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真《落花》诗词赏析
朱淑真《落花》原文译文鉴赏

朱淑真《落花》原文|译文|鉴赏《落花》是南宋女诗人朱淑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直露惜花之情,并借惜花来表达她对人世间不平的愤慨和对美的呼唤。
诗写得含蓄而深情。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落花》原文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译文及注释译文连理枝头艳丽的鲜花正在盛开,但风雨嫉妒鲜花的美丽,时时刻刻想要催促鲜花凋谢。
我真想让掌管春天的神长久做主,不让娇嫩可爱的鲜花落到碧绿的青苔上。
注释青帝:掌管春天的神,又称东君,东皇。
鉴赏朱淑真是位知名度相当高的才女,她的《断肠集》不知感动过多少同样在深闺中惆怅无限的女子。
不少人对央视版《红楼梦》中的这一幕记忆犹新:苦命的香菱,于深夜里对着滴泪红烛正在读这本《断肠集》。
然而,此时却传来夏金桂的一声狮吼,她悚然一惊,忙丢下诗集去服侍那个悍妇。
蜡烛红泪点点,滴在这“断肠”两个字上。
《千家诗》编选者大概是一些老儒,他们选的诗,士大夫气浓,头巾气冲,重男轻女,对于才女们的诗几乎不选。
但奇怪的是,他们不选李冶、薛涛、鱼玄机,也不选李清照,却偏偏选了两首朱淑真的诗。
这让一贯喜?八卦的江湖夜雨不禁相信起原来一直不大相信的传闻——朱淑真是朱熹的侄女。
前面一再说过,《千家诗》选编者最“粉”程朱,只要和程朱有关系的,优先录入。
不过朱淑真的作为,可和程朱那一套截然相反,她曾“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也曾“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做出一系列放纵大胆、惊世骇俗的举动。
《千家诗》的旧本原注说:“花正开而芳姿艳丽于连理枝头,如少年夫妇燕婉和谐也,花开而遇嫉妒之风雨相催,百花摇落如夫妇不幸,中道分离乖阻也,安得青帝常主四时,使连理花常开并蒂,而无风雨纷纷之摇落也。
”?对于朱淑真来说,她对“连理枝”的态度,前后是大不一样的。
这首诗想必是作于朱淑真的少女时代。
何以见得?因为这首诗中还句句怜惜“连理枝”来着,此时的朱淑真,心中的“连理枝”应该不是她未来嫁的老公那样子。
唐诗三百首之《落花》鉴赏

唐诗三百首之《落花》鉴赏唐诗三百首之《落花》鉴赏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阳(今河南郑州阳市),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当过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
唐代诗人,晚唐乃至整个唐代,李商隐是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作者。
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落花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李商隐诗鉴赏这首咏物诗作于会昌六年(846)闲居永乐期间。
当时,李商隐因娶王茂元之女一事得罪了牛党的令狐,境况极糟。
自然景物的变化极易引发他的忧思愁,于是便借园中落花隐约曲折地吐露自己的心境。
诗一、二句“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写落花景象,“ 小园花乱飞”一句不过是人皆可道之景,并不新奇;妙就妙在首联两句之间的联系。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和客去本无必然的联系,但诗人却说花是因客去才“乱飞”,落花成为有情物,这种因果关系的描写颇出人意表,却又在情理之中。
落花虽然早有,客在时却浑然不觉,待到人去楼空,客散园寂,孤独惆怅之情袭上心头,诗人这才注意到满园缤纷的落花,而且生出同病相怜的情怀。
三、四两句“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分别从不同角度进一步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
“参差”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四处纷飞,连接曲陌;“迢递”句从时间着笔,写落花连绵不断,无休无止。
诗人是立于“高阁”向下俯视,所以园内景象尽收眼底。
这两句对落花本身的描绘显得很客观,但对“斜晖”的点染却透露出作者内心的骚动不安。
此时此刻,在他眼前出现的“落花”和“斜晖”已经不是常人眼里的自然现象,而是同人一样充满感情具有生命的事物,它们象是在同自己十分美好的青春和年华告别。
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意思

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意思
“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出自宋·朱淑真的《落花》。
原句的意思是:花儿凋落了,春天的芳香依旧浓烈,而天气还有几天也会是晴朗明媚的。
此诗抒写了对时光流逝、春光难留的慨叹,表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缕缕思乡情结。
全诗语言工巧,用字准确,含义颇丰。
这首诗以“花落春仍在”表达了即使花儿凋谢春天也不会离开的美好意愿,告诉我们只要美好的情感和品质还在,即使时光久远,也能让人回味悠长。
因此,“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启示。
中国宋词鉴赏-《落花》

