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二节变换分析法3(上课)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详案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本节内容《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选自人教A 版必修四第三章第二节,其中新任务是通过已知的两角和差公式及二倍角公式探索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通过简单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原则、方法. 本节把三角恒等变换的应用放在三角变换与三角函数间的内在联系上,从而使三角函数性质的研究得到延伸.二、教学目标及学科素养分析课程目标:1、能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二倍角正弦、余弦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记住sin cos y a x b x ωω=+的化简方法.2、能正确的对形如sin()y A x ωϕ=+的三角函数性质进行讨论,能灵活利用公式,通过三角恒等变换,解决函数的最值、周期、单调性等问题.3、能运用三角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4、通过三角恒等变换的训练,能够培养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 学科素养:1、 数学抽象:三角函数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2、 逻辑推理:运用三角函数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3、 数学运算:利用三角函数公式进行计算和化简;4、 直观想象:让学生感受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5、 数学建模: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感知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转化、化归、换元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中的应用.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已有的十一个公式为依据,进行三角恒等变换,对形如sin()y A x ωϕ=+的三角函数性质进行讨论教学难点: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变换过程的设计,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变换过程的能力.对形如sin()y A x ωϕ=+三角函数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归纳、抽象、概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五、教学过程探究一:形如sin()y A x ωϕ=+函数性质的探究三角函数主要刻画的是周期性质,随着周期变化,函数的图象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函数的相关性质而发生改变.问题1.求函数2sin(2)()6y x x R π=+∈的周期,最大值. 生:函数2sin(2)()6y x x R π=+∈的周期为T π=,最大值为2.问题2.求函数sin ()y x x x R =+∈的周期,最大值.生:函数sin ()y x x x R =+∈的最大值为2,周期为2T π=.学生也可能不会回答.师: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形如sin()y A x ωϕ=+的函数性质做了探究,今天再继续探究形如sin()y A x ωϕ=+的函数性质.只不过今天我们研究的函数没有直接给出sin()y A x ωϕ=+的形式,需要先将所给的函数式化简为sin()y A x ωϕ=+的形式,从而使三角函数的性质研究得到延伸,体现了三角变换在化简三角函数式中的作用.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问题.函数sin y x x =+如何化简为sin()y A x ωϕ=+的形式?提问学生回答:因为sin y x x =12(sin cos )22x x =+ 2(sin cos cos sin )33x x ππ=+2sin()3x π=+. 所以函数sin ()y x x x R =+∈的最大值为2,周期为2T π=.问题4.刚才所化简的函数是形如sin cos y a x b x ωω=+的函数,那么我们如何将形如sin cos y a x b x ωω=+的函数化简为sin()y A x ωϕ=+的形式呢? 生:思考后讨论(2分钟),提问回答:sin cos )y a x b x x x ωωωω=+=+ 令cos ϕϕ==则sin cos y a x b x ωω=+cos cos sin )x x ωϕωϕ=+)x ωϕ=+.师:sin cos y a x b x ωω=+)x ωϕ+,其中tan b aϕ=.这个公式我们称为辅助角公式.现在我们利用这个公式解决下面的例题.例题:函数3sin ()22x x y x R =∈的周期为 .生:思考后,提问回答:3sin 22x x y =-1cos )222x x =-cos cos sin )2626x x ππ=-sin()26x π=-. 所以函数3sin ()22x x y x R =∈的周期为=4T π.。