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公里跑步最佳步频步幅3篇

5公里跑步最佳步频步幅3篇
5公里跑步最佳步频步幅3篇

5公里跑步最佳步频步幅3篇既然叫长跑,跑程当然不能太短,3-5公里最适宜,不过要量力而行。慢跑并跑得长一点可消耗人体内蓄积的多余热量,这种"主动的"消耗是降低血脂、血糖,缓解血压的最好辅助方法,我们在跑步时需要掌握哪些技巧呢?正确的跑步动作是在跑步时,腾空脚落地时要中位脚先着地,脚掌就不要着地。这是对于脚踝、膝盖的一种保护,防止骨膜炎的发生;摆臂是在跑步过程当中,保持身体的平衡性和协调性,使身体更自然的摆动,更符合人体运动的韵律。摆臂时,只要记住前不露肘,后不露手,自然的随着脚步而摆动;跑步时的呼吸是深远而悠长的,一般采用鼻吸嘴呼,体力下降较为严重时可以采用嘴吸嘴呼方式,那么五公里跑步方法技巧有哪些呢?

一、作用

5000米是发展人体耐力的项目,经常参加与练习,可以锻炼和提高个人的耐力素质,培养勇敢坚强、吃苦耐劳、勇猛顽强、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

二、准备活动

首先通过慢跑xx00米调动机体内脏的适应能力,调节呼吸节奏,掌握呼吸方法;然后进行长跑的专门性准备活动:①做40-60米的加速跑或变速跑,活动各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②摆臂练习,活动上肢关节:③深呼吸练习,调节呼吸频率;④体会掌握5000米和3000米不同距离段的体力分配。

三、动作要领

1、总体要求。动作轻松自然,重心移动平衡,直线性、节奏性强,肌肉用力和放松交替能力好,做到动作既有实效性,又能节省能量的消耗。

2、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起跑时,身体重心主要落在前脚上,身体保持稳定姿势,集中注意力听枪声。听到枪声或口令后,前腿用力蹬伸,两臂配合腿部动作,快速用力向前后摆动,身体向前冲出。起跑后,上体保持前倾姿势,蹬地前摆以及两臂的摆动都应快速积极,逐渐加大步长和加快速度,随着加速段的延长,上体逐渐抬起,跑向自己所需的战术位置后,即转入途中跑。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是比赛开始时,使身体快速摆脱静止状态,快速跑出,并尽快发挥出正常的跑速水平和占据有利跑进位置的过程。

3、途中跑。头部与脊柱成一直线,下颔微收,两眼平视,颈部肌肉较放松,途中跑要尽量做到放松自然、步幅均匀、蹬摆结合、上体姿势正直或稍前倾,头部自然。两手的摆臂动作,肘关节自然弯曲,以肩为轴,前后自然摆动。当摆动腿前摆到最高位置后,应积极下压,膝部放松。途中跑是5000米的主要阶段,掌握正确的途中跑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注意着地缓冲,用全脚掌或前脚掌外侧先着地,可减少地面对人体的冲击,尽可能做到着地柔和有缓冲。着地不正确,加上在水泥路上或硬地上进行中长跑训练,很容易产生胫骨骨膜炎或出现踝关节和脚背损伤。

4、终点跑。加快摆臂速度和步频,以顽强意志,冲向终点。终点跑是临近终点的一段加速跑。快到终点还有400米左右距离,要竭

尽全力进行冲刺跑,一直跑过终点线。什么时候进行终点跑,要根据训练水平、个人的体力情况来决定。不仅仅是比成绩比水平,更重要一点是比意志,比吃苦精神。

5、呼吸方法。在5000米时,由于身体能量消耗大,对氧气的需要量增加,为了供给机体足够的氧气,正确的呼吸方法十分重要。跑时,呼吸的节奏应和跑的步子配合起来。一般采用"二步一呼,二步一吸"或"一步一呼,一步一吸"的呼吸方法。初参加中长跑练习的人,首先感到呼吸急促,或感到胸部胀闷与难受,这是换气效率低缺氧的表现。为了改善气体交换与血液循环的条件,就要掌握跑步过程中正确的呼吸方法与节奏,可用鼻和嘴同时呼同时吸,呼吸的节奏应当和跑的节奏相配合,以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要,提供更多的能量。

在跑步过程中,由于氧气的供应满足不了肌肉活动的需要,跑到一定阶段会出现胸部发闷,呼吸困难,动作无力,跑速降低,不愿跑下去或难于继续坚持跑下去的感觉,这种现象称"极点"。这是中长跑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跑的强度大,"极点"出现得早;跑的强度小,"极点"出现就迟。适应过渡的时间也短。耐力强、水平高的,其"极点"出现就较缓和、短暂。为了避免"极点"过早过强出现,一是做好准备活动,二是加强提高训练水平。当"极点"出现时,一定以坚强的意志跑下去,注意呼吸方法,适当调整跑速,很快就可以控制和消失的。

四、5000米的教学训练法

开始练习中长跑时,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强度应由弱到强,以匀速跑方式进行,适应后逐渐加量,可采用越野跑、变速跑、反复跑、

间歇跑、爬山跑等进行。尽可能安排在松软的沙土地进行。可通过100米快跑十100米慢跑反复地跑10个,计快跑量。也可以跑(500米十慢跑200米)×45次,每周可进行两次,适应以后不断加大运动量和强度。可通过脉搏来测定训练强度,训练即时脉搏每分钟脉跳180次以上为大强度,每分钟150次左右为中等强度。5公里跑步最佳步频步幅2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跑步界大咖们的数据:

精英选手们的数据

xx年的世锦赛万米,埃塞俄比亚名将贝克勒(万米世界纪录保持者)与Mathathi以同样的速度跑了前面9,000米。贝克勒身高1.63米,步频190/分钟。在最后的1,000米冲刺阶段,他的步幅不变,步频提高到惊人的216/分钟,一举摘金。而Mathathi的身高1.7米,步频接近200/分钟,在最后冲刺阶段,他加大了步幅,但步频反而下降,速度维持不变(后来他表示最后没有提速是由于疲劳所致)。

牙买加名将博尔特(UsainSt.LeoBolt,出生于xx年8月21日)的步幅约2.7米,步频大约4.4步/秒。尽管他的步幅已经非常之惊人,但他的步频换算一下更吓人,居然有264/分钟!OMG!当然了,实际上这样的步频他也维持不了1分钟,但我们可以切实地感觉到他的过人之处。速度=步幅X步频,那么我们可以算出博尔特每秒可以前进大约12米!!!

大数据显示,全程马拉松参赛人群的平均步幅为1.02米。如果你是一位马拉松爱好者,观注过自己在比赛中的相关数据吗?假如你

是佳明Garmin手表的用户,赛后将数据同步到手机的connectAPP中,就可以看到下面一组属于你自己的数据:

跑步时,速度=步频×步幅,非常简单易懂的公式。

所以,想要提高配速,有三种方式:

提高步频

加大步幅

两者同时提高

这看起来貌似很简单,但对于业余跑者来说,步频和步幅两者之中必定至少有一个会是弱项,甚至两者皆弱:既没有高步频,也缺乏大步幅。

长跑的时候,标准步频是3步/秒,也就是文首结论里提到的180步/分钟。步频和目标配速确定了,步幅自然也就确定了。一般人在步行时的步幅小于1米,以1米的步幅来跑步不会太辛苦。步幅越大越接近身高,如果不腾空起来的话就根本没法跑,如果还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就必须要好好锻炼相应的肌肉,使之足够强壮有力。所谓速度训练容易受伤,正是因为对此时肌肉承受的负担变大所致。而这样过的锻炼,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专项练习。

运动生理学的建议

步幅为一步的距离,以脚的中心为准测算。你走或跑一步后,两脚落地时中心的距离就是你的步幅。成人正常行走步幅大约在65厘米左右,而跑步时步幅更大,因为两脚落地之间往往还有腾空的距离,

