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有理数单元培优测试卷

合集下载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培优单元测试试卷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培优单元测试试卷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培优单元测试试卷一、选择题1.在-,0,--,-,2,,-中负数的个数有A. 3B. 4C. 5D. 62.下列计算不正确的是( )A. B.C. D.3.下列各对数中,互为相反数的是( )A. 和2B. 和C. 和D. 和4.在数轴上表示a、b两数的点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B. C. D.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一个数的绝对值一定比0大B. 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一定是正数C. 一个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它的点在数轴上越靠右D. 绝对值最小的数是06.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中国的陆地面积约为:,原来的数是A. 9600000B. 96000000C. 960000D. 960007.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如果相对面上所标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的值是( )A. 1B. 4C. 7D. 98.下列数最大的是( )A. B. C. D.9.下列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A. B.C. D.10.已知,,,,,,推测的个位数字是A. 1B. 3C. 7D. 9二、填空题11.比较大小:_______用“”“”或“”填空.12.计算下列各题直接写出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若,则______________.14.已知:,.请根据以上等式的构成规律写出:_______________;计算:_______________.15.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1,若点B与点A之间距离是3,则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_.16.若,则____________.17.到数轴上表示和表示10的两点距离相等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18.已知,,且,则的值为______.19.下列说法: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几个数的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两个有理数的和大于它们的差;两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20.观察下列算式:根据上述算式中的规律,你认为的末位数字是_________ .三、计算题21.计算:;22.计算题请写出计算步骤:;.四、解答题23.在所给的数轴上表示下列四个数:,0,,1;并把这四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用“”号连接起来.用“”号连接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对男生进行引体向上的测试,规定能做10个及以上为达到标准测试结果记法如下:超过10个的部分用正数表示,不足10个的部分用负数表示,刚好10个用0表示已知8名男生引体向上的测试结果如下:,,0,,,,,.这8名男生有百分之几达到标准?这8名男生共做了多少个引体向上?25.某出租车司机从赣东大道的汽车站出发在赣东大道将赣东大道看作一条直线上来回载客假定向南行驶的路程记为正数,向北行驶的路程记为负数,行驶的各段路程依次为单位::,,,,,,出租车最后是否回到出发点汽车站?出租车离汽车站最远是多少km?在行程中,如果每行驶4km载到一个顾客,则出租车一共载到多少顾客?26.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比较a、b、的大小用“”连接;若,求的值;若,,,且a、b、c对应的点分别为A、B、C,问在数轴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M与B 的距离是M与A的距离的3倍,若存在,请求出M点对应的有理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最新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有理数单元培优测试卷

