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超现实因素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中的梦幻与超现实主义

中国文学中的梦幻与超现实主义

中国文学中的梦幻与超现实主义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作品展示了梦幻与超现实主义的特点。

这些作品通过加入奇幻的情节、超乎常理的人物或者使用梦境的形式来描绘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幻想世界。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学中的梦幻与超现实主义两个方面。

一、梦幻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梦幻主义是一种以幻想、奇异、虚构等元素为特征的文学流派,它追求的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现。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许多诗人将梦境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通过梦中的奇异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中便出现了许多梦幻的描写,他在梦中参观了天上人间的美景,感叹人生短暂而志向无限。

这种以梦为笔触的表达方式,使作品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又诗意的情调。

另外一个重要的代表作品是《红楼梦》,这是一部描写贾宝玉等人生活的小说。

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和人物形象都是虚构的,它们具有梦幻般的特点,使整个故事世界超越了现实的桎梏。

二、超现实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展现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文学艺术运动,它追求超越现实生活的限制,展现出超乎常理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有一些作品受到了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呈现出奇特而又离奇的情节线和人物塑造。

例如,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就运用了许多超现实的手法,通过讲述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视角来揭示社会的种种荒谬和无理。

此外,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也具有超现实主义的特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都超越了现实的限制,呈现出一种荒诞而又虚构的世界。

这种超现实的表现方式,使作品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张力。

结语中国文学中的梦幻与超现实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跳出现实的框架,通过奇异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展现世界的多样性和无限可能性。

在阅读这些作品时,我们被带入了一个充满幻想和奇迹的世界,体验到了文学的魔力和力量。

梦幻与超现实主义的作品让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同时也为现实生活带来了一些思考和启示。

明清小说中的社会现实揭示

明清小说中的社会现实揭示

明清小说中的社会现实揭示概述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大量优秀的小说作品涌现出来,其中不乏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深刻揭示的作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明清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1. 封建等级制度与社会地位封建等级制度在明清时期十分严格,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这一制度在小说中经常成为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有些小说以反映士人儿女辈入仕求官、科举考试为主题,如《红楼梦》中贾宝玉追求功名利禄、薛宝钗博取官职;有些则以表达人们对封建制度下身份固定无法变动感到无奈挣扎的心情,如《金瓶梅》中贾雨村努力崇高学术被误认为庸才。

2. 妇女地位与家庭伦理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地位低下,被束缚于家庭生活之中。

明清小说中对妇女身份和角色的反思和揭示也是常见的主题。

比如《红楼梦》中黛玉、宝钗等女性形象就颇具代表性,她们既有思想独立、聪明才智,又在封建伦理之中困顿不前。

3. 社会阶层与社会底层封建社会里,社会阶层分化非常明显,贵族和平民之间有着极大的差距。

很多明清小说通过展现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来揭示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例如《儿女英雄传》中少年越组织劳动者需为上司服务;《水浒传》中宋江等起义军由于条件改善引起剧变。

4. 奸邪与官场腐败明清时期官场腐败比较严重,这一现象也在很多小说中得到了揭示。

从高高在上的朝廷到地方县衙,贪污受贿、权谋斗争无所不有。

《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作品中所展现的丑恶现象,揭示了那个时代官场的黑暗一面。

5. 社会习俗与民间生活除了封建制度和社会问题,明清小说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习俗和民间生活。

例如,《水浒传》中展现了人们的娱乐活动、庙会、年节风俗等,这些内容贴近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显示出明清时期的社会多样性。

结论明清时期的小说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丰富的组成部分,这些优秀作品不仅在艺术形式上有独特魅力,更重要的是它们对当时封建社会面貌进行深刻揭示。

解读小说中的文化元素

解读小说中的文化元素

解读小说中的文化元素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仅是一种故事的叙述,更是一个文化的载体。

在每一个小说中,都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既可以是作者对于社会、历史、人性的思考,也可以是对于某种文化传统的传承和表达。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解读小说中的文化元素。