如下图,步幅=蹬伸距离+腾空距离+落地距离。

步幅过大的直接后果是会增加身体所承受的压力。对于肌肉力量足够的跑者(比如:博尔特)来说,可以轻松消化这些压力,但遗憾的是,并非每一个人都具备这种能力。

更为糟糕的是:步幅过大意味着垂直移动幅度也会相应越大。而当你在空中跳得越高时,落地就会越困难,所以步幅过大的跑步动作容易让人受伤。当步幅过大时,膝盖也会变得更直,脚后跟落地的力度也会更大(如下图),会明显降低保护膝盖的肌肉(大腿前侧股四头肌)吸收冲击力的能力。而这种冲击力会传递到膝盖的半月板、膝关节以及臀部和背部的脊椎,长此以往,将会大大增加身体各部位受伤的风险。

对于需要进阶的跑者来说,训练跑步加速时步频会增加,步幅也会增大。但是到了一定程度,步频就不能再变快,只能提高步幅。然后,到了极限速度时,步幅也不能再变大。

当你刻意想着"要提高步幅"时,很容易让身体重心拖后,下意识地产生"刹车效应"(比如上图),这样的跑姿不仅效率差,而且很容易受伤(尤其是膝盖)。请记住:提速的要点是"有意识地让步频慢一点儿来保持同样的速度",你会感觉重心变得比以前要高点儿了。持续训练,你的跑步能力就会提升,速度就会变快。即使按照同样的速度跑,也会觉得比以前要轻松。

结论

最后,回到文章的标题:跑步的步幅究竟多少合适?答案是:因

人而异,与每个人的肌肉能力有关。一个基本原则:以不受伤为前提。此外,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跑步初学者的步幅建议控制在1米以内。

2.马拉松进阶者建议步幅朝着1.4米以上前进。

3.优先关注步频,大数据显示,180次/分钟的步频是跑步经济性最佳的区间。5公里跑步最佳步频步幅3

跑法大致可以分为"步频跑法"与"步幅跑法"。步频是1分钟的步数,步幅是1步的长度。一般都把相对步频高的跑法叫做"步频跑法",而相对步频较小步幅较大的跑法叫做"步幅跑法"。但是具体两种跑法的明确界限,学术界也没有定义。

那么,那种跑法更好呢?步频跑法真的比步幅跑法更适合长跑么?最好按照所谓的180标准步频来跑么?

1.步频跑法

步频是1分钟的步数,步频跑法是指步幅较小,而步频较高的跑法。一般刚开始跑步的人步频在160-180左右,而运动员一般在200以上。前女子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肯尼亚的CatherineNdereba和日本的高桥尚子(最高步频达到240步/分,平均步频209,步幅145cm,身高163cm)都是步频跑法的代表者。

步频跑法好处有:因为步幅小,着地时身体的冲击力也小。身体的垂直幅度少。也是最适合下坡的跑法。

高步频虽然减小了着地的冲击力,但是随着摆臂/迈腿的增多,心率上升快,消耗的能量多,全身的疲劳度也会增加。

但是并不是说步频跑法就不会受伤,只是和步幅跑法对身体负荷的部位不同而已,当负荷超过身体的承受能力时,一样会带来伤痛。

有种说法把每分钟180步叫做"标准步频"。那是因为研究发现当每公里的配速在400-800范围内,要提高速度的话,主要靠增加步幅,而不是靠提高步频,(步频保持在180左右)。换个角度说,对于大多数跑友来说(配速400-800覆盖了大多数跑友),当步频180时,可以通过步幅的调整来达到速度的调整。并不是说180的步频就是最佳步频。

2.步幅跑法

步幅是1步的长度。一般刚开始跑步的人步幅在75cm-100cm左右,而运动员一般在160cm以上。还有选手的步幅大于身高。步幅跑法的代表选手有牙买加的博尔特(最高步幅2.7米,步频264),还有日本的野口みずき(步频196,身高150cm,步幅151.5cm)。

大步幅容易出速度,不仅适合短跑,也适合长跑。通过摆臂也容易控制速度。而且在同样的速度下,消耗的能量也比步频跑法要小。当然了你要驾驭大的步幅,必须要有更加强大的肌肉才行,否则容易受伤。(可以通过深蹲等训练来强化腿部肌肉,肌肉强大了,步幅自然就大了。还有改善跨部的柔韧性,提高髋关节的可动范围,也可以改善步幅)

步幅跑法相对来说比步频跑法更容易维持速度。采用步幅跑法,在马拉松的后半程疲劳的时候,步幅变小了,也可以通过摆臂提高步频,来维持速度。而步频跑法,在后半程疲劳步幅变小时,为了保持

速度,所能作的,要么是勉强提高已经逐渐变窄的步幅,要么是增加已经接近极限的步频数,随便哪个都有难度。

某种意义上说,步幅跑法有点"跳"的因素。身体的垂直幅度大,着地时身体的冲击力也大。受伤的风险也大,所以说步幅跑法不适合跑步新手。如果下坡采用步幅跑法的话,会给大腿四头肌带来很大的伤害,下坡请用小步幅高步频来跑。当然了垂直幅度大也就意味着重心不稳。

3.经济步频

所谓"经济步频"就是某个速度下的最合适的步频。

步频跑法与步幅跑法各有优缺,也不能说步频跑法就比步幅跑法优越。大多数跑友,都是顺其自然在跑,没有刻意去追求步频多少/步幅多大。而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也不同,所以跑法也不同。日本有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宗茂是步幅跑法(全马PB2小时9分5秒),而弟弟宗猛是步频跑法(全马PB2小时8分55秒)。

按照固定的配速跑的时候,如果不是经济步频,比如步频慢了,那么步幅就会变大,跑姿就会变得不自然。作为其后果,当然是浪费了更多的能量。相反,步频快了也一样不好。

从跑步能耗的角度来看,经济性最好的步频就是"经济步频"。

而这个"经济步频"并不是固定的一个数值。它自然会受到肌肉力量,耐力,跑姿等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济步频"。而且,即便是同一个人,也会随着跑步的速度不同,他的"经济步频"也在发生变化。

大家可以留心观察一下,电视上的马拉松比赛。第一集团的顶级高手们的步频也是各不相同,有快有慢。他们都是在按照自己的"经济步频"在跑。

所以教练在指导运动员的时候,也不是一味地强调某种跑法,而是根据选手的实力,扬长补短,综合提高速度。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步频和步幅。所谓"适合",就是按照那个步频和步幅来跑,能量效率最高。能量效率通过测量消耗的氧气来测量。

4.初级跑友

特别是刚开始跑步的跑友,很容易步幅过大,采用"步幅跑法",而此时肌肉还不够强大,容易经常受伤。

推荐刚入跑圈的跑友,因为你的身体还不够强大到吸收着地时的冲击力,请在训练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步幅稍微小点,让步频高点,采用"步频跑法"。这样训练的结果当然会提高速度。

可以通过加快摆臂来带动提高步频。如果胳膊伸直就很难摆快,肘部保持90度弯曲,把肩胛骨的运动通过脊柱传递到骨盆,然后带动腿部运动。

但是也有人自己不能按照快速的步频来跑,可以跟在高步频的跑友后面,按照别人的步伐频率来跑;也可以通过上坡跑来找到步频跑法的感觉。或者下载个手机应用,按照节拍来跑。

5.高级跑友

已经跑得很好的跑友为了跑得更快,该如何呢?大家都知道"速度=步频x步幅"。要提高速度,要么提高步频,要么增大步幅,或者两

者兼备。

一般来说,加速时步频会增加,步幅也会增大。但是到了一定程度,步频就不能再变快,只能提高步幅。然后,到了极限的速度时,步幅就不能再变大,可再增加步频。

但是,这里要注意,如果刻意想着"要提高步幅",很容易让着地点落在重心的前面,带来刹车效果,不仅是效率差的跑姿,而且容易受伤。要点是"不要意识步幅,而有意识地让步频慢一点来保持同样的速度"。会感觉重心变得比以前要高点了,持续训练,会增大跑步能力,提高速度。即便按照同样的速度,也会觉得比以前轻松了。