最新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有理数单元培优测试卷

一、初一数学有理数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1.如图,在数轴上每相邻两点间的距离为一个单位长度,点、、、对应的数分别是,且 .(1)那么 ________, ________:(2)点以个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数轴的正方向运动,秒后点以个单位/秒的速度也沿着数轴的正方向运动,当点到达点处立刻返回,与点在数轴的某点处相遇,求这个点对应的数;(3)如果、两点以(2)中的速度同时向数轴的负方向运动,点从图上的位置出发也向数轴的负方向运动,且始终保持,当点运动到时,点对应的数是多少?【答案】(1)-6;-8(2)解:由(1)可知:,,,,点运动到点所花的时间为,设运动的时间为秒,则对应的数为,对应的数为: .当、两点相遇时,,,∴ .答:这个点对应的数为;(3)解:设运动的时间为对应的数为:对应的数为:∴∵∴∵对应的数为∴①当,;②当,,不符合实际情况,∴∴答:点对应的数为【解析】【解答】解:(1)由图可知:,∵,∴,解得,则;【分析】(1)由a、d在数轴上的位置可得d=a+8,代入已知的等式可求得a的值,再根据数轴可确定原点的位置;(2)根据相遇问题可求得相遇时间,然后结合题意可求解;(3)根据AB=AC列方程,解含绝对值的方程可求解.2.如图,数轴上一动点从原点出发,在数轴上进行往返运动,运动情况如下表(注:表格中的表示2到4之间的数).运动次数运动方向运动路程数轴上对应的数第1次____①_____3-3第2次左____②_____第3次____③_________④_____(1)完成表格;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2)已知第4次运动的路程为 .①此时数轴上对应的数是________;②若第4次运动后点恰好回到原点,则这4次运动的总路程是多少?________【答案】(1)左;;右; .(2)或;解:当时,或-0.5,不符合题意;当时,,,所以这4次运动的总路程是32.【解析】【解答】解:(1)动点从原点运动到点-3,所以是向左运动;再从点-3向左运动,故终点数字是;∵,∴,∴第三次点是向右运动,运动路程是,故答案为:左,,右, .( 2 )①向右运动时,;向左运动时,,故答案为或;【分析】(1)根据始点与终点的数字符号确定第一次运动方向;第一次终点数字与第二次运动路程的差即第二次终点数字;根据第三次终点数字与第二次终点数字的差的符号确定运动方向和运动路程.(2)①分向左或向右两种可能,根据确定第四次移动后最终在数轴上的对应数字;②根据第四次运动后的对应数字确定的值,再计算总路程.3.已知: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b满足,请回答问题:(1)请直接写出a、b、c的值: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2)a、b、c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B、C,若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试计算此时BC—AB的值.(3)在(1)(2)的条件下,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和x(x>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请问:是否存在x,使BC-AB的值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不变,若存在求出x;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1;1;4(2)解:BC-AB=(4-1)-(1+1)=3-2=1.故此时BC-AB的值是1(3)解:t秒时,点A对应的数为-1-t,点B对应的数为3t+1,点C对应的数为xt+4.∴BC=(xt+4)-(3t+1)=(x-3)t+3,AB=(3t+1)-(-1-t)=4t+2,∴BC-AB=(x-3)t+3-(4t+2)=(x-7)t+1,∴BC-AB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时,其值为7【解析】【解答】解:(1)∵b是最小的正整数,∴b=1,∵|c-4|+(a+b)2=0,∴c-4=0,a+b=0,∴a=-1,c=4【分析】(1)根据b是最小的正整数,即可确定b的值,然后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几个非负数的和是0,则每个数是0,即可求得a,b,c的值;(2)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求BC、AB的值,进一步得到BC-AB的值;(3)先求出BC=4t+3,AB=4t+2,从而得出BC-AB,从而求解.4.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数−20,点C表示数30,我们把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用表示两点的大写字母一起标记.比如,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记作AB,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记作BC…(1)点A与点C之间的距离记作AC,则AC的长为________;若数轴上有一点D满足CD=AD,则D点表示的数为________;(2)动点B从数1对应的点开始向右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同时点A、C在数轴上运动,点A、C 的速度分别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每秒3个单位长度,运动时间为t秒.①若点A向右运动,点C向左运动,AB=BC,求t的值________;②若点A向左运动,点C向右运动,2AB−m×BC的值不随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则2AB−m×BC的值为________(直接写出答案).【答案】(1)50;5(2)10或;-45.【解析】【解答】(1)解:∵A表示的数为-20,C表示的数为30,∴AC=30-(-20)=50;∵CD=AD∴点D为AC的中点∴D所表示的数为 =5,故答案为50;5(2)解:①根据题意,A所表示的数为-20+2t,C所表示的数为30-3t,B 所表示的数为1+t,AB=|-20+2t-(1+t)|=|-21+t|,BC=|30-3t-(1+t)|=|29-4t|,∵AB=BC∴|-21+t|=|29-4t|,-21+t=29-4t,解得t=10,-21+t=4t-29解得t= .∴当AB=BC时,t=10或.②根据题意,A所表示的数为-20-2t,B所表示的数为1+t,C所表示的数为30+3t,AB=1+t-(-20-2t)=21+3t,BC=30+3t-(1+t)=29+2t,∴2AB-m×BC=2(21+3t)-m×(29+2t)=42+6t-29m-2mt,∵2AB-m×BC的值不随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6t-2mt=0,∴m=3,∴42+6t-29m-2mt=-45,∴2AB-m×BC=-45.故答案为-45.【分析】(1)在数轴上表示两点所组成的线段长度用右边点所表示的数减去左边点所表示的数即可.(2)当数轴上想表示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可用绝对值进行处理.动点在数轴上运动,在已知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之后,就可以利用原来所在的数如果向右移动就加上向右移动的距离,如果向左移动,就减去向左移动的距离.5.阅读下列材料:1×2=(1×2×3-0×1×2),2×3=(2×3×4-1×2×3),3×4=(3×4×5-2×3×4),由以上三个等式相加,可得1×2+2×3+3×4= ×3×4×5=20.读完以上材料,请你计算下列各题:(1)1×2+2×3+3×4+…+10×11(写出过程);(2)1×2+2×3+3×4+…+ n×( n+1)=________;(3)1×2×3+2×3×4+3×4×5+…+7×8×9=________.【答案】(1)解:1×2+2×3+3×4+…+10×11,= ×(1×2×3-0×1×2)+ ×(2×3×4-1×2×3)+ ×(3×4×5-2×3×4)+…+ ×(10×11×12-9×10×11),= ×(1×2×3-0×1×2+2×3×4-1×2×3+3×4×5-2×3×4+…+10×11×12-9×10×11),= ×10×11×12,=440;(2) n(n+1)(n+2)(3)1260【解析】【解答】解:(2)∵1×2+2×3+3×4= ×3×4×5,∴1×2+2×3+3×4+…+n×(n+1)= n(n+1)(n+2);(3)1×2×3+2×3×4+3×4×5+…+7×8×9=×7×8×9×10=1260.故答案为:n(n+1)(n+2);1260.【分析】(1)根据题目信息列出算式,然后提取,进行计算即可得解;(2)观察不难发现,两个连续的自然数的积等于这两个数与后面的数的积减去与前面的数的积的,然后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即可得解;(3)根据(2)的规律类比列式进行计算即可得解.6.如图所示(1)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为﹣2.点B在点A右边距A点4个单位长度,求点B所对应的数;(2)在A、B两点位于第(1)题所在的位置开始,点A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数轴向左运动,点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当点A运动到﹣6所在的点处时,求A,B两点间距离.(3)当A、B两点位于第(2)题结束所在的位置,如果A点静止不动,B点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数轴向左运动时,经过多长时间A,B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答案】(1)解:−2+4=2. 故点B所对应的数为2;(2)解:(−2+6)÷2=2(秒),这时A对应的数为:-6,B对应的数为:2+2×2=6,故A,B两点间距离为是6-(-6)=12个单位长度;(3)解:分两种情况讨论:1)运动后的B点在A点右边4个单位长度,设经过x秒时间A,B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依题意有2x=12−4,解得x=4;2)运动后的B点在A点左边4个单位长度,设经过x秒时间A,B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依题意有 2x=12+4,解得x=8;故经过4秒或8秒长时间A,B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有理数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有理数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初一数学有理数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1.如图,已知数轴上点表示的数为,是数轴上位于点左侧一点,且AB=20,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表示的数________;点表示的数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同时出发,问多少秒时、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3)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同时出发,问多少秒时、之间的距离恰好又等于?(4)若为的中点,为的中点,在点运动的过程中,线段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的长.【答案】(1);(2)解:若点P、Q同时出发,设t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分两种情况:①点P、Q相遇之前,由题意得3t+2+5t=20,解得t=2.25;②点P、Q相遇之后,由题意得3t-2+5t=20,解得t=2.75.答:若点P、Q同时出发,2.25或2.75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解:设点P运动x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分两种情况:①点P、Q相遇之前,则5x-3x=20-2,解得:x=9;②点P、Q相遇之后,则5x-3x=20+2解得:x=11.答:若点P、Q同时出发,9或11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又等于2(4)解: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0;理由如下: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MN=MP+NP= AP+ BP= (AP+BP)= AB= ×20=10,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MN=MP-NP= AP- BP= (AP-BP) AB=10,则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0【解析】【解答】(1)∵点A表示的数为8,B在A点左边,AB=20,∴点B表示的数是8-20=-12,∵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0)秒,∴点P表示的数是8-5t.故答案为-12,8-5t;【分析】(1)根据已知可得B点表示的数为8-20;点P表示的数为8-5t;(2)设t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分两种情况:①点P、Q相遇之前,②点P、Q相遇之后,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设点P运动x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分两种情况:①点P、Q相遇之前,②点P、Q相遇之后,列出方程求解即可;(4)分①当点P 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求出MN的长即可.2.如图,数轴上点A,B分别对应数a,b.其中a<0,b>0.(1)当a=﹣2,b=6时,线段AB的中点对应的数是________;(直接填结果)(2)若该数轴上另有一点M对应着数m.①当m=2,b>2,且AM=2BM时,求代数式a+2b+20的值;②当a=﹣2,且AM=3BM时,小安演算发现代数式3b﹣4m是一个定值.老师点评:你的演算发现还不完整!请通过演算解释:为什么“小安的演算发现”是不完整的?【答案】(1)2(2)解:①当m=2,b>2时,点M在点A,B之间,∵AM=2BM,∴m﹣a=2(b﹣m),∴2﹣a=2(b﹣2),∴a+2b=6,∴a+2b+20=6+20=26;②小安只考虑了一种情况,故老师点评“小安的演算发现”是不完整的.当点M在点A,B之间时,a=﹣2,∵AM=3BM,∴m+2=3(b﹣m),∴m+2=3b﹣3m,∴3b﹣4m=2,∴代数式3b﹣4m是一个定值.当点M在点B右侧时,∵AM=3BM,∴m+2=3(m﹣b),∴m+2=3m﹣3b,∴2m﹣3b=2,∴代数式2m﹣3b也是一个定值.【解析】【解答】解:(1)由题意得出,线段AB的中点对应的数是2,故答案为:2.【分析】(1)首先根据数轴的性质,即可得出中点对应的数值;(2)①首先判定点M 在点A,B之间,然后根据等式列出关系式,即可得解;②根据题意,分两种情况进行求解:点M在点A,B之间和点M在点B右侧时,通过列出等式,即可判定.3.已知,数轴上点A和点B所对应的数分别为,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1)填空: ________ , ________ .(2)若点 P到点 A、点 B 的距离相等,求点 P 对应的数.(3)现在点 A、点 B分别以 2 个单位长度/秒和 0.5 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同时向右运动,点 P以 3 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同时从原点向左运动.当点 A与点 B之间的距离为2个单位长度时,求点 P所对应的数是多少?【答案】(1)-1;3(2)解:依题可得:PA=|x+1|,PB=|3-x|,∵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PA=PB,即|x+1|=|3-x|,解得:x=1,∴点P对应的数为1.(3)解:∵点A、点B 速度分别以 2 个单位长度/秒、 0.5 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同时向右运动,∴A点对应的数为2t-1,点B对应的数为3+0.5t,①当点A在点B左边时,∵AB=2,∴(3+0.5t)-(2t-1)=2,解得:t=,∵点P以 3 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同时从原点向左运动,∴×3=4,∴P点对应的数为:-4.②当点A在点B右边时,∵AB=2,∴(2t-1)-(3+0.5t)=2,解得:t=4,∵点P以 3 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同时从原点向左运动,∴4×3=12,∴P点对应的数为:-12.【解析】【解答】解:(1)∵(a+1)2+|b-3|=0,∴,解得:.故答案为:-2;3.【分析】(1)根据平方和绝对值的非负性列出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答案.(2)根据题意可得PA=|x+1|,PB=|3-x|,再由PA=PB得|x+1|=|3-x|,解之即可得出点P对应的数.(3)根据题意可得A点对应的数为2t-1,点B对应的数为3+0.5t,分情况讨论:①当点A 在点B左边时,②当点A在点B右边时,由AB=2分别列出方程,解之得出t值,再由P 点的速度得出点P对应的数.4.观察下列等式:第1个等式: = = ×(1- );第2个等式: = = ×( - );第3个等式: = = ×( - );第4个等式: = = ×( - );…请回答下列问题:(1)按以上规律列出第5个等式: =________=________;(2)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第n个等式: =________=________(n为正整数);(3)求的值.【答案】(1);(2);(3)解:a1+a2+a3+a4+…+a2018= ×(1- )+ ×( - )+ ×( - )+ ×( -) +…+ = .【解析】【解答】解:(1)第5个等式:a5= ,故答案为 .( 2 )an= ,故答案为 .【分析】(1)根据前四个式子的规律,就可列出第5个等式,计算可求解。

