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艺术

合集下载

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和风格特点

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和风格特点

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和风格特点摄影是一门艺术,它通过镜头捕捉到瞬间的画面,记录下历史的瞬间和人类的生活。

中国摄影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摄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当时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了交流,摄影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也开始传入中国。

最早的摄影作品可追溯到1840年左右,但起初主要是外国摄影家在中国的活动,如法国人法羅、瑞士人李格和英国人尤瑞贝瑞等。

到20世纪初,中国本土摄影家开始走上创作的道路,探索中国摄影的独特之处。

20世纪初中国的摄影作品大多数是以记录社会生活为主,照片的主题大多涵盖人民生活,政治宣传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如著名的李宗仁将军家庭照片、民族英雄孙中山的庄重像等,这些摄影作品成为记录当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资料。

1949年后,中国开始进行政治革命和经济建设,摄影作为艺术形式也随之发展。

新时期的摄影强调艺术与现实的结合,注重捕捉人类命运和社会生活中的情感瞬间。

例如,鲁迅先生生活的街区、文艺工作者的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等,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同时,摄影作品中的人物、景色、物件等调性也更加多元化。

中国的摄影技术逐渐进步,其摄影理论也不断得到完善。

在摄影理论方面,中国的先辈们积极研究和借鉴西方摄影理论,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摄影理论体系。

例如,中国摄影家李伯元长期从事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的研究,提出“看音”、“听象”等概念,探寻了摄影和艺术的关系。

目前,中国摄影理论体系已经非常完善,可以更好地指导摄影艺术的创作。

在摄影技术方面,中国也在不断地探索新的技术手段,如黑白和彩色摄影技术、照相机设计和制造技术、摄影后期处理技术等。

特别是在摄影后期处理技术方面,中国近年来的发展更为迅速,多种图像处理软件得到广泛使用,为摄影后期制作和编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操作空间。

在风格特点方面,中国的摄影风格结果受到中国历史文化及摄影理论的影响,具有丰富的写实性和审美价值。

中国摄影杂志历届投稿情况

中国摄影杂志历届投稿情况

中国摄影杂志历届投稿情况中国摄影杂志是一个致力于推广和展示摄影艺术的专业杂志。

不同期刊刊登的作品是由摄影师们投稿参与评选的,而这些投稿作品的质量和数量也直接反映了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和水平。

在该杂志的历届投稿情况中,可以看到各个时期摄影师们的创作风格和题材选择的变化。

第一期:《中国摄影艺术》创刊号这期杂志是摄影师们对这个新兴杂志的热情回应,总共收到了300多份投稿作品。

其中大部分作品是以生活为背景的纪实摄影,以记录当时社会生活为主题,反映了人们生活的真实状态。

这种摄影作品表达了摄影师对社会变迁的关注和对生活细节的观察。

第二期:《中国摄影艺术》特辑–风景与自然这次特辑号主题为风景和自然摄影,杂志收到了超过500份投稿作品。

摄影师们通过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探索,展现了中国壮丽的风景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无论是山水画般的风光,还是动植物的细腻描绘,都表达了摄影师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对环境保护的呼吁。

第三期:《中国摄影艺术》特辑–人物与肖像这期特辑是关于人物与肖像摄影的主题,共有近800份投稿作品。

摄影师通过不同的拍摄技巧和构图呈现出了人物多样的个性与情感。

有的作品展现了人们的真实生活,有的作品则通过光影的运用和角度的选择,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琢磨。

第四期:《中国摄影艺术》年度大赛为了鼓励更多的摄影师参与,举办了年度大赛。

该期杂志共收到超过1000份参赛作品,包括前面几期的主题及其他摄影作品。

这些作品涵盖了人物、风景、纪实等各个方面,展示了摄影师们的创作能力和想象力。

其中的优秀作品还被选入年度大赛的最佳摄影作品展。

第五期:摄影师专辑–纪实摄影的表达这一期为摄影师专辑,展示了一些有影响力的纪实摄影师的作品。

这些摄影师通过对社会问题、人类命运及个人经历的记录,通过摄影展示了真实世界中的动人瞬间。

这些作品揭示了当代社会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并激发了人们的思考和共鸣。

第六期:摄影师专辑–抽象与实验摄影这次专辑突破了传统摄影思维,展示了一些抽象和实验摄影作品。

中国摄影师介绍范文

中国摄影师介绍范文

中国摄影师介绍范文1. 冯树勋(Feng Shuxun):冯树勋是中国现代摄影艺术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中国西方现代摄影艺术的奠基人。