中国宋词鉴赏-《落花》《落花》是北宋诗人宋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首联破题,刻画落花时一片迷离凄苦的景象,状物而不滞于物。
颔联承上“落”意,从时空角度深入描绘了落花的全过程,极缠绵悱恻之致。
颈联以沧海客归,珠犹迸泪,章台人去,骨尚遗香,比喻落花的精诚专一,表现了诗人的忠厚悱恻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落花》的宋词及诗词鉴赏,可供大家欣赏和阅读。
《落花》宋代:宋祁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译文及注释译文满天都是飞舞的落花,带着各自的伤感,在烟雨迷蒙的青楼里,我不由想起故人,怎么舍得忘记呢。
花儿在空中仿佛随着美人吟唱的曲子纷纷飘落,花落了,恰似化了半面妆的美人,楚楚可怜。
我这流浪的人儿看了落花的情景,不由感同身受,泪流满面,这种心境犹如繁华的街头游人离去一样空荡落寞,只有落花的残香还飘散在空中,引来了两只美丽的蝴蝶,把它们的爱情全部酿成甜美的蜜。
注释坠素:坠落的白花。
翻红:凋谢的红花。
青楼:墙壁涂以青色的楼房,汉唐时指贵妇人住所,元明以来,逐渐转化为妓院的代称。
这里仍用作本义。
望:这里读平声。
回风舞:古小说《洞冥记》载,汉武帝宫人丽娟在芝生殿唱《回风曲》,庭中花皆翻落。
半面妆:化了一半的妆。
徐妃在他来时,故意作半面妆(即只在半边脸上化妆)等待他。
沧海:古代通称今黄海、东海海域为沧海,南海海域则称南海或涨海。
只有南海才产珍珠,此处沧海泛指诸海。
语意本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
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泣泪成珠。
这里指以蚌生珠喻人落泪。
章台:西汉都城长安中的一条繁华街道。
骨:指花瓣。
传:招引。
蜜房:蜂窝,特指蜂藏蜜的所在。
品评这是一篇构思十分精巧的咏物诗。
我国古代美学认为,摹写物景,大体有三个不同的层次:首先是要形似,即能传达出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
其次就是要形神兼备,即除了事物的外部特征外,还要进一步体现出蕴藏于事物形体中内在精神实质来。
《红楼梦》中的宋文化(上)

《红楼梦》中的宋文化(上)《红楼梦》既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书中涉及的宗教哲学、典章制度、人物典故、诗词曲赋、琴棋书画、服饰饮食、风俗游艺、园林建筑、陈设器用、经济地理、生物医药等内容,正如清代《红楼梦》评点家王希廉所说,“可谓包罗万象,囊括无遗,岂别部小说所能望见项背”。
既然如此,繁荣的大宋文化自然也在多方面展示于曹雪芹及续作者的笔下。
宋诗洋洋大观宋代文学作品在《红楼梦》中多有体现,以宋诗最多,有直用、改用,也有化用。
第5回《红楼梦曲·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句中“机关算尽”出自黄庭坚《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垅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原作表达的是对牧童闲适生活的赞美,《红楼梦》用此典是预示王熙凤的结局。
同一回《红楼梦曲·世难容》咏妙玉,其中“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预示妙玉的遭际。
这里的“肮脏”读音为kǎng zǎng,意思是刚直不阿。
文天祥《得儿女消息》诗:“肮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第17回,贾政带宝玉和一群清客参观大观园。
看到迎面的翠嶂,贾政十分喜欢,清客们附和“极是。
非胸中大有丘壑,焉想及此”。
“胸中大有丘壑”出自黄庭坚《题子瞻枯木》“胸中原自有丘壑”诗句,是赞誉苏轼的才情。
来到稻香村,随从说“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
“范石湖”即范成大,号石湖居士,“田家之咏”指其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
说到“袭人”的名字,一向严格要求宝玉的贾政不喜欢,问由来,宝玉只好交代:“素日读诗,曾记古人有一句诗云:‘花气袭人知昼暖’。
因这个丫头姓花,便随口起了这个名字。
”这一诗句源自陆游《村居书喜》,原句为“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这个情节在第23回中。
第38回,大观园赏桂品蟹咏菊后,大家又有一连串的“螃蟹咏”。
宝玉自嘲吃蟹馋相:“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含蜜蜂的古诗词

