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
“宇宙中的地球”复习说课稿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复习说课稿一、教材内容分析本章是高中自然地理之重点,同时也是难度较大的一章。
本章一共4节,内容可归纳为三大部分,即宇宙、太阳系和地球的运动。
而这三部分的内容又是相互联系的。
前2节通过介绍宇宙的物质性和层次性,说明宇宙环境的特点;通过介绍日、地、月三者的关系,说明地球与宇宙环境之间的联系。
第3节着重说明地球的运动特征,包括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特点及其地理意义,这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
第4节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章知识体系如下: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系宇宙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中太阳活动与地球的地球自转运动及地理意义地地球的运动球地球公转及地理意义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二、高考内容范围与高考能力要求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能熟练运用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分析问题。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应特别关注太阳活动的最新事件。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能分析地球运动的特点、意义,认识对人类的影响。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震波及在探索地球内部构造中的应用,注意与板块构造理论的联系。
三、学情分析与教法分析现阶段是高三第一轮复习阶段,部分学生存在基础知识不牢固,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地理运用能力较差的现象,尤其是我们这一届高三,初中地理基础知识薄弱,采用的又是课改新教材,因而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需要补充的东西多,需要理解的东西多,加大了复习的难度,而本章知识又是自然地理中难度较大的部分,也是每次考试中必考的内容,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确定以下复习思路:我想既然是复习课,就应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要说的话留给学生说,教师在此过程主要起“导”的作用,并且要把学生的话概况起来形成方法。
通过练习,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具体内容的复习教学模式分为以下四步:第一步,基础知识梳理(主要是学生自己复习、概括、小结。
);第二步,高频考点突破、讲解(我们在复习过程中紧扣高考要求,把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内容一一突破,通过精选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各校典型的模拟题进行讲解、分析,让学生真正掌握,形成能力。
高中地理说课稿: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高中地理说课稿: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一、引言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自古以来就从未停止,从最初打磨石器的时代,到今天身着太空服探索外太空的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探索逐渐深入。
本说课稿将会介绍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从宇宙的组成结构、地球与太阳系的位置关系、太阳活动、黑洞和引力波的探测等方面展开,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最新探索进展和地理学的重要性。
二、宇宙的组成结构宇宙的组成结构可以分为星系、星团、恒星、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
而在这些不同的组成结构中,地球属于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其中,星系是由大量恒星、星云气体、星际介质以及暗物质等构成的天体集合,常见的星系有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等。
学生可以了解银河系的概况,并比较不同星系之间的差异,了解宇宙的多样性。
三、地球与太阳系的位置关系地球是太阳系中第三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
了解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天体的位置关系,可以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规模和相对大小。
在课程中,可以通过引入科学家拍摄的宇宙照片和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让学生感受一下自己身处宇宙中的微小感。
四、太阳活动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其活动影响着地球和其他行星的存在和生命。
太阳活动有周期性,其中最著名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黑子主要是太阳表面上的磁场不稳定导致的。
在黑子活动高峰期,太阳爆发会带来强烈的太阳风和太阳耀斑,这些辐射会对地球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太阳风与地球磁场交互作用时,就会发生极光等奇妙的自然现象。
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太阳风和太阳耀斑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还可以了解太阳风对卫星和人类的影响。
五、黑洞和引力波的探测黑洞是一种极为神秘的宇宙天体,它的引力极强,连光也无法逃脱,是物理学家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今年4月,天文学家公布了第一个黑洞图像,这标志着人类对宇宙黑洞的探索取得了重大进展。
黑洞不仅在物理学中有所应用,在天文学中也十分重要。
引力波是另一个最新的宇宙探索领域,它是由于物体运动而产生的扰动,对于测量天体的质量和距离十分重要。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3.学生在互动节可能出现参与度不均的现象。
应对措施:
1.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宇宙尺度。
2.通过实例讲解和图示,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3.设计多样化的互动环节,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关注个体差异。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课后作业和练习的正确率。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宇宙的壮丽景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兴趣。
2.设计有趣的课堂小游戏,如“宇宙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3.结合时事,介绍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动力。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具备以下前置知识或技能:对地球、太阳等基本天体的认识,简单的地理知识。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宇宙尺度、天体距离的理解困难,导致空间想象能力不足。
2.对恒星、行星、卫星等概念的混淆,难以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3.缺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的能力,导致知识迁移困难。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以一段宇宙探索的视频作为开场,展示宇宙的浩瀚和神秘,引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
2.结合视频内容,提出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宇宙中的其他天体有哪些奥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通过简短的引导语,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2.学生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3.学生反馈意见。
反思和改进措施: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说课稿(15分钟左右)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X号选手(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别是:说教材分析、说学生情况、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这节知识突出的特点是奇特性与趣味性。
能让地理学科在高中学习的启程阶段以科学、趣味的形象呈现惊喜与奇特,为今后的地理学习奠定良好的兴趣基础。
