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以禅论诗

合集下载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王维含禅意的古诗在唐代诗坛里,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

在中国诗史上,他的山水诗更是与画相通,达到「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

同时他又精通佛理,生前就被人们誉为「精禅上理」,逝后更有「诗佛」的称号。

下面给大家分享含禅意的古诗,欢迎欣赏!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简析:此诗把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简析:此诗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诗人伟大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

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情景浑成,物我两忘,以动写静,为高人达士作了传神的写照。

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简析: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简析: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

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青溪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简析:此诗描写了一条青溪的幽秀景色,诗人用多彩的画笔,绘出青溪流经不同地方时呈现的不同画面。

以禅入诗,以诗寓禅——论王维的禅宗思想与其山水诗的关系

以禅入诗,以诗寓禅——论王维的禅宗思想与其山水诗的关系

以禅入诗,用诗寓禅——论王维的禅宗思想与其山水诗的关系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

他被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有“诗佛”之美称。

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故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其中又以他的山水诗为甚。

禅宗赋予了王维静观、内省型的美感心理结构和了然顿悟、淡化时空观念的审美方式。

而他又以禅宗悟道的方式体验山水,梵我合一,我之“思’’消融于物之“境”中,使其山水诗形神兼备,意境空灵,禅意盎然。

不可不谓是以禅意禅趣嵌入山水之诗中,而又以山水之诗来寓所悟所领之禅意。

一、禅宗的发展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自东汉传入我国,然后不断发展蔓延,逐步与中国传统学说相融合,嬗变为具有特色的中国佛学,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隋唐是我国佛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相继成立了许多宗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

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已大不同于印度的佛教。

禅宗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唐代建立起来的禅宗,分北宗和南宗。

神秀的北宗主张“渐悟成佛”,要求打坐修行,称为“渐悟派”【1】。

慧能的南宗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2】。

强调“以无念为宗”,认为只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

主张修行不要拘泥于形式,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修禅。

如玄觉禅师在其著名的《永嘉证道歌》中所唱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禅宗吸取了印度佛教的思想,又融儒、道为一体。

二、王维信佛教的原由唐朝的士大夫崇佛形成了风气。

早在唐祚初建时;太史令傅奕在给唐高祖的一份奏疏中就曾指出:"捂绅门里,翻受秃丁邪戒;儒士学中,倒说妖胡浪语。

”而且在唐朝,儒释之间的交游成为一种时尚。

柳宗元在《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中总结说:"昔之桑门上首,好与贤士大夫游。

"唐朝的统治者对佛教亦是备受推崇。

唐太宗晚年,他亲自披阅了玄奘所译的《瑜伽师地论》,敕令写成九本,颁与九州。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王维(701年-761年),唐代文学家、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他的诗作以含蓄深远、意境优美闻名,被称为“诗中山水画境,以禅意灵动闻名”。

一、修身养性:王维诗中的禅意王维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以表达个人对于修身养性的追求。

他通过描绘山水间的景色,展现了自然的美妙和人文的情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登鹳雀楼》。

他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篇,将自然风景与人类生活相联系,表达了修身养性的追求。

二、虚静意境:王维笔下的山水王维善于通过山水的描绘,表现出禅宗的虚静意境。

他的诗作中常运用自然物象来描绘人类情感,并通过对景物的观察和思考,传达出一种超越日常琐碎的境界。

例如《送别》中的“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通过描述人们的离别情景,展现了对于人生易逝的思考。

三、自然与人生:禅意的体现王维的诗作中常将自然景色和人生相融合,体现出禅宗的境界。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送别》中的“明月一钩弓,飞鸟万里空”,都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传递出禅宗的精神。

四、超越尘嚣:禅与人生境界的追求王维的诗作常以超凡脱俗、超越尘嚣为目标。

他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自然景色的展现,使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能够暂时远离纷扰,心境得到安宁和宁静。

他的诗作中弥漫着禅修的气息和追求禅境的精神,使我们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喧嚣世界的不朽魅力。

总结:通过对王维诗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常常运用山水描绘和自然意象来表达禅意境界。

他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传递出一种追求超越尘嚣的意境。

他的作品以其深远的艺术意境和哲理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让人们从中领略到禅与人生境界的美妙。

在读他的诗作时,我们不禁被引导到一个超脱尘嚣的意境中,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清净。

诗人王维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他的作品中,传递给后人一种禅意境界。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

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原因 (1)二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方式 (2)三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表现 (3)四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影响 (6)结语 (6)参考文献 (7)中文摘要盛唐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丰收时期,其中唐诗表现最为明显,它由初唐的准备时期迈入成熟阶段,并涌现出大量的名家名作。

