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淑真诗词_花_意象的人生象征意义
浅论朱淑真其人及其诗词中的女性意识

浅论朱淑真其人及其诗词中的女性意识摘要:朱淑真是我国宋代有名的才女,其文学成就仅次于李清照。
朱淑真在写作时多用梅花意象,并在梅花这一意象中注入自己的人生体验,给读者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
本文通过对朱淑真笔下的梅花这一意象的分析,浅层次地分析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朱淑真;时代背景;诗词作品;梅花意象;女性意识正文:一、朱淑真其人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浙江人。
其文学成就仅次于李清照,是宋代有名的才女。
也正如陈廷焯所说的:①“朱淑真词,风致之佳,情词之妙,真不亚于易安。
宋妇人能诗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
”朱淑真生于官宦之家,其父曾经“宦游浙西”。
少女时代的朱淑真,家境富裕,生活无忧,父母宠爱。
在家多读书、刺绣、弹琴、饮酒,形成了她单纯活泼的性格。
其夫为官场小吏,二人感情不睦,故而朱淑真在婚后抑郁苦闷,最终抑郁而亡。
现存有《断肠诗集》、《断肠词》,皆为劫后余篇。
二、朱淑真的诗词在封建社会,封建伦理道德、封建教条成为了禁锢女性思想的牢笼,也扼杀了女性拥有与男性相平等的自由与权力的可能性,女性沦为了封建社会的囚徒和牺牲品。
而朱淑真也正是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以她丰富而细腻的笔调向整个腐朽的封建礼教宣战。
在她留下来的作品中,打破了以往将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的传统,把女性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抒写了女性对社会、爱情和婚姻的理解,充分地展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她们对爱情和自由的向往。
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所特有的敏感细腻、多愁善感,以及她在诗词中表现出的纯粹的女性之美。
古代闺阁女子素来生活面极窄,全部的生活仅仅局限在闺阁和自然界之中,所以朱淑珍的作品也不可避免地围绕着自然与爱情两个题材展开。
在她的作品中,以花草为题材的咏物诗词占了很大的篇幅,而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的梅花,是朱淑真吟咏最多的意象之一。
生活在咏梅文化处于鼎盛时期的宋代,受时风影响,朱淑真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以及独特的自我经历投射到梅花这一意象上,将自己的情感经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对梅花的抒写中,借助不同形态的梅花,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格,为读者塑造了一种独特的梅花意象,使之呈现出一种女性的独特的审美意蕴。
朱淑真描写梅花的诗句

朱淑真描写梅花的诗句摘要:一、朱淑真简介二、朱淑真与梅花的关系三、朱淑真的梅花诗句四、梅花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五、朱淑真梅花诗句的欣赏与解读正文:【朱淑真简介】朱淑真,南宋女诗人,字幼兰,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她的作品以婉约清新、含蓄委婉的风格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寄托自己的情感。
朱淑真的诗作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高的评价。
【朱淑真与梅花的关系】梅花是朱淑真最钟爱的题材之一,她在梅花中寄托了自己高洁的品质、坚韧的品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梅花作为岁寒三友之一,因其凌寒独自开的特质,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
朱淑真以梅花为载体,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与理想。
【朱淑真的梅花诗句】以下是朱淑真描写梅花的诗句:- 梅花香自苦寒来,雪满山中高士卧。
