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问谈教育精选版
从“钱学森之问“谈中国当代教育之发展

一代大师钱学森带着“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离开了这个世界。
的确,钱老时期之后中国就再也没有培养出过一个像钱老等一批巨人一般的科学家,这是为什么?是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环境、教学设施不好吗?明显不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设施相比钱老们以前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设施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那这是又是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呢?中国是一个教育历史很悠久的国家,从孔子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虽然现在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封建社会,但是封建社会的教育文化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影响依然还在,这种影响直接导致了钱老所说的问题——我们国家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种思想是一种“读死书,死读书”的思想,这种思想导致了今日教育的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的结果。
像我们对于“读死书,死读书”感触很深,从小到大,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看你学习的好与坏都是从你的考试成绩来看,换言之,无论你是否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你的考试成绩好,那么你在别人的心中就是个有前途的人!老师给我们上课的目的不是学习有用的知识,而是考高分,以前上课时经常听见老师说给我们什么什么是重点,而这些重点的定义是什么呢?就是看以前的考试考过没有,如果以前有考试考过,哪怕是个鸡肋的知识也是重点,只要你记住了考试的时候得分了就对了,至于你会不用这个知识那些都是不重要的。
这样一来就直接导致了那些真正有用而考试很少考或者不考的知识却被清描淡写的一笔带过,试问在这样死板的教学方式下,能够培养出钱老所说的创新人才吗?不可能,培养出来全是书呆子!书呆子会创新?简直是个笑话!钱老说要创新,要想别人之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之事。
其实从钱老说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钱老说的就是中国现在的教育方式问题。
现在的这种“死”的教学方式和钱老所说的创新是完全相背离的!钱老所说的创新是什么?创新就是“活”!看看我们国家每年中考、高考分数优异的学生不计其数,可是这些高分尖子为什么很少有人成为真正杰出的人才呢,原因很简单,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培育出什么样的人,“死”方法培育出来的都是书呆子,这些书呆子纵你考试成绩再好又有何用?也正是因为我们国家一项视考高分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方式和思想导致了我国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看看今日的初中生、高中生,满满一课桌的书,一沓厚厚的作业本,一副厚厚的眼睛片这些都是当今校园的特色。
钱学森之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2010-2020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 (公开征求意见稿) /html/e/jiaoyuguihuagangy ao.htm
钱伟长进入清华读的是文科,日本侵略中国, 钱伟长进入清华读的是文科,日本侵略中国,他说我要 学造飞机大炮,转学物理,终成文理皆通一代大师。 学造飞机大炮,转学物理,终成文理皆通一代大师。基于自 己的成材经验,钱伟长提出推倒“四道墙” 己的成材经验,钱伟长提出推倒“四道墙”,即破学校与社 会之间的墙,破师生之间的墙,破科系之间的墙, 会之间的墙,破师生之间的墙,破科系之间的墙,破教学与 科研之间的墙。 科研之间的墙。 纵观中国科学界的“三钱” 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 纵观中国科学界的“三钱”(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 和国学界的“两钱” 钱钟书、钱仲联)的成就,都是“ 和国学界的“两钱”(钱钟书、钱仲联)的成就,都是“一 复合型人才” 心评古今文章、两脚踏东西文化” 心评古今文章、两脚踏东西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而目前的应试教育是“残缺的智育” 何谈大师? 而目前的应试教育是“残缺的智育”,何谈大师?唯有 工匠,恰恰与科学精神格格不入。 工匠,恰恰与科学精神格格不入。
2005年 2005年7月30日,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 30日 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 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 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 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 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办 学模式能够培养出杰出人才来?上个世纪30 30年代钱老 学模式能够培养出杰出人才来?上个世纪30年代钱老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接受的教育,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种模 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 式。“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 人没有说过的话。 人没有说过的话。”