新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单元检测试卷

新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单元检测试卷

《有理数》单元检测试卷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_一、知识点填空1、有理数的加法(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的符号,并用;互为相反的两个数相加得;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

(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加法的结合律:2、有理数的减法(1)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

(2)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步骤:先把减法变成,再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3、有理数的乘法(1)法则:两个有理数相乘,同号得,异号得,并把绝对值;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

(2)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确定规律:多个有理数相乘,若有一个因数为0,则积为;几个都不为0的因数相乘,积的符号由的来决定,当负因数的个数为时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时,积为正。

(3)有理数乘法的计算步骤:先确定积的,再求各因数绝对值的。

(4)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交换律:4、有理数的除法(1)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两个数相除,得正,得负,并把绝对值,0除以任何都等于0。

(2)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用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即可转化后它才满足乘法法则和运算律。

5、有理数的乘方(1)乘方的定义:求几个的的运算叫做乘方,记做“a”其中a叫,表示相同的因数,叫指数,表示相同因数的个数,“a”表示的意义是n个a相,乘方的结果叫(2)正数的任何次方都是,负数的次方是正数,负数的奇数次方是,0的任何非0次幂都是,1的任何非0次幂都是,?1偶数次幂是、?1奇数次幂是;(3)任何数的偶次幂都是,即annn2nnn?0 ,常用a2?0(平方的非负性) n(4)(?a)??a。

因为(?a)表示n个?a相乘,而?a 表示n个a的积的相反数。

6、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混合运算,一般可先,计算时,先开始,按,有,同时要注意灵活运用简化运算。

