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数学培优有理数的巧算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有理数(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有理数(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一数学有理数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1.通过学习绝对值,我们知道的几何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与原点的距离,如:表示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到原点的距离. ,即表示、在数轴上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类似的, ,即表示、在数轴上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一般地,点,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那么,之间的距离可表示为 .请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并结合数轴解答下列问题:(1)数轴上表示和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数轴上、两点的距离为,点表示的数是,则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2)点,,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 ,那么到点 .点的距离之和可表示为_ (用含绝对值的式子表示);若到点 .点的距离之和有最小值,则的取值范围是_ __.(3)的最小值为_ __.【答案】(1)2;1或7(2)|x+1|+|x-2||-1≤x≤2(3)3【解析】【解答】解:(1)数轴上表示2和4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4-2=2;数轴上P、Q两点的距离为3,点P表示的数是4,则点Q表示的数是4-3=1或4+3=7;( 2 )A到B的距离与A到C的距离之和,可表示为|x+1|+|x-2|,∵|x-3|+|x+2|=7,当x<-1时,|x+1|+|x-2|=2-x-x-1=1-2x无最小值,当-1≤x≤2时,|x+1|+|x-2|=x+1+2-x=3,当x>2时,x+1+x-2=2x-1>3,故若A到点B、点C的距离之和有最小值,则x的取值范围是-1≤x≤2;(3)原式=|x-1|+|x-4|.当1≤x≤4时,|x-1|+|x-4|有最小值为|4-1|=3故答案为:(1)2,1或7;(2)|x+1|+|x-2|,-1≤x≤2;(3)3【分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的求法“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数轴上表示两个点的数的差的绝对值.”可求解;(2)同理可求解;(3)由(2)中求得的x的取值范围去绝对值,然后合并同类项即可求解.2.如图,数轴上点A,B分别对应数a,b.其中a<0,b>0.(1)当a=﹣2,b=6时,线段AB的中点对应的数是________;(直接填结果)(2)若该数轴上另有一点M对应着数m.①当m=2,b>2,且AM=2BM时,求代数式a+2b+20的值;②当a=﹣2,且AM=3BM时,小安演算发现代数式3b﹣4m是一个定值.老师点评:你的演算发现还不完整!请通过演算解释:为什么“小安的演算发现”是不完整的?【答案】(1)2(2)解:①当m=2,b>2时,点M在点A,B之间,∵AM=2BM,∴m﹣a=2(b﹣m),∴2﹣a=2(b﹣2),∴a+2b=6,∴a+2b+20=6+20=26;②小安只考虑了一种情况,故老师点评“小安的演算发现”是不完整的.当点M在点A,B之间时,a=﹣2,∵AM=3BM,∴m+2=3(b﹣m),∴m+2=3b﹣3m,∴3b﹣4m=2,∴代数式3b﹣4m是一个定值.当点M在点B右侧时,∵AM=3BM,∴m+2=3(m﹣b),∴m+2=3m﹣3b,∴2m﹣3b=2,∴代数式2m﹣3b也是一个定值.【解析】【解答】解:(1)由题意得出,线段AB的中点对应的数是2,故答案为:2.【分析】(1)首先根据数轴的性质,即可得出中点对应的数值;(2)①首先判定点M 在点A,B之间,然后根据等式列出关系式,即可得解;②根据题意,分两种情况进行求解:点M在点A,B之间和点M在点B右侧时,通过列出等式,即可判定.3.同学们都知道,|3-(-1)∣表示3与-1的差的绝对值,其结果为4,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3与-1两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其距离同样是4;同理,∣x-5|也可以理解为x与5两数在数轴上所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试利用数轴探索:(1)试用“| |”符号表示:4与-2在数轴上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并求出其结果;(2)若|x-2|=4,求x的值;(3)同理,|x-3|+|x+2|表示数轴上有理数x所对应的点到3和-2所对应的两点距离之和,请你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整数x,使得|x-3|+|x+2|=5;试求代数式|x-3|+|x+2|的最小值.【答案】(1)解:|4-(-2)|=6(2)解:x与2的距离是4,在数轴上可以找到x=-2或6(3)解:当-2≤x≤3时,x所对应的点到3和-2所对应的两点距离之和是5,∴符合条件的整数x=-2,-1,0,1,2,3;当x<-2或x>3时,x所对应的点到3和-2所对应的两点距离之和大于5,∴|x-3|+|x+2|的最小值是5【解析】【分析】(1)根据已知列式求解即可;(2)按照已知去绝对值符号即可求解.(3)当-2≤x≤3时,x所对应的点到3和-2所对应的两点距离之和是5;当x<-2或x>3时,x所对应的点到3和-2所对应的两点距离之和大于5,由此即可得出结论.4.阅读填空,并完成问题:“绝对值”一节学习后,数学老师对同学们的学习进行了拓展.数学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数轴上,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那么,如果用P(a)表示数轴上的点P表示有理数a,Q(b)表示数轴上的点Q表示有理数b,那么点P与点Q的距离是多少?”(1)聪明的小明经过思考回答说:这个问题应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点P和点Q在原点的两侧,此时点P与点Q的距离是a和b的绝对值的和,即∣a∣+∣b∣.例如:点A(-3)与点B(5)的距离为∣-3∣+∣-5∣=________;另一种是点P和点Q在原点的同侧,此时点P与点Q的距离的a和b中,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即∣a∣-∣b∣或∣b∣-∣a∣.例如:点A(-3)与点B(-5)的距离为∣-5∣-∣-3∣=________;你认为小明的说法有道理吗?如果没有道理,请你指出错误之处;如果有道理,请你模仿求出数轴上点M()与N()之间和点C(-2)与D(-7)之间的距离. ________(2)小颖在听了小明的方法后,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小颖说:我们可以不考虑点P和点Q 所在的位置,无论点P与点Q的位置如何,它们之间的距离就是数a与b的差的绝对值,即∣a-b∣.例如:点A(-3)与点B(5)的距离就是∣-3-5∣=________;点A(-3)与点B(-5)的距离就是∣(-3)-(-5)∣= ________;你认为小颖的说法有道理吗?如果没有道理,请你指出错误之处;如果有道理,请你模仿求出数轴上点M()与N()之间和点C(-1.5)与D(-3.5)之间的距离.________【答案】(1)解:8;2;有道理;点M与点N之间的距离为点C与点D之间的距离为(2)解:8;2;有道理;点M与点N之间的距离为点C与点的之间的距离为【解析】【分析】(1)数轴上的点,原点两侧两点之间的距离即点到原点绝对值的相加之和。