含蜜蜂的古诗词1. 《蜂》——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赏析:这首诗中蜜蜂是极为勤劳的形象。
它们在平地、山尖各处忙碌,占尽无限风光并非为了欣赏美景,而是辛勤采蜜。
诗人借蜜蜂来比喻广大的劳动者,他们辛苦劳作,创造出无数的财富,然而最终成果却被他人占有,表达了对劳动者深深的同情。
蜜蜂在这里成为了劳动者的象征,诗人通过对蜜蜂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不公平,那些默默奉献的劳动者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种情感在诗中表现得深沉而内敛。
2. 《偶成》——饶节松下柴门闭绿苔,只有蝴蝶双飞来。
蜜蜂两股大如茧,应是前山花已开。
赏析:在这首诗里,蜜蜂的出现带来了一种活泼的气息。
诗人描绘出蜜蜂两腿上沾满花粉,大如茧的模样,从侧面暗示出蜜蜂的勤劳。
前山花已开,蜜蜂忙碌地采蜜,这一景象与松下柴门紧闭、只有蝴蝶双飞的静谧画面形成对比。
蜜蜂在这里是生机与活力的象征,它的忙碌体现出大自然的生命力。
虽然诗中没有像罗隐的诗那样有深刻的社会寓意,但却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田园生活中的小景,蜜蜂在其中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为画面增添了动态感,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质朴与自然的和谐。
3. 《雨晴》——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赏析:此诗虽未直接描写蜜蜂,但蜜蜂的缺席却也值得玩味。
雨前花间有蕊,蜜蜂本应忙碌其间,然而诗中不见蜜蜂,只有蛱蝶飞过墙去。
这里通过对比,更显出蜜蜂与花朵关系的紧密。
蜜蜂通常是勤劳地在花朵间采蜜,是花朵的常客。
而这里蜜蜂的缺失暗示着雨对花朵的破坏,使得原本应该充满生机的场景变得有些寂寥。
从侧面烘托出蜜蜂在正常情况下与花朵相伴的忙碌景象,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蜜蜂的勤劳形象。
4. 《春思二首·其一》——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赏析:这首诗中没有直接提及蜜蜂,但我们可以想象在这样草青柳黄、桃李芬芳的景象中,蜜蜂应该是忙碌的。
美得令人窒息的诗词

美得令人窒息的诗词1.《落花》年代: 宋: 朱淑真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2.《离思》年代: 唐: 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3.《送别》年代: 唐: 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4.《稻田》年代: 唐: 韦庄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罢亚肥。
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5.《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6.《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年代: 清: 纳兰性德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7.《渭城曲》年代: 唐: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春夜洛城闻笛》年代: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9.《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10.《竹枝词》年代: 唐: 刘禹锡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的' 1.《落花》年代: 宋: 朱淑真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2.《离思》年代: 唐: 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3.《送别》年代: 唐: 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4.《稻田》年代: 唐: 韦庄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罢亚肥。
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5.《柳枝词》年代: 宋: 郑文宝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落花》古诗原文及赏析