【精选】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有理数(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精选】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有理数(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一数学有理数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1.如图,已知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点到点、点的距离相等,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 ( 大于秒.(1)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2)求当等于多少秒时,点到达点处?(3)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4)求当等于多少秒时,、之间的距离为个单位长度.【答案】(1)1(2)解:[6-(-4)]÷2=10÷2=5(秒)答:当t=5秒时,点P到达点A处.(3)2t-4(4)解:当点P在点C的左边时,2t=3,则t=1.5;当点P在点C的右边时,2t=7,则t=3.5.综上所述,当t等于1.5或3.5秒时,P、C之间的距离为2个单位长度.【解析】【解答】解:(1)依题意得,点C是AB的中点,故点C表示的数是: =1. 故答案是:1;( 3 )点P表示的数是2t-4.故答案是:2t-4;【分析】(1)根据x c=可求解;(2)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等于两点坐标之差的绝对值可求得AB的距离,再根据时间=路程÷速度可求解;(3)根据题意可得点P表示的数=点P运动的距离+X B可求解;(4)由题意可分两种情况讨论求解:① 当点P在点C的左边时,由题意可列关于t的方程求解;② 当点P在点C的右边时,同理可求解.2.同学们都知道表示5与-2之差的绝对值,实际上也可理解为5与-2两数在数轴上所对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试探索:(1)求 ________.(2)找出所有符合条件的整数,使得.满足条件的所有整数值有________(3)由以上探索,猜想对于任何有理数x,是否有最大值或最小值?如果有最大值或最小值是多少?有最________(填“最大”或“最小”)值是________.【答案】(1)7(2)-3,-2,-1,0,1,2;(3)最小;3【解析】【解答】(1)原式=|5+2|=7.故答案为: 7;(2)令x+3=0或x-2=0时,则x=-3或x=2.当x<-3时,- (x+3) - (x-2) =5 ,-x-3-x+2=5,解得x=-3(范围内不成立)当-3≤x≤2时,(x+3) - (x-2) = 5,x+3-x+1=4,0x=0,x为任意数,则整数x=-3,-2,-1, 0,1,当x>2时,(x+3) + (x-2) = 5,x=2(范围内不成立) .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整数x有: -3, -2, -1, 0,1,2.故答案为:-3,-2,-1,0,1,2;(3) 由(2) 的探索猜想,对于任何有理数x,有最小值为3,令x-3=0或x-6=0时,则x=3,x=6当x<3时,-(x-3)-(x-6)=-2x+3﹥3当3≤x≤6时,x-3-(x-6)=3,当x>6时,x-3+x-6=2x-9>3∴对于任何有理数x,有最小值为3【分析】(1)直接去括号,再按照去绝对值的方法去掉绝对值就可以了;(2)要求x的整数值可以进行分段计算,令x+3=0或x-2=0时,分为3段进行计算,最后确定x的值.(3)根据(2)方法去绝对值,分为3种情况去绝对值符号,计算三种不同情况的值,最后讨论得出最小值.3.如图,数轴的单位长度为1,点,,,是数轴上的四个点,其中点,表示的数是互为相反数.(1)请在数轴上确定原点“O”的位置,并用点表示;(2)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两点间的距离是________;(3)将点先向右移动4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到达点,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在数轴上距离点3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答案】(1)解:距离A点和B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即AB的中点,点 .如图所示,点即为所求.(2);5;9(3);或1【解析】【解答】解:(2)点表示的数是,点表示的数是5,所以,两点间的距离是 .故答案为9.( 3 )如图,将点先向右移动4个单位长度是0,再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到达点,得点表示的数是 .到点距离3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2-3= 或-2+3=1.故答案为,或1.【分析】(1)由点A和点B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因此原点到点A和点B的距离相等,可得到原点的位置。