培优第二讲--有理数的运算与巧算含答案

培优第二讲--有理数的运算与巧算含答案

第二讲 有理数的巧算技巧与巧算答案基础夯实: 一、填空题1、计算1+(-2)+3+(-4)+ … +99+(-100)=___-50_______2、计算1-3+5-7+9-11+…+97-99=_____-50_____3、若m <0,n >0,且| m |>| n |,则m +n ___<_____ 0.(填>、<号)4、如果|a |=3,|b |=2,若ab <0,那么a -b =_____5_____5、25.2-减去85-与83-的差,所得的结果 =______-2____212-、+3、-1.2的和比它们绝对值的和小=_____7.4_____6、若实数a 、b 满足0a b a b +=,则abab =_____-1______.7、如图,把一个面积为1的正方形等分成两个面积为12的长方形,接着把面积为12的长方形等分成两个面积为14的正方形,再把面积为14的正方形等分成两个面积为18的长方形,如此进行下去,试利用图形揭示的规律计算11111111248163264128256+++++++=____256255______. 8、已知数轴上有A 、B 两点,A 、B 之间的距离为2,点A 与原点O 的距离为6,则所有满足条件的点B 与原点O 的距离的和为___0______;9、计算12345211,213,217,2115,2131-=-=-=-=-=⋅⋅⋅归纳各计算结果中的个位数字规律,猜测1-22018的个位数字是______3____.10..、.3...05..万是精确到.....__..百______......位的近似数.......11、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大约是150000000千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11101.5⨯_______ 米. 12..、测得某同学的身高约是...........1...66..米,那么意味着他的身高的精确值...............h .的取值范围是在.......1.665h 1.655<≤ ..二、选择题1、在1,-1,-2这三个数中,任意两数之和的最大值是( B )A . 1B .0C .-1D .-3 2、若a <0,则|a -(-a )|等于( D )A .-aB .0C .2aD .-2a 3、两个有理数的和是正数,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 .两数一定都是正数B .两数都不为0C .至少有一个为负数D .至少有一个为正数 4、三个有理数相乘,积为负数,则负因数的个数为( D )A .1个B .2个C .3个D .1个或3个 5、如果a <0,b >0,a +b <0,那么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D )A .a >b >-b >-aB .a >-a >b >-bC .b >a >-b >-aD .-a >b >-b >a6、已知两个有理数a 、b ,如果ab <0,且a +b <0,那么( D )A .a >0,b <0B .a <0,b >0C .a 、b 异号D .a 、b 异号且负数的绝对值较大7、如果a +b <0,0ba>,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B )A .a >0,b >0B .a <0,b <0C .a >0,b <0D .a <0,b >0 8、、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C )A .若ab >0,则a >0,b >0B .若ab <0,则a <0,b <0C .若ab =0,则a =0或b =0D .若ab =0,则a =0且b =0 9、若a +b +c =0,且b <c <0,则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 C )A .a +b >0B .b +c <0C .ab +ac >0D .a +bc >010、若a 、b 互为相反数,c 、d 互为倒数,m 的绝对值为2,则代数式a bm cd m+-+的值为( D )A .-3B .1C .±3D .-3或1 11、有理数a 等于它的倒数,有理数b 等于它的相反数,则20102011a b +等于( B )A .0B .1C .-1D .212、如果20012002()1,()1a b a b +=--=,则ab 的值是( D )A .2B .1C .0D .-113、某种细菌在培养过程中,每半小时分裂一次(由一个分裂成两个),若这种细菌由1个分裂为16个,则这个过程要经过( A )小时?7A .2B .2.5C .3D .3.5 三、计算(1))217(75.2)413()5.0(+-+---=-2;(2)1853432877431---+-=-1.25;(3){})]8()3()7[()5()2(4---+-------=1(4)2164118214837--+--+-=878-(5))711()12787431(-⨯--=-31;(6)9.18.174)88(74.8)37(48.17⨯--⨯+-⨯=-1748;(7) 2011)1(524)436183(212-⨯÷⎥⎦⎤⎢⎣⎡⨯-+-=-1.5(8)[]22)3(231)5.01(1--⨯⨯---=61 ※典例剖析【例1】计算:)51413121()61514131211()6151413121()514131211(+++⨯+++++-++++⨯++++=61【例2】、阅读材料,解答问题.求201932222221++++++ 的值. 解:令201932222221++++++= S ① ∴ 21204322222222++++++= S ②② - ①得12221-=-S S ∴1222222121201932-=++++++ 运用材料以上方法计算:7201620132555551++∙∙∙++++=4122018-【例3】计算12+(13+23)+(14+24+34)+(15+25+35+45)+ … +(150+250+…+4850+4950)==612.5【例4】某儿童服装店老板以30元的价格买进20件连衣裙,针对不同的顾客,30件连衣裙的售价完全不请问,该服装店售完这20件连衣裙后,赚了多少钱?答案:328元 三、培优检测A 组 一、计算题.....1.、.|)3(2|31)5.01(124--⨯⨯-+-=.612.、.5]43)436183(2411[÷÷-+-=72193.、.22)32(3|)411()52(2|-⨯--÷-⨯ =2593-4.、.+⨯+⨯+⨯751531311……..200720051⨯+=200710035、2232318)52()5()3(-÷--⨯-+--=-31;6、]})2(34[)75.0(5.0{)4725.0(124--⨯--÷++-=312-5343332313二、今抽查10袋盐,每袋盐的标准质量是100克,超出部分记为正,统计成下表:问:这10袋盐一共有多重?答案:1000千克 B 组: 1、1999199********⨯++⨯+⨯ = 5997995;2、若l 3+23+33+…+153=14400,则23+43+63+…+303= 115200 .3、352172515515935312114715105963321⨯⨯+⨯⨯+⨯⨯+⨯⨯⨯⨯+⨯⨯+⨯⨯+⨯⨯= 52;4、计算:201954322222222+-⋅⋅⋅----- = 6 5、若||1m m =+,则()201041m +=( B )A .-1B .1C .12-D .126、设0a b c ++=,0abc >,则||||||b c a c a b a b c +++++的值是( B ) A .-3 B .1 C . 3或-1 D .-3或17、请你从右表归纳出13+23+33+43+…+n 3的公式并计算出思考题:计算:6059)60585958()602524232()601413121(+++∙∙∙+∙∙∙+++++∙∙∙+++=885第二讲 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中的巧算考点·方法·破译1.理解有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法则,并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运算.2.掌握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的顺序,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的步骤,熟练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3.能用有理数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常用运算技巧⑴巧用运算律 ⑵凑整法 ⑶拆项法(裂项相消) ⑷分组相约法 ⑸倒写相加法 ⑹错位相减法 ⑺换元法 ⑻观察探究、归纳法 基础夯实: 二、填空题1、计算1+(-2)+3+(-4)+ … +99+(-100)=__________2、计算1-3+5-7+9-11+…+97-99=__________3、若m <0,n >0,且| m |>| n |,则m +n ________ 0.(填>、<号)4、如果|a |=3,|b |=2,若ab <0,那么a -b =__________5、25.2-减去85-与83-的差,所得的结果 =__________212-、+3、-1.2的和比它们绝对值的和小=__________6、若实数a 、b 满足0a b a b+=,则abab =___________.7、如图,把一个面积为1的正方形等分成两个面积为12的长方形,接着把面积为12的长方形等分成两个面积为14的正方形,再把面积为14的正方形等分成两个面积为18的长方形,如此进行下去,试利用图形揭示的规律计算11111111248163264128256+++++++=__________. 8、已知数轴上有A 、B 两点,A 、B 之间的距离为2,点A 与原点O 的距离为6,则所有满足条件的点B 与原点O 的距离的和为_________;9、计算12345211,213,217,2115,2131-=-=-=-=-=⋅⋅⋅归纳各计算结果中的个位数字规律,猜测1-22018的个位数字是__________.10、3.05万是精确到________位的近似数.11、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大约是150000000千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____ 米.12、测得某同学的身高约是1.66米,那么意味着他的身高的精确值h 的取值范围是在 .二、选择题1、在1,-1,-2这三个数中,任意两数之和的最大值是( )A . 1B .0C .-1D .-32、若a <0,则|a -(-a )|等于( )A .-aB .0C .2aD .-2a 3、两个有理数的和是正数,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两数一定都是正数B .两数都不为0C .至少有一个为负数D .至少有一个为正数 4、三个有理数相乘,积为负数,则负因数的个数为( )A .1个B .2个C .3个D .1个或3个 5、如果a <0,b >0,a +b <0,那么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 .a >b >-b >-aB .a >-a >b >-bC .b >a >-b >-aD .-a >b >-b >a6、已知两个有理数a 、b ,如果ab <0,且a +b <0,那么( )A .a >0,b <0B .a <0,b >0C .a 、b 异号D .a 、b 异号且负数的绝对值较大7、如果a +b <0,0ba>,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A .a >0,b >0B .a <0,b <0C .a >0,b <0D .a <0,b >0 8、、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若ab >0,则a >0,b >0B .