跑友是否找到了自己最合适的步频和步幅,会直接大大影响到比赛的成绩。请尝试各种各样的步频和步幅,找出最适合自己的经济步频和步幅。

内容仅供参考

5公里跑步最佳步频步幅3篇汇总.doc

步频跑法好处有因为步幅小,着地时身体的冲击力也小。身体的垂直幅度少。也是最适合下坡的跑法。第一文档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供大家参考选择。 5公里跑步最佳步频步幅1 既然叫长跑,跑程当然不能太短,3-5公里最适宜,不过要量力而行。慢跑并跑得长一点可消耗人体内蓄积的多余热量,这种“主动的”消耗是降低血脂、血糖,缓解血压的最好辅助方法,我们在跑步时需要掌握哪些技巧呢?正确的跑步动作是在跑步时,腾空脚落地时要中位脚先着地,脚掌就不要着地。这是对于脚踝、膝盖的一种保护,防止骨膜炎的发生;摆臂是在跑步过程当中,保持身体的平衡性和协调性,使身体更自然的摆动,更符合人体运动的韵律。摆臂时,只要记住前不露肘,后不露手,自然的随着脚步而摆动;跑步时的呼吸是深远而悠长的,一般采用鼻吸嘴呼,体力下降较为严重时可以采用嘴吸嘴呼方式,那么五公里跑步方法技巧有哪些呢? 一、作用 5000米是发展人体耐力的项目,经常参加与练习,可以锻炼和提高个人的耐力素质,培养勇敢坚强、吃苦耐劳、勇猛顽强、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 二、准备活动 首先通过慢跑200—400米调动机体内脏的适应能力,调节呼吸节奏,掌握呼吸方法;然后进行长跑的专门性准备活动①做40-60米的加速跑或变速跑,活动各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②摆臂练习,活动上肢关节③深呼吸练习,调节呼吸频率;④体会掌握5000米和3000米不同距离段的体力分配。 三、动作要领 1、总体要求。动作轻松自然,重心移动平衡,直线性、节奏性强,肌肉用力和放松交替能力好,做到动作既有实效性,又能节省能量的消耗。 2、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起跑时,身体重心主要落在前脚上,身体保持稳定姿势,集中注意力听枪声。听到枪声或口令后,前腿用力蹬伸,两臂配合腿部动作,快速用力向前后摆动,身体向前冲出。起跑后,上体保持前倾姿势,蹬地前摆以及两臂的摆动都应快速积极,逐渐加大步长和加快速度,随着加速段的延长,上体逐渐抬起,跑向自己所需的战术位置后,即转入途中跑。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是比赛开始时,使身体快速摆脱静止状态,快速跑出,并尽快发挥出正常的跑速水平和占据有利跑进位置的过程。 3、途中跑。头部与脊柱成一直线,下颔微收,两眼平视,颈部肌肉较放松,途中跑要尽量做到放松自然、步幅均匀、蹬摆结合、上体姿势正直或稍前倾,头部自然。两手的摆臂动作,肘关节自然弯曲,以肩为轴,前后自然摆动。当摆动腿前摆到最高位置后,应积极下压,膝部放松。途中跑是5000米的主要阶段,掌握正确的途中跑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注意

速度训练方法

素质训练方法 身体训练是田径运动训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发展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及灵敏、协调等运动素质。运动成绩的提高,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体运动素质和运动技术的发展与完善。而专项身体训练主要是发展与专项有密切关系、能直接促进掌握专项技术和提高专项成绩的身体素质。所以,提高专项身体训练水平是短跑运动员提高专项运动成绩的基本途径。短跑运动员专项身体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短跑的力量、速度、速度 耐力、柔韧和协调性等训练。 一、力量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短跑运动是一项要求力量水平较高的周期性速度力量项目。例如,起跑、起跑后的积极加速跑瞬间需要强大的爆发力和起动力。这种能力来自肌肉用力的协调性、收缩速度以及肌肉的最大力量。有关研究表明,短跑运动员在积极加速阶段,下肢伸肌的蹬伸力达到460~800公斤。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肌肉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力量、最快收缩速度、力量耐力直接影响着运动成绩。在短跑力量训练中,必须处理好伸肌与屈肌的协调关系以及力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重复次数与组数、组间休息时间的关系。 (一)器械和杠铃练习 1 全身爆发力的练习 挺举(70%~80%,4~6组×5~7次);抓举(60%~80%,4~6组×5~7次);高翻(70%~90%,4~6组×6~8次);连续快挺(50%~70%,4~6组×8~10次)等。 2 发展腿部肌肉力量的练习 负重提踵(70%~80%,4~6组×6~8次);深蹲(80%~95%,4~6组×3~5次);半蹲跳(60%~70%,4~6组×8~10次);拖重物跑(40%,4~6组×15~20次);垫上俯卧屈小腿(*性带4组×30~50次/单腿);垫上仰卧屈大腿(*性带4组×30~50次/单腿) 等。 3 发展躯干肌肉力量的练习 负重仰卧起(40%,2~4组×5~10次);负重俯卧挺身(40%~50%,3~4组×10~15次);负重体前屈、体侧屈、体转(30%~40%,4~6组×10~15次)等。 4 发展上肢肌肉力量的练习 持哑铃摆臂(3~4组×50~100次);俯卧撑(3~4组×30~50次);拉力器练习(3~4组×8~10次);杠铃卧推(4组×10~15次);杠铃平推(4组×10~15次)等。 (二)跳跃练习 跳跃练习不但能够提高运动员的快速肌肉力量、力量耐力、人体抗阻力能力,而且其动作的用力特点、肌肉的工作方式、动作结构与短跑的技术非常相似,所以跳跃练习还能直接 影响跑的步频和步幅结构。 短跑运动员的跳跃练习主要分为“短跳”和“长跳”两类,“短跳”以发展肌肉的速度力量和爆发力为主,“长跳”以发展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为主。 1 “短跳”练习方法 立定1~3~5~10级跳;立定三级跳;立定单足跳3~5~10级跳;跳跃栏架5~7~10栏;多级跳深练习;30米单足跳(计时、计步);30米跨步跳(计时、计步)。 2 “长跳”练习方法 50~100~150~200米跨步跳(计时、计步);50~100~150~200米后蹬跑(计时、计步);40~50~60米单足跳;50~100~150~200米(单足跳+跨步跳)。 3 其他形式的跳跃练习