新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新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有理数》单元测试卷班级 姓名一、选择题1、若m 是有理数,则||m m +的值( )A 、可能是正数B 、一定是正数C 、不可能是负数D 、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2、若m m m <-0,则||的值为( )A 、正数B 、负数C 、0D 、非正数3、如果0m n -=,m n 则与的关系是 ( )A 、互为相反数B 、 m =±n ,且n ≥0C 、相等且都不小于0D 、m 是n 的绝对值4、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A 、0=-+a aB 、a a --=0C 、0=--a aD 、a --a =05、若230a b -++=,则a b +的值是( )A 、5B 、1C 、-1D 、-56、在数轴上,a 表示的点在b 表示的点的右边,且6,3a b ==,则a b -的值为( ) A.-3 B.-9 C.-3或-9 D.3或97、两个数的差为负数,这两个数 ( )A 、都是负数B 、两个数一正一负C 、减数大于被减数D 、减数小于被减数8、负数a 与它相反数的差的绝对值等于( )A 、 0B 、a 的2倍C 、-a 的2倍D 、不能确定9、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是( )A 、两个有理数的差一定小于被减数B 、两个有理数的和一定比这两个有理数的差大C 、绝对值相等的两数之差为零D 、零减去一个有理数等于这个有理数的相反数10、对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 )①两个有理数的和为正数时,这两个数都是正数②两个有理数的和为负数时,这两个数都是负数③两个有理数的和,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加数④两个有理数的和可能等于0A 、1B 、2C 、3D 、411、有理数a ,b 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则( )A 、a +b =0B 、a +b >0C 、a -b <0 D 、a -b >0 12、用式子 表示引入相反数后,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正确的是( ) -a bA 、a +b -c =a +b +cB 、a -b +c =a +b +cC 、a +b -c =a +(-b )+(-c )D 、a +b -c =a +b +(-c )13、若0a b c d <<<<,则以下四个结论中,正确的是( )A 、a b c d +++一定是正数B 、c d a b +--可能是负数C 、d c a b ---一定是正数D 、c d a b ---一定是正数14、若a 、b 为有理数,a 与b 的差为正数,且a 与b 两数均不为0,那么( )A 、被减数a 为正数,减数b 为负数B 、a 与b 均为正数,且被减数a 大于减数bC 、a 与b 两数均为负数,且减数 b 的绝对值大D 、以上答案都可能15、若a 、b 表示有理数,且a >0,b <0,a +b <0,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A 、-b <-a <b <aB 、-a <b <a <-bC 、b <-a <-b <aD 、b <-a <a <-b二、填空题1、小明与小刚规定了一种新运算*:若a 、b 是有理数,则a*b = b a 23-。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单元培优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单元培优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有理数单元培优测试题姓名 得分一、选一选:一、a,b,c 三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如下图,那么以下结论中错误的选项是 ( C )(A)a+b<0 (B)a+c<0(C)a -b>0 (D)b -二、假设两个有理数的和是正数,那么必然有结论( D )(A )两个加数都是正数; (B )两个加数有一个是正数;(C )一个加数正数,另一个加数为零; (D )两个加数不能同为负数3、654321-+-+-+……+2005-2006的结果不可能是: ( B )A 、奇数B 、偶数C 、负数D 、整数4、两个非零有理数的和是0,那么它们的商为: ( B )A 、0B 、-1C 、+1D 、不能确信5.若是0a b +>,且0ab <,那么( D )A.0,0a b >> ;B.0,0a b << ;C.a 、b 异号; D. a 、b 异号且负数和绝对值较小6.某粮店出售的三种品牌的面粉袋上别离标有质量为(25±0.1)kg ,(25±0.•2)kg ,(25±0.3)kg 的字样,从中任意拿出两袋,它们的质量最多相差( B )A .0.8kgB .0.6kgC .0.5kgD .0.4kg*7、已知数轴上的三点A 、B 、C 别离表示有理数a ,1,1-,那么1+a 表示( D ).A .A 、B 两点的距离 B .A 、C 两点的距离C .A 、B 两点到原点的距离之和D . A 、C 两点到原点的距离之和 (江苏省竞赛题)八、已知m m -=,化简21---m m 所得的结果是__-1______.*9.3028864215144321-+-+-+-+-+-+- 等于( D ). A .41 B .41- C .21 D .21- (“希望杯”邀请赛试题) 13.假设ab ≠0,那么b a a b+的取值不可能是 ( B ) A 0 B 1 C 2 D -2二.填空题:(每题3分、计57分)一、若是数轴上的点A 对应的数为-1.5,那么与A 点相距3个单位长度的点所对应的有理数为_-4.5,1.5__________。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有理数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有理数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一、初一数学有理数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1.点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两点间的距离表示为 .且 .(1)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数轴上表示1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2)数轴上表示x和−1的两点A和B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如果|AB|=2,那么x=________;(3)当代数式|x+1|+|x−2|取最小值时,相应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1)3;3;4(2)1;-3(3)−1⩽x⩽2【解析】【解答】解:(1)、|2−5|=|−3|=3;|−2−(−5)|=|−2+5|=3;|1−(−3)|=|4|=4;( 2 )、|x−(−1)|=|x+1|,由|x+1|=2,得x+1=2或x+1=−2,所以x=1或x=−3;( 3 )、数形结合,若|x+1|+|x−2|取最小值,那么表示x的点在−1和2之间的线段上,所以−1⩽x⩽2.【分析】(1)根据数轴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等于这两点所表示的数的差的绝对值即可算出答案;(2)根据数轴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等于这两点所表示的数的差的绝对值得出AB=,又 |AB|=2 ,从而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x+1|+|x−2| 表示数x的点到-1的点距离与表示x的点到2的点距离和,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出当表示x的点在-1与2之间的时候,代数式|x+1|+|x−2|有最小值,从而得出x的取值范围.2.如图,在数轴上每相邻两点间的距离为一个单位长度,点、、、对应的数分别是,且 .(1)那么 ________, ________:(2)点以个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数轴的正方向运动,秒后点以个单位/秒的速度也沿着数轴的正方向运动,当点到达点处立刻返回,与点在数轴的某点处相遇,求这个点对应的数;(3)如果、两点以(2)中的速度同时向数轴的负方向运动,点从图上的位置出发也向数轴的负方向运动,且始终保持,当点运动到时,点对应的数是多少?【答案】(1)-6;-8(2)解:由(1)可知:,,,,点运动到点所花的时间为,设运动的时间为秒,则对应的数为,对应的数为: .当、两点相遇时,,,∴ .