若ab <0,则a <0,b <0C .若ab =0,则a =0或b =0D .若ab =0,则a =0且b =0 9、若a +b +c =0,且b <c <0,则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 )A .a +b >0B .b +c <0C .ab +ac >0D .a +bc >010、若a 、b 互为相反数,c 、d 互为倒数,m 的绝对值为2,则代数式a bm cd m+-+的值为( )A .-3B .1C .±3D .-3或1 11、有理数a 等于它的倒数,有理数b 等于它的相反数,则20102011a b +等于( )A .0B .1C .-1D .212、如果20012002()1,()1a b a b +=--=,则ab 的值是( )A .2B .1C .0D .-113、某种细菌在培养过程中,每半小时分裂一次(由一个分裂成两个),若这种细菌由1个分裂为16个,则这个过程要经过( )小时?7A .2B .2.5C .3D .3.5 三、计算(1))217(75.2)413()5.0(+-+---; (2)1853432877431---+-;(3){})]8()3()7[()5()2(4---+------- (4)2164118214837--+--+-(5))711()12787431(-⨯--; (6)9.18.174)88(74.8)37(48.17⨯--⨯+-⨯;(7) 2011)1(524)436183(212-⨯÷⎥⎦⎤⎢⎣⎡⨯-+- (8)[]22)3(231)5.01(1--⨯⨯---※典例剖析【例1】计算:)51413121()61514131211()6151413121()514131211(+++⨯+++++-++++⨯++++【例2】、阅读材料,解答问题.求201932222221++++++ 的值. 解:令201932222221++++++= S ① ∴ 21204322222222++++++= S ②② - ①得12221-=-S S ∴1222222121201932-=++++++运用材料以上方法计算:7201620132555551++∙∙∙++++【例3】计算12+(13+23)+(14+24+34)+(15+25+35+45)+ … +(150+250+…+4850+4950)【例4】某儿童服装店老板以30元的价格买进20件连衣裙,针对不同的顾客,30件连衣裙的售价完全不请问,该服装店售完这20件连衣裙后,赚了多少钱?三、培优检测A 组 一、计算题1、|)3(2|31)5.01(124--⨯⨯-+- 2、5]43)436183(2411[÷÷-+-3、22)32(3|)411()52(2|-⨯--÷-⨯ 4、+⨯+⨯+⨯751531311 (2007)20051⨯+5、2232318)52()5()3(-÷--⨯-+--; 6、]})2(34[)75.0(5.0{)4725.0(124--⨯--÷++-5343332313B 组: 4、199919971751531⨯++⨯+⨯ = ;5、若l 3+23+33+…+153=14400,则23+43+63+…+303= .6、352172515515935312114715105963321⨯⨯+⨯⨯+⨯⨯+⨯⨯⨯⨯+⨯⨯+⨯⨯+⨯⨯= ;4、计算:201954322222222+-⋅⋅⋅----- =5、若||1m m =+,则()201041m +=( )A .-1B .1C .12-D .126、设0a b c ++=,0abc >,则||||||b c a c a b a b c +++++的值是( )A .-3B .1C . 3或-1D .-3或17、请你从右表归纳出13+23+33+43+…+n 3的公式并计算出13+23+33+43+…+1003的值=__________..8、已知c b a 、、都不等于零,且abc abc c c b b a a +++的最大值是m ,最小值为n ,求mnn m的值.思考题:计算:6059)60585958()602524232()601413121(+++∙∙∙+∙∙∙+++++∙∙∙+++。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有理数(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有理数(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一数学有理数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1.如图,AB=12cm,点C在线段AB上,AC=3BC,动点P从点A出发,以4cm/s的速度向右运动,到达点B之后立即返回,以4cm/s的速度向左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以1cm/s的速度向右运动,到达点B之后立即返回,以1cm/s的速度向左运动.设它们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t秒,当第二次重合时,P、Q两点停止运动.(1)AC=________cm,BC=________cm;(2)当t=________秒时,点P与点Q第一次重合;当t=________秒时,点P与点Q第二次重合;(3)当t为何值时,AP=PQ?【答案】(1)9;3(2)3;(3)解:在点P和点Q运动过程中,当AP=PQ时,存在以下三种情况:①点P与点Q第一次重合之前,可得:2×4t=9+t,解得t= ;②点P与点Q第一次重合后,P、Q由点B向点A运动过程中,可得:2×[12-(4t-12)]=12-(t-3),解得t= ;③当点P运动到点A,继续由点A向点B运动,点P与点Q第二次重合之前,可得:2×(4t-24)=12-(t-3),解得t=7.故当t为秒、秒或7秒时,AP=PQ.【解析】【解答】(1)∵AB=12cm,AC=3BC∴AC= AB=9,BC=12-9=3.故答案为:9;3.(2)设运动时间为t,则AP=4t,CQ=t,由题意,点P与点Q第一次重合于点B,则有4t-t=9,解得t=3;当点P与点Q第二次重合时有:4t+t=12+3+24,解得t= .故当t=3秒时,点P与点Q第一次重合;当t= 秒时,点P与点Q第二次重合.故答案为:3;.【分析】(1)由题目中AB=12cm,点C在线段AB上,AB=3BC,可直接求得;(2)根据运动过程,两点重合时他们走过距离之间的关系列方程即可求得;(3)满足AP=PQ,则2AP=AQ,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正确的位置存在三处,依次分析列出方程即可求得.2.如图1,A、B两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为﹣12和4.(1)直接写出A、B两点之间的距离;(2)若在数轴上存在一点P,使得AP= PB,求点P表示的数.(3)如图2,现有动点P、Q,若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当点Q到达原点O后立即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求:当OP=4OQ时的运动时间t的值.【答案】(1)解:A、B两点之间的距离是:4﹣(﹣12)=16(2)解:设点P表示的数为x.分两种情况:①当点P在线段AB上时,∵AP= PB,∴x+12=(4﹣x),解得x=﹣8;②当点P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时,∵AP= PB,∴﹣12﹣x=(4﹣x),解得x=﹣20.综上所述,点P表示的数为﹣8或﹣20(3)解:分两种情况:①当t≤2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此时Q点表示的数为4﹣2t,P点表示的数为﹣12+5t,∵OP=4OQ,∴12﹣5t=4(4﹣2t),解得t=,符合题意;②当t>2时,点Q从原点O开始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此时Q点表示的数为3(t﹣2),P点表示的数为﹣12+5t,∵OP=4OQ,∴|12﹣5t|=4×3(t﹣2),∴12﹣5t=12t﹣24,或5t﹣12=12t﹣24,解得t=,符合题意;或t=,不符合题意舍去.综上所述,当OP=4OQ时的运动时间t的值为或秒【解析】【分析】(1)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出A、B两点之间的距离;(2)设点P表示的数为x.分两种情况:①点P在线段AB上;②点P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根据AP= PB列出关于x的方程,求解即可;(3)根据点Q的运动方向分两种情况:①当t≤2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②当t>2时,点Q从原点O开始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根据OP=4OQ列出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即可.3.数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数轴上的点建立起对应关系,揭示了数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是“数形结合”的基础.(1)在数轴上标示出-4、-3、-2、4、(2)结合数轴与绝对值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①数轴上表示4和-2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表示-2和-4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m和数n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m-n|.如果表示数a和-2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3,即那么a=________②若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位于-3和2之间,则的值是________;③当a取________时,|a+4|+|a-1-|+|a-4|的值最小,最小值是________.【答案】(1)解:如图所示:(2)6;2;1或-5;5;1;8.【解析】【解答】解:(2)①数轴上表示4和−2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4−(−2)=6,表示−2和−4两点之间的距离是−2−(−4)=2;∵|a−(−2)|=3,∴a−(−2)=±3,解得a=−5或1;②因为|a+3|+|a−2|表示数轴上数a和−3,2之间距离的和,又因为数a位于−3与2之间,所以|a+3|+|a−2|=5;③根据|a+4|+|a−1|+|a−4|表示一点到−4,1,4三点的距离的和,所以当a=1时,式子的值最小,此时|a+4|+|a−1|+|a−4|的最小值是8.故答案为:6,2,−5或1;5;1,8.【分析】(1)数轴上原点表示正数,原点左边表示负数,原点右边表示正数,然后在数轴上找出表示各个数的点,用实心的小原点标记,并在实心小圆点上方写出该点所表示的数;(2)①根据数轴上任意两点的距离等于这两点所表示的数差的绝对值即可算出答案;解含绝对值的方程,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去掉绝对值符号,再解即可;②因为数a位于−3与2之间,故a+3>0,a−2<0,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去掉绝对值符号再合并他即可;③根据|a+4|+|a−1|+|a−4|表示一点到−4,1,4三点的距离的和,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即可得出当a=1时,式子的值最小,从而将a=1代入即可算出答案。