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学设计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4)》(人教A版)中第三章的第二节“简单三角恒等变换”(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研究如何让利用已有的三角函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以及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和变换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让选择共识,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1)掌握运用和(差)角公式、倍角公式进行三角变换的方法和思路;(2)弄清代数变换与三角变换的不同点2.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够利用换元、逆用公式等方法对三角函数式进行恒等变换,化简三角函数式,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2)弄清代数变换与三角变换的不同点,认真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提高推理、运算能力;(3)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和价值目标(1)认识事物之间的的区别和联系,体会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唯物主义思想.(2)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理性精神.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的推导训练(2)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在与代数变换相比较中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2.教学难点: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变换过程的设计,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变换过程的能力四、教法选择1.观察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法.这节课采用的第一个方法就是“观察、比较法”;2.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合作共事的团队精神,这节课还采用了“合作、讨论法”,让学生共同探讨、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形成共识.五、学法指导对于求函数的最值,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剩下的问题就是有没有一种更一般的方法,能运用于更多更复杂函数的求最值问题?教学设计中注意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得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观察、分析、归纳,以形成认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六、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大致按照“创设情境,铺垫导入——合作学习,探索新知——指导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馈建构”四个环节进行组织.(一)、创设情境,铺垫导入1、复习回顾(1)三角函数的和(差)角公式(2)三角函数的倍角公式2、问题引入问题1:α与2α有什么关系? 问题2:化简:(1) = _______ (2)1 -= _________(3)= _________(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例题1.试cos 表示、、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联想关于余弦的二倍角公式,将公式中的 替换成 。
傅里叶变换分析法

22
电路基础教学部
2004年11月25日10时7分
3.3.3 频谱密度函数(2)
Fn 2π F (ω ) = lim TFn = lim Fn = lim ∆ω → 0 ∆ ω ∆f → 0 ∆ f T →∞
表明:F (ω ) 是单位频带的复振幅,具有密度的概念,故称 其为频谱密度函数,简称为频谱函数或频谱密度(Spectral density)。
1 T /2 1 − jnω 0 t Fn = ∫ f ( t )e dt = (a n − jbn ) −T / 2 2 T nω 0τ nω 0τ A Aτ = sin( )= ) Sa ( 2 2 nπ T
f (t ) =
sin x x
1
-3π -π 2π -2π 0 π 3π
∞
x
n = −∞
∞ −∞ ∞ −∞
f ( t )e − jωt dt =| F (ω ) | e jθ (ω )
∞ −∞
f ( t ) cos ωtdt − j ∫
f ( t ) sin ωtdt
* f(t)为实函数 F (ω ) = F ( −ω )
| F (ω ) |~ ω
θ (ω ) ~ ω
f(t)为实偶函数 f(t)为实奇函数
…
…
ω0 2ω0 3ω0 nω0 ϕn ϕ1 ϕ2 ϕ3
-3ω0 -2ω0 -ω0 0
ω0 2ω0 3ω0 nω0 θn θ1 θ2 θ3
…
…
-3ω0 -2ω0 -ω0
…
0
ω0 2ω0 3ω0 nω0
…
θ-3 θ -2
电路基础教学部
θ-1
0
ω0 2ω0 3ω0 nω0
单边频谱
第三章 第二节 义素分析

{偷}=[人+非法获得钱财 +秘密地]。
{抢}=[人+非法获得钱财 +公开地]
六 思考和练习
P 107 :一、二、三、四、五题。
谢谢大家!