答:这个点对应的数为;(3)解:设运动的时间为对应的数为:对应的数为:∴∵∴∵对应的数为∴①当,;②当,,不符合实际情况,∴∴答:点对应的数为【解析】【解答】解:(1)由图可知:,∵,∴,解得,则;【分析】(1)由a、d在数轴上的位置可得d=a+8,代入已知的等式可求得a的值,再根据数轴可确定原点的位置;(2)根据相遇问题可求得相遇时间,然后结合题意可求解;(3)根据AB=AC列方程,解含绝对值的方程可求解.3.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等于这两个点所对应的数的差的绝对值.例:点A、B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为a、b,则A、B两点间的距离表示为AB=|a﹣b|.根据以上知识解题:(1)点A在数轴上表示3,点B在数轴上表示2,那么AB=________.(2)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2的距离是3,那么a=________.(3)如果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位于﹣4和2之间,那么|a+4|+|a﹣2|=________.(4)对于任何有理数x,|x﹣3|+|x﹣6|是否有最小值?如果有,直接写出最小值.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答案】(1)1(2)1或-5(3)6(4)解:∵|a-3|+|a﹣6|表示a到3与a到6的距离的和,∴当3≤a≤6时,|a-3|+|a-6|= =3,当a>6或a<3时,|a-3|+|a﹣6|>3,∴|a-3|+|a﹣6|有最小值,最小值为3.【解析】【解答】(1)AB= =1,故答案为:1( 2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2的距离是3,∴ =3,∴-2-a=3或-2-a=-3,解得:a=1或a=-5,故答案为:1或-5( 3 )数a位于﹣4与2之间,|a+4|+|a﹣2|表示a到-4与a到2的距离的和,∴|a+4|+|a﹣2|= =6,故答案为:6【分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等于这两个点所对应的数的差的绝对值即可算出答案;(2)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等于这两个点所对应的数的差的绝对值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根据题意可知:此题其实质就是求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表示数字-4的点的距离与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表示数字2的点的距离的和,又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位于-4与2之间,故该距离等于数轴上表示数字-4与表示数字2的点之间的距离,从而即可得出答案;(4)此题其实质就是求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表示数字3的点的距离与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到表示数字6的点的距离的和,从而分当3≤a≤6时,当a>6或a<3时三种情况考虑即可得出答案.4.如图,AB=12cm,点C在线段AB上,AC=3BC,动点P从点A出发,以4cm/s的速度向右运动,到达点B之后立即返回,以4cm/s的速度向左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以1cm/s的速度向右运动,到达点B之后立即返回,以1cm/s的速度向左运动.设它们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t秒,当第二次重合时,P、Q两点停止运动.(1)AC=________cm,BC=________cm;(2)当t=________秒时,点P与点Q第一次重合;当t=________秒时,点P与点Q第二次重合;(3)当t为何值时,AP=PQ?【答案】(1)9;3(2)3;(3)解:在点P和点Q运动过程中,当AP=PQ时,存在以下三种情况:①点P与点Q第一次重合之前,可得:2×4t=9+t,解得t= ;②点P与点Q第一次重合后,P、Q由点B向点A运动过程中,可得:2×[12-(4t-12)]=12-(t-3),解得t= ;③当点P运动到点A,继续由点A向点B运动,点P与点Q第二次重合之前,可得:2×(4t-24)=12-(t-3),解得t=7.故当t为秒、秒或7秒时,AP=PQ.【解析】【解答】(1)∵AB=12cm,AC=3BC∴AC= AB=9,BC=12-9=3.故答案为:9;3.(2)设运动时间为t,则AP=4t,CQ=t,由题意,点P与点Q第一次重合于点B,则有4t-t=9,解得t=3;当点P与点Q第二次重合时有:4t+t=12+3+24,解得t= .故当t=3秒时,点P与点Q第一次重合;当t= 秒时,点P与点Q第二次重合.故答案为:3;.【分析】(1)由题目中AB=12cm,点C在线段AB上,AB=3BC,可直接求得;(2)根据运动过程,两点重合时他们走过距离之间的关系列方程即可求得;(3)满足AP=PQ,则2AP=AQ,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正确的位置存在三处,依次分析列出方程即可求得.5.我们知道,在数轴上,表示数表示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这是绝对值的几何意义,进一步地,如果数轴上两个点A、B,分别对应数a,b,那么A、B两点间的距离为:如图,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且a,b满足:(1)求a,b的值;(2)求线段AB的长;(3)如图①,点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且是方程的解,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M使?若存在,求出点M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4)如图②,若N点是B点右侧一点,NA的中点为Q,P为NB的三等分点且靠近于B点,当N在B的右侧运动时,请直接判断的值是不变的还是变化的,如果不变请直接写出其值,如果是变化的请说明理由.【答案】(1)解:,,且,解得,,;(2)解:(3)解:存在.设M点对应的数为m,解方程,得,点C对应的数为,,,即,①当时,有,解得,;②当时,有,此方程无解;③当时,有,解得, .综上,M点对应的数为:或4.(4)解:设点N对应的数为n,则,,若N点是B点右侧一点,NA的中点为Q,P为NB的三等分点且靠近于B点,,,,点Q对应的数为:,点P对应的数为:,,①当时,,此时的值随N点的运动而变化;②当时,,此时的值随N点的运动而不变化.【解析】【分析】(1)根据“若非负数和等于0,则非负数均为0”列出方程进行解答便可;(2)根据数轴上两点的距离公式进行计算便可;(3)根据已知线段的关系式,列出绝对值方程进行解答便可;(4)用N点表示的数n,列出关于n的代数式进行讨论解答便可.6.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a、点B表示数b,a、b满足|a﹣40|+(b+8)2=0.点O是数轴原点.(1)点A表示的数为________,点B表示的数为________,线段AB的长为________.(2)若点A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C,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请在数轴上找一点C,使AC=2BC,则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________.(3)现有动点P、Q都从B点出发,点P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A移动;当点P移动到O点时,点Q才从B点出发,并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且当点P 到达A点时,点Q就停止移动,设点P移动的时间为t秒,问:当t为多少时,P、Q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答案】(1)40;﹣8;48(2)8或﹣40(3)解:(i)当0<t≤8时,点Q还在点B处,∴PQ=t=4;(ii)当8<t≤12时,点P在点Q的右侧,∴解得:;(iii)当12<t≤48时,点P在点Q的左侧,∴3(t﹣8)﹣t=4,解得:t=14,综上所述:当t为4秒、10秒和14秒时,P、Q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解析】【解答】解:(1)∵|a﹣40|+(b+8)2=0,∴a﹣40=0,b+8=0,解得a=40,b=﹣8,AB=40﹣(﹣8)=48.故点A表示的数为40,点B表示的数为﹣8,线段AB的长为48;(2)点C在线段AB 上,∵AC=2BC,∴AC=48× =32,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40﹣32=8;点C在射线AB上,∵AC=2BC,∴AC=40×2=80,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40﹣80=﹣40.