首先,小说中的地理环境往往是文化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环境不仅仅是小说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反映了特定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例如,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往往以江湖为背景,江湖中的各个门派和武林人士之间的斗争和交往,展现了中国古代武侠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则以英国为背景,通过描绘英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冲突,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潮。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是文化元素的重要表达方式。

每一个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征。

通过对人物的塑造,作者可以传递出对于某种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思考。

例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形象,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他对于人性的独特洞察和对于道德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当时英国文化的特点。

而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此外,小说中的情节和故事情节也是文化元素的重要表现形式。

每一个小说的情节都是作者对于某种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阐释和表达。

通过对于故事情节的设计,作者可以传递出对于社会、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例如,奥威尔的《1984》中的情节,通过对于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的描绘,表达了对于权力和自由的思考和警示。

而村上春树的小说中的情节,则常常以奇幻和超现实的方式呈现,通过对于现实与梦境的交织,探索了人性的复杂和存在的意义。

最后,小说中的语言和文学风格也是文化元素的重要体现。

每一个小说的语言和文学风格都是作者对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辞章华丽、意境深远,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审美追求和文人的修养。

论小说回目中空间的叙事功用——以清代神魔小说《绣云阁》为例

论小说回目中空间的叙事功用——以清代神魔小说《绣云阁》为例

收稿日期:2020-12-02作者简介:张玉,女,甘肃庆阳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文学地理学视域下明清白话短篇小说研究”(13XZW008)。

①包括《水浒传》《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西游记》《隋唐演义》《东游记》《四游记》《金瓶梅词话》《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封神演义》《续西游记》《西游补》《后水浒传》《平山冷燕》《玉娇梨》《水浒后传》《好逑传》《说岳全传》《女仙外史》《醒世姻缘传》《林兰香》《东周列国志》《说唐》《说唐三传》《儒林外史》《红楼梦》《绿野仙踪》《歧路灯》《施公案》《品花宝鉴》《儿女英雄传》《刘公案》《狄公案》《吴三桂演义》《绣云阁》《三侠五义》《彭公案》《海上花列传》《济公全传》《七剑十三侠》《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论小说回目中空间的叙事功用———以清代神魔小说《绣云阁》为例张 玉(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摘 要:小说回目中空间信息的多寡,能有效反映叙事中空间因素的参与程度。

考察明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发现,神魔小说回目中的空间书写最为丰富。

以《绣云阁》为例,该书回目以虚实相生的地点显示出小说连点成线、结面成体的空间建构机制,对峙或孪生的空间关系又折射其主题-并置的叙事模式,多次出现的空间则通过标志进程和把控力度来控制叙事节奏。

以《绣云阁》一书透视明清章回体小说,可以发现回目中空间信息的独特叙事功用。

关键词:章回体小说;绣云阁;回目;空间;叙事中图分类号:I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45(2021)02-0099-09 0 引 言就中国古代小说而言,“空间”这一元素不仅体现在遣词造句、情节结构和叙事方式等艺术形式上,也渗透到了作品的思想主题中,优秀的小说家往往能在作品中建构一个围绕着人的生存问题展开,直指人的生命、欲望与精神处境的艺术空间。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困境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困境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困境古代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在这些作品中,理想主义与现实困境是常见的主题。

作者们通过描绘理想的境界和现实的困境,展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冲突,使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理想主义常常体现在对人性的追求和对社会的期望上。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他对纯真、美好的事物充满向往,渴望与众不同的人生。

然而,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贾宝玉生活在一个封建家庭中,受制于家族的规矩和传统观念,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的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另一个例子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他是一个勇敢、正直的英雄角色,追求和平与公正。

他的理想是保护人民,消除邪恶。

然而,他在现实中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

他与妖魔鬼怪的斗争、与天庭的纷争,都使他的理想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虽然孙悟空最终战胜了困难,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这一过程却是艰辛的,充满了牺牲和痛苦。

理想主义与现实困境的冲突不仅仅存在于个人层面,也存在于社会层面。

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描绘社会的黑暗与不公,以此反映现实社会的困境。

例如,《水浒传》中的英雄们就是对社会不公进行抗争的典型。

他们身处一个腐败、残暴的封建社会,但他们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使他们不断与现实作斗争。