钱学森之问 谈中国当代教育

对孩子成长问题的思考众所周知,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广大家庭都只养育着一个孩子,父母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给予了自己孩子无限的希望和期许,他们把所有的爱都无私地奉献给孩子,他们都希望孩子在将来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希望孩子有能力,有出息,这些都没有错。
可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却出现了与父母意愿相反的情况,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呢?笔者做了以下几点探究。
一、家长的“溺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个家庭就一个孩子,家长自然把他们视为“掌上明珠”,奉为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
于是本能地施以娇生惯养养育着下一代,家长习惯性地形成了对孩子的无比疼爱与呵护,无论在饮食还是学习生活中都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一点亏,受一点苦。
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家长们不仅不让孩子做家务,连自理劳动也由家长包办。
盛饭、穿衣、削铅笔、戴红领巾、洗手绢袜子等等,都由家长代劳。
久而久之,孩子把家长当成了拐棍,一步也离不开。
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降低了这一代人的素质,孩子不仅不能成为强者,倒可能会成为一个窝囊废和寄生虫。
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
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
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使孩子越养越娇,弱不禁风,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从独生子女政策实施的那一刻起,家长们就已经把孩子作为家庭的成员中应尽的一份义务给埋葬掉了。
这种过分溺爱则纵容着孩子天性的慵懒与放纵,带来的后果往往使孩子养成贪图享乐、害怕吃苦的不良习惯。
还会养成一种孤高气傲、倔强、不听教导的不良性格,使之在接受学校教育时不易与其他孩子融洽相处,难于接受同学的不同意见,自然也就难于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
尤其老师在对孩子批评教育时,如果不能采取非常耐心和富有策略的教育手段,孩子还容易产生相当严重的抵触情绪,甚至产生厌学的消极思想。
独生子女身上出现的种种不良情况,说明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钱学森之问,戳中了中国教育的哪些要害?

钱学森之问,戳中了中国教育的哪些要害?钱学森之问戳中了当下教育的哪些症结?我认为有三:1,当下只是在做培训,没有教育。
所谓的教育也只是教学。
人才是各式各样的,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因人而异,教育的结果一定是异质化的,也就是常挂在嘴上的因材施教。
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人才得以成长。
可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基本上都是同一个样子。
2,教育宗旨错误。
这反映在对人才的认知错误,以及人才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是什么(人才价值观错误)。
人才按照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来分,大致上可以分成四类:天才、专才、通才和庸才。
当下的教育体系,致力于培养通才,也竭力避免庸才,却在拼命压抑天才和专才。
“全面发展”和“补短板”就是阉割天才和专才的两把刀。
3,人才遴选制度错误。
如果说前两个错误有一些隐性,则这个错误是显性的,但我们的教育体制就是视而不见。
对于一个国家,既要承接人类全部的既有知识,更要培养创新能力。
但对于受教育的个体,我们不能要求他承接太宽泛的知识领域。
能够把他最喜欢最擅长的领域学到极致,才是正确的培养目的。
弄清楚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问一问各领域的带头人“你们的事业需要6A中学学业支持吗?”,或者更直接调查大学各专业“有哪个专业需要6A中学学业支持?”没有哪个领域的知识是每个人都必须学到很高的层次,包括语文数学。
对于个体来说,只有他喜欢的擅长的领域知识才是他力求往深度学习的,其它所有知识都只是辅助知识,是工具,甚至连工具都算不上。
而辅助知识可以通过查手册或协作来解决。
以数学为例:如果你爱好数学,以数学为事业,你学到微积分、群论、数理变换、数论……,都还是基础知识,因为你的“矛头”是指向最前沿的问题,而不是既有知识。
如果你是非数学专业的理科生,假设你今后是全球知名建筑师,数学就只是你的工具,用不着花太大的精力去学习,完全可以等你需要某些工具的时候再去学习(这才是补短板),或者直接查数学手册、组织人协作。
你必须把精力尽可能用在你喜欢的擅长的领域,那才是你的事业,是你一生要走的路。
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观点1:我们国家人才冒不出来,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方式不对,尤其是基础教育,而美国则不同,人家是启发式的,我们是灌输式的,人家是思维训练,我们是知道灌输。