初中七年级数学培优有理数的巧算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数学培优有理数的巧算含答案

第一讲有理数的巧算有理数运算是中学数学中一切运算的基础.它要求同学们在理解有理数的有关概念、法则的基础上;能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迅速地进行运算.不仅如此;还要善于根据题目条件;将推理与计算相结合;灵活巧妙地选择合理的简捷的算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运算能力;发展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1.括号的使用在代数运算中;可以根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去掉或者添上括号;以此来改变运算的次序;使复杂的问题变得较简单.例1计算:分析中学数学中;由于负数的引入;符号“+”与“-”具有了双重涵义;它既是表示加法与减法的运算符号;也是表示正数与负数的性质符号.因此进行有理数运算时;一定要正确运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尤其是要注意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注意在本例中的乘除运算中;常常把小数变成分数;把带分数变成假分数;这样便于计算.例2计算下式的值:211×555+445×789+555×789+211×445.分析直接计算很麻烦;根据运算规则;添加括号改变运算次序;可使计算简单.本题可将第一、第四项和第二、第三项分别结合起来计算.解原式=211×555+211×445+445×789+555×789=211×555+445+445+555×789=211×1000+1000×789=1000×211+789=1000000.说明加括号的一般思想方法是“分组求和”;它是有理数巧算中的常用技巧.例3计算:S=1-2+3-4+…+-1n+1·n.分析不难看出这个算式的规律是任何相邻两项之和或为“1”或为“-1”.如果按照将第一、第二项;第三、第四项;…;分别配对的方式计算;就能得到一系列的“-1”;于是一改“去括号”的习惯;而取“添括号”之法.解S=1-2+3-4+…+-1n+1·n.下面需对n的奇偶性进行讨论:当n为偶数时;上式是n/2个-1的和;所以有当n为奇数时;上式是n-1/2个-1的和;再加上最后一项-1n+1·n=n;所以有例4在数1;2;3;…;1998前添符号“+”和“-”;并依次运算;所得可能的最小非负数是多少分析与解因为若干个整数和的奇偶性;只与奇数的个数有关;所以在1;2;3; (1998)前任意添加符号“+”或“-”;不会改变和的奇偶性.在1;2;3;…;1998中有1998÷2个奇数;即有999个奇数;所以任意添加符号“+”或“-”之后;所得的代数和总为奇数;故最小非负数不小于1.现考虑在自然数n;n+1;n+2;n+3之间添加符号“+”或“-”;显然n-n+1-n+2+n+3=0.这启发我们将1;2;3;…;1998每连续四个数分为一组;再按上述规则添加符号;即1-2-3+4+5-6-7+8+…+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所以;所求最小非负数是1.说明本例中;添括号是为了造出一系列的“零”;这种方法可使计算大大简化.有这种竞赛讲义一整套小学初中的含答案最新的需要的可以联系我46~8453~607微信13699~77~10742.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先来计算100+2×100-2的值:100+2×100-2=100×100-2×100+2×100-4=1002-22.这是一个对具体数的运算;若用字母a代换100;用字母b代换2;上述运算过程变为a+ba-b=a2-ab+ab-b2=a2-b2.于是我们得到了一个重要的计算公式a+ba-b=a2-b2;①这个公式叫平方差公式;以后应用这个公式计算时;不必重复公式的证明过程;可直接利用该公式计算.例5计算3001×2999的值.解3001×2999=3000+13000-1=30002-12=8999999.例6计算103×97×10009的值.解原式=100+3100-310000+9=1002-91002+9=1004-92=99999919.例7计算:分析与解直接计算繁.仔细观察;发现分母中涉及到三个连续整数:12345;12346;12347.可设字母n=12346;那么12345=n-1;12347=n+1;于是分母变为n2-n-1n+1.应用平方差公式化简得n2-n2-12=n2-n2+1=1;即原式分母的值是1;所以原式=24690.例8计算:2+122+124+128+1216+1232+1.分析式子中2;22;24;…每一个数都是前一个数的平方;若在2+1前面有一个2-1;就可以连续递进地运用a+ba-b=a2-b2了.解原式=2-12+122+124+128+1×216+1232+1=22-122+124+128+1216+1×232+1=24-124+128+1216+1232+1=……=232-1232+1=264-1.例9计算:分析在前面的例题中;应用过公式a+ba-b=a2-b2.这个公式也可以反着使用;即a2-b2=a+ba-b.本题就是一个例子.通过以上例题可以看到;用字母表示数给我们的计算带来很大的益处.下面再看一个例题;从中可以看到用字母表示一个式子;也可使计算简化.例10计算:我们用一个字母表示它以简化计算.3.观察算式找规律例11某班20名学生的数学期末考试成绩如下;请计算他们的总分与平均分.87;91;94;88;93;91;89;87;92;86;90;92;88;90;91;86;89;92;95;88.分析与解若直接把20个数加起来;显然运算量较大;粗略地估计一下;这些数均在90上下;所以可取90为基准数;大于90的数取“正”;小于90的数取“负”;考察这20个数与90的差;这样会大大简化运算.所以总分为90×20+-3+1+4+-2+3+1+-1+-3+2+-4+0+2+-2+0+1+-4+-1+2+5+-2=1800-1=1799;平均分为90+-1÷20=89.95.例12计算1+3+5+7+…+1997+1999的值.分析观察发现:首先算式中;从第二项开始;后项减前项的差都等于2;其次算式中首末两项之和与距首末两项等距离的两项之和都等于2000;于是可有如下解法.解用字母S表示所求算式;即S=1+3+5+…+1997+1999.①再将S各项倒过来写为S=1999+1997+1995+…+3+1.②将①;②两式左右分别相加;得2S=1+1999+3+1997+…+1997+3+1999+1=2000+2000+…+2000+2000500个2000=2000×500.从而有S=500000.说明一般地;一列数;如果从第二项开始;后项减前项的差都相等本题3-1=5-3=7-5=…=1999-1997;都等于2;那么;这列数的求和问题;都可以用上例中的“倒写相加”的方法解决.例13计算1+5+52+53+…+599+5100的值.分析观察发现;上式从第二项起;每一项都是它前面一项的5倍.如果将和式各项都乘以5;所得新和式中除个别项外;其余与原和式中的项相同;于是两式相减将使差易于计算.解设S=1+5+52+…+599+5100;①所以5S=5+52+53+…+5100+5101.②②—①得4S=5101-1;说明如果一列数;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之比都相等本例中是都等于5;那么这列数的求和问题;均可用上述“错位相减”法来解决.例14计算:分析一般情况下;分数计算是先通分.本题通分计算将很繁;所以我们不但不通分;反而利用如下一个关系式来把每一项拆成两项之差;然后再计算;这种方法叫做拆项法.解由于所以说明本例使用拆项法的目的是使总和中出现一些可以相消的相反数的项;这种方法在有理数巧算中很常用.练习一1.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1+3-5+7-9+11-…-1997+1999;211+12-13-14+15+16-17-18+…+99+100;31991×1999-1990×2000;44726342+4726352-472633×472635-472634×472636;61+4+7+ (244)2.某小组20名同学的数学测验成绩如下;试计算他们的平均分.81;72;77;83;73;85;92;84;75;63;76;97;80;90;76;91;86;78;74;85.。

初中培优竞赛含详细解析 第2讲 有理数

初中培优竞赛含详细解析 第2讲 有理数

初中数学竞赛专题2——有理数1.(3、4)(数学、初中、竞赛、初中竞赛、数学竞赛、初中数学竞赛、有理数、不等式、绝对值、完全平方式、选择题)【标准答案】1#0#1#4#B若有理数a,b,c满足 a+b+c=0,abc=2,c>0,则()A.ab<0 B.a+b≥2C.a+b≥4D.0≤a+b≤1【分析】由题意知,a+b=-c ,且ab=2c>0,由于(a−b)2+4ab=(a+b)2, 因为(a−b)2≥0,所以4ab≤(a+b)2,即8c≤c2,c≥2,因为a、b同号,所以|a|+|b|=c≥2,故选B.【答案】B【技巧】本题关键在于运用完全平方式的非负性建立不等式,再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解题. 【易错点】在运用不等式性质的时候若不注意符号问题就容易出错.2. (1)(数学、初中、竞赛、初中竞赛、数学竞赛、初中数学竞赛、有理数、选择题)【标准答案】2#0#1#4#A已知a=−1999×1999−19991998×1998+1998,b=−2000×2000−20001999×1999+1999,c=−2001×2001−20012000×2000+2000,则abc的值等于( )A. -1B. 3C. -3D. 1【分析】因为a=−1999×1999−19991998×1998+1998=−1999×(1999−1)1998×(1998+1)=−1,同理可求得b=−1,c=−1.所以abc=−1.【答案】A【技巧】观察分析,提公因式法求值计算.【易错点】若直接计算容易因数值太大而计算出错.3. (3、4)(数学、初中、竞赛、初中竞赛、数学竞赛、初中数学竞赛、有理数、平方差公式、选择题)【标准答案】3#0#1#4#D乘积(1−122)(1−132)⋯(1−119992)(1−120002)等于( )A.19992000B.20012000C.19994000D.20014000【分析】观察发现,(1−12)(1−13)⋯(1−11999)(1−12000)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变形为:12×32×23×43×34×54×⋯×19981999×20001999×19992000×20012000=12×20012000=20014000.【答案】D【技巧】观察式子特点,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变形,从而将分式约分相消.【易错点】在约分的时候要小心最后一项的确定,容易出错.4.(2、3)(数学、初中、竞赛、初中竞赛、数学竞赛、初中数学竞赛、有理数、幂、填空题)【标准答案】4#0#4# b##4#0#4#c设a=350,b=440,c=530,则a,b,c中最大的是_____,最小的是_____.【分析】a=350=(35)10,b=440=(44)10,c=530=(53)10,由于44>35>53,故b>a>c. 【答案】b;c【技巧】本题关键在于对指数式进行变形,将指数10全部分离出来,比较底数大小即可.5.(4、5)(数学、初中、竞赛、初中竞赛、数学竞赛、初中数学竞赛、有理数、循环小数、填空题)【标准答案】5#0#0计算,结果表示为循环小数:(20.05−21198)÷7=______.【分析】原式=(20.05−2.005)÷7=(20.055−2.005)÷7=18.05÷7=2.578643.【答案】2.578643【技巧】将分数统一转化为循环小数再来运算.【易错点】在进行小数转化的时候若不注意循环的位数就容易出错.6. (4、5)(数学、初中、竞赛、初中竞赛、数学竞赛、初中数学竞赛、有理数、填空题)【标准答案】6#0#4# 4代数式|x+1|+|x-2|+|x-3|的最小值是______.【分析】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可知,|x+1|+|x−2|+|x−3|就表示数轴上到三个点-1,2和3的距离,显然当x=2时,有最小值,为2+1+2−2+2−3=3+1=4.【答案】4【技巧】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数形结合解题.7. (3、4)(数学、初中、竞赛、初中竞赛、数学竞赛、初中数学竞赛、有理数、拆项法、解答题)【标准答案】7#0#0已知C =12×3+13×4+14×5+⋯+199×100,求C的值.【分析】我们将12×3拆开发现,12×3=12−13,同理每一项都可以这么拆.【详解】C=12×3+13×4+14×5+⋯+199×100=12−13+13−14+⋯+199−1100=12−1100=49 100⋅【技巧】对于式子1n×(n+1)=1n−1n+1的裂项变形要熟练掌握,求和时经常用到这一技巧.【易错点】容易弄错首尾两项消去的部分和留下的部分.8. (4、5)(数学、初中、竞赛、初中竞赛、数学竞赛、初中数学竞赛、有理数、拆项法、解答题)【标准答案】8#0#0如果|a−2|+(ab−2)2=0,求1ab +1(a+1)(b+1)+1(a+2)(b+2)+⋯+1(a+2006)(b+2006)的值.【分析】根据非负性求出a、b的值,代入后面的式子,再利用1n×(n+1)=1n−1n+1进行变形计算.【详解】|a−2|+ab−22=0⇒|a−2|=0且(ab−2)2=0⇒a=2,b=1,原式=11×2+12×3+13×4+⋯+12007×2008=1−12+12−13+13−14+⋯+12007−12008=1−12008=20072008.【技巧】两个非负数(式)之和为0,则这两个非负数(式)都为0;对于式子1n×(n+1)=1n−1n+1的裂项变形要熟练掌握,求和时经常用到这一技巧.【易错点】容易弄错首尾两项消去的部分和留下的部分.9. (4、5)(数学、初中、竞赛、初中竞赛、数学竞赛、初中数学竞赛、有理数、拆项法、解答题)【标准答案】9#0#0有理数a,b,c均不为零,且a+b+c=0,设x=|a|b+c +|b|a+c+|c|a+b,试求代数式x19−99x+2000的值.【分析】由题意知,b+c=-a , a+c=-b , b+a=-c , 那么x就可以变形为|a|−a +|b|−b+|c|−c, 接下来分类讨论去绝对值求解.【详解】易知a,b,c中必有一正两负或两正一负.不妨设a>0,b<0,c<0.或a<0,b>0,c>0,则x=ab+c −ba+c−ca+b=|a|−a+|b|−b+|c|−c=−1+1+1=1或x=−ab+c+ba+c+ca+b=|a|−a+|b|−b +|c|−c=1−1−1=−1,所以当x=1时,x19−99x+2000=1−99+2000=1902.当x=−1时,x19−99x+2000=−1+99+2000=2098.【技巧】本题有两个关键处,第一是将x表达式进行变形,第二步是对正负号的讨论,弄清楚这两点,本题就很简单了.【易错点】讨论的时候思路不清晰,就容易或重或漏,从而出错.。