-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花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梅花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通常象征着高洁、坚韧、纯洁和忠贞。
梅花凌寒独自开,展现了坚贞不屈的品质,因此被赞誉为“花中四君子”之一。
同时,梅花还寓意着春天的到来和希望。
【朱淑真梅花诗句的欣赏与解读】朱淑真的梅花诗句通过赞美梅花的高洁品质,抒发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例,诗人借梅花之香来自苦寒之中,表达了自己在困苦环境中依然坚守信念、保持品节的决心。
而“梅雪争春未肯降”则表现出梅花与雪花的竞争,寓意着朱淑真在文学创作上不懈努力,力求超越前人。
总之,朱淑真的梅花诗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寄语梅花且宁奈枝头无雪不堪看' ——朱淑真诗词中的梅意象浅析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寄语梅花且宁奈,枝头无雪不堪看”——朱淑真诗词中的梅意象浅析白静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军强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摘 要:明代以前留下诗词最多的女诗人当数朱淑真,她的诗风柔婉雅致,情感真挚动人,意境凄苦幽深。
梅是她的诗词中出现次数最多意象。
由于现实生活中爱情和婚姻生活的不幸,她在诗词中寄情于梅花,来表现她的孤傲不屈,寄托她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本文即试图分析朱淑真诗词中的梅意象。
关键词:朱淑真;梅花;意象作者简介:白静(1983-),汉,女,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张军强(1983-),汉,男,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人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70-01内忧外患的国家情境,使宋代文人的创作态度和审美倾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审美意象的选择上,一改唐的宏达绮丽、开阔豪壮,走向素雅淡丽、瘦寒峭拔,从唐人的外向走向内省。
梅花就成为宋代文人钟爱的文学意象,文人爱梅的风气达到了历史的高潮。
这个时代尽管不乏如林逋、王安石、苏轼、陆游等的咏梅大家,但朱淑真在咏梅的诗人中绝对毫不逊色。
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是宋代文学史上写梅最多的女诗人,也是宋代唯一一位可以和李清照在才情上媲美的女诗人。
她填词作诗,弹琴绘画无不精通,是一个才情丰富却身世不幸的才女。
她在诗词里倾注了她全部的感情,后“宛陵魏端礼辑其诗词,名曰《断肠集》”[1]。
断肠诗词以咏花居多。
在朱淑真的将近四百首诗词中,直接咏梅和有梅之意象的多达47首。
她钟情于梅的原因并非偶然,感情生活的孤寂给她带来了无穷的烦忧愁绪,同时也为她的才情提供了创作素材。
朱淑真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观察和丰富想象,营造了一片花之洋,尤其是梅花,梅花在朱淑真的眼中,俨然成全了她情感的寄托, 使她发出了“寄语梅花且宁奈,枝头无雪不堪看”的慨叹。
试论宋词_花_意象的女性特质

2007年第5期湖湘论坛No 15,2007(总第116期)HUX I A NG F ORUMGeneral N o 1116・文史哲・试论宋词“花”意象的女性特质谢 穑(湖南女子大学,湖南长沙410004)摘要:宋词是我国历代文学中最具有女性特质的文学。
这种女性特质体现在宋词的各个方面。
宋词中“花”意象女性特质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它具有意象的轻、柔、媚等特点。
关键词:宋词;花;意象;女性特质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07)05-0103-02收稿日期:2007-06-25作者简介:谢穑,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女子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宋词。
一、宋词“花”意象女性化的展现一切自然景物中,“花”历来颇受文人士大夫关注,尤其在女性色彩浓厚的宋词中更是如此。