虽然他们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们的理想主义精神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困境的冲突,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冲突。

这种冲突既是个人内心的挣扎,也是社会的矛盾。

通过描绘这种冲突,作家们不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也启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思考。

然而,理想主义与现实困境之间的冲突并非无解。

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人物通过努力和智慧,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虽然生活在一个封建家庭中,但她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意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中国小说中的历史与现实

中国小说中的历史与现实

中国小说中的历史与现实中国小说一直以来都是文学作品中的重头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

小说作品不仅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还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有着深刻的描绘和反映。

下面将就中国小说中的历史与现实进行探讨。

一、历史的呈现中国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在历史呈现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古代中国的小说主要来源于民间,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小说中,历史描写占据了很大篇幅,作者在书中通过描绘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展现出了几十年、上百年、上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红楼梦》作为中国小说经典的代表,通过对官场权利、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的描绘,展现了清朝封建社会的昏暗与腐朽。

同时,也披露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发展进程。

这些描绘历经千年,仍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后来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现实的表现中国小说除了传承历史文化与精神之外,也记录了中国现实的诸多方面。

小说作品中,作者常常通过描绘当下社会生活的点滴,展现出社会现实的缩影,反映出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

当代中国的小说作品中,日常生活和个人现实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

比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就描绘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落后与险恶。

又如,余华的小说《活着》中则描绘了中国农民长达半个世纪的苦难生活。

这些作品的描写,不仅展现了现实的一面,还对当下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和呼吁。

通过历史和现实的融合,中国小说的艺术价值也愈加突显。

小说的艺术性得以得到充分的弘扬,在这些作品中,历史和现实交融在一起,揭示了她们共通的面向,并在反映当下社会的同时,勾勒出历史的轮廓。

总之,中国小说作为中国文化中不可忽略的部分,不仅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而且在历史和现实的描写方面产生了独特的创新。

它们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国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古代小说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推动古代小说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推动古代小说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引言:古代小说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更是一面镜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本文将探讨古代小说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价值与意义。

一、古代小说的社会价值1. 传承历史文化古代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彩的情节,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融入其中,成为了人们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例如《红楼梦》通过对贾府家族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变迁,反映了封建家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伦理道德。

这些小说不仅让读者了解历史,还能够引发对历史的思考和反思。

2. 传递价值观念古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往往承载着丰富的价值观念,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展开,向读者传递正能量。

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勇敢、聪明、正直的形象激励着读者追求真理、勇敢面对困难。

这些价值观念的传递对于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3. 反映社会问题古代小说往往以真实的社会为背景,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判,引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水浒传》中描绘了贪官污吏的腐败现象,激发了人们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反思。

这种反映社会问题的作用,对于社会的进步和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古代小说的现实意义1. 提升阅读素养古代小说作为文学的重要形式,对于培养人们的阅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古代小说可以提升人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古代小说,人们能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塑造人格品质古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品质,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学习和借鉴,可以帮助人们塑造自己的人格品质。

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的聪明才智和独立个性,激励着读者追求自我价值和独立思考。

3. 拓宽视野古代小说中的情节和背景往往涉及到不同的社会群体和地域文化,通过阅读古代小说,人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古代小说作品中的历史真实与想象空间

古代小说作品中的历史真实与想象空间

古代小说作品中的历史真实与想象空间古代小说作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吸引着读者。

然而,这些小说作品究竟是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想象空间的呢?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古代小说作品中的历史真实往往是以一定程度的改编和虚构为基础的。

在创作过程中,作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新演绎,以达到更好的叙事效果。

这种改编和虚构并不是为了歪曲历史事实,而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他们的情感和命运却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使人们对古代社会的生活和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古代小说作品中的想象空间为作家提供了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的自由。

在小说中,作家可以创造出各种奇幻的世界和人物,来探讨和批判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

这种想象空间不仅为作家提供了创作的灵感,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

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水浒传》中的宋江,他们身怀超凡的本领和崇高的理想,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古代小说作品中的历史真实与想象空间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历史与虚构、真实与想象交相辉映,给读者带来了一种丰富多样的阅读体验。