《落花》古诗原文及赏析【诗句】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出处】唐·李商隐《落花》。
【意思】诗人以无限的感慨抒写了用生命打扮春天的花朵,无私地贡献出自己的一片芳心,最终所得只是飘落凋残、沾人衣裙的凄凉结局。
两句诗语意双关、凄惋悲伤,也映照了诗人自身的经历。
咏物与身世之慨结合得天衣无缝,表现的情感哀怨动人,可见出诗人的大家手笔。
【全诗】《落花》[唐].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释】①二句意谓居于高阁的客人竟然离去了,小园中的落花正杂乱地飞落。
②花朵高低不齐地纷纷落下,连续覆盖小径曲陌,临空飞舞似遥送夕阳斜晖。
参差(cen ci):高低不齐貌。
曲陌:弯曲的小路。
迢递(tiao di):远貌。
③二句意谓落花委地使多情人肠断而不忍扫,望穿双眼,望春和人留下,但却都无情地归去了。
④二句意谓有情的芳心(花心、人心)随着春尽而完结,只剩下泪下沾衣而已。
【赏析】诗的首联写客人离去,花已落下,极为平淡,然而妙就妙在诗人把两件本来不相干的事物硬是拉拢在一起,如此一来,“连落花亦看作有情矣!”(《李义山诗集笺注》)。
如此写法看似无理实则有理,这便是触景伤情,因情而写物。
颔联承接上联,进一步描写落花“乱飞”情状。
“参差”为所见落花惨状,是客观现实,“迢递”是拟人手法,是因情而写。
落花参差与曲陌而“连”,仿佛与诗人情绪相通;“迢递”而“送”竟是让人留恋的太阳,这两个字用的'很好。
也正是这两个字才把作者的情绪传给所咏之物,又把所咏之物的伤感带给诗人。
落花已不再是普通落花,而是作者感情传达的对象,因而诗人“断肠”而“不忍扫”,诗人希望花不要再落,可是“眼穿”了,花“仍欲稀”,作者此时心情自然无比悲伤。
尾联是作者对落花的感慨,更是诗人对自己身世的哀凄自怜:花以生命点缀春天,最终却凋零残损,沾人衣裙。
诗人空怀壮志,而屡遭挫折,施志无门,只有悲哀,泪落沾衣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淑真《落花》诗词赏析
落花
宋代:朱淑真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译文
连理枝头艳丽的鲜花正在盛开,
但风雨嫉妒鲜花的美丽,时时刻刻想要催促鲜花凋谢。
我真想让掌管春天的神长久做主,
不让娇嫩可爱的鲜花落到碧绿的青苔上。
注释
青帝:掌管春天的神,又称东君,东皇。
赏析
朱淑真是位知名度相当高的才女,她的《断肠集》不知感动过多少同样在深闺中惆怅无限的女子。
很多人对央视版《红楼梦》中的这个幕记忆犹新:苦命的香菱,于深夜里对着滴泪红烛正在读这本《断肠集》。
不过,此时却传来夏金桂的一声狮吼,她悚然一惊,忙丢下诗集去服侍那个悍妇。
蜡烛红泪点点,滴在这“断肠”两个字上。
《千家诗》编选者大概是一些老儒,他们选的诗,士大夫气浓,头巾气冲,重男轻女,对于才女们的诗几乎不选。
但奇怪的是,他们不选李冶、薛涛、鱼玄机,也不选李清照,却偏偏选了两首朱淑真的诗。
这让一贯喜?八卦的江湖夜雨不禁相信起原来一直不大相信的传闻
——朱淑真是朱熹的侄女。
前面一再说过,《千家诗》选编者最“粉”程朱,只要和程朱相关系的,优先录入。
不过朱淑真的作为,可和程朱那一套截然相反,她曾“娇痴不怕
人猜,和衣睡倒人怀”,也曾“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做出一
系列放纵大胆、惊世骇俗的举动。
《千家诗》的旧本原注说:“花正开而芳姿艳丽于连理枝头,如
少年夫妇燕婉和谐也,花开而遇嫉妒之风雨相催,百花摇落如夫妇不幸,中道分离乖阻也,安得青帝常主四时,使连理花常开并蒂,而无
风雨纷纷之摇落也。
”?对于朱淑真来说,她对“连理枝”的态度,前
后是大不一样的。
这首诗想必是作于朱淑真的少女时代。
何以见得?因为这首诗中
还句句怜惜“连理枝”来着,此时的朱淑真,心中的“连理枝”应该
不是她未来嫁的老公那样子。
少女时的朱淑真,对将来的另一半要求
挺高的,她有首《秋日偶成》诗这样写道:“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
心事属他谁。
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
”
哪知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据载,朱淑真后来嫁了个庸俗不堪的
商人,明《尧山堂外纪》中称:“其夫村恶,蘧篨戚施,种种可厌。
”对于这几句的注解,不妨借柏杨先?笔下的文字来诠释:
“巧妇嫁了拙夫,真是人间的不公平,人人见了都要跺脚,盖深
惜之也。
像《断肠诗词》的作者朱淑贞女士,以一代才女,竟嫁了个
不识之无的庄稼汉,死后她的丈夫把她的诗稿词草,一把火烧掉,其
愚如猪,虽把他碎尸万段,不能消心头之恨,跟那种男人同床共枕,
简直是奇耻大辱……”
所以,后来朱淑真写的诗,就不惋惜“连理枝”了,她恨死“连
理枝”了,后来她又写了这样一首诗:
愁怀
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