【核心考点突破】2023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培优讲与练(人教版)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六种技巧-解析版

【核心考点突破】2023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培优讲与练(人教版)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六种技巧-解析版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六种技巧(解析版)【专题精讲】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加、减、乘、除乘方的综合应用,学会运算法则是基础,运算的关键是运算的顺序,为了提高运算速度,要灵活运用运算律,还要能创造条件利用运算律,如拆数,移动小数点等,对于复杂的有理数运算,要善于观察、分析、类比与联想,从中发现可以简算的地方从而达到算得准、算得快的目的。

计算复杂算式,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分段同时性原则:例如在计算一0.25²÷(-21)-(−1)2021+(-2)²×(-3)²的过程中,应在第一步中计算0.25² −(12)4 (−1)2021 (-2)²,(-3)²以达到高效的目的; (2)整体性原则:例如乘除混合运算统一化为乘法,统一进行约分;(3)简明性原则:计算步骤尽可能简明,能够一步计算出来的就同时算出来,不要拖沓;(4)心算原则:计算过程中,能用心算的都尽量运用心算,心算是提高运算速度的重要方法。

有理数计算常用的技巧与方法有①应用运算律;②裂项相消;③分解相约;④巧用公式;⑤利用倒数;⑥借用图形面积◎类型一:巧用凑整法计算解题方法:多个有理数相加时,如果既有分数,也有小数,一般将存在数量少的形式转化成数量多的形式,把能凑成整数的数结合在一起,可以使计算简便,这种方法简称凑整法。

1.(2020·安徽·马鞍山市雨山实验学校七年级阶段练习)计算(1)()21112 2.75524⎛⎫----+-+ ⎪⎝⎭(2)5212018201740351632⎛⎫⎛⎫⎛⎫-+-++- ⎪ ⎪ ⎪⎝⎭⎝⎭⎝⎭(1)()()36762464+-+-+(2)33243571375-++++(1)(9)(7)(6)(5)---+--+;(2)11213()() 2332---+-.4.(2022·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 48)-(- 512)+(- 44)-38◎类型二:运用拆项法计算解题方解答此类问题,先把带分数拆成整数和真分数两部分,再把整数部分和真分数部分分别结合在一起,利用交换律结合律得出答案。

培优专题3 有理数的巧算(含答案)-

培优专题3 有理数的巧算(含答案)-

培优专题3 有理数的巧算有理数的巧算,实际上是结合算式的特点,灵活运用有理数的运算律,使之避繁就简,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由于有理数的巧算常常体现出方法和思维的灵活性,因此是初中数学竞赛试题中,作为考察代数运算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有理数的运算中,除了一些常见的巧算方法外,还可以用平均数的估算法、连续整数的求和法、求分数和的裂项相消法等.例1计算:(-1136+13107÷24107-1718)÷(-78)×1711.分析在运算中合理运用运算律,可以达到简化运算的目的.要做到合理,关键是仔细观察题中数之间的联系.解:原式=371317818 ()()362418711 -+-⨯-⨯=37398 (17)()2477 -+-⨯-=14878136206 77777777-+=.练习11.-292324×12=_________.2.1995减去它的12,再减去余下的13,再减去余下的14,…依次类推,一直减到余下的11995,•试求最后剩下的数.3.计算:472 6342+472 6352-472 633×472 635-472 634×472 636.例2 计算:3-6+9-12+…+1995-1998+2001-2004.分析 此题解法较多,如何根据其特点使运算简而巧是关键.这个题的特点是每一个数均是3的倍数,当提取公因数3后,很容易发现这个和实际上是由668•个数组成,且可相邻的两个数为一组,组成334组就可解决.解法1:原式=3×(1-2+3-4+…+665-666+667-668)=3×[(1-2)+(3-4)+…+(665-666)+(667-668)]=3×(-334)=-1002.解法2:原式=(3-6)+(9-12)+…+(1995-1998)+(2001-2004)=-3×334=-1002.练习21.计算:1+2-3-4+5+6-7-8+…+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计算:999×998 998 999-998×999 999 998.3.计算:9999n 个×9999n 个+91999n 个.例3 计算:S n =222121+-+223131+-+…+2211n n +-+22(1)1(1)1n n +++-. 分析 将每一项拆成两项之差,使得总和中构成相反数的项相消.拆项中常常用到: ①1(1)n n +=1n -11n +; ②1(1)(1)n n -+=12(11n --11n +); ③1(1)(2)n n n ++=12[1(1)n n +-1(1)(2)n n ++]. 解:先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并适当拆项.由2211n n +-=1+221n -=1+(11n --11n +), 知:222121+-=1+(1-13) 223131+-=1+(12-14) …因此S n =n+(1-13)+(12-14)+…+(11n --11n +)+(1n -12n +) =n+1+12-11n +-12n + =322992(1)(2)n n n n n ++++. 练习31.1-22+32-42+…+992-1002+1012.2.112⨯+123⨯+134⨯+…+1(1)n n+=________.3.已知:P=(2+1)(22+1)(24+1)(28+1)(216+1)(232+1).那么P的个位数是________.例4 计算:(12+13+…+12005)(1+12+13+…+12004)-(1+12+13+…+12005)(12+13+…+12004).分析四个括号中均包含12+13+…+12004,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母表示它,简化计算.解:设12+13+…+12004=A,则:原式=(A+12005)(1+A)-(1+A+12005)·A=A+A2+12005+12005A-A-A2-12005A=12005.练习41.求S=1+3+32+33+ (32005)2.求1+12+212+312+…+200412.3.比较:S n=12+23448162nn++++(n是正整数)与2的大小.例5从A、B两地随机抽取10株麦苗,测得它们的株高分别如下:(单位:cm)A:76,90,84,86,81,87,86,82,85,83;B:82,84,85,89,79,80,91,89,79,74.问:哪个麦地的麦苗长得高.分析这里问哪个麦地的麦苗长得高,实质上是比较其平均数的大小.在求平均数时,若直接将各数相加求和,计算较麻烦.一般是当一组数据x1,x2,x3•…x n的各个数值较大且要求它们的和时,我们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的常数a,•得到y1=x1-a,y2=x2-a,y3=x3-a…,y n=x n-a,那么x1+x2+x3+…+x n=na+(y1+y2+y3+…y n).这里应注意的是,常数a的确定要使得新数据的求和运算尽可能简单.解:将上述两组数据分别减去85,得到两组新数据:A′:-9,5,-1,1,-4,2,1,-3,0,-2;B′:-3,-1,0,4,-6,-5,6,4,-6,-11.则A组数据的平均数为:110[85×10+(-9+5-1+1-4+2+1-3+0-2)]=110(850-10)=84.B组数据的平均数为:110[85×10+(-3-1+0+4-6-5+6+4-6-11)]=110(850-18)=83.2.∴A地麦苗长得高.练习51.已知如下数表:12 3 43 4 5 6 74 5 6 7 8 9 10…那么第200行所有数的和为__________.2.对20名儿童的身高测量如下:(单位:cm)97,101,104,98,103,101,99,97,102,96,100,102,88,100,101,96,99,102,105,98.则它们的平均身高是________.3.计算下列各数的和.49.7,50.3,49,49.3,50.5,49.4,49.8,50.2,50,50.4,49.6,49.7,50.2.答案:练习11.-35912.原式=(-30+124)×12=360+12=35912. 2.1.原式=1995×(1-12)×(1-13)×…×(1-11995) =1995×12×23…×19941995 =1.3.2原式=472 635×(472 635-472 633)+472 634×(472 634-472 636)=472 635×2-472 634×2=(472 635-472 634)×2=2.练习21.-2004.原式=(1+2-3-4)+(5+6-7-8)+…+(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 =-4×501=-2004.2.1997.原式=(998+1)×998 998 999-998×(998 998 999+1 001 000-1) =998×998 998 999+998 998 999-998×998 998 999-998 998 000+998=999+998=1997.3.21000n 个0原式=9999n 个×9999n 个+1000n 个0+9999n 个=9999n 个×(9999n 个+1)+ 1000n 个0=9999n 个×1000n 个0+1000n 个0=(9999n 个+1)×1000n 个0=1000n 个0×1000n 个0=21000n 个0. 练习31.5151.原式=(1012-1002)+(992-982)+…+(32-22)+1=(101+100)×(101-100)+(99+98)×(99-98)+…+(3+2)×(3-2)+1 =201+197+…+1 =(2011)512+⨯ =5151.2.1n n + 原式=(1-12)+(12-13)+…+(1n -11n +) =1-11n +=1n n +. 3.5.原式=(2-1)(2+1)(22+1)…(232+1)=(22-1)(22+1)…(232+1)=(232-1)(232+1)=264-1.∵21=2,22=4,23=8,24=16,25=32,故264的末尾数字为6,∴原数的末尾数字为5. 练习41.2006312-.3S=3+32+33+…+32006, ∴2S=32006-1,∴S=2006312-. 2.2-200412.设1+12+212+…+200412=A . 则2A=2+1+12+212+…+200312,∴A=2-200412. 3.S n <2. 2S n =1+22+34+48+…+12n n -.∴2S n -S n =1+(22-12)+(34-24)+(48-38)+…+(12n n --112n n --)-2n n =1+12+14+18+…+112n --2n n 由练2知1+12+14+18+…+112n -=2-112n -. ∴S=2-112n --2n n <2. 练习51.159201.第200行的数为:200,201,202…598.方法1:200+201+…+598=(598200)3992+⨯=159201. 方法2:每个数都减去399,则得到一组新数据:-199,-198,-197…,197,198,199,其和为0,故200+201+…+598=399×399+0=159201.2.198.9.将每个数据都减去100得到一组新数据,其和为-11, 故原数据和为:100×20-11=1989,故平均身高为99.45.3.648.1.将原数据的每个数据减去50,得到一组新数据,其和为-1.9,• 故原数据和为:50×13-1.9=648.1.。