通过阅读这些小说作品,读者可以不仅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还能够沉浸在作者的想象空间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力量。

然而,古代小说作品中的历史真实与想象空间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历史真实和想象空间的交织,读者很难准确判断小说中的哪些情节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

这可能导致读者对历史的误解和混淆,甚至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另一方面,一些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过分强调想象空间,忽视了对历史真实的尊重和再现。

这样的作品可能会失去对读者的吸引力,因为读者更加渴望真实而有深度的阅读体验。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阅读古代小说作品时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8期Vol.34 No.8兰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LANZHOUINSTITUTEOF EDUCATION2018年8月Aug.2018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超现实因素郑增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摘要]自神话起,中国文学就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瑰丽多彩的超现实画卷。

而这种超现实传统源远流长,一直延续 到后世小说的几乎所有题材当中。

超现实因素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原始的神话传统和因果报应观念,也包括 后世的道教理论和佛家思想。

同时其在具体作品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本文按照超现实因素在具体作品中所占的比例和所起的作用,将其分为“作为世界的超现实因素”“作为情节的超现实因素”和“作为修饰的超现实因素”三大类进行具体分析,力图对其进行初步的整理。

[关键词]古代小说;超现实因素;神话;因果报应[中图分类号]124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8)08-0028~04 [收稿日期]2018 -02 -02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直存在一个超现实传统,这种 传统超越了文体的局限,即使是在一些偏现实的文学 作品中,超现实情节也时有出现。

例如《水浒传》叙述 宋江遇九天玄女:娘娘法旨道:“宋星主,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 行道。

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吾有 四句天言,汝当记取,终身佩受,勿忘勿泄。

”[1]这样的情节在《水浒传》中还有很多,在其他非神 仙魔幻小说中也有不少。

至于神话、志怪小说、神魔 小说这类专写神怪的,则更不必提。

作为作品的一部 分(不管其所占比例有多低),超现实因素总会对整部 作品的思想主旨和情节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按照 超现实因素在整部作品中所占的比例大小和它对于 故事情节的推动能力,我们把它分为三类,即作为世 界的超现实因素、作为情节的超现实因素、作为修饰 的超现实因素。

一、作为世界的超现实因素所谓作为世界的超现实因素,是指整个故事的进 行场所本身就是一个超现实的世界,如天界、地狱等,或者是一个超现实世界与人间互相贯通的大融合世 界(比如《西游记》),又或者全文的描写重心就是在 超现实情节上。

从比例上看,超现实世界一般都会占 到整个故事世界的一半以上。

从神话到神魔小说,超现实因素作为一个故事世 界,从来没有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上缺席过,随着 文学的不断发展,超现实因素渐渐从一种生活意识甚 至宗教信仰内化为一种文学创作手段。

在这里,我们 把世界型超现实因素再次进行细分,分别是神话型超 现实世界、志怪型超现实世界、宗教型超现实世界和 混合型超现实世界。

(一)神话型超现实世界神话型超现实世界区别于其他几类的一个重要 特点在于它的“不自觉性”和“蒙昧性”,它是原始生 民对自己的生存及其环境有所感知后,由于愚昧无知 而对其存在方式和因果关系等进行梦幻般想象的产 物。

它具有强烈的原始象征意味,神话型超现实世界 的核心往往不是人,而是自然界。

[2]同时,先民们也没 有把自己与自然界区分开,而是把自己看作与动物植 物一样的存在。

几乎所有的神话都可以被归入“超现实世界”这 一类。

可以说神话即是自然的形象化。

很多源于神 话的观念为后来无数超自然的情节设置奠定了基础。

茅盾在其《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中列举了六点原始人 民的心理:一为相信万物皆有生命、思想、情绪,与人类一般 ...二为魔术的迷信,认为人可变兽,兽亦可变为人 ...三为相信人死后魂离躯壳,仍有知觉......四为相 信鬼可附丽于有生或无生的物类,灵魂亦常能脱离躯 壳......五为相信人类本可不死,所以死者乃是受了仇 人的暗算。