下面就宋词中出现得比较多的几种“花”的意象为例分述之。
1.梅花梅花一直以来都是人们高洁志趣和傲岸品格的寄托和象征。
但梅花也与别的花一样,既是女性的至爱,又是男性眼中女性的典型形象。
正如同美丽的女子一样,被誉为“东风第一枝”的梅花之风情亦有其孤芳自赏的寂寞与相思之情。
如姜夔的《暗香》、《疏影》道尽了梅花的独、寒、怨;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道出了梅花美丽与孤独的矛盾;周邦彦的《丑奴儿・梅花》更是直接女性化,说梅花洗尽铅华,不施粉黛,而与冰霜结伴为友,俨然是超然物外的处女仙子。
在女性词人中,“梅”似乎是李清照的最爱。
在她的笔下,美丽的梅花“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渔家傲》)孤独的梅花“小风疏雨萧萧也,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依?”(《孤雁儿》)可以说,梅之清韵、高洁正是李清照所标榜的人格写照,而梅之寂寞、孤傲也同时表露了李清照凄清悲愁的心境,这既与李清照的人生际遇有关,也与女性天然的孤寂之感相联。
2.菊花“菊”在正统文人的笔下,更多展现的是其隐逸超然的情结,即“菊隐”之说。
论女诗人朱淑真的形象

论女诗人朱淑真的形象朱淑真(1906-1982),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诗人。
她创作丰富多样的诗歌,以其独特的声音与独立的思想闻名于文坛。
本文将通过探讨朱淑真的诗歌主题、格律风采以及诗人形象等方面,来论述她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朱淑真的诗歌主题朱淑真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抒发,也有对人生感悟的深入探索。
她的诗歌常常以观察日常生活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对自然与人类情感的感受。
例如,在她的著名诗作《秋闺怨》中,她借助秋天的景象,抒发了女性婚后孤寂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女性在家庭中的无奈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二、朱淑真的格律风采朱淑真善于运用形象鲜明、语言优美的笔调来展示她的情感。
她的诗歌常常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表达思想,同时运用鲜明的比喻和意象。
例如,在她的诗作《春风之梦》中,她运用了细腻的描写和具体的景物来展现春天的美丽画面,这种形象化的表达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三、朱淑真的诗人形象朱淑真的诗人形象不仅体现在她的作品中,也体现在她的个人经历和性格中。
她是一位热爱自由的女性,她坚持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抒发方式,追求自由与真实。
她的作品反映了她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在一个封建社会中,她以自己的方式为那些被压抑的女性发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坚持和勇气使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总结:朱淑真作为一位女诗人,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了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对人生的深入思考。
她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同时她的格律风采以及独特的写作风格也使她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朱淑真的诗人形象体现了她对自由和真实的追求,她的坚持和勇气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尤为难能可贵。
因此,朱淑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梅花恣逞春情性——朱淑真咏梅诗词赏析

梅花恣逞春情性——朱淑真咏梅诗词赏析川雪朱淑真号幽栖居士,是宋代著名的女诗人和词人。
现存诗三百多首,南宋魏仲恭辑其诗命名为《断肠集》;朱淑真另有《断肠词》一卷,约三十几首。
其作品题材颇为广泛,咏物、写景、闺阁、咏史等都有涉猎。
其以花木立题的咏物诗词最多,超过五十首。