王维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山水田园诗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突破,那就是以禅入诗。

王维将禅带入山水田园诗中,使禅和诗第一次实现了融合,也成就了自身“诗佛”的美名。

本文从王维以禅入诗的原因、方式、表现、影响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引证论述,使大家对王维诗和禅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认识。

关键词:王维诗禅意境AbstractTang dynasty is an ear which is a flourishing time for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the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is the most shining star,it entered into a stage of ripeness after the preparion stage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with a plenty of famous poets and literatures.WangWei,who is a representitive of idylic poets,his poems isn't only absorded the basis which predecessors had produced,also made some new ly using the Buddhist into his poems,WangWei took deep meditation to his poems which made the first time the Buddhist combined with poems,also made him a good reputation of "the Buddha of poems" This text discussed and quoted the reason,the way,the express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Wang's combined deep meditation with poems,which made everyone had a further comprehension between WangWei and his Buddhist.Key Words:Wang Wei;Dynasty ;Zen;Artistic conception引言王维是中国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成就之高。

王维以禅入诗的作品

王维以禅入诗的作品

王维以禅入诗的作品王维是盛唐的一位杰出诗人,他多才多艺,尤其是他的诗与画极富禅意,禅语中也存诗味,达到了思与境谐的空灵境界。

诗人安禅静坐,借助佛法消除心中的无妄,同时身心也处于静思凝虑的氛围。

诗人自小深受母亲的影响,连 “摩诘”的名字也与佛教有关,晚年更是笃志向佛,心境恬淡。

王维将禅意渗透入作品,给人淡泊从容、静谧安宁的感受,备受诗词爱好者青睐。

他的诗作特别适合生活忙碌的我们,静下来,让身体得到休息、心灵获得释放。

下面就一起欣赏王维经典的禅诗,心迹自然流露,禅意绵远深厚。

《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桂花自在开谢,秋月来惊飞鸟,如此夸张,用以表达山中四时的莫名寂静和处处皆空灵自在。

最妙处,秋月下一声鸟鸣,和响在春涧的潺潺流水中。

这样所写,是空性之如如,禅意也。

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描绘静谧的景象,但是通过引入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元素,诗人让整首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更加凸显了春涧的宁静。

这种创作手法充分展示了诗人的禅思和禅趣,让人感受到静谧中的生动和冥想中的灵动。

这首诗的诗眼是起首句中的闲字,这里写到的闲绝非赋闲,亦非指官员休假轻松之闲,而是指天下安定,朝野富足,臣民普遍之悠闲。

此等之闲,观数千年国史,唯看唐宋。

《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此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中年以后,厌倦尘世,隐居在风景秀丽的终南山,享受悠闲自在的生活。

每当兴致来临,就独自前往山中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陶醉于山林之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千古名句,禅意浓厚。

当他独自一人在山中游玩,走到水边时,不见前路,于是他索性坐下来,静静地观赏天空中云卷云舒。

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诗人游玩时的状态,但实际上却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处世之道。

生活的最佳状态是:顺其自然,认真体验每一天。

即使身处绝境,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

“禅说王维”之——《木兰柴》与《辛夷坞》

“禅说王维”之——《木兰柴》与《辛夷坞》

“禅说王维”之——《木兰柴》与《辛夷坞》这是首次把《辋川集》中,不相邻的两首诗,合写为一篇。

“木兰柴”与“辛夷坞”,都是辋川别业的单独景观。

按照史实,王维是先游“木兰柴”,并赋诗;再隔些时日,才游“辛夷坞”,并赋诗。

这里需要强调两个知识点:“柴”与“坞”。

一、柴(zhài),通“寨”、“砦”,意即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在上一篇《鹿柴》中,围上栅栏养鹿,便是“鹿柴”了。

在这一篇里,王维围上栅栏种植、观赏“木兰”,自然就是“木兰柴”了。

二、坞,意指地势周围高、中间凹的地方。

王维在辋川别业,选了这么个地儿,种植、观赏“辛夷”,取名“辛夷坞”。

问题是:何为“木兰花”?何为“辛夷花”?通俗的解释:木兰,落叶乔木,叶互生,倒卵形或卵形,开内白外紫大花。

那么,“辛夷花”呢?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玉兰,宜种厅事前。

队列数株,花时如玉圃琼林,最称决胜。

别有一种紫者,名木笔,不堪与玉兰作婢,古人称辛夷,即此花。

“文震亨(1585-1645),字启美,晚明著名学者。

据说,其“书画咸有家风,山水韵格兼胜”,是个顶级杂项“玩家”。

文震亨,是明朝大画家文徵明曾孙。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

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

身份认证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鉴藏家。

所谓“长物”,本乃身外之物,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然则凡闲适玩好之事,自古就有雅俗之分,长物者,文公谓之"入品",实乃雅人之致。