六为好奇心非常强烈 (3)这六个特点的综合作用,构成了奇幻的神话世 界,后世常见的超现实情节如天人感应、变化形体、灵 魂不死等,也都可以从中找到源头。

形体互变在古罗 马文学家奥维德的《变形记》中有充分的体现,在中国 神话中亦有人兽互变的情节,比如禹在治水时化为黄 熊,其妻子涂山氏变为石头。

与希腊神话等神话体系 不同,幽灵世界并不存在于中国神话中,中国神话里 的人死后往往是变成另外一种形体,或者以下一代的 生命继续存在,比如《山海经•北山经》中所载精卫填 海的故事。

[]另外,还有诸多“海外”和“异国”型神话。

《山海 经》中记载了很多方外国家和人民,比如交止国、贯胸[作者简介]郑增乐(1996 -),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在读本科生,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第8期郑增乐: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超现实因素29国、结胸国、大人国、女子国等等。

[5]它直接影响了后 来的“异域”小说创作。

至于“万物皆有生命”这一 点,神话中的事物有形象化的特征,比如古人认为月 亮是一只蟾蜍,太阳是三足乌。

更有羿射九日的神 话,将十个太阳想象成日神羲和的儿子,这都是所谓 泛灵化的反映。

(二)志怪型超现实世界志怪型超现实世界是“理性搜集”的产物,它们不 再是无意识的文化创造,不过也还没有进入主动创作 的阶段。

志怪作品中的“作者”已经出现,只是作者仅 作为材料的搜集者和事件的报道人,多数志怪小说 (也有例外,比如下文中将提到的《东海孝妇》与《韩 凭夫妇》)中并没有作者主观感情的介入,更没有借超 现实因素来抒发怀抱或者表现现实世界的意图(可能 唯一的意图就是证明鬼神存在)。

志怪小说中,有些作品创作的目的在于“发明神 道之不诬”,还有一些小说以人神鬼共存的世界为舞 台,描写人与“非人”之间的交集,它们自然属于超现 实世界。

但无论如何,人或者人的反映物(神或鬼)成 为了故事的核心。

例如董永与织女、白水素女、弦超 与神女等人神爱情故事,此类故事多写凡人男子与女 神之间的恋爱,小说通过他们的恋爱串联起人间与神 仙世界。

再如紫玉、谈生、辛道度等人鬼恋爱故事——人鬼恋与人神恋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只不过这 类故事的发生场所变成了坟墓。

还有宋定伯、郅伯 夷、宋大贤等人鬼大战的故事,还有各种人化动物、鬼 托梦求报人间之仇(苏娥)、动物对人的报恩或者复仇 (如蚁王)[],以及人遨游仙界(如《博物志》中“八月 槎”的故事)或者神仙下界会见凡人(如《汉武内传》中西王母下界会汉武帝)等故事。

(三)宗教型超现实世界魏晋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渐大,唐代之后,佛教和道教的势力都获得了极大发展。

道举在玄宗 时期被列入科举考试范围,[7]佛教在武则天时代备受 推崇,之后依然保持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创造这类 宗教型超现实世界的作者们不再仅仅无态度地介绍 玄幻故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自神其教,这是构建此类超现实世界的重要动力。

鲁迅称此类佛教作品为“释氏教辅书”,它们的描 写核心多是死而复生、魂游地狱、因果报应等,因此其 中诸多超现实因素必然是属于“世界”的。

例如《幽冥 录》中的《赵泰》一则,写赵泰死后游冥府,见沙著岸上 之人“悔言生时不作善”,复到泥犁地狱,见生时“夺人 财物,假伤良善”者“堕火剑上,贯穿其体”,如此种种,宣扬佛教因果报应论的意图十分明显。