步频与步幅的辩证关系

步频与步幅的辩证关系 【摘要】步频与步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即:对一个人来说在一定速度情况下,步幅的加大将会影响步频,步频的提高也将以减小步幅为代价。如何正确地理解它们之 间的关系,是本文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步频步幅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 G80-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810(2009)11-0043-01 我们知道事物是由一对矛盾体构成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步频、步幅就是这 样的一种关系。它们的对立、统一决定了跑速,在影响跑速的诸多因素中,步频与步幅是其 主要矛盾,步频与步幅的乘积即是跑速。在一定速度情况下,步频的提高必然使步幅减小, 而步幅的增大又会使步频减少。所以说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如何正确地处理这种关系?这 对于实际运动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就这一问题做一理论上的分析。 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众说不一,观点各异,有的学者认为,步频低是影响运动员成 绩的重要因素,加快步频是提高跑速的重要突破口。有的认为途中跑的最高速度主要靠步幅 的增加获得的。各有各的道理。那么步频与步幅哪个更重要呢? 笔者认为要解决一个矛盾,必要先分析其主要矛盾,随着主要矛盾的解决,其他问题便迎刃 而解。下面举例具体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若运动员步幅是 160厘米,步频 2.5步/秒,则速度为 4米/秒,可以不改变步频而把步幅增 加 20厘米,或者是保持原步幅不变而把步频加快 0.31步/秒,由此可见,把步幅增加 6.33厘米,步频加快 0.1步/秒,就可以达到目的。 在步幅很大时,这一相互关系就不同了,如步幅为 250厘米,步频 2.5步/秒,运动员可达到6.25米/秒的速度,要把速度提高0.5米/秒(即达到6.75米/秒),则步幅必须增加20厘米,而在保持原步幅情况下,步频只需提高 0.2步/秒。在跑速更高(步幅为 170厘米,步频为 5 步/秒,速度则为8.5米/秒)的情况下,我们来看看这一相互关系,要把速度提高为9米/秒,则必须把步幅增加 10厘米,把步频增为 0.3步/秒。这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 0.1步/秒的步 频与 3.3厘米的步幅是等价的。步幅为 250厘米,步频为 4.6步/秒,则速度可达到 11.5米/秒,要达到 12米/秒的速度,必须把步幅增加 10厘米/秒,或者把步频加快 0.2步/秒。这里0.1步/秒的步频相当于 5厘米的步幅。 下面是一明显的例子:如果 800米跑运动员的步长为 160厘米,成绩为 2分 2秒,则其平均 步频为 4.1步/秒。要使成绩达到 1分 19秒,他必须把步幅增加到 180厘米,或者把步频加 快到 4.6步/秒,但是,如果运动员的步幅为 210厘米,成绩 2分 2秒,则平均步频为 3.1步/秒,要把成绩提高到 1分 49秒,可以把步频加快 0.4步/秒,或把步幅再加大 26厘米。 由此可见,如果步频在 160~200厘米之间,最好是通过加大步幅来加大速度。而步幅在 200厘米以上时,则通过加快步频来提高跑速更为有效。因前者必须把步频加快 0.5步/秒, 才相当于步幅增加 20厘米;后者步频加快 0.4步/秒,则相当于步幅增加 29厘米。 上述分析明确地说明了在不同情况下,步频与步幅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 以反射性地相互转换,适当减小步幅,而保持速度稳定,可以看作是为了保持这一速度的反 射转换,保持步频加大步幅也是比赛中战胜对手的一个策略,尤其在途中跑中更为重要。 了解了步频与步幅的这种关系,在不同程度的运动训练中,应着力发展哪个环节就不言而喻了。青少年运动训练中,还要考虑一个问题,从生理学角度看,步频受神经系统的兴奋—— 抑制的转换速度影响,所以在初期训练中,应注意加强步频的提高,熟练的技术能有效地提 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转换速度而进一步提高步频,当步频达到稳定发展后,通过增加

改善跑步步频和步幅

改善跑步步频和步幅 步频和步幅是决定短跑速度的主要因素,它们相互影响、制约,对立统一。改善步频和步幅是提高短跑速度的关键,其练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介绍一些主要练习方法。改善步频的练习方法: 1.原地快慢交替摆臂 摆臂不仅能维持跑动中的身体平衡,促进支撑腿的后蹬,同时也促进腿的摆动频率。 方法:原地站立,听击掌信号做练习。击掌要有快慢节奏,一般是慢一快一慢。每次练习2—3组,每组15″—20″。要求是肩关节放松,有耸动感。前摆时注意向前用力。 2.高抬腿跑 增强大腿前群肌肉力量和髋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发展小腿肌肉力量和膝关节的灵活性,提高动作频率。 方法:①原地或支撑练习,定时(10″~15″)或定次(50次~60次);②行进间练习,从慢到快,逐渐对渡到途中跑(亦可加信号节奏);④原地负重(轻沙袋系于小腿上部)练习,方法同①;要求是大腿与躯干成直角,支撑腿蹬伸充分,提高重心,防止上体前倾或后倒。 3.快慢交替小步跑 缩小跑的动作幅度,加快动作频率。 方法:①快慢节奏变化练习;②逐渐过渡到加速跑练习。练习距离60米~80米。要求是上下肢动作协调放松,快频率,前脚掌积极扒地。 4.交换跳步推举轻杠铃 发展上下肢的协调用力。 方法:原地进行,定时(20″~30″)或定次数的成组练习。要求是循序渐进,要有一定的速率。 5.牵引跑 改善动作频率,提高刺激阀限。 方法:跟随跑、下坡跑或顺风跑。练习距离在20米左右。要求是以最大努力做练习。改善步幅的练习方法 1.后蹬跑

发展腿部力量、改善用力顺序。 方法:①支撑练习,定时(15″左右)或定次(60次左右)成组进行;②负重支撑练习,小腿负贡,方法同①;④60米~80米练习,提高练习质量为主。要求是上体稍前倾,髋、膝、踝关节充分蹬伸,尽量打开两大腿的夹角。 2.专门性跳跃 发展腿部爆发力和弹跳力。 方法:①立定跳远和多级跳远;②蛙跳;③各种距离的跨步跳(跑),如80米~300米,均采用成组练习。长距离练习可安排在课的后部。要求是注意用力顺序及爆发用力。 3.上坡跑 发展腿部力量。 方法:成组练习,每组间休息2~3分钟,如(10×30米)×2~3组。坡度越陡,则距离应越短。 要求是保持正确动作。 4.杠铃练习 加强训练强度,提高腿部爆发力。 方法:①大重量深蹲起,成组练习,每组次数不宜过多;②中等重量跨步走,成组练习,距离不宜过长。要求是髋、膝、踝关节充分蹬伸。 5.肋木、垫上练习 发展腰腹肌力量。 方法:肋木悬垂举腿、垫上两头起等练习,成组进行

短跑中步频,步幅的训练方法—————跑,跳格

短跑中步频、步幅的训练方法——“跑、跳格” 摘要:步幅和步频的提高对短跑成绩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而“跑、跳格”用于发展途中跑速度素质的训练有着良好的效果。“跑、跳格”训练中分跑长格和跑短格。跑长格的练习主要有利于提高步幅;跑短格的练习主要有利于提高步频,培养下肢跑的节奏。 关键词:步频、步幅、训练方法、跑格、跳格 Abstract: The scope and the frequency of the step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print. And, runni ng and jumping the panes of sponges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improving the speed of medium-runnin g. Running and jumping the panes of sponges consists of jumping the long-panes of sponges and jump ing the short-panes of sponges. The former is good for improving the scope of the step, while the later is good for quickening the frequency of the step so as to foster the rhythm of the lower lim bs. Key words: the scope of the step, the frequency of the step, the methods of exercises, running th e panes o f sponges, jumpin g the panes of sponges 1、前言 训练短跑的手段有很多种,这里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手段:“跑、跳格”。在我从事课堂教学和课余训练的实践中,这一手段对提高步幅和步频有明显的效果。 跑是人体最基本的活动技能,短跑在中学各年级教材中都出现,是跑的重点教材,跑的基本技术要求是动作轻松,步幅大,步频快。在短跑的教学和训练中提高跑的速度是重点,许耀球先生在《田径运动生物力学》一书中说:“步频低是影响我国运动员成绩的主要因素,加快步频是提高跑速的主要突破口。”郑毓春又撰文指出:“途中跑最高速度主要靠步幅的增加获得。”可见,步幅和步频的提高对短跑成绩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而“跑、跳格”用于发展途中跑速度素质的训练有着良好的效果。“跑、跳格”训练中分跑长格和跑短格。跑长格的练习主要有利于提高步幅;跑短格的练习主要有利于提高步频,培养下肢跑的节奏。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器材制作(材料最好用海绵,以免受伤。俗称海绵块。) ⑴、制作成30cm×15cm×10cm的海绵块(图1) ⑵、在一条50cm的尼龙绳上,用不同颜色标出摆放海绵块之间不同距离的标记。 2.2海绵块的设置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身高、短跑水平、训练水平、柔韧性好坏……训练内容而定,在跑道上摆放海绵块之间的距离有所不同,可以平放,也可以竖放。 ⑴、发展短跑中途中跑的步幅就跑长格,参照(表1)的格间距等,用行进间跑(30×4)×3或4,每次休息1—2分钟,每组休息5—8分钟。 表1