写《长物志》的文震亨,无疑是这方面的“权威”。

文震亨读过王维的《辋川集》,故而说:“然辋川辛夷坞木兰柴,不应复名,当是二种。

”王维显然不是“植物学家”,他只是凭感觉、按颜色,将眼前所见分为“木兰”与“辛夷”。

眼前的木兰,高大挺拔,本为落叶乔木,花开朵大艳丽,颜色内白外紫,十分养眼。

站在“木兰柴”,王维回望远山:层峦叠嶂,落日余晖,秋天的树木,在晚霞金色光线的映射之下,显得愈加层次分明。

王维——空灵禅意的诗人,吟诗的禅者

王维——空灵禅意的诗人,吟诗的禅者

王维——空灵禅意的诗人,吟诗的禅者王维——空灵禅意的诗人,吟诗的禅者发布者:境心雅韵来源:古典印象编辑部TAG:诗词文化王维的诗充满禅趣与空静之美,是一位禅意诗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蕴含着无边的禅意,恬淡清净的诗人,以其慧心灵性,常能领悟到风光旖旎的大自然的无穷机趣。

王维诗《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白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诗人喜欢禅修之道,晚年时就在终南山隐居修行。

他经常独自在山野间悠闲地游赏美景,不知不觉间,诗人来到了流水的尽头,于是随缘安坐,欣赏峰壑间正在飘浮升起的白云,在大自然中成就这一千古名句。

王维的诗洋溢着随缘任运、自由洒脱、无忧无虑的禅悦之乐。

王维长年的禅修和素食,也使他自己身心欣悦润泽:“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

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

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巾。

”“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

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

”“绕篱生野蕨,空馆发山樱。

香饭青菰米,佳蔬绿芋羹。

誓陪清梵末,端坐学无生。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王维的名诗《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人去深山怀抱中的香积寺参访。

山间的石径幽静无人,只有诗人在闲适地走向寺院。

路旁的古木苍翠遒劲,参天蔽日,杳远的群山深处隐隐传来的古寺钟声,在山林间萦绕回荡;香积寺还在数里之外云雾缭绕的山峰之上。

涧壑中的清溪泉水萦绕曲折,在山石间清泠作响,落日的余晖映照在青松上,更增其苍郁清凉。

身心清净愉悦的诗人仿佛已融入了山间的美景。

日暮时分,终于到达了香积寺。

寂静的山涧里杳无人迹,花开花落,一切来之于自然,又回归自然,一切随缘。

大自然的花开花落,松风明月,幽谷鸟鸣,溪涧清流……在多才多艺、灵气炳焕的诗人笔下,是那么生机盎然而又空灵静谧,于悠然忘机之际,显现出一派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禅悦之境。

王维禅理诗浅析

王维禅理诗浅析

王维“禅理诗”浅析曾强在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在中国诗史上,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

正因为他笃志信佛,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近年来更是百家争鸣,各有其说。

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

但是王维诗中所寓的禅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佛家境界,他究竟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却少有人论及。

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禅趣”。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苏轼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

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含有“禅”。

这种“禅”的体现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纯粹的佛理教义的说教诗。

也就是说,把诗当作宣扬佛教教义的工具。

王维信佛,《旧唐书》本传说“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

唐代正是佛教高度“繁荣”的时代,士大夫学佛佞佛风气极盛,加之王维受虔诚佛教徒母亲的影响,40岁以后便成为一个笃诚的学佛者。

从他所留下来的诗文可以看出,他对佛教研究颇深,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有一些纯粹是宣扬佛教教义的,正如李梦阳所指出的“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

(《空同子》)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 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以贪 始觉贫。

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

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

“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

该诗的第二首提出了一种佛教禅宗的人生哲学。

其中“浮空徒漫漫,泛有空悠悠。

无乘及乘者,所谓智人舟”的句子,则全是宣扬佛教“非空非有方能成就佛道”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眉眼看书·王维的以禅论诗文/ 笑笑眉王维(701-761),字摩诘。

太原祁人。

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作大乐丞。

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到牵累,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二年擢为右拾遗。

天宝十五年安史叛军陷长安,王维扈从不及,为叛军所虏,乃服药取痢,伪称暗疾,但仍被迫接受伪官。

唐军收复长安后,凡为伪官者分等定罪,王维因任伪职时曾作《凝碧池》一诗诉说衷曲,同时他弟弟王缙愿削官为兄赎罪,故而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以尚书右丞终,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以般若力,生菩提家”(《赞佛文》),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