其中又以咏花诗为最,咏花诗中尤以咏梅为冠,有三十多首。
梅花那高洁、顽强的精神与其自身的性格不谋而合,最好地体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宋时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的林逋,对朱淑真的影响十分深刻。
林逋一生不仕不娶,以种梅养鹤为乐。
时人说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梅妻鹤子”的佳话因而留传千载。
他平时的生活除了养鹤,就是种梅、赏梅、咏梅,沉浸在自己创造的幽然世界里,世人所谓“梅妻鹤子”真是实至如归。
林逋爱梅成癖和遗世独立的品性成为梅苑中的佳话,同时也受到爱梅者的一再歌咏。
朱淑真曾作诗《吊林和靖二首其一》感慨道:不见孤山处士星,西湖风月为谁清。
当时寂寞冰霜下,两句诗成万古名。
这首诗从咏梅到咏爱梅之人,在咏人中婆娑着梅的英姿,梅与人已经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有着孤傲性格的林逋却受“寂寞冰霜”之苦,与傲霜斗雪清神远韵之寒梅交相辉映,画中梅、梅中人、人中花交织为一体。
诗人对林逋不为世俗牵绊,高洁孤傲的精神十分赞赏,表现出自身要以梅花傲雪独立的品格鞭策自己,做一个像林逋那样的品德高尚的人。
梅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具有形神兼备,色香俱佳,独领天下春的风姿;玉骨冰心,圣洁高雅,俏也不争春的品格;不畏严寒,坚韧顽强,争报人间春的精神。
当天寒地冻、万物凋零的冬季来临之时,唯有梅花仍然傲雪怒放。
梅花孤高清洁,坚韧顽强的精神与朱淑真自身的性格不谋而合,梅花成了她常常歌咏的对象。
梅花这个意象在朱淑真的诗词中,一方面以真实的梅花存在,作装饰、观赏之用;另一方面以抽象的精神存在,作寄情、抒怀之用。
诗人借助这客观之像,融进自身的主观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体现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朱淑真词中“花”意象的意义

朱淑真词中“花”意象的意义1抒情形象的塑造随着宋朝清流文人昂首登上词坛、占据词坛之初,人们并未明确地认识到诗词的文体功能是情感抒发。
虽说在诗歌创作中,诗歌创作者确是在抒发倩感,但却是自发的、不自觉的,这也从某种意义上讲,诗歌的文体功能这一秘密虽然在创作中并未成为很大的障碍,但在人们的观念争却并非如此,人们还认为诗是用以叙事的,或用于其不同的价值目的。
而花这一典型意象的抒情形象实际上也就源于它的深刻内涵与意义,所谓诗歌的情感抒发,人们不同的情感和观念一步步变化,这也就构成了诗歌当中抒情形象的塑造。
而宋词当中常见的抒情形象,如“花”、“月”、“人”“情”等都与词体本身的演进关系颇深。
对于词体得演进,王国维曾在他的《人间词话》里说道:李后主将词发扬光大,眼界加深,将一种不上台面的优伶之词转化为士大夫之词,虽然这句是单纯议论李后主的,但是实际上这也涉及到了词体的演进,抒情体的塑造与词体的演进一脉相承,而抒情本体观与唐宋词人的生命体验也都关系颇深,比如“花”这一意象,常常在抒情过程中用以形容美人面貌、形容年华易逝,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无论是朱淑真的“月色侵花冷”,还是她的“点破梅香萼”,无论是描写春夏秋冬、喜怒哀乐,一旦这种抒情性被“花”这个意象承载,就理所应当地变成了过去的景观,因为过去的景观在记忆中不断复现意味着对当前生活的难以接受,所以在她的《断肠词》里面,常见的抒情结构就是,中间部分是回忆,而开头、结尾是抒发感慨。
实际上这也是对抒情形象从精神境界的角度对朱淑真词做出的超越性解读。
她将一种难以言说的痛定思痛的感性思考上升到了理性层面,并从词句中寄托情怀,书法志向。
不可否认的是,朱淑真所代表的以“花”、“月”、“美人”等意象为主的抒情形象,展现了她对于封建礼教的不屈反抗,对无情命运的不公挣扎,我们很容易从她所刻画的抒情形象中去体味艺术创造呈现出的价值所在。
这是具有原创性的解读。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花这一抒情形象的意识和情感表达也越加流畅自然。
论朱淑真梅花词的审美意蕴

怨不解风情之意,透出词人情绪 的哀怨悲郁之气。“不知人”的花 白白使词人朱淑真的一片女儿情 长徒增孤寂与凄凉。词对“梅”意 象只作简单勾勒,但在描述意象 时,渗入了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 因而在她笔下“破霜钩影”的梅花 也似乎具有了相应的情绪,清新 脱俗又不免有几分孤清落寞。整 首词不重梅的形态,却关注到其 “凌寒独开”,关注到梅的“一技和 月香”。水边、月下的幽静空寂背 景下,梅花让人感受到的不仅是 存在方式的孤独,更是无人知赏 的精神上的寂寞。那枝梅花好像 是朱淑真的精神化身,呼之欲出。 作者以冬梅自喻,孤独高洁冷艳, 在清冷的月光下独自开放,散发 出缕缕芬芳。