【精选】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精选】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一数学有理数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1.【概念学习】规定:求若干个相同的有理数(均不等于0)的除法运算叫做除方,如2÷2÷2,(﹣3)÷(﹣3)÷(﹣3)÷(﹣3)等.类比有理数的乘方,我们把2÷2÷2记作2③,读作“2的圈3次方”,(﹣3)÷(﹣3)÷(﹣3)÷(﹣3)记作(﹣3)④,读作“﹣3的圈4次方”,一般地,把(a≠0)记作aⓝ,读作“a的圈n次方”.(1)(【初步探究】直接写出计算结果:2③=________,(- )⑤=________;(2)【深入思考】我们知道,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除法运算可以转化为乘法运算,有理数的除方运算如何转化为乘方运算呢?Ⅰ.试一试:仿照上面的算式,将下列运算结果直接写成幂的形式.(﹣3)④=________;5⑥=________;(- ) ⑩=________.Ⅱ.想一想:将一个非零有理数a的圈n次方写成幂的形式等于________;Ⅲ.算一算:12²÷(- )④×(-2)⑤-(- )⑥÷3³.________【答案】(1);-8(2);;;;解:【解析】【解答】解:(1)【初步探究】,故答案为:,-8;( 2 )【深入思考】Ⅰ.;;故答案为:;;;Ⅱ.【分析】(1)①按除方法则进行计算即可;②按除方法则进行计算即可;(2)①把除法化为乘法,第一个数不变,从第二个数开始依次变为倒数,由此分别得出结果;②结果前两个数相除为1,第三个数及后面的数变为,则aⓝ=a×()n−1= ;③将第二问的规律代入计算,注意运算顺序.2.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等于这两个点所对应的数的差的绝对值.例:点A、B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为a、b,则A、B两点间的距离表示为AB=|a﹣b|.根据以上知识解题:(1)点A在数轴上表示3,点B在数轴上表示2,那么AB=________.(2)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2的距离是3,那么a=________.(3)如果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位于﹣4和2之间,那么|a+4|+|a﹣2|=________.(4)对于任何有理数x,|x﹣3|+|x﹣6|是否有最小值?如果有,直接写出最小值.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答案】(1)1(2)1或-5(3)6(4)解:∵|a-3|+|a﹣6|表示a到3与a到6的距离的和,∴当3≤a≤6时,|a-3|+|a-6|= =3,当a>6或a<3时,|a-3|+|a﹣6|>3,∴|a-3|+|a﹣6|有最小值,最小值为3.【解析】【解答】(1)AB= =1,故答案为:1( 2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2的距离是3,∴ =3,∴-2-a=3或-2-a=-3,解得:a=1或a=-5,故答案为:1或-5( 3 )数a位于﹣4与2之间,|a+4|+|a﹣2|表示a到-4与a到2的距离的和,∴|a+4|+|a﹣2|= =6,故答案为:6【分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等于这两个点所对应的数的差的绝对值即可算出答案;(2)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等于这两个点所对应的数的差的绝对值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根据题意可知:此题其实质就是求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表示数字-4的点的距离与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表示数字2的点的距离的和,又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位于-4与2之间,故该距离等于数轴上表示数字-4与表示数字2的点之间的距离,从而即可得出答案;(4)此题其实质就是求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表示数字3的点的距离与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到表示数字6的点的距离的和,从而分当3≤a≤6时,当a>6或a<3时三种情况考虑即可得出答案.3.如图,已知数轴上点表示的数为,是数轴上位于点左侧一点,且AB=20,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表示的数________;点表示的数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同时出发,问多少秒时、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3)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同时出发,问多少秒时、之间的距离恰好又等于?(4)若为的中点,为的中点,在点运动的过程中,线段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的长.【答案】(1);(2)解:若点P、Q同时出发,设t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分两种情况:①点P、Q相遇之前,由题意得3t+2+5t=20,解得t=2.25;②点P、Q相遇之后,由题意得3t-2+5t=20,解得t=2.75.答:若点P、Q同时出发,2.25或2.75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解:设点P运动x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分两种情况:①点P、Q相遇之前,则5x-3x=20-2,解得:x=9;②点P、Q相遇之后,则5x-3x=20+2解得:x=11.答:若点P、Q同时出发,9或11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又等于2(4)解: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0;理由如下: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MN=MP+NP= AP+ BP= (AP+BP)= AB= ×20=10,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MN=MP-NP= AP- BP= (AP-BP) AB=10,则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0【解析】【解答】(1)∵点A表示的数为8,B在A点左边,AB=20,∴点B表示的数是8-20=-12,∵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0)秒,∴点P表示的数是8-5t.故答案为-12,8-5t;【分析】(1)根据已知可得B点表示的数为8-20;点P表示的数为8-5t;(2)设t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分两种情况:①点P、Q相遇之前,②点P、Q相遇之后,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设点P运动x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分两种情况:①点P、Q相遇之前,②点P、Q相遇之后,列出方程求解即可;(4)分①当点P 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求出MN的长即可.4.列方程解应用题如图,在数轴上的点A表示,点B表示5,若有两只电子蜗牛甲、乙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保持匀速运动,甲的平均速度为2单位长度秒,乙的平均速度为1单位长度秒请问:(1)两只蜗牛相向而行,经过________秒相遇,此时对应点上的数是________.(2)两只蜗牛都向正方向而行,经过多少秒后蜗牛甲能追上蜗牛乙?【答案】(1)3;2(2)解:设两只蜗牛都向正方向而行,经过y秒后蜗牛甲能追上蜗牛乙,依题意有,解得.答:两只蜗牛都向正方向而行,经过9秒后蜗牛甲能追上蜗牛乙【解析】【解答】解:(1)设两只蜗牛相向而行,经过x秒相遇,依题意有,解得..答:两只蜗牛相向而行,经过3秒相遇,此时对应点上的数是2.【分析】(1)可设两只蜗牛相向而行,经过x秒相遇,根据等量关系:两只蜗牛的速度和时间,列出方程求解即可;(2)可设两只蜗牛都向正方向而行,经过y秒后蜗牛甲能追上蜗牛乙,根据等量关系:两只蜗牛的速度差时间,列出方程求解即可.5.数轴上从左到右有A,B,C三个点,点C对应的数是10,AB=BC=20.(1)点A对应的数是________,点B对应的数是________.(2)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同时,动点Q从点B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①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点P对应的数是________,点Q对应的数是________;②当点P和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时,求t的值.【答案】(1)﹣30;﹣10(2)4t﹣30,t﹣10;t的值为4或【解析】【解答】解:(1)∵AB=BC=20,点C对应的数是10,点A在点B左侧,点B 在点C左侧,∴点B对应的数为10﹣20=﹣10,点A对应的数为﹣10﹣20=﹣30.故答案为:﹣30;﹣10.(2)①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P对应的数是4t﹣30,点Q对应的数是t﹣10.故答案为:4t﹣30;t﹣10.②依题意,得:|t﹣10﹣(4t﹣30)|=8,∴20﹣3t=8或3t﹣20=8,解得:t=4或t=.∴t的值为4或.【分析】(1)由AB,BC的长度结合点C对应的数及点A,B,C的位置关系,可得出点A,B对应的数;(2)①由点P,Q的出发点、运动方向及速度,可得出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P,Q对应的数;②由①结合PQ=8,可得出关于t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6.