最新5公里跑步最佳步频步幅3篇

既然叫长跑,跑程当然不能太短,3-5公里最适宜,不过要量力而行。慢跑并跑得长一点可消耗人体内蓄积的多余热量,这种“主动的”消耗是降低血脂、血糖,缓解血压的最好辅助方法,我们在跑步时需要掌握哪些技巧呢?正确的跑步动作是在跑步时,腾空脚落地时要中位脚先着地,脚掌就不要着地。这是对于脚踝、膝盖的一种保护,防止骨膜炎的发生;摆臂是在跑步过程当中,保持身体的平衡性和协调性,使身体更自然的摆动,更符合人体运动的韵律。摆臂时,只要记住前不露肘,后不露手,自然的随着脚步而摆动;跑步时的呼吸是深远而悠长的,一般采用鼻吸嘴呼,体力下降较为严重时可以采用嘴吸嘴呼方式,那么五公里跑步方法技巧有哪些呢? 一、作用 5000米是发展人体耐力的项目,经常参加与练习,可以锻炼和提高个人的耐力素质,培养勇敢坚强、吃苦耐劳、勇猛顽强、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 二、准备活动 首先通过慢跑200—400米调动机体内脏的适应能力,调节呼吸节奏,掌握呼吸方法;然后进行长跑的专门性准备活动:①做40-60米的加速跑或变速跑,活动各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②摆臂练习,活动上肢关节:③深呼吸练习,调节呼吸频率;④体会掌握5000米和3000米不同距离段的体力分配。 三、动作要领 1、总体要求。动作轻松自然,重心移动平衡,直线性、节奏性强,肌肉用力和放松交替能力好,做到动作既有实效性,又能节省能量的消耗。 2、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起跑时,身体重心主要落在前脚上,身体保持稳定姿势,集中注意力听枪声。听到枪声或口令后,前腿用力蹬伸,两臂配合腿部动作,快速用力向前后摆动,身体向前冲出。起跑后,上体保持前倾姿势,蹬地前摆以及两臂的摆动都应快速积极,逐渐加大步长和加快速度,随着加速段的延长,上体逐渐抬起,跑向自己所需的战术位置后,即转入途中跑。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是比赛开始时,使身体快速摆脱静止状态,快速跑出,并尽快发挥出正常的跑速水平和占据有利跑进位置的过程。 3、途中跑。头部与脊柱成一直线,下颔微收,两眼平视,颈部肌肉较放松,途中跑要尽量做到放松自然、步幅均匀、蹬摆结合、上体姿势正直或稍前倾,头部自然。两手的摆臂动作,肘关节自然弯曲,以肩为轴,前后自然摆动。当摆动腿前摆到最高位置后,应积极下压,膝部放松。途中跑是5000米的主要阶段,掌握正确的途中跑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注意着地缓冲,用全脚掌或前脚掌外侧先着地,可减少地面对人体的冲击,尽可能做到着地柔和有缓冲。着地不正确,加上在水泥路上或硬地上进行中长跑训练,很容易产生胫骨骨膜炎或出现踝关节和脚背损伤。

加速跑增加步频、步幅的方法

一、加速跑中增加步幅的练习方法 1.后蹬跑 发展腿部力量、改善用力顺序。 方法:①支撑练习,定时(15″左右)或定次(60次左右)成组进行;②负重支撑练习,小腿负贡,方法同①;④60米~80米练习,提高练习质量为主。要求是上体稍前倾,髋、膝、踝关节充分蹬伸,尽量打开两大腿的夹角。 2.专门性跳跃 发展腿部爆发力和弹跳力。 方法:①立定跳远和多级跳远;②蛙跳;③各种距离的跨步跳(跑),如80米~300米,均采用成组练习。长距离练习可安排在课的后部。要求是注意用力顺序及爆发用力。 3.上坡跑 发展腿部力量。 方法:成组练习,每组间休息2~3分钟,如(10×30米)×2~3组。坡度越陡,则距离应越短。 要求是保持正确动作。 4.杠铃练习 加强训练强度,提高腿部爆发力。 方法:①大重量深蹲起,成组练习,每组次数不宜过多;②中等重量跨步走,成组练习,距离不宜过长。要求是髋、膝、踝关节充分蹬伸。 5.肋木、垫上练习 发展腰腹肌力量。 方法:肋木悬垂举腿、垫上两头起等练习,成组进行。 二、加速跑中提高步频的练习方法: 1.高抬腿跑 增强大腿前群肌肉力量和髋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发展小腿肌肉力量和膝关节的灵活性,提高动作频率。 方法:①原地或支撑练习,定时(10″~15″)或定次(50次~60次);②行进间练习,从慢到快,逐渐对渡到途中跑(亦可加信号节奏);④原地负重(轻沙袋系于小腿上部)练习,方法同①;要求是大腿与躯干成直角,支撑腿蹬伸充分,提高重心,防止上体前倾或后倒。 2.快慢交替小步跑 缩小跑的动作幅度,加快动作频率。 方法:①快慢节奏变化练习;②逐渐过渡到加速跑练习。练习距离60米~80米。要求是上下肢动作协调放松,快频率,前脚掌积极扒地。 3.交换跳步推举轻杠铃 发展上下肢的协调用力。 方法:原地进行,定时(20″~30″)或定次数的成组练习。要求是循序渐进,要有一定的速率。 4.牵引跑 改善动作频率,提高刺激阀限。 方法:跟随跑、下坡跑或顺风跑。练习距离在20米左右。要求是以最大努力做练习。

100米训练方法及技巧

100米训练方法及技巧 短跑技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体,为了便于分析,可把它分为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终点跑四部分。 ■如何提高短跑速度 一、速度很显然是影响短跑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以90~95%的强度进行20~60m 跑,每组跑4~5次,每次休息3~6分钟,进行2~3组,这将有助于提高你的速度。同时,改变短跑的起跑姿势,采取站立式、转身式和行进间起跑,这也有助于提高你的速度。上面这种提高速度的训练,应在质量良好的,即平坦、干燥、硬度适中的道面上进行。温暖的天气将有利于提高这种训练的效率。冷天气不利于这种训练,但在完成适当的准备活动后也可以进行。 发展步频:最佳时期11——13岁。侧重于提高肌肉的快速收缩速度,加强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灵活训练,提高肌肉快速收缩力量与肌肉的放松能力。 训练手段:[1]高速大幅度摆动腿前后摆动联系,要求在快速摆动中完成合理的折叠技术,摆动腿大小腿折叠得越紧,半径越小,摆速越快。 [2]加快脚掌着地速度练习,要求尽可能地缩短腾空时间。 [3]快速摆臂摆腿练习,要求腿臂动作协调进行。 二、发展步长:步长能力的大小主要决定于跑时的后蹬力量,后蹬角度,摆动力量,摆动速度,以及髋关节的灵活性等。着重发展大腿的伸肌,屈肌的力量和髋关节的灵活性。 方法:负重换腿跳,负重大步走,负重跑,负重跳台阶,跑台阶,大幅度的跨步跳(要求摆动腿积极下压和小腿由前向后积极着地),蛙跳,单足跳等练习,提高跑时的后蹬能力。与此同时,采取高抬腿跑,拉橡皮条高抬腿“车轮跑”,收腹跳等训练手段,提高摆动速度,并且采取其它一些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加强髋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的伸展性训练。 三、发展绝对速度:必须注重步幅和步频的最佳组合,及跑的技术动作各环节的时间也空间的节奏。 训练方法: (1)20—40米行进间快跑练习。 (2)4*25—50米接力跑,加速跑,追赶跑练习。 (3)下坡跑练习。 (4)顺风跑练习。 (5)各种短段落的变速跑练习 (1)行时间跑30—60米,3—4次X2—3组。 (2)短距离接力跑2人X50米或4人X50米,3—4次X2—3组。 (3)让距离追赶跑60—100米,3—5次X3组。 (4)短距离组合跑(20米+40米+60米+80米+100米)X2—3组。或(30米+60米+100米+60米+30米)X2—3组。 (5)顺风跑或下坡跑30—60米,3—4次X2—3组。 (6)短距离变速跑100—150米(30米快跑+20米惯性跑+30米快跑+20米惯性跑),3次X2—3组。 (7)胶带牵引跑(30—60米,4—5次X2—3组。 (8)反复跑30—60米,4—5次X2—3组。 发展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 1 各种球类运动;(1)双手推滚球→接着起跑追赶滚动球的练习(2)双手向前上抛出