淑真咏梅词的具体写作年代 已不可考,留存的作品多为至情 之作,唯其至情才能触动人心,也 才能让这些作品能在火焚之后仍 能留存下来。朱淑真所嫁非人,对 于一个只能把婚姻美满作为人生 理想的封建时代女子而言,遇人 不淑就为她整个的婚后生活奠定 了一个凄楚的基调。据黄嫣梨先 生研究,认为朱淑真婚前可能有 一个情投意合的情人,甚至在婚 后还保持着时断时续的联系。一 方 面 是 丈 夫 不 解 风 情 的 庸 俗 ,一 方面是有情人难成眷属的苦楚, 这双重的痛苦使朱淑真婚后的词 作哀凄艳婉,怨恨重重。真正是断 肠之人作词,使人闻之亦断肠。朱 淑真籍“梅花”将自己的身世遭遇 寄寓其中。词中的“梅”也带上了 浓浓的冷寂萧瑟之感。且看她的 《菩萨蛮·咏梅》
冬晴无雪,是天心未肯,化工 非拙。不放玉花飞堕地,留在广寒 宫阙。云欲同时,霰将集处,红日 三竿揭。六花翦就,不知何处施 设。
应念陇首寒梅,花开无伴,对 景真愁绝。待出和羹金鼎手,为把 玉盐飘撒。
沟壑皆平,乾坤如画,更吐冰 轮洁。梁园燕客,夜明不怕灯灭。
这首词写得雄浑豪放,大开 大阖,笔触轻快而大胆,一洗闺阁 伤 花 悼 月 的 绮 靡 作 风 。“ 陇 首 寒 梅 ,花 开 无 伴 ,对 景 真 愁 绝 ”呤 咏 陇首早梅不只是不惧严寒,意向 坚定,尤为可贵的是在严寒中反 生出憾无雪作伴的豪气,梅的精 神被描绘得高迈超群,气度不凡, 其傲霜寒的风姿令读者精神为之 一振。全词清俊中见出豪迈并带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精神。如此气 象恢弘、明快爽朗的词很难想象 出自一位幽怨的女子之手。其实 朱淑真虽然在婚姻与爱情方面受 尽折磨,写了许多悲愁伤感的作 品,但她的性格是刚强的,对现实 不易妥协,否则就不能解释她敢 于冲破流俗,写下至情至性却令 封建卫道士们震怒不已的恋情诗 词。她曾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 随 黄 叶 舞 秋 风 ”(《黄 花》) 和 诗 句,愤慨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第4期 安康学院学报 Vol120№4 2008年8月 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Aug12008论朱淑真诗词“花”意象的人生象征意义胡雯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 要:朱淑真为宋代名家,纵观其诗词,有六十余首咏花之作。
本文从海棠、梨花、梅花三种咏花之作入手,以海棠之感、梨花之怨、梅花之傲来探寻其人生和心灵的发展轨迹,解读其诗词“花”的审美意蕴和人生象征意义。
关键词:朱淑真;咏花诗词;人生象征中图分类号:I207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4X(2008)04-0053-03①Ana lysis on the Sy m bols of L i fe i n the I mages of Flower i n Zhuπs Poem sHU W en wen(College of L anguage-L iterature,Shaanxi N or m al U niversity,X iπan710062,China)Abstract:Zhu S hu-zhen is one of the lite ra ry m as te rs in the S ong D ynas ty.Am ong he r p oem s,m o re than60of them dep ic t and eu logize flow e rs.P roceed ing from3k inds of flow e rs app ea ring in he r p oem s and the fea tu res w ith w h ich they a re i m bued,nam e ly,p e rcep tion rep resen ted by begon ia,grievance by p ea r b lossom and loftiness by p lum b lossom,th is thes is is in tended to dem ons tra te vivid ly from these3asp ec ts Zhuπs cou rse of life and he r deve l2 opm en t of m ind,and so as to exp lo re the es the tica l i m p lica tions and sym bo lic m ean ings of life loaded in the flow e r i m ages in he r p oem s.Key words:Zhu Shu-zhen;p oem s abou t flow e rs;sym bo ls of life 花是天地间美好的事物,亦是诗人、词人吟咏最多的自然原型。