故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8或﹣40;【分析】(1)根据偶次方以及绝对值的非负性即可求出a、b的值,可得点A表示的数,点B表示的数,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求线段AB的长;(2)分两种情况:点C在线段AB上,点C在射线AB上,进行讨论即可求解;(3)分0<t≤8、8<t≤12,12<t≤48三种情况考虑,根据P,Q移动的路程结合PQ=4即可得出关于t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7.已知多项式,次数是b,3a与b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点A 表示数a,点B表示数b.(1)数轴上A、B之间的距离记作,定义:设点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当时,直接写出x的值.(2)有一动点P从点A出发第一次向左运动1个单位长度,然后在新的位置第二次运动,向右运动2个单位长度,在此位置第三次运动,向左运动3个单位长度按照如此规律不断地左右运动,当运动了2019次时,求点P所对应的有理数.(3)若小蚂蚁甲从点A处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小蚂蚁乙从点B处以2单位长度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一同学观察两只小蚂蚁运动,在它们刚开始运动时,在原点O处放置一颗饭粒,乙在碰到饭粒后立即背着饭粒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求甲、乙两只小蚂蚁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时所对应的时间t. 【答案】(1)解:由多项式的次数是6可知,又3a和b互为相反数,故 .当C在A左侧时,,,;在A和B之间时,,点C不存在;点C在B点右侧时,,,;故答案为:或8.(2)解:依题意得:.点P对应的有理数为 .(3)解:甲、乙两小蚂蚁均向左运动,即时,此时,,,解得,;甲向左运动,乙向右运动时,即时,此时,,依题意得,,解得, .答:甲、乙两小蚂蚁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时经历的时间是秒或8秒【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可得a=−2,b=6;然后分当C在A左侧时,在A和B之间时,点C在B点右侧时,三种情况用x表示出|CA|和|CB|的长度,利用“|CA|+|CB|=12”列出方程即可求出答案;(2)向左运动记为负,向右运动记为正,由点P所表示的数依次加上每次运动的距离列出算式,进而根据有理数加减法法则算出答案;(3)分甲、乙两小蚂蚁均向左运动,即时,甲向左运动,乙向右运动时,即时两种情况,根据到原点距离相等列出方程求解即可.8.操作探究:小聪在一张长条形的纸面上画了一条数轴(如图所示),(1)操作一:折叠纸面,使1表示的点与−1的点重合,则−3的点与________表示的点重合;(2)操作二:折叠纸面,使−2表示的点与6表示的点重合,请你回答以下问题:① −5表示的点与数()表示的点重合;② 若数轴上A、B两点之间距离为20,其中A在B的左侧,且A、B两点经折叠后重合,求A、B两点表示的数各是多少③ 已知在数轴上点M表示的数是m,点M到第②题中的A、B两点的距离之和为30,求m的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初一数学有理数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1.如图,为原点,数轴上两点所对应的数分别为,且满足关于的整式与之和是是单项式,动点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向终点运动.(1)求的值.(2)当时,求点的运动时间的值.(3)当点开始运动时,点也同时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向终点运动,若,求的长.【答案】(1)解:因为m、n满足关于x、y的整式-x41+m y n+60与2xy3n之和是单项式所以所以m=-40,n=30.(2)解:因为A、B所对应的数分别为-40和30,所以AB=70,AO=40,BO=30,当点P在O的左侧时:则PA+PO=AO=40,因为PB-(PA+PO)=10, PB=AB-AP=70-4t所以70-4t-40=10所以t=5.当点P在O的右侧时:因为PB<PA所以PB-(PA+PO)<0,不合题意,舍去(3)解:①如图1,当点P在点Q左侧时,因为AP=4t,BQ=2t,AB=70所以PQ=AB-(AP+BQ)=70-6t又因为PQ= AB=35所以70-6t=35所以t= ,AP= = ,②如图2,当点P在点Q右侧时,因为AP=4t,BQ=2t,AB=70,所以PQ=(AP+BQ)-AB=6t-70,又因为PQ= AB=35所以6t-70=35所以t=所以AP= =70.【解析】【分析】(1)根据单项式的次数相同,列方程即可得到答案;(2)分情况讨论:当点P在O的左侧时:当点P在O的右侧时.即可得到答案.(3)结合题意分别计算:①如图1,当点P在点Q左侧时,如图2,当点P在点Q右侧时.2.同学们都知道,|3-(-1)∣表示3与-1的差的绝对值,其结果为4,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3与-1两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其距离同样是4;同理,∣x-5|也可以理解为x与5两数在数轴上所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试利用数轴探索:(1)试用“| |”符号表示:4与-2在数轴上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并求出其结果;(2)若|x-2|=4,求x的值;(3)同理,|x-3|+|x+2|表示数轴上有理数x所对应的点到3和-2所对应的两点距离之和,请你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整数x,使得|x-3|+|x+2|=5;试求代数式|x-3|+|x+2|的最小值.【答案】(1)解:|4-(-2)|=6(2)解:x与2的距离是4,在数轴上可以找到x=-2或6(3)解:当-2≤x≤3时,x所对应的点到3和-2所对应的两点距离之和是5,∴符合条件的整数x=-2,-1,0,1,2,3;当x<-2或x>3时,x所对应的点到3和-2所对应的两点距离之和大于5,∴|x-3|+|x+2|的最小值是5【解析】【分析】(1)根据已知列式求解即可;(2)按照已知去绝对值符号即可求解.(3)当-2≤x≤3时,x所对应的点到3和-2所对应的两点距离之和是5;当x<-2或x>3时,x所对应的点到3和-2所对应的两点距离之和大于5,由此即可得出结论.3.阅读填空,并完成问题:“绝对值”一节学习后,数学老师对同学们的学习进行了拓展.数学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数轴上,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那么,如果用P(a)表示数轴上的点P表示有理数a,Q(b)表示数轴上的点Q表示有理数b,那么点P与点Q的距离是多少?”(1)聪明的小明经过思考回答说:这个问题应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点P和点Q在原点的两侧,此时点P与点Q的距离是a和b的绝对值的和,即∣a∣+∣b∣.例如:点A(-3)与点B(5)的距离为∣-3∣+∣-5∣=________;另一种是点P和点Q在原点的同侧,此时点P与点Q的距离的a和b中,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即∣a∣-∣b∣或∣b∣-∣a∣.例如:点A(-3)与点B(-5)的距离为∣-5∣-∣-3∣=________;你认为小明的说法有道理吗?如果没有道理,请你指出错误之处;如果有道理,请你模仿求出数轴上点M()与N()之间和点C(-2)与D(-7)之间的距离. ________(2)小颖在听了小明的方法后,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小颖说:我们可以不考虑点P和点Q 所在的位置,无论点P与点Q的位置如何,它们之间的距离就是数a与b的差的绝对值,即∣a-b∣.例如:点A(-3)与点B(5)的距离就是∣-3-5∣=________;点A(-3)与点B(-5)的距离就是∣(-3)-(-5)∣= ________;你认为小颖的说法有道理吗?如果没有道理,请你指出错误之处;如果有道理,请你模仿求出数轴上点M()与N()之间和点C(-1.5)与D(-3.5)之间的距离.________【答案】(1)解:8;2;有道理;点M与点N之间的距离为点C与点D之间的距离为(2)解:8;2;有道理;点M与点N之间的距离为点C与点的之间的距离为【解析】【分析】(1)数轴上的点,原点两侧两点之间的距离即点到原点绝对值的相加之和。