数轴上点A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且多项式6x3y-2xy+5的二次项系数为a,常数项为b(1)直接写出:a=________,b=________(2)数轴上点P对应的数为x,若PA+PB=20,求x的值(3)若点M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移动;同时点N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移动,到达A点后立即返回并向右继续移动,求经过多少秒后,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答案】(1)﹣2;5(2)解:①当点P在点A左边,由PA+PB=20得: (﹣2 ﹣x )+(5﹣x)=20, ∴②当点P在点A右边,在点B左边,由PA+PB=20得: x ﹣(﹣2 )+(5﹣x)=20,∴,不成立③当点P在点B右边,由PA+PB=20得:x ﹣(﹣2 )+(x﹣5), ∴ .∴或11.5(3)解:设经过t秒后,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由运动知,AM=t,BN=2t,① 当点N到达点A之前时,Ⅰ、当M,N相遇前,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t+1+2t=5+2,所以,t=2秒,Ⅱ、当M,N相遇后,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t+2t﹣1=5+2,所以,t=秒,② 当点N到达点A之后时,Ⅰ、当N未追上M时,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t﹣[2t﹣(5+2)]=1,所以,t=6秒;Ⅱ、当N追上M后时,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2t﹣(5+2)]﹣t=1,所以,t=8秒;即:经过2秒或秒或6秒或8秒后,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解析】【解答】(1)∵多项式6x3y-2xy+5的二次项系数为a,常数项为b,∴a=-2,b=5,故答案为:-2,5;【分析】(1)根据多项式的相关概念即可得出a,b的值;(2)分①当点P在点A左边,②当点P在点A右边,③当点P在点B右边,三种情况,根据 PA+PB=20 列出方程,求解并检验即可;(3)设经过t秒后,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故AM=t,BN=2t,分① 当点N 到达点A之前时,Ⅰ、当M,N相遇前,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Ⅱ、当M,N相遇后,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② 当点N到达点A之后时,Ⅰ、当N未追上M 时,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Ⅱ、当N追上M后时,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几种情况,分别列出方程,求解即可.7.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实数a、b,A、B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在数轴上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a﹣b|.利用数轴,根据数形结合思想,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x|=3,则x的值是________.(2)数轴上表示2和6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数轴上表示1和﹣2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3)数轴上表示x和1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数轴上表示x和﹣3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4)若x表示一个实数,且﹣5<x<3,化简|x﹣3|+|x+5|=________;(5)|x+3|+|x﹣4|的最小值为________,|x﹣1|+|x﹣2|+|x﹣3|+|x﹣4|+|x﹣5|的最小值为________.(6)|x+1|﹣|x﹣3|的最大值为________.【答案】(1)(2)4;3(3)|x﹣1|;|x+3|(4)8(5)7;6(6)4【解析】【解答】解:(1)∵,则;故答案为:;(2),,故答案为:4,3;(3)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可知:数轴上表示x和1两点之间的距离为:;数轴上表示x和-3两点之间的距离为:;故答案为:,;(4)x对应点在点-5和3之间时的任意一点时|x-3|+|x+5|的值都是8;故答案为:8;(5)x对应点在点-4和3之间时的任意一点,|x-3|+|x+4|的值最小是7;当x对应点是3时,|x-1|+|x-2|+|x-3|+|x-4|+|x-5|的最小值为6;故答案为:7,6;(6)当x对应点不在-1和3对应点所在的线段上,即x<-1或x>3时,|x+1|-|x-3|的最大值为4;故答案为:4.【分析】(1)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即可得到答案;(2)(3)直接代入公式即可;(4)实质是在表示3和-5的点之间取一点,计算该点到点3和-5的距离和;(5)可知x对应点在对应-3和4的点之间时|x+3|+|x-4|的值最小;x对应点在3时,|x-1|+|x-2|+|x-3|+|x-4|+|x-5|值最小;(6)可知x对应点在表示-1和3的点所形成的线段外时,|x+1|-|x-3|的值最大.8.如图,数轴上两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和5,我们用来表示两点之间的距离.(1)直接写出的值=________;(2)若数轴上一点表示有理数m,则的值是________;(3)当代数式∣n +2∣+∣n -5∣的值取最小值时,写出表示n的点所在的位置;(4)若点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求经过多少秒后,点到原点的距离是点到原点的距离的2倍.【答案】(1)7(2)(3)解:n点位于线段AB上(包括A、B两点),即时有最小值7;即:(4)解:设经过x秒后点A到原点的距离是点B到原点的距离的2倍,第一种情况:2+2x=2(5-3x),解得:x=1第二种情况:2+2x=2(3x-5),解得:x=3答:经过1秒或3秒后点A到原点的距离是点B到原点的距离的2倍.【解析】【解答】解:(1)故答案为:7(2)【分析】(1)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求解即可;(2)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求解即可;(3)根据n+2和n-5以及两点间距离公式,即可得出n的取值范围;(4)设经过x秒后点A到原点的距离是点B到原点的距离的2倍,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分两种情况列出方程,求解即可.9.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是﹣4、12,线段CE在数轴上运动,点C在点E的左边,且CE=8,点F是AE的中点.(1)如图1,当线段CE运动到点C、E均在A、B之间时,若CF=1,则AB=________,AC=________,BE=________;(2)当线段CE运动到点A在C、E之间时,①设AF长为 x,用含 x 的代数式表示BE的值(结果需化简);②求BE与CF的数量关系;(3)当点C运动到数轴上表示数﹣14的位置时,动点P从点E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抵达B后,立即以原来一半速度返回,同时点Q从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B运动,设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秒(t≤8),求t为何值时,P、Q 两点间的距离为1个单位长度.【答案】(1)16;6;2(2)解:∵点F是AE的中点,∴AF=EF,设AF=EF=x,∴CF=8﹣x,∴BE=16﹣2x=2(8﹣x),∴BE=2CF.故答案为① 16-2x,② BE=2CF.(3)解:①当0<t≤6时,P对应数:-6+3t,Q对应数-4+2t,,解得:t=1或3;②当6<t≤8时,P对应数, Q对应数-4+2t,,解得:或;故答案为t=1或3或或【解析】【解答】(1)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是-4、12,∴AB=16,∵CE=8,CF=1,∴EF=7,∵点F是AE的中点,∴AF=EF=7,,∴AC=AF﹣CF=6,BE=AB﹣AE=16﹣7×2=2,故答案为16,6,2;【分析】(1)由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別是-4、12,可得AB的长;由CE=8,CF=1,可得EF的长,由点F是AE的中点,可得AF的长,用AB的长减去2倍的EF的长即为BE 的长;(2)设AF=FE=x,则CF=8-x,用含x的式子表示出BE,即可得出答案(3)分①当0<t≤6时;②当6<t≤8时,两种情况讨论计算即可得解10.(1)阅读下面材料:点、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实数,,、两点之间的距高表示为当、两点中有一点在原点时,不妨设点在原点,如图1,;当、都不在原点时,①如图2,点、都在原点的右侧,;②如图3,点、都在原点的左侧,;③如图4,点、在原点的两侧,;(1)回答下列问题:①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间的距离是________,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数轴上表示1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②数轴上表示和-1的两点和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如果,那么为________;③当代数式取最小值时,相应的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④求的最小值,提示:.【答案】(1)3;3;4;;1或-3;-1≤x≤2;解:④.④由③可知,要使最小,则在1和2015之间即可,要使最小,则在2和2014之间即可…… 以此类推,要使最小,则在1007和1009之间即可,最后还剩余最小时,取即可,当时,原式【解析】【解答】解:①表示2和5的两点间的距离为,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为,表示1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为;②表示和-1的两点和之间的距离为,若,则,∴,∴或③ ,是到的距离,表示到的距离,当在和2之间时,距离之和最小,∴取最小值时,相应的的取值范围是【分析】①根据(1)中的两点间距离公式可求答案;②根据(1)中的两点间距离公式列出方程求解;③根据线段上的点到两端的距离之和最小可得结果;④根据线段上的点到两端的距离之和最小列出算式计算即可;11.观察下列等式,,,以上三个等式两边分别相加得:(1)猜想并写出: ________(2)计算: ________(3)探究并计算:【答案】(1)(2)(3)原式=.