(二)比较异同
义素分析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比较词语的异
同,抽象出彼此相互区别的特征。比较异同 可以采用列表比较的办法:将各个词语竖行 排列,将相互之间的异同横行排列。比较时 可以采用分类的办法,从各种角度分类,抽 象出各类之间的异同。如:105页的矩阵式。 列表。
1 确定共同义素
1 确定共同义素。
括号横排式”。
例:P105页的“矩阵式”和P106-107页的
“方括号横排式”。
四 义素分析的模式
(一)名词模式
(二)动词模式
(三)形容词模式
(一)名词模式
名词的义素分析模式可以概括为: {义项}=[属性1、属性2、……属性n、类属]。
多为定义式释义,种差+属概念。区别义素+共同义素
主 的义素结构。
(二)动词模式
动词的义素分析模式可以概括为: {义项}=[主体、方式、动作、客体、因果]。
例:P106-107页的“方括号横排式”。
{入伏}=[进入伏天、伏天开始]。
{出伏}=[出了伏天、伏天结束]。
{煎}:〔-油量大+不断翻动+长时间〕
{炒}:〔-油量大+不断翻动-长时间〕 {烹}:〔-油量大-不断翻动+长时间〕 {炸}:〔+油量大-不断翻动-长时间〕
(三)简化义素
简化义素是指系统而简明地揭示 词语之间的
异同。简化义素包括以下步骤:
1 一是用符号来揭示彼此的异同。一般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三章 海洋水体 第二节 海水的运动》优质课教学设计_15

《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地理选修二第三章第二节《海洋地理》的内容,讲述海水大规模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主要学习洋流,洋流主要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洋流的概念及分类(识记),二是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三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简单应用)。
本节教材内容与前后几节教材的内容有紧密联系。
一方面,关于洋流的分布规律,与必修一所学的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世界气候分布等有着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是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体现。
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学习,不仅能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还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对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的迁移。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设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2)运用实际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综合分析能力;(2)绘制大洋环流简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3)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2)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3)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三、教学的重、难点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点:利用全球风带、洋流模式图以及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大纲规定以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其为重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对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来说,较难完成,故确定其为难点。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第3课时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第3课时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土地资源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第3课时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主要介绍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本节教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土地资源有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还不够关注,本节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深入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提高珍惜土地资源的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掌握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方法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珍惜资源的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方法和措施。