原点同侧两点之间的距离即绝对值大的减去绝对值小的。

(2)根据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的意义,小颖说的也有意义。

列出等式代数求值即可。

4.仔细观察下列等式:第1个:22﹣1=1×3第2个:32﹣1=2×4第3个:42﹣1=3×5第4个:52﹣1=4×6第5个:62﹣1=5×7…这些等式反映出自然数间的某种运算规律.按要求解答下列问题:(1)请你写出第6个等式:________;(2)设n(n≥1)表示自然数,则第n个等式可表示为________;(3)运用上述结论,计算: .【答案】(1)72﹣1=6×8(2)(n+1)2-1=n(n+2)(3)解:===【解析】【解答】解:(1)∵第1个:22-1=1×3第2个:32-1=2×4第3个:42-1=3×5第4个:52-1=4×6第5个:62-1=5×7,∴第6个等式:72-1=6×8;故答案为:72-1=6×82)设n(n≥1)表示自然数,则第n个等式可表示为:(n+1)2-1=n(n+2);故答案为:(n+1)2-1=n(n+2);【分析】(1)根据题中所给出的例子找出规律,即可得到第六个等式.(2)根据题中所给出的例子找出规律,进行解答即可.(3)根据所得结论,进行化简,即可得到答案.5.如图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2.(1)点B在点A右边距离A点4个单位长度,则点B所对应的数是________.(2)在(1)的条件下,点A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数轴向左运动,点B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沿数轴向右运动.现两点同时运动,当点A运动到-6的点处时,求A、B两点间的距离. (3)在(2)的条件下,现A点静止不动,B点以原速沿数轴向左运动,经过多长时间A、B 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答案】(1)2(2)解:,∴B点到达的位置所表示的数字是2+3×2=88-(-6)=14(个单位长度).故A,B两点间距离是14个单位长度.(3)解:运动后的B点在A点右边4个单位长度,设经过t秒长时间A,B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依题意有3t=14-4,解得x= ;运动后的B点在A点左边4个单位长度,设经过x秒长时间A,B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依题意有3t=14+4,解得x=6.∴经过秒或6秒长时间A,B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解析】【解答】解:(1)-2+4=2,故点B所对应的数是2;【分析】(1)根据左减右加可求得点B所对应的数;(2)先根据时间=路程÷速度,求得运动时间,再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解即可;(3)分两种情况:运动后的点B在点A右边4个单位长度;运动后的点B在点A左边4个单位长度,列出方程求解.6.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实数a、b,A、B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在数轴上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a﹣b|.利用数轴,根据数形结合思想,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x|=3,则x的值是________.(2)数轴上表示2和6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数轴上表示1和﹣2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3)数轴上表示x和1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数轴上表示x和﹣3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4)若x表示一个实数,且﹣5<x<3,化简|x﹣3|+|x+5|=________;(5)|x+3|+|x﹣4|的最小值为________,|x﹣1|+|x﹣2|+|x﹣3|+|x﹣4|+|x﹣5|的最小值为________.(6)|x+1|﹣|x﹣3|的最大值为________.【答案】(1)(2)4;3(3)|x﹣1|;|x+3|(4)8(5)7;6(6)4【解析】【解答】解:(1)∵,则;故答案为:;(2),,故答案为:4,3;(3)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可知:数轴上表示x和1两点之间的距离为:;数轴上表示x和-3两点之间的距离为:;故答案为:,;(4)x对应点在点-5和3之间时的任意一点时|x-3|+|x+5|的值都是8;故答案为:8;(5)x对应点在点-4和3之间时的任意一点,|x-3|+|x+4|的值最小是7;当x对应点是3时,|x-1|+|x-2|+|x-3|+|x-4|+|x-5|的最小值为6;故答案为:7,6;(6)当x对应点不在-1和3对应点所在的线段上,即x<-1或x>3时,|x+1|-|x-3|的最大值为4;故答案为:4.【分析】(1)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即可得到答案;(2)(3)直接代入公式即可;(4)实质是在表示3和-5的点之间取一点,计算该点到点3和-5的距离和;(5)可知x对应点在对应-3和4的点之间时|x+3|+|x-4|的值最小;x对应点在3时,|x-1|+|x-2|+|x-3|+|x-4|+|x-5|值最小;(6)可知x对应点在表示-1和3的点所形成的线段外时,|x+1|-|x-3|的值最大.7.观察下列两个等式:2﹣=2× +1,5﹣=5× +1,给出定义如下:我们称使等式a ﹣b=ab+1的成立的一对有理数a,b为“共生有理数对”,记为(a,b),如:数对(2,),(5,),都是“共生有理数对”.(1)数对(﹣2,1),(3,)中是“共生有理数对”的是________;(2)若(m,n)是“共生有理数对”,则(﹣n,﹣m)________“共生有理数对”(填“是”或“不是”);(3)请再写出一对符合条件的“共生有理数对”为________;(注意:不能与题目中已有的“共生有理数对”重复)(4)若(a,3)是“共生有理数对”,求a的值.【答案】(1)(2)是(3)(0.-1)等(4)解:∵(a,3)是“共生有理数对”,∴a-3=3a+1解之:a=-2.【解析】【解答】(1)数对(﹣2,1)∴-2×1+1=-1,-2-1=-3-1≠-3∴数对(﹣2,1)不是“共生有理数对”;数对(3,)∴,∴数对(3,)是“共生有理数对”;故答案为:(3,);(2)∵(m,n)是“共生有理数对”∴m-n=mn+1∴-n-(-m)=m-n-n(-m)+1=mn+1∴-n-(-m)=-n(-m)+1,∴(﹣n,﹣m)是“共生有理数对”故答案为:是.(3)∵0×(-1)+1=10-(-1)=1∴(0,-1)是“共生有理数对”.【分析】(1)利用“共生有理数对”的定义:若(a,b)是“共生有理数对”,可得到a-b=ab+1,通过计算可作出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