2、素养要求:(1)区域认知:阅读图文资料,认识宇宙中的天体类型与天体系统层次、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2)综合思维:结合星球环境,综合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并依据这些条件判断其他星球存在类似地球生命的可能性。
(3)人地协调观:了解地球生命存在条件的现实状况,增强爱护地球环境的意识;了解人类活动对宇宙环境的影响,培养宇宙环境保护观。
(4)地理实践力:模拟环境,能运用所学知识在艰难的环境中求生。
3、重点难点:“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是我们这一节的核心知识,因此成为了本节教学的重点。
对于天体判断的依据书本上没有明确,是本节教学过程中需要补充的知识;地球的宇宙环境涉及的知识面较多,也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分析是地理综合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贯穿高中地理学习的始终,因此准确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并以此建立一个综合思维模式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然而综合思维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这也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学生情况1、已知与未知:初中对于地球宇宙环境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浑天说”与“盖天说”的阅读,可以说知识基础一片空白,因此学生对于天体的含义与类型、天体系统的概况、地球宇宙环境的描述、地球特殊性条件分析都是未知。
2、能知与想知未知的领域充满了新奇,学生对于本节学习的兴趣很浓,通过书本的阅读、教师讲授和一定视频资料的观看后,学生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目标是能实现的。
鲁教版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

鲁教版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教材简介1. 教材概述《地球的宇宙环境》是鲁教版必修一中的一篇重要的文章。
通过本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地球的宇宙环境,包括地球的位置、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宇宙中的天体等内容。
2. 教材特点•知识点丰富:本篇文章内容涵盖了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宇宙中的天体等多个知识点。
•生动有趣:通过适当的比喻和描写,引导学生对宇宙环境的理解。
同时,融入了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呼应课堂:本篇文章与学生在课堂上已学到的知识紧密相关,有助于巩固和扩展学生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和相互关系。
•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了解宇宙中的一些天体,如星球、星系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文献阅读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和科学思维。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包括对科学事实的认同和尊重。
•促进学生对地球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对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和相互关系的理解。
•学生对地球自转、公转和倾斜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的掌握。
•学生对宇宙中一些天体的认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对宇宙环境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公转和倾斜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投影仪•教材《地球的宇宙环境》•黑板或白板•讲义、作业和试卷2. 教材解读•对教材的每个段落进行细致解读,明确知识点和重点。
•理解教材的主旨和融入的故事情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同学们,地球与太阳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请大家先想一想,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一下。
(等待学生回答)2. 阅读教材教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地球的宇宙环境》这篇文章。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阅读教材。
教师:请同学们看一下教材的第一段,了解一下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和相互关系。
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模板

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模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地球的宇宙环境”的课程内容。
地球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其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环境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展开我们的讨论。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首先,我们要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位于宜居带内,这使得地球拥有适宜的温度和气候条件,为生命的诞生和演化提供了可能。
地球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形成了昼夜和季节的变化。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作为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对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太阳的辐射能驱动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和风的形成,同时也影响了地球的生物钟和季节变化。
三、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保护我们免受宇宙射线和太阳风的直接伤害。
大气层由多层组成,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
每一层都有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对地球的气候和环境有着不同的影响。
四、地球的磁场地球的磁场是由地球内部的液态铁和镍流动产生的。
这个磁场对地球至关重要,它保护我们免受太阳风的侵袭,维持了地球的大气层,同时也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导航的能力。
五、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除了太阳和地球自身的因素,宇宙环境也对地球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小行星和彗星的撞击可能会对地球的生态系统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此外,宇宙射线也可能对地球的气候产生间接的影响。
六、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也有助于我们寻找可能的外星生命,以及为未来的星际旅行和资源开发提供可能。
结语通过今天的课程,我们了解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多方面影响。
希望这节课能够激发大家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并认识到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的重要性。