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认识到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土地资源的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实例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为背景,引发学生对土地资源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土地资源利用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3.知识讲解:介绍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掌握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
4.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看法,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珍惜资源的意识。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033第三章 傅里叶变换

T 0
f
2(t)d t
a02
1 2 n1
an2
bn2
a02
1 2
cn2
n1
Fn
n
2
这是帕塞瓦尔定理在傅里叶级数情况下的具体体现; 表明:
周期信号平均功率=直流、基波及各次谐波分量 有效值的平方和;
也就是说,时域和频域的能量是守恒的。 Fn 2 ~ 绘成的线状图形,表示 各次谐波的平均功率 随频率分布的情况,称为功率谱系数。
第三章 傅里叶变换
3.1 引言
X
频域分析
第 2
页
频域分析将时间变量变换成频率变量,揭示了信 号内在的频率特性以及信号时间特性与其频率特性之 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导出了信号的频谱、带宽以及滤 波、调制和频分复用等重要概念。
从本章开始由时域转入变换域分析,首先讨论傅里 叶变换。傅里叶变换是在傅里叶级数正交函数展开的基 础上发展而产生的,这方面的问题也称为傅里叶分析 (频域分析)。将信号进行正交分解,即分解为三角函 数或复指数函数的组合。
第第 2222
页页
偶函数 奇函数 奇谐函数 偶谐函数
注:指交流分量
X
第第
1.偶函数
2233
页页
信号波形相对于纵轴是对称的
f (t) f (t)
f (t) E
bn 0
4
an T
T
2 0
f (t)cosn1t d t
0
F
n
F (n1 )
1 2
an
jbn
1 2
an
T
O
n 0
T
t
傅里叶级数中不含正弦项,只含直流项和余弦项。
n
Fn1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4 第3章 三角恒等变换 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教学目标掌握用向量方法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简单使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 教学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这里不但有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还有探索过程必用的基础知识是否已经具备的问题,使用已学知识和方法的水平问题,等等. 三、教学设想: (一)导入:问题1: 我们在初中时就知道 2cos 452=,3cos302=,由此我们能否得到()cos15cos 4530?=-=大家能够猜测,是不是等于cos 45cos30-呢?根据我们在第一章所学的知识可知我们的猜测是错误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os ?αβ-= (二)探讨过程:在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在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1P ,cos α等于角α与单位圆交点的横坐标,也能够用角α的余弦线来表示。
思考?.1角函数线来探求公式怎样联系单位圆上的三(1) 怎样构造角β和角αβ-?(注意:要与它们的正弦线、余弦线联系起来.)?)2(的余弦线和余弦线的正弦线怎样作出角βαβα-,、、思考2:怎样联系向量的数量积探求公式?(1)结合图形,明确应该选择哪几个向量,它们是怎样表示的?(2)怎样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的计算公式得到探索结果?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三)例题讲解例1、利用和、差角余弦公式求cos 75、cos15的值. 解:分析:把75、15构造成两个特殊角的和、差.()231cos75cos 4530cos 45cos30sin 45sin 30222=+=-=⨯=()231cos15cos 4530cos 45cos30sin 45sin 302222=-=+=⨯=点评:把一个具体角构造成两个角的和、差形式,有很多种构造方法,例如:()cos15cos 6045=-,要学会灵活使用.例2、已知4sin 5α=,5,,cos ,213παπββ⎛⎫∈=- ⎪⎝⎭是第三象限角,求()cos αβ-的值.