道教在此时也不遑多让,大批仙话塑造了一个道家式的虚幻境界。

最多的篇幅自然是描写凡人得道 成仙、长生不老,或者描绘神仙世界之美好。

例如《太 平广记》卷七引《神仙传》中壶公的故事,详叙长房为 学道而经受壶公的种种考验。

又如《太平广记》卷十 六引《续玄怪录》中杜子春的故事,同样写成仙之考 验,而想象纵横驰骋、描写瑰奇多彩。

其目的无外乎 鼓励世人入道。

[8](四)混合型超现实世界这里所说的“混合”,不仅仅是各种文化思潮的混 合,更在于作者与作品的“混合”。

混合型超现实世界 是“主动虚构”的产物。

9超现实世界已经与作者交融 到了一起,作者在展现这种超现实世界的同时,也展 现了他本人的思想和心境。

唐传奇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其核心要素即在于“有意为小说”,因此唐传奇作品中 所构造的超现实世界,自然属于混合型超现实世界这 一类。

比如沈既济的《枕中记》,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 高人赠与的富贵梦,但它要表现的不是这个虚幻的故 事本身,而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

写这篇小说之 前,沈既济的老师因事获罪,沈既济由此受到牵连被 贬,联系小说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他借《枕中记》表 达对宦海沉浮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超脱之情和对现 实世界的虚幻之感。

lt)]又如《聊斋志异》中的《席方 平》,写席方平深入地府为父伸冤,然而其内涵不止于 此,蒲松龄的矛头所向乃是黑暗的现实官场。

11]通过以上表述,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超现实因素有 一个被文学吸收的过程,由文学之外到被内化为文本 的一部分,从被表现的主体到借以表现主体的方法。

它渐渐成为文学家们进行文学创造的一种手段。

正 是这种转变,使得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作为情节的 超现实因素”和“作为修饰的超现实因素”大量出现于 古代小说中成为可能。

二、作为情节的超现实因素所谓作为情节的超现实因素,指的是在作品中超 现实因素所占比例较小,但同样是小说情节的一部 分。

它在故事情节中是嵌入式的,是推动故事发展的 一个因素。

这类超现实因素在文学作品中也很早就 出现了。

观其早期形态,似与神话的历史化有关。

很 多被历史化的神话还有化而未尽的迹象,这零星的残 留就是早期超现实情节的线索。

例如: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

三人 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呑之,因孕生契。

(《史记 •殷本纪》)《史记》中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很多来自传说,其中 未化尽的残留神话尚多。

可以较为容易地将其分辨 出来。

超现实因素零星存在于史书中,这其中既有30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第34卷“情节”也有“修饰”。

例如古代王侯将相降生前的异 象异征,这些就都属于“修饰”,我们将会在下一部分 对其进行分析。

至于超现实情节,可参看《史记•留 侯世家》,这一篇中的黄石公俨然就是一个仙人的形 象,且“仙人授书”的桥段在全文中不可剥离。

™有些小说中的超现实情节出现在全文最后,可以 起到升华主旨、把故事推向高潮的作用,也会稀释掉 一些作品中的悲剧性因素。

比如《搜神记》中的《东海 孝妇》和《韩凭夫妇》,这两个故事都有一个悲剧性的 结局——周青含冤屈死,韩凭夫妇双双殉情。

如果去 掉最后的超现实结局,故事本身的结构并未受到太大 影响,同时其悲剧性大大增强——他们至死的抗争换 来的也只是一个徒劳的结局。

悲剧性增强的另一个 结果是给读者带来置身于黑暗中又不得脱身的压抑 感,而最后的超现实情节正是一个光明的尾巴,无论 是给故事中的角色,还是故事外的读者,都带来了一 点希望。

因此,光明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悲剧性,悲剧 性的降低也为读者带来了一种心理上的缓解。

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超现实情节,它们在小说中并 不具备明显的文学意义和道德意义,比如文章开头所 引宋江遇九天玄女的例子。

这样的超现实情节在《水 浒传》中还有很多,例如第九十七回《睦洲城建设邓元 觉乌龙岭神助宋公明》:这包道乙正在城头上看了,便作妖法,口中念念 有词,喝声道:疾!”念着那助咒法,吹口气去,郑魔君 头上滚出一道黑气,黑气中间显出一尊金甲神人,手 提降魔宝杵,望空打将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