谢谢大家的聆听,如果有任何问题,欢迎在课后与我交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部说课稿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3)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5)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8)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一) (10)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二) (13)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 (16)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二) (18)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说课稿(一) (21)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说课稿(二) (25)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7)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一) (31)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二) (33)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一) (36)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二) (39)第三节大气环境说课稿(一) (41)第三节大气环境说课稿(二) (44)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一) (46)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二) (49)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51)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说课稿(一) (54)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说课稿(二) (57)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一) (61)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二) (64)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一) (67)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二) (71)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4)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说课稿(一) (76)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说课稿(二) (78)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课稿(一) (81)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课稿(二) (85)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课稿(一) (88)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课稿(二) (91)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说课稿(一) (96)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宇宙环境》是湘教版地理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
宇宙中地球说课稿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讲课稿各位老师家大家好!今日我讲课的课题是《宇宙中的地球》。
一、讲课标课标要求:描绘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一般又特别的行星。
课标解读:“描绘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是指地球四周的太空环境,即人类当前所观察到的宇宙的所有。
要初步认识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地点。
对这些认识、掌握后还要有条理地“描绘”出来。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一般又特别的行星”——既然是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一般又特别的行星,那么第一要知道太阳系的构成,而“一般”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余行星对比,从质量、体积、运动特色等来看,地球是一般的,这是它与其余行星的共性。
“特别”是指地球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中独一一颗合适生物生计和繁衍的星球,这是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余行星比较而拥有的个性。
“说明”是要说出原由,要表现理解的思想过程。
“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资料再到理性认识,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点图、地球自己的条件等,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的过程。
二、说教材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节,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波及许多的天文知识,而宇宙的神迷与人类对浩大宇宙知识的激烈渴求,这些都很简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设计了许多的活动,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得出结论。
教材在介绍天体的详细形式时用了很贴切的形容词(如闪耀的恒星之类),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并采纳阅读的形式介绍了此中的四种天体,以增添学生的课外知识。
对于天系统统的层次,教材是以图加资料说明的形式从小范围到大范围来表达,学生在填写层次的框图的同时,就理解了天系统统层次性的含意。
为了说明地球的一般性,教材把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归纳成图表,指引学生应用数据分析研究,把地球与其余行星进行比较,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一颗一般的行星。
而对于本节的要点也是难点内容—地球的特别性,教材第一摆出结论,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八大行星中独一一颗合适生物生计和繁衍的星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下)午好,我是来自地理,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宇宙环境”(写黑板上:地球的宇宙环境)。
首先,是教材分析第一点,关于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的第一章第一节,内容主要包括“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地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三部分,学生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因此,本节课揭开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在整个地理教学中起着最为基础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第二点,教学对象分析对于本课的教学,对象主要是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对天文宇宙知识的兴趣较浓、探索大自然的欲望较强,但由于心理原因,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性的认识。
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知识基础上,关于宇宙知识的内容在小学常识和初中科学课本中曾涉及过,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这对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知识准备;第三点,教学目标新课标对本课时的要求是: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根据新课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如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②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③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教材相关插图、数据资料,分析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②通过分析“太阳系示意图”和“八颗行星基本数据表,归纳出地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③学会从互联网、报刊、杂志上收集近年来重大天象奇观和当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宇宙观,培养自己热爱科学的精神和主动与他人合作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本课中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以及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和原因是重点,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学生对有关宇宙中生命存在的形式和条件等知识充满了幻想、好奇、渴望,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第二个方面,教学方法分析1、直观演示法:利用视频或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吸引学生的眼球,把学生带往神秘的宇宙探索,站在宇宙的某一个角度来审视地球,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讨论探究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讨论探究可以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很好的发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3、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图片以及数据的比较分析有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个方面,说教学过程以上进行了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分析,那么我如何开展本节课的教学呢,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课堂小结、作业布置这几个部分,其中我将安排5至7分钟来导入新课,30分钟进行新课讲解和探究,剩下的部分用6至10分钟完成。