【解析】【解答】(1)故答案为:.(2)故答案为:.【分析】(1)分子为1,分母为相邻2个数的积,结果等于分子为1,分母分别为2个因数的分数的差;(2)利用(1)规律进行拆项,化简后只剩首位两个数的差,求出结果即可;(3)根据(1)规律进行变形后然后乘以,求出结果即可.12.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B对应的数为b,其中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5 (1)求b的值(2)当B在A左侧时,一点D从原点O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左运动,请问D运动多少时间,可以使得D到A、B两点的距离之和为8?(3)当B在A的左侧时,一点D从O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M从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左运动,点N从A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MN的中点为P,OD的中点为Q,请问MN-2PQ的值是否会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如果没有变化,请求出这个值.【答案】(1)解:由题意得:,解得:(2)解:当B在A左侧时,由(1)可知:,设点D运动的时间为t秒,则D 表示的数为-2t,当D到A、B两点的距离之和为8时,可得D在B左侧,且DB+DA=DB+DB+AB=2DB+5=8,故 DB=1.5,即-2-(-2t)=1.5,解得t=1.75(3)解:在运动过程中,MN-2PQ=4恒成立,理由如下:当B在A左侧时,由(1)可知:,设点D运动的时间为t秒,则D表示的数为-2t,M表示的数为-2-t,N表示的数为3+4t;故MN的中点P表示的数为0.5+1.5t,OD的中点Q表示的数为-t;则MN-2PQ=[(3+4t)-(-2-t)]-2[(0.5+1.5t)-(-t)]=5+5t-2(0.5+2.5t)=5+5t-1-5t=4【解析】【分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解.(2)根据运动速度可表达出D点坐标,根据D到A、B两点的距离之和为8,可知D点在B的左侧,根据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解(3)根据运动速度可表达出M、D、N点的坐标,根据中点公式求出P、Q坐标进而求出MN、PQ线段长即可求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有理数的巧算
有理数运算是中学数学中一切运算的基础.它要求同学们在理解有理数的有关概念、法则的基础上,能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迅速地进行运算.不仅如此,还要善于根据题目条件,将推理与计算相结合,灵活巧妙地选择合理的简捷的算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运算能力,发展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1.括号的使用
在代数运算中,可以根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去掉或者添上括号,以此来改变运算的次序,使复杂的问题变得较简单.
例1计算:
分析中学数学中,由于负数的引入,符号“+”与“-”具有了双重涵义,它既是表示加法与减法的运算符号,也是表示正数与负数的性质符号.因此进行有理数运算时,一定要正确运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尤其是要注意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
注意在本例中的乘除运算中,常常把小数变成分数,把带分数变成假分数,这样便于计算.
例2计算下式的值:
211×555+445×789+555×789+211×445.
分析直接计算很麻烦,根据运算规则,添加括号改变运算次序,可使计算简单.本题可将第一、第四项和第二、第三项分别结合起来计算.
解原式=(211×555+211×445)+(445×789+555×789)
=211×(555+445)+(445+555)×789
=211×1000+1000×789
=1000×(211+789)
=1 000 000.
说明加括号的一般思想方法是“分组求和”,它是有理数巧算中的常用技巧.
例3计算:S=1-2+3-4+…+(-1)n+1·n.
分析不难看出这个算式的规律是任何相邻两项之和或为“1”或为“-1”.如果按照将第一、第二项,第三、第四项,…,分别配对的方式计算,就能得到一系列的“-1”,于是一改“去括号”的习惯,而取“添括号”之法.
解S=(1-2)+(3-4)+…+(-1)n+1·n.
下面需对n的奇偶性进行讨论:
当n为偶数时,上式是n/2个(-1)的和,所以有
当n为奇数时,上式是(n-1)/2个(-1)的和,再加上最后一项(-1)n+1·n=n,所以有
例4在数1,2,3,…,1998前添符号“+”和“-”,并依次运算,所得可能的最小非负数是多少?
分析与解因为若干个整数和的奇偶性,只与奇数的个数有关,所以在1,2,3,…,1998之前任意添加符号“+”或“-”,不会改变和的奇偶性.在1,2,3,…,1998中有1998÷2个奇数,即有999个奇数,所以任意添加符号“+”或“-”之后,所得的代数和总为奇数,故最小非负数不小于1.
现考虑在自然数n,n+1,n+2,n+3之间添加符号“+”或“-”,显然
n-(n+1)-(n+2)+(n+3)=0.
这启发我们将1,2,3,…,1998每连续四个数分为一组,再按上述规则添加符号,即
(1-2-3+4)+(5-6-7+8)+…+(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
所以,所求最小非负数是1.
说明本例中,添括号是为了造出一系列的“零”,这种方法可使计算大大简化.
有这种竞赛讲义一整套小学初中的含答案最新的需要的可以联系我
46~8453~607
微信13699~77~1074
2.用字母表示数
我们先来计算(100+2)×(100-2)的值:
(100+2)×(100-2)=100×100-2×100+2×100-4
=1002-22.
这是一个对具体数的运算,若用字母a代换100,用字母b代换2,上述运算过程变为
(a+b)(a-b)=a2-ab+ab-b2=a2-b2.
于是我们得到了一个重要的计算公式
(a+b)(a-b)=a2-b2,①
这个公式叫平方差公式,以后应用这个公式计算时,不必重复公式的证明过程,可直接利用该公式计算.
例5计算3001×2999的值.
解3001×2999=(3000+1)(3000-1)
=30002-12=8 999 999.
例6计算103×97×10 009的值.
解原式=(100+3)(100-3)(10000+9)
=(1002-9)(1002+9)
=1004-92=99 999 919.
例7计算:
分析与解直接计算繁.仔细观察,发现分母中涉及到三个连续整数:12 345,12 346,12 347.可设字母n=12 346,那么12 345=n-1,12 347=n+1,于是分母变为n2-(n-1)(n+1).应用平方差公式化简得
n2-(n2-12)=n2-n2+1=1,
即原式分母的值是1,所以原式=24 690.
例8计算:
(2+1)(22+1)(24+1)(28+1)(216+1)(232+1).
分析式子中2,22,24,…每一个数都是前一个数的平方,若在(2+1)前面有一个(2-1),就可以连续递进地运用(a+b)(a-b)=a2-b2了.
解原式=(2-1)(2+1)(22+1)(24+1)(28+1)×(216+1)(232+1)
=(22-1)(22+1)(24+1)(28+1)(216+1)×(232+1)
=(24-1)(24+1)(28+1)(216+1)(232+1)=……
=(232-1)(232+1)
=264-1.
例9计算:
分析在前面的例题中,应用过公式
(a+b)(a-b)=a2-b2.
这个公式也可以反着使用,即
a2-b2=(a+b)(a-b).
本题就是一个例子.
通过以上例题可以看到,用字母表示数给我们的计算带来很大的益处.下面再看一个例题,从中可以看到用字母表示一个式子,也可使计算简化.
例10计算:
我们用一个字母表示它以简化计算.
3.观察算式找规律
例11某班20名学生的数学期末考试成绩如下,请计算他们的总分与平均分.
87,91,94,88,93,91,89,87,92,86,90,92,88,90,91,86,89,92,95,88.
分析与解若直接把20个数加起来,显然运算量较大,粗略地估计一下,这些数均在90上下,所以可取90为基准数,大于90的数取“正”,小于90的数取“负”,考察这20个数与90的差,这样会大大简化运算.所以总分为
90×20+(-3)+1+4+(-2)+3+1+(-1)+(-3)
+2+(-4)+0+2+(-2)+0+1+(-4)+(-1)
+2+5+(-2)
=1800-1=1799,
平均分为90+(-1)÷20=89.95.
例12 计算1+3+5+7+…+1997+1999的值.
分析观察发现:首先算式中,从第二项开始,后项减前项的差都等于2;其次算式中首末两项之和与距首末两项等距离的两项之和都等于2000,于是可有如下解法.
解用字母S表示所求算式,即
S=1+3+5+…+1997+1999.①
再将S各项倒过来写为
S=1999+1997+1995+…+3+1.②
将①,②两式左右分别相加,得
2S=(1+1999)+(3+1997)+…+(1997+3)+(1999+1)
=2000+2000+…+2000+2000(500个2000)
=2000×500.
从而有S=500 000.
说明一般地,一列数,如果从第二项开始,后项减前项的差都相等(本题3-1=5-3=7-5=…=1999-1997,都等于2),那么,这列数的求和问题,都可以用上例中的“倒写相加”的方法解决.
例13计算1+5+52+53+…+599+5100的值.
分析观察发现,上式从第二项起,每一项都是它前面一项的5倍.如果将和式各项都乘以5,所得新和式中除个别项外,其余与原和式中的项相同,于是两式相减将使差易于计算.
解设
S=1+5+52+…+599+5100,①
所以
5S=5+52+53+…+5100+5101.②
②—①得
4S=5101-1,
说明如果一列数,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之比都相等(本例中是都等于5),那么这列数的求和问题,均可用上述“错位相减”法来解决.
例14 计算:
分析一般情况下,分数计算是先通分.本题通分计算将很繁,所以我们不但不通分,反而利用如下一个关系式
来把每一项拆成两项之差,然后再计算,这种方法叫做拆项法.
解由于
所以
说明本例使用拆项法的目的是使总和中出现一些可以相消的相反数的项,这种方法在有理数巧算中很常用.
练习一
1.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1+3-5+7-9+11-…-1997+1999;
(2)11+12-13-14+15+16-17-18+…+99+100;
(3)1991×1999-1990×2000;
(4)4726342+472 6352-472 633×472 635-472 634×472 636;
(6)1+4+7+ (244)
2.某小组20名同学的数学测验成绩如下,试计算他们的平均分.
81,72,77,83,73,85,92,84,75,63,76,97,80,90,76,91,86,78,74,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