解:因为,2παπ⎛⎫∈ ⎪⎝⎭,4sin 5α=由此得3cos 5α===-又因为5cos ,13ββ=-是第三象限角,所以12sin 13β===-所以3541233cos()cos cos sin sin 51351365αβαβαβ⎛⎫⎛⎫⎛⎫-=+=-⨯-+⨯-=- ⎪ ⎪ ⎪⎝⎭⎝⎭⎝⎭点评:注意角α、β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思考:此题中没有),2ππα⎝⎛∈,呢? (四)练习:不查表计算以下各式的值:︒︒+︒︒20sin 80sin 20cos 80cos 1)(︒+︒15sin 2315cos 212)(解: ︒︒+︒︒20sin 80sin 20cos 80cos 1)( 2160cos )2080cos(=︒=︒-︒= (五)小结: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首先要理解公式结构的特征,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熟知由此衍变的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角α、β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学会灵活使用.(1)牢记公式.S S C C C ⋅+⋅=-)(βα(2)在“给值求值”题型中灵活处理已、未知关系. (六)作业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一、教材分析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了引起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推导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方法,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特点的过程,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
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 事]
a.我在飞机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我在屋顶上发现了藏在草丛里的小偷。 “[处所]”是“[施事]”所在的地方
b.他在抽屉里发现了蟑螂; 他在马桶里发现了小张的钥匙。 “[处所]”是“[受事]”所在的地方
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 a、 b的区别可以从形式上得到验证——
二、 变换分析法的由来
·“变换”一词是英语transformation的 译名。 改换 变换 转换 ·在语法研究中,最早使用这一术语是英 国语法学家纳斯菲尔德《纳氏英文文法》 (1896年),书中有一编讲“句子的改 换”。
• 现在的“变换”来源于美国描写语言学 后期的代表人物海里斯。 • 不过我国学者对他的学说有所修正、有 所发展。
2、更有效地分化歧义句式。
1)层次分析法能分析的歧义句式,变换分 析法能分析。
咬死了猎人的狗
a式:动词+补语(了)+名词1+的+名词2
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 (一)层次分析法无法分化其歧义
我 在屋顶上 发现了 他 主 谓 状 中 介词短语 动 宾 方位短语
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 (二)变换分析法可以分化其歧义 ·从外部寻找分化的出路。 其词类序列:
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 这种词类序列在现实语言中存在两种理解:
(5)在纸上写字=>字写在纸上 (6)在盆里捞汤丸=>汤丸捞在盆里
例(5)(6)低层次语义不同,不是同一个变 换,算两个不同的变换。
2、约束性原则
变换会受到音节、句法、语义等方面的限制。 他把文章改好了 ==> 他改好了文章 他把文章改通顺了==> *他改通顺了文章 他把腰累弯曲了==> *他累弯曲了腰 他把门关严实了 ==> *他关严实了门 小红把嗓子哭嘶哑了==>*小红哭嘶哑了嗓子 张三把杯子打粉碎了 ==> * 张三打粉碎了杯 子 上述例句不能变换是受到了音节的限制。
例子1:A.NP1+V+完+NP2 => B.NP1 +把+NP2+V+完+了 小王吃完了馒头 小李看完书 小张卖完了菜 王华洗完了衣服 …… => 小王把馒头吃完了 => 小李把书看完了 => 小张把菜卖完了 => 王华把衣服洗完了 => ……
例子2:县里来了一位胸外科大夫
[A]县里来了一位胸外科大夫 ===>[C]从县 里来了一位胸外科大夫 [B]县里来了一位胸外科大夫 ===>[D]有一 位胸外科大夫来到了县里
• 第五、A式所有实例都是以“NL”为话题,说 明某处存在某物。B式所有实例都是以“NP” 为话题,说明某物存在于某处。两式所有实例 的差别都一致。 • 这样,在变换矩阵中,不论是竖行的句例、横 行的句例,还是变换前后的句例都保持着一种 平行性,由此形成一个整齐而平行的变换矩阵。
• 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可以表述 如下:
同形格式:VP+去
(甲)“VP是动作者位移的方式”,如:
“走着去” 、“骑自行车去” 。
(乙)“VP是动作者位移的目的性行为”, 如:“买菜去”、“看电影去”。
例子:乘火车去
既可以表示(甲)的意思,用来回答 “怎么去?”
也可以表示(乙)的意思,用来回答 “干吗去?”
3.同义句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由此可以给变换分析法下定义:
变换分析
是通过考察所研究分析的有歧义的句法格式跟 与之在结构上有相关性的另外的句法格式之间 的不同联系来达到分化原先的歧义句法格式的 目的的一种分析手段。
简而言之:
是指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把一种句法格式变换 为另一种与之在结构上相联系而意思基本不变 的句法格式的分析方法。
• 同义句式之间具有相同的语义角色和语义 结构。
