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说明报告

合集下载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篇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摘要近年来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由于缺失正常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心理问题增多,学习成绩下降等方面。

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发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个教育管理难题,极待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字农村农民工留守子女家庭教育弱势群体引言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角角落落。

而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

这些孩子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这些流动农民的心头之痛。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并且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转到非农业,从农村转到城镇,流动农民及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不断增加。

农民工子女是一个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群体,其权益保护不容忽视。

我们对汉中市城固县原公镇部分农民工子女及家长展开问卷调查,以了解农民工自己怎样看待这些问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产生,有一个随农民工规模不断扩大而日渐积累的过程。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加速发展,农民工的规模更加壮大,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xx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1823万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达到700万人,留守在家的儿童2200多万。

于是,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城市中的热点社会问题,市民也高度关注。

我们的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几个问题: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情况;农民工子女在学校中的受教育情况;留守子女的教育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家长对学校和社会的期待等。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随着张家口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城镇,许多务工者携子女一同进城。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的大部分将成为新一代张家口人,他们的素质如何,关系到张家口人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张家口市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稳定。

这些进城务工人员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理应享受劳动的成果,其子女有权利同本地孩子一样接受同等质量的义务教育。

那么,这些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状况如何?近日,以入户走访、师生座谈、填写问卷的形式,分别到桥东区、桥西区、下花园区开展了调查,填写针对家长、教师、学生三类调查问卷共172份,先后走访家庭45户,到8所学校与38位老师、87位学生进行座谈交流,并分别到市教委和三个区的教委了解相关情况。

现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基本能顺利接受正常的义务教育1、国家有力的政策措施为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正常的义务教育提供了根本的保证。

2003年国办发78号文件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2004年河北省教委16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做好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工作的通知》,张家口市教委也根据上级精神下发了相关通知,明确提出“坚持流入地政府全面负责、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纳为主”的原则,尽可能做到按居住方位就近安排其子女入学,全市划出36所小学、30所初中作为务工子女入学指定就读学校。

务工人员只要有暂住证明、就业证明、居住房证明就可到当地区县教育部门,为子女安排就学。

通知还明确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接受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要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取借读费、转学费、择校费等。

这就为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提供了政策保证。

2、学校基本能按照政策规定接受务工子女就学。

根据张教基字[2004]223号《关于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工作的通知》精神,2004年市教委对全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张家口市务工人员子女有27521人,全部在流入地入学,其中进入公办学校的25944人,占94.3%,在民办学校入学的仅有1577人,只占5.7%。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l ・ 1
点也经常变动 , 这给他们的子女接受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中间转学、 中途 回家等情况频繁发生 , 大量
的学籍变动也就在所难免。这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 也给他们再入学带来了很大 的不便。再 由于
我国教育体系的不统一, 跨区间的流动使 区域间教育 内容衔接问题 日益彰显 , 同地区使用的教材不同, 不 难 易程度不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随父母辗转流动的过程 中, 要不断适应不同难易程度的教材与教学, 加大
么大?种种的疑惑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了许 多的不理解 , 有时甚至是仇视; 其二 , 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 的较大 差异 , 使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认为受到歧视而感到 自 。这些同学大多就读于公办学校 , 卑 性格比较内向, 与老师同学的沟通较少。有时是周围城里同学的排斥造成了他们的 自卑 , 有时是内心的敏感把 自己孤立起 来; 其三 , 基础较差 , 学习跟不上 , 心理压力大。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多数来 自贫困地 区, 当地的基础教育较落 后, 学生的基础较差, 而且在课程设置方面与所在城市有较大出入。再加上频繁的流动使课程衔接不上。 知 识 不系 统 , 以致学 生 的成 绩上不 去 。另 一方 面 , 一些 家长尝 尽 了背井离 乡之苦 、 奔波打 工之 累 , 深感知 识 的重 要, 于是 把所 有 的希望都 寄托 在下一 代身上 , 对孩子 高标 准 , 严要 求 , 自身 又缺 乏 辅导 子 女 的知识 与 能力 。 而
增加 了 3 5 3人 、2 7 21 2 3 5人 、 0 3 1 1 8人 。
《 中华人 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规定 , 国义务教育 由地方负责 , 我 分级管理 。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J 主要 由其户籍所在地政府负责 , 教育经费则按照户籍学生数下拨。这样 , 当儿 童随父母迁徙到城镇 , 原户籍 所在地政府不可能再负责他们的教育 , 而流入地政府没有承担他们教育的经费预算。进 城务工就业人员随 迁子 女 的平 等教 育权 利如何 得到 保 障?本 文就这 一 问题 进行 初浅 的研究 。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说明报告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说明报告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之吉白夕凡创作情况说明陈述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家庭的亲情温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存在诸多问题,为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网络教育模式,弥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的家长放心在外打工,我校在本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现总结如下:一、摸清情况,确立工作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竭深入,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经商,有许多成功人士已在经济发达地区购置房产安家落户,使大量生源外流,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民在外过着低收入的打工生活,无力支付高额的异地借读费用,只好将子女留在本乡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忙看管。

为此,我校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网络教育模式,弥补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让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的家长放心在外打工二、我校采纳的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关爱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每班推荐几名典型学生与我校在职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1—3名学生,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他们生活、指导他们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建立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档案。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建立了每个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档案,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4、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为了“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我校在周二至周四的下午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课外阅读、学习指导、体育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