步频步幅和训练

短跑运动员步频步幅和训练 张振仑 步频、步幅和训练是提高短跑运动员速度的关键,训练中无论是发展运动员的素质,还是提高奔跑能力,或是改进跑的技术,其目的都在于提高运动员的步频、步幅能力。因此,步频、步幅训练备受人们重视。然而,实践中发现,许多基层教练员对如何提高步频与步幅,训练中可采用哪些方法手段等基本知识,缺少必要的了解和掌握,致使他们训练目的不明确,训练方法手段的选择不科学,结果训练事倍功半。下面根据多年的教学训练实践经验,就步频、步幅训练方案和训练方法手段等问题作一个介绍,供参考。 一、提高步频、步幅训练方案 发展运动员的速度,需提高运动员的步频、步幅能力,根据速度的定义:V=S/ T,可得出速度下列关系式:V=L× F(速度=步频×步幅)。从该数学表达式中可以看出,步频、步幅与跑速存在头着正比关系,也就是说,当步幅不变时,增加步频就会提高跑速,或当步频不变时,增加步幅也会提高成绩。当速度达到一定值时,步频、步幅又存在反比关系,实践中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即步频加快了,晃幅却减小了。这种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要求教练员必须根据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和训练水平,首先要明确训练方案,是增加步频还是增加步幅,或是两者都增加,然后制定整个训练计划方案。 提高步频与步幅一般有五种训练方案。

(一)步幅不变,提高步频; (二)保持步频,提高步幅; (三)增大步幅,同时提高步频; (四)适当降低步频,增大步幅; (五)适当缩小步幅,提高步频。 上述五种方案适应于不同技术特征、不同运动水平的运动员,训练实践中运动员究竟选用哪种方案,教练员应在全面评价运动员技术特征、步频能力、步幅能力、身体素质的情况下,制定符合运动员实际的,提高跑速行之有效的方案。 二、训练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发展步频训练方法 1、原地快速踏脚练习,或原地快速高抬腿、支撑高抬腿; 2、原地最快速度摆臂练习,持续时间5、10、15秒,或随节拍器(或击掌)的变化,做快慢交替的抬腿与摆臂练习; 3、快速小步跑、快速半高抬腿小步跑、快速小幅度车轮跑; 4、支撑最快速度频率跑,持续时间 5、10、15、20秒; 5、10米、20米、30米快速单足跳(计时计步); 6、行进间快速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过渡到加速跑; 7、高频率跑、匀加速频率跑、碎步快频率跑; 8、20米、30米加速跑、追逐跑,20米、30米行进间快频率跑,缩短步幅、加快频率的“短格跑”; 9、下坡跑、顺风跑、牵引跑;

5公里跑步最佳步频步幅3篇

5公里跑步最佳步频步幅3篇既然叫长跑,跑程当然不能太短,3-5公里最适宜,不过要量力而行。慢跑并跑得长一点可消耗人体内蓄积的多余热量,这种"主动的"消耗是降低血脂、血糖,缓解血压的最好辅助方法,我们在跑步时需要掌握哪些技巧呢?正确的跑步动作是在跑步时,腾空脚落地时要中位脚先着地,脚掌就不要着地。这是对于脚踝、膝盖的一种保护,防止骨膜炎的发生;摆臂是在跑步过程当中,保持身体的平衡性和协调性,使身体更自然的摆动,更符合人体运动的韵律。摆臂时,只要记住前不露肘,后不露手,自然的随着脚步而摆动;跑步时的呼吸是深远而悠长的,一般采用鼻吸嘴呼,体力下降较为严重时可以采用嘴吸嘴呼方式,那么五公里跑步方法技巧有哪些呢? 一、作用 5000米是发展人体耐力的项目,经常参加与练习,可以锻炼和提高个人的耐力素质,培养勇敢坚强、吃苦耐劳、勇猛顽强、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 二、准备活动 首先通过慢跑xx00米调动机体内脏的适应能力,调节呼吸节奏,掌握呼吸方法;然后进行长跑的专门性准备活动:①做40-60米的加速跑或变速跑,活动各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②摆臂练习,活动上肢关节:③深呼吸练习,调节呼吸频率;④体会掌握5000米和3000米不同距离段的体力分配。 三、动作要领

1、总体要求。动作轻松自然,重心移动平衡,直线性、节奏性强,肌肉用力和放松交替能力好,做到动作既有实效性,又能节省能量的消耗。 2、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起跑时,身体重心主要落在前脚上,身体保持稳定姿势,集中注意力听枪声。听到枪声或口令后,前腿用力蹬伸,两臂配合腿部动作,快速用力向前后摆动,身体向前冲出。起跑后,上体保持前倾姿势,蹬地前摆以及两臂的摆动都应快速积极,逐渐加大步长和加快速度,随着加速段的延长,上体逐渐抬起,跑向自己所需的战术位置后,即转入途中跑。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是比赛开始时,使身体快速摆脱静止状态,快速跑出,并尽快发挥出正常的跑速水平和占据有利跑进位置的过程。 3、途中跑。头部与脊柱成一直线,下颔微收,两眼平视,颈部肌肉较放松,途中跑要尽量做到放松自然、步幅均匀、蹬摆结合、上体姿势正直或稍前倾,头部自然。两手的摆臂动作,肘关节自然弯曲,以肩为轴,前后自然摆动。当摆动腿前摆到最高位置后,应积极下压,膝部放松。途中跑是5000米的主要阶段,掌握正确的途中跑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注意着地缓冲,用全脚掌或前脚掌外侧先着地,可减少地面对人体的冲击,尽可能做到着地柔和有缓冲。着地不正确,加上在水泥路上或硬地上进行中长跑训练,很容易产生胫骨骨膜炎或出现踝关节和脚背损伤。 4、终点跑。加快摆臂速度和步频,以顽强意志,冲向终点。终点跑是临近终点的一段加速跑。快到终点还有400米左右距离,要竭

步频步幅与耐力的关系

步频步幅与耐力的关系 跑步前进依靠我们的双腿抬起落下,你抬起落下的幅度越大,抬起落下的速度越快,你跑步的速度也就越快。而抬起落下的速度,就是步频,抬起落下的幅度称之为步幅。也就是说,我们跑步的速度是跟步频与步幅息息相关的。当我们加速的时候,有两个选择:第一是增肌步频,第二是增加步幅。选择步幅不变,增加步频的方法,我们叫做步频跑法;选择步频不变,增加步幅的跑法,叫做步幅跑法。 那么,要如何知道自己用的是步频跑法还是步幅跑法呢?这个其实很简单,现在的跑步软件都有步频显示。先慢跑一个3公里,保存起来看看步频是多少,然后再快跑一个3公里,保存起来看步频是多少。如果你快跑的步频明显高过慢跑的步频,就证明你加速的手段主要是靠提高步频,也就是说你使用的是步频跑法。如果你快跑的步频与慢跑的步频相差无几,那证明你加速的手段主要是增加步幅,你使用的是步幅跑法。 那么,业余跑者到底应该使用步频跑法还是步幅跑法比较好呢?这两个跑法的优劣在哪里?