他擅长人物摄影和风景摄影,作品以黑白照片为主,展现出独特的意境和创作理念。

2. 杨福东(Yang Fudong):杨福东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也是一位摄影师和电影导演。

他以黑白影像为特点,作品中常常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的意象,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展现出他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审美观。

3. 张晓刚(Zhang Xiaogang):张晓刚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摄影领域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作品通常以黑白胶片为媒介,主题涉及人物、城市、风景等,通过独特的构图和色彩运用,展现出他对中国社会和人文历史的思考和感悟。

4. 董洁(Dong Jie):董洁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女性摄影师之一,擅长以摄影记录女性话语和个体记忆。

她的作品充满诗意和情感,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捕捉,展现了女性内心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5. 王进(Wang Jin):王进是一位以纪实摄影为主的摄影师,他的作品常常关注中国社会的问题和变革。

他曾经参与众多重要新闻事件的报道,通过镜头捕捉到了许多令人震撼和思考的瞬间,展现了他对社会、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洞察力。

6. 高伟刚(Gao Weigang):高伟刚是一位年轻且备受瞩目的摄影师,他的作品以概念摄影为主。

他通过影像语言探索着人类内心的诸多世界,通过独特的构图和色彩运用,将抽象和现实相融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7. 郭振军(Guo Zhenjun):郭振军是一位以人物纪实摄影为主的摄影师,他曾经长期拍摄中国农村的生活和人文现象。

他通过对人物的观察和记录,以及对光影和色彩的运用,展现了农村人民的真实生活和情感世界。

8. 郑勇(Zheng Yong):郑勇是一位以纪实和社会摄影为主的摄影师,他的作品通常关注中国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和社会问题。

他通过细腻而真实的拍摄手法,以及对人物情感的把握,向观者展现了不同社会层面和背景下的个体生活和命运。

摄影艺术知识:拍摄中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背景把握

摄影艺术知识:拍摄中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背景把握

摄影艺术知识:拍摄中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背景把握摄影艺术是一门受社会发展和文化背景影响极大的艺术形式。

它把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瞬间,转化为一种永恒的艺术语言。

受时代背景和文化影响的同时,摄影艺术也反过来对社会文化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摄影艺术和社会发展、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并重点关注当代中国摄影艺术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社会发展对摄影艺术的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摄影艺术也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了变化。

从早期“玻璃板照相”到如今普及的数码相机和手机相机,摄影器材的更新换代,为摄影艺术注入了新生活力。

同时,科技的创新也带动了摄影艺术的飞速发展。

大型数字拍摄、VR全景摄影、三维立体拍摄等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增强了摄影艺术的表现力和观赏性,同时也极大拓展了艺术创作的空间和想象力。

除了科技的进步外,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变革也对摄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如深如广的影响。

比如,20世纪末期的“民族性危机”、“文化大革命”、“乡土文化”等现象都催生了一大批以人民生活为对象的摄影作品。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摄影艺术也多样化和多元化。

以服装、广告为代表的商业摄影成为一个新兴领域,而数字艺术又成为后现代思潮下的重要艺术形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摄影艺术也同时迎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期。

二、文化背景对摄影艺术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对摄影艺术的发展和变革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西方文化中的摄影艺术,强调的是“理性的、构造主义的组合”,追求光影、色彩的画面效果;而东方文化中的摄影艺术,着重于画面的画面感受和为空间带来的美感,更强调的是经验的感受。

近年来,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摄影艺术也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作品。

如今,东西方文化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东方抽象、波普艺术等各种不同艺术元素都被摄影艺术家们运用到摄影作品中,更加丰富了摄影艺术的形式和内容。

三、当代中国摄影艺术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仿制到自由创作的过程。

摄影艺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

摄影艺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

摄影艺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也是自古至今的艺术家们进行艺术活动,创造艺术作品的重要源泉。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转型加速,中国的年轻人对于中国五千年来凝聚的文化精华逐渐开始忽视的遗忘,少数传统艺术文化正逐渐萎缩甚至有消失的危险。

因此,对于传统的艺术文化传承已成为当今艺术界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摄影术以其强大的瞬间记录功能和纪实特性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传统中国优秀文化中吸取营养、探索精髓,认识在新的视觉文化的时代潮流。

将摄影术与文化结合,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为实现文化复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一、传统文化是国内摄影艺术发展的重要源泉中国传统文化是反映中国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是多彩的民族特质和风貌汇聚而成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摄影作为一种世界艺术,在发展革新的过程中,不断地接受融合着各民族的艺术。