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与《维摩诘所说经》中维摩诘长者相应。

在经中,维摩诘长者通达甚深般若智慧神通广大,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

又,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以观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也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王维一生遍访名僧大德,“以玄谈为乐”,颇有所证悟。

据《神会语录》载,神会居南阳时,王维曾以修道解脱之事相询,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不假方便,直指心性妙圆。

王维听后很是吃惊,叹言:“大奇!”并说:“曾闻大德,皆未有作如此说。

”便与神会禅师“语经数日”,反复参究,深膺其旨,叹曰:“此南阳郡,有好大德,有佛法甚不可思议!”后来王维受神会之托,作《六祖能禅师碑铭》,极力称扬六祖大师:“世之至人,有证于此,得无漏不尽漏,度有为非无为者,其惟我曹溪禅师乎。

”《碑铭》中还谈到神会北上传法,因“世人未识”,遭受波折,“尤多抱玉之悲”的无奈,及“谓余知道,以颂见托”的缘起。

由此可以观见王维之于禅宗已独膺曹溪顿悟之旨,且妙解契道,颇得神会之认许。

他因受荷泽神会禅师所托,作《六祖能禅师碑铭》,成为后来研究禅宗史的重要史料。

佛教自西汉人传入我国,依附于“黄老之学”生存下来,经与三玄合流,到隋唐得到以充分发展。

已完成汉化并与儒家思想结合的禅宗在当时已形成相当气候,成为社会思潮的一大流派。

盛唐是禅宗勃兴之际,士子们以谈禅为风尚,奉佛与隐逸在盛唐成为文人士大夫们“独善其身”、“独抒性灵”的一条颇具时代特色的终南捷径。

王维虽不至以隐逸为终南捷径,但他的思想中受禅宗影响之深超过了当时的一般士人。

他的一生主要活动时间为开天盛世,但终于肃宗朝,他目睹了大唐盛世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他的作品或许没有杜甫对现实的深刻与全面的反映,但在他的作品中,有“纵死犹闻侠骨香”的壮志,有“万国衣冠拜冕毓”的自豪,也有“凝碧池头奏管弦”的哀痛,但是最独具特色的,应是他溶禅景意于一体的山水田园诗。

这一类诗作多出现在王维晚期,之所以如此,探微溯源,与王维所处的盛唐时代的社会意识及其本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意识有着内在关联。

公元748年,王维营造辋川别墅,尝与裴迪游咏其间,参花悟道,吟诗作画。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王维遂开始了这种亦官亦隐的生活,自谓“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这与《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无缚无解、无乐无不乐”的人生境界何其神似?王维诗中以禅入诗者甚多,但也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纯粹的佛理教义的说教诗。

也就是说,把诗当作宣扬佛教教义的工具。

王维对佛教研究颇深,因此他常常将禅宗经义诉诸诗歌,李梦阳言:“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

(《空同子》)所谓“卑者似僧”多指这一类以禅语入诗者。

如《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

色声何谓客,阴界谁复守。

徒言莲花目,岂恶杨枝肘。

既饱香积饭,不醉声闻酒。

有无断常见,生灭幻梦受。

即病即实相,趋空定狂走。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

王维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

读者若非熟读佛经者,可能根本就不知王维所云何意。

其中“居士”、“四大因”、“根性”、“阴界”、“莲花目”、“杨枝肘”、“香积饭”、“声闻”、“断常见”、“实相”等等均出自佛典,各有要义。

这些言语入诗,将一首本来可以情真意挚的慰病之作写得如此这般枯燥,除了其中禅理外,看不出可取之处,更近佛偈而非诗。

这些作品在王维的整个诗作中,也只占有极少数。

而绝大多数是属于第二类的“以禅趣入诗”。

这一类诗歌占了王维诗歌中的大部分,充分体现了王维哲学世界的真实面目,也使一篇篇作品气韵生动,回味无穷,足以代表王维最高艺术水准。

吴宽论王维画“胸次洒脱,中无障碍,如冰壶澄澈,水镜渊亭,洞鉴肌理,细现毫发,故落笔无尘俗之气。

”(《书画鉴影》)这一特色体现在其诗中,就是心融物外,发言玄远。

王维在长年悟道的过程中,内观自省,慧定清明,故而他的作品中往往包含清净、静谧、深远的禅意,在诗境与禅境之间形成了一个契合点,使二者连通。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辋川的山幽水明更适合于王维那颗日趋宁静的心灵,因而他的诗中常常出现“静”、“澹”、“远”、“闲”、“清”、“淡”、“孤”、“深”、“禅”、“寂”、“空”、“虚”、“无”等字眼。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