a.弟弟打破了我的玻璃杯。
b.弟弟把我的玻璃杯打破了。
c.我的玻璃杯被弟弟打破了。
d.我的玻璃杯给弟弟打破了。
e.我的玻璃杯弟弟打破了。 (a、b、c、d、e这五个句子,尽管格式不一样, 但它们内部词语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都是相同 的:施事、动作、受事)
• 只有病人在床上躺着=>病人躺在床上 (2)衣服在外头晾着=>衣服晾在外头 (3)画儿在墙上挂着=>画儿挂在墙上 (4)水在沟里流着=>水流在沟里 例(4)与前面3个变换不同,高层次语义关系、 低层次语义关系与前三个不同,不是同一个变 换。
• 再看下面的两个变换:
他在抽屉里发现了蟑螂。 ﹡→他发现蟑螂时,他山之石是在抽 屉里。 他在马桶里发现了小张的钥匙。 ﹡→他发现小张的钥匙时,他是在马 桶里。
可见: [a]式 → [c]式 [a]式 ﹡→ [d]式
[b]式 → [d]式 [b]式 ﹡→ [c]式
因此,“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 词[受事]”句式的确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
[B] 变换为 [D] 实际的变换情况是 [B] 式变换为 [D] 式:
NL + VP + NPQ => 有+ NPQ+VP+到+NL [B] => [D] 咱村里调来了一位女干部 屋里飞来几只苍蝇 小张那里送去了两袋面粉 他们村来了一位首长 => => => => 有一位女干部调到咱村里 有几只苍蝇飞到屋里 有两袋面粉送到小张那里 有一位首长来到他们村
NL + VP + NPQ => 从 + NL + VP + NPQ [A] => [C]
前面走来一个老太太 草丛里跳出一只蛐蛐儿 水底下蹿出一条小白鱼 窗户口探出一个小脑袋 => => => => 从前面走来一个老太太 从草丛里跳出一只蛐蛐儿 从水底下蹿出一条小白鱼 从窗户口探出一个小脑袋
……
=>
点;
• 变换分析法 通过分析了解所分析句子的结构跟 他种句子结构之间的不同联系来深入认识所分 析的句子的特点。
(二)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
• 变换不是指两个不同具体句子的变换,而是指 两个不同句式的变换。这两个不同句式都是分 别从许许多多具体的句子抽象出来的,因此每 个句式都形成一个聚合体:
原式矩阵⇒变换式矩阵 set(A) => set(B) S1 => s1‘ S2 => s2‘ S3 => s3‘ …… ……
• [A]变换为[C],[B]变换为[D],都是属 于句式的变换。
[A] NL+VP+NPQ [NL理解为起点] [B] NL+VP+NPQ [NL理解为终点] [C] 从+NL+VP+NPQ [D] 有+ NPQ+VP+到+NL • [A]、[B]、[C]、[D]都分别代表一种句式。
• 每一种句式都可以举出许多实例,因此 实际的变换分别形成不同的变换矩阵。 [A]变换为[C]实际的变换情况是[A]式变 换为[C]式:
第二节
变换分析法
一、变换分析法的产生
·层次分析法只能揭示句法结构层次和显性的句 法关系,不能揭示句法内部隐性的实词与实词 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而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 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 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要揭示这种关系就得 寻求新的分析方法,因此,变换分析法产生。
……
=>
……
五、变换分析法的基本原则 1、平行性原则 A B
黑板上写着字==>字写在黑板上 手绢上绣着花==>花绣在手绢上 桌子上放着书==>书放在桌子上 …… ……
• 第一,A、B的变换形成左右两边的矩阵:分别 是NL+V+着+NP及其一个个实例、NP+V+在 +NL及其一个个实例。中间用“==>”表示变 换式成立。
• V的语义特征是否具有:[+附着] • 上述例句不能是变换受到的语义的制约。
六、变换分析法的作用 1、可以区别狭义同构
两个语言片段(或句子格式)当词数、词性、 词序、组合层次与语法功能都一一相对应时,
从描写语法上看,再也找不出它们内部有什么
差别,这样的格式就叫做“狭义同构”。
• a.小王洗破了衣服。 • b.小刘洗怕了衣服。 • 名词 +动词+动词+了 +名词 主 谓 动 宾 动 补
• 第二、A式所有实例的结构都是NL +V+着+NP, 其语法意义(高层次语义关系)都表示“某处 以何种方式存在某物”。 • 第三、B式所有实例的结构都是NP+V+在+NL , 其语法意义(高层次语义关系)都是“通过动 作,事物存在于某处”。 • 第四、A式的实例与B式的实例,其语义结构关 系(低层次语义关系)都是:V和NP是动作和受 事的关系, NL表示NP所在的位置。
• 在我国第一位有意识地用变换进行分析 的语法学家是朱德熙。
他在《说“的”》(《中国语文》1961 年第12期)、《句法结构》(《中国语 文》1962年8—9月号)运用此方法, 并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变换分析问题。 • 此后变换分析法成为汉语语法学的常用 方法。
三、变换的手段
常见的变换手段有移位、添加、替换、 删除和分合等。 1、移位: 三个人吃一锅饭 一锅饭吃三个人 2、添加: 写信 → 写(一封)信
a可以跟c的序列发生联系:
c.名词[施事]+发现+名词[受事]+时,名词[施 事]+是+在+名词[处所]
我在飞机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我发现了敌人的坦克时我是在飞机上。
我在屋顶上发现了藏在草丛里的小偷。 →我发现藏在草丛里的小偷时我是在屋顶上。
b可以跟d的序列发生联系:
d.名词[施事]+发现+的+名词[受事]+是+在名 词[处所] 他在抽屉里发现了蟑螂。 →他发现的蟑螂是在抽屉里。 他在马桶里发现了小张的钥匙。 →他发现的小张的钥匙是在马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