摄影虽然诞生于西方,但是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对于摄影有着极强的影响。

世界的都是民族的,摄影这种被全世界人们共同接受的艺术,同时不断的吸收着各民族艺术的精华。

国画、书法、诗词等等经典文化,都为摄影的艺术语言表现提供了丰盛的借鉴方式。

中华民族世代所传承发展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极具鲜明民族特色的优良传统文化,以及内涵深刻、格调高雅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当今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创作主题等等各方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意来源。

二、科学对待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摄影艺术是一种年轻的现代艺术形式,人们往往用它来表现时尚,记录生活。

大多数的人们还是将眼光锁定在人文事件上或者美丽风光。

很少有人会想到和中国千年传统文化相结合。

其实作为一种年轻的艺术,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滋润,这种艺术形式只能是一种单一的文化现象。

从横向联系来看,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各个艺术之间也有着稳定的联系,各个艺术之间也是相互借鉴共同形象和创作。

中国有名摄影师及作品

中国有名摄影师及作品

中国有许多知名的摄影师,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评价。

以下是一些中国著名摄影师及其作品的简要介绍:
1. 郎静山:被誉为“摄影大师”,以集锦摄影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将中国画的的意境与摄影技术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代表作有《静山集锦》、《山水册》等。

2. 刘半农:中国摄影理论奠基人,他的摄影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

代表作有《半农谈影》、《摄影基础知识》等。

3. 吴印咸:中国著名摄影家,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得大奖。

代表作有《红色娘子军》、《西藏风光》等。

4. 吕厚民:中国著名摄影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捕捉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

代表作有《毛泽东肖像》、《周恩来肖像》等。

5. 陈复礼:中国著名摄影师,以其丰富的题材和独特的风格著称。

代表作有《黄山册》、《江南水乡》等。

6. 李振盛:中国知名摄影师,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奖。

代表作有《大漠孤烟》、《黄河谣》等。

7. 张大力:中国当代著名摄影师,以其创新的作品风格和独特的视角受到关注。

代表作有《瞬间》、《黑白》等。

8. 摄影师杨振宇:曾拍摄多部具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如《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十月围城》等。

这些摄影师的作品涵盖了风景、人像、纪实等多个领域,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捕捉到了世间万物的美好瞬间,为中国摄影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当代风光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浅析

中国当代风光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浅析

好 的体 现方 式, 映 了人 们 的追 求和情感 需 要。对风 光摄影 艺 反
术 特征 的总结 , 有助 于我们 更 好地理 解这 门艺术 、 作这 门艺 创
术 、 及 这 门 艺术 。 普

结构上 完美地结合 , 用形态 的对 比、 节奏 、 衡去创造 出一个形 平 态与 空间完美结合 的境界 。风光摄 影作 品的成功 与否 , 全在 于 景 物在 平面 空间的分 割适 当与否 , 以构 图是首要解决 的 问题 , 所
种 物我 交融 、 天人合 一 的艺术境界 , 中国传 统 的水 墨画 , 如 物
我 两忘, 与境 谐 ; 有的摄影家把 写实的光影美和 写意的诗情 意 还 美有机结合 起来 , 既表达意境美 的审美意象 , 又表达光色 美的审
波浪线 , 又或者是 实线、 线、 虚 半实半虚 线, 都能让整个 画面充满
( 上接 第 7 页 ) 9
获得 最佳 的光色 效果 , 而且 不 同的用光 方法还 能给我们 以不 同 艺术 视觉和 感 受。例如 , 用顺 光, 以让 景物清 晰明亮 、 运 可 色调 柔和 , 尽可 能真实地还 原事 物本身 的色彩 , 一种写 实 的效果 ; 有
运 用 侧 光 , 够 让 画面 形 成 鲜 明 的 明 暗对 比 , 生 强 烈 的光 影 结 能 产
分 重 要 的意 义 。
基金 项 目 : 章 为 20 文 0 9浙 江 省 教 育 厅 项 目 研 究 成 果 ( 题 编 号 课
Y 0 9 7 5 ) 2 00 2 6 。
艺术形 式, 学术研究意义上来 说 , 从 它提供 了一种崭 新的艺术表 现方 式 , 拓展 了绘 画艺术创作 中对 于载体材 料 的应 用范 围, 这 “ 无疑也将 丰 富人们对 于广 义绘 画的感 受, 这种 尝试 , 事实上 已给 我们 带来 一种新媒介 的 图像” 光源镜 刻是 一种创 新的艺术形 。 式, 它所反 映的是 对艺术 的创新 , 而艺术的创新正是 艺术 界研 究 的热点 问题 , 也是 文化创新体 系 中的重要 一环 。 因此 , 这个层 从 面上来讲 , 光源镜刻艺术具有积极 的学术研 究意义 。