中国与美国教育制度的差异首先体现在以下几点:1.中国与美国教育的差异首先在于两国初等教育的教学目标不同:中国初等教育将开发孩子的智力,孩子好处高分看成首要目标;而在美国,初等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2.对待成绩的态度不同对中国孩子来说,一份不好的成绩单会使他收到来自各方压力.然而在美国,每个学生年终的成绩单都时间私人的物品.家长方面也不会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分数在大人心中比能力要差得远.而中国大部分学生的目的是"那高分". 3. 两国在知识观是存在差异: 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灌输,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和对知识的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 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和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 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即中国教育的静态与美国之间的动态差异,这一动一静这反映两国知识观的差异. 4.两国在提供该学生的环境上不同: 美国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就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的运动研究方法的能力. 而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能做学问的相互脱节的两阶段战略. 5.两国课程设置不同:比如关于外国语言的学习.在中国,学生在基础教育中只有英语一种(除专业外).这是教育系统为全体学生做的统一选择. 而在美国,学生选择德育的就大得多,包括西班牙语,发育,拉丁语等.还有在美国不用教材的课是存在的,他们通常叫做"家庭生活"课,. 课程内容包括缝纫,烹饪和增强自信心等等.他教给学生的是书本以外生活之中的事情,是作为一个人或者的必需.他教给学生如何生活 6.教育模式和高考制度不同:中国的启发式教育存在着一个弊端,就是其实一直到某一个问题的答案通过诱导学生,使他们找到"唯一的答案". 在美国学校的教学法,除了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教师一致的正确答案外,还给与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去探索教师和学生都没未知但却客观存在着的潜在答案. 在中国,除了少数人才不用看"高考"分数外,其余的均以"高考"成绩为录取人学得最重要的,唯一标准.但在美国学生年年都参加各类考试中的至少一种考试,一次失手,情有可言;两次失手,也可以理解……因此,这些考试成绩就可作为非常重要的录取入学考量标准。
钱学森之问——浅谈我国教育改革

“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谈谈我国的教育改革摘要:“钱学森之问”将我国的教育问题推上了舆论关注的焦点,本文就如今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概述,进而探讨了教育改革的新路径,认为教育应该从宏观的教育环境开始改革,进而改革微观环境,这就需要学校、家庭和教师三方面同时转变观念,沿着这样的改革新路径,才有可能真正回答“钱学森之问”。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教育改革教育环境创新型人才一、什么是“钱学森之问”所谓“钱学森之问”,就是钱学森生前不止一次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很大的问题。
”2009年8月6日,与温总理的最后一次见面中,他依然说:“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
”而真正让“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的焦点,源于2009年11月11日的一封公开信。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科学家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名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发出公开信的11位教授曾说:“几天前,我们满怀悲痛送别了钱学森老人。
作为一代科学大师,钱老对国家民族、对科学研究、对青年人才、对科学道德的挚爱,感动了全民族。
他的崇高人格和科学精神就像一座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连日来,人们在缅怀和追思中,不时会被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所震撼——‘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
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
”钱学森之问成为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钱学森之问对教育的启示

钱学森之问的教育启示
说起钱学森老先生,那真是个大写的“牛”字!他老人家问的那一句“为啥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嘞?”嘿,这问题,直接戳到了咱们教育的脊梁骨上。
咱们四川人讲究的是“巴适”和“实在”,教育这事儿,也得这么来。
你看嘛,现在娃娃些学习压力大,书包重得跟座山似的,但学的那些个东西,到社会上能用上几成?咱们得反思,是不是教学方法太死板,娃儿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给压没了?