毕节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调查研究

毕节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调查研究

毕节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调查研究【摘要】这篇文章主要调查了毕节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分析了毕节市进城务工人员的概况,调查了他们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现状,并分析了影响因素。

同时提出了提升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对策建议,并对毕节市的政策进行评估。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结果,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参考和建议,有助于提高他们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关键词:毕节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调查研究,概况分析,现状调查,影响因素分析,对策建议,政策评估,结论总结,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毕节市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很多农村居民通过进城务工来谋求更好的生活。

这些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却面临着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因为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很多孩子被留守在家中,缺乏监护和照顾。

这导致了一些孩子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甚至辍学。

由于进城务工的父母缺乏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也影响了孩子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毕节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提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水平,才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增强他们的竞争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研究旨在深入调查分析毕节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并对现行政策进行评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性方案。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毕节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毕节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影响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因素,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以及对毕节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政策的评估。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各级政府制定更加针对性和有效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同时为打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困境,提升其接受教育质量做出贡献。

学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总结

学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总结

学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总结篇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总结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总结丹东市教育局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认真贯彻省文件精神并出台了《丹东市关于开展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扶助专项工作方案》、《丹东市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始终把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摆在重要议事日程,积极采取措施,妥善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丹东地区现接收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9693人就读,完全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问题,为丹东市的和谐稳定做出了应有贡献。

一、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我市已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问题纳入了全市教育工作总体规划,按照相对就近、免费入学、统筹安排、一视同仁的原则,及时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到就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入学,小学由学校统一安排,在社区张贴招生通知,各校组织学生报名入学;小学升入初中就读,由教育局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居住地址,相对就近分配到初中就读。

二、实行阳光招生,阳光分班丹东市教育局下发了《丹东市教育局关于做好中小学招生工作的通知》《关于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分班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切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阳关分班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坚持按学区免试就近入学原则,本地学生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混合编班,在教育收费方面,免学费免书费,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学校做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指定学校参加中考,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确保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享有和城市学生同等权利。

三、简化入学程序为了方便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办理转入学手续,只需提供户口、居住证、务工证明,教育局根据其居住地按照相对就近入学原则安排就读学校,学校无条件予以接收。

四、加强学籍管理建立了以学校管理为中心,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为加强对流动儿童就学情况监管,各校还建立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备案表、留守儿童档案,及时掌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信息及就学、转学、辍学等情况。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调查报告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调查报告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伴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一部分进城务工子女也跟随父母进入城镇生活。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情况受到广泛关注。

特别是2010年7月29日我国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时,在要求“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的前提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能不能入学以及到哪里入学的问题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了。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所有接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如何实实在在地针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尽快地融入到新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但是,面对这些随父母迁入城市的孩子们的教育,确实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一、我校的基本情况我校现有学生820人,其中外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506人,占学生总数的61.71%。

其中,一年级95人,二年级74人,三年级104人,四年级72人,五年级75人,六年级86人。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外省的有158人。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由最初的指定学校变成学生和学生家长自主择校,在学生入学、编班、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和本地学生一样。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习有困难(相对)的学生215人,占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总数的42.4%;结对帮扶学生268人,占总数的 52.96 %。

二、调查分析针对我校的实际,制定了两份调查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调查表(学生)(表一)”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调查表(家长)(二)”,我们对3——6年级共计337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其家长展开了问卷调查。

学生年龄段为10——15岁。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受教育权利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教育情况说明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教育情况说明

林州市第九中学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为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常住户口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根据《义务教育法》以及国家和省相关政策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现就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特拟定本实施方案。

一、广泛宣传、深化认识。

进一步增强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之一,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未来的人口素质,也关系到当前社会的稳定和谐。

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是践行“中国梦”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巩固我校“两基”成果、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任务。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学校要依法保障进城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构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为抓好此项工作的落实,学校成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秦保忠副组长:张兰妹申永兴成员:刘海峰马琳万立开赵广玉陈波峰秦永华切实加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随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我校入学,学校认真做好接收就读和教育教学工作。

对于在划定范围内的学校不能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要求的,应按相对就近和方便的原则在相邻学校入学。

严格执行学籍管理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
情况说明报告
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监护、家庭的亲情温暖和良好家庭教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存在诸多问题,为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网络教育模式,弥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的家长放心在外打工,我校在本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摸清情况,确立工作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经商,有许多成功人士已在经济发达地区购置房产安家落户,使大量生源外流,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民在外过着低收入打工生活,无力支付高额异地借读费用,只好将子女留在本乡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助看管。

为此,我校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网络教育模式,弥补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让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的家长放心在外打工
二、我校采取的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关爱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每班推荐几名典型学生与我校在职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1—3名学生,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他们生活、指导他们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建立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档案。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建立了每个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档案,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4、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为了“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我校在周二至周四的下午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课外阅读、学习指导、体育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

5、形成关爱合力。

学校在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与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远在外地家长定期电话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6、给父母的一封信。

各班级还安排所有的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等向父母进行汇报。

三、成绩和困难
经过近一年来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关爱“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作为当前一个社会问题,落实到学校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开支,学校这个大家庭也负担不起,经费不足,大大制约“关爱工程”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学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同时,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人员也是制约“关爱工程”的问题之一,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

总之,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

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教育和关爱。

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2019年6月3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