国内知名摄影作品赏析

国内知名摄影作品赏析

国内知名摄影作品赏析摄影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在国内,有许多知名的摄影作品,它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一些国内知名的摄影作品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

第一组作品来自著名摄影师赵大春。

赵大春以其独特的纪实摄影风格闻名于世,他的作品《西部牧歌》系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组作品以西部牧场为题材,展现了中国西部广袤的草原和牧民的生活。

赵大春通过镜头捕捉到了草原上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牧民们的朴实生活,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壮美的画面。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自然风光,更深刻地揭示了草原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赵大春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纪实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摄影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第二组作品则来自著名女摄影师陈晓薇。

陈晓薇擅长以人物摄影为主题,她的作品《人间烟火》系列是备受瞩目的代表作之一。

这组作品以城市街头为拍摄场景,展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状态。

陈晓薇通过镜头捕捉到了城市街头上繁忙的人群和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一幅真实而鲜活的城市画卷。

她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城市的繁华和多彩,更深刻地揭示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给人以深刻的共鸣和感动。

陈晓薇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了中国摄影艺术中的瑰宝之作。

第三组作品则来自著名摄影团队“光影家园”。

这个团队以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了中国摄影界的佼佼者。

他们的作品《山水中国》系列是备受瞩目的代表作之一。

这组作品以中国的山水风光为题材,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光影家园通过镜头捕捉到了中国的山水之美和传统文化的内涵,展现了一幅古朴而优美的画卷。

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的自然风光,更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给人以深刻的震撼和启迪。

光影家园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了中国摄影艺术中的瑰宝之作。

综上所述,国内知名的摄影作品无论是从题材、创作理念还是技术手法上都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摄影艺术摄影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主要通过照相机和感光材料(或感光元件)完成静止的二维空间画面捕捉,以具体、直观的瞬间形象,直接诉诸于人们的视觉。

一、早期中国摄影(1900—1949)1、摄影进入中国摄影术诞生于1839年,以法国科学家达盖尔的银版法摄影术为标志,揭开了人类观察世界和记录世界的全新模式,从而为人类史的纪录提供了无可匹敌的视觉范本。

摄影术很快在世界各地迅速普及,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然而摄影在中国闭关自守的格局背景下,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后来的清朝统治者曾经这样认定摄影:奇技淫巧,坏人心术。

从而以封建主义的仇视立场,拒摄影于国门之外。

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在中国境内的摄影,主要是一些国外的摄影师对中国的记录。

最早对中国城市投以关注并且被认为是第一位到过中国的西方摄影记者是费利斯·A.比托。

他出生于威尼斯,后来加入英国国籍。

1860年,他以摄影记者的身份在中国旅行,并且报道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战役后期的主要事件,记录了北京附近皇家颐和园的破坏和对天津的占领。

美国摄影师约翰·汤姆森也是最早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画面传播到西方的摄影家,并且收获颇丰。

1873年到1874年,汤姆森出版了《图说中国和它的人民》一书,200幅胶版印刷的照片和说明文字,是他近5年的辛勤结果。

他的足迹遍及大陆内地和香港、台湾,除了人物肖像和场景外,还有很多世俗的生活场景,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艺术的萌芽中国自己的摄影艺术萌芽和发展,始于20世纪初期。

当时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为慈禧太后拍摄“御照”的年轻摄影师勋龄。

勋龄为东三省满族人,曾随父亲到摄影的诞生地法国学习陆军,酷爱摄影。

1903年回国后,带回全套摄影器具,任慈禧的摄影师。

在1903年入宫到1905年离去的两年间,为慈禧及其宫眷拍摄了大量照片,并流入民间。

这时候的清朝政府已经一改对摄影的敌视态度,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促成了摄影在中国的普及。

“西法造像”不仅在中国的城市成为一种新兴行业,以商业为目的的流动摄影师在穷乡僻壤也时有所见。

摄影在中国不断普及发展,逐渐由一门科学演变为人们公认的艺术样式。

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第一次南洋劝业会上,通过评选,湖北钟大声和天津刘治平拍摄的照片获得银牌奖,杭州二我轩照相馆选送的《杭州西湖各景》照片一册,经评审并由“皇帝钦定”为金牌奖。

