫 之谜就不存在了,赫——俄理论也会同国际贸易实践相吻合。 • 由于理论界重新审视了赫——俄理论的立论前提的合理性,并深 入思考里昂惕夫统计检验方法的有效性,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自由 贸易学说。
要素密集度的图解
K
(K/L)
B Y A (K/L) Y B (K/L)X A (K/L)X A (K/L) Y
K
B (K/L)X
B (K/L) Y
Y X
(w/r)B
Y
(w/r)A
A (K/L)X
X
(w/r)B (w/r)A
图2 商品要素密集度逆转
图1 商品要素密集度不变
L
L
在图1中,不管是在A国(工资率与利率比为(w/r)A,还是在B国(工资率与利率 比为(w/r)B,商品X始终是劳动密集型的,Y始终是资本密集型的,而在图2中X在 A国是劳动密集的,而在B国是资本密集型的。
人力资本说
•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如教育、职业培训、 保健等),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更 高生产率的新要素。一国的人力资本的素质和结构会对该国参与 国际分工产生重要影响,一个国家应该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不断 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才能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
贸易保护说
荣誉
里昂惕夫于 1973 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除了诺贝尔经济学
奖外,里昂惕夫获得的奖励及荣誉还有, 1953 年,比萨大学授 予他查理—包姆勋章; 1967 年,美国纽约大学授予他终身教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H-O模型与里昂惕夫之迷
一 H-O 模型(要素禀赋 Factor Endowment )
• 2/2/2模型 • 新的分工原理和分工基础(要素供给的 差别)如何影响产品价格和形成贸易基础 • 考虑贸易反过来如何影响要素价格和要 素收入分配 • 要素数量变化对生产和国际贸易的影响
H-O模型是一个总称,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如果该国粮食是优势产品,土地增加, 劳动力不变,出口将增加,进口也将增加; 如果粮食是劣势产品,进口将减少,出口也 会减少。二 里昂ຫໍສະໝຸດ 夫之谜——与H-O理论相悖
出口
进口
劳动力(人数/年) 182313 170004
进口与出口 0.93
资本(人数/年) 2550780 3091339
1.21
资本/劳动力
(1) H-O理论:各国将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 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那些稀缺生产要素生产 的产品。
(2)要素价格均等化:国际贸易将使生产要素的实际 收益均等化。
(3)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国际贸易有益于一 国使用其丰富要素进行的生产,但减少稀缺要素的实 际收入。
(4)雷布钦斯基定理:在贸易条件不变时,一国一种 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出绝对增加, 但密集使用其它要素的产出将绝对减少。
• 通过贸易,当使用相对丰富要素生产的 产品价格上升,而使用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的价格下降时,商品的价格就会出现趋同, 最终产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到参与贸易的各 国要素的价格水平。
贸易使相对价格趋同
• 本国:劳动力丰富;外国土地充裕,由于两国要素的丰裕 度不同,对于任意给定的棉布对粮食的相对价格,本国棉 布的相对供给要比外国大,因此供给曲线位于下方。
Figure 4-2 Factor Prices and Input Choices
Figure 4-3 Factor Prices and Goods Prices
Figure 4-4 From Goods Prices to Input Choices
结论:
➢ 在共同的价格比率下,两国的进出口额 相等,且两国的效用水平都移到了较高的 效用水平。
棉布: 劳动密集型; 粮食: 土地密集型;Home: exports cloth; Foreign: exports food;贸易发生后,两国的相对价格会趋 于一致
❖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 —H-O理论的推论之二
➢ 一种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将相应地出现 该商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报酬的上升,但 其他要素的报酬下降。
一种要素的增长会带来密集地使用该种要素的产品的 绝对扩张与密集地使用另一种要素产品的绝对缩减。
X
当T增加,L不变;T/L比例不变,必须在
两个行业之间调整劳动与资本存量;随着土 地不断增加,要不断转移劳动,部分劳动的 转移必然导致棉布行业中部分土地要素的失 业,失业的土地要素也必须同时转移到粮食 生产行业
➢ 进行贸易后,商品的价格比率线从 (Px / Py)1
和 变为 (Px / Py)2 (Px / Py)3 ,即两种商品在两国 的生产成本变得相同,意味着两国要素价 格比率也变得一样了。
要素价格均等学说 ——H-O理论的推论之一
• H-O理论说明了贸易的走向,那么两国发 生了贸易后,自由贸易长期发展下去会对贸 易双方国家的要素赋予状况和要素价格产生 什么样的影响?
问题:在一个劳动稀缺的国家,贸易后工人 如果更多地购买价格下降的劳动密集性商品 棉布,是否会使工人更多地获得贸易利益以 至于实际收入不变甚至增加呢?
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的幅度将等于这种商品全部投入要 素的成本变化的平均幅度。
例如,在一个劳动稀缺的国家,贸易前劳动密集 性的棉布价格相对较高,如果贸易后棉布价格下降了 10%,国内生产棉布的投入,包括劳动和资本的平均 成本也要下降10%,如果资本价格不变,劳动价格下 降必须超过10%才能使平均成本下降10%,如果资本价 格上升,劳动价格必须下降更多,这种情况被称作 “增大效应”(Magnification Effect)。
各国商品在要素需求量上是不同的
各国在要素禀赋上是不同的
• 生产要素量的比例不同——相对数
假设生产 1X要 3K和 12L;生产 1Y要 2K和 2L,
则 X 的 K/L = 1/4; Y 的 K/L = 1
Y 是资本密集型
Figure 4-1 Input Possibilities in Food Production
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的上升将导致实际工 资的上升和资本收益的减少,反之亦然。通过 贸易,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将下降, 而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将上升; 发达国家可能减少甚至放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 生产,而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规 模将得以扩大。
自由贸易的结果是,发达国家非熟练劳 动者的工资水平可能会下降,相当数量的非 熟练劳动者可能会失去工作,从而被迫边缘 化;发展中国家非熟练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可 能会提高,其生活状况可能会得到改善。
因此,自由贸易虽然能提高整个国家的福利水平,但 是在一部分人收入增加的同时,另外一部分人的收入 减少。这就是为什么每个国家总是有人主张自由贸易, 也总是有人反对的原因。
资源的配置
土地供给增加
❖ 要素供给增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
➢劳动和资本的平衡 增长
Y
➢劳动和资本的不平 衡增长
0
X
❖ 罗勃津斯基定理 ——H-O理论的推论之三
13991
18183
❖ H-O模型的假定条件
2/2/2模型
生产X,Y两种商品存在着规模报酬不变 两国的消费需求偏好相同且固定不变 完全竞争 要素可以在国内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没有自然贸易壁垒和人为贸易壁垒 可以实现充分就业 X与Y不能相互作为生产投入品使用 使用相同的技术 甲国劳动相对丰富,乙国资本相对丰富
各国生产要素自然禀赋的相对差异决定了不同生产要素的 使用方法和价格,因而也就决定了各国在不同商品生产上的成 本差异,决定了各国的比较优势和贸易利益,成为了国际贸易 的原因。因此,各国生产要素自然禀赋的相对差异构成了比较 优势和国际贸易的现实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