自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况始,文人墨客们就有了在花草中寻找个人遭际与人格精神契合点的传统,他们或常常引以自喻,或作为其人格的象征,或表达其人生的追求。
朱淑真作为有宋一代与大词人李清照并称词坛双璧的女性作家,其作品中的咏花之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繁多。
据张璋、黄畲先生校注《朱淑真集》〔1〕一书的不完全统计,朱淑真所有诗词作品中,咏花之作多达六十余首。
通过对朱淑真咏花诗词意蕴的探求,我们可以窥见其内心世界和人生的心路历程:如海棠花般娇羞而满怀情思的少女时期;如梨花之皓白幽寂而愁恨满怀的怨妇时期;如梅花之孤傲不屈而顽强抗争的独立女性时期。
一、海棠之感有关朱淑真的生平及身世,历史典籍记载十分简略,现存资料中较早较完整的记载就是宋代魏仲恭的《朱淑真诗集序》,内载:“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
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诗中多忧愁怨恨之语。
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皆寓于诗,以写其胸中不平之气。
竟无知音,悒悒抱恨而终。
自古佳人多命薄,岂止颜色如花命如叶耶?……其诗为父母一伙焚之,今所传者,百不一存。
”〔2〕根据这段记载,我们大致可以了解朱淑真坎坷的一生。
海棠为盛春花事,有色无香,诗中格韵甚高。
朱淑真笔下的咏海棠之作带有别样的韵味,夹杂着其作为女性的独特的审美意蕴及人生感悟。
来看这首:《春日感怀》寂寂多愁客,伤春二月中。
惜华嫌夜雨,多病发东风。
不奈莺声碎,那堪蝶梦空。
海棠方睡足,帘影日融融。
《明皇杂录》记,唐明皇登沉香楼,召见杨贵妃,杨贵妃正好酒醉未醒。
高力士和侍女将她扶来,只见她醉颜残妆,鬓乱钗横,根本不能下拜。
明皇笑道:“岂是海棠醉耶?真海棠未睡足耳。
”苏轼《海棠》诗云:“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此诗即引用了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
正值青春花季的朱淑真,一定对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有所了解。
她的《春日杂兴》一诗中,就又一次化用了35①收稿日期:2008-04-03作者简介:胡雯雯(1985-),女,陕西安康人,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这一典故:“宫柳欲眠多态度,海棠贪睡足精神”。
据史料记载,朱淑真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
这样貌美如花又满富才情的少女当然期盼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和一位德才兼备的如意郎君。
由海棠而作婚嫁之想,女诗人早盼佳偶,追求美妙婚姻生活的心理隐含在海棠之中。
一个有着正常生理、心理需求的女性,并生活于早婚的封建社会里,产生如此特别的感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感情丰厚的人不一定是诗人,但诗人一般都多愁善感。
作为女性诗人,朱淑真比男性诗人的感情应当更为丰富、细腻和敏感。
郑谷《海棠》诗云:“艳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而朱淑真《海棠》诗也有“天与娇娆缀作花,更于枝上散余霞”,同样是描写海棠花盛开时惊人的红艳,朱淑真的诗句就写出了海棠花柔美妩媚的一面。
《春日杂书十首》其五中也写道:“独坐小窗无伴侣,凝情羞对海棠花”,海棠花娇柔妩媚,诗人青春貌美,对“伴侣”追求向往的情怀也隐隐而生。
这几首吟咏海棠的诗不仅仅是游春赏花之作,它们寄托了诗人对海棠意象的特殊感情。
由海棠盛开凋落引发诗人对爱情的向往之感,怀春、思春之意处处可见。
二、梨花之怨受父母之命,朱淑真嫁为人妻。
初为新妇的朱淑真对丈夫寄予了很大期望,她写《贺人移学东轩》《送人赴试礼部》勉励丈夫参加进士考试。
然而在封建社会不重视妇女才气的风气中,朱淑真的丈夫并不欣赏妻子的才情。
丈夫缺乏诗意才情,热衷于功名利禄,她“待将满抱中秋月,分赴萧郎万首诗”的希望破灭了,不得不把满腹情怀寄予诗词:“山色水光随地改,供谁裁剪入新诗”(《舟行即事七首》其一),“对景如何可遣怀,与谁江上共诗裁”(《舟行即事七首》其五)。