这一时期中国摄影发展的主流是工艺与商业相结合,与欧洲19世纪50年代摄影的发展特点相似,尽管晚了半个多世纪。

同时,这些“师夷之技”的中国摄影师,比起到中国猎奇的外国摄影师来说,他们所留下的作品和表现出来的才华,并不逊色。

辛亥革命前后,由于风起云涌的战争背景,中国摄影回应科学与民主的呼声,在报道摄影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具有进步思想和敏锐观察力的摄影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瞬间。

革命志士喻培伦、从事战地摄影的李白贞等人,都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报道摄影画面。

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摄影家高剑父受孙中山先生委托,成立了“中华战地写真队”,总部设在广州,经常深入部队拍摄战事进展情况。

这一时期随着印刷术的成熟,国内还出版了许多摄影专集和时事摄影明信片。

其中最具影响的就是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的《大革命写真画》,以及华北照相馆编辑的《天津水灾纪念全图》等。

3、艰难的起步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尽管整个中国社会处于“兵连祸结”的战乱背景之下,但是中国摄影却在艰难中起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1920年前后,我国最早的新闻图片社“中央写真通讯社”成立。

1921年,钱景华在家乡江苏常熟组织摄影团体“乐社”,并与俞采生共同举办了中国摄影史上最早的联合影展。

1922年,我国最早的摄影期刊《摄影杂志》在广州创刊。

1923年,陈万里等发起成立“艺术写真研究会”,后改名为“光社”,成为中国摄影史上最著名的业余摄影家组织。

1925年,林泽苍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摄影学会”,创办《摄影画报》,“号称会员数千人”。

同年,上海美术团体“天马会”举办第七届展览,首次陈列了陈万里的摄影作品,标志着中国摄影进入了艺术的殿堂。

紧接着,1926年夏,摄影家吴中行的处女作《归牧》入选英国伦敦摄影沙龙,并被收入《英国国际年刊》,吴中行也于同年成为加入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第一位中国摄影家。

1927年,北京光社成员刘半农,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出版了《半农谈影》——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摄影理论著作。

1930年,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摄影团体“黑白影社”成立,标志着中国摄影艺术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这样一个成熟的摄影环境中,造就了一大批我国早期著名的摄影家,如郎静山、王小亭、方大曾、吴印咸、沙飞、陈万里、张印泉等。

这些摄影家或是在纪实摄影领域,或是在艺术摄影领域,为中国摄影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进入战争时期进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摄影更多地呈现出图片报道的模式,一些著名的军事将帅也和摄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叶挺将军用他的徕卡相机,留下了许多具有文献价值的照片。

新四军领导人张爱萍将缴获的蔡司相机和手枪随身携带,成为著名的战争摄影家。

1942年,为了纪念抗战五周年,《晋察冀画报》创刊。

到1948年为止一共出版了44期,3万2千册。

随后《山东画报》、《华东画报》、《胶东画报》、《晋热辽画报》、《东北画报》相继问世,为中国图片摄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中国的摄影艺术(1949—2000)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摄影家石少华、罗光达、侯波等14人担负了开国大典的报道,童小鹏拍摄的“毛泽东讲话”,成为新中国第一幅彩色照片,揭开了中国摄影新的一页。

1、50年代的中国摄影5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犹如童话般充满美好记忆的时代,当时的中国摄影还远未普及,从事摄影工作的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从解放区过来的长期从事战争摄影报道的随军记者,以其鲜明的立场和丰富的报道摄影经验,很快成为新中国摄影界的骨干力量。

另一类是曾经在国民党统治区为报社工作的摄影记者,以及大批从事照相馆经营的摄影人员,拍摄风格主要延续了唯美主义的摄影方式和情调,具有较强的民间色彩。

1950年,第一本大型的以图片报道为主的八开彩印杂志《人民画报》正式创刊。

第二年,另外一本相同规模和印刷质量的图片类杂志《解放军画报》创刊。

这两本画报和后来在1955年创刊的《民族画报》呈三足鼎立之势,并将此格局一直保持到80年代中期。

它们在摄影报道和图像传播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并不亚于世界一流的杂志《生活》、《观察》或是《巴黎竞赛画报》。