1、直观演示、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有关宇宙的视频直观导入本节课的开始,把学生带到神秘的宇宙空间,先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镜头一拉一伸,既可透彻解剖知识体系,又可创造神秘而激动人心的氛围,为后续的教学作好铺垫。
板书: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2、动手画图、活动探究首先各学习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将自己所知道的宇宙知识或神话故事等向全班同学讲述。
(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北斗星、哈雷彗星)让同学们对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组织能力,归纳得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十分有限。
这样,通过教师和学生递进式的一问一答,使学生明白“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第二个环节多媒体演示:恒星、星云、行星及其卫星、彗星等图片。
提出疑问:1、什么是天体?天体都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什么是天体系统?2、自行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以多种方式表示并描述地球的宇宙位置。
这样,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天体则是宇宙中物质的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并适当引申,使学生了解天体系统的形成条件,掌握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知识点;板书: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一)银河系及河外星系(二)太阳系和地月系3、比较分析、突破重点我将投影“太阳系示意图”、八颗行星基本数据表(见教材),合作讨论并比较分析地球上有生命物质的形成条件及原因,并完成教材P11活动1。
通过合作学习、问题探究和资料的比较分析,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对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进行讨论探究并陈述见解,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发言,教师点评后与学生一起对地球及太阳系其他行星的运行轨道、与日距离、体积、质量、密度等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以及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板书:三、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地球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
简单扼要的将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总结,有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
4、布置作业作业是对课堂学习的强化、延续和补充,这节课的作业是,学生根据教材第十一页的“活动”,以短文的形式谈谈如何在茫茫宇宙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请评委老师指正,谢谢!六、板书设计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宇宙和光年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三、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1、普通行星2、有生命物质存的条件 自身条件 外部条件教学过程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高中地理第一册,那么高中地理上册以宇宙环境为开端,相机为我们介绍了大气环境、陆地环境、和海洋环境,让我们在了解四大环境的基础上了解自然规律,协调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那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宇宙环境也就是宇宙中的地球,第一单元的内容。
那么宇宙是怎么样的一个概念呢?天地四方为与,古往今来为舟。
可见,宇宙是一个时空无限的事物,宇宙星光灿烂,及其深邃而又神秘,也因此,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宇宙的思考和探索。
那么有关宇宙,从历史至今,让我们沿着时间的脉络,来了解一下人类从古代到今天的认识,几种代表观点,古时我国有一种古老的说法,认为呢,天使远的地是方的,所谓的盖天说,他们认为,大抵是四方的,天就像撑开的伞一样笼罩着大地上,星辰就像爬虫一样过往星空,那这种学说还是简单的,那么人们会思考日月星辰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那么,他们落去之后又是如何回到起点的?在我们看不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又在哪里呢?后来,张恒提出了浑天说,他认为天河地的关系就是蛋清和蛋黄的关系,地如同是蛋黄,天呢则把地像蛋清包裹 蛋黄一样包裹在中间,因为这样的模型是圆的,所以称为浑天说。
在这里,他解释为太阳在我们所看的视野当中,日月星辰在另外一面,到了夜晚,太阳落了下去,星星就到了我们这边,所以说,用来解释更为合理,这样呢,浑天说慢慢取代了盖天说。
通知了当时的中国的社会会有上千年之久,这个学说的进步之处认为在天之外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还有着我们不可知的事物,朦胧的提出宇宙是无线的。
他与地心说的银河系{ {太阳系地月系 { 河外星系 其他恒星系 其他行星系可见宇宙(总星系) {共同之处是把地球看成是宇宙的中心,这一点与地心说是不谋而合的,那么,我们下面就了解有关地心说说,他盛行于欧洲的一种学说,是由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发展并明确提出的,那么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在地球之外有月球,水性,金星,太阳的这些星体,在往外是恒星天,恒星天之外则是推动天体运行的原动天,那么从这个观点来看,地心说也有他的进步意义,他把恒星和行星区别开来,并且他的成功之处,他观测行星应该有他自己的轨道,再去推及其他的他没有看到的行星,他的轨道,他的问题也恰恰表现在此,他是通过观察得来的、但是更远的人们发现更多的行星的时候,对于那种准确的定位显得与实际的不吻合,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体的发现越来越多,地心说的漏洞越来越多这个时候,有一种更进步的学说,在16世纪,波澜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为代表提出以太阳为中心的日心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太阳以外分别那行星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地球也是其中的一个行星,地球一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绕着太阳转,那么可以说,地心说无疑是进了一大步,因为呢离我们的客观事实又接近了,而且围绕太阳西,围绕太阳转,初步提出了太阳系这种雏形,比起地心说有很多圈层比起来优美和谐的多了,慢慢睇,日心说也被人们所接受,但是,科学的返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日心说提出之后也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在地心说提出之后,基督教会是非常推崇的,为什么呢,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与基督教会所宣扬的上帝创造了人,把人处于宇宙的中心,是一致的,那么有谁怀疑这种学说,就是亵渎神灵,是大不敬的,所以对那些拥护日心说的科学家,也遭到了教会的严厉的制裁和破坏,比如说意大利的天文学家布罗诺被活活的烧死,那么还有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也因此被囚禁一声,以及牛顿啊等等都受到严重的惩罚,但是科学是进步的,我们也不无遗憾的,这些科学家付出了心血,甚至是生命代价,但是他们所未知奋斗的真理在我们今天看来也并非是真理,但是他们的科学的探索精神是值得我们称赞的,在今天,人们发现日心说也有他的漏斗,在1929年哈勃发现在我们的星系是互相原理的,在1948年,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谓的宇宙大爆炸是观点在于我们的宇宙是开始在一个非常非常小的点,但是能量非常巨大的一个点上,在某一个时刻,这个点爆炸了,然后在爆炸的过程中,元素出现了然后又出现了由原子分子组成的气体物质,气体物质又不断的演化形成新的星体,简单的示意一下我们现在的星体,以上是我们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进步的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