这种宁静平和的意象暗合了中国文人啸傲林泉澹泊自守的哲学目标,使人在心镜空明的情况下骤生出尘之思。

这也是王维此类诗最受文人雅客欢迎的原因之一。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梅尧臣也说:“作者得于心,鉴者会于意。

”王维的不少山水田园诗确已达到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所推崇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境界,因此解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只有捕捉住“象外所传之神”与“象外所寄之兴”——禅意(禅韵与禅理),方能真入他的审美世界;否则,只着眼于画意,而撇开了禅意,那无异于买椟还珠。

王维将参禅妙悟之所得溶入山水风景之中,使人读之如万水回野,千峰合抱,风日无边,应接不暇。

禅宗讲求的是“不立文字”,在他们看来,任何的文字语言都是思想的枷锁,是有限的、片面的、僵硬的、外在的,是束缚人们追求“道”的根源;这一点,与庄子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是一脉相通的。

故而,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禅宗又有“迦叶微笑意旨如何?师去:口是祸门”(《古尊语录》卷40)的机锋。

口是祸门,驷不及舌也,因为一落言筌就成谬误,就等而下之。

既如是,那么从实到虚,从个体的外象到最终的性命之道,就需要一个看似神秘的飞跃过程,即悟道。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花是外相,微笑是本体,其间所经历的泯主客反认识的过程,转化到文学创作中来,就是作者可以提供处处外相来间接含蓄地表情达意。

所谓“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也”,“可望而不可置之眉睫之前”,“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即是这般。

王维诗作既已在运用手法上自觉不自学地暗合了不立文字心口相传的禅宗真得,他以此种手法表达他对禅与生命的理解,较之他人就更为纯熟。

如《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寥寥十字,乍一入眼便是一幅绝佳的山水画,然而仔细咀嚼却禅意绵长,难怪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诗境浅说》)《诗人玉屑》中也说:“此诗造意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

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

”关键便在“穷”“起”二字,将道家的生生不息与禅宗的因果往替都蕴藏在其中了。

又如《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

”“****”典出《涅盤经》:“但我住处,有一****,其性暴极,恐相危害。

”“安禅制****”,即意欲修心克性,悟道却魔,前三句是他修心的外在环境,提供一片清冷幽远荒僻的境界中让人参悟生命的真谛。

最后一句则是他修心的最终目的,短短二十字,一个心境安和的王维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类似的还有《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则写出了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从情入理,以情证理,禅趣盎然,让人不自觉地想到《旧唐书》中的一段记载:“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禅宗是中国人的哲学,是中国人接触了大乘佛教之后体悟到自己心灵深处的奥秘的一种新的境界,他与中国原有的老庄哲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内在联系。

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为本”。

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乐悲喜之情,不粘不着,不尘不染,心念不起。

所以,他们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看成是寻求解脱的“妙道”:“举手举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归性海”。

(王维《禅师碑并序》)把世界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真如”的外在显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僧肇语)这种“真如”佛性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存在于每人的内心深处,不是语言所能传达,概念所能表现的,所谓“不可思议”,只有神秘的直觉--顿悟,才能真实地把握到它的存在。

王维以禅宗的态度对待人世的一切,使他对宇宙对人生都保持着一种任运自在的恬淡心境。

将这种心境融进于自己的诗歌,于是,其《辋川集》及其晚年的大多数作品中都闪耀出一种似有若无的禅光佛影。

王维诗中的境界,大都是一个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空山,翠竹,日色,青松,莲花,鸟鸣,流水,锺声等等。

一切都是那样的圆满自在,和谐空灵。

其意象的空间是有限的,但包含着无限的意蕴;时间也并不明显,似乎象征着“真如”的永恒。

又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所描绘的禅宗境界无须任何衬托,一超直入“无诗”之界。

仅以“篁、琴、月”三物干净利落地点染出幽深空静的出世景象,又以“坐、弹、啸、照”四事营造出沉寂清远的超凡境界,完全没有一点世俗尘埃,描出了一幅“本来无一物”的禅境。

其用词之洗炼、景象之明、诗韵之浓、禅意之深,浑然一体。

可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其诗味妙境既不在作,也不在人,而在由人与物构成的景象之外,看不见地可清切地感受到——这大概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如空中之音,言有尽而意无穷”吧。

王维“言外之重旨”正是这象外的禅意。

六祖慧能曾有一偈:“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对“空”的理解达到了“无一物”境界,连“心”都没有了,哪里有尘埃之忧呢?更何须拂拭?何其透彻通达,王维的《竹里馆》正是这般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