50年代的摄影一方面以社会纪实为主,著名的代表作有齐观山的《斗地主》,时盘棋的《烧地契》,高亚雄的《上甘岭战斗》,蔡尚雄的《修建高炉》,张其军的《鼓动》,李仲魁的《在结婚登记处》,李曙的《农民诗人王老九》等。

这些作品从今天看来,都已经成为一个时代最具象征意义的视觉记录和图像符号。

另一方面,以人像、花卉、静物和风景为主要题材的拍摄,也在一些著名摄影家的努力下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如郑景康的《画家齐白石》,黄翔的《黄山雨后》,张印泉的《静物》,熬恩洪的《油菜花》等。

这些以情感和趣味表达为主要特点的作品,延承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以“写神”为主,奠定了中国摄影界“艺术摄影”的美学标准,甚至一直影响到今天。

50年代摄影界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在1959年为国庆10周年编辑制作的大型画册《中国》。

这部编入了172位摄影家的464幅摄影图片、重达8公斤的里程碑式的画册,如同一部史诗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10年间的精神面貌。

其中最具影响的作品有吕厚民的《欢送志愿军归国》,孟宪全的《送别亲人》,田原的《炼钢能手李绍奎》,茹遂初的《要把洮河引上山》,陈勃的《冒雨奋战》,袁毅平的《东方红》等。

2、时代重压下的摄影60年代前期,在整个政治空气尚不紧张的背景下,中国摄影家开始将自己的人生哲学与摄影拍摄协调起来,将自己的审美情趣与摄影的服务功能尽可能和谐地糅合在一起,诞生了这样一些有代表性的摄影作品:牛畏予的《跟我走》,陈文辉的《我是一个兵》,陈复礼的《漓江早渡》等。

接下来,50年代那种花花草草的摄影已经被逐渐认为是脱离时代的小资情调;风景不再是纯粹的风景,而是祖国大好河山和呈现出社会主义新气象的新农村;任何个人的表现都被认为是可耻的。

随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狂飙突进,摄影家个人已经成为整个历史的一部分,个人价值完全消失在历史价值之中。

摄影在精神方向上的一致性,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惊人景观。

摄影界“题材决定论”、“主题先行”的创造方法盛行一时,“坐在家里想画面,到了现场摆画面,群众当演员,我来拍照片”,成为当时摄影创作的真实描述。

然而也有一些忠实于历史真实的摄影家坚守着自己的立场,以客观的角度纪实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

这些画面对于了解中国历史的演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76年,“四五”运动敲响了“四人帮”的丧钟,也给中国摄影界带来了历史性的转机。

1月8日和4月5日,在纪念周总理的悼念活动中许多人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大量现场照片,成为中国当代摄影史上值得永远记取的一幕。

随后,参加“四五”运动摄影的吴鹏、高强、罗小韵、李晓斌、王志平等发起编辑的“四五”运动摄影画册,直到1979年由叶剑英元帅题写书名《人民的悼念》后,才得以正式出版。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吴鹏的《团结起来到明天》、罗小韵的《力挽狂澜》、王立平的《让我们的血流在一起》等。

“四五”运动摄影为推进中国社会变革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因此涌现出一批摄影新人。

时隔三年,以这伙年轻人为主组成的新中国第一个民间摄影团体“四月影会”成立,并于1979年4月5日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了《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展第一回,展出了50位作者的300幅作品,25天接待了7万多观众,惊动了北京城。

展览锋芒毕露地对极左的文艺思潮遗风、对神性的权威提出了挑战,浓郁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是首展作品最显著的特色。

同年7月14日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的摄影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以画意摄影的风格吸引了六七万观众的目光,颠覆了“重大题材”或“长官意志”对摄影界的统治,对中国摄影在新时期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3、蓬勃发展期80年代的中国摄影,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历史的巨大变化毫不留情地给摄影文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群众性的摄影活动的普及和开展,无疑给中国摄影的复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方面,作为中国最高级别的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从1982年的第12届一直到1988年的第15届,主要以唯美的创作风格倾向扭转了摄影曾经是作为一种说教的偏差,从推动群众性的摄影创作和加快摄影的普及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另一方面,一种作为潜在的对现有摄影文化的自觉突围,都只是处于一个非主流的状态——在展览形式上,有第二回《自然·社会·人》展览,《现代摄影沙龙》85展、86展,《太阳·人》影展,《80平米影展》,王氏四兄弟的《广场漫步摄影展览》,以及规模盛大的《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以及优秀作品展,其观众之多、反应之大、都超过了权威的国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