在《愁怀》一诗中,诗人直接道出了对包办婚姻的强烈不满和抗议,暗示自己与丈夫之间的婚姻状况,犹如“羽翼不相宜”的鸳鸯鸥鹭被强圈作一池。
她对自己无法摆脱的现实处境极为不满,怨气无处宣泄,因而就借吟咏春花秋月、夏雨冬雪的诗词,表达闺中孤单和寂寞的愁怨。
请看这首:《梨花》朝来带雨一枝春,薄薄香罗蹙蕊匀。
冷艳未饶梅共色,靓妆长与月为邻。
许同蝶梦还如蝶,似替人愁却笑人。
须到年年寒食夜,情怀为你倍伤神。
唐人丘为《左掖梨花》有句:“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说明梨花是比梅花更加洁白的。
“未饶”二字,又突出了梨花不让梅花那般不媚俗,不趋炎的高尚品格。
而作者又与明月一样,常常处于孤寂的状态之中。
梨花之冷艳、清丽,恰恰是暗指诗人自身,拥有美貌与智慧,却得不到作为女人最想拥有的美满婚姻,只有将一身的才情寄托于那冷艳、清丽的梨花之中,孤芳自赏。
宋代是狎妓纳妾之风较盛的时代,婚后朱淑真的丈夫携妾远宦,留她一人独守空房,这加深了她对自己失败婚姻的悲怨。
爱情本是人类情感中最珍贵、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人性”中最生动、最丰富的表现形式之一。
但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封建礼教的长期压迫和严重束缚,女子几乎被彻底剥夺了实现其社会价值的权利,他们不可能在爱情这块天地里追求人生的“自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朱淑真生活的时代,特别是在南宋时代,封建纲常和道德教条,被视为“天理”,神圣不可侵犯。
〔3〕在日复一日寂寞难挨的时光中,她把大量的时间用来写诗,将一腔苦水、满腹怨恨寄托于花花草草之中,另一方面又加深了她对旧日情人的思念,从而悲怆之情愈深。
不管是对不幸婚姻的苦闷之感的抒发,还是表达与情人不得相见的哀怨之情,都是词人内心孤单寂寞的影射。
梨花之洁白美艳、端庄清丽,表面光鲜亮丽,实则凄凉孤独,正是朱淑真外在的形象,内在的精神世界的写照。
梨花即人,人如梨花。
当梨花的盛开唤起新愁,牵动旧恨,而又无情地匆匆凋谢离去时,自然就引起诗人悲伤的情绪。
“无奈梨花春寂寂,杜鹃声里只颦眉”(《春夜》),月夜里的梨花寂寞凄凉,让人睹物伤怀。
作者思及自己在婚姻大事上从未得到过人间的丝毫温暖,丈夫无情无义,思恋意中人却又苦无相聚之日且为封建礼教所不容,只能在孤寂的深闺中发出绝望之声:“梨花细雨黄昏后,不是愁人也断肠”(《恨春五首》其五)。
三、梅花之傲梅花是朱淑真的心爱之花。
就其咏花词而言,以咏梅为最。
梅花冲破严寒傲然绽放占尽春先,兼有松竹之风骨却又以灼灼之霜花和幽幽之清香而卓然不群。
因此,梅之光明磊落、高洁坚韧、傲骨铮铮的品格,自然成了朱淑真情钟于梅的原因。
从朱淑真的咏梅诗词可以看出,无论是争春梅、梅花妆,还是风雪之梅,都寄寓了诗人对幸福婚姻和自由生活的强烈向往之情,并在对梅花的咏叹中,逐渐成长为一位不屈于命运,敢于抗争的独立女性。
11争春梅梅将春的信息带给人间,是春的使者,也是美好希望和理想生活的寄托。
“梅花枝上雪初融,一夜高风激转东”(《立春前一日》),《立春日妆成宜春花》中有“青幡碧胜缕金文,柳色梅花逐指新”,《新春二绝》其一又有“雪从庾岭梅中尽,春向隋堤柳上来”句。
冬雪初融,争春之梅就已竞相开放,映日梅花的清秀、滋润、娇媚的妖娆色态,梅柳色彩相映成趣的春天之景致,都一一展现在作者笔下。
《除夜》休叹流光去,看看春欲回。
椒盘卷红烛,柏酒溢金杯。
残腊余更尽,新年晓角催。
争先何物早,唯有后园梅。
岁末新初,红烛高烧,觥筹交错,一派喜庆色彩。
还处在天真烂漫年龄中的朱淑真值除旧迎新之际,自是一番好心情。
以梅花的开放渲染春天的魅力,对于新春45第20卷 安康学院学报 2008年的气息,是梅花最先感受到,它已默默在后园绽开,散发出幽香,向人们昭示着春天的到来。
在春天这个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季节里,争春梅的出现,是作者少年时期涌动的青春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自信的象征。
梅花之劲拔挺秀,风姿绰约,也成了朱淑真所追求的高尚人格。
21梅花妆《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书行》:“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拂之不去。
……宫女奇其异,竞效之。
今梅花妆是也。
”据舒红霞《女性审美文化———宋代女性文学研究》〔4〕一书的介绍可知,梅花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继承了寿阳公主的“眉心点处”的梅花妆,大多以脂粉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