教育嘛,就像是种庄稼,得讲究个“因地制宜”,每个娃儿都是块不同的地,得用适合他的法子去耕。
不能一刀切,全都往应试那条路上赶。
得让娃儿们多动手,多实践,心里头那点小火苗,得给它添柴加火,烧得旺旺的。
还有啊,得培养娃儿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别啥事都等着老师给答案,得学会自己问问题,自己找答案。
这样,将来他们走出校门,遇到啥难题,都能不慌不忙,自个儿想办法解决。
钱老的问题,就是提醒咱们,教育得改,得往好里改。
咱们得让娃儿们在学校里,不仅学到知识,更能学会怎么学习,怎么创新,怎么做人。
这样,咱们国家才能源源不断地冒出杰出人才,让世界都瞧瞧,咱们四川,咱们中国,教育也是顶呱呱的!。
“钱学森之问”(精简版)

我看“钱学森之问”——浅谈“钱学森之问”与创新人才培养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逝世。
但是他留下的“钱学森之问”震撼了中国的教育界,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成为了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在拷问中国大学教育。
仔细阅读公开发表的几篇钱学森生前谈话,他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思考。
钱学森曾对工作人员反复说:“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创新型人才,实行创新性教育,建设创新型学校。
”一般概念下的创新指技术创新,还应包括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更重要的内容;创新也不应该是少数发明家、杰出人物所独有的能力,它还包括全体劳动者、建设者的创造性劳动。
创新人才培养既是大学教育永恒的主题,又是我国当今大学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
钱学森去世后。
安徽11名教授就“钱学森之问”发表公开信。
如此隆重的举动。
想必一定有些卓越的见解了。
但有网友读罢归纳说:“看了这11住教授的公开信。
全文960字,内容除了新闻媒体报道的、大家已知的内容以外。
属于11住教授的东西。
就只剩下表态了——(1)只有直面这个疑问,才能为目前中国教育存在之种种问题寻求真正的解决之道。
(2)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解开这道题。
”实际上,这11位教授至少是从反面很好地回答了“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因为从中小学到大学,中国的教育大都被如同这11位教授一样的人物所占领。
他们不管面对什么挑战。
所能做的就是背诵一段历史教科书,引用领导人的几句讲话。
然后表示一下自己的决心。
我们从小就是这么长大的。
这种政治学习般的教育模式。
怎么可能培养出杰出人才?眼睛总盯着上面,盯着总理、部长或钱学森们。
而不把自己的关注点转移到学生内心世界的发育。
自然也就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学森之问谈教育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从“钱学森之问”谈中国当代教育之发展
“为何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顶尖人才“,这一问,是如此的一针见血。
泱泱十三亿大国,竟能出现如此情形,从概率论来讲是极不正常的。
我们本科大学生、硕士研究生人数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我们应引以为荣,还是另有缘由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顶尖人才的流产
人才的培养在于知识的积累,需从小做起。
这里提到的知识是干净的,无功利的,而现实情况又怎样呢
“我们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于当今社会是如此响亮,也正是这种态度,孩子们被重重大山压迫,兴趣何存武汉最近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些学生家长为上幼儿园的孩子制造名牌,其上有家长官职、收入等类似招摇的信息以保证老师给与关注。
这种氛围下的孩子将会怎样成长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大家反思吗
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我想有太多的人觉得这个问题不可思议,有一部分人为了考取什么证书以便获得什么职位,有很少一部分人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习。
学习目的是造成顶尖人才流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起一些外民族,比如说犹太民族,这一点我们落后很多年
有些外国人对我们的教育体系给出了如此评价:“中国的教育只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做题机器,而他们从不关心真理与道德。
据说有这样一类学校,全封闭管理,学生高三时每月的试卷能达到300份,这是怎样的一种畸形
而这样的学校因清华、北大的高录取率而被社会认可,吸引着众多其他学校来借鉴、学习。
尽管我们都知道它的弊端,但为何这类学校还在如火如荼的办下去
我想是我们的评估体系出了问题。
大学招生条件仅仅局限于分数。
分数便成了一个可以扭转乾坤的因素。
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的孩子会学到什么应试技巧、作弊、错误的思想。
孩子们也不会谈考试之外的东西,即使发现了一些问题,老师会对他说:“高考又不考,不用去想。
”久而久之,孩子们的思想便被束缚住了。
在这种氛围下,顶尖人才就很难被发现了。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堤,与之俱黑。
大学教育又能怎样大学生为何贬值研究生又能怎样蚁族是近来出现的一个名词。
它是初等教育体系与大学教育的完美之作!
难道不是吗社会是需要人才的,只是太多的“大学生”根本就不够格!现在社会的角逐是如此激烈,适者生存。
如果还有谁幼稚地认为学历、分数可以为自己找到一席之地,而不关心能力的培
养,后果怎样,你我都清楚。
不要为了逃避而考研,那终将是社会的负担。
“钱学森之问”确实问出了应试教育的弊端,我们只有确实用素质教育来替代应试教育,把培养考生变为培养学生,我们的教育才会取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