首先,步频跑法与步幅跑法运用到的身体机能是不一样的。高步频主要靠的是身体的神经反射功能,也就是身体机能反应快,这个有点依赖于天赋,有些人天生反应速度就比别人快,而步幅则主要依靠腿部还有核心力量。 步频跑法的优点是脚可以减少脚掌接触地面的时间,防止受伤。因为人体跑步就是不停地用双腿轮流撞击地面,你的双腿接触地面的时间越久,受到的冲击力就越大。而高步频可以减少脚掌接触地面的时间,自然就起到了减少落地冲击的作用。而高步频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提速空间有限。如果你的步幅是1米,当你的步频160的时候,你的配速是6分整,当你的步幅维持在1米,把步频提高到200,配速也才4分58秒而已。同时高步频会导致你的心率上升,因为快速的步频会加大氧气的消耗,这会增加你的心肺压力,所以你把步频提高到200,心肺压力也会比160步频增加很多。一般来说,业余跑者步频提高的极限是200,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提高步幅,只增加步频,那么1米步幅,200步频的情况下你的配速达到458也就是极限了。 再来看下步幅跑法。步幅跑法的优点则是提高空间非常大。如果你的步幅达到1.8米,即使步频只有120,你的配速也可以达到458。但是步幅大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由

100m跑的技术与练习方法

提高步长和步频的简易方法 简介:在现代体育运动中,速度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在田径项目中没有良好的速度就不可能获得比赛的胜利,这是每个教练员、运动员都清楚的问题。但是,如何提高运动员的速度,一般认为是提高步长或步频。许多教练员 ... 在现代体育运动中,速度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在田径项目中没有良好的速度就不可能获得比赛的胜利,这是每个教练员、运动员都清楚的问题。但是,如何提高运动员的速度,一般认为是提高步长或步频。许多教练员最初把重点放在提高步长上,结果造成步频下降,不但没有提高速度反而造成伤病。特别是青少年运动员的速度训练更加复杂,训练不当会造成速度障碍或早衰。这里介绍提高步长和步频的方法,供体育工作者借鉴,这些方法的作用已经得到国外体育工作者的证实。 一、高凳练习,发展腿部力量同时发展臀部和股四头肌的力量 练习方法与步骤: (一)站在一个大约平膝高的木凳上,使体重在左脚上,然后将身体重量转移到左脚跟,右脚放松并稍微保持在身体后方。 (二)屈左腿降低身体重心直到右脚的脚趾接触到地面,保持体重在左脚。 (三)左脚跟和左腿用力伸直,左腿回到开始姿势。一定要保持身体正直,两手在身体两侧。 (四)重复以上练习,然后换右腿。 (五)每周2~3次,每次2~3组,每组15~20次重复,2~3分钟的恢复时间。 二、单腿蹲起,发展股四头肌和臀大肌力量,同时发展腿部爆发力 (一)左腿在前,右腿在后站立,前后约有胫骨长的距离。 (二)抬起右脚,右脚脚趾距离地面约8~10厘米。 (三)屈左腿降低身体重心,直到大小腿夹角90‘然后起身,身体保持正直,如此反复。 (四)每周2~3次,每次2~3组,每组15~20次重复,2~3分钟的恢复时间。 三、单足跣,发展下肢力量和脚踝、大小腿、臀部的协调能力 (一)开始姿势同单腿蹲起,右脚脚趾距离地面约8~10厘米。 (二)左脚快速跳起25-30次。跳起高度大约8~10厘米,右腿和右脚保持稳定。 (三)换右腿。 (四)每周2~3次,每次1-2组,每组10~20秒,2-3分钟的恢复时间。 100米训练方法

浅谈短跑中步频与步长的训练(刘小平))

浅谈短跑中步频与步长的训练 短跑是一项以无氧供能方式为主的速度力量性项目,强大的爆发性力量,较高的绝对速度和速度耐力,良好的协调性和灵敏性,合理的跑的技术,以及较强的心理能力是从事短跑运动的必备条件,因而,认识短跑项目的特征,把握短跑专项训练的内在规律,探索短跑专项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是提高短跑训练水平的重要途径。但短跑训练无论是用什么理论、方法,归根结底都是步频和步长的训练,所以本人结合自身多年参加短跑训练实践的感性认识,从步频与步长的训练上,探索短跑专项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旨在同同行进行交流。 步长和步频是现代短跑技术的核心,也是构成跑速的两个主要因素,同时也是运动员技术特点、身体素质水平、神经类型与身体形态特征等综合体现。要提高跑速,步长和步频是关键。倘若两者同时提高是最理想的,但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难度却很大。因而,在短跑训练实践中,一定要根据运动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发展步长或步频。发展步长和步频二要素时,坚持以在保持适

宜步频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发展步长能力。 步长的大小除了运动员身高的因素外,主要决定于跑时的后蹬的蹬和摆动腿的摆放,以及髋关节的灵活性等。为此,在训练中,为了解决蹬的问题,我结合短跑的技术特点着重发展大腿的伸肌,屈肌的力量和髋关节的灵活性。在训练手段的选择上,我采用负重换腿跳、负重大步走、上坡跑、负重跳台阶、跑台阶、大幅度的跨步跳(要求摆动腿积极下压和小腿由前向下向后积极着地)、蛙跳、单足跳等练习,提高跑时的后蹬能力。与此同时,在解决摆动腿的问题时主要采取高抬腿跑、拉橡皮条高抬腿,收腹跳等训练手段,提高摆动幅度,加快摆动速度。但在实际的训练中,一定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求同存异中去练,如同样的跑的辅助练习方法,部分学生在解决了腿抬不高的问题后,又出现了腿抬起后,腾空时间长,小腿放不下去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又采用做较长距离的“车轮跑”,在做这个练习时,要求学生要高重心、高抬大腿,小腿积极前伸并主动放小腿,以前脚掌积极主动的去拨地,以及采取其它一些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加强髋关节的灵活性

改善短跑步频和步幅的方法

改善短跑步频和步幅的方法 步频和步幅是决定短跑速度的主要因素,它们相互影响、制约,对立统一。改善步频和步幅是提升短跑速度的关键,其练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介绍一些主要练习方法。改善步频的练习方法: 1.原地快慢交替摆臂 摆臂不但能维持跑动中的身体平衡,促动支撑腿的后蹬,同时也促动腿的摆动频率。 方法:原地站立,听击掌信号做练习。击掌要有快慢节奏,一般是慢一快一慢。每次练习2—3组,每组15″—20″。要求是肩关节放松,有耸动感。前摆时注意向前用力。 2.高抬腿跑 增强大腿前群肌肉力量和髋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发展小腿肌肉力量和膝关节的灵活性,提升动作频率。 方法:①原地或支撑练习,定时(10″~15″)或定次(50次~60次);②行进间练习,从慢到快,逐渐对渡到途中跑(亦可加信号节奏);④原地负重(轻沙袋系于小腿上部)练习,方法同①;要求是大腿与躯干成直角,支撑腿蹬伸充分,提升重心,防止上体前倾或后倒。 3.快慢交替小步跑 缩小跑的动作幅度,加快动作频率。 方法:①快慢节奏变化练习;②逐渐过渡到加速跑练习。练习距离60米~80米。要求是上下肢动作协调放松,快频率,前脚掌积极扒地。 4.交换跳步推举轻杠铃 发展上下肢的协调用力。 方法:原地实行,定时(20″~30″)或定次数的成组练习。要求是循序渐进,要有一定的速率。 5.牵引跑 改善动作频率,提升刺激阀限。 方法:跟随跑、下坡跑或顺风跑。练习距离在20米左右。要求是以最大努力做练习。改善步幅的练习方法 1.后蹬跑 发展腿部力量、改善用力顺序。 方法:①支撑练习,定时(15″左右)或定次(60次左右)成组实行;②负重支撑练习,小腿负贡,方法同①;④60米~80米练习,提升练习质量为主。要求是上体稍前倾,髋、膝、踝关节充分蹬伸,尽量打开两大腿的夹角。 2.专门性跳跃 发展腿部爆发力和弹跳力。 方法:①立定跳远和多级跳远;②蛙跳;③各种距离的跨步跳(跑),如80米~300米,均采用成组练习。长距离练习可安排在课的后部。要求是注意用力顺序及爆发用力。 3.上坡跑 发展腿部力量。 方法:成组练习,每组间休息2~3分钟,如(10×30米)×2~3组。坡度越陡,

步频与步幅的训练方法

步幅与步频的训练方法 步频、步幅和训练是提高短跑运动员速度的关键,训练中无论是发展运动员的素质,还是提高奔跑能力,或是改进跑的技术,其目的都在于提高运动员的步频、步幅能力。因此,步频、步幅训练备受人们重视。然而,实践中发现,许多基层教练员对如何提高步频与步幅,训练中可采用哪些方法手段等基本知识,缺少必要的了解和掌握,致使他们训练目的不明确,训练方法手段的选择不科学,结果训练事倍功半。下面根据多年的教学训练实践经验,就步频、步幅训练方案和训练方法手段等问题作一个介绍,供参考。 一、提高步频、步幅训练方案 发展运动员的速度,需提高运动员的步频、步幅能力,根据速度的定义:V=S/ T,可得出速度下列关系式:V=L× F(速度=步频×步幅)。从该数学表达式中可以看出,步频、步幅与跑速存在头着正比关系,也就是说,当步幅不变时,增加步频就会提高跑速,或当步频不变时,增加步幅也会提高成绩。当速度达到一定值时,步频、步幅又存在反比关系,实践中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即步频加快了,晃幅却减小了。这种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要求教练员必须根据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和训练水平,首先要明确训练方案,是增加步频还是增加步幅,或是两者都增加,然后制定整个训练计划方案。 提高步频与步幅一般有五种训练方案。 (一)步幅不变,提高步频; (二)保持步频,提高步幅; (三)增大步幅,同时提高步频; (四)适当降低步频,增大步幅; (五)适当缩小步幅,提高步频。 上述五种方案适应于不同技术特征、不同运动水平的运动员,训练实践中运动员究竟选用哪种方案,教练员应在全面评价运动员技术特征、步频能力、步幅能力、身体素质的情况下,制定符合运动员实际的,提高跑速行之有效的方案。 二、训练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发展步频训练方法 1、原地快速踏脚练习,或原地快速高抬腿、支撑高抬腿; 2、原地最快速度摆臂练习,持续时间5、10、15秒,或随节拍器(或击掌)的变化,做快慢交替的抬腿与摆臂练习; 3、快速小步跑、快速半高抬腿小步跑、快速小幅度车轮跑; 4、支撑最快速度频率跑,持续时间 5、10、15、20秒; 5、10米、20米、30米快速单足跳(计时计步); 6、行进间快速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过渡到加速跑; 7、高频率跑、匀加速频率跑、碎步快频率跑; 8、20米、30米加速跑、追逐跑,20米、30米行进间快频率跑,缩短步幅、加快频率的“短格跑”; 9、下坡跑、顺风跑、牵引跑; 10、跨栏的专门练习、跨低栏等。 (二)步频训练注意事项 1、步频训练要安排在运动员体力充沛时进行;

难题破解:步频,步幅

难题破解:步频,步幅 速度= 步频×步幅,一条极为简单而又冰冷的公式。要跑得快,你可以提高步频,或者加大步幅,或者两者兼有,貌似很简单。但是这个问题,已经被反复讨论了几十年,主要在于,步频与步幅,是两个相互制约的因素。你很难完全撇开一个因素,谈论如何改进另一个因素。你一步两米顶人家两步,人家却可以小鸡啄米似的怎么也甩不掉,正是说明了步幅与步频的对立关系。如果你既大步流星,同时也小鸡啄米,那恭喜你,实力上了两个台阶不止,冲300去的。那我想跑的快,增加哪个更有效呢? 先来看看顶尖运动员是怎么跑。 2007年的世锦赛万米,贝克勒(万米世界记录保持者)与Mathathi以同样的速度跑了前面九千米。贝克勒身高1.63米,步频190/分钟。在最后的一公里冲刺阶段,他的步幅不变,步频提高到惊人的216/分钟,一举摘金。 Mathathi身高1.7米,步频接近200/分钟,在最后冲刺阶段,加大了步幅,步频反而下降,维持速度不变(后来他表示最后没有提速,是疲劳所致)。而女子万米记录保持者王军霞,则是典型的全程高频率跑法,她的平均步频达到209/分钟。在冲刺阶段,她一般采用加大步幅,步频不变的方式。上述例子说明,首先,专业运动员的步频都很高。而且,他们可

以根据需要调节步频/步幅的节奏。那么,业余跑者,应该怎么跑呢? 运动生化检测表明,长跑运动员在同一速度下用不同的步频步幅跑步时,摄氧水平呈现U型,既过高和过低的步频都会增加摄氧水平。也就是说,对某个运动员,确实存在着最经济的步频。欧美的跑风盛行,跑步教材多如牛毛,他们经常提到一个“标准步频”:180/分钟。他们宣称,达到或接近这个步频,是每一个长跑者应该改进的技术。据我自己观察,大部分业余跑者的步频达不到这个数字,包括一些全马进了二级的快马。业余跑者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过大的步幅,把步频限制在不经济的低水平,同时也带来伤痛增加等其他负面作用。【步幅过大】 我们需要先对“步幅过大”进行定义。所谓步幅过大,就是如图这样右侧的跑法:过度前伸的小腿,打直的膝盖,脚跟的重落地。不幸的是,这样的跑法实在太常见。 而合适的步幅,则应该是如图左侧的跑法:中前掌落地,落地点靠近重心,主动下压、扒地。 步幅过大的坏处是显而易见的:明显的刹车作用,过长的支撑时间,完全抵消了大步幅带来的好处;还显著增加的震动的传导。

50米跑步频与步幅的解决预案

50米跑步频与步幅的解决预案 跑是人体最基本的活动技能,短跑在各年级教材中都出现,是跑的重点教材,跑的基本技术要求是动作轻松,步幅大,步频快。在短跑的教学和训练中提高跑的速度是重点,步幅和步频的提高对短跑成绩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而“跑、跳格”用于发展途中跑速度素质的训练有着良好的效果。“跑、跳格”训练中分跑长格和跑短格。跑长格的练习主要有利于提高步幅;跑短格的练习主要有利于提高步频,培养下肢跑的节奏。 步频和步幅是决定短跑速度的主要因素。步幅的大小决定了步长,也就是所谓的两脚着地点之间的距离,步频是指单位时间内跑的步数,两者的乘积就是跑得速度,因此,无论改变步频或步长,或者两者同时改变,都将对跑速产生影响。可见改善步频和步幅是提高短跑速度的关键, 因此,步频、步幅训练备受人们重视。“跑、跳格”的这种训练方法对步频和步幅有着较为明显的效果。 “跑格”的训练对步频和步幅的提高有着明显的效果。 用跑长格来发展短跑中途中跑的步幅,我们知道步长是由后蹬距离、腾空距离和着地缓冲距离组成,跑长格就是相对训练了后蹬距离中后蹬角度和后蹬伸腿程度,以及腾空距离中的腾空时初速度和腾空角度等改变步长的因素来增加步长,步长的增加就相对的减少了全程步数。步频取决于完成每一步的时间,这一段时间可以分为支撑时间和腾空时间,跑短格恰好就起到了缩短支撑和腾空时间,可见“跑格”的训练对步频和步幅的提高有着明显的效果。

“跳格”对步频和步幅的训练也很重要 进行连续跨步跳长格,发展腿部后蹬力量,腾空距离主要是受后蹬阶段的效果所制约。腿部后蹬力量有了提高,蹬地的力量就越大,身体获得向前的加速度也越大,加上海绵块有高度限制,这样就确定了后蹬角度。后蹬方向正确,后蹬角度适宜,获得了更大的与跑进方向一致的支撑反作用力,使得步频和步幅都有了相应的提高。用单脚连续跳小格,对发展小关节,小肌肉群的力量也有很好的效果,田径运动项目的教学和训练本来就很枯燥,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在发展短跑的速度素质训练中,为了提高途中跑的步幅和步频适当安排“跑格”、“跳格”作为训练内容,训练手段更换一下,训练的花样多一些,学生练起来有兴趣,同时学生速度素质的水平提高也有了明显的效果。为了因材施教训练时可以加大难度和强度,如在跑长格是把海绵块竖放海绵块的高度就为15厘米,同时还可以加长格间距,为了解决摆动腿高抬,练下肢的节奏,在跑短格是也可以把海绵块竖放。 用“跑、跳格”的手段和方法,解决途中跑,乃至整个路程中的步幅和步频,提高短跑成绩。训练短跑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在这里我想“跑、跳格”也可以算是其中的一种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